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副词举例.doc_第1页
古代汉语副词举例.doc_第2页
古代汉语副词举例.doc_第3页
古代汉语副词举例.doc_第4页
古代汉语副词举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副词举例古代汉语的副词数量和类别繁多,大致可分为否定副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表数副词、情状副词、语气副词、谦敬副词等八类。现举例如下:一、否定副词古代汉语的否定副词比较多,用法也复杂,有些问题现在还没有搞清楚。古代汉语的否定副词可以分为五类:(1)一般否定;(2)祈使否定;(3)已然否定;(4)存在否定;(5)判断否定。(一)一般否定一般否定主要有“不”和“弗”。这两个词的区别在于,“不”与谓语动词(形容词)在搭配上不受限制,谓语动词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弗”一般只否定及物动词,而且受其否定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再带宾语。例如:(1)蔡小而不顺,楚大而不德。(左传昭公十一年)(2)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告子上)(4)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受“弗”否定的及物动词带宾语的情况偶尔也有。例如:伯廖告人曰:“(公子曼满)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之离,弗过之矣。”(左传宣公六年)(二)祈使否定表示祈使否定的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别”“不要”,主要是“毋”和“勿”,“毋”有时也写作“无”。在伪古文尚书里“罔”也可以表示祈使否定。此外,“莫”“不”有时也可以用于祈使否定。汉代以后出现“曼(漫、谩)”,也表示祈使否定。“毋”和“勿”的区别与“不”与“弗”的区别基本相同,受“毋”否定的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受“勿”否定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例如:(1)益曰:“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伪古文尚书大禹谟)(2)将军毋失时,时间不容息。(史记张耳陈余列传)(3)子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4)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尚书汤誓)(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毋惮改。”(论语子罕)(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7)愿先生勿泄!(史记刺客列传)(8)曰:“莫为盗,莫为杀人!”(庄子则阳)按:莫为盗,不要为盗。莫为杀人,不要做杀人的事。(9)今吾尚病,病愈,我将往见,夷子不来!(孟子滕文公上)按:不来,不要来。(10)或曰:“譊譊者天下皆说也。奚其存?”曰:“曼是为也!天下之亡圣也久矣。”(扬雄法言寡见)受“勿”否定的及物动词有时也带宾语。例如:(1)(匠石)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庄子人间世)(三)已然否定表示已然否定的是“未”,即否定某种情况已经发生,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例如:(1)盖有之矣,吾未之见也。(论语里仁)(2)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孟子梁惠王上)“未”与“尝”“曾”组合构成“未尝”“未曾”,表示对过去发生的事件的周遍性否定,意思是“从来没有”。“未尝”是先秦、两汉时用,“未曾”是魏晋以后出现的。例如:(3)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4)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孟子告子上)(5)(罗)友闻白羊肉美,一生未曾得吃,故冒求前耳。(世说新语任诞)(四)存在否定表示存在否定的主要有“无”“罔”“亡(w)”“靡”“蔑”,其中“罔”主要见于尚书。这类否定副词是否定某种情况或事件的存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或“没有”。例如:(1)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尚书汤誓)(2)自直之箭,自圜之木,百世无有一。(韩非子显学)(3)常苦枯旱,亡有平岁,谷贾翔贵。(汉书食货志)(4)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诗经卫风氓)(5)封疆之削,何国蔑有?(左传昭公元年)此外,“不”有时也表示存在否定。例如:(6)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论语雍也)按:祝鮀(tu),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宋朝,春秋时期卫国的公子朝,以美貌著称。(7)不有废也,君何以兴?(左传僖公十年)(五)判断否定表示判断否定的有“非”,在诗经里有时写作“匪”。这类否定副词是对判断的否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例如:(1)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3)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邶风柏舟)二、时间副词时间副词大体可以分为四类:(1)表示动作行为已然、正然和将然;(2)表示动作行为的各种时间状态;(3)表示动作行为刚刚发生或刚刚结束;(4)表示本始或终竟。(一)表示已然、正然和将然表示已然的有“已”“既”“业”“业已”“已业”,可以翻译成“已经”。其中“业”以及“业已”“已业”是秦汉以后出现的。例如:(1)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2)既见君子,云何不乐?(诗经唐风扬之水)(3)良业为取履,因长跪而履之。(史记留侯世家)(4)使者业已受节,可至皮山而还。(汉书西域传上)(5)是时汉兵已踰句注,二十余万兵已业行。(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表示正然的有“方”“适”,可以翻译成“正”“正在”。例如:(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纪)(7)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战国策赵策三)表示将然的先秦时期主要有“将”“且”“其”,秦汉以后有“方”“当”“垂”“方且”“今”“行”“欲”,可以翻译成“将”“将要”。例如:(8)夫人将启之。(左传隐公元年)(9)不反列,且行法。(韩非子外储说左上)(10)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11)(韩)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所诈,岂非天哉!”(史记淮阴侯列传)(12)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史记张仪列传)(13)兵着晋阳三年矣,旦暮当拔之。(战国策赵策一)(14)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项羽本纪)(15)十八年当一小发,服此散,亦行复差。(三国志魏书方技传)(16)(华)佗脉之,曰:“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内疽,食腥物所为也。”(三国志魏书华佗传)注意,“方”既可以表示正然,也可以表示将然,需要根据语境来作出正确的判断。(二)表示时间状态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状态的副词又可以分为若干小类。1、表示偶或,可以翻译成“偶然”“间或”“有时”。常见的有“倘”“傥(党)”“或”“间”“时”等。例如:(1)常从王媪、武负贳(sh)酒,时饮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怪。(汉书高帝纪)(2)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荀子天论)(3)为医或在齐,或在赵。在赵者名扁鹊。(史记扁鹊仓公列传)(4)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虽欲言,无可进者。(战国策齐策一)2、表示经常或恒常,可以翻译成“常常”“经常”“总是”“向来”“一向”等。常见的有“长”“素”“雅”“宿”“恒”“常”“时”“每”“屡”等。例如:(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6)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7)鲁之于晋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左传襄公二十九年)(8)舜素谨敕,太后雅爱信之。(汉书元后传)(9)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10)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交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11)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三国志蜀书蒋琬传)(12)君子屡盟,乱是用长。(诗经小雅巧言)3、表示两个动作行为或两个事件之间时间间隔短暂,可翻译成“一会儿”“立刻”“很快”等。常见的有“少(sho)”“旋”“还(xun)”“寻”“立”“即”“俄”“既而”“俄(蛾)而”“俄且”“俄然”“登”“应”等。其中“旋”“还”“寻”“立”“登”“应”等都是汉代以后产生的。例如:(13)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孟子万章上)(14)乃召与之博,予之人百金,令之昆弟博,俄又益之,人二百金。(韩非子外储说右上)(15)昔者庄周梦为蝴蝶,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庄子齐物论)(16)使虞卿久用于赵,赵必霸。会虞卿以魏、齐之事弃侯捐相而归,不用,赵旋亡。(新序善谋)(17)汉王还定三秦,渡临晋。(汉书魏豹传)(18)先主寻悔,请还。(三国志蜀书庞统传)(19)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0)我有善则立誉我,我有过则立毁我。(管子小称)(21)自晨至中,紫云沓起,甘雨登降。(水经注洛水)(22)桓督领诸将,周旋赴讨,应皆平定。(三国志吴书朱桓传)4、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保持不变,可翻译成“仍然”。常见的有“犹(由)”“尚”。例如:(23)今君虽终,言犹在耳。(左传文公六年)(24)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左传僖公三十三年)(25)一熏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左传僖公四年)(26)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孟子离娄下)5、表示两个动作行为或事件在时间上偶合,可翻译成“恰巧”“正好”。常见的有“会”“适”“属(zh)”。例如:(27)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28)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左传成公二年)(29)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三)表示刚刚表示动作行为或事件刚刚发生或刚刚结束的时间副词可以翻译成“刚刚”,常见的有“甫”“方”“初”“新”“适”“属”“纔”等。例如:(1)今歌吟之声未绝,伤痍者甫起,而哙欲摇动天下,妄言以十万众横行,是面谩也。(汉书匈奴传上)(2)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史记齐悼惠王世家)(3)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纔至,则胡又已去?(汉书晁错传)(4)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古诗为焦仲卿妻作)(5)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汉书傅介子传)(6)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史记秦始皇本纪)(7)齐、楚结好,我新与晋盟,晋、楚争盟,齐师必至。(左传成公元年)注意,这一类时间副词与第(一)小类中表示已然的时间副词不同,表示已然的副词要翻译成“已经”,而此类时间副词要翻译成“刚刚”“刚才”。(四)表示本始或终竟表示本始的时间副词可以翻译成“本来”“当初”“开始”。常见的有“始”“初”“本”“固”“故”“自”等。例如:(1)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2)右广初驾,数及日中,左则受之,以至于昏。(左传宣公十二年)按:广,十五辆兵车为一广。(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4)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孟子梁惠王上)(5)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荀子性恶)(6)人之死生自有长短,不在操行善恶也。(论衡问孔)表示终竟的可以翻译成“最终”“终究”“始终”等。常见的有“既”“终”“竟”“遂”“卒”“迄(讫)”等。例如:(7)东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史记周本纪)(8)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9)有志者事竟成也。(后汉书耿弇传)(10)(华)佗曰:“刺不得胃管,误中肝也。食当日减,五日不救。”遂如佗言。(三国志魏书方技传)(11)今西伯昌,人臣也,修义而人向之,卒为天下患。(韩非子外储说左下)(12)(孔)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后汉书孔融传)三、范围副词古代汉语的范围副词可以分为两类:(1)表示总括;(2)表示仅祗。(一)表示总括表示总括的副词可以翻译成“都”“尽”“总共”等,主要有“皆”“咸”“悉”“并(并)”“具(俱)”“胜”“备”“毕”“遍(徧)”“尽”“举”“通”“胥”“凡”“要(yo)”“最”“一”“了”“略”“都”等,其中“最”是汉代出现的,“都”“了”“略”是汉魏时期出现的。例如:(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2)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史记货殖列传)(3)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韩非子初见秦)(4)声,则凡非雅声者举废;色,则凡非旧文者举息。(荀子王制)(5)关中民咸知之。(史记淮阴侯列传)(6)艰难险阻,备尝之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7)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羹。(左传隐公元年)(8)既醉而出,并受其福。(诗经小雅宾之初筵)(9)万物可兼知也。(荀子解蔽)(10)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史记太史公自序)(11)范蠡徧游天下。(汉书李陵传)(12)灵公问其笑故,具告灵公。(史记郑世家)(13)凡六出奇计。(史记陈丞相世家)(14)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史记游侠列传)(15)最凡国五十。(汉书西域传)(16)号令一出太后。(史记吕后本纪)(17)而此纪总不言之,直云帝相崩,子少康立,疏略之甚。(史记夏本纪)(18)然则凤皇、麒麟都与鸟兽同一类。(论衡讲瑞)(19)尔之教矣,民胥效矣。(诗经小雅角弓)(20)至乎孝武,元功宿将略尽。(汉书外戚恩泽侯表)(21)(王)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世说新语雅量)这类范围副词所总括的对象大多数出现在它们的前面,但是有时也出现在它们的后面,如“皆尝小人之食”。(二)表示仅祗表示仅祗的范围副词可翻译成“仅仅”“祗”等。常见的有“特”“直”“仅”“少”“止”“但”“徒”“独”“唯(惟)”“祗(秖)”“啻”“才(纔、裁)”“取”等。例如:(22)欲之而言叛,祗见疏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23)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战国策秦策一)(24)二人之宠取过庸,不笃。(汉书佞幸传序)按:颜师古汉书注云:“纔过于常人耳,不大厚也。”(25)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齐策四)(26)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孟子公孙丑下)(27)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28)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庄子天运)(29)若斯之类,匪啻于兹。(左思三都赋序)(30)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31)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32)为将当为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33)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史记老子申韩列传)(34)虽大男子,裁如婴儿。(战国策燕策一)四、程度副词古代汉语程度副词可以分为三类:一类表示程度深,一类表示程度浅,一类表示程度的变化。(一)表示程度深表示程度深的又分三小类:其一是表示程度之极,其二是表示程度高,其三是表示程度过甚。第一小类可以翻译成“最”“极”,常见的有“綦(q)”“至”“极”“最”“绝”。例如:(1)甚易处而綦可乐也。(荀子王霸)(2)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文选答客难)(3)李广军极简易。(史记李将军列传)(4)叔孙得臣,最善射者也。(谷梁传文公十一年)(5)策驰驱逐鹿,所乘马精骏,从骑绝不能及。(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注)第二小类可以翻译成“很”“特别”“非常”,常见的有“丕”“孔”“甚”“殊”“大”“良”“颇”“雅”“奇”“酷”“笃”“绝”等,其中“丕”主要见于尚书,“孔”主要见于诗经,“良”“颇”“雅”“奇”“酷”“笃”“绝”等都主要见于汉代以后的文献。例如:(6)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尚书康诰)(7)谋夫孔多,是用不集。(诗经小雅小旻)(8)臣负羁绁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甚多矣。(左传僖公二十四年)(9)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10)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赵策四)(11)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史记淮阴侯列传)(12)任王后绝欲得之。(史记梁孝王世家)(13)龙从兄阳求腊钱,龙假取繁数,颇厌患之。(后汉书五行志)(14)肃宗先闻后有才色,数以讯诸姬傅。及见,雅以为善。(后汉书章德窦后纪)(15)庙侧有攒柏数百根,对郭临川,负冈荫渚,青青弥望,奇可玩也。(水经注沁水)(16)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世说新语贤媛)(17)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三国志魏书华佗传)“甚”也可以出现在谓语之后作补语。例如:(18)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齐策一)第三小类可以翻译成“太”。常见的有“太(大、泰)”“已(以)”“过”。例如:(19)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20)昊天泰幠,予慎无辜。(诗经小雅巧言)按:幠,疏忽。(21)高伯其为戮乎!复恶已甚矣。(左传桓公十七年)(22)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谓(伍)子胥曰:“子之报雠,其以甚乎!”(史记伍子胥列传)(23)(郑)业缘私横求,恩已过厚。(汉书王嘉传)(二)表示程度浅表示程度浅的副词可以翻译成“稍微”“有点儿”等。常见的有“颇”“少”“小”“稍”“微”“略”“差”。例如:(24)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论衡别通)(25)吾抚女以从楚,辅之以晋,可以少安。(左传僖公五年)(26)陛下素骄之,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史记袁盎晁错列传)(27)其人差短小,言语不与汉同。(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传)(28)籍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史记项羽本纪)(29)其为人也小有才。(孟子尽心下)(30)两行微相近。(齐民要术种瓜)注意,“颇”既可以表示程度深,也可以表示程度浅,确切的意义要依据语境来判断。(三)表示程度变化表示程度变化的副词可以翻译成“更”“更加”等。常见的有“愈(逾)”“益”“弥”“滋(兹)”“尤”“加”等,其中“愈”“益”“滋”等可以连用,构成“愈(益、滋)愈(益、滋)”格式。例如:(31)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汉书朱买臣传)(32)后朝,上益壮,丞相益畏。(史记袁盎晁错列传)(33)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34)若获诸侯,其虐滋甚。(左传昭公元年)(35)苍本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史记张丞相列传)(36)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五、表数副词表数副词可分三类:一类表示动作行为连续不断或频繁,一类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或情况类同,一类表示数量的几近。(一)表示连续或频繁表示动作行为连续不断或频繁的表数副词可以翻译成“多次”“频繁”“连连”等。常见的有“数(shu)”“亟(q)”“荐”“频”“仍”“比”“累”等。例如:(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2)(姜氏)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3)天灾流行,戾于弊邑,饥馑荐降,民羸几卒。(国语鲁语上)(4)臣三叶累宠,皆统极位,义在殒越,岂敢饰辞!(曹操上书让增封武平侯及费亭侯)(5)孝惠崩,高后用事,春秋高,听诸吕,擅废帝更立,又比杀三赵王。(史记吕太后本纪)(6)(盖)勋谓(刘)虞、(袁)绍曰:“吾仍见上,上甚聪明,但拥蔽于左右耳。”(后汉书盖勋传)(7)是时地数震裂,众灾频降。(后汉书李云传)(二)表示重复或类同表示动作行为重复或情况类同的表数副词可翻译成“又”“也”“再一次”。常见的有“亦”“又”“复”“更”“再”等。例如:(8)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庄子田子方)(9)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0)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列子天瑞)(11)张匄抽殳而下,射之,折股;扶伏而击之,折轸;又射之,死。(左传昭公二十一年)(12)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左传僖公五年)(13)有顷,曰:“弟子何久也?复使一人趣之!”复投一弟子河中。(史记滑稽列传褚少孙补)(14)騑骖倦路,再寝再兴。(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15)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左传僖公五年)注意,“再”表示“多次”义是较晚产生的,在先秦时期,它表示“第二次”或“两次”的意思。(三)表示几近表示几近的表数副词可翻译成“将近”“几乎”“大概”等。常见的有“几”“且”“将”“近”“向”“可”“垂”“约”等。例如:(16)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恶病也。(贾谊治安策)(17)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汤问)(18)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孟子滕文公上)(19)今适朞年,所耗未半,而余寇残烬,将向殄灭。(后汉书段颎传)(20)大夏民多,可百余万。(史记大宛列传)(21)初,帝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三国志魏书文帝纪)(22)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悬此虵辈约以十数。(三国志魏书华佗传)六、情状副词情状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情状或方式,可分若干小类。(一)表示诡诈表示诡诈的副词可以翻译成“假装”,常见的有“阳(佯、详)”“诡”“伪”“谬(缪)”“矫”“诈”“虚”“假”“绐(di)”等。例如:(1)(李)广阳死,睨其旁有一儿骑善马,暂腾而上胡儿马。(史记李将军列传)(2)阳虎伪不见冉猛者。(左传定公八年)(3)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4)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汉书苏武传)(5)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史记高祖本纪)(6)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韩非子说难)(二)表示隐秘表示隐秘的副词可翻译成“暗暗地”“偷偷地”“悄悄地”。常见的有“窃”“微”“间”“潜”“阴”“暗”“私”等。例如:(7)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韩非子说难)(8)侯生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9)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战国策赵策三)(10)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11)朱虚侯妇吕禄女阴知其谋,恐见诛,乃阴令人告其兄齐王。(史记吕太后本纪)(1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史记项羽本纪)(三)表示公然表示公然的副词可以翻译成“公然”“公开地”。常见的有“公”。例如:(13)今明天子在上,匈奴公为寇,侵扰边境。(盐铁论备胡)(四)表示坚决、认真表示坚决、认真的副词可翻译成“坚决”“专门”“认真地”等。常见的有“固”“断”“苦”“专”等。例如:(14)(李)牧杜门不出,固称疾。(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5)王曰:“为我悔也,宁亡三城而悔,无危乃悔。寡人断讲矣。”(韩非子内储说上)按:讲,讲和。(16)后朝觐,以王丞相末年多可恨,每见,必欲苦相规诫。(世说新语规箴)(17)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史记游侠列传)(五)表示肆意、专横此类副词可翻译成“胡乱地”“随便地”“任意地”“擅自”等。常见的有“妄”“横”“擅”。例如:(18)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庄子齐物论)(19)(郑)业缘私横求,恩已过厚。(汉书王嘉传)(20)非司寇而擅杀。(国语晋语九)(六)表示徒然此类副词可翻译成“白白地”“空”等。常见的有“徒”“空”“但”“虚”“枉”“素”等。例如:(21)不得其道,而徒多其威,威愈多,民愈不用。(吕氏春秋用民)(22)皆曰:“空杀兵耳!”(三国志吴书陆逊传)(23)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魏风伐檀)(24)民欲祭祀丧纪而无用者,钱府以所入工商之贡但赊之。(汉书食货志下)(七)表示权且此类副词可以翻译成“姑且”“权且”“暂且”等。常见的有“姑”“且”“聊”“权”等,其中“权”是汉魏时期产生的。例如:(25)吾姑翦灭此而朝食。(左传成公二年)(26)优哉游哉,聊以足岁。(左传襄公二十一年)(27)治此计,权救饥耳。(世说新语假谲)(八)表示交互此类副词可翻译成“相互”“交替”。常见的有“相”“更”“互”“叠”“递”“代”“交”等。例如:(28)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周易系辞下)(29)及其衰也,亦三百余岁,故五伯更起。(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30)胡笳互动,牧马悲鸣。(李陵答苏武书)(31)更唱叠奏,声若自然。(嵇康琴赋)(32)自兹厥后,音韵锋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谕,未知孰是。(颜氏家训音辞)(九)表示躬亲此类副词可翻译成“亲自”。常见的有“亲”“自”“躬”。例如:(33)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史记魏公子列传)(34)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35)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庄子大宗师)(十)表示故意、勉强此类副词可翻译成“特地”“故意”“勉强”。常见的有“特”“直”“故”“强(qing)”“切”。例如:(36)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史记留侯世家)(37)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史记季布栾布列传)(38)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史记陈涉世家)(39)留侯病,自强起。(史记留侯世家)(40)朔虽诙笑,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上常用之。(汉书东方朔传)(十一)表示偕同此类副词可翻译成“一起”“同时”。常见的有“俱”“偕”“并”。例如:(41)既见君子,并坐鼓瑟。(诗经秦风车邻)(42)相与偕出,请相与偕告。(左传昭公二十九年)(43)(项伯)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史记项羽本纪)(十二)表示直接可翻译成“直接”“径直”“一直”。常见的有“直”“径”。例如:(44)侯生摄弊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座,不让。(史记信陵君列传)(45)径召君于外也,则民各有心,恐厚乱。(国语晋语二)(十三)表示侥幸此类副词可翻译成“侥幸”“幸亏”。有“幸”“侥(徼)幸”。例如:(46)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史记项羽本纪)(47)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论语雍也)(48)贪生畏死,即诈僵仆阳病,侥幸得逾于须臾。(汉书文三王传)(十四)表示尝试此类副词可翻译成“试着”。有“试”“尝试”。例如:(49)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50)尝试释詹子之察,而使五尺之愚童子视之,亦知其黑牛而以布裹其角也。(韩非子解老)(十五)表示轻率、随意此类副词可翻译成“随便地”“轻率地”“漫不经心地”。常见的有“苟”“率尔”“轻”。例如:(51)不以人子,吾子其可得乎?吾不可以苟射故也。(左传宣公十二年)(52)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先进)(53)匈奴不敢轻侵也。(新序善谋)(十六)表示慎重、认真,可翻译成“认真地”“谨慎地”“小心地”等。常见的有“熟”“慎”“审”“善”。例如:(54)愿陛下熟图之!(韩非子存韩)(55)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忧。(论语为政)(5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57)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左传昭公十二年)(十七)表示急促此类副词可翻译成“赶快”。常见的有“亟(j)”“速”“趣(c)”“遄”“急”等。例如:(58)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诗经墉风相鼠)(59)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商君书更法)(60)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愿勿斩也。”(史记孙子吴起列传)(61)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昭公元年)按:而,你。(62)吾令人望其气,成五彩,此天子之气也。急击勿失!(史记项羽本纪)(十八)表示浸渐此类副词可翻译成“逐渐”“渐渐”。常见的有“浸(寖)”“稍”“渐”。例如:(63)昌以牦(mo)悬虱于牖,南面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列子汤问)(64)其后小吏畏诛,虽有盗,不敢发故盗贼寖多。(史记酷吏列传)(65)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竟成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66)然常循守事业,积累赢利,渐有所起。(汉书货殖传)(十九)表示突发此类副词可以翻译成“突然”。常见的有“乍”“暂”“遽”“猝(卒)”“猝然”“忽然(焉)”“暴”“突”“骤”“顿”等,其中“暴”“顿”等是汉代以后产生的。例如:(67)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孟子公孙丑上)(68)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梁惠王上)(69)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70)虢公骄,若骤得胜于我,必弃其民。(左传庄公二十七年)(71)(李)广详(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史记李将军列传)(72)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刻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73)盗贼凶荒,九州岛代作,饥馑暴至,军旅卒发。(后汉书仲长统传)(74)夫天子之所尝敬,众庶之所尝宠,死而死耳,贱人安宜得如此而顿辱之哉!(汉书贾谊传)七、语气副词语气副词可分为四类:(一)表示肯定和强调语气;(二)表示测度语气;(三)表示反问语气;(四)表示祈使语气。(一)表示肯定和强调语气表示肯定语气的副词可翻译成“确实”“真”“果真”“的确”“究竟”等。常见的有“即”“乃”“繄”“则”“伊”“诚”“真”“实”“信”“情”“必”“定”“果”“固”“良”“务”“允”“审”“洵”“壹(一)”等。例如:(1)蓼蓼者莪,匪莪伊蒿。(诗经小雅蓼莪)(2)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左传僖公五年)(3)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4)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5)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劝学)(6)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7)已而武安闻魏其、灌夫实怒不予田,亦怒。(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8)唯北狄为不然,真中国之坚敌也。(汉书匈奴传)(9)良无异器,当共澡者,其祝曰:“人相爱,狗相啮。”(风俗通佚文)(10)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孟子离娄下)(11)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史记袁盎晁错列传)(12)臣北方之鄙人也,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吕氏春秋爱类)(13)其知情信,其德甚真。(庄子应帝王)按:情,犹“实”也。(14)许玄度送母始出都,人问刘尹:“玄度定称所闻不?”刘曰:“才情过于所闻。”(世说新语赏誉)(15)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孟子告子下)(16)卜云其吉,终然允臧。(诗经墉风定之方中)(17)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诗经邶风静女)(18)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礼记檀弓下)(19)老古振衣而起曰:“一不意人君如此也!”(新序杂事)表示强调语气的副词有“唯(惟、维)”、“职”“繄”“伊”“羌”“謇”等。“职”“繄”“伊”“羌”“謇”一般出现在句首,“唯(惟、维)”则没有限制。例如:(20)万民惟正之供。(尚书无逸)按:此句意思是:老百姓只交纳正常的赋税。(21)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尚书洪范)(22)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诗经郑风狡童)(23)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24)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泄,则职女(r)之由。(左传襄公十四年)(25)尔有母遗,繄我独无!(左传隐公元年)(26)有皇上帝,伊谁云憎?(诗经小雅正月)(27)性命之情,或夭或寿,或仁或鄙,习闻其号,未烛厥理。伊欲风流而令行,刑轻而奸改。(汉书董仲舒传)(28)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楚辞离骚)(29)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楚辞离骚)(二)表示测度和估量语气表示测度语气的副词常见的有“其”“盖”“殆”“庶”“容”“得无”“无乃”“意”“意者”“大抵”“大率”“率”等,可翻译成“大概”“可能”“也许”“或许”。表示估量语气的副词有“如”“若”“似”等,可以翻译成“好像”“彷佛”“似乎”。例如:(30)城上有乌,齐师其遁。(左传襄公十八年)(31)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孟子滕文公上)(32)国不忌君,君不顾亲,能无卑乎?殆其失国。(左传昭公十一年)(33)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左传桓公六年)(34)求之密迩,容或未尽。(后汉书朱浮传)(35)跖得无逆汝意若前乎?(庄子盗跖)(36)鲁未若商周,而改其常,无乃不可乎?(国语鲁语上)(37)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色不顺与?”(荀子子道)(38)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