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第二课时.doc_第1页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doc_第2页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doc_第3页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doc_第4页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律.长征教案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选编了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烦人的情怀。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七律长征是四篇课文中唯一的毛泽东原作,又是主题单元开篇之作,担负着重要的作用:一要教会学生理解作品,感受毛主席的诗作风格;二要让学生借这一扇窗口窥见伟人的人格魅力和伟大精神。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平时对中国革命历史有了一定的粗浅理解,对红军长征的故事兴趣较浓。在初读课文后对这段历史又加深了了解,对诗歌中表现的泽东和工农红军那种不怕艰难险阻,藐视一切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了一些铺垫。再加上第一课时通过交流资料,理解诗歌的意思,他们已经能初步感受到诗作中所体现的红军那种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但他们对红军长征的历史接触不多,了解不透,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对于毛泽东,学生听的较多的是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主席,新中国的缔造者,是他带领工农红军推翻了压在老百姓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但对毛泽东是著名的诗人了解不多。对这一点学生应该有一定的好奇心,这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基础。教学目标:1认识“礴、丸、岷”三个生字,会写“丸、崖、岷”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2、理解诗歌意思,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理解诗歌意思,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法设计:教学本课,我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红军的精神,另一方面通过图片展示、影片播放和资料介绍等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这段历史的距离,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诗歌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他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博大胸怀,再通过感情朗读将这种感情传达出来。同时通过谈话启发引导学生想象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用自己的话说说长征是什么,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感情,发展思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学习方法:朗读法、品读法、归纳法、练习法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有关长征的影片资料 学生提前查找资料:毛泽东简介、长征背景,长征途中几次重大事件,长征途中的故事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体会红军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指名回答。 2.师总结:这种不怕困难、无所畏惧、无比乐观的精神我们从下面诗句中也能感受到。这这一课我们继续去领略英雄们的豪迈气概。齐读诗歌。 (设计意图: 在上节课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已能初步体会到长征的千难万险及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英雄气概,本环节设计得虽然朴实,却能紧承上一节课的教学,通过激发学生已有知识,调动学生情感,融入特殊的学习氛围,为更好地学文作铺垫。) 二、品词句,想画面,悟诗情:(一)学习首联 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体会长征的艰难:师:那么读了这首诗之后,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对长征的感受,你觉得是什么? 生:难 、长、险 师:哪些词说明了长征之难?生回答:远征 万水千山师:不错,在那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诗中有一句话概括地写出了红军对待长征的态度,你找到了吗?(课件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2、品味红军的不怕与等闲师:面对困难红军怕不怕?哪一句说明了这一点?(“红军不怕远征难”) 3.如果你们就是不畏艰难的红军战士,面对横在眼前的艰难困苦,你们会怎样回答?指导朗读:突出“不怕”二字。 4.这句中还有哪个词告诉我们红军不怕艰难?(理解“只等闲”:只是很平常的事) 5.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只是很平常的事?(翻越万水千山)师:那么红军知不知道长征途中会遇到艰难险阻?(知道)明知困难重重,仍然义无反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勇气呀!请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生读)师:纵然是千山万水,哪怕是千难万险,红军战士仍然是等闲视之,勇往直前,这是何等的乐观呀!让我们一起读。(生读)师:从中你感受到了红军身上的一种什么精神?生:不怕困难、无所畏惧、无比乐观(教师板书)【设计意图: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给足学生时间,让他们充分阅读,为下一步理解诗句奠定基础。】 这种精神在下面的诗句里也能感受得到。(二)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指明读诗句。1.你了解五岭和乌蒙吗?请同学们看,这就是弯弯曲曲连绵起伏、长达数千里的五岭,(用简笔画画出“五岭”的直观示意图)这弯弯曲曲连绵起伏的样子可以用诗中的哪个词语来形容?(逶迤) 2.那乌蒙山又是怎么样的呢?(山很高,气势雄伟、险峻)你能不能读好?请你读出五岭的“逶迤”和乌蒙的“磅礴”。3师:假如你就是红军队伍中的一员,请你想象一下,要想翻越这样的山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生:山路崎岖、非常难走。生:荆棘丛生,野兽出没。生:饥渴难耐,体力不支。4品读“腾细浪”和“走泥丸”体会红军的不怕与等闲。师:长征难,难于上青天呀!可是红军战士怕不怕?在他们的眼里,逶迤的五岭就像(生:腾起的细小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就像(生:脚下滚过的泥丸),(师用简笔画画出“腾细浪”“走泥丸”)。让我们把这种感受读出来。指名读。齐读。师:你感受到了什么?生:红军战士对困难的藐视。生:红军战士很乐观。你发现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回答后是进一步强调:拿什么和什么对比?把什么比做什么?)师:多么强烈的对比,多么生动的比喻和夸张,“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都极言其大,而“细浪”和“泥丸”又极状其小。一方面,从实际形象上看,五岭、乌蒙这些大山确实是逶迤磅礴的,但另一方面,从红军的革命豪情来想象这些大山,却只不过是细浪粼粼,泥丸滚动罢了。愈写山形之大就愈见“万水千山”的“远征”之难,愈写看来之小就愈见红军战士“不怕”和“等闲”视之的程度,对一切困难的藐视。从这鲜明的对比中,我们充分感受到毛泽东和工农红军藐视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和勇气。让我们带着这种豪情再来读读这句诗。(齐读)同时,这还是一句对偶句子,你看看指名说说对偶、比喻、对比修辞手法的诗句。(设计意图: 诗歌朗读,重在读出感情,读出精神。这一设计,及帮助学生感悟到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单能力,激发了他们对毛泽东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的敬仰之情。) 师:这正是“巍巍青山何所惧,崇山峻岭任我游”呀,巍峨的高山已然翻过,这白浪滔天的大河又岂在话下,谁来读这一句。(三)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师:这句话的哪一个字引起了你的注意,有什么问题想问吗?生:红军渡过金沙江为什么会感到“暖”?师:是呀,金沙江波涛汹涌,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直插云霄。渡过这样的一条江,红军战士怎么还会感到温暖呢?生:因为当时正值夏天,气温较高。生:因为红军战士渡江得到了当地农民的帮助,所以心里感到温暖。师:有谁知道红军巧夺金沙江的故事?给大家讲讲。生:(介绍巧渡金沙江的故事)没有浪费一颗子弹,没有一个士兵受伤,心里非常高兴,所以感到温暖。师:是呀,不费一枪一炮,不损一兵一卒,没有想到困难重重的长征路上,也会遇到如此大快人心之事。所以红军战士感到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师:从这个暖字当中你读懂了什么?生: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师:让我们一起读,读出这种乐观。生齐读。 “大渡桥横铁索寒”1)观看视频片段,体会“寒”:师:很快红军战士来到了天险大渡河,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恶战。(播放飞夺泸定桥片段)师:(出示带有画面的诗句:大渡桥横铁索寒)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诗,此刻你对“寒”字有了哪些更深的理解?生:大渡河地势险要,河面宽300多米,泸定桥的13根铁链寒光闪闪,看了让人心寒。(请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生:这场战斗非常激烈,在战斗中死伤了很多红军战士,使红军战士心里非常难受,所以感到心寒。(请你读出这种心寒来)生:这场战斗是红军和国民党反动派打仗,而国民党也是中国人,却对红军战士赶尽杀绝,令人心里感到非常寒冷。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种感受。生齐读师: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两场战斗、两种心情,这亦一寒一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两种不同的感受。生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高兴地),大渡桥横铁索寒(沉重地)【设计意图: 对“暖”和“寒”的理解及其意境的体会,是学生比较难把握的,所以在学习这两行诗句时,通过借助相关资料,让学生对具体的事件、环境有了深入了解后,对诗句意思的理解,以及对红军战士情感的体会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小组合作,学习尾联1师过渡:如果说翻越五岭,走过乌蒙,是红军征服大自然的喜悦,那么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则是红军战胜敌人的豪情。学习至此,你能总结出我们在学习诗句时的一些方法吗?(学生总结:1.读。2.抓重点字词理解。3.说自己的体会。4.有感情的朗读。)师:同学们真不简单,找到了一把适合自己学习的钥匙。老师帮大家整理了一下,看(出示学习方法指导出示学习方法:1. 反复读诗句。 2.通过抓重点字词想象画面, 3.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4.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3.请同学们用我们总结的学习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最后两句诗。教师巡视,小组汇报学习情况。4.师:你抓住了哪些词体会到红军战士翻过岷山后的喜悦之情?(生汇报)(师:“雄关慢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只要再翻过岷山,长征就要胜利结束了,战士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个个笑逐颜开,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欣喜,这份欢悦。(生读诗)师:红军战士“喜”的是什么呢?生:此时此刻,你脑海中出现了一位怎样的毛泽东?又仿佛看到了红军战士们怎样的情景?(生回答)师: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胜利后喜悦。(生齐读)三、拓展延伸,写出感受:师: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难道红军仅仅是翻越了这样几座山,跨过这样几条河吗?谁能用查阅到的资料回答这个问题? 生:不是。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共翻越了18座高山,24条大河师:这么多的高山和大河,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万水千山)18座高山留下了红军战士无所无惧的足迹,24条大河记载了英雄们英勇豪迈的气概。除了诗中所说的自然界的困难之外,红军在长征的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呢?(生补充:1.数十万国民党部队的围追堵截。2.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干扰,尤其是李德、博古的纸上谈兵似的瞎指挥。3.张国焘的分裂中央的错误行为。4.缺衣少食,少药。5.雪山草地等恶劣地形的阻挠。)师:万水千山不仅仅指自然条件带来的困难,还泛指所有的困难。在长征中,天上每日有几十架敌机侦查、轰炸,地上有几十万的大军围追堵截。这些,在毛泽东的的这首诗中有没有提到?(只字未提)面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只有百战百胜一代伟人才可具有如此博大的胸怀!只有胸怀天下、总揽全局三军统帅才有的气魄!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我们英勇的红军战士毫不畏惧,乐观面对。它充分展现了毛泽东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意精神。(板书)让我们听听毛泽东主席自己对长征的评价(播放电视剧长征片段)师:多么广阔的胸襟!多么豪迈的气概!只有具有这样革命豪情的伟人才能写出如此豪放的诗篇!在毛泽东主席的心中,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那么在你的心中,长征是什么?请拿出你的纸和笔,写下你自己的感受。学生书写,教师指导,然后交流:生:长征是一首诗生:长征是一幅画生:长征是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