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注意事项1、率 装置A检查气密性:方法1: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将导管一端伸入水中,双手捂住锥形瓶,若导管口有气泡,则气密性好。方法2:将导管一端伸入水中,往分液漏斗中加水,打开分液漏斗活塞,若导管口有气泡,则气密性好。2、 装置B(或C)检查气密性:方法1:将导管一端伸入水中,往长颈漏斗中加水,若导管口有气泡,则气密性好。方法2:将导管一端的胶皮管用止水夹夹住,往长颈漏斗中加水,若水在长颈漏斗中能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则气密性好。方法3:往长颈漏斗中加水,使长颈漏斗末端浸没在液面以下(即液封),再将导管一端伸入水中,双手捂住锥形瓶,若导管口有气泡,则气密性好。3、用右图制二氧化碳时,有孔塑料片上放石灰石,此装置有何优点? 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要停止反应时,将止水夹夹住胶皮管,试管内气体压强变大,将液体压入长颈漏斗中,使试管内液面下降,与石灰石脱离接触,故停止反应;要再次反应时,只要再打开止水夹)4、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实验步骤是什么?连接仪器; 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向锥形瓶内装入石灰石(先固后液);塞紧双孔塞,从长颈漏斗中加入稀盐酸;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并验满。5、除了用锥形瓶,还可用什么仪器?广口瓶、烧瓶、大试管等。6、为什么双孔橡皮塞上的导管不能伸入液面以下,也不能伸入过长(露出橡皮塞即可)?便于气体导出。7、为什么长颈漏斗的末端要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8、为什么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9、为什么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10、收集二氧化碳时导管为什么要伸到集气瓶底部:便于瓶中的空气完全排出,使收集到二氧化碳更纯。11、如何“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已收集满。12、怎样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将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中。13、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常用什么药品?原理是什么?答:常用药品为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碳酸钙+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1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为什么不能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答:不能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因为浓盐酸具有较强的挥发性,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导致二氧化碳气体不纯。15、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为什么不能用粉末状的碳酸钙或碳酸钠?答:因为他们与盐酸反应的速度太快而难以控制,操作和收集都有困难。16、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答:因为稀硫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时,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会覆盖在大理石或石灰石的表面,阻止反应的进一步进行甚至使反应停止。THANK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化学竞赛选拔试题及答案
- 安全驾驶培训引路人心得课件
- 语言程序设计考试试题及答案
- 健康膳食竞赛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测试卷附参考答案详解(培优a卷)
- 海底两万里课件数据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题库综合试卷附答案详解(预热题)
- 山东小学竞赛试题及答案
- 韩国数学竞赛试题及答案
- 穿戴设备竞赛试题及答案
- 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
- 建筑工程泥水劳务分包合同书
- 第三单元 山水梦寻 整体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2025年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铁塔监理流程
- 《社会化网格治理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5700字
- 稳派教育2025届高考压轴卷英语试卷含解析
- 车间5S检查评分表
- 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的简介范文
- 静电复印纸项目质量管理方案
- 高一 人教版 英语 必修一第四单元《Lesson 1 Listening and Speaking》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