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导学案.doc_第1页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doc_第2页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doc_第3页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doc_第4页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一)编制: 课时: 编号:一、学习目标:1、 了解战国策相关文学文化常识;2、 疏通文意,理解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基础知识。3、培养学生阅读、理解、鉴赏文言文的能力。二、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三、知识链接1、关于战国策:本文选自战国策燕策三,这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史书,记录了西周、东周、齐、楚燕、韩、赵、魏、秦、宋、卫、中山十二国之事。是刘向编辑整理的,共33卷。记录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论及纵横捭阖的斗争。其文章的风格是辩辞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磅礴。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多用寓言故事、多偶排比渲染。2、战国四大刺客:要离、专诸、聂政、荆轲 专诸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 与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 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要离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赢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 聂政 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窨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因私利将其荐给豪富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的刺杀了忘恩负义的 韩相国侠累。 荆轲 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赢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也就不多写了。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的师傅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娥。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3、背景介绍: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出示战国形势图)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燕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时,秦王嬴政没有礼遇他,他十分愤怒,逃回了燕国),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四、整体感知,检查预习: 1、通读课文,疏通字词、句读方面的问题。 淬( )忤( ) 徵( )陛( ) 卒( ) 创( ) 揕搭( )拊( )樊於( )期 夏无且( ) 2、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学生在读完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划分大致的结构。 3、荆轲刺秦王的结构 第一部分开端(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 第二部分发展(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终已不顾”):行刺准备 第三部分高潮(从“既至秦”到“必得契约以报太子”):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结局(最后一段):荆轲被斩 五、 课文学习。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1、解释下列加点字(1)秦将王翦破赵(2)进兵北略地(3)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4)秦兵旦暮渡易水(5)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6)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7)诚能得樊将军首(8)秦王必说见臣(9)臣乃得有以报太子(10)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11)愿足下更虑之2、判断下列句式(1)秦王购之金千金,邑万家3、翻译下列句子(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3)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4、文本探究(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课堂小结 学习反思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二)编制: 课时: 编号:一、学习目标:1、 疏通课文3-9自然段文意2、 理解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基础知识。3、分析人物形象,赏析易水诀别。二、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场景描写的写法三、学习过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3)父母宗族,皆为戮没。(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5)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6)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7)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8)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9)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10)使工以药淬之(11)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12)乃为装遣荆轲。(1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14)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15)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16)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17)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18)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2、判断下列句子句式特点(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4)取之百金 (5)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6)燕国见陵之耻除矣(7)常痛于骨髓(8)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3、翻译下列句子(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4、文本探究(1)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2)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3)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4)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5)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四、课堂小结学习反思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三)编制: 课时: 编号:一、学习目标:1、 疏通课文10-18自然段文意2、 理解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基础知识。3、赏析廷刺秦王,分析人物形象。二、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场景描写的写法三、学习过程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1、 解释下列加点字(1)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3)恐惧不敢自陈(4)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6)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7)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8)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9)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10)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11)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12)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13)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2、判断下列句子句式特点(1)燕王拜送于庭(2)见燕使者咸阳宫(3)使毕使于前(4)群臣侍殿上者(5)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3、翻译下列句子(1)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2)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3)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4)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5)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4、文本探究(1)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几个层次?(2)作者是怎样描绘秦廷搏击这一场面的?(抓住人物的动作及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关系)(3)作者是怎样描绘秦廷搏击这一最为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场面的?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椹逐提”;秦王“惊引起绝拔走操击”。通过描写周围人物的表现庄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最后竟出现“乃以手共搏之”的戏剧性场面。无论是外强中干的秦王,还是惊惶无措的群臣,还是后来临阵怯场的秦武阳,正是在这一群人物的对比中,产生了荆轲这一伟岸的形象,突出了荆轲履险不惊、临难不惧的气度和品格。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4)荆轲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荆轲的“智”: a) 私见樊於期 b) 顾笑秦武阳 c) 为自己解围 d) 荆轲有所待 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