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67.140.10 X55 DB33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 33/T 2452010 代替 DB33/ 245.12003,DB33/T 245.22003 DB33/T 245.32003 DB33/T 245.42003 地理标志产品 江山绿牡丹茶 Product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 Jiangshan lumudan tea 2010 - 04 - 26 发布 2010 - 05 - 26 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3/T 2452010 I 前 言 本标准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5第78号令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GB/T 17924 2008地理标志产品标准通用要求及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 写修订。 本标准代替DB33/T 245.1-2003江山绿牡丹茶 第1部分:苗木、DB33/T 245.2-2003江山绿牡 丹茶 第2部分:栽培技术、DB33/T 245.3-2003江山绿牡丹茶 第3部分:鲜叶与加工、DB33/T 245.4-2003 江山绿牡丹茶 第4部分:商品茶。与原标准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将标准名称由江山绿牡丹茶改为地理标志产品江山绿 牡丹茶; 将原江山绿牡丹茶标准由 4 部分修订整编为 1 个部分; 增加了 SB/T 10035、SB/T 10037、GB/T 17924、GB/T 23776、DB33/T 627 等规范性引用文件; 增加了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准用规定; 将“江山绿牡丹茶 Jiangshan green peony tea”字样修改为“地理标志产品江山绿牡丹茶 Product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Jiangshan lumudan tea”字样; 增加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术语和定义; 质量安全指标采用了 GB 2762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3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修改了江山绿牡丹茶基本要求、感官特征、理化指标等条文; 修改了净含量指标测定方法; 将江山绿牡丹茶的茶树栽培及茶园管理、加工工艺、质量要求作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均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山市农业局、江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江山市茶叶技术推广中心、江山市绿牡 丹名茶产业化协会、浙江省江山仙霞茶场。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毛华、严文、毛杨仓、汪益华、胡群英、姜海燕、吴建忠。 DB33/T 2452010 1 地理标志产品 江山绿牡丹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江山绿牡丹茶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术语和定义、自然环境和生产、要求、试验 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 批准保护的江山绿牡丹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2762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2763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7718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T 8302 茶 取样 GB/T 8304 茶 水分测定 GB/T 8305 茶 水浸出物测定 GB/T 8306 茶 总灰分测定 GB/T 8310 茶 粗纤维测定 GB/T 8311 茶 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 GB 11767 茶树种苗 GB/T 14487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 GB/T 17924 地理标志产品标准通用要求 GB/T 23776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SB/T 10035 茶叶销售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SB/T 10037 红茶、绿茶、花茶运输包装 DB33/T 627 茶叶生产企业场所与设备条件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 第75号(2005)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 第102号(2007) 食品标识管理规定 3 术语和定义 GB/T 14487 确立的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DB33/T 2452010 2 地理标志产品江山绿牡丹茶 product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Jiangshan lumudan tea 产自本标准第4章范围内,选用 “鸠坑种”、“浙农117”、“龙井43”等本地适栽的茶树品种鲜 叶为原料,经特定的工艺加工而成并符合本标准规定要求的绿茶类茶叶。 4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 江山绿牡丹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限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 定批准的范围,即为浙江省江山市现辖行政区域内的14个乡镇。见附录A(江山市行政区域图)。 5 自然环境与生产 5.1 自然环境 5.1.1 地理 地理标志产品江山绿牡丹茶生产区域应位于北纬28 15 26 28 53 27 ,东经118 22 37 118 48 48 之间。其中,东南部为仙霞岭山区,西北部为从江西延伸而至的怀玉山余脉,中部为江山 港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河谷丘陵等区域。 5.1.2 气候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降水丰沛。年平均气温17.1 ,10 活动积温5375 ,无霜期252天。年平均降水量1761 mm,平均相对湿度81%。 5.1.3 土壤 茶园土壤多属红黄壤及其变种,以红壤、红黄壤、黄壤、黄泥沙土等为主,母质以残原积土、坡积 土、洪积土、冲洪积土为主,土壤呈酸性或微酸性,pH值4.56.5。 5.1.4 植被 茶园四周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或落叶树为主的常绿和落叶混交林,以及人工培育的马尾松、毛竹、经 济林等。 5.2 品种 地理标志产品江山绿牡丹茶的茶树品种应采用“鸠坑种”、“浙农117”、“龙井43”等本地适栽 的绿茶品种。 5.3 茶树栽培及茶园管理 见附录B。 5.4 鲜叶 5.4.1 采摘 5.4.1.1 采摘标准 单芽至一芽二叶初展。 DB33/T 2452010 3 5.4.1.2 采摘时间 一般从2月底到月初开始,以茶树蓬面每平方米有10个15个芽叶符合鲜叶质量要求即可开采。 5.4.1.3 采摘要求 先发先采、分批分次。手工采茶应提手采,不应捋采和抓采,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采雨 水叶、病虫叶、紫芽叶、对夹叶、破叶、瘦小芽叶。 5.4.1.4 盛装 盛装鲜叶的器具应用清洁卫生、透气性好的篮、篓类盛器,不应使用布袋、塑料袋等软包装材料密 闭盛装。 5.4.2 质量 新鲜、匀净、芽叶完整成朵、色泽鲜绿,不应含有非茶类夹杂物。鲜叶质量分一级、二级、三级、 四级, 应符合表的要求, 低于四级及劣变的鲜叶, 不应作为地理标志产品江山绿牡丹茶原料验收加工。 表1 鲜叶质量分级指标 等 别 要 求 一级 单芽和一芽一叶初展占95以上,芽叶肥壮,匀净新鲜,不含紫芽、病虫芽叶、对夹叶、鱼 叶、鳞片等。 二级 一芽一叶占80以内,一芽一叶初展占20以上,芽叶肥壮,匀净新鲜,不含紫芽、病虫芽 叶、对夹叶、鱼叶、鳞片等。 三级 一芽一叶占80以上,一芽二叶初展不超过20,芽叶完整,匀净新鲜,不含紫芽、病虫芽和 对夹叶。 四级 一芽二叶初展为主,一芽一叶不超过20,芽叶完整、新鲜。 5.4.3 运输与贮存 5.4.3.1 鲜叶采摘后及时运至加工场所,运输时应避免日晒、雨淋,应贮放在洁净、阴凉处,注意保 质保鲜。 5.4.3.2 鲜叶运输、贮存时,应轻放、轻翻、禁压,并不应与有异味、有毒的物品混装。 5.5 加工 5.5.1 加工环境 应符合DB33/T 627的规定。 5.5.2 加工工艺 摊青杀青揉捻初烘理条复烘足干(提香),具体工艺规范按照附录C执行。 6 质量要求 DB33/T 2452010 4 地理标志产品江山绿牡丹茶的质量要求按照附录D执行。 7 试验方法 7.1 取样 按GB/T 8302的规定执行。 7.2 感官检验 按GB/T 23776的规定执行。 7.3 理化指标 7.3.1 水分 按GB/T 8304的规定执行。 7.3.2 水浸出物 按GB/T 8305的规定执行。 7.3.3 总灰分 按GB/T 8306的规定执行。 7.3.4 粗纤维含量 按GB/T 8310的规定执行。 7.3.5 粉末含量 按GB/T 8311的规定执行。 7.4 质量安全指标 按GB 2762和 GB 2763的规定执行。 7.5 净含量 按JJF 1070规定执行。 8 检验规则 8.1 出厂检验 8.1.1 产品出厂需经工厂检验部门逐批检验合格,附产品合格证方能出厂。 8.1.2 出厂检验项目包括感官品质、水分、粉末含量、净含量。 8.2 型式检验 8.2.1 正常生产时每年进行一次型式检验,有下列情况时也应进行型式检验: a) 新产品试制鉴定; DB33/T 2452010 5 b) 正式生产时,如原料、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到产品的质量; c) 出厂检验的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d)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型式检验要求时。 8.2.2 型式检验项目包括附录 D 规定中的全部项目。 8.3 组批规则 产地抽样以同一工艺、同一规格、同一生产周期加工的茶叶为一个检验批次。 8.4 判定原则 8.4.1 等级 茶叶等级的判定,按本标准附录D的规定执行,具体判定原则为: a) 若感官检验结果正好符合某级要求,则定为该级; b) 若感官检验结果外形或叶底嫩度符合某级标准而汤色、 香气、 滋味三项因子有中二项低于相应 级别标准,则判降级。 8.4.2 判定 8.4.2.1 检验项目中感官品质低于三级标准或检出劣变茶,则判该批为不合格品。 8.4.2.2 质量安全指标中有一项指标检验不合格,即该批为不合格。 8.5 复验、仲裁 供需双方对检验结果有异议时,允许加倍取样作一次复验,必要时双方重新抽样,密码检验,以复 验结果为准。若对复验结果仍有异议,可由法定质量检测机构仲裁。 9 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 9.1 标志、标签 9.1.1 获得批准的企业按相关规定可在其产品包装上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标志应符合 GB/T 17924 的规定。 9.1.2 标签应符合 GB 7718 的规定。 9.1.3 标志、标签应符合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的规定。 9.2 包装 9.2.1 包装应符合牢固、干燥、整洁、防潮、美观的要求,直接接触茶叶的包装材料应当使用无毒无 害的食品级材料。 9.2.2 销售包装应符合 SB/T 10035 的规定,包装储运图示标志应符合 GB/T 191 的规定。 9.2.3 运输包装应符合 SB/T 10037 的规定,装卸时应轻装轻卸。 9.3 贮存 9.3.1 库房要求 9.3.1.1 库房应清洁,避光、无异气味,远离有毒,易污染的物品。 9.3.1.2 库房应干燥,配有除湿装置,库房的地面和墙壁有防潮材料做隔层。 DB33/T 2452010 6 9.3.1.3 配置冷藏设施时,库房温度以 0 5 为宜。 9.3.2 库房管理 9.3.2.1 对不同等级的茶叶应分别贮存、整齐有序、离地离墙堆放。 9.3.2.2 定期和不定期检查贮存情况,对有品质下降迹象的茶叶,应及时处理。 DB33/T 2452010 7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江山绿牡丹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图 江山绿牡丹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见图A.1。 图A.1 江山绿牡丹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图 DB33/T 2452010 8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茶树栽培及茶园管理 B.1 茶树栽培 B.1.1 苗木 苗木要求按GB 11767规定执行。 B.1.2 茶园规划 B.1.2.1 茶园周围没有污染源,山坡地或丘陵地,坡度25 以下。 B.1.2.2 道路设置:根据园地规模、地形、地貌等条件设置合理的道路系统,包括主道、支道及操作 道。 B.1.2.3 茶园四周应有防风林或隔离林带,茶园区域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应植树造林,主要道路、沟 渠两边种植行道树,梯壁坎边种草。 B.1.3 开垦 B.1.3.1 坡度15 以下的缓坡地可直接开垦, 深度50 cm。 坡度15 以上坡地, 按等高水平线砌筑梯地, 梯面宽应在150 cm以上,然后初垦,深度50 cm。 B.1.3.2 在定植前进行复垦,深度20 cm30 cm。 B.1.4 定植 B.1.4.1 定植时间 春季定植:2月中旬至3月中旬;秋季定植: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 B.1.4.2 定植密度 单条栽:行距150 cm,株距30 cm,每穴茶苗2株3株,每666.7 m 2基本茶苗数3000株4000株; 双条栽:大行距150 cm,小行距40 cm,株距30 cm,每穴茶苗2株,每666.7 m 2基本苗数5000株5500 株。 B.2 茶园管理 B.2.1 定期耕作 B.2.1.1 浅耕:每年2月中下旬开始浅耕,深度5 cm10 cm。 B.2.1.2 中耕:春茶采制结束后(月上、中旬)进行夏茶前中耕,深度10 cm15 cm。 B.2.1.3 深耕:每年或隔年一次,一般在10月茶季结束后进行。在茶行中深挖,深度25 cm以上。 B.2.2 施肥 DB33/T 2452010 9 B.2.2.1 施肥时期:2月中、下旬,施春茶催芽肥;5月上、中旬,施夏茶前追肥;6月下旬、9月中旬, 分期施三茶和秋茶追肥;10月11月,秋冬季结合深耕施基肥。 B.2.2.2 施肥种类:基肥以有机肥为主,追肥以无机氮为主,磷、钾为辅。 B.2.2.3 施肥配比:一般按氮:磷:钾为3:1:1比例配施。 B.2.3 树冠管理 B.2.3.1 定型修剪 B.2.3.1.1 幼龄期茶树、台刈后茶树通过定型修剪促进侧枝形成,培养骨干枝,使其形成广阔的采摘 面。 B.2.3.1.2 定型修剪时间:第一次在茶苗移栽定植时进行;第二次在栽后第二年2月下旬进行;第三次 在定植后第三年春茶采摘后进行。 B.2.3.1.3 定型修剪高度与方法:第一次在离地18 cm20 cm处用整枝剪剪去主杆枝;第二次在离地 33 cm35 cm左右处用修枝剪剪去余枝;第三次在离地45 cm50 cm左右处用修枝剪将树冠剪平。 B.2.3.2 轻修剪 B.2.3.2.1 轻修剪的对象为成龄茶园,剪去树冠面上突出枝,控制树高,平整冠面。 B.2.3.2.2 轻修剪每年进行1次, 剪去树冠面上的突出枝、 深度约5 cm左右,时间宜在春茶后 (5月下旬) 、 秋末(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进行。 B.2.3.3 重修剪 将衰败茶树的地上部枝条剪去1/2或1/3,春茶后进行为宜。 B.2.3.4 台刈 B.2.3.4.1 将衰老茶树上部枝条离地5 cm10 cm处全部台刈,一般在春茶后进行。 B.2.3.4.2 覆盖度较大的茶园,每年进行茶行边缘修剪,保持茶行15 cm20 cm的间隙。 B.2.4 病虫害防治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因地制宜合理运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经济、安全、有效 地控制病虫害。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使用农药应严格遵循GB 4285、GB/T 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 DB33/T 2452010 10 C C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地理标志产品 江山绿牡丹茶加工工艺规范 C.1 摊青 C.1.1 摊青场地及摊青器具应洁净卫生,室内空气流通,无异气味。 C.1.2 不同等级的鲜叶要分别摊青, 上、 下午鲜叶分开摊青, 有表面水的鲜叶要单独摊青, 分别加工。 C.1.3 摊青时间3 h12 h,摊青厚度3 cm以下。摊青过程中,适当轻翻散热。 C.2 杀青 C.2.1 杀青方式 用平锅手工杀青或滚筒杀青机等方式杀青。 C.2.2 技术要点 C.2.2.1 手工杀青:采用小口径平锅,其口径一般为40 cm50 cm;投叶时锅温200 左右,投叶量 每锅约0.25 kg ,杀青每锅需3 min5 min 。 C.2.2.2 机械杀青:采用40型、50型、60型、80型等型号滚筒杀青机,杀青投叶时筒壁温度240 以 上,出口处温度90 左右,匀速投叶,40型滚筒杀青机每小时 30 kg左右,从鲜叶入筒到出筒时间需1 min1.5 min。 C.3 揉捻 C.3.1 揉捻方式 手工揉捻或机械揉捻。 C.3.2 技术要点 C.3.2.1 手工揉捻:杀青叶应薄摊于篾匾内,并利用风力迅速冷却后方可揉捻,采用双手抓握150g左 右杀青叶在篾匾内单向反复推揉,中间结合理条。需时约1 min2 min。 C.3.2.2 机械揉捻:用25型、30型、40型、50型等型号揉捻机,不加压揉3 min5 min,初步成条, 不揉出茶汁。 C.4 初烘 C.4.1 初烘方式 采用竹制烘笼或茶叶烘干机。 C.4.2 技术要点 DB33/T 2452010 11 C.4.2.1 烘笼作业 揉捻叶解块理条后,应立即上烘。初烘时笼顶中心温度100 左右;每笼摊叶量1锅2锅杀青叶; 每烘1 min2 min翻烘一次,翻烘同时用风力冷却。每笼翻烘3次4次,二至三笼合并一笼再烘,当初 烘叶紧握不成团,松手即慢慢散开时下烘摊凉。需时10 min左右。如未用理条机,初烘叶应掌握手紧握 茶叶松手即散,稍有触手感下烘摊凉。需时15 min左右。 C.4.2.2 烘干机作业 热风温度控制在100 90 , 先高后低, 每网筛投叶量500 g揉捻叶, 做到均匀投叶, 时间约5 min 左右,随即下烘吹凉,其间翻烘一次,烘至手握茶叶不成团,松手能慢慢散开,有粘性,下烘摊凉回潮 20 min30 min。 C.5 理条 理条机条槽上部温度稳定在85 时, 投初烘叶1 kg均匀撒在槽内。 时间约5 min, 下机后摊凉30 min。 C.6 复烘 C.6.1 复烘方式 采用竹制烘笼或自动式茶叶烘干机。 C.6.2 烘笼作业 C.6.2.1.1 温度:复烘时笼顶中心温度前期70 左右,到后期则逐渐降至40 左右。 C.6.2.1.2 摊叶量:每笼摊叶量为1 kg1.5 kg初烘叶。 C.6.2.1.3 翻烘间隔时间: 复烘前期每隔3 min4 min翻烘一次, 后期可隔5 min10 min翻烘一次。 翻烘时动作应轻巧。严防碎茶漏入火盆内冒烟。 C.6.2.1.4 起笼下烘:当手捻茶条全部成粉末(含水率6.5以下)时,便可下烘摊凉。 C.6.3 自动式名茶烘干机作业 薄摊快烘,进风口温度70 80 ,含水率降至10%12%时,下烘回潮30 min以上。 C.7 足干 用烘干机足干,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租赁合同标准范本
- 护理带教方法规范化培训体系
- 果酸换肤后续护理
- 人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第二册期末检测试卷
- 管理学组织结构
- 脑血栓形成护理
- 遗传性肾炎的临床护理
- 幼儿园中班家访工作总结模版
- 高中化学人教版晶体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题
- 脑卒中患者血压及血糖管理
- 【医院管理案例学习】-床单位终末消毒标准的执行
- 能源费用托管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 退化草地修复亲水性聚氨酯复合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 暗挖格栅加工技术交底
- DB5106∕T 01-2019 农村彩钢棚管理指南
- 2023年安徽省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条例训练题库211题及答案
- LBS支撑平台LBS-p中移动终端地图数据格式及数据策略研究的中期报告
- 2023年南昌市外国与学校小升初能力试题
- 护理基础纵横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上海健康医学院
- 湘版(2017秋)4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