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代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的法律视角.doc_第1页
我国当代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的法律视角.doc_第2页
我国当代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的法律视角.doc_第3页
我国当代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的法律视角.doc_第4页
我国当代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的法律视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当代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的法律视角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 2007年07月10日 一、如何评价当前新闻职业道德状况?今年上半年,我国新闻界发生了两起比较大的事件:中国贸易报聘用人员兰成长被打致死案件和杨丽娟追星导致父亲自杀事件。兰成长案件,起初引起了中央高层领导的重视。但是事情发展却出现了始料未及的转折:新闻报道的焦点集中在兰成长是否真记者、是否因为正常采访被打致死等问题上。杨丽娟追星导致父亲自杀后,先是引起新闻媒体对其盲目追星的批评,而后又演变为对新闻媒体推波助澜报道的批评。4月,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记者因采访污染企业被打,当地有关方面却因记者没有“新闻记者证”而未表歉意。5月10日,财经时报原记者熊川在发表揭露某电视购物公司虚假广告的报道后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不久却被控索要40万元“好处”承诺不继续报道。还有刘某因长期假冒人民日报社记者、主任和总编辑诈骗379万元被判无期徒刑。在这一系列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里,记者和新闻媒体给人扑朔迷离的印象,人们不免会问:记者和新闻媒体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或许也有人会说:记者不是什么好东西!当然,也有人为记者和新闻界感到悲哀和惋惜:“新闻界,你为什么这么不争气?”这些现象,正是当代新闻职业道德的实践。恰如我国整体的改革发展一样,新闻职业道德实践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那么,新闻界应当用何种态度对待它、评价它,才能有利于职业道德建设呢?二、道德评价方法的缺陷毋庸讳言,当前新闻界存在一种思维痼疾:对自认为错误的东西往往义愤填膺,无情揭批,有过之而无不及;对自认为正确的事物,则无限拔高,不遗余力。这种两极化的极端思维定势,是以好、坏的道德观评价事物。这与社会主义法治的观念显得格格不入。譬如兰成长事件。它之所以引起高度重视,因为存在一个核心的法律事实:新闻工作者因工作而受到不法侵害,并且可能是对宪法出版自由和人权的严重侵犯。但是,率先报道此事的某报却逐渐将焦点集中到兰和同事是否有“新闻记者证”、他们的知识背景和人品、以及传闻涉嫌向矿主要钱等事情上。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想说明:兰成长等人可能是假冒记者的“坏人”,不同于正式记者被打,不值得如此重视。同样,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被打,当地有关部门也是这个思维逻辑。就是说,新闻单位中没有“新闻记者证”的采编人员,就是“非法采访的坏人”,可以打了白打,是活该。新闻单位对此也是这样认为,所以出了事情,往往就显得理不直气不壮。请仔细想一想,这符合法治观念吗?再看杨丽娟事件。对她痴迷于明星偶像一事,记者和新闻媒体一开始觉得她可怜,值得同情和帮助。当然,不否认他们也可能认为这事很有趣。当杨父因女儿愿望未果而跳海自杀后,媒体又开始讨论杨父和刘德华的道德问题。最后,又讨论到自身的职业道德问题。整个过程中,始终看不到法律思考的影子。明星偶像崇拜虽然是纯粹的私人权利,但是它也有法律的限度,就是不能侵犯被崇拜者的人身自由。而杨家父母显然没有这样的法律意识,一味地以人性化的同情为原则,不断助长女儿的不合法要求,杨父更以自杀的极端方式完成对无辜的被崇拜者的所谓道德谴责。杨家父母有义务从尊重刘德华的人身自由考虑,来教育规劝杨丽娟适可而止。但不是所有记者和新闻媒体都能够注意到这一点。当然,新闻界对杨家并不负有任何法律义务,但从新闻价值方面有对她进行关注的职业道德义务。只是,部分记者和新闻媒体在履行新闻道德义务的同时,忽略了杨丽娟父母和她本人应当具有的尊重明星刘德华的法律义务,因而对一种不理智的行为起到推波助澜的不良作用。当然,也有不少媒体在事件过程中发出了理智的声音。问题是,谁适合制止这种不合乎职业道德的行为?当然不是法律,也不是行政命令,而是新闻职业团体的共同道德自觉。这种自觉必须以法律和法治意识为基础来判断是非,而不能单纯以道德为依据。同样,人们判断新闻职业道德问题,通常也是以传统的道德观包括西方的新闻道德观为依据,对我国新闻界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一些客观现象如传播的信息类别多样化、媒体功能多样化等现实大加指责,而不是以现行法律制度和法治精神为基础,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学、法律社会学的方法提出建设性意见。三、新闻职业道德与法律制度的辩证关系厘清新闻职业道德与法制的关系,进而是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是正确评价新闻职业道德状态的前提。关于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有3种观点。实证主义的法律观认为道德与法律截然分离,各有各的领域;自然法学认为法律与道德是一致的,只有合乎道德的法律才是真正的法律。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道德与法律既有一致之处,也有很大差异:二者都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法律具有强制力,而道德没有强制力。法律的效力等级高于道德。法律和主流道德在内容上基本是一致的。越是在民主的法治社会,法律就越是合乎道德、科学。因此,在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社会的进程中,一切道德包括职业道德,都首先应当遵守法律的观念和规范。从法律和法治的角度来看我国当代的新闻职业道德,就是要区分新闻法律和新闻职业道德两种不同的行为规范。判断新闻界存在的职业道德问题,要以现行法律制度和法治精神为基础,同时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学、法律社会学的方法,才能得出符合并促进新闻事业发展改革实际的结论。四、“新闻民工”道德问题之法律透视现在,传统新闻单位编制以外的聘用记者(有合同或者没有合同)、新兴都市类或网络类新闻媒体的年轻记者,还有一些处在新闻媒体边缘的“职业新闻报料人”,与编制内记者之间的地位差别,几乎类似农民工与城市职工之间的差别,他们因此戏称自己为“新闻民工”。对于新闻单位劳动人事制度和新闻职业者群体出现的这种变化,有些业内人士不愿正视,总认为他们是新闻单位乃至新闻界的二等公民,素质一般比较差,新闻职业道德问题主要都是他们造成的。这种道德评价是否正确?如何看待和对待这些“新闻民工”?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国际上的情况。受到国际劳工组织的支持,国际记者联合会2006年4月发表研究报告,提出“非典型新闻工作者(atypi鄄caljournalistworkers)”这一定义,指在新闻机构从事非长期固定或非全日制新闻工作的人,包括23年短期合同雇佣者、短工、临时工、自由撰稿人(线人、通讯员)等等。它是21世纪世界新闻传播业所出现的一个普遍现象。亚太、拉美地区的记者面临越来越短的雇佣合同期,而且临时雇佣、自由撰稿人日益增加,以适应新闻单位减少人力成本、迅速获得新闻的需求。记者工作和生存的环境大为改变,他们工资低廉而且不固定,不归属于任何记者组织。这直接影响他们新闻报道和自身社会保障等权利,也影响到新闻报道的质量和职业道德,导致以新闻换金钱的腐败。各国记者组织应当认识到记者雇佣方式和相关媒介工作者日趋增长的这一变化,在不同国家的法律背景下,许多记者不处于劳动合同关系之中,记者组织、新闻单位和政府需要及时适应这种变化,与他们进行对话,包括许可他们有自己的组织,明确这种劳动关系并为之服务。同时,还需要调整这种工作方式变化对新闻工作质量的影响。这种法律社会学的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我们首先不应当对“新闻民工”有任何道德歧视和不恰当的归咎,而应当全面考察其生存和工作的社会环境。现在,新闻媒体尤其广播电视和都市报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他们必然要对记者实行发稿量、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广告等经济收入等严格甚至苛刻的考核制度,尽量降低人力成本。新一代记者群体的基本劳动权益因此受到严重忽视,短期聘用合同、没有合同的长期临时聘用状态、工资低廉、没有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缺少业务培训、没有带薪休假、没有记者证,不一而足。新闻单位也几乎一度放弃了对他们的日常管理,使之产生无所归依的失落感。任何人如果能够设身处地考量,就会对他们的状况有一个全面、公正的评价。平心而论,他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当然,也不讳言,他们的整体职业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毫无疑问,他们是合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是我们这个社会不应当遗忘和忽略的一个新的弱势群体。承认他们的合法地位,首要问题应当是完善新闻单位劳动人事制度和记者证管理制度。从权利义务对等的角度,将他们纳入正常管理体系。否则,社会不认可他们是新闻工作者,又何谈要他们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呢?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五、亮证制的法律探讨关于采访亮证制,是指中宣部等三部门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规定(试行)(2005年3月22日)中所提出的从事公开的采访应当主动出示记者证的要求。新闻出版总署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2005年3月1日)规定,从事新闻采访工作的人必须持有记者证,并应当一律主动出示记者证。同时,中宣部的有关规定还禁止偷拍偷录采访。这些规定的本意是要促进新闻单位规范内部管理、实现采访方式的道德正当性。其原因主要是假记者行骗现象增多、新闻单位对聘用人员疏于管理。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这一道德正当性,意味着记者在持有和出示记者证方面负有法定义务,否则就是违法。以此推理,就不难理解山西某地新闻出版部门把新闻单位中没有记者证的采编人员称为假记者而列入清理、打击范围的认识和做法。而实际上,新闻单位采编人员普遍存在持证少、无证多的情况。据悉,新闻出版总署已发放的“新闻记者证”约17万个左右,国家广电总局发放的“广播电视记者证”约13万个,但与“新闻记者证”有部分重合。而中国记协一直号称全国新闻工作者有75万人,若按三分之二为新闻采编人员计算,实际记者人数就是50万。即使两种记者证已发放数量加起来30万,也还不能满足需要。如某电视台某栏目60多人,持有“广播电视记者证”的有30余人、持有“新闻记者证”的只有两人。况且,许多持有记者证的采编人员已经居于领导或编辑岗位,很少从事采访;而实际从事采访的多是30岁以下的年轻记者。显然,如果按照这上述规定的内在逻辑,必然就会得出多数记者皆是违法的结论。这样的推论显然是荒谬的,这是由于亮证制的法律逻辑本身存在自相矛盾之处。按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的规定,记者证是权利凭证,而不是国家职权凭证;国家虽然有义务保障记者的采访权利,但不能强制义务人必须接受采访,也不能以妨碍公务罪起诉对方。权利凭证一般只在发生权利争议时需要出示,不需要一律主动出示。因此,应当进一步研究并弄清记者证的法律属性,使之在保障记者权利、规范职业行为方面发挥正确、积极的引导作用。至于假记者行骗,与记者道德无关,基本上是个社会问题。在协助司法机关打击假记者的同时,新闻媒体和真记者要更多地负起社会责任,才是治本之策。六、新闻与商业活动之道德悖论的法律经济分析对于当前普遍性的新闻与商业活动之道德悖论“有偿新闻”问题,必须采用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又名法律经济学,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新兴的重要的法学研究方法)进行解释和处理,才能建设性推动问题的根本解决。“有偿新闻”禁而不止,我们必须认真反思:究竟是实践出了问题,还是原有的理论和规定不适应新的形势?如新闻与广告混淆的问题。现在的新闻媒体,广告、娱乐、信息服务、经济增值等功能大大增强,增加了大量服务受众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的集束信息板块。因此,原来对新闻媒体信息类别所做的新闻、知识、广告等习惯三分法。似应转变为新闻、知识性和娱乐性信息、广告三分法,而且,广告的种类除了传统的产品广告外,还增加了大量的服务业广告、企业或政府形象广告以及公益广告等新品种。这些信息板块虽然部分含有新闻或广告的要素,但似乎又不能简单地归入新闻或广告之列。它们为受众所需,新闻媒体又不可能全部自行收集,而只有专业化机构便于提供。本来,向新闻媒体提供信息的一方应当获得酬劳,可是,提供方的名称一旦登上新闻媒体,就具有了广告效应,广告产生的价值显然要大于信息产生的价值。因此,新闻媒体在获得较小的信息价值的同时,反而使提供方获得了较大的广告价值,这是不对等的市场交易。新闻媒体向后者收取一定的费用,实际是为了消弭这种交易差额。因此,假如规定新闻、广告、分类信息等内容类别,则问题就可能基本消失。再如不准新闻单位让记者搞创收等问题,尽管新闻单位是事业单位而不是企业,但目前记者及其供职的新闻单位,都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分子,成为与其他自然人、法人平等的民事法律主体,有权从事包括商业经营在内的一切民事法律活动。因此,在新闻单位开始探索建立合适的职业经理人经营机制过程中,记者从事广告、发行等商业经营,恐怕是其发展初期很难逾越的历史阶段。至于个别记者以新闻报道相要挟进行敲诈勒索,这已经是比较严重的违法行为,而不是道德问题了,必须从法律制度上加重处罚才能有效遏止。总之,现代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制建设,是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条件。一个合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新闻界,首先必须是一个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新闻界,一个依法行事的新闻界。但也不能说只要法制健全了,新闻职业道德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在法律不禁止的范围内,如何使新闻报道、广告等传播行为合乎科学、民主、人性、文明等要求,则是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所要认真加以考虑和研究的。-(作者单位:中国记协)我国当代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的法律视角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 2007年07月10日 一、如何评价当前新闻职业道德状况?今年上半年,我国新闻界发生了两起比较大的事件:中国贸易报聘用人员兰成长被打致死案件和杨丽娟追星导致父亲自杀事件。兰成长案件,起初引起了中央高层领导的重视。但是事情发展却出现了始料未及的转折:新闻报道的焦点集中在兰成长是否真记者、是否因为正常采访被打致死等问题上。杨丽娟追星导致父亲自杀后,先是引起新闻媒体对其盲目追星的批评,而后又演变为对新闻媒体推波助澜报道的批评。4月,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记者因采访污染企业被打,当地有关方面却因记者没有“新闻记者证”而未表歉意。5月10日,财经时报原记者熊川在发表揭露某电视购物公司虚假广告的报道后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不久却被控索要40万元“好处”承诺不继续报道。还有刘某因长期假冒人民日报社记者、主任和总编辑诈骗379万元被判无期徒刑。在这一系列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里,记者和新闻媒体给人扑朔迷离的印象,人们不免会问:记者和新闻媒体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或许也有人会说:记者不是什么好东西!当然,也有人为记者和新闻界感到悲哀和惋惜:“新闻界,你为什么这么不争气?”这些现象,正是当代新闻职业道德的实践。恰如我国整体的改革发展一样,新闻职业道德实践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那么,新闻界应当用何种态度对待它、评价它,才能有利于职业道德建设呢?二、道德评价方法的缺陷毋庸讳言,当前新闻界存在一种思维痼疾:对自认为错误的东西往往义愤填膺,无情揭批,有过之而无不及;对自认为正确的事物,则无限拔高,不遗余力。这种两极化的极端思维定势,是以好、坏的道德观评价事物。这与社会主义法治的观念显得格格不入。譬如兰成长事件。它之所以引起高度重视,因为存在一个核心的法律事实:新闻工作者因工作而受到不法侵害,并且可能是对宪法出版自由和人权的严重侵犯。但是,率先报道此事的某报却逐渐将焦点集中到兰和同事是否有“新闻记者证”、他们的知识背景和人品、以及传闻涉嫌向矿主要钱等事情上。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想说明:兰成长等人可能是假冒记者的“坏人”,不同于正式记者被打,不值得如此重视。同样,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被打,当地有关部门也是这个思维逻辑。就是说,新闻单位中没有“新闻记者证”的采编人员,就是“非法采访的坏人”,可以打了白打,是活该。新闻单位对此也是这样认为,所以出了事情,往往就显得理不直气不壮。请仔细想一想,这符合法治观念吗?再看杨丽娟事件。对她痴迷于明星偶像一事,记者和新闻媒体一开始觉得她可怜,值得同情和帮助。当然,不否认他们也可能认为这事很有趣。当杨父因女儿愿望未果而跳海自杀后,媒体又开始讨论杨父和刘德华的道德问题。最后,又讨论到自身的职业道德问题。整个过程中,始终看不到法律思考的影子。明星偶像崇拜虽然是纯粹的私人权利,但是它也有法律的限度,就是不能侵犯被崇拜者的人身自由。而杨家父母显然没有这样的法律意识,一味地以人性化的同情为原则,不断助长女儿的不合法要求,杨父更以自杀的极端方式完成对无辜的被崇拜者的所谓道德谴责。杨家父母有义务从尊重刘德华的人身自由考虑,来教育规劝杨丽娟适可而止。但不是所有记者和新闻媒体都能够注意到这一点。当然,新闻界对杨家并不负有任何法律义务,但从新闻价值方面有对她进行关注的职业道德义务。只是,部分记者和新闻媒体在履行新闻道德义务的同时,忽略了杨丽娟父母和她本人应当具有的尊重明星刘德华的法律义务,因而对一种不理智的行为起到推波助澜的不良作用。当然,也有不少媒体在事件过程中发出了理智的声音。问题是,谁适合制止这种不合乎职业道德的行为?当然不是法律,也不是行政命令,而是新闻职业团体的共同道德自觉。这种自觉必须以法律和法治意识为基础来判断是非,而不能单纯以道德为依据。同样,人们判断新闻职业道德问题,通常也是以传统的道德观包括西方的新闻道德观为依据,对我国新闻界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一些客观现象如传播的信息类别多样化、媒体功能多样化等现实大加指责,而不是以现行法律制度和法治精神为基础,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学、法律社会学的方法提出建设性意见。三、新闻职业道德与法律制度的辩证关系厘清新闻职业道德与法制的关系,进而是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是正确评价新闻职业道德状态的前提。关于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有3种观点。实证主义的法律观认为道德与法律截然分离,各有各的领域;自然法学认为法律与道德是一致的,只有合乎道德的法律才是真正的法律。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道德与法律既有一致之处,也有很大差异:二者都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法律具有强制力,而道德没有强制力。法律的效力等级高于道德。法律和主流道德在内容上基本是一致的。越是在民主的法治社会,法律就越是合乎道德、科学。因此,在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社会的进程中,一切道德包括职业道德,都首先应当遵守法律的观念和规范。从法律和法治的角度来看我国当代的新闻职业道德,就是要区分新闻法律和新闻职业道德两种不同的行为规范。判断新闻界存在的职业道德问题,要以现行法律制度和法治精神为基础,同时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学、法律社会学的方法,才能得出符合并促进新闻事业发展改革实际的结论。四、“新闻民工”道德问题之法律透视现在,传统新闻单位编制以外的聘用记者(有合同或者没有合同)、新兴都市类或网络类新闻媒体的年轻记者,还有一些处在新闻媒体边缘的“职业新闻报料人”,与编制内记者之间的地位差别,几乎类似农民工与城市职工之间的差别,他们因此戏称自己为“新闻民工”。对于新闻单位劳动人事制度和新闻职业者群体出现的这种变化,有些业内人士不愿正视,总认为他们是新闻单位乃至新闻界的二等公民,素质一般比较差,新闻职业道德问题主要都是他们造成的。这种道德评价是否正确?如何看待和对待这些“新闻民工”?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国际上的情况。受到国际劳工组织的支持,国际记者联合会2006年4月发表研究报告,提出“非典型新闻工作者(atypi鄄caljournalistworkers)”这一定义,指在新闻机构从事非长期固定或非全日制新闻工作的人,包括23年短期合同雇佣者、短工、临时工、自由撰稿人(线人、通讯员)等等。它是21世纪世界新闻传播业所出现的一个普遍现象。亚太、拉美地区的记者面临越来越短的雇佣合同期,而且临时雇佣、自由撰稿人日益增加,以适应新闻单位减少人力成本、迅速获得新闻的需求。记者工作和生存的环境大为改变,他们工资低廉而且不固定,不归属于任何记者组织。这直接影响他们新闻报道和自身社会保障等权利,也影响到新闻报道的质量和职业道德,导致以新闻换金钱的腐败。各国记者组织应当认识到记者雇佣方式和相关媒介工作者日趋增长的这一变化,在不同国家的法律背景下,许多记者不处于劳动合同关系之中,记者组织、新闻单位和政府需要及时适应这种变化,与他们进行对话,包括许可他们有自己的组织,明确这种劳动关系并为之服务。同时,还需要调整这种工作方式变化对新闻工作质量的影响。这种法律社会学的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我们首先不应当对“新闻民工”有任何道德歧视和不恰当的归咎,而应当全面考察其生存和工作的社会环境。现在,新闻媒体尤其广播电视和都市报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他们必然要对记者实行发稿量、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广告等经济收入等严格甚至苛刻的考核制度,尽量降低人力成本。新一代记者群体的基本劳动权益因此受到严重忽视,短期聘用合同、没有合同的长期临时聘用状态、工资低廉、没有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缺少业务培训、没有带薪休假、没有记者证,不一而足。新闻单位也几乎一度放弃了对他们的日常管理,使之产生无所归依的失落感。任何人如果能够设身处地考量,就会对他们的状况有一个全面、公正的评价。平心而论,他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当然,也不讳言,他们的整体职业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毫无疑问,他们是合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是我们这个社会不应当遗忘和忽略的一个新的弱势群体。承认他们的合法地位,首要问题应当是完善新闻单位劳动人事制度和记者证管理制度。从权利义务对等的角度,将他们纳入正常管理体系。否则,社会不认可他们是新闻工作者,又何谈要他们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呢?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五、亮证制的法律探讨关于采访亮证制,是指中宣部等三部门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规定(试行)(2005年3月22日)中所提出的从事公开的采访应当主动出示记者证的要求。新闻出版总署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2005年3月1日)规定,从事新闻采访工作的人必须持有记者证,并应当一律主动出示记者证。同时,中宣部的有关规定还禁止偷拍偷录采访。这些规定的本意是要促进新闻单位规范内部管理、实现采访方式的道德正当性。其原因主要是假记者行骗现象增多、新闻单位对聘用人员疏于管理。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这一道德正当性,意味着记者在持有和出示记者证方面负有法定义务,否则就是违法。以此推理,就不难理解山西某地新闻出版部门把新闻单位中没有记者证的采编人员称为假记者而列入清理、打击范围的认识和做法。而实际上,新闻单位采编人员普遍存在持证少、无证多的情况。据悉,新闻出版总署已发放的“新闻记者证”约17万个左右,国家广电总局发放的“广播电视记者证”约13万个,但与“新闻记者证”有部分重合。而中国记协一直号称全国新闻工作者有75万人,若按三分之二为新闻采编人员计算,实际记者人数就是50万。即使两种记者证已发放数量加起来30万,也还不能满足需要。如某电视台某栏目60多人,持有“广播电视记者证”的有30余人、持有“新闻记者证”的只有两人。况且,许多持有记者证的采编人员已经居于领导或编辑岗位,很少从事采访;而实际从事采访的多是30岁以下的年轻记者。显然,如果按照这上述规定的内在逻辑,必然就会得出多数记者皆是违法的结论。这样的推论显然是荒谬的,这是由于亮证制的法律逻辑本身存在自相矛盾之处。按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的规定,记者证是权利凭证,而不是国家职权凭证;国家虽然有义务保障记者的采访权利,但不能强制义务人必须接受采访,也不能以妨碍公务罪起诉对方。权利凭证一般只在发生权利争议时需要出示,不需要一律主动出示。因此,应当进一步研究并弄清记者证的法律属性,使之在保障记者权利、规范职业行为方面发挥正确、积极的引导作用。至于假记者行骗,与记者道德无关,基本上是个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