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论语新解》心得体会六篇_第1页
学习《论语新解》心得体会六篇_第2页
学习《论语新解》心得体会六篇_第3页
学习《论语新解》心得体会六篇_第4页
学习《论语新解》心得体会六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论语新解心得体会六篇【篇一】近日读完钱穆先生所著的论语新解,对于儒家的道德学说有了一点新的感悟。众所周知,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礼崩乐坏的时代,人人自危,求取自己的利益,道德准则则被弃置一旁,属于一个新旧交替、方生方死的时代。为了使社会从动荡不堪解脱出来,孔子选择了复周礼的道路。孔子认为周代礼乐制度完善,以周礼为行事的基本规范能使社会井然有序,天下安定、百姓安乐。但是有礼还是不够的,孔子创造性地改造了古代仁的概念,将其赋予新的内容,把仁作为行礼的内在基础,从而有了儒家完整的道德学说。一、礼理想化的社会礼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仪式活动,但最初的仪式活动并不是礼。在仪式活动发展成为礼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出现了一批专门掌管仪式活动的人员,仪式活动变为少数人垄断,成为体现少数人意志的一种活动。显然,礼的起源是以贫富分化、等级分化为前提的,反过来,礼的起源又促进了这种分化与文明的形成。由于特定的亲属制度和发达的祖先崇拜,礼一经产生便具有重视现实和人伦的特质。同时,礼的关注重心是人而非神。与殷人尊神尚鬼的作法不同,周人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把注意力集中到现世人间,通过礼的实践以行人事。春秋时代是一个动荡不堪,方生方死的时代。盛极一时,成功运作数百年的周代礼乐制度,这时已经行不通了。孔子称这种情况为“天下无道”。为了解决这样的情况,孔子提出了“复周礼”的主张。他看到了最初的“礼”的等级分化和重视人伦的特点,看到了构建安定的社会秩序的希望。在孔子眼中,礼与政的定义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政是“正”、而礼则是“事之治也”。从狭义看,礼只是典礼、礼节的意思;从广义看,其含义是礼貌(好的行为);从哲学意义看,又具备了理想的社会秩序之义。在我看来,对于孔子的“礼”的解释,最合适的是第三者,即礼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秩序,尤其是合理中节的封建社会。孔子追求礼,毋宁说是追求一种理想社会。这种社会人人相爱,尊敬当权者,等级分化明确,在社会上公众的拜祭喜庆符合礼乐之制。这种礼不仅包括了宗教的法规,也包括了生活的规范。周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只有依靠这种礼,整个社会可以得到合理的安排。二、仁诸德之家孔子从来不没有给仁一个明确的定义。仁可以是“为人也孝悌”、可以是“爱人”、可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的表现实在是太丰富了,其中每一个表现都是仁的一个子项,要想用其中任何一个子项,哪怕大一点的子项,去统一其他子项,都是不可能的。孔子从来没有用仁来具体指代某个人某件事,相反,他赋予了仁很多的变数。我看来,只要行为是符合道德的,符合人之为人的标准的,就能够被称为仁。可以说,仁应当是一种人的纯乎自然的状态,是合乎人情的思考,是儒家确立人之为人的道德标准。从这点来说,仁是诸德之名,凡是合乎道德的都能被称为仁。仁的另一个说法是诸德之源。仁可以说是道德的根据和源头,是道德的根据,是道德的本体。没有了仁也就没有了一切道德。维护好了内心的仁,也就有了“德”。仁是内在的。因为是内在的,所以仁往往表现为一种道德情感而非知识。因为是内在的,所以仁成为了道德的起源和根据。关于仁,孔子有着极高极精的涵义,他绝不肯以仁这个字轻予许可任何人,也从不把仁的涵义具体化。仁对于孔子更是一种心境,描写做人所追寻、所获得的状态、心情宁静时的感受、心情中失去仁以后的情况、心中依于仁的感受。孟子所说“居于仁”可以说很好的说明了孔子仁的思想的内涵。三、礼与仁的关系 外在目的与内在基础那么,礼与仁之间又存在什么联系呢?孔子复周礼的进程并不顺利,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这个困难并不在于周礼当时已经湮落,散落在民间,而在于很多人明明知道了礼却不按照礼的要求去做。有了礼乐制度,还需要有仁,来保证礼乐制度得以实现,仁是更本质、更内在的东西。行礼必须有内在的基础,只有有了内在的基础,行礼才能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这种内在的基础就是仁。可以说,礼是行仁的外在目的,仁是行礼的内在基础。如同孔子所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为人而不仁,再好的礼乐也没有用。人如果做不到仁,就不会自觉实行礼乐制度;反之,人如果做到了仁,就会将实行礼乐制度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四、礼与仁的现实启示道德的重要毋庸置疑,行礼必先以仁为基础,而要做到仁,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仁是存在于人的内心、不是靠学习就能会的东西,而礼是外在的、记录于典籍之上的。孔子使“仁”成为了最重要的基础,维护好内心的“仁”,也就成就了“德”,才能做到“礼”。然而仁是易于流失的,这也就给人们提出了处事行为的要求,提出了如何保持“仁”的一大挑战,自然就引到了“德”上。因此,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孔子有关为人处世的评价,指出了很多人应该怎么做的道德准则。孝、悌、忠、恕等等,都是各种值得提倡的德,能够做好这些,并且一直保持警惕、坚持不懈,也就能不违仁了,这样,礼也自然能实现。孔子礼和仁的思想尽管是针对他那个时代而发的,但这一思想有极大的普遍性,对于今天的社会生活仍然有其适应性。在我们当今社会,虽然说不上礼崩乐坏,但是可以说,很多人的内心是没有信仰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道德的缺失。我们应该做的是给正确的“礼”找到一个内心的仁的基础,而不是将所有的礼教全盘否定,甚至也扔掉了仁。首先要明确的是:礼非常重要。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国家若想稳定安泰,一定的“礼”是必不可少的。例如父母与子女、师长与学生、上级与下级之间必要的尊重和爱护,这些都是应该有的,不仅如此,这些更是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骄傲。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味地否定礼教,盲目追求所谓的自由,只能引起社会的混乱。再比如,我们讲人人平等,可是这难道能作为对父母长辈大呼小叫、放肆无礼的借口吗?在去除了对长辈行礼问安之类的繁文缛节之后,我们又岂能连“孝”也一并舍弃?放眼现代社会,多少人以奇异的装束、中性的打扮为美;一些女孩子自认为任性刁蛮就是可爱、更惹人喜欢,以之为学习的榜样、努力的目标,这难道正常吗?而当这个社会在过度解放之后所产生的浮躁、轻薄,已经造成了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造成了这个社会的物欲横流、享乐主义横行。是时候好好反思一下这个时代了。是时候追求内心的“仁”了,是时候认识到儒家学说所崇尚的“德”了。如今,利欲的追求应该让位于道德的追求,而不是再让拜金主义占据时代的主流。道德的追求是人最崇高的追求,它揭示了人真正的生存意义。在追求道德的过程中,人们找到生活的方向、实践生命的意义、使生命得到充实,犹如阳光遍洒大地,没有一丝的阴影“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因此而使心灵平静、灵魂坦荡,一如对上帝的信仰使基督徒获得了心灵的皈依和灵魂的救赎。追求道德,让人获得心灵的满足,让人学会牺牲、懂得责任,让人活得充实坦荡、活得无悔。对道德的追求应该成为一种信仰,即使辛苦也应坚持。在当今时代再度反思孔子关于仁与礼的学说,在如今这个缺乏道德感的时代更显出其重要。而作为教师的我们,或许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唤起学生关于道德感的思考与践行。【篇二】第一次认真阅读论语,还是在9年之前百家讲坛最火的时候,从于丹老师的口中,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里面包含着的智慧。今年寒假,根据学校的安排,再次重读论语,又有了不一样的感悟和触动。正如论语中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这向我们指出了学习的方法,学习就是边学、边思考,要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化为己有,并应用到工作中。这本厚重的图书之中,包含了太多内涵,正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字一言都细细的诠释着中国流传千年的儒家哲学。朴素的言语中处处蕴含着一种信仰,一种情怀,一种社会担当。论语教育我们用一种简朴、温和的角度看待问题。书中讲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用“忠恕”二字教会我们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让我们用宽容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和谐相处,达到“仁者不忧”的最高境界。孔子教导世人用“君子”作为自己的人格标准,正所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就是要不断的完善自己的内心,以个人内心的强大去化解生命中诸多疑虑。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这部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一直被后人推崇为经典的著作,从太多方面给予世人以启迪,让我们在纷乱的思绪中找回自己内心真正的力量和渴望已久的平静。还记得上师范的时候,学校教学楼命名为“弘毅楼”,当时老师是这样向我们解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今天再一次阅读论语,从中让我感受到了男子汉的担当意识和坚强的意志,寻找到了更多的正能量。【篇三】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人生经验和智慧的高度浓缩,是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作,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在我们中学的语文学习中,都存在对论语的学习。在高中时甚至有一本单独的书让我们学习论语。由此可见,尽管论语历经了如此长的岁月,但却依然被世人所借鉴与推崇。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对论语进行了剖析,把论语的内涵与现时代的精神结合在一起,论语新解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一。论语新解所以取名新解,非谓能自创新义,掩盖前儒。实亦备采众说,折衷求是,而特以时代之语言观念加以申述。此书写于1963年,作者钱穆曾被评价为在史学领域高举现代新儒学旗帜,维护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第一人。钱穆一生中的著作有许多都是关于论语的解读,更体现了他对论语的独特见解。翻开这本厚重的书卷,一字一言都细细的诠释着中国流传千年的儒家哲学。朴素的言语中处处蕴含着一种信仰,一种情怀,一种社会担当。在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习就是边学习、边思考,要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化为己有,联系生活,并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这是一种学习的态度,所以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总是提醒自己不断地思考,学习学的就是一种兴趣,为满足自己而感到满足。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根据钱穆先生的解释,弟子在家则讲孝道,出门则尽弟职,言行当谨慎信实, 对人当泛爱,而亲其有仁德者。如此修行有余力,再向书本文字上用心。这更适合运用于如今的生活。在如今教育状况下的学习,我们都注重书本上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道德仁爱修养的提高。因此,多看书是永远适用于现在的我们的。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钱穆先生解释为品德不加意修养,学问不精勤讲习。听到义的,不能迁而从之。知道了不好的,不能勇于改正。这是我的担忧呀。孔子担忧他以及他的学生做不到这些,不仅仅是在当时,现在我们也存在着这些问题,历史传统文化正在流失,人们的道德水平也跟着时代发展而被消磨。新闻报道的那些老人该不该扶,外国景点的中文提示都表示了深深的担忧。“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一句话。培养坚强的意志,树立远大的目标,并要以坚持不懈的恒心努力奋斗。百折不回的毅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奋斗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现在的我们不需要说一定要为国家做出多大贡献,我们需要的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继承和弘扬中华名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孔子不仅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而且认为“民无信不立”,这都表明我们要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乐亦在其中这是我曾经最耳熟能详的课文之一。君子之所以被称为君子,不仅仅是因为他拥有的才华,更是因为他所具备的“气质”。无论我们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能不被其所影响,甚至更好的利用周围所给予自己的一切。君子饮食不求饱,居处不求安,敏疾地做事,谨慎地说话,又能常向有道之人来辨正自己;君子 “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 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为学,当重德行。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学习钱穆老师所写的论语新解,让我再次重温经典,让我仿佛穿越了时间的隧道,身临夫子教导的场景,感悟到了经典的平凡智慧。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感受到了论语的从古至今深层含义,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修身正己,勤勉自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我以后生活与学习的目标;与此同时培养坚强的意志,让书中的知识真正实践在生活中。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知识,还有的是对态度的培养,气质的养成。才所谓德才兼备,堪为君子。【篇四】我刚看完杨伯峻先生的书作为入门,正在看钱穆先生的书。我觉得,两书都适合初学者看,两书一起看尤佳。论语篇章散乱,文字简洁,歧义很多。个别章节从古至今就众说纷纭。虽然杨先生的书不可避免的也有个人色彩,但相对于其他版本来说已经是最基础的翻译。钱先生的书虽名为新解,但大部分内容中规中矩,并非哗众取宠标新立异之书。论语时代久远,汉代的人就开始有了不同的解释。更何况时代更久远的今天。注释论语犹如写史:对于历史故事,时代离得越远故事反而越多细节;对于注释论语,今天的人可能比同代的人解释的更多。从这个角度来看,作为一个工科学生我不追求论语“真正的解释”,这些留给专门的人去做。我只需要从中挑选一个我喜欢而且比较主流的观点即可。其他一些书如于丹的论语或者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显然“非主流”了点。杨钱两位先生解释论语,大都也是在古今的众多解释中作一个选择而已。我看两书,就感觉有的句子杨先生挑出来的解释令我信服,而有的句子或许其他解释更好。但这些歧义大都不是重点。整体来看,两书对孔夫子的思想描述都是清晰的而一致的。【篇五】这真是可爱极了的一本书啊。先说钱先生的的注解吧。虽然没有看过其他版本的注解,但是钱先生那掏心掏肺的一腔真情啊,总是让人感(m)动(lin)的。严肃而不道学,独立思考而不胡掰瞎扯,细致而不拘泥,易懂而不俗气。这可不就是中庸之道了么。当然重要的是论语本身。可爱极了啊,孔子定是个讨人喜欢的人。这书讲起大道理、经验来是毫无倨傲的温润,记录起日常、段子、八卦来又有板有眼的正经。读的时候可以正襟危坐严肃地读,也可以歪着随便读读。正经读来可以窥见宇宙天命、世界人心的大道,随便读读也可以教自己宽慰开心。这样就是开卷有益了吧。我很喜爱子路呀。老师夸奖其他同学,就连忙追问那打仗呢(他自己擅长)的子路;老师用一句诗来表扬他,他就反复念这句诗自己得意的子路;老师问同学们有什么志向,就忙不迭抢答我要治千乘之国使其壮大的子路;老师去见了南子,就直愣愣不高兴的子路;老师落魄之时,就愤慨世道的子路;老师生病了,就说要替他祝祷的子路;老师病重时组织同学们冒充属官家臣,好让老师能葬得体面些的子路(后来孔子这里没有死);听到老师赞美路边的野鸡,就对野鸡作揖的子路;推荐小同学做官被老师批评了,也会开口狡辩的子路。这个人啊,讲义气,能治国,又活泼泼的。跟了孔子这么多年,一身淳气、野气,都还是那副模样啊。可惜这个人,最终死在了卫国乱政之中,死在了老师的前面。劣势时仍忠于职守,败危之际仍想着整理衣冠。最终惨死,被人剁成肉泥,就像孔子预言过的那样不得善终。子路死后,孔子再不吃肉酱。以上。【篇六】作为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一书在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谈论中国人的思想并追溯其根源,我们不可能避开贯穿整本论语的仁爱孝悌;我们谈到教育,就不可能忽略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所带来的学在民间的一系列影响;其中所包含的一些政治主张在面对当今社会复杂的情况时也不失为良策。在我看来,论语首先体现了孔子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人治”。“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不欲,虽赏不窃”在这里孔子认为,社会的稳定与否完全在于领导人是否有才干,其领导者的道德水准决定了整个社会的道德水。我不否认领导具有一定的表率作用,但是决定一个社会的道德风尚的绝非一个人的行动。在社会上有小部分人能坚守仁,然而绝大部分的人是在平日里也能遵守基本道德要求,但当自己的利益受到重大侵犯时,道德就会让步于利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人的表率作用是极其有限的, 而孔子将治盗的希望全部放在一个人的言行上,即使季康子做到了,如果他的继任者做不到,那这个事情又将怎么接解决呢?回看整个历史,我们一直都在期待明君,春秋战国怀恋三皇五帝治理下的原始社会,猛烈抨击桀纣的暴政;而其后汉武盛世、贞观之治等等将一个朝代的繁荣都归结与一个君主是否贤明。这样带来的最大问题是,每个人都有私欲,并且随着一个朝代建立的时间愈久其继任者往往享乐思想俞严重,将天下重任交付这样的人,其结果就只能是一个朝代的日趋衰落。这样,整个人治思想带来的必然是社会的崩溃。孔子同样还数次提到谨言慎行,如:“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言孙行。”“君子哉蘧柏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这个意思很明确,能为国家做出贡献时,你应该积极为国家效力。而君主不能接纳你的意见,你的一腔抱负无法实现时,你就默默的归隐于山林当中求得自身安全。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非一味的提倡仕途,他更注重的是个人思想抱负的保存,所以提倡无道之际的归隐以保证其思想不受社会的玷污来求其纯洁性。从这里看,陶渊明、苏轼从本上来说仍是受的儒家学说的影响。但是问题在于,我遇到邦无道的时代,我为什么不能反抗这个时代,而一定要逃避这个时代呢?诚然,反抗的代价是巨大的,嵇康不太明确的反抗都让他死于非命,在狱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