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台子铅锌多金属矿普查总体设计.doc_第1页
北台子铅锌多金属矿普查总体设计.doc_第2页
北台子铅锌多金属矿普查总体设计.doc_第3页
北台子铅锌多金属矿普查总体设计.doc_第4页
北台子铅锌多金属矿普查总体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北台子铅多金属矿预查总体设计承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二0一0年四月3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北台子铅多金属矿预查总体设计 项目编号: :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 :高德柱 编 写 人:高德柱 :王文龙 :王 友 :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 :二0一0年四月目 录第一章 前言1第一节 目的任务1第二节 工作区范围和地理条件2第三节 矿权登记情况2第二章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4第一节 以往区域地质工作情况4第二节 以往矿产勘查工作情况4第三节 以往科研综合工作情况5第四节 以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5第三章 地质背景及成矿条件6第一节 区域地质背景6第二节 区域成矿条件17第四章 预查区地质特征19第一节 预查区地质特征19第二节 矿区地球化学异常20第三节 矿(化)体特征20第五章 工作部署21第一节 工作布署原则21第二节 总体工作部署21第三节 年度工作安排23第六章 工作方法及及技术要求25第一节 测量工作25第二节 地质草测27第三节 槽探工作27第四节 化探工作28第五节 取样化验工作32第六节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34第八节 原始地质编录、室内整理工作34第七章 实物工作量37第八章 预期提交成果38第九章 经费预算40第一节 预算编制依据与计算方法40第二节 经费预算43第十章 质量保障与组织、人员安排、安全措施47第一节 组织管理47第二节 主要技术人员及分工47第三节 质量管理办法要求48第四节 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50第五节 项目全面质量管理办法及措施52附 图 目 录图号 图 名 比例尺1、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北台子铅多金属矿区域地质矿产图 1:500002、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北台子铅多金属矿地形地质及工程布置图 1:100003第一章 前言第一节 目的任务一、任务来源本项目为中国有色金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招标项目,项目名称为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北台子铅多金属矿预查,由内蒙古第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承担。二、目标任务通过11万地质简测、11万土壤测量等手段,大致查明探矿权区内岩石、构造以及其它地质体特征与成矿关系等基础地质问题。圈定化探异常、缩小找矿靶区,在已知矿(化)体地段,利用综合方法手段研究成矿规律,为探矿权区预查提供找矿信息。并对新发现的矿体、矿化体进行槽探工程控制,对已知的矿体、矿化体及矿化蚀变带进行解剖验证。大致查明矿体的规模、产状、品位及矿石组构特征,研究矿体的空间分布规律,为进一步工作提供地质依据。主要实物工作量:1、11万地质草测 20km22、15万路线地质调查 53.36km23、11万土壤测量(10040m) 20km24、12000地质剖面 0.2km5、12000土壤剖面测量(点距10m) 0.2km6、槽探 1000m37、土壤样(10元素) 5400件8、化学样 200件预期成果:提交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北台子铅多金属矿预查报告及相应的附图、附表、附件。第二节 工作区范围和地理条件一、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工作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属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管辖。预查区范围地理座标:433830;1174500;433730;1174900433830;1174800;433730;1175200433930;1174800;433400;1175200433930;1174900;433400;1174500面积:73.36km2二、自然地理、气候及交通条件工作区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大兴安岭南西段。行政区划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该区属大兴安岭西南段主脊部位,地势较高,属中高山区,最高峰海拔1985.0米,最低为832米.一般海拔在12001500米。气候属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炎热,终年以西北风为主。除克什克腾旗锡林浩特及克什克腾旗林西公路从项目区西侧和南侧通过外,还有集通铁路从测区通过。区内交通以乡间土路为主,路面不佳,雨季通行困难,交通不便,见图1(交通位置图)。三、社会经济概况工作区属农牧区,居民点集中在工作区的南部及东部,绝大部分为汉族,少数为蒙古族.居民点附近种有玉米、小麦、谷子等农作物。地方工业近年发展很快,特别是采矿业,黄岗梁铁矿和大井子铜多金属矿现已具规模,为当地经济建设添注了活力。第三节 矿权登记情况测区内设有中国有色金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依法取得的探矿权。图11 交通位置图第二章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第一节 以往区域地质工作情况本区的基础地质工作是在解放后开始的。随着国民经济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地质矿产调查工作逐步深入展开,先后有多家地勘单位在本区及其周围进行了基础地质工作,现简述如下:19571959年河北省承德地质队完成了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19651968年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区域地质调查队完成了本区120万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初步建立了本区地层层序、侵入岩期次、构造格架及矿产资源状况。19761979年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区域地质调查队完成了本区黄岗梁林场幅(部分)、二道营子幅(部分)及相邻地区15万地质矿产调查工作,较详细地划分了岩浆活动期次,基本查明了本区地质构造特征和成矿规律。1990至今,邻区及本区开展了15万区调工作,为本次开展矿产调查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成果。2005年2007年,本区开展的15万矿调工作为本次工作提供了较全面的地质矿产资料。第二节 以往矿产勘查工作情况1961年,地质部航空物探大队907队在本区做过120万和一部分110万航磁测量。19641965年,经内蒙古地质局204队普查勘探证明黄岗梁铁矿为一大型铁锡矿床。1971年,辽宁冶金108队在林西克旗地区开展矿产普查工作,编有12.5万地质普查报告和附图,以及各矿点检查成果。1977年,辽宁物探队在部分地区进行15万航磁测量。19901995年原地质矿产部第二综合物化探大队在该区开展过120万化探工作。另外,工作区内还有不同时期,不同单位开展了小规模的矿区地质矿产工作,对测区内主要矿床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这些资料对本次矿产预查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借鉴作用。第三节 以往科研综合工作情况90年代以来,先后进行的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内蒙古自治区矿产志、内蒙古自治区岩石地层、内蒙古自治区主要成矿区(带)和成矿系列等综合研究工作对包括本区在内的地质、矿产工作作了总结。总体看来,测区从50年代开始进行的地质、矿产、物化探及综合研究,尤其是1964年1967年原内蒙古地矿局第二区域地质测量队进行的1:20万区调地质资料及该队编著的大兴安岭中南部中生代地层火山岩构造及成矿规律等是本次工作的基础资料,极具重要参考价值。因此,本次矿产预查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料,开展矿区11万矿产地质填图、物化探测量等面积性工作,优选找矿有利地段或重点异常、矿化地段进行详细检查,有望找矿新突破。第四节 以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往工作对异常解释不够充分。第三章 地质背景及成矿条件第一节 区域地质背景调查区位于内蒙古地槽的东部,属苏尼特右旗晚华力西褶皱带,是构造岩浆活动强烈部位。区内不同构造层次地质体相互叠置,形成了以北东向构造为主的构造格架,控制了地质体的展布。测区位于突泉林西华力西、燕山期铁(锡)铜铅锌银铌(钽)III级成矿带上。以二八地、下刘家营子、高营子、吴家营子一线为界,北西为林西县索伦镇黄岗铁(锡)铜锌IV级成矿带之黄岗铁锡铜铅锌V级成矿带;南东则是莲花山大井子铜银铅锌IV级成矿带的敖尔盖大井子铜铅锌V级成矿带上。一、地层古生代地层属华北地层大区内蒙古草原(赤峰哈尔滨)地层区锡林浩特磐石地层分区;中新生代地层属滨太平洋地层区大兴安岭地层分区乌兰浩特赤峰地层小区。依据120万及邻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将测区岩石地层进行划分,特征如下:1、下二叠统大石寨组(P2d)下部由一套复理石建造的浅灰色变质砂砾岩、砂岩、细砂岩及粉砂岩互层组成;上部以正常沉积的灰色、绿灰色变质岩屑砂岩、变质粉砂岩为主,夹玄武岩、安山岩及少量中基性岩屑晶屑凝灰岩沉凝灰岩。含丰富的遗迹化石及少量腕足类实体化石,遗迹化石为Lockeia sp,Pro-topaleodictyon sp,Lophoctenium sp,Hormosiroidea sp及动物潜穴系统;实体化石仅为Spiriferid gen,et,indet及海百合茎碎片。厚度大于369m。该组地层Cu、Pb、Zn、Ag等元素含量较高,与成矿关系密切,是本区成矿的主要矿源层。2、中二叠统哲斯组(P2z )为一套浅海相沉积的碎屑岩及碳酸盐岩组合。该组岩性组合比较稳定,以厚层块状细粒凝灰质砂岩为主夹凝灰岩,局部含砾岩。中下部夹有大理岩和泥灰岩。地层中含较丰富的腕足类、海百合茎和苔藓虫化石,腕足类:Athyris sp.A.of .royssii Lev,Actinoconchus?Sp.Buxtoia sp.,Chonetes sp.,Cleiothyridina? sp.,Dielasma sp.,Hustedia sp.,等。瓣鳃类:Actinoconchus?.sp,Aviculopecten sp.。苔藓虫:Fenestella sp.。该组地层Cu、Pb、Zn、Ag等元素含量较高,与成矿关系密切,是本区成矿的主要矿源层。区内的许多矿产地均产在该套岩石组合内。3、上二叠统林西组(P3l)为一套河流湖泊相的碎屑岩组成,该套地层特征至下而上可划分三个岩性段:一段下部为灰色、灰紫色变质砾岩、夹变质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和变质粉砂岩。含Paracalamites sp,Eichwaldia sp,Pecoteris sp等植物化石;上部为灰色、灰紫色变质细粒、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夹变质粉砂岩、及深灰色、灰紫色板岩,少量变质砂砾岩。含遗迹化石及 Paracalamites sp 。厚度大于1740m。二段由灰绿色、黄绿色板岩、变质粉砂岩夹灰褐色变质细粒(不等粒)长石岩屑砂岩,厚度950m。三段岩性为黑色板岩、粉砂质板岩与灰色、灰黄色变质细粒长石岩屑砂岩互层、灰绿色粉砂质板岩、绢云母板岩、变质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夹变质粉砂岩。含动物化石 Palaeanodonta sp. Palaeomutela sp. 植物化石:Paracalamites sp. 厚度大于690m。该套地层在本区大面积分布,已发现的矿床和矿点多分布在该套岩石组合里。经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和原岩光普分析,其内Cu、Pb、Zn、Ag、Sn元素含量普遍较高,是本区寻找铜铅锌多金属矿的有利地段。4、中侏罗统新民组(J2x)下部岩性为紫色砾岩、凝灰质砂岩、砾质不等粒岩屑杂砂岩为主;中部为紫色凝灰质(泥质)粉砂岩、灰白色沉凝灰岩夹白色凝灰质含砾不等粒岩屑砂岩,凝灰质砾岩、凝灰质砂砾岩;上部为褐灰色、浅灰色凝灰质含砾不等粒、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灰白色沉凝灰岩、灰黄色流纹岩夹浅灰绿色英安质凝灰岩熔结凝灰岩,在上、下部灰色、灰黑色凝灰质砂岩及黑色页岩中普遍产植物化石,Phoenicopsis cf.an-gustipola Heer,Ginkgoites cf,sibiric Heer,G.sp.Czekanowskia sp.,Pagiophyllum sp.,Phoenicopsis sp.,Cladophlebis cf.asiat- ica Chow et Yeh。厚度约764m。 5、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J3m)角度不整合覆于二叠系之上,下部出露不全,岩性组合为灰黄色沉角砾凝灰岩与沉凝灰岩互层,中部为灰绿色沉凝灰岩,上部为灰紫色沉角砾凝灰岩与沉凝灰岩互层,厚度大于730m。根据原岩光谱统计,铅、锌、银元素的含量高于陆壳丰度12倍,因此该类元素矿床的形成于该组岩石有一定的关系。6、上侏罗统玛尼吐组(J3mn)岩性组合为灰色安山岩和安山质含角砾晶屑凝灰岩。厚度大于300m7、上侏罗统白音高老组组(J3b)平行或喷发不整合覆于满克头鄂博和玛尼吐组之上,划分两个岩性段:一段岩性为灰紫色斜长流纹岩、流纹质含集块角砾熔岩;二段岩性下部为浅黄色含角砾凝灰岩、灰色流纹质含角砾晶屑浆屑弱熔结凝灰岩;中部为灰色、灰紫色流纹质含角砾熔结凝灰岩;上部为灰紫色晶屑熔结凝灰岩和灰色含角砾晶屑凝灰岩。厚度大于380m。8、第三系上新统汉诺坝组(N1h)零星分布于黄岗梁后山,出露面积较小,为暗灰黑色,致密块状和局部气孔状、杏仁状橄榄玄武岩。底部有一层薄层半胶结之角砾岩,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产状近水平,呈帽状分布于山顶上。总厚度大于100m。9、第四系(Q)广泛分布于沟谷河流中,划分为中更新统赤峰黄土:砖红色含钙质结核亚粘土、上更新统浅灰黄色、浅黄棕色黄土,全新世坡洪积砂碎石及亚砂土,冲洪积砂卵石、砂碎石及淤泥。风积浅黄色风积砂。二、侵入岩测区侵入岩发育,主要分布在测区中西部,受构造控制明显,其时代为晚二叠世、晚侏罗世。晚二叠世石英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两种岩体呈脉动接触,后者较晚,总体呈北东东向展布。其中石英闪长玢岩大面积分布在白音昆地幅,在沙胡同幅北东部也有少量出露;而花岗闪长斑岩仅出露于白音昆地幅北部,面积相对较小。该套岩体侵入中二叠统大石寨组,被早白垩世早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侵入。两套岩体中脉岩数量非常多,以近东西北东东走向为主,少量北西向,脉岩岩性主要为长石斑岩,其次为流纹岩、流纹斑岩、花岗斑岩和脉石英。岩石蚀变普遍,具褐铁矿化、镜铁矿化、石墨化(以及钼矿化?)等,其中镜铁矿、石墨等呈分布不均、大小不等的囊团状,粒径一般小于5mm,在水系化探分析图中,存在着钼异常,推测局部可能存在钼矿化。现已发现的矿床(金星铅锌矿床)和矿化点(斯衣米黑铜矿化点和都格乃铅锌矿化点)皆发育在石英闪长玢岩之中,而且在明格僧古一带水系化探地球化学图中的铜铅锌银钨钼等元素地球化学值普遍偏高,反映出该岩体与矿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三叠纪花岗闪长岩主要分布在测区沙胡同幅东北角沙胡同一带,向北、西延伸至图外。侵入中二叠统大石寨组(P2d),被早白垩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超动侵入。该岩石中铅、锌、银、钨、锡、铋元素富集系数(平均含量与陆壳丰度对比)大于1,特别是钨、锡、铋元素富集系数已达到4,在该岩体内极易形成钨、锡、铋等多金属矿床。晚侏罗世侵入岩区内可见两个岩基。其一分布于上帐房、于家营子一带,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区内长度约20km,宽8km,侵入满克头鄂博组,多呈高山陡坡地形。围岩蚀变有硅化、角岩化,可划分五个填图单位。粗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细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微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细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其二分布在黄岗梁林场幅及二道营子幅,可化分为细中粒斑状二长花岗岩和浅肉红色细中粒(不等粒)黑云母花岗岩两个填图单位。早白垩世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在调查区区大面积出露,受构造控制,长轴方向主要呈北东向、北东东向展布。岩体内部水平和直立节理发育,风化后多呈蘑菇状和悬崖陡坡地形。岩体内部脉岩发育较多,特别是在白音昆地幅西部。由于后期热液活动比较强烈,岩体受钠化和云英岩化比较普遍显示出岩浆具富碱、贫铁、富挥发分的特点。其侵入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及中二叠统大石寨组,其外接触带具较强的硅化、云英岩化、角岩化蚀变现象,此外在岩体内部及内外接触带以发现钨铍矿点、铜矿点多处,与区内成矿作用密切相关。该岩体被早白垩世中期斜长流纹岩侵入。同位素年龄值133Ma。三、火山岩区内火山岩自中二叠统开始出现,以中、上侏罗统最为发育。岩石类型齐全,熔岩、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沉积岩及潜火山岩均有出现,尤以火山碎屑岩为主 1、熔岩见于中二叠统的大石寨组,上侏罗统的满克头鄂博组 ,但数量较少,岩石类型为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和流纹岩等。2、火山碎屑岩见于中二叠统大石寨组、哲斯组,上侏罗统的满克头鄂博组,按碎屑物质粒度的大小划分为火山角砾岩及凝灰岩。岩石类型有安山质火山角砾岩、流纹质火山角砾岩,流纹质含角砾晶屑玻屑凝灰岩、流纹质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及安山质凝灰岩等。3、火山碎屑沉积岩见于中二叠统大石寨组、哲斯组、上侏罗统满头鄂博组内,呈层状夹于火山碎屑岩中主要岩石类型有凝灰质砾岩、凝灰质砂砾岩、凝灰质粉砂岩及沉凝灰岩等。4、潜火山岩区内潜火山岩不甚发育,多呈条带状、株状产出,主要岩石类型有安山岩(J3)、安山玢岩、英安岩、流纹岩(J3)及流纹斑岩等。四、变质岩区域变质岩主要分布在二叠系大石寨组、哲斯组和林西组中,主要岩类型有变质砾岩、变质砂岩、变质粉砂岩、粉砂质板岩、泥质板岩及千枚状板岩、大理岩等。为低绿片岩相,主要变质矿物有绿泥石、绿帘石、阳起石、绢云母。五、构造测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与中朝板块的衔合部位偏东部,由于两板块的相互作用及中生代以来受太平洋板块的作用,造成了不同构造层次地质体相互叠置,构成以北东向构造为主导的构造格架,并控制地质体的展布和岩浆活动的方向。(1)褶皱构造本区褶皱构造比较发育。早期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北东向复式向斜构造,多为紧闭线形褶皱,由一系列次一级的背斜和向斜组成,褶皱轴呈北东南西方向延伸,长几十公里,宽十几公里,由上二叠统林西组地层组成,如刘家营子热水复式背斜。晚期褶皱构造不发育,褶皱呈宽缓型,长轴北东东向,长十几公里,宽几公里,组成地层为上侏罗统的满克头鄂博组。代表性褶皱有毫沟门背斜。刘家营子热水复式背斜构造分布于刘家营子热水宇宙地一线,由上二叠统林西组变质砂岩、板岩组成,该背斜两翼发育着三个次级背斜、四个次级向斜。主体走向北东45,延长大于30km,宽度大于10km,两翼岩层倾角50-60次级褶皱有的紧闭有的宽缓,方向与主体褶皱方向一致,平行主褶皱走向方向常伴随有逆冲断裂出现。该褶皱两翼被晚期花岗岩侵入,形态受到破坏。毫沟门背斜分布于宇宙地北西毫沟门一带,由上侏罗统满头鄂博组酸性熔岩组成,该背斜走向北东25与盆地长轴方向近于一致,延长大于20km,宽度大于13km,北西翼岩层倾角30-40为宽缓褶皱。(2)断裂构造测区断裂构造发育。按方向可分为北东向、北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以北东向断裂为主,与各期褶皱构造紧密伴生,对成岩成矿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同时也控制了中生代断陷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刘家营子热水北东向断裂带:该断裂带宽度大于10Km,长大于20Km,是由一系列密集的北东向逆冲断层、逆断层组成,发育在上二叠统林西组地层中。如二道营子逆冲断裂,热水逆冲断裂,沿断裂带发育有次一级的逆冲断层。该断裂带控制了区内地质体的展布方向,也是测区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林西官地北东向断裂带:该断裂带宽度大于10Km,长大于20Km,是由一系列密集的北东向逆冲断层、逆断层组成。如二道营子逆冲推覆断裂,龙王庙逆冲推覆断裂,林西桑木沟逆断层等,沿断裂带常发育有次一级的逆冲断层。该断裂带控制了晚期地层、岩浆岩的展布方向,是测区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已知有多处矿床,矿(化)点沿此方向展布,如大井子铜矿。古生代二叠纪主体构造方向为北东东向,主要表现为晚二叠世岩体沿北东东向断裂的侵位,中二叠统大石寨组、哲斯组及上二叠统林西组褶皱枢纽主体走向北东北东东向。反映出不同时期垂直该方向的拉伸区域构造应力场和挤压区域构造应力场。中生代侏罗纪构造方向为北东向,主要表现为晚侏罗世岩体沿北东东向断裂的侵位,反映出该时期发育的北东南西向挤压、北西南东向拉张的区域构造应力场。早白垩世早中期岩体(花岗岩和流纹岩)侵位边界主要表现为近东西、北东和北北东向,其中近东西与北北东向断裂构成共轭断裂关系,反映出该时期发育的北东南西向挤压、北西南东向拉张的区域构造应力场。早白垩世晚期在北西南东向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了近东西或北西西向与北北西向共轭张扭性断裂以及北西向张性断裂。该期活动沿断裂形成了大量矿体和矿化体,是该地区有色金属矿产的主要成矿期。晚白垩世在本区主要表现为北东东向与北北东向(或近南北向)两组共轭断裂的发育,其中北东东向断裂为区域性断裂组,卫片上表现为大量的线性构造群,而实测则表现为密集的中酸性脉岩沿北东东向断裂的侵位;北北东(或近南北)向断裂发育相对较少,其与北东东向断裂多共轭出现,或为北东东向断裂的派生构造。该期构造活动亦为本地区重要的成矿期,矿体或矿化体发育在北北东(或近南北)向断裂构造内。六、区域地球物理特征1、岩石磁性地史各时期所形成的地层中沉积岩多属于弱磁或无磁之列;而一些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和磁铁矿化岩石具有较强的磁性,其磁性仅次于磁铁矿,与磁铁矿有明显的差异,而且多以剩磁为主,剩磁和感磁比值Q大于1,一般都具有较大的Q值,变化范围亦较大,常遵循对数正态分布。区内的侵入岩由酸性到基性,二氧化硅含量渐减,铁磁性矿物含量逐渐增多,因而使其磁性有逐渐增强的趋势。中基性侵入岩一般都有磁性,强度小于10000106 CGSM,剩磁大于感磁,酸性侵入岩都无磁性或有弱磁性。2、岩石密度依据区域资料,不同岩(矿)石密度有以下特征:、地层从新到老岩石密度有逐渐变高的趋势。、侵入岩从酸性中性基性岩石密度有逐步增高的趋势。、燕山期各期次花岗岩,从新到老岩石密度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区内偏酸性或碱性岩浆岩与古生界岩层有明显密度差异。3、岩(矿)石极化率、不同岩(矿)石极化率平均值大致可划分出三个数量级,15以上为高强度级,主要岩(矿)石有黄铁矿化大理岩、黄铁矿化安山岩、含钨砷云英岩原生多金属矿石等;515为中强度级,主要包括金属矿化蚀变岩或炭质板岩,其中炭质板岩极化率变化较大;5以下为低强度级,包括绝大部分非金属矿化岩石。、原生铅锌矿磁铁矿钨砷矿矿石具有较高的极化率和非矿化岩石有明显差异,说明用激发激化法寻找多金属矿具备物理前提。、氧化带上的多金属矿石与非矿化岩石极化率无差异。综上所述,本区激发极化法普查主要干扰因素是含炭质岩石,黄铁矿化和砷矿化在区内和所寻找的金属矿体相伴生在一起时可起到增强激电测量的接收信号作用。对含炭质因素若结合地质条件和物性分析是能够辨别的。故本区激发极化法用于普查多金属具备较好的地球物理前提。4、岩(矿)石电阻率原生铅锌矿石、含矿灰岩、含矿砂板岩、黄土、矽卡岩电阻率较低,与多金属矿有关的围岩、花岗岩、花岗斑岩、闪长岩、流纹斑岩、石英斑岩、灰岩、大理岩、砂岩、板岩、炭质板岩、蚀变岩电阻率较高。铅锌矿石和某些矿化蚀变岩、矿化砂板岩与非矿化岩石有明显电阻率差异,其电阻率相对为低电阻率。七、区域地球化学特征(一)元素地球化学分布与主要地层单元的关系本区主要不同地层单元的变化规律:1二叠系地层中,除Cu、Sb、W外,其他元素的平均值均较侏罗系地层低。中二叠统大石寨组(P2d)中,Cu、Zn、As、Hg的平均值均较高,富集系数均大于1.1。Pb、Zn、Ag、As、Sb、Bi等元素的变化系数均较大(0.5),显示出弱-强分异特征,综合分析可以看出Zn、As元素在本组地层中具有较高的平均值及变化系数,这说明Zn、As元素在本组地层中相对较为富集。而W、Bi、Sn元素则相对较为贫化。中二叠统哲斯组(P2 )地层中Cu、Sb、W元素的平均值较高,其他元素均较低。Cu、Pb、Zn、Au、Ag等元素的变化系数均较高,大部分元素显示出强分异特征。这说明Cu、W、Sb元素在本组地层中明显富集。Hg元素在本组地层中显示出相对较贫化。值得提出的是Cu元素相对较为富集。大兴安岭中南断地区的哲斯组地层中的平均值都较高,本区也反映了这个特征。上二叠统林西组(P3l)地层中Cu、Au、As、Sb元素的平均值较高,富集系数较大,除Mo元素外,Cu、Pb、Zn、Ag、Au等元素的变化系数均较大,大部分元素显示出强分异特征。由此可以看出,Cu、Au、As、Sb元素的平均值及变化系数均较大,这些元素在本组地层中较明显富集。2侏罗系地层中,Pb、Zn、Ag、Mo、Sn等元素的平均值均较二叠系地层高。中侏罗统新民组(J2x)地层中Cu、Zn、As、Hg元素的平均值较高,富集系数较大,Cu、Pb、Zn、Ag、As、Sb等元素的变化系数较大,显示出弱-强的分异特征。由此可以看出Cu、Zn、As元素在中侏罗统新民组地层中明显富集,其中新民组地层中Cu元素平均值在所有地层单元中最高。W、Sn、Bi元素在新民组地层中相对较贫化。上侏罗统土城子组(J3t)地层中Cu、Pb、Zn、Sb元素的平均值较高,富集系数较大。Pb、Zn、Au、Ag、As、Sb、Bi、Hg、W元素变化系数较大,显示弱强分异特征。土城子组地层表现为Pb、Zn、Sb元素的平均值及变化系数均较大,具明显富集。Bi元素较为贫化。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J3m)地层中Pb、Zn、Ag、As、Sb、Bi、Hg、Mo元素的平均值较高,富集系数均大于1.1,Cu、Pb、Zn、Ag、As、Sb、Bi、Hg、W、Mo、Sn元素的变化系数较大,均大于0.5,显示出弱-强的分异特征。本组地层中Pb、Zn、Ag等元素具有较高的平均值及变化系数,显示出明显富集。满克头鄂博组中的Pb、Zn、Ag元素平均值在所有地层单元中最高。上侏罗统玛尼吐组(J3mn)中,Pb、Zn、Au、As、Sb、Hg、W、Mo元素的平均值较高,富集系数均大于1.1,Cu、Pb、Zn、Au等元素的变化系数均较大,多数元素显示强的分异特征。由上看出本组地层中Pb、Zn、Au、W、Mo等元素具有较高的平均值及变化系数,具有明显富集。玛尼吐组地层中Mo、W元素的平均值在所有地层单元中最高。上侏罗统白音高老组(J3b)地层中除Hg元素外其余元素的平均值均较低,富集系数都小于1。除Au元素外Cu、Pb、Zn、Ag等元素的变化系数均较大,显示弱-强的分异特征。由上可以看出除Hg元素外Cu、Pb、Zn等大多数元素在本组地层中多较贫化。通过上述讨论可知:本区二叠系地层的特点表现为,大石寨组地层具有富集Zn、As而贫W、Bi、Sn的特点。哲斯组地层具有富集Cu、W、Sb而贫Hg元素的特点。林西组地层具有富集Cu、Au、As、Sb的特点。侏罗系地层的特点表现为,新民组地层具有富集Cu、Zn、As而贫W、Sn、Bi元素的特点。土城子组地层具有富集Pb、Zn、Sb而贫Bi元素的特点。满克头鄂博组地层具有富集Pb、Zn、Ag的特点。玛尼吐组地层具有富集Pb、Zn、Au、W、Mo元素的特点。白音高老组地层中Cu、Pb、Zn等大多数元素多较贫化的特点。(二)元素地球化学分布与岩浆岩的关系测区岩浆岩侵入时期为晚二叠世、晚侏罗世和早白恶世侵入岩,以晚侏罗世岩浆侵入活动最为强烈。晚侏罗世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J3)中Ag、Sn元素的平均值较高,富集系数均大于1.1,Cu、Pb、Zn、Au、Ag等元素的变化系数较大,这说明这些元素在花岗岩中具有弱-强的分异特征。晚侏罗世细中粒二长花岗岩(J31)中Bi、W、Sn元素平均值较高,富集系数较大,W、Sn、Bi、Pb等元素的变化系数较大,这说明这些元素在晚侏罗世细中粒二长花岗岩中具有弱-强的分异特征,由上看出W、Sn、Au等高温元素与晚侏罗世细中粒二长花岗岩具有较密切的关系。晚侏罗世中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J31)中除W元素外,其余元素的平均值均较低,富集系数较小,As、Sb、Bi、Hg、W等元素的变化系数较大。晚侏罗世细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J32)中除Bi、W元素外,其余元素的平均值均较低,富集系数较小,Cu、Pb、Zn、Ag等元素的变化系数较大,大部分元素显示出强分异特征。晚侏罗世粗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J33)中Pb、Zn、Ag等元素的平均值较高,富集系数均大于1.1,Cu、Pb、Zn、Ag等元素的变化系数较大,显示出弱-强的分异特征。晚侏罗世细中粒不等粒花岗岩(J3)中除Hg元素外,其余元素的平均值均较低,富集系数较小,但Cu、Pb、Zn、Ag等元素的变化系数较大,显示出弱-强的分异特征。晚侏罗世斑状二长花岗岩(J32)中除Hg元素外,其余元素的平均值均较低,富集系数较小,Pb、Zn、Ag等元素的变化系数较大,显示除弱-强的分异特征。晚侏罗世石英二长斑岩(J3)中Cu、Pb、Zn、Ag等元素的平均值较高,富集系数较大,且Cu、Pb、Ag等元素的变化系数较大显示出弱-强的分异特征。上述元素多位成矿元素,这说明晚侏罗世石英二长斑岩应为本区Cu、Pb、Zn、Ag等多金属成矿的找矿标志。晚侏罗世花岗斑岩(J3)中Ag、Sb等元素的平均值较高,富集系数较大,Cu、Pb、Zn、Ag等元素的变化系数均大于0.75,显示出强分异特征。早白垩世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K1)中Ag、W元素的平均值较高,富集系数较大,Ag、W、Mo、Sn等元素的变化系数较大,表现除弱-强的分异特征。早白垩世微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K1)中Cu、Pb、Zn、Ag等元素的平均值较高,且在所有岩体中最高,富集系数较大,Cu、Pb、Zn、Ag等元素的变化系数较大,显示除弱强的分异特征。上述元素多位成矿元素,这说明早白垩世微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应为本区Cu、Pb、Zn、Ag等多金属成矿的找矿标志。综合上述特征,可以看出晚侏罗世酸性岩体除石英二长斑岩外,其余岩体中Cu、Pb、Zn、Ag等元素富集系数均较低,这说明岩浆分异过程中岩体内部元素向外迁移,往往在岩体与围岩接触带附近富集成矿,岩体内部由于元素的迁移世岩体内部含量降低多呈低背景显示。晚侏罗世石英二长斑岩(J3)及早白垩世微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K1)中Cu、Pb、Zn、Ag等元素的富集系数较大及变化系数均较大,成为本区Cu、Pb、Zn多金属成矿的找矿标志。晚侏罗世细中粒二长花岗岩(J31)中Bi、W、Sn元素富集系数较大,变化系数也较大,说明晚侏罗世细中粒二长花岗岩与W、Sn、Bi关系密切,成为本区W、Sn、Bi元素的高温矿床的找矿标志。八、遥感解译特征1、卫片影像解译等级分区根据卫片影像效果,可解译程度,将测区划分为三级。级区:包括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的分布,部分古生代、中生代岩石体等,TM 图像上色彩独特,较易于辨认,该区约占测区总面积的25%。级区:测区内大多数地质体属此范围,解译标志比较明显,连续性较好,界线圈定较准确,但部分地段存在一定误差,该区占总面积35%。级区:古生代地层和中生代地层内的不同岩性段。各地质体在TM 图像上影像特征相似,界线模糊,准确界线的圈定,需实际资料勾绘。该区域约占测区总面积的40%。2、地质解译标志、构造解译测区构造发育有褶皱、断裂、火山机构及韧性剪切带。褶皱构造、韧性剪切带,在卫片上影像物征不清晰,无法解译。线性断裂及火山机构影像特征较清晰。、岩石地层单位的解译测区主要出露晚古生界及中生界地层。其内大的地质界线影像特征明显,组段界线无法解译。、侵入岩的解译测区侵入岩较发育,占总面积30%,据其形成时代可划分为中二叠世岩体、晚侏罗世岩体。不同时代的岩体,其展布特征不同,受控于不同的构造。晚侏罗世岩体主要受北东向构造的控制,据侵入体产出形态、卫片影像特征,可大致圈定测区内不同时代的侵入体的界线,部分界线需借助实际填图资料及航磁异常、布格重力异常资料来辅助完成。而同一时代侵入体内部的界线,因卫片影像特征相似,而无法解译。第二节 区域成矿条件测区有色金属矿产十分丰富,主要矿种有铁、铜、铅锌、银、金、钨、锡等。分布在黄岗梁林场、林西、热水一带。自80年代末开始,国家对大兴安岭成矿带中南段有色、贵金属矿产资源的地质调查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在大兴安岭成矿带中南段找矿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快速勘查了道伦达坝中型铜矿床、哈尔楚鲁图小型铅锌矿床、黑勒塔拉中型铅银矿床、拜仁达坝大型银多金属矿和许多有色金属矿点。引起了国内地质界对本区的广泛重视。本区位于黄岗梁-甘珠尔庙-乌兰浩特锡铅锌矿带上,成矿地质构造条件与该矿带基本相似,下二叠统寿山沟组、大石寨组、哲斯组、林西组富含Fe、Sn、Cu、Pb、Zn、Ag等成矿元素,形成“矿源层”,华力西晚期中性、中酸性侵入岩富含Cu、Mo、Pb、Zn、Ag、Sn等成矿元素,构成本区的“矿源岩”。燕山早期旋回区内火山喷发-岩浆侵入活动十分强烈,是主要成矿期。该时期岩浆深成侵入或次火山活动发生在上述“矿源层”或“矿源岩”中,其不仅为成矿作用提供了热源,而且带来并从围岩中萃取大量的Sn、Fe、Cu、Pb、Zn、Ag等成矿元素,为岩浆成矿作用提供了物质来源。次火山或深成岩浆侵入活动经过自身演化分异和活化“矿源层(岩)”中成矿元素形成大量含矿热液并在有利的沉淀部位富集成矿。黄岗梁乌兰浩特北东向断裂带控制了本区多金属矿带的形成和展布。与其配套或伴生的次级北西向、近东西向断裂或构造交汇部位以及成控母岩与围岩的接触带是有利的成矿地段。该带目前已发现黄岗梁接触交代型铁锡矿床、哈里哈达热液型铅锌矿床、边家大院热液型铅锌矿床、大井子火山热液型铜锡矿床、雅玛吐热液型铜矿床、白音诺尔次火山岩侵入接触交代型铅锌矿床、敖瑙达坝斑岩型银锡多金属矿床、香山热液型铜矿床、水泉热液型铅锌矿床。具较好的找矿潜力。四地矿权区和十地矿权区从赋矿围岩和地化异常特征分析,与林西大井子铜锡矿床(规模中型,远景大型)有相似性。不同之处,大井子铜锡矿床与次火山岩有关,而四地矿权区和十地矿权区位于细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内外接触带上,主要受北东向断裂和林西组地层控制,且具有一定的规模,预测上部以铅锌银为主,下部可能以铜锡矿为主。是寻找铜多金属矿的有利地段。准吉霍洛台晚侏罗世火山岩盆地覆盖区分布面积150km2,由满克头鄂博组酸性火山碎屑岩组成,厚度大于1484米,主火山口位于准吉霍洛台一带,产状围绕火山口主体内倾,属破火山构造,卫星遥感影像显示环型和放射状裂隙,应是较完整的火山机构,但西半部受早白垩世断陷盆地控制已被后期沉积层所覆盖。从1:5万水系化探异常特征上看,火山岩区有多个铅锌银等元素异常,但地表矿化不明显,但并不排除其深部可能有潜伏规模较大的矿体存在。而且在浩腾图沟北部火山岩区存在一正磁异常,反映火山岩之下磁性矿体或规模较大的弱磁性矿体的存在,其类型可能是面状的云英岩型钨锡矿和与地层接触分带的钨锡钼铜铅锌矿,以及火山岩裂隙中铜铅锌多金属矿体,也可能有与次火山岩有关的角岩型和斑岩型矿床,值得进一步勘查。上西沟门矿权区在1:5万填图过程中已发现一条矿体,矿体产在中生代火山岩内,受北东向构造控制明显,矿体北西500m左右为晚侏罗世花岗岩,该矿权区内具较好的Cu、Pb、Zn、Ag异常,是寻找热液型铅锌多金属矿的有利地区。北台子矿权区,位于黄岗梁林西环形构造的北东侧,出露的地质体为林西组、中生代火山岩及晚侏罗世石英二长斑岩,由于地表掩盖严重,未见任何矿化现象,但依据地物化遥综合资料分析,该区具有很好的成矿地质背景,是深部找矿的有利地区。王家大院矿权区内已发现矿(化)体3条,均产在晚侏罗世花岗岩体内,受北西向构造控制明显,赋矿围岩为哲斯组和中生代火山岩,该矿权区外围已发现2处铅锌矿点,该区是寻找铜铅锌多金属矿的有利地段。第四章 预查区地质特征第一节 预查区地质特征一、地层预查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上二叠统林西组(P3l)、上侏罗统白音高老组(J3b)、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J3m)和第四系。现分述如下:上二叠统林西组(P3l):岩性为灰色、灰黑色变质细砂岩、变质粉砂岩及板岩。岩石普遍具硅化和角岩化。上侏罗统白音高老组(J3b):岩性组和为灰灰白色流纹质含角砾晶屑凝灰岩、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及流纹岩。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J3m):岩性组合为灰黄色沉角砾凝灰岩与沉凝灰岩互层,灰绿色沉凝灰岩,灰紫色沉角砾凝灰岩与沉凝灰岩互层。第四系(Qh):分布于矿权区内冲沟两侧的缓坡地带,风成砂土、残坡积、冲洪积物。二、侵入岩区内侵入岩发育,主要为灰色花岗斑岩(J3)、细中粒石英二长斑岩(J3)、灰白色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J3)、及肉红色中细粒不等粒花岗岩(J3)。花岗斑岩(J3):岩性为肉红色花岗斑岩,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石英,其次为长石。斑晶粒径11.5mm。基质为隐晶质。石英二长斑岩(J3):岩性为灰色石英二长斑岩。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斜长石、钾长石,含少量暗色矿物及石英。粒度0.45mm,斑晶占818。基质为隐晶质。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J3):岩性为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风化面灰褐色,新鲜面灰白色,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成分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含量近相等,少量黑云母。矿物粒度一般37mm。细中粒不等粒花岗岩(J3):岩性为细中粒不等粒花岗岩。风化面浅肉红色。细中粒不等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岩石中矿物粒度大小连续变化。矿物成分为钾长石35%、斜长石21%、石英35%、黑云母4%、角闪石2%、磷灰石、磁铁矿、锆石等3。测区脉岩广布。种类繁多。其中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脉及花岗斑岩分布较多。脉岩受构造控制明显,其中以北东向为主。三、构造 预查区构造发育,主要发育北东向、北西向构造,北东向构造与成矿关系密切,北西向构造对矿体有一定破坏,但规模较小,破坏不大。第二节 矿区地球化学异常异常形态不规则,近北东向展布。面积约80km2,其中矿权设置区北及北东已有矿权设置。主要异常元素为Cu、Pb、Zn,其次As、Sn、Sb、mo。异常分带明显,各元素重合性好,强度大,由于地表第四系覆盖,部分地段水系沉积物测量未能取到样品。该矿权设置区位于1:20万重力异常区内,航卫片上显示明显的环形影像。据本区成矿条件分析,该区成矿条件十分有力,应对本区进行进一步工作,特别是对本区采取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确定深部矿化蚀变特征,有望在本区取实现找矿突破。第三节 矿(化)体特征经野外初步踏查,普查区发现2条多金属矿化蚀变带。矿化蚀变带发育在林西组变质细砂岩中,走向北东向,长200米左右,具硅化、褐铁矿化、铅锌矿化。地表拣块取样:Pb0.153.46 %,Zn0.27 1.24 %。第五章 工作部署第一节 工作布署原则1、工作部署及工作量的投入根据工作进展进行安排,工程布置以满足GB/T 139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要求。矿产预查评价总体工作部署要以找矿为目的,遵循面上控制、点上突破、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工程间距先稀后密、循序渐进的工作部署原则开展预查工作。2、按照上述原则,预查区内首先开展110000土壤测量圈定化探异常,解译15万化探异常。在物化探异常区进行11万地质草测面积性工作,寻找铅锌多金属矿(化)体或矿化蚀变带,圈定铜锡多金属矿化蚀变带的规模,进一步缩小找矿靶区。在1:1万地质草测未覆盖区进行1:5万路线地质调查,主要是参照原1:5万路线地质调查的基础进行路线加密,而不进行重复路线工作。在化探异常区结合地表矿化体及矿化蚀变带的出露情况进行1:2000地质化剖面测量;研究矿化体及矿化蚀变带的赋存部位,了解矿化体、矿化蚀变带规模;结合物化探及地表矿化体、矿化蚀变带的情况进行开展地表槽探工作,了解已知主要矿化体及矿化蚀变带沿走向的延伸,进一步控制与圈定地表主要矿化体,查明地表主要矿化体的形态、规模、产状及品位变化。3、对已发现2条矿化(蚀变)带,在矿化带上实施地表探槽工程,查明地表矿化体的形态、规模、产状及品位变化。4、总体工作部署的程序为“110000土壤测量110000地质草测150000地质路线调查12000地质、土壤综合剖面测量综合研究槽探工程揭深。第二节 总体工作部署依据区内铅锌多金属矿的成因类型及地质特征,前期探矿工程间距为200200m,后期视揭露的矿体情况适当加密。在已发现的铅锌多金属矿化体进行评价,部署系统的槽探工程,初步控制已发现矿化体走向延长与倾斜延伸,基本查明其形态、产状、规模、品位。具体工作部署如下:一、11万土壤测量的布置主要布设在预查区地表矿化体、矿化蚀变带出露处、岩体与地层的接触带部位及15化探、航磁异常区,其目的是通过110000土壤加密取样工作,发现新的矿致异常,详细解译15化探异常的性质、规模、形态、强度、异常组合特征,缩小异常范围,寻找新的矿化蚀变带或矿化体,为矿区进一步找矿提供基础资料。预查区发现地表矿化蚀变带、矿化体总体走向近东西向,化探异常形态近圆形,110000土壤测量的测线布设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