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加高工程大坝变形监测总体设计-论文_第1页
丹江口加高工程大坝变形监测总体设计-论文_第2页
丹江口加高工程大坝变形监测总体设计-论文_第3页
丹江口加高工程大坝变形监测总体设计-论文_第4页
丹江口加高工程大坝变形监测总体设计-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1 丹江口加高工程大坝变形监测总体设计(吴瑕 刘德军) 摘要 : 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工程,系在已建成的大坝基础上进行加高施工。初期工程原有监测设施已运行几十年,许多设施已老化,且大坝加高部分需增设一些监测设施进行变形监测。介绍了大坝变形监测网的组成和设置,以及混凝土坝、电站厂房、垂直升船机、土石坝监测系统的具体方案设计,本系统利用和改造了原有大坝的监测系统,并在加高部分布置新的监测设施,从而形成新的丹江口大坝变形监测系统。 关 键 词 : 坝加高 ;变形监测 ;设计 ;丹江口水利枢纽 中图分类号 : TV698.1+ 1 文献标识码 : A 1 工程概况 丹江口水利枢纽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汉江干流上,具有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是开发治理汉江的关键工程,同时也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工程,根据工程规划和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丹江口水利枢纽分二期开发建设。 初期工程于 1958 年开工, 1973 年建成,正常蓄水位155m, 1975 年抬高至 157m,坝顶高程 162m。初期工程建成后,发挥了巨大效益。但是,由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初期规模已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要。 005 年开始,丹江口水利枢纽在已建成初期 规模的基础2 / 11 上,对大坝进行加高,即二期规模工程。二期工程涉及到土坝加高和混凝土坝加高,根据工程规划,坝顶加高 14.6m 至高程 176.6m,挡水建筑物总长 3442m。混凝土大坝采用在坝顶及下游坝坡现浇混凝土方式加高培厚,以满足大坝挡水时稳定和应力要求,坝长仍为 1141m,混凝土坝表孔堰顶抬高至高程 152m,最大坝高 117m。右岸土石坝改线重建,长 877m,最大坝高 60m,左岸土石坝加高培厚,左坝肩向左延长 200m,长 1424m,最大坝高 71.6m。电站厂房装机及布置无变 化。通航建筑物由初期的 150t 升船机扩建为 300t 升船机,其总体布置不变。设计蓄水位由 157m 提高到 170m,总库容达290.5 亿 m,比初期工程增加库容 116 亿 m、有效调节库容88 亿 m、防洪库容 33 亿 m。 加高工程变形监测系统综述 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原有监测设施已经运行几十年,是一个较完善的变形监测系统,但由于很多设施已老化,无法继续满足今后的监测需要。同时,由于需增设一些监测设施对加高工程新建的部分进行变形监测,因此需要立即建立新的丹江口大坝变形监测系统。 加高工程变形监测系统设计就是在原有监测系统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加高部分的特殊性,对原有 监测系统一部分进行沿用、一部分进行了改造,同时结合老监测系统的布置,在加高部分增设新的监测设施,最终满足加高后整个大3 / 11 坝及枢纽的变形监测要求。 本文将对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新的变形监测系统设计进行简述。 变形监测网 .1 水平位移监测网 水平位移监测网由全网和简网组成。 全网为边、角全测的边角网,由 15 个网点组成。 全网划分为 3 个简网 :混凝土坝监测网,由 5 个监测网点组成 ;左岸土石坝监测网,由 8 个监测网点组成 ;右岸土石坝监测网,由 7 个监测网点组成。 3 个简网均为边、角全测的边角网。 水平位移监测网角度按国家一等三角 测量方向观测法要求施测,测角中误差 #m 0.7; 边长观测使用测距标准偏差 |mD |2mm 的测距仪按国家中短程测距规范的 等边长观测要求进行施测 ;高程按国家二等水准的要求和精度施测。 .垂直位移监测网 初期工程垂直位移监测网由上水准环线和下水准环线组成,位于大坝的下游。加高工程垂直位移监测网基本按初期点位布设,做了部分改建和增建。 上水准环线以沉 01 为工作基点,经右岸沉 03、沉 05、左岸左 -05、沉 08 组成上水准环线,在左岸土石坝坝顶尖4 / 11 山、右岸土石坝右坝肩岸坡地段,分别新建 1 座双金属标 ;在左岸 土石坝背水侧尖山段岸坡 160m 高程和右岸土石坝中部背水侧岸坡 155m 高程,分别新建 1 座测温钢管标 ;环线长约 30km。 下水准环线以洪山咀主点为基准点,经 BMHL180 、光化大桥,沿汉江右岸经 丹谷 1、沉 08 至洪山咀组成环线,初期工程中的土中丙型标点需要改建成双金属标或测温钢管标 ;此外,在沉 16 附近新建 1 座双金属标 ;在沉 07、沉 13、沉 15附近各新建 1座测温钢管标 ;右岸改建岩石基本标 5座 ;环线长约 60km。 垂直位移监测网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精度及要求施测。 混凝土坝变形监测系统 .1 水平位移监测 混凝土坝及基础水平位移监测是在水平位移监测网的整体联系控制下,采用正、倒垂线,以及以垂线测点为工作基点的引张线和精密导线进行观测,共计设置倒垂线 14 条、正垂线 24 条、引张线 8 条、精密导线 2 条、坝顶视准线 5点。垂线也是坝体挠度的观测设施。 倒垂线。初期工程在 1、 7、 13、 24、 25、 26 27、 31、44 号坝段分别布设了 1 条倒垂线,在 36 号坝段布设了 3 条倒垂线,组成倒垂组。 5 / 11 加高工程除对初期布设的 11 条倒垂线进行改建外,在右 5、 7、 42 号坝段各增设 1 条倒垂线,以增强基础的水平位移和挠度监测。同时 ,在 14 条倒垂线中设置三维倒垂线测点 3 点,方便对关键部位同时进行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的监测。 正垂线。初期工程在右 5、 7、 9 10、 13、 18、 21、 2627、 31、 34、 39 号坝段分别布设了 1 条正垂线。 加高工程将初期工程在原有正垂线坝段的加高部分分别增设 1 条正垂线,将垂线监测延伸至坝顶。垂线的悬挂点设在坝顶,每条 2 个测点分别设在高程 170.0m 观测廊道和高程 162.0m 排水交通廊道内。并在右 2、 42 号坝段从基础到坝顶分别增加布设正垂线 2 条 6 个测点,以加强左右转弯坝段部位的水平位移监测。取消初期布设在 36 号坝段的正垂线 1 条,对其余初期工程原有的正垂线进行改建。 引张线和精密导线。初期工程原有 4 条引张线及 2 条精密导线,布置如下 :7 24 号坝段,坝轴线下游 15m 的高程101m 廊道布设引张线 1 条 17 个测点 ;25 31 号坝段,坝轴线上游 17m 的高程 101m 廊道布设引张线 1 条 7 个测点 ;7 26 号坝段,初期坝顶高程 159m 廊道布设引张线 1条 19 个测点 ;27 36 号坝段,初期坝顶高程 159m 廊道布设引张线 1 条 9 个测点 ; 在 1 号至右 13 号坝段高程 150m廊道内,布设精密导线 1 条 14 个测点 ;36 44 号坝段高程6 / 11 140m 廊道内,布设精密导线 1 条 9 个测点。 加高工程继续沿用高程 101m 廊道内的 2 条引张线,用以继续观测大坝基础各坝段上下游方向的水平位移。 将初期坝顶高程 159m 廊道原有的引张线改建,布设 2条引张线 :在深孔溢流坝段 7 13 号坝段改建布设引张线 1条 7 个测点 ;在厂房坝段至左岸联接坝段 25 36 号坝段改建布设引张线 1 条 12 个测点,用以继续观测原坝顶部分坝段上下游方向的水平位移,同时可与新建坝顶的水平位移进行比较。 加高工程在高程 170m 观测廊道布设 3 条引张线,用以监测新建坝顶各坝段上下游方向的水平位移 :在 1 7 号坝 段高程 170m 廊道上游侧布设引张线 1 条 7 个测点 ;在 7 27 号坝段高程 170m廊道下游侧布设引张线 1条 21个测点 ;在 2736 号坝段高程 170m 廊道下游侧布设引张线 1 条 10 个测点。 另外,在高程 150m 廊道 1 7 号坝段增加布设引张线 1条 7 个测点,结合 1 号至右 7 号坝段高程 150m 廊道原有的 1条精密导线 7 个测点,用以加强对右岸转弯坝段水平位移监测。 同时,在 36 44 号坝段高程 140m 廊道保留布设精密导线 1 条 9 个测点,用以加强对左岸转弯坝段水平位移监测。 交会点。在混凝土坝典型坝段坝顶与正垂线结合处新增布设测边交 会测点 5 个,加强对坝顶关键部位的水平位移监7 / 11 测。 .垂直位移监测 混凝土大坝垂直位移监测点主要布置在大坝基础廊道、高程 170m 观测廊道和坝顶,在左、右岸转弯坝段布设了竖直传高仪,将坝顶水准测线和基础水准测点联系 ;同时,选取一部分坝段在基础横向廊道和坝顶分别在上、下游侧对应布设精密水准或静力水准监测点,组成短水准组,观测坝体的转动或相对垂直位移。 精密水准。初期工程在基础廊道现存共有 94 个精密水准测点和 6 个倾斜观测断面 12 个测点,其中有 28 个深埋钢管标,主要深置于坝基不同程度的破碎带、断裂、软弱夹层部位。 加高 工程在基础廊道恢复布设 8 个精密水准测点 ;在基础横向廊道新增设 9 个倾斜观测断面 18 个测点。高程 170m廊道右 6 43 号坝段各增设 1 个精密水准测点,共 50 个测点 ;在坝顶高程 176.6m 坝面新增设 22 个倾斜观测断面,分别在上、下游侧对应布设一个精密水准点,共 44 个测点。 静力水准。加高工程继续沿用初期工程原有的静力水准设施 :19 31号坝段防渗板廊道和 25 31号坝段基础廊道静力水准测线 1 条 14 个测点 ;基础横向廊道 6 个倾斜观测断面12 个测点。同时在右 6 5 号坝段基础廊道新布设静力水准测线 6 条 20 个测点 ;在 9 24 号坝段基础廊道新布设静力水8 / 11 准测线 4 条 19 个测点。在 34 44 号坝段基础廊道新布设静力水准测线 2 条 14 个测点。另在 7、 33 号坝段基础横向廊道新布设 2 个倾斜观测断面 4 个测点。在基础廊道共计新布设静力水准测线 14 条 57 个测点。 加高工程在右 6 44 号坝段高程 170m 观测廊道内每坝段增设一个测点,共新布设 5 条静力水准测线 54 个测点,以加强对各坝段坝顶部位的垂直位移监测,同时和对应的精密水准测点进行相互参照、对比。 双金属标。作为精密水准和静力水准工作基点,加高工程在 25 号坝段增设 1 座双金属标。 竖直传高。为方便将坝 顶高程传至廊道,同时可以将坝顶水准和基础廊道水准联系起来以构成系统,进行误差改算,加高工程在右 5、 42 号坝段分别布设竖直传高 2 套,测点分别设在高程 176.6m 坝顶平面、高程 170.0m 观测廊道以及基础廊道。 电站厂房变形监测 沿用初期工程在 1、 3、 5、 6 号水轮机组的 94m 高程平台上分别布设的 3 个精密水准标点,共计 12 个测点。 同时,加高工程结合精密水准点增设静力水准测线 2 条12 个测点。 垂直升船机变形监测 .1 水平位移监测 9 / 11 在 1、 2、 5、 6 号墩柱上各布设边角交会点 1 个,共 4个交会点,以附近的监测网点进行前 方边交会。 .垂直位移监测 在 1 8 号墩柱基座上各布设 3 个垂直位移监测点,共24 个测点,以量测导轨倾斜及各墩柱间的不均匀沉降。 土石坝变形监测 .1 左岸土石坝 .1.1 水平位移监测 交会点。在左岸土石坝坝顶上游侧心墙顶布设交会监测点 24 个。在背水坡高程 165m 马道上,布设交会监测点 16个。 测距视准线。保留布设在初期工程原坝顶左联坝段迎水坡高程 162m 马道的测距视准线 1 条 5 个测点, 5 条测距边。加高工程在坝顶高程 176.6m 新布设测距边 6 条。 表面测缝装置。在土石坝与混凝土坝 41、 42 号坝段坝顶接合处,各 布设 1 套表面测缝计,共 2 套。 垂线及伸缩仪。初期工程在左岸土石坝下游挡土墙 2 号坝段布设 1 条正垂线。加高工程增设 1 条正垂线及 1 条倒垂线。两条正垂线之间布设 1 条伸缩仪以联系。 .1.垂直位移监测 双金属标和测温钢管标。作为土石坝垂直位移监测工作基点,加高工程在左岸土石坝位于糖梨树岭的岸坡地段,增10 / 11 设双金属标 1 座。在左岸土石坝背水侧尖山段岸坡 160m 高程,新设测温钢管标 1 座。并保留原有的尖山双金属标。 精密水准。在左岸土石坝坝顶高程 176.6m,迎水坡高程162m,背水坡高程 165m, 155m 各布设 1 条精密水准测线 。按间距 60 80m 布设 1 个测点,并与水平位移监测点结合布置 ;在先锋沟、王大沟 2 个重点监测断面,自坡脚点至坝顶进行全断面监测。共计布设精密水准监测点 86 个,水准路线长约 10km。 .右岸土石坝 .2.1 水平位移监测 交会点。在右岸土石坝坝顶上游侧心墙顶新增交会监测点 16 个。在背水坡 165m 马道上,新设交会监测点 10 个。 测距边。在右岸土石坝与混凝土坝联接段坝顶,布设精密测距边 6 条。 表面测缝装置。在右岸土石坝与右 5、 6 号坝段坝顶接合处,各布设 1 套表面测缝计,共 2 套。 .2.垂直位移监测 双金属标和测温钢管 标。作为土石坝垂直位移监测工作基点,加高工程在右岸土石坝右坝肩岸坡地段,增设双金属标 1 座。在右岸土石坝中部背水侧岸坡 155m 高程,增加布设测温钢管标 1 座。 精密水准。在右岸土石坝坝顶高程 176.6m,迎水坡高程11 / 11 162m,背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