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课题结题报告_第1页
善课题结题报告_第2页
善课题结题报告_第3页
善课题结题报告_第4页
善课题结题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年度省市课题成果课题立项号:WK2014082基于“善”文化理念下的高中特色校本课程研究结 题 报 告二0一五年八月基于“善”文化理念下的高中特色校本课程研究结题报告课题负责人 黄国栋 校长课题组成员 段湘萍(执笔人) 吴亥 南巾帼 孔令周 黄小琳引言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浙江省高中新课程改革,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的设置体现了较传统课程大得多的弹性、选择性、包容性和开放性,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协调并存的格局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和落实。如何基于学校历史传统、地方文化、办学理念、发展愿景和规划等,开发既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又兼具学校特色的课程,这一直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价值追求。1. 社会背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快速而深刻的变化,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民主化、个性化和人本化的特征,人的发展时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个体拥有了更为丰富的资源条件和更为多样的发展可能性。创新型社会建设需要国民整体创新水平的提高,需要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教育课程体系一直处于高度统一的状态,普通高中教育基本是“一切为了高考”,培养出来学生相当一部分是“做题的机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整齐划一的国家课程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也不能完全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特色。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学校工作的主旋律。学校文化、办学特色、课程改革是主旋律下的三大课题,是新历史起点上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拓展课程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是当前社会对高中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提高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2、课改背景2006年秋,浙江省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浙江省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的核心是促进每个学生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新课程实验方案突出了课程模块化、学习个性化、教学走班制、管理学分制、评价重过程等特点。2012年,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出台,并要求2012年秋在全省普通高中全面实施。新课程对高中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进行了重新解读、定义和规划,有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深化高中课程课改则进一步强调转变育人模式,首先应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质量。单纯的由必修课主宰的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需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确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构建富有时代精神、体现多元开放、充满生机活力、多层次、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将有力地推动育人模式的转变,扩大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实现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所以,在国家和省确定的高中高中新课程结构框架中内,学校应致力于学校须尽最大努力吃透并落实新课程的精神理念和操作要求,统筹规划、拓展整合、开拓各种必要的资源,确保新课程下学生的各种选择自由,结合学校实际建设新课程体系,深化学校特色创建,努力创设师生成长成材的平台。只有这样,高中新课程改革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高水平的差异发展才能实现。3. 3、学校背景瑞安市第十中学是浙江省A级普高和温州市首批重点中学,2005年1月,晋升为浙江省三级重点中学,2008年,被评为温州市一类普通高中学校。2014年成为浙江省首批二级特色示范学校。学校一直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强校”的办学思路,秉承“善”的育人理念,培养有德行、有智慧、有自信、有活力的“四有”学生,实现了办学稳步发展,树立了“业务实、发展快、质量高、效益好”的办学声誉,得到各级部门的充分肯定,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自2000年以来,学校已先后获得县(市)级以上荣誉100余项,如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德育先进实验校、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浙江省先进团组织、温州市模范集体、温州市文明单位等等。全面实施的浙江省高中新课程改革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平台,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课程某种程度上说是学校之间办学水平的重新“洗牌”。如何在机遇、挑战并存的时代背景中,梳理学校的发展基础、办学优势劣势,明确学校学校的发展方向,这是新时期学校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运用SWOT分析技术,在赢得师生广泛认同之后,学校的办学积淀是我们的优势,学校明确了三年研究目标:基于“善”的理念,开发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程,通过建设基于学校文化、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凸显学校特色,培养教师开发、开设课程的能力,培养个性化发展的学生,整体推进学校走上新台阶,在新的改革浪潮中走出自己的特色。“基于善文化理念的高中特色校本课程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作为学校发展的引领性课题而确立下来的。但面临的压力也很大。(二)课题的研究意义作为一项基于学校文化内涵又在某种程度上对高中课程建设进行了一般性探索的课题,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高的实践价值。1. 理论意义本课题立足于学校,通过课程设置策略将社会发展要求和学校文化理念全面融合,采取“理念引领自上而下,全员创建卷入,监测跟进”的管理机制,运用校本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建设等策略,集中优势资源,开辟优势课程群,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内在功能,使学校课程建设脱离单一,呈现出亮点纷呈、活泼生动的局面;。另外,本课题提出的“善”课程体系,赋予了“善”更多的含义,不同课程群的设置,也体现出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价值,为课程研究者、学校管理者提供了另一种参考的视角。2. 实践意义学校是由人构成的社会机构,必须与其自身环境相适应。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我们将学校“善”文化核心理念引领课程建设,通过显性的学习课程和隐性的校园文化课程全面提升学校生活,用品质教育的内涵,价值取向不断提高新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水平。培养学生善于主动学习的能力,帮助他们获取有丰富的知识,并善于运用这些知识服务于现实;博学多能,经世致用。在求知、服务于现实的过程中,鼓励学生革除自己身上的旧习,彰显美德,成为真正有用的社会人,使之达到“善”的境界。积极鼓励和帮助教师在学校“善”文化的指引下开发、开设校本课程,增添教育活力,增加学校的“软实力”,更好的满足学生、家长和社会对高品质、个性化、差异化的学校教育越来越强烈的要求。通过研究,学校已将初步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建设体系,开发出具有瑞安十中特色的“善”课程系列,初步培育出了打造出学校的特色,增强了学校办学的软实力和正能量,在改革的浪潮中更进一步。通过对“善”的多元化阐释和课程融入,尝试回答了价值多元化背景下高中教育之价值引导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问题。二、国内外的研究综述20世纪年代末后期,西方国家的部分学者幵始兴起了开始反思对国家课程的角色与功能阈限问题的反思,并初步提出了从而以其他课程形态来弥补国家课程不足的构想促使校本课程幵发的兴起。1973年7月,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年,菲吕马克(Furumark)和麦克米伦(MacMillan)最先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引起了教育学者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纷纷幵始对校本课程开发作了出不同角度的研究。英国著名课程论家斯基尔贝克是校本课程较早、较系统研究的学者之一。他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由学校教育人员进行对学生学习方案的规划、设计、实施及评价。沃尔顿将校本课程幵发界定为教材的选择、改编或者新编。年月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上指出校本课程幵发是学校自发的课程开发过程,需要中央与地方教育当局的支持以及权力和责任的重新分配。美国著名学者埃格尔斯顿认为校本课程幵发是一种过程,种学校利用相关资源,通过合作、讨论、计划、试验及评价来幵发适合学生需求课程的过程。、而学者马什等人强调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口号,一种强调“参与”、“草根式民主”的课程开发口号。课程开发需要师生共享决定,共同构建学习经验,同样也需要领导组织与变革课程的技术。基于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不同理解,国外学者也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不同模式,如需求主导模式、条件主导模式、目标主导模式等。校本课程的理念传入中国后,基于对国家课程之有效性和有限性的综合分析,校本课程开发在很短时间内,就成为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之一。众多国外的学者专家都对校本课程发有着不同的解释,这正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复杂性。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立场对校本课程作出了不同的界定,见解虽然独到,但都有着各自的局限性。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和实践,校本课程幵发这一观念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为了落实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省内各地区的学校都开始了形式各异的选修课程建设。围绕方案中列举的四大类课程(知识拓展类、兴趣特长类、职业技能类、 综合实践类),学校开设了门类繁多的选修课,有的学校的选修课程多达100门以上;有的学校则以其中的一类打造品牌,凸显学校特色。崔允漷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是“以一个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开放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浙江省镇海中学2012年度总计开出110多门选修课,被评为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选修课程建设”改革试点学校,其开设力度之大与学校在全省的领先地位密不可分,尤其是“知识拓展类”课程建设,镇海中学已有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及教师开发课程的能力是他们课程建设的有力保障。衢州一中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实际情况,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选修课程体系:“敦品励学”励志系列、“校史校歌”传统系列、“一中讲坛”知识系列、“儒学校园”风采系列、“双语教学”教改系列和“教师才艺”特长系列等,这种多样化的课程建设涉及面广,花团锦簇。课题组经过查阅资料既有的实践研究,丰富了学校课程计划,提高了课程的选择性、丰富性和对学生的适切性;提高了学校的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规划意识;提升了教师团队的课程开发和研究意识。但是,了解到的一些学校对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探索,我们发现已有的实践研究,在有如下以下几个方面还稍显不足:不足之处:一是以某一类课程资源为切入点的较多,从支持课程实施角度系统地研究课程资源的较少;二是以学校为研究场域的多,在一个较大区域内研究课程资源的少;三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实施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相关研究多,而在学科教学研究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相对较少。校本课程开发都是为了探寻更加适合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课程,使课程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每个国家总是不断地在国家课程开发和校本课程幵发之间找寻一个动态的平衡点使国家课程幵发和校本课程幵发相互补充并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国内外的研究者们对学校课程建设的模式和内容都已经有了一些分析和研究,但基于学校文化建设特色课程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还比较少,而且各个学校有其不同的文化特色,不同的校情,其课程研究成果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照抄照搬,在我国现有国情下,突出学校课程特色,形成办学特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终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德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旨所在,也是本研究通过此探索性工作希望最终能够实现的目标。三、研究的设计与实施策略(一)研究内容与及目的(一)研究内容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4个方面的研究:1. 1、对“善”课程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和阐述。;2. 2、对“善”课程体系进行了多样化架构;。3. 3、对“善”课程中课程群资源进行创造性开发。;44.、“善行”课程的建设对学校及师生的影响与促进的研究。(二)研究目的1.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尝试改变我校课程开发碎片化的现状,形成逻辑严密的课程体系,给学生成长提供有效的课程支持。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课程的丰富性、差异性、可选择性,改变单一的课程内容,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框架,提供丰富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特色。3.通过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通过课程建设传承和创新学校文化,将“善文化”课程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营造和谐互爱的文化氛围,打造“善文化”校园,形成学校的课程品牌,发挥学校辐射作用,传递“向善”的文化因子,使“善”课程成为学生高素质发展的助推器。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训教师,实现教师文化培育与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体化,把握“善文化”理念下的校本课程的丰富内涵,开展丰富多姿的课程实践活动,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中提高教师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的能力,实现专业的成长。(二)研究过程 1、研究团队的构成与项目管理本课题研究团队的构成如下:课题总负责人:黄国栋瑞安市第十中学 校长负责项目的全面实施、课程方案的顶层设计及课题保障段湘萍:校教科室副主任负责项目:课题的规划、课程方案建设、课程开发、子课题的实施等王瑞宽:校教务处副主任负责项目:课程实施具体安排 吴亥:校团委书记负责项目:善行课程的开发及实施南巾帼:教研组长负责项目:文科学科中善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子课题孔令周:备课组长负责项目:以善为主题的理科生活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子课题黄小琳:备课组长负责项目:学生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子课题项目开发成员:业余党校指导师、社团指导师、志愿者活动指导师子课题组成员:颜丽琼、黄小英、何以、蔡秀盈子课题组成员:李春城、朱善彬应继豹、郑秀环蔡爱美子课题组成员:许森、杨秀珠林淑华在学校申报省级特色示范学校的过程中,课题负责人成立了将课题活动与市教研活动相结合,课题组成员则在本校开展各自的子课题研究,将课题活动融入教研组活动中,为课题的实践研究打造了更大的平台,参与实践研究的教师面扩大,课题的辐射作用更为明显。三四、研究历程研究历时2年,分为5个阶段,其中3、4阶段有时间上的重合,课题组成员根据分工同步进行,并将观察量表用在实验课中。本课题的研究历时3年(2012年-2014年),通过一系列计划 - 行动 - 观察 - 反思过程,逐步缩小研究范围,确定了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一阶段 (2013年22013年6)步骤实施内容计划以“高中特色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为出发点开始研究。行动确立文化立校理念。结合学校实际,开始着手制定课程建设方案,梳理学校文化优势及自2006年来的课改经验,并从中发现问题。观察提炼学校的核心文化。学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求善的精神一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一代代十中人。秉承“弥纶通变以致善”的校训,在“善”文化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都紧紧围绕“善”的主题进行。但校本课程的开发存在一些问题:课程开发碎片化,缺乏统一的纲领性指引;课程目标单一化;课程内容学科化;课程评价随意化;课程建设狭义化等。反思问题太多,应该聚焦什么?第二阶段循环(2013年72013年9)步骤实施内容计划围绕“善”文化核心开始制定学校课程方案,并同步开始着手准备“基于善文化理念下的高中特色校本课程研究”课题研究。行动1、申报省二级特色示范学校,制定课程方案。2. 2、确定学校课程的基本架构。3. 3、撰写开题报告。观察“善”一词的常见含义即友善,善良等,单一的内涵难以统领整个课程体系;另外,课程建设相对学科独立,尚未形成合理的课程群,教师课程的开发整体导向性不够。反思如何更全面的挖掘“善”的内涵?如何在“善”理念的统领下形成相对合理的课程群?“善”课程是否应该包含隐形和显性两方面。第三阶段循环(2013年92014年6)步骤实施内容计划形成完善的“善”课程体系结构;以“基于善文化理念下的高中特色校本课程研究”申报课题研究;开始善课程群的开发与实践。行动1. 1、查阅资料,挖掘善的内涵,形成“善”课程体系结构,构建善学、善心、善行三大课程体系,各大体系下再分别形成课程群:“善学”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善于学习的能力,涵盖基础性必修课程、IA课程、IB课程、理科竞赛课程。“善心”课程体系涵盖文科人文、理科生活、学校文化、人生规划四大课程群;“善行”课程体系包含社团活动、职业技能类、综合实践和兴趣特长四大课程群。2. 2、成立课程开发开设组:善学课程由老师自主根据学校情况进行校本开发,实现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善心课程以教学组为单位,文科组,包括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等教学组共同开发校本课程;理科组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科为主,进行试验课程的开发;行政组,由校长室牵头,开发以学校“善文化”为中心的校园文化课程,德育组,包括德育处、心理组、政治组进行学生生理、心理、生涯规划、德育课程的开发,形成四大课程群;合力形成“善心”课程;“善行”课程的开发由学校党支部和团委以及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类课程开发组的老师负责,以综合实践、职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类课程为主,其中综合实践类主要由业余党校活动课程,志愿者活动课程,社团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四大板块构成,党支部和团委的有关教师对课程进行拓展,开发开设。3、开展总课题下的子课题研究,文科人文课程群、理科生活课程群、生涯规划课程群分别申报瑞安课题立项。观察由于部分老师们缺乏经验,在课程开发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子课题老师对“善”的理解持有不同的态度,认为“善”的动词含义“擅长、修缮”不可取;理科组部分教师认为理科与生活的结合难以用“善”一词统领。反思 通过什么途径提高教师们的课程开发能力?“善”的含义如何进一步精确提炼并更好的统领课程开发与建设?“善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在学生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合理安排并得以实施?第四阶段循环(2014年72014年9)步骤实施内容计划1. 1、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等方面的培训。2. 2、对子课题的实施进行跟踪指导,开发相关校本课程。3. 3、聚焦“善行”课程群的开发与实践活动。行动1. 1、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签订指导协议,对教师的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教育科研能力等进行培训指导;2. 2、确定子课题中课程群中各学科课程的开发与开设内容。3. 3、整合原有的志愿者、业余党校、社团活动内容,着手开发“善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利用部分周末和节假期时间走出校门施“善”行。观察通过培训,部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得到提高,各学科基本能开发出12门与“善”文化核心相关的校本课程;“善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团委、党支部成员和社团指导师负责,团委制定出了一学期的活动计划,但课程的开发存在困难,教师们不知如何以教材的形式呈现活动课程内容。反思是不是所有课程都必须植入善文化内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其他三类课程不同,可以活动设计的形式形成相应的教学内容,并将活动记录成册。第五阶段循环(2014年92015年7)步骤实施内容计划1. 1、全面开发、实施全部已开发课程,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各自课程内容。2. 2、学校行政部分成员在校长的带领下,对校园文化景观等进行以“善”为核心的人文布局,实现隐性课程目标。3. 3、“善行”课程与社区、结对村校、高校等合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4. 3、各子课题进入实践并结题阶段。行动1. 1、将选修课列入教研活动,对已开发、开设的相关课程开展听课、讨论等活动。2、定期召开课题会议,讨论、总结研究内容与成果汇总。3、校园文化景观布局逐渐完善。4、团委牵头,“善行”活动走进荣祥村、凤山社区,与温州大学合作开展志愿者活动,在校园内开展社博会。5、后阶段着手撰写结题报告。观察文科人文课程的建设能很好地体现“善”文化内涵,课程开发成果显著,涌现出一批质量较高的校本课程;“善行”活动的开展引起较大反响,电视台、报纸等媒体予以关注,社博会的举办吸引了全市其他高中学生的共同参与,很好地传播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善”文化因子。但从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自主性体现不够,学习方式几乎没有转变,尤其是理科课程中,原计划学生将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加以运用从而使之能有助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初衷难以实现。反思学习方式如何变革?选修课程中学生的自主性、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如何得到进一步培养?这将是课题需要进一步深化的内容。四、课题研究成效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与本课题相关的论文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教学设计也在全国获奖,其阶段性成果还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在全市进行交流与分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通过近三年的研究,本课题研究达到了预期目标。1、明确概念,多维度阐释“完善了“善”含义的诠释的价值,并以“善”课程理念为核心构架了完成的完整的善课程体系瑞安十中校训为“弥纶通变以致善”,“善的教育”是我校的办学基点和办学主张。“善”会意字,从言从羊,本义“吉祥”,做形容词用有“吉、美好、善良、慈善、应诺、慎重、高明、熟悉”等义项,做动词用有“擅长、修治、羡慕、认为好、赞许、友好”等义项,做名词用有“好人”义。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底,是当代浙江人的共同价值观。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它始终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和导向。“上善若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课程建设中,我校主张学生要善于主动学习,获取丰富的知识,并善于运用这些知识服务于现实,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修治善心,在求知、服务于现实的过程中,鼓励学生革除自己身上的旧习,彰显美德,常施善行,成为真正有用的社会人。在“善”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将课程建设分为三大体系:(1)“善学”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善学”能力的基础性必修课程、指定选修模块(IA)课程、自主选修模块(IB)课程、理科竞赛课程。 “善学”之“善”,取“善”的动词含义,即善于学习,擅长学习。必修课程是高中学习的基础内容,是每个高中学生完成高中学业必须学会的课程。在必修课程和IA、IB选修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我校教师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会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达到“善学”的目的。通过竞赛辅导课程延伸和发展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应变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善学”课程的实施中,努力提升学生能力,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通过“善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最终达到“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2)“善心”课程体系-修治“善心”的校本课程群。“善”本身有“修治”之意;“心”思想、意念、感情的通称。“善心”形容善良的心态,助人为乐,关怀他人。善心课程体系,即通过必修课程的校本化以及选修课程的开设,修治学生的内心修养,培养内心纯洁,真诚感恩,关爱他人,具有高尚情操,内心世界坦诚无私的十中学生,引领一届一届的十中学子走向道德的高地。在学生德行逐渐养成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充满活力,直面人生。“善心”课程以学科知识拓展类课程、兴趣特长类课程、学校文化课程和生涯规划课程为主。(3)“善行”课程体系-常施“善行”的校本课程群。在“善行”课程中,通过我校特色的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业余党校活动以及形式多样的技能类和综合实践类选修课程的开设,组织、鼓励学生常施“善行”,弘扬大爱的扬善能量,通过一个个善举和言语来激发、弘扬善的氛围,展现瑞安十中学生“善与美”的风采。“善行”课程以活动类、职业技能类、综合实践类和部分兴趣特长类课程为主。三大课程体系紧扣“善文化”这一核心,分别有所侧重,但又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旨在让“善”充盈着学校生活的每一个空间,培养一代代擅长学习、擅长做事,心地善良、品质醇厚,无私奉献、从善如流的十中人。根据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和省二级特色示范普通高中评估标准的课程建设要求,根据学校发展规划,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在学校原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我们通过优化重组,构建如图所示的“善”课程体系结构。“善”课程体系 “善心”课程“善行”课程“善学”课程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以达到善学目的开发、开设校本课程以修治学生善心通过实践活动、特长技能培养,教会学生擅长做事、常施善行 竞赛拓展课程IB 选修课程IA 选修课程学校文化课程群必修课程兴趣特长课程群职业技能课程群社团活动课程群综合实践课程群理科生活课程群文科人文课程群人生规划课程群 显性课程,在课程的开发与开设中实现隐性课程,在学校文化建设和日常管理中实现 2. 2、开展子课题研究,开发出一批基于“善”文化的优质课题校本课程,促进了涵养学生善心的形成在课题研究的引领下,学校文科组、理科组、职业生涯规划组分别围绕“善课程”的开发开展子课题研究,在瑞安市课题立项,开发出一系列优质课程,并提炼出各自的“善文化”课程系统。在此,我们以瑞安第十中学人文学科选修课程“善文化”的建构课题为例,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课程进行简要诠释(其余两个课题以附件形式呈现)。该课题以“构建善理念-开发善课程-传播善文化”作为课程构建框架,在课堂内外,组织“善”的教学活动和学生践行“善”的行动。让学生通晓善学、修养善心、乐施善行,培养学生向善、习善、悟善的思维,提升学生主动学习、探寻真理的能力,修治学生善良纯洁美好的内心修养,使学生尊重自己、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使学生尊重他人、助人为乐、服务社会,使学生遵纪守法、坚持公平正义,使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传承优秀传统,共享世界文明。课题名称及立项号开发课程名称课程内容诠释备注瑞安第十中学人文学科选修课程“善文化”的建构立项号:B14011追根溯源解汉字自古以来,“善”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特质和核心价值,而汉字作为传递文化信息的工具,已经深深地刻上了中国传统思想和“善”文化的烙印。追根溯源解汉字正是从这一特点出发,通过对汉字的解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汉字丰富有趣的文化魅力及深厚的文化底蕴,陶冶情操,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从而热爱祖国的文字,增强民族自豪感。该课程被评为“校最受欢迎校本课程”。英语经典游历小说(节选)赏析借助原版英语经典小说来提高学生英语理解能力的同时充分挖掘小说中“善”文化的内涵,在文学赏析中学会辨认真、善、美、假、丑、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善文化,拥有善心,从而达到善行之目的。该课程获温州市第四届精品课程评比一等奖,并推荐省精品课程永嘉学派与瑞安人本课程以“永嘉学派与瑞安人”为主线,通过“散讲-聚焦评说走访”四个专题组成,并配以相应的探究论坛与调查活动,通过学习传承永嘉学派的经世致用思想,传承求真务实的的精髓,学做一个务实勤勉之人。正如全祖望说“永嘉之学,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这正是我们学校建构善文化“善学、善心、善行”在本选修课的具体体现。该课程获浙江省精品课程评比二等奖山水瑞安,话旅游本课程从瑞安乡土旅游地理着眼,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与可持续的生存关系等三方面挖掘旅游善文化,培养学生善心、善行的思想与行动。该课程获温州市第三届精品课程子课题以善心为主题的理科生活校本课程建设研究(立项号B14012)以“善心”为主题,通过理科(数、物、化、生)四个学科相关生活的校本课程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主题下的理科生活校本课程建设的策略。开发并开设出物理与军事武器、化学与食品安全、中药中的化学知识、简单发酵食品制作等将理科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深受学生欢迎的校本课程,其中物理与军事武器被评为温州市精品课程。课题多角度开展高中生生涯规划课程群建设的实践探索(立项号B14010)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情绪控制、青春期、生涯规划技能、职业规划等,开发出一系列极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如我是女生、我是男生、高中生心理成长工作坊、从心起航、高中学业生涯规划、成长修身等等,其中我是女生课程由瑞安市教育局和计生委联合推向瑞安市所有高中学校开设,开发教师杨秀珠老师也多次应邀在瑞安市开设相关公开课与讲座,高中学业生涯规划、成长修身被评委为瑞安市精品课程。3. 3、三方面开展善行活动课程,辐射面大,意义深远,很好地展现学生行动中的“善与美”的风采。善行活动课程围绕志愿者、业余党校、社团三方面展开,在以团委为首的教师团队的组织与带领下,很好地践行了我校的核心理念“善”,培养了学生“向善”的情怀,更是将我校的“善文化”传播开来,发挥学校辐射作用,传递“向善”的文化因子。(1)“五颜六色”志愿者分会,从校园管理到校外实践,展现“善与美”的风采。瑞安十中志愿者协会是一个全新的团体组织,设立“五颜六色”志愿者分会,分别为玫瑰色志愿者分会、蓝色志愿者分会、红色志愿者分会、绿色志愿者分会、橙色志愿者分会等五个分会组织。其中,玫瑰色志愿者分会由学校教职工志愿者组成,蓝色志愿者分会主要负责学校校园实践与服务管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工作,红色志愿者分会主要负责学校红十字会结对工作、业余党校实践工作以及校内外的爱心服务,绿色志愿者分会主要负责校内外的环境保护、卫生督察、节能宣传等活动,橙色志愿者分会主要由校内外热衷于志愿工作的少年儿童组成。到今天,学校成立的志愿者协会已发展成为包括教职工、高中学生、外校小学学生与家长等不同年龄层面、不同身份角色的志愿者队伍。瑞安十中志愿者协会主要围绕两个层面的服务开展相关活动:第一层面:校园管理与服务礼仪生服务纵队国旗班服务纵队卫生员服务纵队宿管会服务纵队食管会服务纵队午间静校管理服务纵队场外监考服务纵队运动会服务纵队艺术节服务纵队校园绿化服务纵队第二层面:校外实践与服务敬老服务纵队爱幼服务纵队环保服务纵队文化服务纵队社区服务纵队社会赞助纵队社会调查纵队其他校外短期实践纵队由于学校志愿者工作的卓有成效,瑞安十中被国家教育部局命名为“东西部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先进单位”,瑞安十中志愿者协会被共青团浙江省委授予“浙江省中学生暑期四个一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被温州市委宣传部命名为“温州市大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被瑞安市市委授予“瑞安市优秀志愿服务集体”光荣称号。瑞安电视台、瑞安日报等媒体对志愿者活动进行了相关报道,进一步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业余党校塑造优秀学子,走向道德高地。业余党校活动课程是基于原有的瑞安十中业余党校班,进一步完善形成。至今,业余党校已举办了党员和青年教师学员班二期,学生学员班十八期。其中党员和青年教师86名、学生中优秀团员800余名参加了学习。还创办了学习简报和高举团旗跟党走两本校园杂志。业余党校主要通过党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了解党,认识党。课程由党总支策划上课方案,优秀党员教师负责授课。在假期的时间以及固定的教室进行理论上课以及在理论课后进行一系列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和参观军事基地活动。通过在业余党校班的学习,全体学员严于律己,言行文明,始终以优秀的十中学生形象示人,维护塑造十中业余党校良好形象,传播着十中人向善、从善精神。业余党校全体学生认真记录,撰写心得,坚持定期刊出学习简报和高举团旗跟党走两本校园杂志。(3)学生自主的特色社团活动课程大放异彩,社博会广邀兄弟团体,展现十中学子风采。我校共有包括文学、心理、环保、科技等在内的12个特色社团,各社团在以“善”为思想核心的引领下,在浙江省瑞安市第十中学学生社团管理条例的管理下开展活动。,课程内容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指导师对学生内容进行审核与指导,活动课程时间安排在每周五下午4:20-5:00,学生们通过选课平台找到自己心仪的课程,在集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课程中发挥自己的特长,提升自身的能力。一年一度的“社博会”是社团活动课程的汇报与展示,更是传播我校文化的一个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