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病PPT幻灯片.ppt_第1页
太阴病PPT幻灯片.ppt_第2页
太阴病PPT幻灯片.ppt_第3页
太阴病PPT幻灯片.ppt_第4页
太阴病PPT幻灯片.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太阴病辨证 【概述】 一、太阴病概念: 凡属中焦虚寒,寒湿内阻,脾胃功能紊乱,出现以呕吐、下利、腹满疼痛、食欲减退、舌苔白腻、脉沉缓为主要脉证的病证,称为太阴病。,1,.,二、太阴生理: (一)阴气:阴气多,又称三阴,主里。 (二)脏腑:脾肺。 1、脾:主运化,主升清,主四肢,为仓禀之官,以升为健,同时又代胃行津液使胃气不燥。 2、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为相傅之官,以降为顺。,2,.,(三)经络: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为十二正经之始。 足太阴脾经接足阳明胃经,起于大趾之端,过大腹。 其经络通过别络与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3,.,二、太阴病理 (一)成因,4,.,(二)证候分析,5,.,(三)病性:里虚寒证(脾虚寒证)为主。 (四)病机:脾气虚弱,寒湿中阻。,6,.,(五)证候类型,7,.,(六)治疗原则: 温补中焦,散寒除湿。,8,.,(七)禁忌:太阴病属脾寒证,故治太阴病禁用吐下之法。 若因寒积停滞者,需用攻下者,当扶正祛邪同用,不可单用攻下法。 太阴病禁用下法为其常,兼有积滞而用温下为其变。,9,.,(八)传变,10,.,(九)转归预后: 1、痊愈; 2、邪传阳明;3、寒湿发黄证。 若治疗得当,脾阳恢复病愈。 太阴病过用温补,或寒湿久郁化热,阳复太过,转属阳明。 若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邪下无出路,与寒湿搏结于中焦,影响肝胆疏泄,使胆汁外溢,渍于肌肤而为身黄,即为寒湿发黄证。,11,.,一、太阴病虚证 【概述】 1、概念:即太阴病本证,是由中阳不足,运化失职,寒湿内停,升降失常所致的以腹满时痛,呕吐,下利,食不下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12,.,【临床表现】腹满腹痛,食不下,呕吐,下利,口不渴,神疲乏力,舌苔白厚腻或水滑,脉濡弱或迟缓。,13,.,证候分析:,14,.,【病因病机】寒邪直中、饮食所伤或误治伤脾而致中阳不足,运化失职,寒湿内停,气机不畅,升降失常。 【诊断要点】腹满而吐,食不下,下利,口不渴,时腹自痛。,15,.,【鉴别诊断】,16,.,【辨证思路】 1、首辨病位是否在太阴:本证病位在脾,因中阳损伤,寒湿内阻,脾胃升降失常所致,吐、利、腹满为临床主要表现。 2、次辨病性属虚属寒:如神疲乏力,舌淡腹满时痛时止,喜暖喜按等虚寒表现。 3、再辨疾病特征为湿: 脾胃虚寒易致寒湿侵袭,寒湿停滞又可损伤中阳,两者互为因果,以至寒湿内阻,气机不畅,升降反作,临证可见舌苔白厚腻或水滑,口淡不渴等寒湿弥漫之证。,17,.,【治疗措施】太阴病为里虚寒证,或称为脾虚寒证,其治疗原则“当温之”,即温中健脾,祛寒除湿。 方用理中汤丸、病重者或病程长者用四逆汤一类的方剂。 【治疗禁忌】禁苦寒攻下及酸寒敛阴。,18,.,二、太阴病实证 【概述】指太阳病误下后,邪陷太阴所致的腹痛证。太阳病下后表邪内陷太阴,损伤脾气,致太阴经络不和,络脉瘀阻,形成本证。 【临床表现】腹满时痛,或大实痛,小便如常,脉象沉紧,舌质或暗,舌苔白或薄微黄。,19,.,证候分析,20,.,【病因病机】邪陷太阴,气滞络瘀。 【诊断要点】腹满时痛,或大实痛。,21,.,【鉴别诊断】,22,.,【辨证思路】 1、首辨病位为邪在太阴经络:一则有误下的治疗失误,二则外无表证恶寒发热,足太阴脾经过腹,故腹痛必涉太阴。 2、次辨病性为虚中夹实:“太阴实证”,为虚中夹实,其病机为表证误下,邪陷太阴,络脉阻滞不通,内无虚寒呕吐下利,其轻者腹痛时发时止,重者疼痛难忍,腹满时痛与大实痛相对而言,故而出现腹满时痛,甚或大实痛。 3、最后辨与阳明腹满和太阴虚寒腹满的区别:病机不同,兼证不同。,23,.,【治疗措施】调和阴阳,疏络活血。 1、病情轻者:用桂枝加芍药汤,以桂枝汤调和中焦阴阳,加重芍药用量以理脾和营,缓急止痛。本草思辨录“芍药抑木疏土而破结,故为腹痛专药”。 2、病情较重,出现大实痛者:用桂枝加大黄汤。即在桂枝加芍药汤的基础上再加大黄。,24,.,三、太阴病兼表证 【概述】 1、概念:指中阳不足,感受外邪或本在太阳误用攻下,中阳损伤而表邪不解的证候。 2、临床特点:既有中阳不足的特点,又有表邪未解的表现。,25,.,3、治疗原则: 如果表邪不解,中阳损伤的症状不明显,可选用桂枝汤治疗; 如果表邪不解,中阳已伤而出现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者可选用桂枝人参汤温中解表并用。,26,.,【临床表现】脉浮,微发热,恶风寒,纳差、便溏,四肢倦怠,神疲乏力,甚或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舌淡体胖,脉弱缓。,27,.,证候分析,28,.,【病因病机】脾气素虚,复感风寒或误下损伤中阳,而表邪不解。 【诊断要点】脉浮,发热恶寒,纳差,便溏。,29,.,【鉴别诊断】,30,.,【辨证思路】 1、首辨是否有外感表证:发热恶风寒,脉浮即可辨为有表证。 2、次辨外感属性:是风寒还是风热。 3、再辨有无脾肺气虚:脾肺气虚,如纳差,便溏,神疲乏力等证即可。,31,.,【治疗措施】 1、中阳损伤不重:治宜辛温发散风寒,用桂枝汤。 该方不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