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藁城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河北省藁城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河北省藁城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河北省藁城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河北省藁城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藁城一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高一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52小题,每题仅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5分,合计78分)1.下表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时期整地工具中耕工具夏朝耒、锛、铲、斧锄、博商朝耒、锛、铲、锸、斧、析铲、博西周耒、锛、铲、锸、斧、析、援铲、罅A. 已经出现铁犁牛耕B. 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C. 耕作方式不断进步D. 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耕作工具日益丰富,说明耕作方式不断进步,故C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当时出现铁犁牛耕,故A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故B错误。材料只反映耕作工具,无法体现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故D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耕作工具【名师点睛】石质工具、青铜工具、铁质农具。从原始时代到奴隶时代,石、木都是工具、包括农具的主要制作材料,用石料制作各种工具,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加工技术和方法,这中间也存在着一个相当漫长而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人们从最初不加选择的使用天然石块,再到初步打制,再到同时打制和磨制,再到对石料进行选择,根据石料确定加工对象和加工方法,以及打击、搓磨、钻孔等技术从摸索到逐渐成熟,其过程是相当漫长的,其技术与方法也是相当复杂的,其探索是相当艰巨的。2.秦汉时期,盐铁等官营手工作坊中劳动者的主要来源有:官府奴婢、犯罪刑徒、官府征发的服役者以及有一定手艺的自由身份的工匠。可见秦汉时期官营手工业A. 不计劳动力成本B. 效率极其低下C. 产品与市场无关D. 工艺水平不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盐铁等官营手工作坊中劳动者的主要来源有很多奴婢、刑徒及服役者等,这些人大多属于无偿劳作,只有对工匠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可见其劳动力成本极低,可以忽略不计,A项正确;材料并未言及官营手工业的效率问题,B项错误;材料未提供官营手工业产品及市场的相关信息,二者之间的关系亦未言明,C项错误;材料并未言及官营手工业的工艺水平问题,D项错误。所以选A点睛:解决本题要理解秦汉时期官营手工作坊中劳动者的成份,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3.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材料表明南宋以后A. 种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B. 经济重心基本转移至南方C. 衣被原料受到政府关注D. 中原成为棉花种植的中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棉花于宋末元初传至中原地区,这直接导致了此后的古代中国种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棉花逐渐取代木棉成为人们衣被原料的主要材料,故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的标志是南方人口的增多以及南方赋税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而非棉花的普遍种植,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政府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这并不直接代表“中原成为棉花种植的中心”,故D项错误。点睛:“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是解题的关键。4.有学者指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以下对宋元时期“新型经济”理解正确的是A. 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产生B. 说明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的发达C. 私营经济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D. 农村中开始出现租佃生产关系【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达,体现了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故B选项正确;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产生是在明朝中后期,故A选项错误;中国古代私营经济在经济中没有占主导地位,故C选项错误;农村租佃生产关系反映的是土地制度方面的现象,与商品经济的发达没有直接联系,故D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审题,注意时间和“死水”中泛起了“微澜”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区别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相关概念,同时私营经济与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问题都要正确掌握。5.明清时期,漕运是国家重要经济命脉。明初规定岁以湖广、江、浙等八省本色漕粮运抵京畿充裕国课。明中叶后,逐步改行漕粮折银。这一变化有助于A. 维护小农经济稳定B. 减轻百姓赋税负担C. 促进货币经济发展D. 强化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据材料“明中叶后,逐步改行漕粮折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叶后商品经济发展,白银成为广泛流通的货币,改行漕粮折银有利于货币经济发展,故C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小农经济,故A选项错误;改行漕粮折银不等于免除漕银,故不能减轻百姓赋税负担,故B选项错误;材料与强化地方控制无关,故D选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准确提取关键信息“改行漕粮折银”,应该正确理解漕粮折银体现了白银的流通作用,属于货币经济的发展,如果不能找到该信息,或受到其它信息的干扰,就容易错选其它选项。6.南宋在江南建国,水上交通发达。以临安和建康为枢纽,西向沿长江经鄂州联结四川。南面直通泉州、广州,联结琼州。高宗时,市舶收入达二百万贯。这表明A. 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商业发展B. 偏安江南成为商业发展的选择C. 两宋财政收入倚重于海外贸易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两宋时期【答案】A【解析】题干中提到南宋在江南水上交通发达的情况下,市舶收入很高,这说明南宋地理位置的优越是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故选A;南宋偏安江南,是因为当时金军南下占领了北宋的黄河流域,偏安江南是无奈之举,故B不符合史实;题干里面没有提到南宋财政收入的来源构成,所以没法得出C的结论,故排除C;D与题干无关,故排除。7.中国古代农民对市场交易的参与,更多是“剥削推动的商品化”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以牟利为目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这说明中国古代A. 小农经济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B. 商品经济受制于社会主流体制C. 农民缺乏商业致富的意识D. 工商食官限制了商品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题干中“剥削推动的商品化”是指在货币地租时代,农民为了用货币缴纳租税,不得不把手中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出售,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是指农民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自己无力生产的产品如食盐、铁器等生活生产必需品必须从市场上购买,这都是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服务的商业活动,故选B;A是原因,不是对题干现象的说明,故排除;C不符合史实,D是在夏商周时期才有的现象,而且也不是说的古代中国农民,故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CD。8.鸦片战争后有人记载:“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这种状况表明A.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被摧毁B. 商品经济开始取代自然经济C. 传统手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D. 中国市场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答案】C【解析】【详解】题中“物充积于厦口”“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只能反映鸦片战争后外国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的情况,并未反映资本主义萌芽被摧毁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在中国近代史上,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题中只反映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倾销,无法说明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故B项错误;根据题中“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可以看出西方工业品由于质优价廉而受到中国民众青睐。而中国传统手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逐渐走向日益萎缩和破产,故C选项正确;材料中只反映了在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的情况。当时只属于被动开放。并未体现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的变化,故D项错误。9.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是地丁、钱漕、盐课等,其中地丁几占全部岁收的三分之二;鸦片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关税、厘金和官业收入几占岁入的一半。从鸦片战争前后财政收入的变化可以看出A. 西方列强的掠夺B. 财政收入的减少C. 自然经济解体D. 中外贸易的扩大【答案】D【解析】材料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前后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变化,无法看出西方列强掠夺的因素,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探讨了财政收入的构成,没有具体说明财政收入的大小,故B项错误;材料谈到鸦片战争后,其它收入所占比重增加,但没有具体数据说明原来农业收入的减少,无法判断农业的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关税、厘金收入的增长与对外贸易的增长紧密相联,故D项正确。【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财政收入来源变化的比较,特别注意鸦片战争后“关税,厘金和官业收人几占岁入的一半”,这些都与中外贸易有关,进而做出选择。10.1881年起,清政府逐步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认识,认识到“铁路开通可为军事上之补救”,开始有筹划地修建铁路。这说明A. 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B. 近代交通日益发达便利C. 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D. 帝国主义侵华深入内地【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逐步改变了修建铁路的传统封建迷信观念,说明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故A选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说明传统封建迷信观念的改变,不是近代交通日益发达便利,故B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帝国主义侵华深入内地,故D选项错误。故选A。11.1902年,盛宣怀上奏清政府称:外国商人在上海争相开设工厂,导致棉花价格日益上涨,中国商人与外国商人之间相互倾轧,而中国商人财力单薄,如果不采取必要措施则必定失败。这一“上奏”可用以说明中国民族工业A. 受清政府政策的严格限制B. 在国际市场中举步维艰C. 在与洋商竞争中无利可图D. 受列强资本输出冲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列强的压制,列强的资本输出冲击中国的民族工业,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说明中国民族工业受列强资本的压制而非受清政府政策的限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说明中国民族工业受列强资本的压制而非举步维艰,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在与洋商竞争中必定失败而非无利可图,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工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民族工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是非常多的,但本题只是强调外国商人的冲击即列强资本输出的冲击。12.下图为中国近代某一时期设立厂矿的趋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B. 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障碍C. 外国对华的资本输出逐渐减弱D. 清末新政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图示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排除。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扫除了一些障碍,但不是图示1903年-1906年民族工业迅速的发展的原因,排除B。C项表述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外国对华的资本输出逐渐增强,排除。清末新政奖励实业的政策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符合图示信息,所以选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图示曲线的发展趋势,图示显示1903年-1906年民族工业迅速的发展,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清末新政的影响。13.收藏家郑先生藏有“申新纺织厂原始合同股票”:“立合同议据荣宗锦等今议定在上海陈家渡白利南路地方合创申新纺织厂,专购子花纺纱织布行销事业。共集股本银元三十万元,作为三千股订章程邀集全体股东具名向该管官厅注册,兹依公司的条例之规定,订立合同中华民国七年二月。”这表明该厂A. 具有现代企业管理意识B. 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壮大C. 在抗日战争时期陷入困境D. 新中国成立后企业性质发生了变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民族企业申新纺织厂发行股票,“订章程邀集全体股东”“依公司的条例之规定,订立合同”都符合现代企业管理意识,故A项正确;“中华民国七年”是1918 年。新民主主义经济出现在19491956年期间,故B项错误;抗日战争是19371945年期间,故C项错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14.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的幅度有3/4,从占进口总额的一半多,下降到只有14%。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7%,1936年则增至47%。这A. 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B. 避免了“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C. 反映了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D. 改变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布局【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轻工业品进口减少,说明此时中国轻工业发展;重工业进口增加,说明此时中国重工业发展缓慢,总体上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C项正确。1912年-1936年是中国近代化整体发展的时期,而不是艰难起步,排除A。题干没有涉及避免了“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的相关信息,排除B。题干主旨说明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是改变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布局,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C。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弄清轻重工业的发展趋势,结合题干和运用所学知识可知轻重工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15.1936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拟发展汽油、钢铁、发电机、铝、电器等行业。之后按计划逐步在湖南、江西、四川、云南等地筹办相关企业。这一举措A. 构建了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B. 均衡了中西部工业发展水平C. 使官僚资本的规模急剧扩张D. 为持久抗战进行了战略布局【答案】D【解析】 由于没有实现民族独立,近代中国无法构建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排除A;材料没有比较中西部工业发展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相关企业的经营状态和性质,不能说明官僚资本的规模急剧扩张,排除C;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36年3月”,当时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材料反映为持久抗战进行了战略布局,故选D。点睛:审读题干既要从材料中得出历史阶段特征,比如“1936年3月”,表明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容易排除A。也要联想到具有直接关联的信息,如1935年的华北事变的影响, 由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所以国民政府未雨绸缪,主动调整企业布局。16.19521966年,北京钢铁学院共培养学生约14400人,其中担任副部级以上领导职务的至少有32人;一大批学生的考试分数都超过了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但他们的第一志愿都是钢铁学院冶金系材料反映了()A.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时代背景B. 北京钢铁学院生源素质较高C. 青年学子建设国家的高涨热情D. 干部选拔注重学校和专业素质【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时间“19521966年”“但他们的第一志愿都是钢铁学院冶金系”可知是一五计划以及大跃进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影响下的产物,故A项正确;北京钢铁学院生源素质较高是对材料断章取意的理解,故B项错误;报考清华大学也能体现青年学子建设国家的高涨热情,故C项错误;材料“北京钢铁学院共培养学生约14400人,其中担任副部级以上领导职务的至少有32人”材料的意思是北京钢铁学院可以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但不能等同于干部选拔注重学校和专业素质,故D项错误17.1955年底,毛泽东提出:“我们要利用日前国际休战时间,利用这个国际和平时期,再加上我们的努力,加快我们的发展,可提早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刘少奇也提出:“如果不加快建设,农业和私营工商业未改造,工业未发展,将来一旦打起仗来,我们的困难就会更大。”据此可知上述认识A. 成为“一五”计划制定的依据B. 源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的政治意识C. 吸取了苏联斯大林模式的教训D.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始的标志【答案】B【解析】【详解】1956年前后,国际局势出现了新走向,两极对抗的冷战格局有所松动,以美、苏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与东方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开始由敌对转向缓和。因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作出了果断的反应。毛泽东提出要利用目前国际和平时期加快发展,提早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刘少奇也提出如果不加快建设将来一旦打起来,困难就会更大。这体现了一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紧张对立竞争的政治意识。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此时一五计划已经实施,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排除D项;18.毛泽东曾说过,你对原子弹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还是只有几分想,没有十分想呢?你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降低军政费用比重,多搞经济建设。毛泽东的上述观点A. 强调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B. 表明中国已研制成功原子弹C. 力图避免苏联工业化的弯路D. 落实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毛泽东的观点出自论十大关系。依据材料“你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经济建设”,表明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强调的是轻重工业协调发展,无法得出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论,故排除A项。论十大关系是在1956年提出的,而中国原子弹研制成功是在1964年,故B项错误。毛泽东关于降低军政费用的比例、多搞经济建设的认识,要求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目的在于避免苏联工业化的弊端,故C项正确。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是在1958年,无法落实,D项错误。19.1962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强调:“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实行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三级集体所有制,将不是短期内的事情,而是在一个长时期内,例如至少30年,实行的根本制度。”这一指示A. 有利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B. 体现了党对农村经济工作的调整C. 抑制了生产队和社员的生产积极性D. 延续了经济政策的“左”倾路线【答案】B【解析】材料中这一指示是1960年“八字方针”实施以来,党在农村工作调整的继续,通过对农村基层管理工作的调整,下放权利,以调动农村生产队和社员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答案选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行于1978年,排除A;这一指示促进了生产队和社员的生产积极性,一定程度上解决经济政策的“左”倾路线,排除CD。20.2015年7月8日,安徽省风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拿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标志着该省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这意味着A. 我国经济所有制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B. 市场经济体制在小岗村已经确立C. 这18户农民已经拥有土地所有权并可以进行土地买卖D.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前进【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安徽凤阳小岗村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标志性地点,早在20世纪70年代,它的“包产到户”就影响了整个中国,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它的发展代表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前进, D项正确。A选项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并不是所有制形式的变化,是生产方式的变化,排除;B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市场经济体制在小岗村已经确立;C选项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农民对土地只有经营权和管理权,没有买卖权。所以选D21.198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在兴办社队企业的同时,鼓励农民个人兴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乡镇企业,但大量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这反映出A. 私营经济获得法律认可B. 农村改革仍未取得突破C. 国企改革目标逐步明确D. 传统观念困扰体制转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央1号文件”属于行政法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大量新兴的私营企业”可知,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农民个人兴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乡镇企业”属于私营企业,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表明人们的思想还没有从旧有的集体经济观念下解放出来,故D项正确。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22.下表为我国部分年度的GDP增长率,对此解释合理的是年度19871988198919901991GDP增长率11.6%11.2%4.1%3.84%9.3%A. GDP下降是国家政策失误造成的B. 经济发展速度取决于国际环境C. 市场经济最能促进经济的发展D. 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前进【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19871991年GDP增长率总体上较高,但也有个别年份增速下降,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前进,并非一帆风顺。故答案为D项。这一时期的GDP下降主要是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排除;当时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排除C项。23.1980年8月,经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相继成立经济特区。1982年上半年,上海文汇报以醒目的标题,公开刊登了旧中国租界的由来一文。这篇文章从旧中国租界的形成谈起,映射建立特区。这表明A. 沿海建立经济特区的实践未得到中央支持B. 经济特区创办初期有形成变相租界的危险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遇到强大阻力D. 改革开放初期面临艰难的思想解放的过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题干中“这篇文章从旧中国租界的形成谈起,映射建立特区。”,可知当时人民在对待特区这个新生事物的看法上存在一定的分歧和模糊,说明在改革开放初期面临艰难的思想解放的过程,实质特区和租界有着本质的区别,最主要的区别是主权性质的问题,租界是外国领土在我国的延伸,租界就是外国的领土,而特区的主权归属是中国。AB表述错误,C内容与题干无关。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特区24.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 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 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 门当户对观念已经颠覆D. 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婚礼仪式的状况。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故A项错误;“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是中国婚俗,“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手持鲜花”是西方婚礼仪式,说明当时的婚礼仪式具有中西习俗融合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讲述婚礼的形式和规模学科*网,不能说明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集体婚礼虽由政府组织举办,但不能说明是由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婚俗变化的特点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考查近代中国社会婚俗的变化,同时也考查了服饰变化的特点。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再加上材料中婚礼的场面中的喜字是中国的,钢琴是西洋的,所以布置也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出题者通过设置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题目新颖却贴近生活。25.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下图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 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答案】B【解析】广告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号召“思想日新”“谋卫生”,追求国家进步,反映出当时追求新思想已成为社会时尚,故答案为B项。1913年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从时间上可排除A项;C项结论不符合史实,“成为国民共识”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所述只是个案,不能说明广告已经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排除D项。【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名师点睛】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包括: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中西文化的交融,如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传入;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和民主思潮的推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社会经济的发展,如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等;政府政策的影响,如民国政府的“剪辫易服”和迫令放足等。本题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在广告宣传中的体现,广告的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精神日旺,思想日新”也反映出1913年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之后追求新思想、追求进步的社会潮流。26. 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传统习俗受到冲击文化教育日渐衰落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 B. C. D.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近代社会生活变迁。本题可用排除法,由材料“大足板子毕业生”,可知是新式教育的发展,表述不正确,故排除。答案为D项。27.康有为等人在宣传其进步思想时不可能使用的形式是A. 创办报刊B. 广播宣传C. 放映电影D. 演讲集会【答案】B【解析】【详解】康有为等人宣传其进步思想时间应在戊戌变法时期。考查各种历史现象出现的时间。其中广播宣传在中国近代出现是在1923年,故C项不可能使用。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宣扬变法,故A项形式使用。1896年,上海放映电影,故C项可能使用。公车上出,演讲集会也可能使用,故排除D项。28.如表是15441660年西欧贵金属存量变化估计表,这说明新航路开辟年份白银数量(kg)白银指数(%)黄金数量(kg)黄金指数(%)英国食品价格指数(%)英国工业品价格指数(%)1544919000010081500010010010016002140000023211920001462441871660312700003401580000193316257A. 使西欧市场贵金属持续升值B. 使英国商品的价格首先上升C. 使西欧社会出现新的经济现象D. 推动了西欧社会“商业革命”【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以后,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涌入欧洲,导致来欧洲物价飞速上涨,出现了价格革命,这是当时欧洲出现新的经济现象,故C项正确。材料是“西欧贵金属存量变化估计表”,无法得出贵金属升值的结论,依据当时的史实,应当是贵金属存量上升,贵金属贬值,故A项错误。材料虽有英国的价格指数上涨,但是看不出是英国首先上升,故排除B项。商业革命是16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引起的欧洲商业和世界市场的一系列新变化。其中,主要的变化是: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的增多;商路及商业中心的转移;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世界市场的形成。材料体现的是价格革命,无法体现商业革命,故排除D项。29.英国商人托马斯孟(15711641)是当时欧洲流行的贸易差额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对外贸易必须做到商品的输出总值大于输入总值,以增加货币的流入量。其理论A. 适应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B. 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C. 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D. 阻碍了英国工业的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结合托马斯孟所处的年代,“对外贸易必须做到商品的输出总值大于输入总值,以增加货币的流入量”正是当时盛行的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的体现,重商主义流行于工业革命之前,A项错误;主张政府适当干预经济,B项错误;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C项正确。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早期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30.读表: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年份约1770约17901793约18301835数额(百万英镑)140175360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年份175517971835指数42.7442.4878.69综合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A. 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B. 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C. 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D. 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从1770到1793年,英国国民总收入由140百万英镑增长到175百万英镑,而在同一时期,工人工资收入还略有下降,据此可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科技的变革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故可排除B;依据材料可知,工人的工资指数从1775年到1835年由42.74增长到78.69,这说明了工人的生活还是有一定的改善的,故可排除C;从1770到1835年,英国国民总收入由140百万英镑增长到360百万英镑,增长了两倍多,而这一时期,工人的工资虽有增长,但增长的速度远远低于国民总收入,这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选D。点睛:解答此类图表型历史选择题的步骤:一是审清题目,明确要求;二是读全图表,把握方向。要认真审读图表,包括图表的标题、图表的内容尤其是图表中的数字及数字所体现的趋势,最大可能地从图表中提取全面、准确的信息;三是结合所学知识,排除干扰、做出科学判断。31.如表是历史上的部分经济要素变动表。这说明时间经济要素的变动公元前4世纪小农经济逐步形成18世纪末工厂出现19世纪末集团公司日益增多20世纪中叶自动控制系统问世A. 科技进步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创新B. 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显著提高C. 劳动工具革新改变经济调控机制D. 经济管理体制发生根本变革【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出自18世纪末以来,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的生产组织 形式的创新,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劳动工具的革新,C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经济管理体制的根本变革,D项排除。故选A。32.如表所示为1838年英国工业重镇利兹市各行业工种收入状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收入状况工种数典型工种例举最高9机械安装工、机炮制造工、铸铜工、机修工、铁模工居中16印刷工、铁匠、石匠、初纺工、羊毛分类工、染匠最低6裁缝、泥水匠、鞋匠、梳毛工、手织工工业革命促进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动大机器生产使工人出现了新的分化“蒸汽”的力量催生出新的技术行业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了劳动力自由流动和选择A. B. C. D. 【答案】A【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收入最高、居中、最低三个工种”的变化趋势可得出工业方面的工种的收入最高,而原本的一些传统行业收入偏低,说明工业革命促使了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动,正确;据表格中收入状况是以是否使用机器为分类的标准,正确;据“1838年”可判断出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蒸汽”的力量催生出新的技术行业,正确;表格中体现的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影响,与“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无关,错误。故A项正确。点晴:解题时紧扣题干中的时间信息及表格中的手分类进行综合判断,由时间信息可知是工业革命时期,由收入高低可判断出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相关,据此分析可判断出正确答案。33.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二是尼德兰革命说,三是“1500说”。支持第三种观点的主要历史依据是A. 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B. 资产阶级革命首次成功C. 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确立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文字“1500说”,A项与新航路开辟相关,它出现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正确;B项出现于16世纪末期的荷兰尼德兰革命,排除;C项出现于17-18世纪,排除;D项出现于工业革命时期,排除。故选A。34. 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 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程。”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A.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B. 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C. 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D. 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中 “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说明知识与科技的紧密结合性,这种现象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本题选择D项。A牛顿经典力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理论基础;B是经典力学建立的基础;C是运用经典力学原理,仍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电磁感应)。35.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A. 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B. 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C. 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D. 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答案】A【解析】柱状图中的数据代表的是1618世纪欧洲向美洲贩运的奴隶数量,很明显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大幅增加的,这个时间段主要是在工业革命之前,所以反映的是黑奴贸易这一早期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对外殖民扩张的手段,故选A;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确立是在20世纪初,题干时间与之不符,故排除B;题干反映的是整个欧洲,而“日不落帝国”只体现了英国,另外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不仅仅是依靠贩卖黑奴,故属于以偏概全,所以排除C;黑奴贸易的主要意图是满足美洲奴隶制种植园的需要,故D排除。点睛:这一题以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奴隶贸易为考查点,这既是所学的主干知识,也是关注人类命运的反思材料。选项对所学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整合,知识的容量较大。考生需要对重要的概念如黑奴贸易、早期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日不落帝国”等有正确的认知,再结合时代特征才可以准确作答。同样考查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36.18世纪末,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到访伦敦时发现,“雾如此之浓,以至于都可以抹到面包上”,浓雾之下,鸟儿也因无法觅食而从天上跌落下来。当时英国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A. 圈地运动的进行B. 蒸汽动力的应用C. 石油工业的发达D. 电器的广泛使用【答案】B【解析】题干反映了英国的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再结合题干的时间“18世纪末”,可知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动力的应用,B正确。圈地运动发生于14、15世纪,排除A;CD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成就,排除。37.经过长期的殖民争夺,到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自诩为“日不落”殖民帝国。期间与英国进行过激烈殖民争夺的列强主要有A. 葡萄牙、西班牙、德国B. 葡萄牙、荷兰、美国C. 意大利、西班牙、法国D. 西班牙、荷兰、法国【答案】D【解析】英国是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才成为“日不落”殖民帝国的,16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对外进行了规模日益扩大、手段日益残暴的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到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列强中占有殖民地最多的殖民帝国,所以本题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38.有人在1933年评价胡佛总统说:“因此历史站在那里犹豫,等待时间来做出判断,就为社会指明复兴的道路而言,胡佛是新时代总统的第一任,还是旧时代的最后一任。事实上,他两者兼具。”材料反映了当时A. 经济危机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B. 胡佛干预危机的措施取得明显效果C. 胡佛对危机做出了及时的力所能及的应对D. 胡佛经济哲学思想更适合繁荣年代【答案】C【解析】解读材料可以得出,作者认为胡佛的一些做法带有先导和启迪的性质,为罗斯福全面干预经济提供了借鉴,胡佛的做法既推动美国摆脱危机,走向复兴的方向,也使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走向终结,故C项正确;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经济遭到严重破坏,A明显错误,排除;结合所学可知,胡佛干预危机的措施没有取得明显效果,B错误;结合所学,胡佛经济哲学思想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而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故D错误。39.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其中约有1700名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这表明A. 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援助B. 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人才C. 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D. 苏联成为西方国家的产品倾销市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援助”说法明显错误,故A项错误;苏联社会制度早已建立,故B项错误;1931年正式苏联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而同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在经历经济危机,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人才、技术设备和资金,故C项正确;材料比较的不仅有设备,还有人才,故D项错误。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背景40.1930年,美国通过了极端贸易保护主义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该法案提高了890种商品的进口税率,一经实施即有33个国家提出抗议,随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幅度增加关税,引发了全面的贸易战。当时这种措施体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下滑诱发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的崩溃推动了本国经济的恢复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密切结合的资本主义,其特征有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追求的是国家垄断利润,资本经济实力雄厚,资本社会化达到新的高度。材料所述内容并不能体现其特征。故项错误。欧美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提高关税,会导致国际贸易额下降,加剧经济危机,损害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会诱发国际自由贸易体系的崩溃。故、项正确。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本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故项错误。综上所述,正确,错误,故答案为C。排除ABD三项。41.罗斯福新政的某项法案在国会讨论时,反对者声称,如果它得到通过,子女就将不再赡养父母,工人也会辞工不干。有人甚至认为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的著作中抄来的。下列与之直接相关的新政措施是A. 整顿财政金融B. 加强工业计划指导C. 成立农业调整署D.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答案】D【解析】题干反映了有些人认为这项法案会使子女不赡养父母,增加对工人的税收将打击工人的工作热情,甚至认为这是共产主义性质的措施,可知与之直接相关的是社会保障体系,故D正确。其他三项与题干没有直接关系。42.美国学者艾伦布林克利在美国史一书中说到:“在一个万物奇缺,许多家庭遭受营养不良和无食果腹的社会,政府很难解释为什么要消除产品剩余,毁掉牲畜和庄稼的做法在许多年都无法让人理解。”对于农业调整的做法,最为合理的解释是A. 稳定价格,增加农民收入B. 稳定市场,刺激产品出口C. 减耕减产,降低产品价格D. 防止投机,保障农民权益【答案】A【解析】经济危机期间,农产品价格猛跌,农民收入下降,农业调整的做法,最为合理的做法是稳定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排除C,选A;就经济危机期间,刺激产品出口容易掀起贸易战,从而加剧经济危机,排除B;在资本主义社会,无法防止投机,排除D。43.1933年3月,罗斯福总统开始推行新政时,州长们纷纷表态支持其复兴计划:但是到了1935年,州长们对新政态度发生分化,甚至有人提出要强烈抵制。导致州长们态度变化的原因是罗斯福新政A. 损害了资本家的根本利益B. 放弃了贸易保护政策C. 受到了苏联经济政策的影响D. 不断强化联邦政府权力【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州长们态度的变化主要是因为罗斯福在新政中不断强化联邦政府权力,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州的利益,故D项正确。罗斯福新政致力于缓解经济危机对美国的破坏,维护美国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贸易保护政策,而是强调州长们对罗斯福新政态度变化的原因,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罗斯福新政受美国政策影响,而是强调州长们对罗斯福新政态度变化的原因,排除C。44.马克思曾做出过这样的论述,即“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相对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缓解这现象采取的措施有A. 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 推动第三产业和新经济的兴起D. 建立社会福利国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有限的消费”“好像只有社会的相对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可以得出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二战后为了缓解而采取的措施是建立社会福利国家,D符合题意,故选D。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建立福利国家45.对以下表格反映的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