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UIC代码代码 566 OR 第三版 1.1.90 车体以及车体部件的载荷 国际铁路协会 按卷分类的手册 车体以及车体部件的载荷 国际铁路协会 按卷分类的手册 IV - 操作 V - 运输车辆 修正修正 566 OR 2 1.1.1.92 附录 1.1.92 2.1.1.94 附录 1.7.94 前言前言 前面带有星号*的为强制性规定 页边空白处的双竖线|表示自页底显示日期的有效修改 该手册的实施服从文件末尾标题为应用处所规定的条件 Note 该手册构成整套的一部分包括 - 手册 440 RIC 车身的扬声系统 - 手册 515 车身-转动齿轮 566 OR 3 - 手册 532 牵引器材-信号灯托架-车身-固定电力信号灯 - 手册 550 客车车辆的动力供应装置 - 手册 551 蒸汽加热 - 手册 552 来自火车电缆的电力供应 - 手册 553 车身的通风加热以及空调 手册 554-1 来自当地主要系统或者是另外一套 220V 或 380V50 赫兹能源系统对于静止铁路车辆电力设备的能源供应 - 手册 555 客车的电力照明 - 手册 560 车身及行李车的车门入口平台车窗梯级把 手以及扶手 - 手册 561 车身间的通讯方式 - 手册 562 行李架和衣钩 - 手册 563 车身间用于清洁卫生的装置 - 手册 564-1 用安全玻璃制成的车窗 - 手册 564-2 铁路客车车辆或者是用于国际间服务的相同车辆上 的防火以及灭火措施间的关系 - 手册 565-1 国际运输上采用的卧车车厢的特别乘坐舒适性及构 造性特点 566 OR 4 - 手册 565-2 国际运输上采用的餐车车厢的特别乘坐舒适性及构 造性特点和卫生标准 - 手册 567-1 国际运输服务中采用的 X- 及 Y-型标准的车身- 特点 - 手册 567-2 国际运输中采用的 Z-型标准车身-特点 - 手册 567-3 UIC 会员铁路和 OSJD 会员铁路为自动车钩车钩车 钩的应用而进行的车身结构安排 - 手册 567-4 适用于运输汽车时的标准敞开式的转向架式运输车 -特点 - 手册 568 RIC 车身的扬声以及电话系统-标准技术特性 - 手册 569 建造适用于火车渡轮运输的客车及货车车厢的规则 - 手册 580 用于国际运输的车辆标识路牌以及车号牌 目录目录 0 - 概要 1 - 车体 1.1 - 设计特点 1.2 - 标准载荷 1.3 - 工作载荷 1.4 - 震动 566 OR 5 1.5 - 抗压车体的空气动力载荷要求及测试载荷 2 - 车体部件 2.1 - 测试载荷 2.2 - 工作载荷 2.3 - 特殊车厢内可调座椅的条件 3 - 极限载荷 3.1 - 许用应力 3.2 - 安全系数 3.2.1- 测试载荷 3.2.2- 工作条件下的载荷 4 - 测试条件和方法 4.0 - 概要 4.1 - 车体 4.2 - 车体部件 附录 1 - 轴冲击以及牵引止挡位 附录 2 - 凸缘(式)安装座面的设计 附录 3 - 依据手臂位置及方向的最大应力以及压力 附录 4 - 依据腿的位置及方向的最大应力以及压力 附录 5 - 手及手指受力示例 附录 6 - 能用手作用的转矩示例 附录 7 - 座椅折叠桌和翻椅的测试载荷 附录 8 - 用于外部窗户上光的喷嘴的设计 附录 9 - 客车及货车车厢外门的测试载荷 附录 10.1- 活动椅的稳定性试验 附录 10.2- 活动椅的稳定性试验 0 概要概要 该手册包含了用于国际交通的车身以及车身部件的载荷 1 车体车体 1.1 设计特点设计特点 566 OR 6 * 1.1.1 客车车体包括底座侧墙端墙和车顶共同构成管式 车身 * 1.1.2 由抗碰撞柱加固的后壁应与车头上侧梁和车顶相连 这样撞击带来的能量在使客车车厢变形前首先被变形的后壁吸收 * 1.1.3 装配在转向架上处于运行状态的车体设计时应注意使 之自身频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与转向架的横摆及纵摆频率相同这 样在速度范围内就不会发生谐振现象 1.2 标准载荷标准载荷 1.2.1 车体须经受下列标准载荷不会出现永久变形且不超过 允许的应力 * 1.2.1.1 静态加压载荷 - 2000 KN 缓冲器水平下的最小值* - 500 KN 缓冲器水平下的对角的最小值 - 400 KN 高于缓冲器中心线平面 350mm 的最小值1 - 300 KN 窗护栏水平处的最小值1 - 300 KN 上侧梁水平处的最小值1. 1 不 适用 于自 动运输的标准 敞开式转向架 货车 作为抗剪应力的负荷必须首先作用于一侧车壁而另一侧车壁的作用 点必须处于缓冲器高度 - 2000 KN 自动车钩车钩减震器上的最小值1 作用于撞击止挡 C附录 1或作用于法兰轴承表面附录 2 * 1.2.1.2 静态拉伸载荷 566 OR 7 - 1500 KN 作用于自 动 车 钩 牵 引 止挡a的 最 小 值牵引 止 挡 设 计附录 11 - 1000 KN 作用于牵引止挡b的最小值牵引止挡设计附录 11 - 1500 KN 作用于自动车 钩 的 法 兰 轴 承 表面c或 是 作 用 于 紧 固 螺丝上的最小值凸缘设计附录 21 * 1.2.1.3 静态垂直载荷 FZ = 1.3(m1+m2)gN 均匀分布 其中 m1 = 运行条件下的车体重量 m2 = 座位数280 kg + 侧面走廊和车厢间通廊的面积 m 2 4 80 kg g = 9.81 m/s 2 1 关 于自 动车 钩 传送力的条 件可参见 UIC 手 册 567-3 2 只 适用 于分 隔间或者是宿 营车厢的座位 为了运输汽车的方便对标准转向架货车而言m2如下 m2 = 铁路货车的最大载荷 = 15t.不应超过 10t 每层的最大载荷 对常规货车而言m2如下 m2 = mL FL 其中 566 OR 8 mL = 300kg/m 2 每平方米载荷面积的最小载荷 FL = 载荷区间包括侧廊以及连廊m 2. 1.2.1.4 建 议 进 行 在4.1.3下 的 缓 冲 测 试该 测 试 用 于 检 查 2.1.4 中所述的计算结果并且用来测试装入和固定在车身上的部 件的功能性安全系数 1.2.2 在 纯 粹 压缩 或 抗压 测 试 中偏 差 是 肯 定 的也 就 是 向下车身 将要经受下列测试荷载而不会永久变形也不会超过 允许的应力 1.2.2.1 静态压缩载荷 同时在缓冲器或自动车钩水平下应用的 2000KN 可作为在 1.2.1.3 下规定的垂直载荷 1.2.2.2 静态抗压载荷 1500KN 同时作为在 1.2.1.3 下规定的载荷 1.2.2.3 当在侧缓冲的区域里主轴箱的下面提升时来自于车 身重量的垂直载荷 FZ = m1 + m3 g N 其中 m1 = 处于运行状态时被提升的空的车体的重量此重量落在车体另 一端的转向架上当处于平衡状态时大约为车体重量的一半 m3 = 提升车体时处于车身末端的转向架的重量 566 OR 9 1.2.3 建议车顶测试件经受压缩测试直至毁损或变形 1.3 工作状态下的载荷 工作状态下的载荷也许导致材料的疲劳强度 F2 = 1.2m1 + m4g N 其中 m1 = 运行状态下的车体重量 m4 = 净载重量 净载重量由以下决定1 - 每座位一名乘客 - 在侧廊及连廊入口处每平方米两名乘客 - 每服务间两名乘客 - 行李车厢每平方米 300 公斤 - 标准敞蓬转向架货车在运输汽车时最大载荷 15t不应超过每 层 10t 的最大载荷 1 每 名乘 客的 重量包括行 李假定为 80 公 斤 1.4 震动震动 建议通过测试的方法调查震动下的运转状态测试是在处于运行状态 下的全副装备的客车车身或在车体上 1.5 抗压车体的空气动力载荷抗压车体的空气动力载荷需求和测试载荷需求和测试载荷 暂时中止 2 铁路客车的部件铁路客车的部件 566 OR 10 2.1 测试载荷测试载荷 部件及其支撑设备应能承受下列测试载荷没有永久变形也没 有超过允许的应力 2.1.1 安放在铁路客车里的部件 *2.1.1.1 测试载荷概要 2.1.1.1.1 对乘客重量而言假定 - 以 100 公斤作为最大载荷 - 以 80 公斤作为平均载荷包括行李 - 以 75 公斤作为平均载荷不包括行李 2.1.1.2 对假定的最大载荷和乘客可能使用的时刻而言 可参考附录 3 至 6 *2.1.1.3 当计算客车部件的支撑设备的机械强度时 用做加速度使用的值或力在那些要点 2.1.4.1 和 2.1.4.2 已 经给出 2.1.1.4 部件及其安装在汽车里的支撑设备有可能被设 计来做一个 3 g 的纵向加速度该客车配置了静水压缓冲器或 流动水动力缓冲器 * 2.1.1.2 特殊测试载荷 行李架每米长度 1000 N 向下和一个额外的 850 N 的载荷作为 在前沿上任一点使用的单个载荷 伞架 每米长度 250 N 向下 566 OR 11 衣钩 向下 300 N 水平任何方向为 250 N 座位每一座位见附录 7 - 支撑部件的向上的部分水平的任何一点为 1 500 N后座的顶端 部分 - 扶手的前端水平的或/和垂直的 750 N 566 OR 12 - 座位前沿上向下 1 000 N向上 1 200 N1 折叠桌桌子中心向下 750 N 可翻起的座位座位中心向下 1 000 N 地板2 铁路货车应经受最大重量为 2.5t 的汽车载荷可使用在 4.2.1.5 下规定的载荷而非汽车的 2.1.2 安装在铁路客车上的部件 * 2.1.2.1 特殊测试载荷 - 入口及负重门2500 N/m 2 3或 1900 N/m 2 4加 800 N 使 用为门扇中心上的一个点载荷 - 连通门2 400 N/m 2 3 1 800 N/m 2 4 门外部使用的测试载荷的例子在附录 9 中有所展示 - 窗户2 500N/m 2 3或 1 900N/m 2 4 1 根 据座 位结 构 2 为 了运 输汽 车的方便对 标 准敞蓬转向 架 货 车 而言 3 敞 开的 铁轨 上 V = 200km/h包括 700N/m 2 的 风 压 4 敞 开的 铁轨 上 V = 160km/h包括 700N/m 2 的 风 压 2.1.3 因为故意破坏导致的额外载荷 经 受 了 故 意 破 坏 的 部 件 应 在 工 作 状 态 下 出 现 的 载 荷 的 基 础 上 进 行 测 试 2.1.4 缓冲冲击 *2.1.4.1 考虑到由 缓冲冲击带来的载荷以下的加速度作用在 部件上的静负载上时须考虑到紧固设计 566 OR 13 - 纵向的5 g - 横向的1 g - 垂直的c g包括重力 c = 车身末尾为 3到车身中部线性递减至 1.5 * 2.1.4.2 紧固设计1 在计算车身上部件紧固的机械强度时取下列的载荷作为基础 - 纵向的 FX = m15 gN - 横向的Fy = m1gN - 垂直的 Fz = m1cgN 其中 m1 = 需要考虑到部件的重量 公斤 g = 重力加速度 = 9.81m/s 2 c = 见 2.1.4.1 应使用载荷 FXFYFZ三者之和 1 计 算也 可用 缓冲测试代替 2.1.4.3 建议把与 2.1.4.2 一致的计算作为可允许的应力是 在 3.2.14 中所规定的安全因素的使用中产生的 2.2 工作状态下的载荷工作状态下的载荷 *2.2.1 安 装 在车体 上的 部件及 其支 撑设备 须在工 作状 态下经 受 如下载荷而不至于超过容许应力 566 OR 14 2.2.1.1 下面引用的加速度来自于工作状态下出现的载荷作 用于部件上加上因为重力而产生的加速度 - 纵向ax = 1.6m/s 2 作为常规制动 ax = 2.5m/s 2 作为电磁制动 - 横向ay = 1.5m/s 2 横向加速度包括非补偿性离心加速度 - 垂直 az = 2m/s 2 加上静负载 2.2.1.2 作用在部件上的以下载荷也须加以同等对待1 - 纵向Fx = m1(ax)N - 横向Fy = m1(ay)N - 垂直Fz = m1(1gaz)N 其中 m1 = 虑及部件的重量kg ax yz = 加速度m/s 2 g =重力加速度 = 9.81m/s 2 1 在 计算 车体 -转向架连接 部分的机械强 度时 见 UIC 手 册 515 的 2.6.2 点 应使用载荷 FXFYFZ三者之和 2.2.2 见载荷下可允许的应力的第三节 * 2.3 在特殊客车里的可调整的座位的条件在特殊客车里的可调整的座位的条件 可调整的座位只可能在特殊客车里使用必须遵守以下规定 *2.3.1 静态强度见附录 10.1 566 OR 15 *2.3.1.1 100 公斤的负载应摆放在座位底座上然后在中心应 用 1000N 的静力横向的倚着靠背在成 90 度角的情况下持续 10 分钟 *2.3.1.2 在在每一个扶手向外且垂直呈 10 度角的情况下750N 的静态力应应用 10 次离座位底座内部边缘 250 毫米的距离持 续 10 分钟 *2.3.1.3 没有出现破裂或损坏也不能减慢放缓配置 靠手之间的内部距离不能长久地改变超过 30 毫米 *2.3.2 稳定性实验见附录 10.2 * 2.3.2.1 为了稳定性实验向后和侧向的座位必须防滑 附录 10.2 中所定义的载荷主要是应用在座位底座上倚着座位的后 背防止在座位上水平方向上的任何移动 紧接着座位向后倾斜使用高于朝后的座位底座 300 毫米的相应 的水平压力见附录 10.2和从侧向每个方位能从其支撑处举起座 位腿的足够的力倾复力矩由倾复力和沿着力的方向从旋转中心的垂 直距离产生的 * 2.3.2.2 为了稳定性实验向前的从座位底座的前沿上的 最突出点到座位后背的后沿上的点之间的无负载的座位上应安置一根 566 OR 16 宽度为 50 毫米的带子缚在带子上的 25 公斤的重量是用来检查座 位腿是否离开其支撑处见附录 10.2 *2.3.2.3 测试中当使用向后的 150Nm 的力矩侧向 125Nm 的力矩和向前的 25 公斤的质量时座位腿不得离开其支撑处 *2.3.2.4 座位肯定 有个重量低中心为座位腿和地板覆盖物而 选择的形式和材料必须如此对一个承受了达到 3.0m/s 2 加速度的 空座位而言不能引起滑动加速度也不能超过 3.0m/s 2 只 能 出 现滑动而不是倾斜 *2.3.4 支架 在特殊的客 车的可调整的座位中使用的支架必须符合手册 565-2 2.2.4 点 3 极限载荷极限载荷 3.1 可允许的应力可允许的应力 可允许的应力作为材料载荷极限的系数和一个安全因素 S依靠于有 关的载荷是否是例外也就是说非循环或非常少见或疲劳载荷 极限载荷值应以屈服应力 0,2 或疲劳极限1为基础也就是 - 对例外的载荷而言 perm. = 1/s?0,2(=1/s)例如点 1.2 和 2.1 566 OR 17 - 抗疲劳载荷 perm. = 1/s?d 例如点 1.3 和 2.2 对钢而言可允许应力也许可以用制动极限来确定 3.2 安全因素安全因素 下列最小安全因素应在不同种类的载荷中进行观察 3.2.1 检验载荷点 1.2 和 2.1 - 防止破裂对钢而言 S = 1.5 - 防止屈服应力 0,2 对非焊接结构和定位部分 S = 1.0 对焊接结构和定位部分 S = 1.1 3.2.2 工作状态下的载荷点 1.3 和 2.2 - 防止断裂对钢而言 S = 2.2 - 防止疲劳应力2 对非焊接结构和定位部分 S = 1.5 对焊接结构和定位部分 S = 1.65 1 在 该角 度见 ERRI 中记录 B 12/RP 17 中 的 疲劳强 度 图 表 2 这 些安 全因 素已在 ERRI B 12 RP/17 中 考 虑到了 4 测试条件和方法测试条件和方法 4.0 概要概要 测试的目的是为了确定 1 适用实验载荷的结构的强度 2 适用在工作状态下的载荷结构的强度 566 OR 18 3 动力震动模式 测试应被补偿 - 工作中可能出现的载荷的静态模拟 - 在金属丝应变计帮助下的应力的测定 - 不同载荷下的变形的衡量 - 模态分析 测试被再分为 4 个种类 - 为例外的载荷而在实验钻塔上进行的静态实验 这些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检查车体或其单个元件没有永久变形的危险 也是为了检查在添加最大载荷时不会出现破裂该载荷也许会在工作 中例外的出现 - 在实验钻塔上进行的实验是为了模拟工作中出现的载荷 诸如此类的实验是为了检查当添加工作中出现的载荷时是否在车体里 出现疲劳裂缝 - 缓冲实验 该实验是为了检查支撑设备的计算和装在车体内和车体上的部 件的功能安全 - 震动实验 该实验是为了确定客车的自然频率 566 OR 19 4.1 车身车身 4.1.1 在 实 验 载 荷 下 车 身 的 在 实 验 钻 塔 上 的 静 态 实 验例 外 载 荷 - 实验应在实 验钻塔上操作在钻塔上可能应用在工作状态下出现 的 任何点下的实验载荷 - 车 身 应 在 所 有 的 重 负 载 点 处 装 配 有 金 属 丝 应 变 计 和 玫 瑰 花 型 饰 物特别是在应力集中区域 - 在预备实验和实际实验之前和之中应测量下列 关键点处的张力包括纵向部分上侧梁门的入口处和窗户处 的图案的角落 主要十字杖持棒者之间的偏差 任何剩余偏差 任何剩余变形包括打开的门和窗户的变形 - 为了压缩 压力载荷实验和垂直载荷实验与 4.1.1.1 至 4.1.1.4 一致为了稳固主要结构建议车身进行预载 -经过至少两次都在最大载荷下操作的实验后载荷应增加至最大载 荷的 75%上次带最大载荷进行的测量应被评估 4.1.1.1 车身上的压缩实验条款 1.2.1.1 - 至少 1 000KN 的载荷在每个缓冲器轴上应用 566 OR 20 - 至少 500KN 的载荷沿着缓冲器的对角线轴上应用 - 至少 2 000KN 的载荷在c压缩缓冲器上应用见附录 1或 在c带法兰盘轴承表面上应用或在自动车钩车钩的紧固螺钉 上使用见附录 2 - 至少 1 000KN 的载荷使用在自动车钩车钩的b牵引缓冲器上 见附录 1 如果a和b缓冲器合并成一个单个的元件的话在 1000KN 载 荷下的抗压实验可以删掉 4.1.1.3 车身上的压缩实验1条款 1.2.1.1 应使用合适的设备以确保在所有的实验荷载平均分配在相关的客车部 件上对压缩载荷的反作用力应在同样的水平面上应用 1 对 为了 运输 汽车的标准敞 棚转向架货车 不适用 载荷至少 - 高于缓冲中心线 350 毫米的水平上为 400KN - 在窗台围栏水平上为 300KN - 在上侧梁水平上为 300KN 566 OR 21 被应用 4.1.1.4 车身的垂直载荷条款 1.2.1.31.2.2.1 和 1.2.2.2 - 地板的全部 表面都应平均的装载重量的设备或合 适 的 器 械如果 使用绞盘的话在应用载荷中应包括其重量 - 待测的车身 应装载平均分配的重量其重量应由根据下列公式测 定 载荷重量 = Fz/g 车身重量 值 FZ 应按照 1.2.1.3 下所述的测定 - 如果应用一个 2 000KN的静态的水平压缩载荷在缓冲器上或 自动车钩车钩缓冲齿轮水平上符合条款 1.2.1.1引起车身的 绝对向下偏差也应执行 1.2.1.1下规 定的实验该实验 涉及了上述的水平压缩载荷的应用还有 1.2.1.3 下规定的垂 直载荷 - 1 如果将 1 500KN 的静态应力载荷应用到自动车钩车钩的a 牵引缓冲器 或c带 法兰盘轴承表面上或紧固螺钉上符合 1.2.1.2 引起车身的绝对 向下 偏差 建议最好也执行 1.2.2.2 下 规 定 的 实 验该 实 验 必 须 使 用 上 述 的 水 平 应 力 载 荷还 有 1.2.1.3 下规定的垂直载荷 - 静态应力 1 也许在应力在载荷下测定的帮助下进行计 算乘以因素 1 + 车身重量/载荷重量 - 对为了运输 汽车的标准敞棚转向架货车而言实验应包括两个可 选择的载荷这两个载荷在 1.2.1.3 中 进行 了描述并且很明 566 OR 22 确 15 t 总载荷和在低层的 10t 及在顶层的 5 t 15t 总载荷和在低层的 5t 及在顶层的 10t 4.1.1.5 复轨实验条款 1.2.2.3 车身应装载一个平均分配的载荷以致于总重量符合在运转次序下的未 被占据的车身 载荷的车身应位于楔入铁轨的转向架的一端另一端在缓冲器侧面区 域里的主轴箱上被举起 4.1.1.6 得到的结果 - 在未测试点处应超过允许的应力 - 卸除载荷后车身不应有永久性变形 4.1.2 在 实 验 钻 塔 上 进行 的 静 态 实 验是 为 了 模 拟 在 工 作 状态 下 出 现的载荷条款 1.3 4.1.2.1 所使用的重量应按照条款 4.1.1.4 所述的进行分配 - 待测的车身应装载分配的重量载荷重量应由以下公式进行测定 载荷重量 = Fz/g 车身重量 566 OR 23 值 FZ 应照条款 1.3 下所述的进行测定 - 考虑到的应力 1 应按照 4.1.1.4 中进行测定 4.1.2.2 得到的结果 在未测定点处超过疲劳强度的可允许的应力 4.1.3 缓冲实验 4.1.3.1 在实验中要测定下列值 - 在结构关键 点处在客车和转向架之间的连接点处在装入客车 里和客车上的紧固部件处特别是安装在客车上的重重 量处的 应 力和加速度的值 - 出现的应力应由金属丝应变计探测并分析未滤过的 - 加速度应在 xyz 三个方向中进行测试低渗透过滤器的极限 频率应至少为 32HZ - 缓冲器后的 力或自动车钩 车 钩 的 弹 簧元件后的力结果应为滤过 的使用 - 真实的缓冲速度 4.1.3.2 毛重 80t 的一车辆1撞上全副装备的无人的无 刹车的客车运转状况良好自由的沿轨道方向继续行进 客车应装备有缓冲器或自动车钩车钩的弹簧元件装备应符合标准汽 车上的设备 566 OR 24 实验应在不断增加的速度468km/h达到 10km/h 下或达到 测定的 1000KN 的缓冲器载荷下或 5g 的最大加速度下完成 缓冲器或自动车钩车钩的弹簧元件的性能应在实验前进行检查除非 他们结构中的性能特点已为人所知晓 4.1.3.3 得到的结果 在结构点处不会出现永久变形 缓冲实验后汽车工作状况良好 汽车没有损坏 4.1.4 震动实验 4.1.4.1 完全的和全副装备的车身的动力鉴别也许会受模式分析 或光谱分析的影响2 分析是用来鉴别和表现在频率范围 5 至 40HZ 内的车身的震动模式 的特点 1 用 来做 缓冲 的汽车应遵守 在 ORE 记 录 B 12/RP 17 中 的 条 款 3.1 中 制 订的 要求 2 说 明书 也许 会规定更远的 额外的条件该条件与车 身的载荷有关 4.1.4.2 得到的结果 车身的自然频率应与传输给转向架的频率不同 4.1.5 车顶强度测试 566 OR 25 4.1.5.1 缺乏真正的载荷集体时汽车车顶结构的强度应靠测试 来核实 在此计算好的膨胀阻力应与用实验方法测定到的抗弯强度相对照 建议使用下列计算好的安全因数 计算好的安全因数车顶结构 S 膨 胀 S 变 弯 波形金属板 1.6 - 2.01.6 2.0 光滑金属板 0.4 0.51.5 1.8 两者之间的区别 - 计算好的安全因数 S 膨 胀和 S变 弯及 - 用实验方法测定的安全因数 S 真 实 是必要的因为因不同影响因素的缘故计算好的结果和用实验方法测 定的结果是不同的为了确定避免波形金属板的设计的故障建议一 律采用比计算好的安全因数高的值 S 真 实 = 1.3 被认为是被实验方法证实了的安全因数的绝对较低极 限 4.1.5.2 为了证实计算好的值建议使用车顶测试件 - 具有超过车顶弧形间隔 1.5 倍的长度和 - 具有大约车顶外围的 0.33 的宽度 566 OR 26 应经受压缩实验为了用实验方法确定故障极限 车顶测试件应被平行的安装和经受平均分配的压缩载荷直至膨胀或弯 曲应记录达到最大的压缩荷载的形式 4.1.5.3 得到的结果 防止故障的安全因数 S 真 实至少为相关的关键值的 1.3 安全因数 S 是由下面的公式测定的 S = 故 障/合 成 的 和 故 障 = F最 大/F真 实 = 故障中的应力 膨胀弯曲 由衡量到的最大压缩载荷 F 最 大中测定的值被车顶测试件 A真 实的代表 隔开 在车顶顶点上计算好的合成的应力包括 合 成 的 =压 缩 F2 + 压 力 Fx+ 压 缩 Fx 其中 压 缩 Fz= Mb 最 大 Fz/ W 车 顶 因垂直载荷 Fz 作为 在 1.2.1.3 中定义的缘故 压 缩 应 力-出 现 在 车 顶 的 顶点 压 力 Fx = Z Fx /A 车 身 因静态拉张应力 Fx作为 1.2.2.2 566 OR 27 下 的 定 义在 车 顶 的 顶 点 出 现 拉 张 应 力+ 压 缩 Fx = Mb 最 大Fx /W 车 顶 因静态拉张应力 FX 作为 1.2.2.2 下 的 定 义在 车 顶 的 顶 点出现压 缩应力- 4.1.6 压力阻力的测量 暂时终止 4.2 客车部件部分客车部件部分 4.2.1 安置在客车里和客车上的部件在实验钻塔上使用实验载 荷的静态实验 有关的部件上的实验也许在车外操纵在诸如此类的例子中部件应 严密的装载车体内 可以通过金属丝应变计测量变形缚在合适的测量点上 4.2.1.1 行李架 用负载的方法或合适的设备应用的实验载荷应分配在所有的行李架的 表面并符合每米长度 1 000N 的载荷 在前沿上的每元件 850N 的点载荷应被附上重量的方法或实验汽缸应 用 4.2.1.2 伞架和衣钩 566 OR 28 在不同方向上各自的实验载荷应由附属重量和张力来应用 4.2.1.3 座位 实验是用来检查座位的支撑结构及其设备扶手桌子 载荷应连续使用每个作为三次 载荷应通过合适的设备使用从 O N 上升至在附录 7 中规定的实验 载荷座位及其设备应经受实验载荷至少一秒钟 除非达到实验载荷否则实验设备应保持每秒 10020 的速率 4.2.1.4 外门的门扇 - 封闭和机械上锁的门应经受作用在外部的载荷 和在 2.1.2.1 下规定的平均分配到整个门的表面和 800N 的 额外点载荷 或两者择其一地以在附录 9 中规定的点载荷的形式 - 表面载荷在 重量或合适的设备的帮助下有作用点载荷亦可通过 重量的方法或亦可通过水压应用 - 不应有会削弱封闭门的标准操作安全和密封性能的变形 4.2.1.5 运输汽车的标准敞棚转向架货车的地板的强度 566 OR 29 四个 625 公斤的载荷应同时应用在地板的不同点应用在四个每个 为 200 平方米面积的支撑表面宽度为 150 毫米货车长度为 2700 毫米宽度为 1400 毫米 4.2.1.6 得到的结果 卸除载荷后无论是部件还是装备都不能显示出任何的永久变形 4.2.2 在实验钻塔上的外部窗用玻璃窗户的实验 除国家和国际标准外建议在实验钻塔上进行实验用来检查其密封 性极限载荷及温度波动的抵抗性 4.2.2.1 双层玻璃窗上的密封实验 双层玻璃窗上的密封实验应通过检测露点来检查 要检查露点的话就应通过一种合适的设备方法把一种低温液体混合 物比如干冰+丙酮或酒精应用到双层玻璃窗的一边 在温度达到-60之前在窗格之间不会有浓缩或结晶的痕迹 在带有高反射率的双层玻璃窗的情况下实验应在没有反射膜的窗格 上操作 4.2.2.2 疲劳载荷实验 566 OR 30 实验中玻璃窗和窗框装在汽车同方向的架子上 窗户经受压力的变化 实验过程如下 a 10 5 负荷循环具有1 500Pa 正弦压力变化表面载荷 频率为 6HZ 实验中从喷口处在窗户上喷洒水见附录 8 为了设计 喷洒在双层玻璃窗的表面上的水的速率为每分钟 21/m 2 窗户里应检查从一边到另一边不应有水的痕迹 b 10 6 负荷循环具有2 500Pa 的正弦压力变化表面载 荷频率为 3HZ 实验中玻璃窗内部和外部的偏差应在中心测量不应超 过下列值 中心的偏差毫米宽度或高度的最小尺寸毫米 5 7 10 达到 350 从 350 到 600 从 600 到 1 000 该实验后应检查双层玻璃窗的露点且应低于-60 C10 5 负荷循环具有1 500Pa 的正弦压力变化表 面载荷频率为 6 HZ如a上那样喷洒 实验结果应符合a以上所述的要求 完成实验 a,b 和 c 之后玻璃窗应从其框架中被移开 在其部件中不应出现缺陷或变化比如 566 OR 31 - 框架裂缝 - 密封破裂松散 - 密封的拆开和橡胶箝位带的拆开 - 破裂或脱粒 4.2.2.3 核实温度极端波动的抵抗性的实验 玻璃窗在测试后和其窗框一起都应冷却 2 小时达到零下五度 玻 璃 的 外 部 部 分应 用60的 水 弄湿喷 嘴 处喷 洒的 速 率为 每 分 钟 21/M 2 得到的结果 - 不应出现破裂玻璃和框架 - 密封不应磨损 - 在双层玻璃窗的情况下露点应低于60 附录 1 轴冲击以及牵引止挡的位置 566 OR 32 mounted plate:安装板 buffer axis:缓冲轴 coupler axis:耦合轴 baseplate:底板 1045 max. above top of rail: 距轨面最大值为+1045 Possible area for mounting impact stops: 安装冲击止挡的可能区域 a-b-c =stops: a-b-c =止挡 适用于配备有自动推挽式耦合器的样车摘自于 UIC 手册 567-3 附录 2 和 3 附录 2 法兰安装面的设计法兰安装面的设计 566 OR 33 适用于所有可配备自动推挽式耦合器的样车摘自于 UIC 手册 567- 3附录 4 和 5 附录 3 取决于手臂位置及方向的最大应力以及压力取决于手臂位置及方向的最大应力以及压力 566 OR 34 from body weight:身体自重 maximum compression force:最大压力 maximum tension force最大应力 附录 4 取决于腿的位置及方向的最大应力以及压力取决于腿的位置及方向的最大应力以及压力 566 OR 35 附录 5 手及手指受力示例手及手指受力示例 566 OR 36 max.100N:最大 100N max.120N for a diameter of approx.40mm: 最大 120N直径约 40 毫米 3.4 Nm for a diameter of approx.40mm: 3 .4Nm直径约 40 毫米 附录 6 手动转矩示例手动转矩示例 566 OR 37 10 Nm 1 手 Nm 2 手 Nm 100 毫 米 200 毫 米 300 毫米 5 10 13 9 18 20 600 毫米 150Nm 附录 7 座椅座椅折叠桌和翻椅的测试载荷折叠桌和翻椅的测试载荷 566 OR 38 FI水平 1500N在支撑结构每一座位的顶部任一点处 380 380 毫米的面积上 F3750N在单个座位的垂直和水平方向在间隔间座位上只有 垂直的1 F4 向下 1 000N 适用于座位表面 380220 毫米或 F4 向上 1 200N1在座位的前沿依赖于其结构 折叠桌折叠桌 中心部位垂直方向 750N 翻椅翻椅 座位表面中心部位垂直方向 1 000N 1 冲 床应 具有 250 毫米的直 径和 25 毫 米 的边半径 附录 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合作社与农民种植技术合作协议
- 房地产开发进度管理的有效措施
- 2025年一建机电工程法规题库全真模拟试题试卷解析
- 2025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库(外科护理学专项)-护理操作技能考核
- 2025年辅导员选拔考试题库: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核心内容解读
- 自然科学中科学家的人格力量赏析与学习心得分享教案
- 企业之间合作伙伴协议
- 2025年统计学期末考试题库:统计预测与决策应用题解析试卷汇编
- 2025年专升本艺术概论考试模拟卷:艺术与科技融合创新思维试题集
- 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模拟试卷及答案-人文地理知识深度解析
- 完整版交管12123驾照学法减分复习题库及答案1套
-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覃塘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题(无答案)
- 食堂生物防治制度
- 中国痔病诊疗指南(2020版)
- 2024年时事政治必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一套
- T/CEC 143-2017 超高性能混凝土电杆完整
- 《陆上风电场工程施工安装技术规程》(NB/T 10087-2018 )
- 2024详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主题课件
- JTS105-1-2011 港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 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的应用案例分析
- 护理非计划拔管应急预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