传输网的建设原则和策略_第1页
传输网的建设原则和策略_第2页
传输网的建设原则和策略_第3页
传输网的建设原则和策略_第4页
传输网的建设原则和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1. 传输网的建设原则和策略1.1. 本地传输网的建设原则1.1.1. 管道线路建设原则(1) 通信管道建设应以城市发展规划和通信建设总体规划为依据。管道的建设应能够适应中长期网络发展需求。(2)主干管道尽量沿主干街道敷设,管道的路由、长度及管孔数量应能满足环型传输系统组网需求,中心地带的通信管道尽量形成环路,在用户密集地区主干管道可以按格状结构设计,按通信标准建设,采用标准人孔。(3)接入部分管道路由按主干管道到基站、大用户考虑,可按简易管道建设,采用手孔。(4)管材的选用管材可以选择波纹管、PVC管或硅芯管,管道形式也可以选择梅花管(5孔或7孔)或栅格管(6孔或9孔)。(5)管道路由的选择管道路由应满足整个通信网络的发展需求,优先选择基站和集团客户密集地区建设管道。管道段长按人孔设置而定,每段管道应尽量按直线敷设。管道路由应尽量避免在给施工、维护造成困难的地段修建。管道的位置应尽量选择在人行道下或绿化地带,如无明显的人行道界限时,靠近路边敷设。这样管道承受负荷小,埋深较浅,节约工程投资,提高工效和缩短工期。(6)建设方式管道建设目前可以采用租用、购买、合建、自建等方式,不同的方式均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毕节移动要针对公司情况、市政政策等采取相应对策。(7)管孔容量管道管孔容量的确定需结合现有、在建及拟建的局楼(含汇接局)布局和现有管道的容量统一考虑,要求满足基站、大用户接入的需求,按城市中心区域、城市边缘区域分别考虑,中心区域管孔数充足,边缘区域适当递减。管孔数量配置原则如下:通信局楼及主要汇聚层节点前道路的管道管孔容量至少需要4孔;城区区主干道路及部分较重要的支路段管道的管孔容量至少需要2孔;城区末端接入业务管道管孔容量至少需要1孔。1.1.2. 光缆线路建设原则毕节移动本地传送网在已有传输网的基础上,以“自建、合建、购买”为指导方针建设光缆传送网络,光缆线路宜采用自建方式加以协调和完善。丰富的管网资源将为毕节移动的业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传输网络基础,避免出现传输网络跟不上业务发展需求的窘况。(1)光纤光缆选用原则本地光缆建议选用ITU-T建议的G.652单模光纤(即色散未位移的单模光纤),工作波长为1310nm或1550nm;短距离通信宜选用1310nm工作波长,长距离通信宜选用1550nm波长。本地光缆缆芯选用层绞式松套管或中心束管式填充结构。缆芯内不设铜线,网管和业务通信均由光路传输,中继站采用本地供电,缆芯内(色括松套管内)填充油膏,不采用充气维护方式。(2)光缆分层建设原则为了避免核心光缆因开口接续过多,影响主干传输质量和网络的安全性,可以考虑光缆的分层建设。光缆的分层建设可分为核心层/汇聚层光缆和接入层光缆。核心层/汇聚层光缆是用于连接目标局所或汇聚层节点之间的光缆。汇聚层光缆应沿主干管道敷设,按环形结构、最短路径路由原则组织光缆结构,原则上应单独成缆,以保证汇聚层传输系统的安全可靠性。汇聚层光缆应满足基于SDH的环型传输组网和数据设备的网状或不完全网状组网所需芯数的要求,按35年以上局间中继的需求配置纤芯。接入层光缆用于连接汇聚节点和基站之间、基站和基站之间或主干光缆开口点和基站之间的连接。接入层光缆可由汇聚层节点引出并连接多个基站与之组成环形结构,环路上的基站光缆宜全进全出,从而提高基站传输的安全可靠性。敷设方式上,在经济发达、接入节点密集或已建有管道的地段首先考虑管道光缆;对于建设管道困难或经济比较落后、接入节点少的地域,考虑采用架空光缆;直埋光缆由于其建设成本高、扩容困难、不利于未来接入节点的发展,不适合在接入网中大量使用,故本规划原则上不考虑直埋光缆。(3)光缆容量的确定光缆容量主要为满足毕节移动本地传输网使用考虑,除满足传输系统终期业务需求所用的光纤数量外,结合考虑今后新业务发展所需的光纤数量,和根据网络安全可靠性要求,预留一定的冗余度,满足各种系统保护的需求;同时还考虑光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参考目前国内各运营商的光缆建设经验来确定。对本规划期内的光缆容量配置如下:(a) 核心、汇聚层光缆从管孔的利用考虑,核心、汇聚层光缆的芯数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多则浪费主干光纤,浪费投资,太少则主干光缆中可通融使用的光纤数量少,不利于业务的变更和发展,同时也浪费了城市宝贵的地下管孔资源。核心、汇聚层光缆纤芯数量的取定应充分满足近期组网所需芯数,并本着适度超前的原则,核心层光缆一般考虑使用96-144芯,汇聚层一般考虑使用72-96芯。(b) 接入层光缆接入层光缆基本以汇聚节点为中心,以环或链的形式接入基站。接入层光缆纤芯数量郊县一般以12-24芯为宜,城区不少于36芯,市区光缆芯数原则上不少于48芯。同时光缆纤芯的配置需结合现有网络的光缆统一考虑。城区管道光缆建设其它应注意的问题(a) 对于规划成环基站的接入,考虑采用两条光缆全进全出基站。对于同一道路上的两根接入层光缆,特别是对于管孔资源紧张的城区主干道路,考虑将其规划纤芯归并为一根光缆,以节约宝贵的管道资源。(b) 为节约管道资源,在市区管道中须穿放5根子管。而在市区主干道路的管道中尽量使用大对数的光缆。(c) 在城区利用管道敷设的光缆末端无法采用管道敷设的段落,建议优先采用直埋硅芯管的方式接入基站,尽量满足光缆的地下隐蔽化。其次可考虑采用立杆路架空(或利用其它单位的资源,如电力、广电等)甚至墙壁吊线的方式敷设光缆接入。1.1.3. 传输设备建设原则(1)合理控制设备厂家数量,不宜过多,建议控制在2家左右,既可以形成良好竞争机制,又可以避免造成组网混乱;(2)不同厂家设备不建议混用,建议分区分片使用;(3)新增SDH设备要求具有灵活的组网能力和平滑的升级、扩容能力,同时具备MSTP功能,满足2G、3G、IP、数据等多种业务对传输的需求。并根据业务的需求配置一定的板件;(4)本期在毕节市区新建局间中继系统,建议采用OTN设备,并根据现阶段OTN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选用合适的OTN设备类型。1.2. 本地传输网建设的策略1.2.1. 本地传输网建设的总体策略本地传输网的建设按“从上至下”的原则实施,按分层组网的思路,先进行核心(骨干)层/汇聚层的建设和调整,做好上层传送平台,然后根据每年基站、PoP点的建设,逐年对边缘层进行建设和整改,接入层则主要根据业务的开展,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对边缘层进行接入。毕节移动核心层传输网络相对完善,城域网发展落后。随着3G产业政策的逐步明了化,3G业务开展的时机越来越近。为了适应3G业务的发展,城域网的建设已迫在眉睫。因此,城域网的建设是2009年网络发展的一个侧重点:到2009年底,应在毕节市区建立起局间中继系统,为局间大量电路交换提供高效传输通道;同时,在市区和各个县城建立起城域网汇聚层网络,为满足即将开展的3G业务和呈阶梯式增长的数据业务的发展做好准备。从毕节移动网络现状可以看出,网络结构不完善是制约传输网络发展的一个瓶颈,而汇聚层网络在整个传输网中起着承着启下的作用,其结构将直接影响覆盖面最广泛的接入层网络,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接入层网络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必须首先建立起结构合理、安全的汇聚层网络。因此,汇聚层网络建设是2009年建设的另一个侧重点。到2009年底,应在毕节地区建立起完善的汇聚层网络。经过2009年的建设后,毕节移动传输网络上层传输平台已相对完善,为优化接入层网络做好了铺垫。2010年-2011年重点建设接入层网络,在建设规划站点的同时,优化接入层网络结构,提高成环率。由于接入层组网在很大程度上受光缆建设的影响,因此,要在资源比较缺乏的现状下大力建设接入层光缆,克服毕节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光缆成环比例,为建设一个安全、高效的接入层网络打下基础。1.2.2. 本地传输网的发展策略(1) 本地传输网承载业务定位近几年来,用户对数据业务的需求量出现几何级增长的趋势,新一代传输网不仅要能满足语音业务的要求,而且要满足各种新型业务的传送要求,例如:宽带、视频、IPTV及各类IP业务;必须具备对原有TDM业务的兼容性、IP化新业务的扩展能力以及IP化业务的QoS(服务质量)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还应具备对在颗粒业务进行灵灵活活调度的能力。(2) 本地传输网的发展策略根据各种业务对传输网络对的需求和传输网络的发展趋势,统一按综合业务传送平台考虑,各分公司应对现有网络资源和业务进行整合,建设综合的传输平台。1.2.3. 本地传输网线路建设策略继续扩大光线路的覆盖范围,以方便站点的接入和业务开展,加强和铁路、公路、市政、城建、规划、公安、部队、电力、广电、电信等部门的联系,积极和相关部门合作。规划期内站点的建设均考虑以光缆的方式接入,加大传输网络优化线路的建设力度。建设方式可考虑自建、合建、购买、租用等,以自建为主。1.2.4. 组网方案策略(1)总体网络方案本地传输网宜分层构架,以便于建设、组织、管理和维护。通常可以分为核心层、汇聚层、边缘层和接入层(参见图5.1.2.1),具体网络的分层可根据各地的实际工程情况考虑,大城市按4层结构进行建设,中小城市可考虑3层结构。图1.1.2-1 本地传输网总体分层结构图核心(骨干)层 :城域内BSC、MSC、关口局、数据交换等核心节点之间组成的传输层面,这些局站相互间的距离不长,但局间的电路需求比较大、电路种类比较多,是本地网的核心节点。汇聚层:根据基站及PoP分布的情况,挑选部分机房条件好、业务发展潜力大、辐射其它节点组网方便的节点,作为其它节点的业务汇聚点,对基站进行围绕汇聚节点的分区域汇聚,一般一个汇聚节点可以辐射到10-30个现有节点。边缘层:一般基站、PoP点至核心节点或汇聚节点的传输系统称为边缘层。接入层:从边缘层节PoP点到用户端的接入部分。(2)网络技术策略(a) 核心(骨干)层考虑10Gb/s、ASON和波分等技术,网络结构采用网状网或环形网;(b) 汇聚层以2.5Gb/s和波分等技术为主,采用环形网结构,从安全考虑,可对核心层双汇归;(c) 边缘层采用622/155Mb/s设备,网络结构主要以环形为主,链形、星形为补充;(d) 采用MSTP技术,实现对多业务传送的支持;(e) 应维持上层网络的相对稳定和良好的扩展性;(f) 应对设备厂家数量进行控制,便于管理和维护,在核心层、汇聚层实现统一网管和调度是十分重要的;(g) 微波和租用电路仍是边缘层/接入层很好的补充传输方式。(3) 互联互通传输系统 与其它运营商的互联互通应采用规范方式,互联双方的业务通过综合关口局实现互通,互联互通的传输方式也随着作相应调整和改造,传输组网时应考虑以下因素:(a) 目前以SDH为主流技术,原则上采用环形网络结构,节点的安排优先考虑双方节点间插方式,可提供最大互联容量;(b) 互联传输点应与综合关口局共址建设,避免大量电路迂回造成资源浪费。(c) 网内互联业务的汇聚需要占用大量的局间传输通道,应予以充分考虑和合理安排。(4) 数据接入传输建设策略与中国电信、网通等传统运营商相比,由于缺乏最后一公里接入的铜缆资源,难以迅速采用ADSL或CABLE方式接入宽带用户。因此在普通用户的接入方面,移动有明显劣势。但在传输网的边缘层,移动具有基站点多面广的优势,基站传输网覆盖了几乎全部的重要地区。在网络的容量、规模、覆盖面、技术先进性等方面,均有较好表现。基站所在的地点,往往也是大型厂矿企业、商业楼宇、宾馆饭店、住宅小区等密集的地区,具有许多潜在的大客户接入需求。充分利用这些站点,就可以迅速响应客户需求。当然,这也要求在网络架构和设备选择时,充分考虑到数据接入的需求,所投入的设备应该具备数据处理能力,在有数据需求的情况下通过增加数据接口板的方式迅速开通业务。中国移动数据接入传输应该依托现有传输网络基础,在宽带数据的接入上,应该综合利用LAN、LMDS、MMDS等方式,以实现迅速抢占客户资源。数据接入传输应遵循先大客户后普通用户、先近后远等原则。根据著名的80/20原则,在运营商的业务收入中,80%的收入是由仅占总客户数20%的重要客户产生的。因此,作为运营商来说,首要的市场目标是要抓住大客户。由于大客户的收益较高,接入成本只要能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就可以保证赢利;首先发展就近的客户,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加接入网络覆盖面。 基站传输的各个节点均有可能成为数据接入层设备位置。根据周边客户的类型和数量的不同,接入方式可以有多种选择: (a) 数量较少的大客户:这种客户一般需要QoS要求较高的专线型业务。此时,可以不必放置专门的宽带接入设备,而采用传输网提供的宽带数据接口直接出10/100M以太网口,或2M捆绑转换器方式提供。前一种方式提供业务速度、管理维护方便性、可靠性、性价比第二种方式好,但要求传输设备具备多业务传输能力,因此要求运营商在传输设备建设时通盘考虑。 (b) 小区居民用户:此时可以在基站节点处放置宽带接入设备,在接入层采用LAN等铜缆方式接入。可以考虑LAN接入部分与小区或驻地网运营商合作,移动主要提供带宽,收入分成。 (c) 距离较远的大客户或小区:当数量较少时,可采用光传输、数字微波传输提供接入通道;当周围潜在用户较多时,可以由基站节点处提供宽带传输通道,并在此建设LMDS等宽带无线接入设备基站,接入周围用户。 (d) 用户密度大、布线难以解决的大客户或小区:此时可以由基站节点处提供宽带传输通道,并在此建设MMDS等宽带无线接入设备基站,接入周围用户。 (5) 传输网络优化策略由于业务发展的不确定性和运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导致网络建设在初期规划后仍出现不断的调整,在网络建设到一定规模之后有必要回过头来重新进行评估和优化进而达到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降低运行成本和提高服务效率。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a)优化网络的安全稳定性提高网络中重要业务的保护比例;提高网络中部分重要单板的保护,例如交叉单元、时钟单元、支路单元;对网络的重要节点采用路由成环保护和环网结构保护等。目前毕节地区传输网络比较混乱,要提高网络的安全稳定性,必须对现有网络进行全方位的优化,特别是网络结构。要想使网络结构合理,网络层次清晰,必须有管线资源建设的配合。毕节移动在新站点建设时主要遵循的是就近接入的原则,优化工作相对较少,在规划期内应逐步改变这种思路,做到在每一期站点建设的同时能对网络进行相应的优化,只有这样,问题才不会越积越多。(b)优化网络的资源利用率合理规划使用传输通道,提高通道利用率;规范使用纤芯,例如纤芯分层使用;科学有效使用交叉资源,杜绝个别设备交叉资源瓶颈等。(c)优化网络的运维效率科学配置备品备件数量、种类,及时有效的的解决维护中出现的问题;采用定期检查、定期维护的方式,减少网络出问题的概率。1.2.5. 3G发展策略3G网主要包括核心网(CN)、陆地无线接入网(UTRAN),各网元设备间的接口特点如下:(1)Iub:Node B到RNC的业务接口,UTRAN侧的主要接口,接口类型包括E1、NE1 IMA、STM-1(承载ATM)三种; (2)Iu-cs:RNC到MGW/MSC的电路域接口,接口类型为STM-1/STM-4(承载ATM),有时也用E1接口; (3)Iu-ps:RNC到SGSN的分组域接口,接口类型为STM-1/STM-4(承载ATM),有时也用E1接口; (4)Iur:RNC之间的接口,接口类型为E1 /STM-1; (5)G:包括MSC、VLR、HLR、MGW等和GGSN、SGSN之间的多种互连接口,包括STM-1/STM-4(承载ATM、TDM)、FE/GE、E1等类型。 核心网节点相对集中,数量较少,需求以已经收敛的大带宽业务为主,接口包括STM-1/STM-4(承载ATM、TDM)、FE/GE、E1等类型,可以利用传输核心层网络的资源,或扩展部分网络来解决。UTRAN部分的传输是整个3G传输的重点,特别是Iub接口的传输。主要是因为站点多、分布广、带宽需求大,而又采用ATM承载方式,给本地网组网带来冲击。根据规范,Iub接口目前采用ATM方式,以后向IP方式过渡。Iub接口采用ATM方式,在目前的技术形势下,新建ATM网来满足需求是不可取的,而建设PTN网来满足需求条件不成熟,将主要考虑采用SDH & MSTP来承载,为了降低带宽需求,提高资源利用率,基站通常放弃采用ATM STM-1接口(除非必要),而采用更实际的IMA NE1方式,可以很好的利用传统网络富余的E1资源;另外,有的3G厂家对Iub口的IP化给予了提前考虑,支持E1+IP混合传输方式,即话音等高等级业务采用E1方式传送,一般数据业务采用IP方式传送。根据以上论述,Iub接口的传输(由本地网承载)建议以下方案:(1)方案一:透传方案。这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易操作的方案。基站提供接口需求,主要是N*E1方式,传输只提供透传功能,还是传统的传输网络组织形式,只是容量方面的扩充,传输不涉及ATM层功能处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方式会给RNC侧带来接口(类型、数量等)和处理方面的压力, RNC需提供相应的接口和处理能力,完成ATM的相应功能。(注:一种可能的简便实现方式是在RNC与传输之间设置ATM交换机)这种方式由于传输只是透传,未使用ATM的复用功能,带宽利用率低。(2)方案二:传输在汇聚层提供ATM功能处理。该方案技术合理性高,但涉及的因素多,操作难度大。接入层仍采用透传方式,将N*E1或STM-1传到汇聚层相应节点,汇聚层将信号转换成ATM信号,采用VP-RING,提供汇聚、复用、保护,然后在局端以ATM STM-1与RNC相接。此方案需要汇聚层设备(MSTP)的ATM板卡功能上的支持;有较高的利用带宽率。 对以后接口IP化的考虑:(a)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要求接入层设备具备MSTP功能(但前期可以不配置板卡),以后增加相应以太网板卡就可以全程支持IP业务组网;(b)当以后ATM方式转换为IP方式时,可以更换板卡,通道资源可以释放再利用;(c)本方案之所以仅考虑在汇聚层采用MSTP功能,控制ATM功能覆盖范围,不扩展到接入层,是因为考虑合理控制ATM板卡的配置数量,避免接口IP化后,大量弃用的ATM板卡会带来较大负担,同时可以继续利用原有接入层不具备MSTP功能的设备。(3)方案三:跳过ATM阶段,采用E1+IP混合传输方式。比较理想,但受网络、技术条件的限制。(a)采用N*E1+FE口方式,但需要相关厂家设备的支持;(b)每站提供FE口,需要的资源较大,如果前期采用,建设压力大;(c)需要在接入层/汇聚层提供对FE口的汇聚、复用及保护功能。针对现阶段Node B提出的接口需求绝大部分为IMA NE1,为简化操作,充分利用现有传输网络的富余E1资源,传输暂考虑透传方案为主(即上述方案一)。传输负责将各基站链路传送(透传)至RNC,在RNC侧汇集后,交由RNC负责接口对接方案。后期随着技术、网络条件的发展,可以逐渐引入其他方案。1.2.6. 传输网的建设思路(1)骨干层建设思路目前各地移动传送网的核心传输层可以等同为传统的本地传输网的局间中继系统,主要面向业务范围内的各交换局和业务中心节点。这些主要业务节点由各移动交换局、移动关口局、移动长途局、数据中心节点、内部业务网核心节点等组成。上述节点之间均需要采用高速传输系统负责连接核心层各主要业务节点之间的传输通道,提供大容量的业务调度能力和多业务传输能力。就传送技术现状和近期发展趋势而言,在目前传送网的建设中,基本传送技术仍以WDM+SDH技术为主,随着业务的增加和网络的扩展,骨干层技术向OTN技术演进。2008年毕节移动在本地网骨干层的建设力度很大,目前正在建设市到县DWDM环,在SDH层面上形成A、B平面,网络结构已相对完善;到目前为止,本地网骨干层容量还有很大富余,能满足规划期内的需求。本地网骨干层在规划期内建设思路为:在结构上,因毕节移动可能在县分别增加一个局房,考虑将新增的局房分别纳入相应的环路中;在体制上,可以分阶段逐步引入OTN机制,适应未来网络发展趋;此外,为了解决核心节点双方向光缆同时中断时给网络带来的安全隐患, 提高网络运行维护效率,降低成本,核心层网络应逐步向智能光网络发展。毕节市区2007年已建成40*2.5G DWDM环,能满足规划期内传输容量的需求。毕节移动2009年将增加一个交换局,因此,首先应该建立局间中继系统,为局间大量电路提供高效传输通道。为了适应传输网络的发展趋势及新业务的特性,局间中继系统应首先考虑采用OTN设备。(2)汇聚层建设思路毕节移动汇聚层建设比较落后,2008年正在建设毕节市、威宁县、金沙县、纳雍县、织金县五个区域的乡镇汇聚环,而大方县、赫章县、黔西县三个区域的汇聚层面网络还处于空白,根据目前网络的现状,汇聚层建设已刻不容缓。根据网络建设指导思想,规划期内应首先在各个区域建立起城区汇聚环和乡镇汇聚环,以满足各项业务对传输的需求。汇聚环节点的选择取应该依照以下原则:(a)物理位置:汇聚节点选择取应首先考虑比较发达的乡镇,交通便利,能幅射周边站点。(b)机房具备条件:应有较大的空间来安放汇聚层设备和相应的配套设备,市电引入便利,具备安全条件。(c)方便组网:汇聚节点具备向多方向建设光缆的条件,以便于接入层组网。(d)便于网络维护。目前毕节移动还没有建设独立的核心层和汇聚层光缆,由于接入层调整施工相对较为频繁,经常需要割接施工操作或者开口接出纤芯,光缆开口较多,则潜在障碍点也较多,这种光缆混合使用方式使得汇聚层光缆整体安全性下降,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规划期内将重点建设汇聚层光缆,使汇聚层光缆逐步与接入层光缆分离,保证汇聚层组网的需求,提高汇聚层网络的安全可靠性。(3)接入层建设思路毕节移动城域网接入层的建设主要包括基站接入及大客户接入。在规划期内,毕节移动应首先进行基站接入建设。在具体建设中应根据网络规划和现有的光缆网络资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完成全部基站光纤接入。大客户接入应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在基站接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毕节移动的基站和光缆开口点等资源,以基站辐射点对附近的大客户进行就近接入。(a)基站接入建设思路在进行基站接入时,首选SDH光纤接入的方式进行接入,接入光缆路由尽量考虑物理路由的安全可靠性。基站接入尽量成环以保证网络安全,对有条件的节点,采用SNCP的保护方式进行双节点接入汇聚层自愈环。在部分光纤接入有困难的基站,可考虑采用PDH微波接入方式或其他无线接入方式进行过渡。随着电路数量的增长,基站接入环上的容量将会趋于饱和,应利用光纤资源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接入环的裂变,利用基站或大客户光缆开口点进行跳纤,将接入环一分为二以增加网络容量。充分考虑到3G传输和2G传输需求,现有的155M环如果无法满足业务需求,则可以进行拆环、分环等各种方式进行扩容,一旦某些3G站点传输带宽特别大,特别是数据业务大的接入点,可适当将这些接入点所在的环网进行升级,组成容量较大的622M接入环。(b)大客户接入建设思路大客户包括话音直联大客户和数据大客户两种类型,其中话音直联大客户的传输需求主要为2Mb/s TDM电路,电路类型与现有基站相似,对传输质量要求较高。数据大客户的传输需求主要为2Mb/s和10/100Base-T,将来可能会出现视频点播、视频集中监控等数据流业务。对传输电路的QoS要求不一。目前,毕节移动大客户资源相对较少,在数据大客户接入发展初期可考虑大客户业务与基站业务采用同网传送,采用多业务综合传送的承载思路,根据用户需求,充分利用毕节移动的基站和光缆线路等资源,以基站和原有大客户光缆开口点为辐射点对附近的大客户进行光纤就近接入或采用无线接入技术进行灵活接入。1.2.7. 传输技术发展分析1.2.7.1. IP化发展趋势全球电信行业正在向IP化、宽带化方向发展。IP技术与现代网络相比,有许多优越性,如:易于提供丰富灵活的新业务,保持网络的可持续发展,可简化网络结构,实现业务融合,提升网络的利用率,降低运营商TCO等。随着IP承载网所需的电路带宽和颗粒度的不断增大,以VC调度为基础的SDH网络首先在扩展性和效率方面表现出了明显不足,在光层上直接承载 IP/MPLS的扁平化架构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这对传送网络提出了新的要求,能满足各种新型业务的新技术呼之欲出,在这种背景下,OTN、PTN技术已成为业界公认的新一代传输技术。在一些地区,核心层网络已建立起IP OVER OTN网络,而IP OVER PTN在未来几年也是发展的热点。1.2.7.2. 光传送网OTNOTN(光传送网,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是以波分复用技术为基础、在光层组织网络的传送网,是下一代的骨干传送网。OTN通过G.872、G.709、G.798等一系列ITU-T的建议所规范的新一代“数字传送体系”和“光传送体系”。OTN将解决传统WDM网络无波长/子波长业务调度能力、组网能力弱、保护能力弱等问题。光传送网面向IP业务、适配IP业务的传送需求已经成为光通信下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光传送网从多种角度和多个方面提供了解决方案,在兼容现有技术的前提下,由于SDH设备大量应用,为了解决数据业务的处理和传送,在SDH技术的基础上研发了MSTP设备,并已经在网络中大量应用,很好地兼容了现有技术,同时也满足了数据业务的传送功能。但是随着数据业务颗粒的增大和对处理能力更细化的要求,业务对传送网提出了两方面的需求:一方面传送网要提供大的管道,这时广义的OTN技术(在电域为OTH,在光域为ROADM)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它解决了SDH基于VC-12/VC4的交叉颗粒偏小、调度较复杂、不适应大颗粒业务传送需求的问题,也部分克服了WDM系统故障定位困难,以点到点连接为主的组网方式,组网能力较弱,能够提供的网络生存性手段和能力较弱等缺点;另一方面业务对光传送网提出了更加细致的处理要求,业界也提出了分组传送网的解决方案,目前涉及的主要技术包括T-MPLS和PBB-TE等。(1)OTN技术的优势OTN技术作为下一代光网络的发展方向,融合了传统传输解决方案SDH和DWDM的优点,同时避免了他们各自的缺点。具体表现如下:(a)多种客户信号封装和透明传输;(b)大颗粒的带宽复用、交叉和配置OTN目前定义的电层带宽颗粒为光通路数据单元(O-DUk,k=1,2,3),即ODU1(2.5Gb/s)、ODU2(10Gb/s)和ODU3(40Gb/s),光层的带宽颗粒为波长,相对于SDH的VC-12/VC-4的调度颗粒,OTN复用、交叉和配置的颗粒明显要大很多,对高带宽数据客户业务的适配和传送效率显著提升。 (c)强大的开销和维护管理能力OTN提供了和SDH类似的开销管理能力,OTN光通路(OCh)层的OTN帧结构大大增强了该层的数字监视能力。另外OTN还提供6层嵌套串联连接监视(TCM)功能,这样使得OTN组网时,采取端到端和多个分段同时进行性能监视的方式成为可能。(d)增强了组网和保护能力通过OTN帧结构、ODUk交叉和多维度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ROADM)的引入,大大增强了光传送网的组网能力,改变了基于SDHVC-12/VC-4调度带宽和WDM点到点提供大容量传送带宽的现状。前向纠错(FEC)技术的采用,显著增加了光层传输的距离。另外,OTN将提供更为灵活的基于电层和光层的业务保护功能,如基于ODUk层的光子网连接保护(SNCP)和共享环网保护、基于光层的光通道或复用段保护等。 (2)OTN技术的引入作为新型的传送网络技术,OTN并非尽善尽美。最典型的不足之处就是不支持2.5Gb/s以下颗粒业务的映射与调度。因此,在引入OTN时机和引入层面时必须考虑这方面的因素。引入OTN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a)引入时机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引入与商用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OTN技术并不例外。综合考虑OTN技术的标准化进展、设备商用情况等因素,可看到OTN的引入时机已经来到,应分阶段逐步引入OTN接口支持功能、OTN组网和保护功能、OTN智能功能等。(b)OTN技术可适用的网络层面传送网主要由省际干线传送网、省内干线传送网、城域(本地)传送网构成,而城域(本地)传送网可进一步分为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相对SDH而言,OTN技术的最大优势就是提供大颗粒带宽的调度与传送,因此,在不同的网络层面是否采用OTN技术,取决于主要调度业务带宽颗粒的大小。按照网络现状,省际干线传送网、省内干线传送网以及城域(本地)传送网的核心层调度的主要颗粒一般在2.5Gb/s及以上,因此,这些层面均可优先采用优势和扩展性更好的OTN技术来构建。对于城域(本地)传送网的汇聚与接入层面,当主要调度颗粒达到2.5Gb/s量级或者未来标准化的ODU0颗粒量级时,亦可优先采用OTN技术构建。(c)OTN组网可采用的设备类型OTN具体组网时选择什么样的设备类型,与设备特征、组网规模、调度颗粒、调度需求、总体成本等因素密切相关。(I)OTNOTM设备: OTNOTM设备除了增强维护管理能力之外,与传统的WDMOTM设备并没有显著差异。对于没有调度需求的组网情况而言,基于OTNOTM的设备不失为优先选择。(II)基于波长交叉的ROADM:这种类型设备可实现光通道层业务多方向端到端灵活调度,同时可节省穿过节点的O-E-O成本,但其与传输距离、色度色散、偏振模色散、光信噪比等物理传输参数密切关联,一般采用ROADM组建传送网络的规模不可能过大(目前最大传输距离可达到1000km左右量级),而且业务调度的颗粒也是以光通道为主。(III)基于ODUk交叉的OTN设备: 基于ODUk交叉的OTN设备回避了ROADM的物理传输参数的限制,但较低的调度容量(目前一般在几百Gb/s量级,最新报道的可达到1Tb/s量级)限制了其在大型干线节点中的应用。(IV)既然基于波长和ODUk的OTN都存在应用局限性,一般而言基于同时支持波长和ODUk交叉的OTN设备优势则更为明显,但复杂的节点结构和业务调度方式对于业务优先规划能力要求很高,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其组网能力。核心层采用的OTN/WDM技术目前正在逐步成熟,可以逐步商用。但由于目前OTN技术的不同模块发展极不平衡,所以对于商用的步骤应有所考虑,建议现阶段可以考虑引入G.709接口,待ROADM设备成熟后再逐步引入ROADM,然后再考虑引入OTN的电交叉设备。1.2.7.3. 分组传送网PTN (1)PTN产生的背景众所周知,SDH技术是针对窄带TDM业务开发的,缺乏对宽带业务、数据业务的支持,为用户提供多种类带宽存在着瓶颈,带宽利用率低,自身能够对外提供的标准接口种类有限,难以高效的承载速率丰富的各种宽带业务。尽管这些年,为了提高SDH技术传送数据业务的能力,提出了VC虚级联、链路容量调整方案(LCAS)、通用成帧规程(GFP)、弹性分组环技术 (RPR)和MartiniMPLS等技术,形成了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设备,但所改善的只是设备的接口和传送能力,而设备的核心结构仍然为时隙交换,不能有效地利用分组技术的统计复用的优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PTN技术应运而生,它支持多种基于分组交换业务的双向点对点连接通道,具有适合各种粗细颗粒业务、端到端的组网能力,提供了更 加适合于IP业务特性的“柔性”传输管道;点对点连接通道的保护切换可以在50毫秒内完成,可以实现传输级别的业务保护和恢复;继承了SDH技术的操作、 管理和维护机制,具有点对点连接的完整OAM,保证网络具备保护切换、错误检测和通道监控能力;完成了与IP/MPLS多种方式的互连互通,无缝承载核心 IP业务;网管系统可以控制连接信道的建立和设置,实现了业务QoS的区分和保证,灵活提供SLA等优点。此外,它可利用各种底层传输通道(如SDH/Ethernet/OTN)。总之,它具有完善的OAM机制,精确地故障定位和严格的业务隔离功能,最大限度地管理和利用光纤资源,保证了业务安全性,在结合GMPLS后,可实现资源的自动配置及网状网的高生存性。(2)PTN的关键技术(I) T-MPLST-MPLS(TransportMPLS)经由阿尔卡特朗讯、爱立信、富士通、华为和泰乐等众多支持者提议,于2006年2月由ITU-T实现了技术的标准化,是PTN的首次尝试。它基于ITU-TG.805传输网络结构,由ITU完成标准化(G.8110.1,G.8112,G.8121),其主要改进包括通过消除IP控制层简化MPLS以及增加传输网络需要的OAM和管理功能。T-MPLS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技术,在传送网络中,将客户信号映射进MPLS帧并利用MPLS机制(例如标签交换、标签堆栈)进行转发,同时它增加传送层的基本功能,例如连接和性能监测、生存性(保护恢复)、管理和控制面(ASON/GMPLS)。总体上说,T-MPLS选择了MPLS体系中有利于数据业务传送的一些特征,抛弃了IETF(InternetEngineeringTask Force)为MPLS定义的繁复的控制协议族,简化了数据平面,去掉了不必要的转发处理。T-MPLS从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角度扩展出发,通过上述一些机制使其达到电信级运营要求,包括在电信级保护、可管理性、扩展性方面考虑完善,如提供低于50ms的恢复时间;分级、分段的电路级管理,类似SDH的OAM;基于MPLS的帧及转发机制,对包括POS等接口的支持较好。在应用场景上适合基于TDM业务为主向IP化演进的运营环境。但总体看来此技术的相应产业支持还不够成熟。 (II) PBTPBT则由北电予以支持。PBT着眼于解决以太网的缺点,T-MPLS着眼于解决IP/MPLS的复杂性。PBT希望基于现有城域以太网体系构架达到电信级运营要求,在电信级保护、可管理性、扩展性方面均有发展,也能提供低于50ms的恢复时间、以太网连接由网管系统进行配置等功能,同时运营商MAC对用户不可见,骨干网不需处理用户MAC,业务更安全;此外,I-SID(I-TAG)突破VLANID的限制,可支持16M(24bit)的业务实例。但由于多了一层MAC封装的硬件代价必然升高,且对POS支持的效率低,在初期会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T-MPLS和PBT都为从现有的SONET/SDH向完全分组交换网络的转变提供了平滑过渡的方法。从标准化的程度上看,T-MPLS更成熟,ITU-T已经完成了大部分标准化工作;PBT则处于标准发展的早期,在标准方面不成熟。目前,作为分组传送网的代表技术PBT,T-MPLS还面临着标准、芯片成熟度、产品成熟度和应用模式等多方面的完善问题,同时任何一种技术的网络规模应用都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我也要正确面对这个问题。(3)PTN应用及引入策略分组化是光传送网发展的必然方向,未来本地网依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面临多种业务共存、承载的业务颗粒多样化等问题,在考虑PTN产品网络引入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入策略和网络承接性的问题,在现有的网络中引入分组传送技术和设备还是应该非常慎重,逐步分步实施:(I)引入时机:PTN的切入应该是在FE成为主流的业务接口后再逐步实施。(II)在标准和产业链成熟后,正式切入全业务运营的分组传送网。(III)根据核心层OTN技术的引进情况。核心层采用的OTN/WDM技术目前正在逐步成熟,可以逐步商用。但由于目前OTN技术的不同模块发展极不平衡,所以对于商用的步骤应有所考虑,建议现阶段可以考虑引入G.709接口,待ROADM设备成熟后再逐步引入ROADM,然后再考虑引入OTN的电交叉设备。(IV)实现PTN+OTN+WDM的城域传送网全面分组化演进。PTN是从传送角度提出的分组承载解决方案。技术可以革命,网络只能演进。各大运营商现网是庞大的MSTP网络,MSTP节点已延伸本地城域的各个角落。PTN网络必须要考虑与现网MSTP的互通。互通包括业务互通、网管公务互通两个方面,在建设方式上,可以考虑采用业务分担式的二平面方式,通过本地核心汇聚层到接入层的自上而下的引入策略,最终实现网络向扁平化方向发展。1.2.7.4. 多业务传输平台MSTPMSTP是多业务传送平台(Multi-Service Transport Platform),又别称(MSPP,NG-SDH)。它是以SDH平台为基础,同时实现TDM、ATM、 以太网等业务的接入、处理和传送的技术。MSTP本身不是一种全新的网络,而是SDH的发展和延续。MSTP的兼容性是它最大的优点。一方面它支持各种速率从155Mb/s到10Gb/s甚至更高的各种速率话音业务,同时它又提供ATM处理、Ethernet透传以及Ethernet或RPR的L2交换功能来满足数据业务的汇聚、整合的需要。MSTP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代和第二代之间的差别在于对二层交换的支持。而第三代是基于RPR的MSTP,所增加的功能就在于增加了更公平的带宽分配、严格的业务分级CoS、服务质量QoS保障等功能。RPR是弹性分组环(Resilient Packet Transport Ring) Resilient Packet Ring 。它是一种新的链路层协议。从1999年开始由IEEE 802.17工作组对其进行标准化。RPR是一种基于环形的带空间复用的传输方式,吸收了以太网的经济性和SDH的多种保护机制以及快速的倒换时间的优势。由于RPR技术的保护功能是吸收了SDH保护方式,所以RPR技术和MSTP可以很好的融合,融合的形式也可以很简单,比如将RPR功能集成在一块单板上,并将RPR单板插入SDH设备的相应子架槽位。它们的融合形式是实现了以下功能:(1)强大的保护能力:双环结构是这个能力的基石。可以说这是完全的吸收SDH的优点。采用双环结构,在双环结构中,可以有很多种的保护倒换方式,比较典型的就是二纤复用段共享保护环,由于这种保护方式使用广泛,并且效果很好,所以也成为了RPR的典型方式。(2)良好的可扩展性:这一功能的实现主要依靠RPR的自动拓扑识别功能。在RPR环中每个节点掌握着环的状态信息,平时节点没有任何拓扑更新的信息,当环初始化、新节点加入、环保护切换时,RPR自动识别模式启动。节点触发器向环中的所有具有逻辑地址的节点发出消息,各个节点根据这个消息判断发生状态变化的节点以及链路状态。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所有RPR环上的节点都收集到环的状态信息,从而实现环的变化的识别。(3)动态的带宽分配:这种功能的实现是基于LCAS(Link Capacity Adjustment Scheme)链路容量调整方案、Vcat虚级联和RPR的统计空间复用技术SRP(Spatial reuse protocol)LCAS这种方案提供了很优秀的容错功能:当虚级联组中的成员VCn出现故障,那便根据相互的握手协议暂时将该VCn删除,而其他成员继续传送业务。待故障排除后,再根据协议连接起来。这样已经将损失从逻辑上降到最低。这样带宽就变成了可以调整的。在这种设计思想下,VCG(虚级联组)可以参照业务需求来设定,带宽容量也因此改变。虚级联是与LCAS相互配合的一种技术,它来源于SDH。虚级联本身是相对于连续级联的一种技术,是虚容器的一种组合方式。虚级联能比连续级联更好地利用带宽,提高了传送效率。虚级联更应该说是逻辑上的连接,虚容器的连接是通过VC容器序列号SQ,传送的重点也就是这些虚容器的序列号。虚级联实现了带宽颗粒度调整,通过虚级联实现业务带宽和SDH虚容器之间的适配。RPR环通过空间复用技术SRP(Spatial reuse protocol)实现空间复用能力,SRP可以用于各种物理层技术之上。SRP的基本思想是在空间上没有重复的业务流可以互不影响地利用各自线路的带宽。这能够使业务从目的节点剥离下来,从而节省不必要的其他环路的占用,使空间的使用更接近最优化。与传统SDH环相比,SDH环是依靠点对点连接实现的,每一条线路都分配了固定宽度的带宽,当该线路处于空闲状态的时候,这个带宽就闲置不用,而不会提供给网络运营者用于其他业务。而RPR采用统计复用机制,在用户对带宽利用率很低的时候却可以对它进行重新利用,提高了网络利用率。在MSTP发展的初期,由于没有非常完善、严格界定的封装协议,有三种可以使用PPP/LAPS/GFP。不同的厂家采取不同的协议,这样就产生了严重的问题全网互联互通非常困难。现在这个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第三代的MSTP全部采用GFP(GenericFramingProcedure)通用成帧封装协议(是一种将高层用户信息流适配到传送网络的通用机制),这样所有生产厂家就都遵从在ITUTG.7041 GFP通用成帧格式封装定义的严格要求之下,互联互通也就迎刃而解了。任何的运营商都无法忽视的还有网络的QoS(服务质量)。在ITU-T建议E.800中把QoS定义为“决定用户满意程度的服务性能的综合效果”。在此我们可略见QoS对于用户的重要程度。对于QoS,新一代的MSTP吸收了IP数据网中的信号等级划分,并且由于RPR本身并不排斥二层交换功能,所以二层交换的对于端口和信号的QoS支持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二层交换它通过识别信号中的IEEE802.1p帧结构,来判定信号的优先级,然后实现对信号的优先等级划分,需要补充的是除此之外还有基于端口的QoS。另外二层交换还有实现对VLAN标志的识别的功能。所以RPR可以借二级交换实现所具有的这些重要功能。RPR技术可实现VLAN地址扩展和重用,突破传统以太网二层交换的4096个地址的限制。它通过实现双VLAN标签的强大功能,以区分运营商和用户自定义的VLAN标签。而VLAN是以太网用来建立用户隔离的最有效手段。MSTP会结合ASON(自动交换光网络)的标准,利用自动选路和指配功能增强自身的灵活性和传输能力。1.2.7.5. 智能光网络技术ASON智能光网络(ASON)是指一种具有灵活性、高可扩展性的能直接在光层上按需提供服务的光网络。也是传统的传送网技术与IP技术融合形成的下一代智能光传送网,传输的信号由以电路信号为主逐渐向以分组信号为主过渡。自动交换光网络是一个容量更大、高度灵活、智能管理、动态配置的光传输网。光网络的智能化,从网络管理的角度来看,其实是将部分网络管理功能分布到智能化的网元中,构成分布式的光传输控制平台,进行分布式的管理。使网元能够自动发现和更新网络拓扑,自动寻找路由并建立通道,在网络发生故障时根据不同的保护等级实现网络恢复,并且对于来自网络边缘的带宽要求进行动态的分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