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教师靠什么吸引学生.doc_第1页
今天的教师靠什么吸引学生.doc_第2页
今天的教师靠什么吸引学生.doc_第3页
今天的教师靠什么吸引学生.doc_第4页
今天的教师靠什么吸引学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今天的教师靠什么吸引学生?(转)在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今天,学生成长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的教师靠什么吸引学生,这是应该理性思考的问题。教师只有吸引学生,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发展、推动学生成长。教师的师德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民族精神的守护神,教师承担着育人的使命与责任。教师必须成为道德修养较高的社会群体,代表着社会的良知和人类的希望。同时也意味着,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奉献,不求回报地甘于寂寞、恪尽职守、甘为人梯,是教师高尚师德的标志性体现。教师有了高尚的师德,才会有教育的真情,才能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教师的内涵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决不能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教师要避免走向“思想的穷乡僻壤”,还要警惕“语言的穷山恶水”。教师必须成为读书人,爱上读书,以书为友,终身学习。教师学习的速度必须大于社会前进的速度,成为一个时代的进步者,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教师以其丰厚的学识、幽默的语言打动学生,以其独特的思想、文化的内涵吸引学生,推动学生健康成长。教师的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要成为孩子喜欢的爱、有吸引力的爱。爱应出于真诚,发自内心,才可以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爱需要尊重及宽容,特别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尊重和宽容可让他们感念于心。爱应该建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教师要细心去体察,捕捉学生的需要。爱需要技巧,注意方式。当面指出别人的错误,虽出于好意,却往往叫人受不了。恰当的表达方式,才可能让人产生感谢之心,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爱需要提醒。长期的接受,令学生觉得一切都理所当然,不再感动。提醒他们关注周围的爱,特别是来自父母的爱,可激发他们内在的动力。教师的理念教师要有良好的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更是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探求新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审美、学会健体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过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唯一执行者,而更多的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激励者、帮助者。教师的责任更重要的是鼓励与唤醒-鼓励学生的进步,唤醒学生的梦想。教师要从多角度看学生、多赏识学生各方面的优点,才能提升自身的吸引力,才能更好的成为学生的朋友,帮助学生成长。教师的创造同样一份工作,有的人干起来索然无味,有的人却能有滋有味。究其原因,后者的秘诀就在于常干常新,不断迸发出创造灵感。教育是继往开来的事业,只有在继承中创新,才能推动人类文化和整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肥沃的中小学教育土壤。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带来创新的教育。创新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才能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课堂:教师成长的沃土江苏省苏州中学 黄厚江 人民教育2005年第2期的“名师成长之路”栏目,发表了我一篇叙述自己成长历程的文章行走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在这篇文章中,我写道:“成长从课堂开始。”后来,有年轻老师来信或在我讲座时问我:怎样才能从课堂中获得成长呢? 这里说几点感受。1教师,靠课堂立身 人都希望活得有点尊严,都希望活得有点幸福感。那么,教师的尊严,教师的幸福感来自哪里呢?只能来自教育的成功,只能来自课堂。 在很多学校的讲座中,和老师们谈专业成长和学科研究,我都说:这既是责任,既是为学生的成长;也是为自己,为自己的尊严,为自己活着的幸福感。 什么样的教师最有尊严?什么样的教师最有幸福感呢?毫无疑问,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必受家长的尊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必受同行尊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必受社会的尊重。受学生欢迎,对教师来说,就是一种最大的幸福。 然而,做有尊严的老师,不容易;做有幸福感的老师,更不容易。 教师上课的感觉,大概有四种境界:第一种境界,自己痛苦,学生痛苦,学生比自己还痛苦;第二种境界,偶尔给学生一点快乐,偶尔自己有一点陶醉;第三种境界,常常给学生带来快乐,也常常给自己带来快乐;第四种境界,一进课堂就陶醉,一进课堂就幸福,自己幸福,学生也幸福,自己比学生还幸福。能达到第四种境界,那不容易;若能达到第三种境界,做一辈子教师,也就太值得了。这两种境界的幸福,不是有两个小钱和有一点小权所能相比的。有老师说,今天这样的应试教育,能让学生喜欢老师吗?我说:应该能。其他学科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语文能。 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从课堂开始:热爱课堂,研究课堂。在课堂中获得了享受,在课堂中获得了幸福。你,就是最优秀的教师。2多听自己的课 如何才能成为在课堂中获得享受,在课堂中获得幸福的教师呢?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深得学生欢迎的优秀语文教师呢? 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关注教师队伍建设,什么师徒结啦,什么名师工程啦,形式很多。有用吗?不能说没用,但肯定不是最有用的办法。有多少名教师是师傅带出来的呢?又有多少名师带出了名师呢? 如果你真想成为优秀的教师,我向你推荐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多听自己的课。 我常常对年轻老师说:如果你真想提高自己课堂教学的境界,真想把课教得更好,最简单易行,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找一个录音机(录像机更好),把自己的课录下来,回去反复听,反复看。听到自己不脸红了,听到自己满意了,你必定有大长进;如果你愿意,也一定能写出好文章;你一定会成为真正的特级,成为真正的名师。 因为常常有杂志要我的教学实录,所以我有时候带一个录音机进教室把自己的课录下来,晚上回去整理课堂实录。听着自己的课,我常常会怀疑:这课是我上的吗?这话是我说的吗?我怎么会这样安排?我怎么会这样提问学生?我怎么会这样回答学生的问题?废话太多,水分太多,漏洞太多;有用的话太少,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太少。常常是羞愧难当。 我觉得,大多数老师都会知道什么是好课,什么是差课,至少大体是知道的。现在,我们常常是缺少对自己有一个冷静的客观的观察,更缺少对自己进行理性的分析。 我把这个方法介绍给一些年轻老师。有老师做了,据说很有效果。 我相信,多听听自己的课,必有长进。3磨课,是一种快乐 我是一个喜欢琢磨课的人。这不是自夸,也不是自吹。工作不久,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学期选择一两篇课文,用心磨一磨,这课到底怎么教比较好。我有时候说,这就像给自己开公开课。所有课文都认真琢磨,时间和精力都不容许。但一学期琢磨一两节是可行的。而一学期琢磨两节课,一年四节,十年下来就有四十节课。琢磨过四十节课的人,还怕上公开课吗?还怕学生不喜欢吗?有这几十节课垫底,你对课堂教学,对语文教学,必定有深刻的理解。课的整体质量也必定提高。怕就怕天天这样教,年年这样教,几十年还是这样教。自己越教越越没有劲,学生越听也越没有劲。 不仅要自己磨自己的课,还要经得起别人的“磨”。现在很多年轻教师害怕上公开课,就是害怕磨课。我知道,众口难调,上公开课很容易吃力不讨好。但公开课折磨人,也锻炼人,提高人。课是磨出来的,人也是磨出来的。不磨就没有进步。当然,磨课是痛苦的。但有痛苦才有新生。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磨课,努力把磨课当作一种快乐。 要享受磨课的快乐,必须有正确的姿态。有的老师,极度谦虚,别人说的都好,最后丢了自己;也有的老师,自我感觉太好,别人的意见都接受不了;也有的,不会筛选,听甲说甲有理,听乙说乙有理,最后课就成了杂烩;也有的老师缺少主见,这位说这样好,他就这样改,那位说那样好,他就那样改,忽左忽右,失去了方向。 正确的磨课姿态是:心态要平和,态度要谦虚,思想要敏锐,要能融会贯通,要能为我所用,要能优化整合,要能集众人所长,补自己所短。 得到磨课的收获,提升磨课的智慧,就享受了磨课的快乐。4亲近公开课 有一段时间,有人狠批公开课。我曾专门撰文为公开课正名。 坦诚地说,我是在公开课中长大的。有人说我是靠公开课“发家”的,并不是没有道理。无论是从名的角度还是实的角度,没有公开课就没有我的今天,就没有今天的我。 要想上好课,首先要不怕上公开课。这些年应邀在全国各地执教的公开课不算,四十五岁之前,在工作的学校,在工作的县市,上过的公开课大大小小我想应该有100多节吧。哪一学期不上几节公开课呢?有自己比较满意的,也有不够满意的,当然也有很不成功的。但每一节都会带给我收获。 我们有的青年教师功利心太强。要让他上课,就问:有什么用处?有奖就高兴,没奖就没劲;有好处就乐意,没有好处就推托。甚至比赛得个二等奖都不太高兴。也有的患得患失,就怕上不好,丢面子,坏名声。我想:你课都不敢上,又能有什么名声?又能有多大名声? 也有朋友劝我,请你讲座可以去,叫你上课不要答应,万一上得不成功,就坏了一世英名。我说,我又有什么“英名”呢?事实上,的确有一批名师,讲理论头头是道,要他上课坚决不干。 说到这一点,我特别敬重余映潮老师。他是教研员,是教研室主任,可是却处处以“课”说话,以“课”立身。用课来指导一线老师,用课诠释他的教学思想。而且几乎不上重复的课,初中为主,高中也行,小学的也教。相比之下,我常常汗颜,我尽管也力争不要一节课到处重播,力争初中高中,阅读写作,文言现代,都要上,但和他比,差距还很大。 我们还要学会听课。公开课都是给人听的,上课的人要有好的心态,听课的人也要有好的心态。有的人听课主要是挑刺,发现一个问题,然后就是全盘否定:“居然出现这样的问题,根本就不会上课。我看还不如我呢!”也有的完全是仰视,只要是公开课就什么都好。还有人听课就像到菜场买菜,看看有什么是自己需要的,就拿一点回家,学一个开头,学一个结尾,学一个技巧,学一个噱头。还有人听课是看戏,看看是不是好玩,什么新鲜什么好,什么热闹什么好。也有的人是完全盲从,专家说好他就好,大家说好他就好,到底为什么好他不清楚,他也不想弄清楚。 我们觉得,正确的听课心态应该是平常心态、取长心态、问题心态、研究心态,即抱着平常心去听课,抱着取长补短的学习心态去听课,带着问题以研究的心态去听课。这样的听课心态是比较成熟的,也会给我们带来比较大的收获。学会听课,当然还要学会评价课堂,因为这涉及更多的问题,这里就不再展开。5在课堂中成长自己的思想 教师的成长,除了增长学问,除了掌握课堂的艺术,最最重要的是思想的成长。而课堂,则是教师思想成长的土壤。 要善于在课堂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真正的教学研究,是对教学过程的研究;脱离教学过程的研究,对于教师来说缺乏实在的意义。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研究真正有价值的问题,都是来自于课堂。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认识,尤其是对动态教学过程中各种矛盾的解决,都必须来自对课堂的考察。很多时候,看似没有问题的备课,一旦进入教学过程,就会暴露出问题。所以,我们要善于进行教学考察,善于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 进行教学考察,发现和研究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可以以一个考察者的角色研究别人的课堂,也可以研究自己的课堂,而应该以后者为主。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双重角色,即既是教学研究的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承担研究任务。研究课堂,无论研究别人还是自己,都可以采用文本研究和进入课堂的“田野研究”两种方式。但应该以“田野研究”为主。因为田野研究,除了可以获得文本研究可以获得的信息,还可以获得教学过程中的丰富体验和感受。而这对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是尤为重要的。 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中验证一些设想、经验和理论。为了解决一些问题,我们常常会提出一些设想。但这些设想是否可行,能不能有效果,都必须在课堂中得到验证。我们有时候会借鉴一些别人的经验,能否成功移植到自己的教学中,也必须在教学中先进行尝试。同样,一些先进的理论,一些理念,也只有经过课堂的试验证明其可行,才具有实际的价值。哪怕是一些来自实践的或者经过实践证明的思想和做法,在课堂教学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也会得到不断的充实、丰富和提升。我的本色语文的理论框架和操作机制,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也都是在课堂中不断丰富起来的。 等到我们对课堂的研究比较深入的时候,教学过程中,听课过程中,很多鲜活的思想就会诞生出来,很多朦胧的想法就会不断清晰,很多思考就会不断成熟和丰满。对于一个热爱语文教学,热爱课堂的人来说,这是一笔财富,也是一种幸福!教育的七条箴言2012-02-02 21:02:38 分类:数学史话作者:王国平何为教育?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我发现,关于教育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现在我把我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共七点,不妨称之为教育的七条箴言。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却忘掉了简单的常识。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第一条箴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苏格拉底早已指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当时的智者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苏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人们即使承认了“教育即生长”,也一定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仿佛不朝着这类目的努力,生长就没有了任何价值似的。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实际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长”。生长本身没有价值吗?一个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吗?就算用功利尺度广阔的而非狭隘的衡量,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不是更有希望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吗?而从整个社会的状况来看,正如罗素所指出的,一个由本性优秀的男女所组成的社会,肯定会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第二条箴言: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用外部功利目的规范教育,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最有害的结果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把儿童看作“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长大成人”之前似乎无甚价值,而教育的唯一目标是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这种错误观念由来已久,流传极广。“长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蒙台梭利首先明确地批判这种观念,在肯定儿童的人格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了她的儿童教育理论。杜威也指出,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尤其儿童期,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又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个成人世界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我担心,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在若干年后的社会上,童年价值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会以怎样可怕的方式显现出来。第三条箴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这是西塞罗的名言。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当然,这只是一种内在自由,但是,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的作用。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如果只是适应现实,要教育做什么!第四条箴言: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由我们今天的许多耳朵听来,简直是谬论。然而,卢梭自有他的道理。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的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卢梭为其惊世骇俗之论辩护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今天许多家长和老师唯恐孩子虚度光阴,驱迫着他们做无穷的功课,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玩耍的时间,自以为这就是尽了做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卢梭却问你:什么叫虚度?快乐不算什么吗?整日跳跑不算什么吗?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虚度,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到了大学阶段,自由时间就更重要了。依我之见,可以没有好老师,但不可没有自由时间。说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就精神能力的生长而言,更是如此。我赞成约翰亨利的看法:对于受过基础教育的聪明学生来说,大学里不妨既无老师也不考试,任他们在图书馆里自由地涉猎。我要和萧伯纳一起叹息:全世界的书架上摆满了精神的美味佳肴,可是学生们却被迫去啃那些毫无营养的乏味的教科书。第五条箴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我最早在爱因斯坦的文章中看到这句话,是他未指名引用的一句俏皮话。随后我发现,它很可能脱胎于怀特海的一段论述,大意是: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笔记,忘记了为考试背的细节,剩下的东西才有价值。知识的细节是很容易忘记的,一旦需要它们,又是很容易在书中查到的。所以,把精力放在记住知识的细节,既吃力又无价值。假定你把课堂上所学的这些东西全忘记了,如果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剩下,那就意味着你白受了教育。那个应该剩下的配称为教育的东西,用怀特海的话说,就是完全渗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按照我的理解,通俗地说,一个人从此成了不可救药的思想者、学者,不管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再也改不掉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爱好,方可承认他是受过了大学教育。第六条箴言: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教育的真谛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育智力活动的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等,这些智力上的素质显然是不可像知识那样传授的,培育的唯一途径是受具有这样素质的人不妨笼统地称之为大师的熏陶。大师在两个地方,一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另一便是在大学里,大学应该是活着的大师云集的地方。正如怀特海所说:大学存在的理由是,拥有一批充满想象力的探索知识的学者,使学生在智力发展上受其影响,在成熟的智慧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否则大学就不必存在。林语堂有一个更形象的说法:理想大学应是一班不凡人格的吃饭所,这里碰见一位牛顿,那里碰见一位佛罗特,东屋住了一位罗素,西屋住了一位拉斯基,前院是惠定字的书房,后院是戴东原的住房。他强调:“吃饭所”不是比方,这些大师除吃饭外,对学校绝无义务,学校送薪俸请他们住在校园里,使学生得以与其交流接触,受其熏陶。比如牛津、剑桥的大教授,抽着烟斗闲谈人生和学问,学生的素质就这样被“烟熏”了出来。今天的大学争相标榜所谓“世界一流大学”,还拟订了种种硬指标。其实,事情本来很简单:最硬的指标是教师,一个大学拥有一批心灵高贵、头脑智慧的一流学者,它就是一流大学。否则,校舍再大,楼房再气派,设备再先进,全都白搭。第七条箴言: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这是罗素为正确的师生关系规定的原则。他指出,一个理想教师的必备品质是爱他的学生,而爱的可靠征兆就是具有博大的父母本能,如同父母感觉到自己的孩子是目的一样,感觉到学生是目的。他强调:教师爱学生应该胜于爱国家和教会。针对今日的情况,我要补充一句:更应该胜于爱金钱和名利。今日一些教师恰恰是以名利为唯一目的,明目张胆地把学生当作获取名利的手段。教师个人是否爱学生,取决于这个教师的品德。要使学校中多数教师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则必须建立以学生为目的的教育体制。把学生当作手段的行径之所以大量得逞,重要原因是教师权力过大,手握决定学生升级毕业之大权。所以,我赞同爱因斯坦的建议:给教师使用强制措施的权力应该尽可能少,使学生对其尊敬的唯一来源是他的人性和理智品质。与此相应,便是扩大学生尤其研究生的权利,在教学大纲许可的范围内,可以自由选择老师和课程,可以改换门庭,另就高明。考核教师也应主要看其是否得到学生的爱戴,而非是得到行政部门的青睐。像现在这样,教师有本事活动到大笔科研经费,就有多招学生的权力,就有让学生替自己打工的权力,否则就受气,甚至被剥夺带学生的权利,在这种体制下,焉有学生不沦为手段之理。不要因为习惯让自己忘记了感恩A不喜欢吃鸡蛋,每次发了鸡蛋都给B吃。刚开始B很感谢,久而久之便习惯了。习惯了,便理所当然了。于是,直到有一天,A将鸡蛋给了C,B就不爽了。她忘记了这个鸡蛋本来就是A的,A想给谁都可以。为此,她们大吵一架,从此绝交。有一年,很热的夏天,一队人出去漂流。女孩的拖鞋在玩水的时候,把拖鞋掉下去了,沉底了。到岸边的时候,全是晒的很烫的鹅卵石,他们要走很长的一段路。于是,女孩儿就向别人寻求帮忙,可是谁都只有一双拖鞋。女孩心里很不爽,因为她习惯了向别人求助,而只要撒娇就会得到满意地答复。可是这次却没有。她忽然觉得这些人都不好,都见死不救。 后来,有一个男孩将自己的拖鞋给了她,然后自己赤脚在那晒得滚烫的鹅卵石上走了很久的路。还自嘲说是铁板烧。女孩表示感谢,男孩说,你要记住,没有谁是必须要帮你的。帮你是出于交情,不帮你是应该。女孩记住了男孩的话,自此以后学会了对施以援手的人铭记在心,并给以更大的回报。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好。一开始,感激不尽。可是久了,便是习惯了。习惯了一个人对你的好,便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有一天不对你好了,你便觉得怨怼。其实,不是别人不好了,而是我们的要求变多了。习惯了得到,便忘记了感恩。一位合格教师人生的五桶水一位合格的教师要想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洪流中不被吹翻,要想更好的适应高效课堂,就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