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教育论文-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要正确处理四个关系摘要: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中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1.准确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2.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处理学习语文与学习做人的关系;3.强化“导学”功能,正确处理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关系;4.增强资源意识,正确处理用好教科书与开发、利用相关课程资源的关系。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性质;素养;学习方法;课程资源Abstract:ThefourrelationshipstodealwithinprimaryChinesecurriculumreformare:1.tounderstandthenatureandcharacteristicsofChineseaccurately,anddealwith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toolandhumanitycorrectly;2.toimprovestudentsChinesequalityinanall-roundway,anddealwiththerelationshipbetweenlearningChineseandlearningtobe;3.tostressthefunctionof“guidingtolearn”,anddealwiththerelationshipsbetweenfeedingleaningandautonomouslearning,cooperativelearningandinquirylearning;4.Tostrengthenresourceconsciousness,anddealwiththerelationshipsbetweenmakinggooduseoftextbooksanddevelopingandutilizingrelatedcurriculumresources.Keywords:primaryChinesecourse;curriculum;quality;learningmethod;curriculumresource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正在全国迅速铺开并已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一分为二地辩证来看。对此,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中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一、准确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人文性。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课改以来,有人在强调人文性的时候,不恰当地“将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孩子”即语文本体。这样做又陷入了片面性,必然造成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败俱伤。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是设立语文学科的理由,也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历练之。训练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指口头语言,“文”指书面语言),是语文科的专责。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属性。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这一课程性质。人文性,可以理解为人性与文化性的整合,包括文化、道德、情感等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总是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乌申斯基语)因此,语文作为学习母语的课程,必然具有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表与里、皮与毛、血与肉的关系。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工具性是载体,人文性是灵魂。工具性如“皮”,人文性如“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工具性如“肉”,人文性如“血”,有血有肉,才是鲜活的生命。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与生俱来、相辅相成的。没了工具性,便没必要设语文课,人文性也无从谈起;没了人文性,语文课只有孤立的字、词、句、篇,枯燥的、机械的语言训练,语文课便失去了生机、情感和韵味。恰切的做法是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过程中,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过程中,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语文教师“守土有责”,要警惕内容庞杂、形式翻新、喧宾夺主、淡化本体的现象。我们在漫长的改革过程中,已经交出了昂贵的“学费”,要防止左右摇摆,避免大的曲折,要“种”好自己的“田”,“浇”好自己的“园”。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处理学习语文与学习做人的关系“语文素养”体现了对培养对象在语文方面的要求。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与“三维目标”是一致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对应知识、能力目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对应过程、方法目标;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审美情趣对应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语文素养是上述诸方面的融合。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既要求教师要教学生做人,又要教学生学习语文;学生既要学习做人,又要学习语文。(一)学习做人这里主要强调三点:一是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对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的25册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作了“精彩的提炼”,写就了一本书:中国的创造精神中国的100个世界第一。该书告诉我们,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来源于中国。二是践行“为大众服务”这一做人的基本准则。当今道德空前滑坡。在内地青少年身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过分自我。独生子女享受“小皇帝”“小公主”的待遇,加上受社会上个人中心思想的侵蚀,目中无人,不懂得关爱他人,为别人着想。在对北京、上海、广州部分大学生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只有2%的人把“为大众服务”选择为人生最重要的目标,只有0.4%的人认为“不参加公益劳动”是不文明的行为。即使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做过“志愿者”的只占2%,而美国占56%。过分自我对一个发展中的社会,是值得警惕的,甚至是危险的。我们有些人在“课改”中以体现人文性为名,片面强调张扬个性、发展个性,这是不全面的,也是不负责任的。语文课程要培植为大众服务的意识,培养有公德、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国人。还有一点是培养能吃苦、耐挫折的能力。人的一生困难、挫折远远多于成功、快乐,要能吃苦、耐挫折。在学习上既要寓学于乐,又要提倡刻苦。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上不断获得成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这是高层次的“愉快教育”。(二)习得方法,培养能力叶圣陶先生在谈到学习语文时,反复强调两点:“第一,必须讲求方法”;“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终身以之的习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习得学习方法,才能逐渐学会学习。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是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能力,才能适应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语文学习方法主要指:识字、写字的基本方法;朗读、默读、诵读的技能;精读、略读、浏览的一般方法;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初步方法;简单的记叙、说明的方法;修改作文的方法。即善于识字,善于阅读,善于习作。我国古人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如,熟读精思,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循序渐进,举一反三;不耻下问,博览多闻;知行结合,躬身实践。叶圣陶、吕叔湘等语文教育家也有许多真知灼见。这些见解先于“课改”提出,又完全符合“课改”的精神。我们要善于疏理,为我所用。语文能力主要包括:独立识字能力;较熟练、规范的写字能力;以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为标志的阅读能力;初步的口语交际能力;写简单的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和常见应用文的能力;在综合性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文的综合运用的能力。这里要强调的是:学习方法不应是教师传授的,而应是学生个体和群体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发现、习得的;语文能力是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反复历练、逐渐生成的。此外,还要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发展思维,特别是培养和提高独立思考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位先哲说:爱学习的人和民族是敌人最怕的。国学大师梁启超说:一个人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和发展。学生要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培植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这是重要的语文学习目标。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主要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查阅工具书及其他资料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勤动笔、常积累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际的习惯。其中,最要紧的是读书看报的习惯。读书,不仅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它是终身学习的需要,是知识经济成功之本,也是愉悦身心、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内地的语文作业,多是抄默字词,进行枯燥的单项练习。发达国家的语文作业,最重要的一项是读书。低年级学生每天的家庭作业是阅读30分钟。起初是家长读学生听,接下来是家长、学生一起读,而后是学生独立阅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有条件的地方,要突破这一阅读量;条件不够或尚无条件的地方,要千方百计达到这个阅读量。达到乃至超过150万字的阅读量,必将极大地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强壮精神,为学生日后学习与发展积蓄了后劲。总而言之,小学生从语文课程中要学习语文、学习做人。学习做人好比握好方向盘,有了浓厚兴趣、良好习惯就有了不竭的动力,学习方法、语文能力犹如高超的驾驶技术,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会使学生如虎添翼。这几方面合在一起,便是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三、强化“导学”功能,正确处理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关系以往的语文教学确实存在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教师讲得太细、问得过多的弊端。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要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靠基础教育,靠各门课程齐抓共管。当今世界已进入学习化社会,任何课程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使学生“会学”。基于上述三点,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行学习方式的变革。这个基本理念不能动摇。在学习的理论上,我国并不落后。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到叶圣陶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可以说,中国是最先倡导启发式,最先主张自主学习的。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长期推行应试教育,教学不得不几乎完全采取师传生承的教学方式。课改以来,教学面貌发生很大变化,这个变化在教学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由于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教学中也出现了自主异化为自流,合作学习变成自由活动的苗头。这不是课改期望中的自主学习。课程标准强调,要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教”的方式决定“学”的方式。因此,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上,教师起着关键的导航、定向的作用。首先,要坚信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主人才能主动,才能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其次,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诸如,激发学习兴趣,创造良好氛围,保证学习时间,尊重个体差异。再次,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自主是基础、是前提、是重点,没有充分地自主学习自己识字、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自己投身于各项语文实践活动,合作、探究则无从谈起。因此,培养自学能力是关键。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让每个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尽自己的所能去感悟、去理解,能读懂的就读懂,读不懂的再向别人请教。这是阅读教学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课文还没怎么读,就开始分析,甚至就进行合作学习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不仅初读课文阶段,而且在整个阅读教学中,要激励人人投入、个个实践,使每个人都学有所得。第四,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关键的、也是最见功力的是怎样从学生质疑的众多问题中,提炼出重点问题(包括内容的、情感的、写法的),并且自自然然地把它们纳入到教学思路中,在生与生、师与生的对话中,在逐渐深入地对课文的研读中,逐一得到圆满的解决。既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束之高阁,仍然按预先的设计“走教案”,此为“教师牵着学生走”;也不能不分轻重缓急,学生提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失去了教学目标,搞乱了教学思路,此为“教师跟着学生走”,教学变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也不能学生的提问、教师的设计“两张皮”,一会儿解决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会儿又想起了教案,又照着教案教,教学显得杂乱无章,此为“师生一起钻进了暗胡同”,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如果觉得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纳入到教学思路中,需要比较高的应变能力,比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可以先来讨论学生提出的重要问题(字词之类的小问题可随问随答;课上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可留到课后解决);而后,教师以学习伙伴的角色,提出自己的问题,请全班同学帮助解决。这些问题不宜多,一般是围绕课文内容、表达等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且被学生忽略的。这样处理也能较好地体现教师“导”的作用。教学中也会遇到启而不发的时候,学生理解不准、理解不深甚至理解错误的地方;会遇到限于他们的知识、阅历还不知、还不懂且有必要在现在就知就懂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的讲解。讲解要少而精,要深入浅出。好的讲解能激起学生继续探索的热情,同样具有启发性,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我们要在教学中强化“导学”的功能,用启发式的教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不应把接受性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对立起来。该自主的自主,该合作的合作,该讲解的讲解,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效出发,做到两种学习方式合理运用,收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四、增强资源意识,正确处理用好教科书与开发、利用相关课程资源的关系以往的语文课程,在内容上“窄”,教师只是“教教材”;在途径上“封闭”,与现实生活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教好教科书”。要克服教科书所承载的课程资源的有限性(还有滞后性),要改变语文教学脱离现实生活,与儿童经验世界、想象世界联系不够紧密的状况,一定不能囿于教科书,要开发、利用好相关的课程资源。首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无论是东部、西部,无论是城市农村,语文课程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国内外的重要事件、自然风光、风俗民情、日常生活等等都是课程资源。各地区、各学校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重视开发、利用当地、本校的课程资源。特别是有一些隐性资源,容易被忽略,我们要善于开发这些潜在的课程资源。比如,人的资源师生的智力资源,特别是在生与生、师与生对话中产生的火花,包括有启发性的问题,独到的精辟的见解,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的经验、体会,查找到的有用的资料等等。还有在课改过程中本地区、本学校、某位老师在解决带普遍性问题之中(如低年级怎样巩固认字)生成的课程资源。其次,要适时、适量地利用课程资源。拿阅读教学来说,课前指导学生搜集资料,以增加对作者、背景、主人公的了解;课中插入相关的文字、声像资料,特别是引进相关段篇让学生阅读,以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课后推荐读物或引导观察、调查等,以拓展学习内容,开阔视野,提高阅读能力及实践能力。这样的做法就比较切实可行。对城市学生来说,课外阅读、搜集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 吉林省长春市中学2024-2025学年初三语文试题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卷含解析
- 九年级英语教师教学工作总结模版
- 北京版英语2011课标版一年级起点《Lesson 7》新课标下载2
-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结构力学2》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无锡市凤翔中学2025届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试题英语试题试卷含答案
-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物理试题(新课标)第二轮复习测试卷含解析
- 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国际汉语课堂管理案例与实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Python数据挖掘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2025年学年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模版
- 钢屋架制作与安装施工方案
- GB/T 1633-2000热塑性塑料维卡软化温度(VST)的测定
- GB/T 11032-2020交流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 煤矿爆破工培训
- 液化石油气安全标签
- 水车租赁合同范本(3篇)
- 空港新城特勤消防站施工组织设计
-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竞赛卷
- 2022山东历史高考答题卡word版
- 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 Q∕SY 1143-2008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