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高一历史一、选择题(22题,共44分)1. 某地称自己籍贯为“越人”,逐渐让位为“会稽郡人”,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三省六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越人” 一词来源于分封制,即“越国地区人”; “会稽郡”是郡县制度下地方的一个行政单位。“越人”,逐渐让位为“会稽郡人”,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郡县制的实行。B项宗法制度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D项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的政治制度。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点评: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分封制郡县制不同点时 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与中央关系被分封的诸侯,有一定的独立性,封位世袭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县令皇帝任免影响容易形成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划分标准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的,按地域划分共同点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王权的统治性质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2. “五四”运动的主旋律是:A. 爱国主义精神 B. 民主和科学精神C. 追求真理的精神 D. 勇于解放精神【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五四爱国运动精神的准确认识与理解,联系已学知识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故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3.19世纪中期,一位正直的英国人在评论一场战争时说:“我从没有听到过比这次对华战争的起源更不公道,进行时更给英国丢脸的战争。”这场战争是A. 鸦片战争 B. 甲午战争 C. 中法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19世纪中期”、“英国”可知,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结合所学可知,1840年英国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挑起战争,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发动国家是日本,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中法战争是19世纪晚期,发动国家是法国,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20世纪初,发动国家是英、美、法、德等八个国家,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鸦片战争,需要掌握鸦片战争的时间、发动国家与原因,解题的突破口是“19世纪中期”、“英国”。4.“它是一个被创造物,但是它有权毁掉它的创造者。它既是一个由立法机构任命的行政体,又是一个可以消灭立法机构的行政体。它是被造的,但它可以破坏;从起源上讲它是派生的,但在行动中它却具有毁灭性。”这里的“它”是指A. 国王B. 议会C. 内阁D. 首相【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主要考查近代西方的代议制。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一个可以消灭立法机构的行政体,它是被造的,但它可以破坏,从起源上讲它的确是议会、国王之类的所派生的,但在行动中它却具有毁灭性,因为内阁的权力是越来越大的。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C。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内阁5. 一位英国人说:“奴隶贸易比起鸦片贸易来,都要算是仁慈的。我们没有毁灭非洲人的肉体,因为我们的直接利益要求保持他们的生命;我们没有败坏他们的品格、腐蚀他们的思想,也没有毁灭他们的灵魂。可是鸦片贩子在腐败、败坏和毁灭不幸人的精神存在以后,还杀害他们的肉体。”这表明A. 奴隶贸易比鸦片贸易人道B. 奴隶贸易比鸦片贸易更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C. 鸦片贸易加剧了清政府的腐败D. 鸦片贸易严重摧残人的身心健康【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近代史中的两大罪恶贸易分别是鸦片贸易与奴隶贸易。在奴隶贸易中,奴隶本身是需要得到保护的。因此,奴隶的肉体没有被摧残,奴隶的品格与思想没有被败坏。而鸦片却摧残了中国人的身体,腐蚀了中国人的品格,败坏了中国人的思想。从材料中“鸦片贩子在腐败、败坏和毁灭不幸人的精神存在以后,还杀害他们的肉体。”可以看出,鸦片贸易严重摧残人的身心健康。奴隶贸易把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做奴隶,并不人道,A项错误;B、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D。考点: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点评:鸦片贸易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鸦片对中国人的伤害是全面性的。同治年间,中国吸食鸦片人口达4000万人,占总人口的1/10。当时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5,而中国消费的鸦片,则占世界鸦片总产量的85。鸦片对中国人的影响是长期性的。到1932年,中国吸食毒品的人数为8000万,占当时人口的16.8%。在四川,有70%的成年人是鸦片吸食者。在云南昆明,不到30万人口中鸦片成瘾者有6万多人,占20%。今天生产“红塔山”香烟的云南玉溪,当年吸食鸦片者占全县人口的30%。6. 王富仁教授认为中国近代以来每30年就有一个文化周期:185918891919194919792009,每一阶段都有文化的具体特征。其中对18891919年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从学制度到学思想,国人的思想解放不断加深B. “中体西用”的主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C. 马克思主义从传入到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思想D. 这一时期的各种思想“犬牙交错”,异常复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18891919年间,洋务派在“中体西用”的口号下掀起的洋务运动在这一时期破产,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由器物上升到制度,再上升到思想,故A项排除;B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因此答案为B;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从传入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思想,故C项排除;这一时期先进中国人宣传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和马克思主义,故D项正确,排除。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中体西用7. 古罗马法学家认为:“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该材料表明( )A. 罗马法与时倶进不断完善B. 法律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C. 罗马法至今仍有其适用性D. 罗马法以自然理性为基础【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罗马法学家的观点是:因为法律的根基是自然,所以它是理性的体现,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按照这一观点,罗马法和其它法律一样都以自然理性为基础,故答案选D项,A B C 三项说法正确符合罗马法的特征但在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以自然理性为基础8.忽必烈改制实质是汉化、封建化,在其改制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A. 任用汉人B. 设中书省C. 农桑立国D. 设行省加强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详解】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汉化”“封建化”虽然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多个方面,但归根结底在经济形态上,故排除ABD,选C。9. 美国人人杂志社在1908年列举了黑幕揭发者的成就:广告基本真实,食品和药物掺假将冒更大的风险;旧时政治老板风光已不再了;各州和各城市都在致力于廉政建设;人们开始提名自己的候选人;儿童在法庭上获得美好童年,弱势群体获得保护;公众资源得到了保护。材料表明美国进步运动实际上是( )A. 限制垄断资本家掠夺公众资源的运动B. 揭露社会黑暗和反腐败的运动C. 自我调整和完善社会内部机制的运动D. 促进民主和保护儿童权益的运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所给出的时间是1908年,这个时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垄断组织出现的时期,这则材料表示的是美国在社会矛盾调解上所做出的努力,这就表现出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故C项正确;A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D项比较片面,包含在C项之中。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美国的自我调整【名师点睛】评价罗斯福新政:1、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为二战的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保证了美国的民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美国以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新政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首先是改变了美国人的政治生活。美国联邦政府的规模、职能和特别是总统的权力急剧扩大,联邦政府的影响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渗透到美国的日常生活中。正是因为罗斯福新政使得美国总统的权力急剧扩大,所以美国的共和制也称为总统制共和制。其次是改变了美国人的经济生活。在危机期间初步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弱势群体相当数量的成员首次享有法定的经济保护。2、成功的原因: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与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国家经济。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其成功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借鉴了当时社会主义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3、局限性:只是制度内部的改革,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危机。10.“英国的虚君之虚,虚而不虚:一方面,虚君也有自己的权力,他具有任命首相的权力,否决议会决议案的权力,首相解散议会也要得到国王的支持。当英国政治发展面临重大问题,比如大选没有产生多数党,或多数党没有明确的领袖的时候,国王的作用则较为显赫。1924年,乔治五世就任命了一个少数党的领袖斯坦利鲍德温组成第一届工党政府。”材料表明英国国王A. 可以任命政党领袖B. 是国家政治权力结构的组成部分C. 政治权力得到加强D. 具有任免首相和解散议会的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虚君也有自己的权力”,国王拥有特殊情况下的首相任命权,说明英国的国王是国家政治权力结构的组成部分,故选B;材料中说当英国政治发展面临重大问题时,国王任命了政治领袖,排除A;随着英国代议制民主的发展,英王权力是逐渐削弱的,排除C;材料中只是讲述了英国国王有任命首相的权力,没有说明国王有免去首相的权力,排除D。11. 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该材料主要说明的是哪种政治制度( )A. 察举制 B. 九品中正制C. 科举制 D. 世卿世禄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意思即:缙绅虽然地位很高,可是没有经过进士科考,终究觉得不够完美。这样,以至于每次参加岁贡的不少于八九百人。这说明了唐朝进士科为世人所推崇,故选C项。其它各项均与材料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12.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语出宋真宗赵恒)这首诗不能说明( )A.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B. 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C. 儒家经典成为学校教科书 D. 皇族考取功名后承袭恩荫【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思想文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描述良田、安居、出门、娶妻等都是书中获得,可见该朝代重文轻武,重视伦理教化的作用,“六经勤向窗前读”可知儒家经典是学校的教科书,但是材料没有体现皇族承袭恩荫,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13. 秦王嬴政谴老将王翦击楚,王翦说:“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句中“不得封侯”的原因是A. 秦国的武将不得封侯 B. 秦国不再裂土封侯C. 秦王的地位不足以封侯 D. 秦国的军功爵制度已废除【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的原因主要是秦朝时行郡县制,长官不得再次世袭,故B项正确;A不符合题意;C中和D中说法与事实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名师点睛】秦朝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在春秋战国基础上全面推行。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设若干县。郡守、县长(令)由_皇帝_直接任命,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14. 西周时期择立太子的标准逐渐明确起来,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样做的目的是A. 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B. 解决财产的继承和分配,稳定统治秩序C. 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D. 防止内部纷争,加强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立子以贵,用血缘关系亲疏来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以巩固统治,故B是最佳答案。A不是主要目的;C是宗法制的特点;当时没有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D项中加强君主专制说法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宗法制思想观念对后世的影响:(1)使“忠”“孝”观念深入民心。(2)造就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3)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国”“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一批忠孝之士。(4)宗法制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等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贱、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阻碍民族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5)宗法意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15.通典职官载:“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汉成帝此举意在A. 提升御史地位B. 提高行政效率C. 抑制丞相职权D. 完善监督体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所学可知御史大夫本来就是丞相,与“皆宰相也”相一致,与“提升御史地位”无关,故A项排除;材料中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故B项排除;材料“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把宰相一分为三,且三者地位相等,相互制约,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C项正确;材料中主要阐释的宰相的职责,与监督体制无关,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抑制相权16.“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关于这三个历史事件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 领导阶级相同B. 革命任务相同C. 指导思想相同D. 革命对象相同【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都属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国民革命是革命统一战线领导的,解放战争是共产党领导的,A错误;领导阶级不同,指导思想也不相同,C错误;辛亥革命的革命对象主要是清王朝,国民革命的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解放战争主要是反对美国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D错误。17. 清代学者赵翼认为,“国初以来,设立议政王大臣,彼时因有议政处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允办理,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回召对承旨遵办,为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虚衔。”由材料可见A. 议政王大臣会议具有中国早期议会的基本特征B. 雍正皇帝因为在东北用兵设立了军机处C. 议政王大臣会议在清朝前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D. 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实现了皇权高度集中【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议政王大臣会议是中国清朝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出现是受奴隶制末期军事民主议会制的影响,因此排除A项;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虽大,只是能够限制君权,不可能高过皇帝,排除B项;C项叙述有误。根据“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回召对承旨遵办”,军机处的设置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职权转移到军机处,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朝的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18.唐代历史学家杜佑在通典选举中写道:“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故士林鲜国体之论,其弊一也所用非所习者也,故当官少称职之吏。”他认为科举制A. 考试内容过于单一 B. 选才不够公平公正C. 难以满足政治需要 D. 选材范围较为狭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鲜“国体”之论是和政治密切相关的,意在强调科举制度存在着明显的弊端,而材料中的故当官少“称职”之吏则直接强调科举制度其实是难以满足政治需要的,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而非其他的选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名师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例如本题就是唐代历史学家杜佑的一段言论,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19.元史记载,元成宗大德七年,御史台官员上奏“行省官久任,与所隶编氓联姻,害政。”对此,政府采取的措施是A. 设立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B. 设立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务C. 元大都周边地区由中书省直辖 D. 采取省官互迁的形式加以控制【答案】D【解析】材料“行省官久任,与所隶编氓联姻,害政”说明行省官员长时间在一个地方任职,容易“害政”,因此必须采取省官互迁的形式加以控制,故D项正确;材料“行省官久任”说明AC项错误;B项是管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为了防止“行省官久任,与所隶编氓联姻,害政。”而采取的措施,不是考查的是行省制度的内容和意义。20.根据下列文本材料所示内容,可以推断出的朝代是初期对地方行政设置做出重大调整强化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专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的文体书写用品得到重大改进A. 明朝 B. 宋朝 C. 唐朝 D. 汉朝【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朝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和科技文化成就,意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表格中的信息分别体现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重农抑商政策、汉赋和蔡侯纸的出现等史实,故排除ABC三项,选择D项。21.中共民主革命纲领与以往的救国主张的最大区别是A. 明确提出反帝要求B. 提出打倒军阀C. 要建立民主共和国D. 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答案】D【解析】中共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故D项正确;新三民主义也提出反帝,故A错误;B和C是中共一大主张。22.下表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统计的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农村土地情况调查数据,表格中的信息可以说明A. 近代农村经济结构剧烈变动B. 国民党民生主义已初见成效C. 中共土地革命政策的必要性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迫切性【答案】C【解析】表格显示地主人口3.5%却占有45.8%,而贫雇农占有70.5%,说明土地占有严重不足,急需进行土地改革,故C项正确;表格中体现不出经济结构变动的信息,故A错误;国民党民生主义不符合表格信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1935年,没有涉及土地改革问题,故D错误。点睛:本题属于典型表格题,解答此类试题关键是采集中表格中信息,通过地主和贫雇农的比较,可知土地占有比例严重不均,从而得出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答案。第II卷非选择题56分二、非选择题(4题,共56分)23.2015年是甲午中日战争结束12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致远号战舰在和敌舰作战材料二 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矗立着象征着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着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材料三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哀兵奋起,金戈鼍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铭文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哪场战役?指挥“致远号”撞向日舰的爱国将领是谁?(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3)材料三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分别列举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一两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4)纵观中国的抗战纪念,形式越来越丰富,规格越来越提升,内涵越来越深刻,这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答案】(1)黄海战役 邓世昌(2)1931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局部抗战,1945年日本投降(3)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役:正面战场: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敌后战场:百团大战等(4)尊重历史、复兴中国、维护和平等。(4分,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材料“致远号战舰在敌舰作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战役;指挥“致远号”撞向日舰的爱国将领是邓世昌。(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材料“十四年抗日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是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局部抗战,到1945年日本投降。(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战场的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与敌后战场的百团大战等都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4)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铭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纵观中国的抗战纪念,形式越来越丰富,规格越来越提升,内涵越来越深刻,这样做可以尊重历史、复兴中国、维护和平等。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24.阅读下列两则材料,据此回答:材料一 位列晚清“四大奇案”之首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原本是一起影响甚微的地方冤案,情节与水浒传中潘金莲毒死丈夫武大郎极为相似。当申报偶然将这则奇闻异事登载出来时,恐怕所有人都不会想到,它会发展为一桩社会关注度极高且惊动京师的大案,最终在慈禧太后直接过问下,经过刑部重新会审,冤案得以昭雪。而后更是通过新闻报道,文人笔记乃至电影电视剧的各种记载与改编,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材料二 德雷福斯案(犹太人德雷福斯,见习上尉军官,被法国陆军总参谋部诬陷为私通德国的间谍,被以叛国罪判处无期徒刑,革除公职,终身流放大西洋中的“魔鬼岛”),这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冤案。由于案件本身的艰难性与复杂性而激起了广泛的社会冲突。而该案的平反却有十足的“现代性”,除了其家人不断上访外,议会政治和现代媒体的深度介入,都让这个案件在社会上得到了持久而深入的讨论,使制造冤案的成本无限升高,最终得以昭雪,法国陆军总参谋部也因此一度声名狼藉。(1)根据材料一,分析冤案发生及得以平反的原因。(2)德雷福斯案对比杨乃武案得以昭雪的深层原因有哪些?(3)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分析现代传播媒介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作用。(4)你是如何看待上述两起冤案的?【答案】(1)爆发原因:第一:杨乃武不拘小节的个性特征 第二:封建儒家礼教对女性人性的束缚第三:封建官衙的假公济私 第四:封建国民的劣根性平反原因:第一:报刊的宣传强化了舆论的监督 第二:江南士绅阶层力量的壮大第三:统治阶层内部势力的争夺 第四:嫌犯家属的不 懈努力备注:两小问,只要分别答对其中的任意3点即可酌情给分。(2)原因:第一: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实现了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第二“现代媒体的深度介入,扩大了公民的知情权,强化了舆论的力量对权力运作的影响力。(3)作用:传递信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民智、舆论导向、关注时局等等。(4) 冤案的产生固然有其特殊的社会土壤,但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维护冤案的成本甚至会无限上升,超越了当时社会的承受能力,最终有可能会得以平反 ,突出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报刊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冤案发生的原因,要结合对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了解,可以从杨乃武的个性特征、封建儒家礼教、封建官衙的官官相卫及封建国民的劣根性作答。而平反的原因则可从报刊的舆论监督、江南士绅阶层的争取、统治阶层内部势力的争夺和嫌犯家属的努力归纳。(2)本题考查西方现代报刊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由材料来看,德雷福斯案的平反有两个有利因素,一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比较完善,另一个是西方报刊比较发达。(3)本题考查近代报刊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小。结合所学,近代报刊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作答为:传递信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民智、舆论导向、关注时局等等。(4)本题考查近代报刊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问是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即可酌情给分。可以答为:冤案的产生固然有其特殊的社会土壤,但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维护冤案的成本甚至会无限上升,超越了当时社会的承受能力,最终有可能会得以平反 ,突出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考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变迁 近代报刊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美国宪法规定:司法权属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规定设置的下属法院。但司法部门既无军权,又无财权,也无人事权,它既不能支配社会力量与财富,又不能采取任何主动行动,因而可以正确地断言,司法部门既无强制,又无意志,而仅有判断,并且在实施其判断时,亦需借助于行政部门的支持。美国立宪先贤汉弥尔顿因此曾评论说:“司法部门是分立的三权中最弱的一个”。最高法院建立的最初50年内,人们根本就没有把它看成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机构,在开始建立的头几年,甚至根本就没有案件上诉到最高法院。直至1803年,最高法院大法官马歇尔对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的裁决,正式使“司法审查”原则得到确立和贯彻,1819年又通过麦卡洛克诉马里兰州案的裁决,确立了州不应干涉联邦政府行使职权的原则,美国最高法院才改变了建立初期那种无足轻重的地位。美国内战后,许多宪法和法律并无明文规定的事情需要由最高法院的裁决来解决,于是最高法院的地位更加突出,司法权力进一步扩张。1937年以后,尤其是二战以后,最高法院在保护美国公民自由权利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更加增强,它在解决种族隔离、民权争议、立法席位的重新分配、总统与国会的冲突和许多社会政治等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材料二 美国司法审查制度在保障宪法统一实施,维护法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本身都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矛盾。如:1905年“洛克纳案”。最高法院宣布纽约州关于把面包房工作工时限制为每天不超过十小时的法律为无效。同时还把一批规定工人工资标准、禁止童工、保护女工的法律宣布为无效。理由是违反了“契约自由”原则。20世纪30年代,宣布“罗斯福新政”违宪事件。最高法院对罗斯福提出许多“新政”法案,持较为保守的态度,反对“新政”立法。造成行政与司法关系紧张。二战后,选区划分案。1946年科尔格罗夫诉格林案,最高法院认为划分选区界线的方法问题属于政治问题,不予干涉。1962年的贝克诉卡尔案,最高法院推翻上述判决,宣称选区划分问题,关系到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法院有权审理,进行司法审查。同样的选区划分问题,开始是政治性问题,后又成为司法性问题。摘编自王雅俊论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的作用及对我国的启示(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政府是如何维护“分立的三权中最弱的司法部门”的独立性的?美国最高法院作用和影响不断增强的原因有哪些?(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司法审查制度存在哪些局限性?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3)综合上述材料,说说美国司法制度的发展对我国有何借鉴和启示?【答案】(1)措施:宪法规定最高法院大法官除非犯罪,终身任职;任职期间薪俸固定;通过确定“司法审查”原则获得审查和禁止违宪立法权力;不断完善司法制度,提高最高法院地位等达到制约立法和行政权以维护独立性。原因:国家统一完成和社会经济发展,政府必须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客观要求;美国社会进一步民主化的必然结果;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美国一代代法律工作者的努力。(2)局限性:最高法院在解释法律时存在根据统治集团利益的需要,随意取舍,歪曲解释的现象;法官个人思想倾向具有决定性意义;违宪审查权的行使有时阻挠了社会进步立法等。实质:美国司法制度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和统治的手段。(3)启示:借鉴美国“宪法至上”的理念、“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精神;司法制度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完善;法律要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避免成为少数人统治的工具等。【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直至1803年,最高法院大法官马歇尔对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的裁决,正式使司法审查原则得到确立和贯彻”得出通过确定“司法审查”原则获得审查和禁止违宪立法权力;根据材料中“最高法院建立的最初50年内” “直至1803年,最高法院大法官马歇尔对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的裁决”“1819年又通过麦卡洛克诉马里兰州案的裁决,确立了州不应干涉联邦政府行使职权的原则”“美国内战后,许多宪法和法律并无明文规定的事情需要由最高法院的裁决来解决”“1937年以后,尤其是二战以后,最高法院在保护美国公民自由权利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更加增强”得出不断完善司法制度,提高最高法院地位等达到制约立法和行政权以维护独立性;再结合所学知识,1787年宪法规定最高法院大法官除非犯罪,终身任职。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美国政治、经济、社会、法制等角度分析回答。(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1905年洛克纳案。最高法院宣布纽约州关于把面包房工作工时限制为每天不超过十小时的法律为无效。同时还把一批规定工人工资标准、禁止童工、保护女工的法律宣布为无效。理由是违反了契约自由原则”得出最高法院在解释法律时存在根据统治集团利益的需要;“20世纪30年代,宣布罗斯福新政违宪事件。最高法院对罗斯福提出许多新政法案,持较为保守的态度,反对新政立法。造成行政与司法关系紧张” 得出违宪审查权的行使有时阻挠了社会进步立法;“二战后,选区划分案。1946年科尔格罗夫诉格林案,最高法院认为划分选区界线的方法问题属于政治问题,不予干涉。1962年的贝克诉卡尔案,最高法院推翻上述判决,宣称选区划分问题,关系到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法院有权审理,进行司法审查”得出法官个人思想倾向具有决定性意义。第二小问从美国司法制度阶级立场角度分析实质。(3)本问属于开放型问题,但要言之有理。如根据材料一美国司法制度的进步得出可以借鉴美国“宪法至上”的理念、“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精神;司法制度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完善;根据材料二美国司法制度的局限得出法律要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避免成为少数人统治的工具等。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司法制度。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并未给予资产阶奴实权,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才能生效。德国宪政中注有实权的恰恰是相当于议会下院的帝国议会,而皇帝是国家元首、权力中心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质控知识培训简报课件
- 象棋摆棋课件
- 2025带地下室独立别墅出售合同范本
- 2025版地质灾害监测土石方运输服务合同
- 2025版新一代生物识别门禁系统采购安装合同
- 2025版速记服务与法律文件翻译保密合同-聚法通专业保密
- 2025标准养老院物业服务合同样本
- 2025版大数据分析委托管理服务合同范本
- 语音干货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2025企业细饲料买卖合同
- 食材配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 人防指挥中心设计方案
- 广州英语语音题-单词辨音含答案(二)
- GB/T 17913-2024粮油储藏磷化氢环流熏蒸装备
-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 围墙拆除改造合同模板
- 考点巩固卷03中国地理(原卷版)
- 《青纱帐-甘蔗林》教案- 2023-2024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 中职英语1第一单元unit1
- 农作物植保员技能竞赛理论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展目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