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网馈线自动化方案研讨.pdf_第1页
配网馈线自动化方案研讨.pdf_第2页
配网馈线自动化方案研讨.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店 审 搽 技管与安全 GUANG XIDI ANYE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用户用电 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供电可靠性和供电电能质量成为配电网 的工作重点, 供电的可靠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馈线 自动化 是配电网自动化的主要任务之一, 就是应用计算机、 通讯 、 电 子 、 自动控制等技术和手段, 辅以新型配电设备 , 对配电网进 行智能化控制管理, 实现馈线 自动隔离故障、 自动转移供电的 功能, 使配电网运行于安全 、 可靠、 经济的最佳状态。 当电网架空配电线路发生故障时, 需要迅速定位故障、 隔 离故障区段, 尽可能快地恢复非故障区域的供电, 以最大限度 地提高供电可靠性,因此,现阶段提出了多种馈线 自动化方 案, 目前比较常用的主要有两种方案: 基于负荷开关的馈线自 动化方案; 基于断路器的馈线 自动化方案。本文分别阐述智能 柱上负荷开关之 自动分段器和智能柱上永磁机构断路器之自 动重合器的原理和应用。这两种方案都不用通信和主站参与, 就可独立完成故障处理过程 , 可靠性高。 二: 璺 堡 竺皇 壅 垦 ( 一 ) 国 外馈 线 自动 化 的 发 展 在发达国家,配电自动化系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日本 是配电自动化发展得比较快的国家之一。馈线 自动化的发展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基于重合器和电压 一时间型 分段器配合的馈线自动化, 控制部分主要是安装于柱上的故障 检测继电器( F D R ) , 指示装置主要是安装于变电站的故障区段 指示继电器f F s I ) ; 第二阶段是在 6 o一7 0年代研究开发了各种 就地控制方式和配电线开关的远方监视控制装置,即 F 1 U , 并 通过通讯手段在配电控制中心采用计算机系统实现馈线信息 采集和遥控; 第三阶段是在 8 0年代开始利用计算机构成自动 控制系统, 即在发生故障后, 能够 自动隔离故障区段, 并 自动以 最佳方案恢复健全区段供电。目前的配电自动化系统 已经形 成了集变电所自动化 、馈线分段开关测控、电容器组调节控 制、用户负荷控制和远方抄表等系统于一体的配电网管理系 固 2 0 0 7 1 0 、 1 1 ( 总 第 9 1 、 9 2 期 ) 统( D M S ) , 其功能已多达 1 4 0余种。 ( 二 ) 国 内馈 线 自动化现状 2 0 世纪 9 o年代以来,我国电力系统 3 5 k V变电所逐步实 现了四 遥功能胆 覆盖馈线的故障定位与隔离和自动恢复供电、 负荷控制、 远程 自动读表、 网损控制、 电压、 无功优化 、 配电和用 电管理信息系统的配电网综合管理系统,则是近年来才起步的。 目前国内各地投运的馈线 自动化系统,按监控模式分有 两种主要类型:故障处理的集中式控制方式和故障处理的就 地式控制方式。前者依赖 S C A D A系统提供的实时数据, 由安 装有故障分析和处理软件的主站或子站对发生的故障予以处 理。后者通过现场开关附设的控制设备根据预设在其微处理 器上的程序在当地完成故障的隔离及网络重构,无需控制中 心的干预。 三: 竺 竺皇 查 就地式控制方式的馈线 自动化 ,实现网络 自动重构有几 种方案, 一是用分段器实现, 二是用重合器实现。其中分段器 的方案从动作原理上一般分为电压 一时间型和过流脉冲计数 型两种 。 分段器方案和重合器方案都适用于环网或辐射线路 , 分 段器或断路器之间采用 f - r u智能自动化功能配合,无需通信 网络, 自动完成故障定位 、 清除、 隔离和转供 , 调试、 维护简单 方便 , 减少停电时间和停 电面积 。 ( 一 ) 自动 分段 器 ( 智 能 柱 上 负荷 开 关 ) 方 案 设 计 原 理 此方案的主要设计原则是: l 、 发生故障后, 变电站出口跳闸, 线路上分段器失压无流 分闸, 切除故障。 2 、 变电站出口重合闸, 线路上分段器依次试合, 试合成功 短时闭锁失 压分 闸功能 。 3 、 故障点前的开关合闸在故障上再次分闸并闭锁, 故障点后 的开关检测到残压脉冲自动分闸闭锁, 从而将故障点准确隔离。 维普资讯 技管与安全 4 、 联络开关单侧失压延时合闸, 完成 自动转移供电。 5 、 变电站出口再次重合( 人工送电或整定二次重合闸) , 恢复非故障区段供电。 6 、 位于出线上的开关 , 整定故障电流脉冲计数功能, 检测 故障电流脉冲达到设定次数后, 自动分闸闭锁。 ( 二 )自动 重 合 器 ( 智 能 柱 上 永磁 机 构 断路 器 ) 方 案 设 计 原 理 此方案的主要设 计原则是 : 1 、 当主干线发生故障后 , 电源侧断路器 , 重合器保护动作 快速切除故障线路, 无需变电站出口跳闸。 2 、 电源侧开关整定一次重合闸, 依次试合。 3 、 故障点前的开关重合在故障上, 加速跳闸( 其它开关重 合成功后不再跳闸) ; 故障点后的开关检测到残压脉冲自动分 闸闭锁, 从而将故障点准确隔离。 4 、 联络开关单侧失压延时合闸, 完成自动转移供电。 5 、 当故障发生在出线时, 启动故障电流脉冲计数功能 , 出 线开关检测到故障电流脉冲达到设定次数 ( 一般等于线路首 端重合闸次数 ) 后 , 自动分闸闭锁。 三 、 自动 段器f 智能柱上灸荷开关 ) 方亲应用 ( 一 ) 一 次 系统 配电网架空系统一般采用双电源环网模式供电。两个变 电站出线之间形成手拉手环网, 对环网线路进行适当分段, 可 以最大限度隔离故障线段, 减少停电面积, 方便检修并可尽早 恢复线路供电。架空系统环网线路示意图如图 1 所示。 在 自动分段器( 智能柱上负荷开关 ) 方案中, 柱上分段器 皆为电动负荷开关, 开关内置三相保护 C T ( 5 0 0 A: 1 A) , 开关两 侧都安装一台 I O k V I O O V( U a b , 信号) 2 2 0 V( U b c , 二次电源 ) 一 次 P , r 。假定变电站出口速断、 过流保护的延时不大于 1 秒, 重合闸整定为 1 秒 , 1 次。 1 变 电 站 图 1 一次 系统示意图 2# 变 电 站 ( 二 ) 二 次 配 置 每台柱上开关配置: 2台 P , r ( 二次输出U 、 U ) ; 1台分段 器控制器 R D C U 一 2 C或 R D C U 一 2 A X型,其中 R D C U 一 2 A X带 兀 U功能 。 控制器可接入 A和 c相 C T信号( 其中 2 A X还可接入 B 相 C T ) 、 双侧 4路 P , r ( 其中 s l 、 s 5负荷侧只将电源接入 刑, P , r信号不接入控制器 ) 、 1 对开关位置辅助空接点 ,并输出 1 对合分闸控制信号。控制器带后备电源和本地维护通信接口, GUANG XIDI AN YE 并预留远动通信接口和保护通信接 口。 ( 三 ) 馈 线 自动化 处理 过 程 ( 1 ) F l 故障点 店 它 景 C B 1 保护跳闸, s l 、 s 2 失电延时分闸, 1 秒后 C B 1 重合, 如 瞬时性故障则 C B 1 重合成功 , s l得电延时 5秒合闸成功, s 2 得 电延时 5秒合闸成功, s 3 “ 单侧失压延时合闸” 功能因延时 未到复归, 恢复供电结束。 如果是永久性故障则 C B 1 重合失败并闭锁 , 同时 s l 检测 到残压脉冲并闭锁( 处于分闸位置) , s 3单侧失压延时 l 5秒合 闸成功, s 2 得电延时 5秒合闸成功, 转移供电结束。 ( 2 ) F 2故障点 C B 1 保护跳闸, s l 、 s 2失电延时分闸, 1 秒后 C B 1 重合成 功, s l 得电延时 5秒合闸, 如瞬时性故障则合闸成功 , 同时“ 短 时闭锁失电分闸” 功能启动, s 2 得电延时 5秒合闸成功, s 3 “ 单 侧失压延时合闸” 功能因延时未到复归, 恢复供电结束。 如果是永久性故障则在 s l 合闸后 , C B1 再次跳闸, s l因 Y时间未到电压即再次消失, 合闸不成功, 再次分闸并闭锁; 同时 s 2 检测到残压脉冲并闭锁( 处于分闸位置) 。C B 1 可再次 试送电并成功。s 3单侧失压延时 l 5秒合闸成功, 恢复与转移 供电结束。 ( 3 ) F 3故障点 C B 1 保护跳闸, s l 、 s 2失电延时分闸, 1 秒后C B 1 重合成功, s l 得电延时 5 秒合闸成功, 同时“ 短时闭锁失电分闸” 功能启动, s l 合闸后电压正常时间超过Y时间, s l“ 短时闭锁失电分闸” 功 能执行。s 2 得电延时 5 秒合闸, 如瞬时性故障则合闸成功, s 3 “ 单 侧失压延时合闸” 功能因延时未到复归, 恢复供电结束。 如果是永久性故障则在 s 2合闸后 , C B 1再次跳闸, s 2 因 Y时间未到电压即再次消失, 再次分闸并闭锁 ; 由于 s l执 行 “ 短时 闭锁 失电分闸” 功能 , 不再分 闸。同时 S 3检测到 残压 脉冲并闭锁( 处于分闸位置) 。C B 1 可通过手动合闸或设定二 次重合闸再次试送电, s l已处于合闸位置, 送电成功 , 恢复与 转移供电结束。 ( 4 ) F 4故障点 处理过程与 F 3 故障点类同。 ( 5 ) F 5故障点 处理过程与 F 2故障点类同。 ( 6 ) F 6故障点 处理过程与 F l 故障点类同。 需要指出的是, s l 、 s 5的负荷侧 P , r 信号未接入 丌U 。 如果 变电站母线失电( 检修或发生故障) , 即使联络开关合闸, 此处 的四台开关也不合闸, 不会将 1 0 k V反送至变电站母线。 、自动重合器f 智能柱 上永磁机 构断路器 ) 方 亲应用 重合器具有保护和控制功能, 它可以自动检测过电流, 按 2 0 0 7 1 0 、 1 1 ( 总 第 9 1 、 9 2 期 ) 固 维普资讯 店 它 景 技管与安全 GUANG XIDI AN YE 预先确定的重合操作顺序和时间间隔, 开断短路电流, 并 自动 重合以恢复供电。断路器本身也具备开断短路电流的能力, 因 此发生故障后 , 可就地清除故障。 ( 一 ) 一 次 系统 为了便于比较, 取相同的接线方式, 环网线路示意图如图 1 所示 。 在 自动重合器( 智能柱上永磁机构断路器) 方案中, 柱上 断路器皆为电动永磁操动机构真空断路器 ,具备多次重合闸 和 自具功能。同样假定变电站出口速断、 过流保护的延时 0 3 秒, 重合闸整定为 1 秒 1 次。 ( 二 ) 二 次配 置 柱上永磁开关断路器内置了三相 C T ( 4 0 0 l ooO A: 1 A ) , 开关 两侧都安装 1 0 k V 1 0 o v ( 信号) 2 2 0 v ( 信号、 二次电源) 一次P r r 。 柱上永磁开关断路器配 R D C U 一 1 A K。 u接入 3 路 C T、 双侧共 4 路 P T、 1 对开关位置辅助接点、断路器储能 R E A D Y 等状态接点信号, 并输出 1 对合分闸控制信号。F T u带后备电 源 , 预留远动通信接 口和逻辑控制通信接口。 ( 三 ) 馈 线 自动化 处理 过 程 ( 1 ) F 1 故障点 C B 1 延时 0 3 秒 ( 或 0 6秒 )保护跳闸。s 1 、 s 2失电延时 1 0 0 ms 分 闸。 如果为瞬时性故障。1 秒后 C B 1 重合闸成功, s 1 、 s 2依次 得电延时 1 秒合闸成功。联络开关 s 3单侧失压延时 1 0秒合 闸功能返回, 恢复供电结束。 如果为永久性故障。1 秒后 C B1 重合闸到故障跳闸闭锁, s 1 检测到故障电压( 残压) 脉冲后分闸闭锁( 处于分闸位置 ) , 隔离了故障。 联络开关 s 3 单侧失压延时 1 0秒合闸成功, s 2得 电延时 1 秒合闸成功。转移供电结束。 ( 2 ) F 2故障点 C B 1 延时0 3秒 ( 或 0 6 秒 )保护跳闸。s 1 、 s 2失电延时 l O O ms 分 闸。 如果为瞬时性故障。1 秒后 C B 1 重合闸成功 , s 1 、 s 2依次 得电延时 1 秒合闸成功。联络开关 s 3 单侧失压延时 1 0秒合 闸功能返回, 恢复供电结束。 如果为永久性故障。 1 秒后 C B 1 重合闸成功。 s 1 得电延时 1 秒合闸到故障 0 0 5秒( 或 0 3秒) 跳闸闭锁 , 此时 s 1 短时启 动了继电保护功能, C B 1 保护返回。 s 2检测到故障电压( 残压) 脉冲后分闸闭锁, 隔离了故障。联络开关 s 3单侧失压延时 l 0 秒合闸成功, 转移供电结束。 ( 3 ) F 3 故障点 C B 1 延时 0 3 秒 ( 或 0 6秒)保护跳闸。s 1 、 s 2失电延时 1 0 0 m s 分闸。 如果为瞬时性故障。1 秒后 C B1 重合闸成功, s 1 、 s 2 依次 得电延时 1 秒合闸成功。联络开关 s 3单侧失压延时 1 0秒合 闸功能返回, 恢复供电结束。 如果为永久性故障。 1 秒后 C B 1重合闸成功, s 1 得电延时 1 秒合 闸成功 , s 2得电延时 1秒合闸到故障 0 0 5秒 ( 或 0 3 圃 2 0 0 7 1 0 、 1 1 ( 总 第 9 1 、 9 2 期 ) 秒 ) 跳闸闭锁 , 此时 s 2启动了得电延时合闸时短时启动继电 保护功能, C B1 保护返回。 s 3 检测到故障电压( 残压 ) 脉冲后分 闸闭锁 , 隔离了故障。联络开关 s 3 单侧失压延时 1 0秒合闸功 能返回, 转移供电结束。 ( 4 ) F 4故障点 与 F 3 点故障类似。 ( 5 ) F 5故障点 与 F 2 点故障类似。 ( 6 ) F 6 故障点 与 F 1 点故障类似。 , 厂五、 两种馈线自 动化方亲的讨论 通过以上两种馈线 自动化方案实例,我们对它们作以下 简单的 比较 : 它们的共同点 :智能柱上负荷开关之 自动分段器方案和 智能柱上永磁机构断路器之自动重合器方案都不用通信和主 站参与 , 独立完成故障处理过程 , 且这两种方案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