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讲稿ppt课件.ppt_第1页
中医学讲稿ppt课件.ppt_第2页
中医学讲稿ppt课件.ppt_第3页
中医学讲稿ppt课件.ppt_第4页
中医学讲稿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薛霁,中医学,1,目 录,前言 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 第四节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 第五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展,第一章 导 论,2,1、中医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中医”的含义是什么? 中医学是一门科学?技术?自然哲学?经验医学?文化艺术?,前 言,3,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积累和理论创新,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而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前 言,4,总之,中医学是以生命科学为核心,以东方哲学为指导,与人文科学相融合,与其他自然科学相渗透的自成体系的独特的医学体系。,前 言,5,2、中医学的学习目的,(1)通过中医学学习,了解中医学所蕴 含的丰富而深邃的文、史、哲知识,弘扬中医传统文化,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2)正确理解与把握中医学有别于现代医学体系的基本特点与基础知识,通过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认识差异,增强对人类复杂生命奥秘不断探索的兴趣。,前 言,6,(3)西医对某些疾病状态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如亚健康状态、功能失调性疾病等。而中医的调治却疗效显著。 (4)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提倡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而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就是一个针对不同个体灵活变化的治疗思维。,前 言,7,(5)在国外传统医学日益受到重视,兴起中医热。NCCAM(美国国家补充替代医学中心)把完整医药体系描述为涉及“完整医药体系是与对抗疗法(常规)医学独立地或平行地演变的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反映了独特的文化体系,比如中医学和印度的传统医学。,前 言,8,WHO(世界卫生组织)提醒人们对待传统医学的两种错误的态度:“盲目的热情”和“无知的怀疑”。 马伯英先生(英国皇家医学院院士):把中医学描绘得尽善尽美、毫无缺陷,与将它说得一无是处,没有多大差别,同样是在扼杀它的生命,无助于中医学的发扬光大。,9,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一、中医学的起源 (一)卫生保健的起源 (二)医疗药物的起源 (三)针灸与外治法的起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战国至两汉时期 标志:黄帝内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返回目录,10,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两晋隋唐时期 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现存最早针灸学专著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证候学专著 新修本草由国家颁行的第一部药典,返回目录,返回本节,11,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2.宋金元时期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 现存第一部验舌专著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丰富了脏腑辨证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 张从正攻邪派 李杲补土派 朱震亨滋阴派,返回目录,返回本节,12,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3.明清时期 命门学说藏象理论 王清任医林改错瘀血致病理论 温病学派吴有性创“戾气”说 叶桂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吴瑭创立三焦辨证 李时珍本草纲目药物学之大成 4.近代与现代:继续和整理 中西医汇通和结合,返回目录,返回本节,13,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三、中医学摄生及预防医学思想,(一)未病先防 1、调摄精神 2、调节饮食、劳逸适度 3、锻炼身体 4、适应四时气候变化 5、预防为主 (二)既病防变,14,中医养生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当中,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 英李约瑟,15,“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又称摄生。生,是生命、生存、生长;养,即保养、补养、摄养。养生就是调摄生命、保持健康以达到长寿。 “养生”的内涵: 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 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养生的概念:,16,中医养生内容极为丰富,主要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 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的身心达到协调平衡的时候,是最健康。 道家养生观:“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 儒家养生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17,中医养生之道的特点,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 强调精神方面的养生。 主张房事有度。 “形劳而不倦”的锻炼身体方法。 防止外邪侵害。,18,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一)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生理上 形体结构整体性 基本物质同一性 机能活动统一性 病理上 内脏形体官窍 体表组织器官脏腑 脏腑间相互影响 诊断上 以外测内 治疗上 整体调治,返回目录,19,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天人合一) 生理病理 季节气候 昼夜晨昏 地区方域环境 诊断治疗 诊断:综合致病内外因素 治疗:三因制宜 (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中医医学模式:人自然社会心理,20,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恒动观念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分析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 生理上的恒动观 病理上的恒动观 疾病防治上的恒动观,返回目录,返回本节,21,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与论治 证: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辨证:四诊中医理论分析辨病因概括为“证” 综合 病性 病位 正邪关系 论治 辨证结果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因证立法 随法选方 据方施治,返回目录,返回本节,22,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辨证与辨病 辨病确诊疾病总体的认识 辨证确立证候阶段或类型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先辨病,再辨证 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 (三)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同病证不同治疗方法不同 异病同治不同病相同或类似证相同治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23,第三节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一、司外揣内 通过观察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其内在变化的 方法 二、援物比类 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 某方面的相似或类同,来推导两者在其他方面也可 能相似或类同,并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特 点的认知方法 三、心法和顿悟 四、试探和反证,返回目录,24,第四节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一、中医学与西医学基本属性及特征的比较 (一)归纳与分析 (二)宏观与微观 (三)抽象与具体 (四)功能与结构 (五)辨证与辨病,返回目录,25,思维方式,26,人际关系,27,处理问题,28,29,30,喜怒哀乐之未发,渭之中;发而皆中节,渭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 “执中致和” “以和为贵”,31,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合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府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 黄帝内经灵枢本藏,32,第四节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二、中医学与西医学各自的优势及互补 (一)中医学的优势 1、医哲交融的整体观念 2、安全有效的自然疗法 3、同中求异的个性化治疗 4、治与养的有机结合,33,第四节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二、中医学与西医学各自的优势及互补 (二)中西医学的互补性 1、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2、西医善于祛病,中医长于治中调理 3、急则西医为主,缓则中调见长 4、单靶点取效与多因素协调,34,第五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展,一、辨病与辩证相结合的研究与应用 二、热毒证与清热解毒法的研究 三、血瘀证与活血化瘀法的研究 四、急腹症与通里攻下法的研究 五、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35,目 录,第一节 元气论 第二节 阴阳学说 第三节 五行学说,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36,第一节 元气论,一、元气的主要内容 (一)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具有很强活动力的精微物质。 1、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物质。 2、 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3、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37,第一节 元气论,(二)气的基本特征 1、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2、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 3、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 (三)气化和形气转化,38,第一节 元气论,二、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 (一)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 (二)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三)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39,阴阳五行学说不是神秘的玄学,它是古人建立在观察事实基础上的具有科学内涵的理论。,阴阳五行学说,古人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世界观 和方法论,引用于医学领域后,成为指导预防、 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成为中医学理论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返回目录,40,“道无术不行,术无道不久。” 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中医学的主要理论指导,而中医学则成为阴阳五行学说的巨大的载体。,41,第二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就是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 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返回目录,42,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1.阴阳的基本概念 2.阴阳的基本特征 3.阴阳的属性特征 4.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返回本节,返回目录,43,(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以,阴阳并不专门代表个别具体的事物或现象,而是代表相关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意义。,返回目录,返回本节,44,45,(二) 阴阳的基本特征,返回本节,返回目录,46,(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阴阳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可运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分类归纳。,1.阴阳的普遍性,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的属性特征具有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返回本节,返回目录,47,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2.阴阳的相关性,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即相互关联的基础上。,如:天与地,是对宇宙而言; 男与女,是对性别而言; 上与下,是对方位而言。,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48,3.阴阳的相对性,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特定条件的改变,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即阴阳的属性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比较而确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49,4.阴阳的可分性,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表现为无论属阴还是属阳的事物或现象,随着划分的范围或条件的变更,阴阳的每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以至无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阴, 阳中有阳;阴阳之中再分阴阳。,素问.金匮真言论,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50,51,阴阳所具有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的特点,对揭示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52,(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对立制约,返回本节,返回目录,53,1.阴阳的对立制约,对立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截然相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关系。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是相互牵制、相互约束的关系。,阴阳对立制约是指自然界的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其阴阳两个方面都存在着相互斗争和相互抑制的关系。,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54,2.阴阳的互根互用,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互根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和相互助长。,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55,3.阴阳的消长平衡,此长彼亦长:阴随阳长;阳随阴长 此消彼亦消:阴随阳消;阳随阴消,含义是指阴阳双方的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原因阴阳对立制约导致阴阳互为消长,阴阳互根互用导致阴阳皆消皆长。,阴阳互 为消长,阴阳皆 消皆长,阴阳对 立制约,阴阳互 根互用,此长彼消:阳长阴消;阴长阳消 此消彼长:阳消阴长;阴消阳长,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56,4.阴阳的相互转化,含义指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转化。,内在因素 互根互用是转化的内在根据。 消长平衡是转化得以发生的前提。,“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57,达到相对的动态平衡,阴阳运动的相互联系,阴阳对立 阴阳互根,阴阳学说最根本的原理,阴阳运动的形式,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58,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与天地相应也”,素问,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人体的阴阳平衡是生命的根本,应与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相适应。因此,人体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关系,是人体生存和健康的必备条件。,59,(二)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60,(三)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61,阴阳失调,阴盛,阴阳 偏盛,实寒证(阴胜则寒),伤阳,兼阳虚(阴胜则阳病),阳盛,实热证(阳胜则热),伤阴,兼阴虚(阳胜则阴病),阴虚,阴阳 偏衰,虚热证(阴虚则热),不能生阳,阳虚(阴损及阳),阳虚,虚寒证(阳虚则寒),不能生阴,阴虚(阳损及阴),阴不制阳,阳不制阴,(四)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62,63,64,阴阳寒热病机示意图,正常,实寒证,虚热证,实热证,虚寒证,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65,(五)用阴阳来指导疾病诊断,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根本机理在于阴阳失调,因此,在临床上,只有分清阴阳,抓住疾病的本质,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66,阴阳属性归类,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67,(六)用阴阳来指导疾病治疗,1.确定治疗原则,(1)损其有余:阴或阳一方偏胜但未损及对方,此为实证,应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阴盛,阴阳 偏盛 实证,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伤阳,兼阳虚(酌加温阳药),阳盛,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伤阴,兼阴虚(酌加养阴药),泻其有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68,阴虚,阴阳 偏衰 虚证,虚热证(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虚寒证(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补其不足,(2)补其不足: 阴或阳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为虚证,应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 。,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69,(3)阴病治阳、阳病治阴,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即“阴虚内热”,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阳病治阴”;,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阳虚外寒”,治宜补阳以制阴,此即“阴病治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明张景岳,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70,2.归纳药物性能,寒、凉属阴,一般寒性或凉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疾病的热象。温、热属阳,一般温性或热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疾病的寒象。,(1)归纳药性: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又称四气。,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71,(2)分析五味:,五味 是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滋味不同,药效不同。,辛、甘属阳; 酸、苦、咸属阴,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72,第三节 五行学说,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是自然界中最主要的五类物质,它们之间各有特性但又相互依存而不可分离,因此古人也就利用它们的特性及 其相互关系来对自然界中一切事物进 行归类和说明,因此,原始的五行概 念便被抽象发展成为了五行学说,成 为了一种哲学概念,常常和阴阳学说 一起,成为了古代用以认识和分析事 物的一种思想方法和理论工具,并贯穿到古代各种学术之中。,返回目录,73,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行的特性,事物的五行归类,五行的生克关系,返回本节,返回目录,74,(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行”,指运动和变化。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所谓“五行”,如同“阴阳”一样,它也不过只是一个哲学概念,是一种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中医学不过是在当时条件下利用它来阐述自己的一些认识而已,没有什么特别玄妙的地方。,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75,(二)五行的特性,1.木曰曲直,木的特性: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76,2.火曰炎上,火的特性:凡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火”。,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二)五行的特性,77,3.土爰稼穑,土的特性: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土”。,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二)五行的特性,78,4.金曰从革,金的特性: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金”。,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二)五行的特性,79,5.水曰润下,水的特性: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水”。,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二)五行的特性,80,五行的特性,虽然来源于对金木水火土的具体观察,但古人已将其运用于对一切事物属性的总概括,它早已超脱了其各自意义的本身,而具有更为广泛、更为抽象的涵义。,所以,五行的特性具有广泛抽象的含义,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二)五行的特性,81,(三)事物的五行归类,1.直接归类(取象比类法) 是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方面的相似或类同,从而认为两者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类同,并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特点的认知方法。,2.间接推演(推演络绎法) 自然界中有许多事物无法以直接归类法纳入五行之中,因此古人运用间接推演法。,五行的归类方法,在历史上曾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同时也有牵强附会的局限性一面。,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82,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属性归类表,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三)事物的五行归类,83,(四)五行的生克关系,1.五行相生 相生: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五行相生规律和次序:,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84,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85,相克: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五行相克规律和次序:,2.五行相克,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四)五行的生克关系,86,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土 水,克,返回知识点,87,3.五行制化,制,是制约、克制;化,是生化、变化。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 生克协调配合关系。,木,火,土,生,生,克,所以五行中的任何一行,都有 “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个方面关系,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受着整体调节控制的,而本身又影响着整体。,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四)五行的生克关系,88,4.相乘、相侮,相乘、相侮是五行在异常情况下的相克变化, 即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常现象。,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 相乘的次序同相克: 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 火乘金、金乘木。,相乘原因:其一是五行中某一行 (被克方)本身虚衰/不足,如土虚木乘;其二是五行中某一行(克方)过度亢盛/太过,如木旺乘土。,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四)五行的生克关系,89,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90,相侮: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 又称反克。,相侮的次序与相克相反: 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 水侮土、土侮木。,相侮原因: 其一是五行中某一行(被克方) 本身过强(太过),使克它的一行相对为弱, 反而被强者所克制,如木亢侮金。其二是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克方)过度虚弱(不及),被克方相对过强,强者克制弱者,如金虚木侮。,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四)五行的生克关系,91,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92,相克与相乘次序相同,但相克是正常情况下的克制关系,在人体为生理现象;相乘是异常情况下的过度克制,在人体则为病理现象。 相乘和相侮均为异常相克,相乘是按相克次序克制,而相侮则是按相克次序的反向克制。而且对于某一行(太过或不及)来说,相乘或相侮可以同时出现。 如:木过强(太过),则木亢乘土、木亢侮金 木过虚(不及),则木虚金乘、木虚土侮,小结:,返回本节,返回目录,93,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解释生理现象,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性,肝属木:肝性条达,恶抑郁,有疏泄之功 心属火:心居膈上,有温煦之功 脾属土:脾居中焦,化生气血 肺属金:肺性清肃,以降为顺 肾属水:肾有藏精,主水之功,五行学说将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并以五行来说明各脏的生理特性。,返回本节,返回目录,94,五脏的功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资生和制约关系,即相生和相克关系。,2.阐述五脏的相互关系,相克: 肝木条达以疏泄脾土之壅塞木克土 心之阳热以制肺金之肃降太过火克金 脾土运化以制约肾水之泛滥 土克水 肺气肃降以克制肝阳之上亢 金克木 肾水上承以制心火之亢烈水克火,本脏之气太盛,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他脏之气补之,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相生: 肝藏血以济心木生火 心之阳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