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课件)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ppt_第1页
(精选课件)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ppt_第2页
(精选课件)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ppt_第3页
(精选课件)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ppt_第4页
(精选课件)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1,内容提要,新生儿病房建设与院感管理要点 新生儿医院感染高危因素 新生儿医院感染特点 新生儿医院感染管理及防治对策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2,二、新生儿医院感染高危因素,3,(一)新生儿自身因素,皮肤粘膜屏障功能差,皮肤薄嫩,角质层发育差,皮下血管丰富,局部防御机能差易擦伤而致皮肤细菌感染,且皮肤中含水量较多,PH值较高,利于病原菌的生长。 吞噬细胞吞噬功能低下 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你下,新生儿血清免疫球蛋白主要来自于母体,自身合成的很少基本测不出。抵抗力低,易于感染,4,(二)侵入性操作因素,1、气管插管、呼吸机应用、吸痰、胃管等侵入性操作,使呼吸道和粘膜屏障功能降低 2、静脉留置针、PICC(外周静脉中心置管)、脐静脉插管在早产儿病人中的普遍应用,增加了导管败血症的感染率,5,(三)医务人员因素,医务人员的手是造成院内感染的直接途径,因此,医务人员对于消毒隔离制度的执行以及对感染控制的认识直接关系到院内感染控制的效果,6,(四)抗菌药物与激素的应用因,抗菌药物及激素的滥用、不合理使用易导致菌群失调,各种条件致病菌(包括真菌)得以生长繁殖并致病,增加了细菌耐药性,同时易导致二重感染。,7,(五)住院时间因素,医院感染的发生住院时间长短有关,住院时间越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越高 住院10天以上的新生儿感染率甚至可以达到20以上 降低平均住院日可降低医院感染率,8,(六)环境因素,病房布局不合理,面积较小,床位多,病人的密度高,流动人员较多等,也增加了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机会 病室内医疗仪器及固定装置的污染,如新生儿暖箱、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治疗车、婴儿磅秤、操作台(配奶台)、沐浴盆等,是造成交叉感染的途径之一。共用眼药、粉扑等 空调过滤网未定期清洗也是造成院感原因之一,9,新生儿医院感染特点,医院感染的概念: 指病人在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 无明确潜伏期的疾病,发生在医院住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10,新生儿医院感染特点,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定义 根据新生儿感染出现症状的时间,将新生儿分为: 1、早发性感染 生后3天内的感染,感染源多来自母体。 2、迟发性感染 出生3天以后住院患儿的感染,感染源多来自医院内。 美国国家儿童保健和人类发育研究所()认为新生儿医院感染是指新生儿生后3天在医院内获得并产生的临床症状的感染,11,新生儿医院感染特点,12,新生儿医院感染特点,常见病原体有: 细菌以G-杆菌为主,如假单胞菌、埃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白菌及肠杆菌等,G+球菌较少,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军团菌等有增多趋势 病毒 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副流感、肺炎病毒及轮状病毒最为常见 真菌 以白色念珠病最为常见,13,四、新生儿医院感染管理及防治对策,一、制定相关规章制度 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监控体系、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医院成立三级医院感染管理监控体系,即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科室院感监控小组,明确职责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核心制度:如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医院感染的监测与工作人员进出管理制度、探视制度等等,14,四、新生儿医院感染管理及防治对策,二、加强岗位院感知识培训及考核 目的:提高工作人员感控意识 进入新生儿病房的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进修生、实习生等进行规章制度及消毒隔离知识的培训,15,四、新生儿医院感染管理及防治对策,三、根据感染高危因素采取相应措施 医院的消毒与隔离 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新生儿病房是医院感染高危区,应设专人负责管理消毒隔离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16,四、新生儿医院感染管理及防治对策,1、环境管理 2、病人管理 3、人员管理 4、物品管理 5、其他管理,17,(一)环境管理,1、建筑及布局 新生儿病房的建筑设计和布局应邀请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参与,使其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18,(一)环境管理,限制区,即新生儿居住区与新生儿治疗专用区,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宜选择在南面、有窗的房间,面积大小根据设置床位数与治疗新生儿数而定,重病区 早产儿病区 足月儿非感染性疾病区 感染性疾病区 隔离区 康复区等,19,(一)环境管理,20,环境管理,保持室内温度24-28 ,湿渡55-65。保持病房地面及物体表面的高度洁净,地面每日拖擦2-3次 每月随机对室内空气和物品做微生物学检查,严格区分清洁区和污染区,生活垃圾和医用垃圾分类放置,并有明显标志。,21,环境管理,3、强调病房的通风,特别是强调自然风的通风对流,保持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的交换;自然通风不良或不能开窗时(沙尘天气则必须安装排风扇昼低位)通风。其空气洁净度的标准按卫生部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环境空气洁净度的要求执行,有条件的医院可采用空气净化层流系统净化空气。 病室空气清洁、消毒方法及要求见表,22,(二)病人管理,23,病人管理,1、各种治疗和护理操作前应穿戴清洁衣、帽和口罩,用洗手液、流动水充分洗手,并且在接触每一个新生儿前后都应选手消毒以免造成新生儿交叉感染 2、在治疗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一人一物单用,严禁器械混用,氧气湿化瓶、体温计等应按要求处理,定期抽检,24,病人管理,3、用过的被服放入带盖的桶内,不要随意扔在地上更不能与其他污物混放,每天送洗衣房单独清洗和消毒处理,尿布可采用一次性使用品 4、新生儿洗澡视病情而定,一般每日1次,重症监护室的新生儿按需要洗澡 5、洗澡时严格执行一人一盆一布一浴巾;洗澡前后分别使用不同操作台,操作台每天更换垫单,25,病人管理,6、新生儿洗澡水温以38-40为宜,洗澡时先洗头部、上半身、再洗下半身并注意观察全身情况,并注意保护耳朵、眼睛、勿将水灌入耳鼻及口腔内,防止发生中耳炎及吸入性肺炎。洗澡后在皮肤皱褶处如臀部、腹股沟、腋下、颈下擦身粉,以保持皮肤干燥,26,病人管理,7、新生儿出生时脐端经消毒后予无菌纱布包扎,如无特殊情况24小时后予以暴露,每日沐浴后用75酒精或络合碘消毒 8、新生儿应2-3h更换尿布1次,宜用质地柔软、吸水性强的棉布或一次性尿布。每次便后温水洗净局部,必要时涂护臀膏保护皮肤 9、保持新生儿眼睛清洁,如有分泌物,按医嘱给予处理,27,人员管理,1、新生儿病房宜采用无陪护封闭式管理,工作人员进入病房前严格换鞋、更衣、洗手 2、根据病房规模合理收治病人,按病种隔离,严格控制加床、无叠加床现象,28,人员管理,3、工作人员固定或相对固定,合理接收进修人员和实习同学,避免人员拥挤;新入科室的工作人员进入病房后应及时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强调接触病人前后洗手和保持环境清洁的重要性,工作人员每年体检一次,患有结核、活动性肝炎等传染病者暂调离,29,人员管理,4、严格限制人员出入,工作人员外出时应穿外出衣,出入层流洁净病房时应严格遵守缓冲间的出入程序,尤其注意尽量减少打开缓冲间的门,进出时要尽快关心且禁止同时打开出入口的门 5、严格执行探视和参观制度,未经允许,非本科室工作人员不能出入新生儿病房,探视家属每次只进1人,入室时应更衣、换鞋、消毒液泡手,有条件的应设探视走廊或电视探视 6、家属患感染性疾病者禁止进入病房,30,物品管理,1、有物流通道,洁污分流,保证进入病房的各类物品的清洁,尽量去除外包装或清洁处理后再入病房 2、医院所有使用的医疗器具在使用前后中,均应达到消毒灭菌的要求 3、注意污染物品的管理,不准在病房内清点污物、垃圾桶、污物桶加盖,密封送出病房 4、注意换鞋处的管理,室内鞋与室外鞋不能交叉踩踏,鞋子分区放置,室内鞋及鞋柜每日清洁一次,31,其它,1、所有新生儿被服、毛巾等用物一人一用,单独洗涤,保持清洁、干燥,存放合理 2、奶瓶、奶嘴一次性使用,用后常规清洗、晾干,高压灭菌备用。,32,其它,4、使用中的暖箱每日常规清洁,湿化器中的水每日更换,长时间使用的暖箱每周与清洁备用的暖箱更换一次,出院后的床单位及时进行终末处理。暖箱通风过滤网应定期清洗及更换(一般每月一次),并有专人负责管理及登记,33,其它,5、氧气、湿化瓶、吸引器及其管道可以送消毒供应中心处理,每日更换,湿化液应用灭菌水或当日冷开水。一次性输氧装置每位患儿更换,用后按医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