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疗概论_第1页
理疗概论_第2页
理疗概论_第3页
理疗概论_第4页
理疗概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理疗学,肖丽,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理疗学定义,理疗学又称物理治疗学,是研究和应用天然或人工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通过人体神经、体液、内分泌和免疫等生理调节机制,达到保健、预防、治疗和康复目的的方法,简称理疗。,第一节 理疗学定义,二、理论基础,人类的发生与进化 (物质、能量、信息),大自然 物理因子 化学因子,人体 物理性能 化学性能,人工物理因子 (生态学性质因子),医学应用,理疗学,疗养学,第一节 理疗学定义,三、与物理医学、康复医学的关系 1.联系:从历史发展看来,康复医学、物理医学的前身是物理治疗。都是从主要采用电疗和其它物理因素的方法发展而成。三者联系密切。 2.区别 物理治疗学研究光、热、冷、水、机械等物理因子及其有效特性的应用,也包括运动治疗。着重点在治疗作用。 物理医学包括用物理方法诊断和治疗疾病。 康复医学除物理治疗内容外,还有作业治疗,语言听力治疗,文娱治疗,康复工程,心理治疗,肌电诊断等。,第一节 理疗学定义,四、与现代临床治疗学的关系 现代临床治疗学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发展具有以下共同的特点: 1.各国更加重视预防和治疗相结合; 2.对各种疾病普遍实行科学的综合治疗; 3.实行分阶段的连续性治疗,目的不仅在于治疗疾病,而且力求尽快恢复患者的健康和劳动能力。 理疗学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和病后机体康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节 理疗学定义,六、现代理疗学的范围 1.理疗基础理论 2.各种物理因子的专论性理疗学,如电疗学、光疗学、超声治疗学、磁疗学、水疗学等。 3各临床专科理疗学 4理疗器械学及理疗安全防护 5理疗专业管理。,第二节 理疗学的起源和发展,20-30年代 爱迪生发明照明灯泡后,才有了红外线灯, 从而有了红外线治疗,这是现代理疗学的发端。 30-40年代 有了无线电广播以后才有了高频电治疗。 40-50年代 由于军事需要,发展了空中探测的雷达才 有了微波治疗。 50-60年代 由于军事需要,发展了水下探测的声纳, 才有了超声波治疗。 60-70年代 功能性电刺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70-80年代 激光治疗紧接着激光的发现和民用军用。 80-90年代 毫米波治疗军事技术的需要。 90-00年代 次声治疗通信和武器发展的需要。,第三节 理疗的分类,一、传统理疗的分类,针灸疗法 手法治疗 拔罐疗法 运动疗法 中药外治,二、现代理疗的分类,天然物理因子,两大类 运动与机械力 人工物理因子 电、光、声、 磁、热、冷、水,第四节 理疗的特点,1.收效快 2.无痛苦 3.副作用少 4.疗效持久,第五节 理疗的治疗作用,一、消炎作用 二、镇痛作用 三、抗菌作用 四、镇静与催眠 电睡眠疗法、镇静性电离子导入疗法、颈交感神经节超短波疗法、静电疗法、磁场疗法、温水浴、按摩疗法等。 五、兴奋神经-肌肉 六、缓解痉挛 热水浴缓解肌肉痉挛。,第五节 理疗的治疗作用,七、软化瘢痕、消散粘连 八、加速伤口愈合 九、加速骨痂形成 干扰电疗法、TENS和脉冲磁场等,均能促进骨质生长,加速骨折愈合。 十、增强机体免疫机制 十一、脱敏作用 紫外线能将蛋白质分解生成组胺,小剂量组胺不断进入血液,可刺激组胺酶产生。当组胺酶达到足够量时,便能分解过量的组胺,从而起到脱敏作用。 十二、抗癌作用,第六节 理疗的作用机制,一、了解几个基本概念 兴奋性细胞或活组织对环境变化引起反应的能力。 刺激把引起反应的环境条件变化,统称为刺激。 接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两种表现形式:,机体变化功能特点: 1.与外界环境变化相适应。 2.总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的。,兴奋从相对静止转化为显著变动状态。,抑制由显著变动状态转化为相对静止。,第六节 理疗的作用机制,主要调节方式,1.神经系统调节机制 神经系统调节过程,称为反射。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反射活动,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理疗,第六节 理疗的作用机制,2.体液内分泌调节机制 理疗也通过体液和内分泌系统产生作用。 总之,理疗的作用是靠神经-体液共同参与实现的,两者活动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第六节 理疗的作用机制,三、理疗作用的相关理论与假说(自学) 四、理疗对机体作用的共性和特性,(一)共性 1.生理作用方面: (1)改变组织细胞和体液内离子的比例和微量元素含量。 (2)引起体内某些物质分子结构变化。 (3)影响各种酶活性。 (4)调节物质代谢。,第六节 理疗的作用机制,(一)共性 1.生理作用方面: (5)使体内产生生物学高活性物质 (6)增强血液和淋巴液循环。 (7)改变生物膜、血管、皮肤、黏膜和其他组织通透性。 (8)引起组织温度改变。 (9)调节神经-内分泌信息控制系统功能。 (10)加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等。,第六节 理疗的作用机制,2.治疗作用方面: (1)促进神经-内分泌信息控制系统功能障碍的消除。 (2)提高机体或某些系统、器官的功能水平。 (3)改善组织器官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 (4)提高局部或全身的抵抗力。,第六节 理疗的作用机制,2.治疗作用方面: (5)镇痛作用。 (6)消炎、消肿作用。 (7)缓解痉挛。 (8)脱敏或致敏作用。 (9)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 (10)提高药物向组织器官透入等。,第六节 理疗的作用机制,(二)理疗对机体作用的特性 只有在使用小剂量条件下,方可最明显呈现。 是基于不同物理因子对不同细胞、组织和器官有相对选择性。,五、影响理疗应答效应的因素 外因:1.刺激种类和性质;2.刺激剂量;3.刺激环境和条件 内因:1.机体状态;2.疾病情况;3.个体差异;4.刺激部位,第七节 应用理疗的基本原则,方法优选 因人施治 治疗部位 剂量学问题 疗程确定,6.救死扶伤 7.明确诊断 8.心理因素 9.整体观念 10.综合治疗,第二章 直流及低频电疗法 第一节 直流电疗法,一、概述 直流电疗法:使用低电压的平稳直流电通过人体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最早应用的电疗之一。它是离子导入疗法和低频电疗法的基础。 1791年贾伐尼(Galvani)的实验研究开创了直流电的研究阶段。 近年来发现,直流电对静脉血栓、肿瘤、骨折愈合、陈旧性缺血性溃疡等疾病有明确疗效。,第一节 直流电疗法,二、直流电的生物物理作用与生物化学作用 1、兴奋改变的特征:阳极:兴奋性,阴极:兴奋性 阳离子:K+、Na+、Ca2+、Mg2+等, 阴离子:C1-、HCO3-、HPO43-、SO42-,有机酸离子和蛋白质等。 体液中的电解质对维持细胞内外液的容量和渗透,酸碱平衡,神经肌肉兴奋性等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离子移动并引起体液中离子浓度对比的变化是直流电生物理化作用的基础。,第一节 直流电疗法,2、兴奋性改变的机制 静息状态: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膜外、内为正、负二级为极化状态。 除极:在某种外因的作用下,膜的通透性改变,正离子进入膜内,引起极性倒转。 膜外带负电的除极部位与膜外带正电的未除极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动作电流,引起兴奋的传播,第一节 直流电疗法,电解过程:直流电通过电解质溶液时,阴离子移向阳极并在阳极上放出电子而氧化为原子或原子团,电子离开溶液流入外电路;阳离子移向阴极并在阴极上获得电子而还原成为原子或原子团,电子从外电路进入溶液。 在电极上产生物这些原子或原子团,或者它们同溶剂进一步发生化学变化而产生的新物质,叫做电解产物。 现以食盐溶液为例说明电解过程:,第一节 直流电疗法,第一节 直流电疗法,2. 电泳与电渗 碱性溶液中,蛋白质的羧基离解出H-而带负电荷呈酸性;酸性溶液中,蛋白质的氨基结合H-而带正电荷呈碱性。 人体内体液,在正常情况下为弱碱性,因而蛋白离表面带负电荷。正电荷离子被蛋白表面负电荷吸引而分布在蛋白周围,形成一种独特的电荷分布:蛋白表面负电荷和这些负电荷所吸引的少数正电荷构成吸附层,吸附层四周的正电荷构成扩散层。,直流电通过人体时,蛋白粒子及其吸附层向阳极移动,是为电泳;扩散层正离子连同其水化膜向阴极移动则为电渗。由于蛋白胶体的移动影响了蛋白的分布和密度,同时,由于电渗,将使一极下的水分相对增多,而另一极则相对脱水,这些将对生理活动产生影响。,第一节 直流电疗法,3. 酸碱度改变 在直流电作用下,Na+、K+、Ca2+、Mg2+等向阴极移动,而许多酸根和有机酸向阳极移动;同时由于阴极下产生碱性电解产物而阳极下产生酸性电解产物,所以在阴极下碱性升高,而阳极部位呈酸性。两极下的酸碱电解产物蓄积到很高浓度时,可以破坏组织而引烧伤,治疗时必须注意防止。,第一节 直流电疗法,4.改变组织含水量 在直流电作用下,由于发生电泳和电渗,阴极下水分子增加,蛋白分散升高,组织膨胀和变得松软,而阳极下组织水分减少,蛋白质分散度降低,组织较干燥致密。 如,将蛙头切除,挂在木架上,后掌各浸入装着自来水的杯中,两杯分别连阴极和阳极。通电4060分钟,电流强度10mA,断电后检查两后脚掌,第一节 直流电疗法,5. 细胞膜通透性变化 在直流电的作用下,体液中K+、Na+、Ca2+、Mg2+都向阴极方向移动,由于K+和Na+的水化膜较薄,移动速度较快,所以在阴极下K+和Na的浓度相对升高;而阳极下的Ca2+和Mg2+的浓度相对增加。 蛋白质的稳定性与电荷、水化膜、酸碱度和电解质有密切关系。在直流电阳极下,由于脱水,偏酸性,蛋白质接近等电点,蛋白质分散度降低,易于聚集凝结,而且阳极下Ca2+浓度相对增高,细胞膜变得较致密,因此阳极使细胞膜通透性降低,物质经膜交换减慢。,第一节 直流电疗法,5. 细胞膜通透性变化 而阴极组织含水量增加,偏碱性,偏离蛋白质等电点,蛋白质分子分散度升高,而且阴极下K+浓度相对升高,细胞膜变疏松,通透性升高,物质经膜交换加速。,第一节 直流电疗法,6. 组织兴奋性变化 静息状态时,膜外带正电而膜内带负电,保持平衡的极化状态,不产生电位变化。在某种外因的作用下,膜的通透性改变,正离子大量进入膜内,因而极性倒转,谓除极。膜外带负电的除极部位与膜外带正电的未除极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动作电流,引起兴奋的传播。,第一节 直流电疗法,直流电的阴极使膜的两侧产生一个外负内正的电位差,这个电位差将使膜两侧原有的外正内负的膜电位的数值减少,使膜处于一种低极化状态,因而应激性升高;而阳极下,由于在膜的两侧产生一个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和膜两侧原有的电位差同方向,膜电位增高,处于一种超极化状态,因而应激性降低。,第一节 直流电疗法,三、直流电主要生理作用,第一节 直流电疗法,抑制作用:治疗神经衰弱,失眠,小儿舞蹈症,癫痫的发作. 电流的方向:脊髓:骶部()颈部()(下行电流);头部:后颈()前额(); 阳极; 大剂量的阴极电流 兴奋作用:治疗神经麻痹,知觉障碍,器官功能障碍. 电流方向:脊髓:骶部(),颈后()(上行电流);头部:颈后(),前额(); 阴极电流(中小剂量).,四、直流电治疗作用,第一节 直流电疗法,对自主神经和内脏神经的调整作用。 治疗静脉血栓:血栓从阳极一侧松脱向阴极一侧退缩,当退到一定程度时血管重新开通。 阴极电流有促进骨折愈合作用。 治癌症:利用直流电疗电极下强酸强碱杀死癌细胞。 阴极下有软化疤痕,阳极下有干燥皮肤,治疗多汗症作用。 断续的直流电对神经肌肉有刺激作用。,四、直流电治疗作用,第一节 直流电疗法,五、直流电治疗技术和方法 (一)直流电治疗技术 1.主电极与负电极的确定和应用 作用电极或刺激电极,称之主电极;非作用电极或无刺激电极,称之副电极。主电极应放在治疗的局部,副电极可酌情放置在颈部、背部、腰骶部、胸骨部等平坦而电阻较小的皮肤上。 2.极性的鉴定法:水电测定法,舌上测定法,淀粉测定法,试纸测定法 3.电流密度问题 其治疗作用是按电流密度计算。电流密度是指每平方厘米面积衬垫上的电流量。主电极的电流密度一般为0.05-0.1mA/cm2,第一节 直流电疗法,(二)直流电的治疗方法 a.基本操作方法 1.检查患者皮肤有无知觉障碍或破损等情况。 2.根据治疗部位选择金属极板及衬垫。衬垫要微温而湿润。 3.衬垫宜紧密接触皮肤,电极需固定妥当。 4.检查电疗机,各自整合输出按钮应均在零位,转向开关指向正确,导线连接的极性正确无误,电表倍数开关所指的量程应适合治疗量的要求。然后开启电疗机。 5.先开总开关,再开分开关,调整电流量时宜缓慢,要逐步增加或减少,以免产生刺激作用。治疗开始时,电流量宜稍低于所需强度,待1-2分钟后再调至规定的电流强度。,6.电流密度 一般成人可用0.05-0.2 mA/cm2,小儿可用0.02-0.08 mA/cm2。 7.治疗时间 常用15-25分钟。一般初次时间稍短,以后逐渐延长。 8.治疗次数 每日或隔日一次,多数15-20次为一个疗程。 9.治疗完毕,先将电流降到零位,再做整理。 10.治疗前需告诉患者在通电期间会产生的各种感觉,有轻度的针刺感和蚁走感属正常现象;如发生烧灼感以至疼痛时,应立即告诉工作人员,以便检查调整。治疗后,最好在局部涂搽50%的甘油,并告知患者注意保护皮肤,避免抓伤。,第一节 直流电疗法,第一节 直流电疗法,b. 电极放置方法 1.对置法 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身体某部位的内外两侧或者前后面,例如膝关节内外侧对置,上腹部与腰部前后对置等,对置法多用以治疗头部、关节及内脏器官等部位的疾病。 2.并置法 两个电极放在躯体的同一侧面(如下图),例如左下肢前面的并置。并置法多用于治疗周围神经和血管疾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