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 年第 5 期 企业协同创新: 理论视角与移动互联网产业实践中的探索 蔡文源张竹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既有文献通过交易成本视角、组织间关系视角、社会网络视角、资源与知识视角、能力视角、产业环境视角、政策 环境视角对企业协同创新进行论述,本文在梳理、整合经典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移动互联网情境下协同创新理论的 深化方向与探索路径。 关键词协同创新;移动互联网;产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F490.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1154(2015)05-0123-04 企业协同创新是在特定的政策引导和产业机 制安排下,创新主体通过交互协同,发挥各自能力 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加速技术开发、推广、应用 和产业化,协作开展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过 程。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跨部门的生产协作日益 密集,跨组织的合作逐渐增多,协同创新逐渐受到 生物医药、信息科技等高科技领域企业的青睐。 管 理学者们对协同创新的动因、协同方式、协同绩效 的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多种理论工具在这 一领域争相竞技。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并没有相 关文献对企业协同创新理论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 与整合。此外,正如20世纪80、90年代生物科技与信 息技术等高科技领域的崛起,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是 我们这个时代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重大机遇,也是检 验和发展经典理论的重要实践场域。本文从归纳既 有经典文献出发,对与企业协同创新相关的西方主 流文献进行了梳理与整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协同 创新理论在移动互联网企业协同创新实践中的深 化方向与探索路径。 一、企业层面的理论 (一)交易成本视角 协同创新组织是一个介于公司与市场之间的、 较松散的组织形态,组织成员对交易成本的考量决 定了他们的合作方式。在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存在 的条件下,沟通成本、谈判签约成本、履约成本以及 合作失败的风险影响着企业参与协同的意愿。 Jeffrey与Ario1在公司间战略联盟的情境下探讨了 合同复杂性的问题,他们发现,联盟成员间既有的 交易经验会在极大程度上降低新订立合约条款的 复杂性,进而大大降低协同成本。 Stephen等2通过 对上千份技术合作协议的执行效果进行调查,发现 在正式合同执行中,外部环境的变动性与研发合作 协议缔结方的违约倾向呈正相关关系;而在非正式 合同执行过程中,合同条款的模糊性与研发合作协 议缔结方的违约倾向呈正相关关系。 (二)组织间关系视角 Barnes3的研究发现,合理信任机制的建立对 于协同创新的价值创造具有重要意义,组织间信任 关系的建立对双方合作成本的降低以及价值提升 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信任关系的建立能够有效 降低交流与协商的成本,从而提升企业参与协同创 新的意愿;另一方面,知识是协同过程中的重要产 出,有效信任机制的建立对于协同过程中的知识传 递,特别是隐性知识在协同网络中的传递有显著的 影响,这也是影响协同绩效的重要因素4。 Lui与 Ngo5证实了信任与合同保障机制在维系非股权公 司研发同盟关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认为它们 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该研究在极大程 度上揭示了协同创新企业间的交易行为与非正式 关系间的动态关联。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3专项“移动互联网技术与产业总体研究”(2013ZX03002010). DOI:10.3969j.issn.1003-1154.2015.05.041 管 理 理 论 Management TheoryManagement Theory 管理现代化管理现代化 (三)社会网络视角 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由于企业之间通过纷繁复 杂的关系连接在一起,因此企业实际上是嵌入在一 张创新的关系网之中的,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联系 构成了网络中的链条,为网络中创新主体的合作研 发活动提供支持。 一方面,通过整合、吸收、利用网 络中的资源与知识,企业可以更为精准地定位合作 对象,加快产品或服务创新步伐6。 另一方面,位 于网络中关键位置(比如“结构洞”)的企业对新的 技术合作关系的建立以及协同创新网络的衍生和 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7。 解学梅与左蕾蕾8通过 对长三角地区379 家电子信息企业进行调查发现, 对协同创新网络而言,网络规模、网络强度、网络同 质性和网络开放性是影响企业协同创新绩效的重 要因素。 (四)资源与知识视角 在协同创新的相关文献中,一些学者从资源基 础观的角度入手,分析了为什么具有特殊资源与能 力的企业更愿意进行企业内部创新而非协同创新, 探讨了企业在何种情况下会选择协同创新来克服 内部资源与能力的缺陷。 Brockhoff等学者9发现企 业之所以进行合作研发是想要通过与其他企业的 合作获取与自身互补的技术知识与资源。特别是对 于隐性知识的获得来说, 只有通过企业之间频繁、 有效的交流与互动才能够获得10。 (五)能力的视角 协同创新的价值创造过程是参与企业通过知 识资源交换、互补与分享,从而提炼、加工、创造新 知识与技术的过程,因此,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企 业能够从该过程中学习、积累的知识更多,因此获 得的创新价值也多11。 此外,也有研究认为,企业 研发能力与知识吸收能力有显著关系,较强的吸收 能力能够使得企业从外部资源中获得的回报有所 增加。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具有较强吸收能力的企业 由于对外部知识具有较强的敏锐度与感知度,因此 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随着协同创新内涵的不 断丰富与企业能力边界的不断泛化,Blomqvist与 Levy12在整合组织间关系视角与知识视角的基础 之上提出了“协同能力”的概念。他们认为企业协同 能力是企业在充分利用信任机制、信息传导机制与 义务分担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并维系组织间协同网 络的能力。 二、环境层面的理论 (一)产业环境视角 特定产业环境对协同创新过程的塑造一直受 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Bayona13等学者基于对西班 牙企业的研究,发现处于较高技术复杂性领域的企 业更愿意参与协同创新,并且,如果企业进行的创 新活动具有较大风险时,企业更倾向于进行协同创 新。 Kapoor与Mcgrath14等使用1990-2010年间全球 主要半导体生产厂商的协同创新数据,证明了特定 产业技术更迭和演进会在极大程度上塑造产业内 企业的协同创新方式,并使得企业的协同创新绩效 发生周期性的变更。 (二)政策环境视角 Sakakibara和Cho15从产业政策角度,研究了日 本和韩国的研发联盟,他们的研究发现,制度因素 和组织结构是影响合作研发的最重要的因素。 肖德 云等16对国家创新体系协同学习的概念、绩效维度 进行分析,基于制度安排和外部资源寻求的分类特征 对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学习类型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 创新主体构成的协同网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 成部分,离不开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和制约,而这一 制约主要以各种制度约束的形式实现。 三、理论整合 我们将企业协同创新领域中国内外学者的代 表性成果及其所采用的理论视角(特点)列示如下: 表1 企业协同创新理论视角及特点 以上七种理论视角的论述逻辑有所不同,交易 成本理论强调有限理性的企业在外部环境不确定 的情况下,有限次的正式交易或非正式交易对企业 协作行为的影响和塑造。在多次正式(或非正式)交 易的基础之上, 较为稳定组织间协同关系得以形 成,而既有的组织间关系又会对协同创新过程中企 业对交易风险的预判形成较大的影响。与着重观察 双边的、局部的协同关系不同,社会网络理论着力 管 理 理 论 Management TheoryManagement Theory 2015 年第 5 期 管 理 理 论 Management TheoryManagement Theory 探讨多边协作网络结构及企业在网络中所处的位 置对其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资源的视角与交 易成本视角之间有所互补,交易成本视角关注协同 过程中的成本问题,而资源基础观则通过关注交易 主体所占有的同质性或异质性资源进一步地解释 企业协同创新交易所依赖的初始禀赋条件以及通 过协同改变资源禀赋结构的动因。 与此同时,企业 在协同创新网络中所处的位置也会极大地影响其 获取研发资源的动机和能力。组织间关系是企业获 取异质性资源的重要途径,它在极大程度上通过便 利企业的非正式交易过程加强组织成员间的互信、 降低创新协同组织内部的交易成本,有学者甚至将 企业在协同组织中的所享有的信任与声望作为企 业潜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7。企业协同创新效能 的发挥受到特定的的政策环境的制约, 与此同时, 企业间的协同创新行为是在特定的产业环境中发 生的,与行业内竞争对手的经营状况与行业所处的 生命周期有着密切的关联。政策环境与产业环境都 会对企业间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协同创新网络的发 育与扩张,企业能力的培养以及资源和知识在协同 组织内部的流动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 综上,我们 可以将企业协同创新的理论解释结构列示如下: 图1企业协同创新主要理论视角的内在逻辑 四、移动互联网产业实践中的探索 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的结合产生了移动互联网, 让“人随网走”变成了“网随人动”展现出巨大的发 展潜力和市场空间。 在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大量 实践问题亟待我们进行理论化、 体系化的梳理、总 结和思考。移动互联网产业的深入发展带来了几乎 其他所有产业的深刻变革, 因其具有与传统产业 截然不同的特性,因此协同创新经典理论在移动互 联网产业实践中获得了被进一步检验、深化和发展 的机会。 本文分别从上文中论述的几个视角出发, 审视协同创新理论在移动互联网产业实践中的探 索路径。 从交易成本的视角来看,移动互联产业协同创 新过程所涉及的交易方式极为复杂多样,交易的高 频性、实时性造成交易不确定性的快速增加。 如何 综合运用特许经营合同、专利使用费合同、联合研 发合同、松散的联盟合约等正式与非正式的合同束 实现提升交易效率,降低协同创新网络内部整体交 易成本的目的, 是理论界和实务界面临的重大课 题。 与此同时,基于协同创新合同的组织协作与分 化也给了我们从交易行为视角重新审视商业组织 边界的机会。 从协同关系的视角来看, 作为移动互联网产业 的协同创新网络节点的用户和企业,都是知识、创新 成果和信用的传递中心, 每一个节点都具有信息发 布和信息获取的双重功能。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人际 关系网络成为双向的信息传播渠道, 关于个人或企 业信用的信息被放大了, 对基于信任的协作关系进 行妥善管控成为企业面临的艰巨任务。 理论界普遍 认为, 既有协同经验能够帮助企业在协作网络中建 立良好的声誉并获取更多协作伙伴的信用信息。 但 在移动互联网的情境下, 协同创新参与者间的信任 建立更加复杂,虽然可供选择的协作伙伴增多了,但 协同组织成员创新成果被复制和窃取的可能性也增 大了,甄别协同对象的成本不降反升,协同组织内部 的“知识保留”和信用信息共享成为重要的议题。 从社会网络的视角来看,移动互联网企业组成 的协同创新网络与传统的协同创新组织相比,处于 更加快速的演化过程之中。这就要求协同创新架构 的设计者更好地从网络复杂性和系统动力学的视 角来思考问题。与前互联网时代以及互联网发展早 期相比,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间的协同网络更加多 元化与分散化。 比如以SNS和微信为中枢的跨企业 研发人员协作平台,具有公司协作与个人协作的双 重属性。 移动互联网企业如何驾驭这类横跨组织与 个人的协同创新网络, 确保协同的开放性与安全 性,亟待我们进行探索。 从资源与知识的视角来看,开放的平台式创新 逐渐受到业界的关注,成为可供移动互联网企业选 择的创新方式之一。 平台作为协调者以及知识积 淀、传递和分享的枢纽,能够将参与者们有机地整 合在一起,进而大大缩短了知识转化为创新产品的 周期。 当移动互联网创新平台发展到一定阶段之 后,它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创新中心,而是强大的开 放创新联盟系统。无论是移动互联网巨头还是创新 型互联网企业,仅仅凭借自身的创新能力与资源是 难以满足网民多元化的需求的。移动互联网企业怎 样充分发挥平台优势, 实现向更高的协同境界迈 进,共同构建一个跨屏、跨界的资源与知识共享系 统,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从企业能力的视角来看,由于移动互联网目前 已进入了几乎所有其他行业,协同创新的过程也必 管理现代化管理现代化 然蕴含着跨界学习和快速学习的过程,创新成果的 产出过程必然要求知识吸收能力的快速提升和优 化。 云技术的发展,使得移动互联网企业将更多的 知识存放于“云端”或联盟共享的知识服务平台,未 来的移动互联网企业拥有的不是知识,而是关于知 识存放位置的信息。如何将“外脑”的“记忆”转化为 企业的内在能力和竞争优势,是经典的协同创新理 论未曾解决的问题。 从产业环境的视角来看,随着移动互联革命的 深入开展,传统的电信业受到巨大冲击,设备商和 终端商增速放缓,技术标准、技术专利,甚至协同创 新网络中企业成员的更新速度加快,移动互联产品 或服务的生命周期变短,协同创新网络的稳定性受 到极大的影响。如何使得协同创新网络具有更强的 可塑性和稳定性,以面对来自产业快速升级带来的 挑战,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的。 从政策环境的视角来看,中小企业是移动互联 网协同创新网络中的生力军,也是弱势群体,他们 的创新成果既容易被用户复制,也容易被强势的协 同伙伴强行占有。但目前我国保护互联网创新成果 的知识产权和专利环境还有待形成,在移动互联网 领域,这一问题更加严峻。从政策扶持来看,国家应 当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和标准对协同创新网络进行 补贴, 怎样才能让创新网络中的小企业真正获益, 也是理论界和政策制定者必须回答的问题。移动互 联网产业链条涵盖广泛,区域协同创新组织内部涉 及的企业类型与主营业务范围复杂多样。作为市场 调控者的政府部门,如何充分发挥本地产业布局的 职能作用,从产业链全局的视角出发与移动互联网 协同创新组织进行紧密配合,是亟待解决的重大理 论和实践课题。 参考文献 1 Reuer J J, Ario A. Strategic Alliance Contracts: Dimensions and Determinants of Contractual Complexity J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28(3): 313- 330. 2 Carson S J, Madhok A, Wu T. Uncertainty, Oppor- tunism, and Governance: The Effects of Volatility and Ambiguity on Formal and Relational Contracting J .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6, 49(5): 1058- 1077. 3 Barnes L B. Managing the Paradox of Organi - zational Trust J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6,59 (2):107-116. 4 Dyer J, Nobeoka K. Creating and Managing a High Performance Knowledge -sharing Network: the Toyota Case J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3), 345-367. 5 Lui S S, Ngo H. The Role of Trust and Contractual Safeguards on Cooperation in Non-equity Alliance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4, 30(4): 471-485. 6 Gnyawali D R, Madhavan R. Cooperative Networks and Competitive Dynamics: A Structural Embeddedness PerspectiveJ .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1, 26(3): 431-445. 7 Ahuja G. Collaboration Networks, Structural Holes, and Innova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J . Admini- 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0, 45(3): 425-455. 8 解学梅, 左蕾蕾. 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特征与创新 绩效: 基于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效应研究 J . 南开 管理评论, 2013(3). 9 Brockhoff K, Gupta A K, Rotering C. Inter-firm RD Co-operations in Germany J . Technovation, 1991, 11(4): 219-229. 10 Hagedoorn J. Understanding the Rationale of Stra- tegic Technology Partnering: Interorganizational Modes of Cooperation and Sectoraldifferences J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3, 14(5): 371-385. 11 Miotti L, Sachwald F. Co-operative RD: Why and with Whom: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of Analysis J . Research Policy, 2003, 32(8): 1481-1499. 12 Blomqvist K, Levy J. Collaboration Capabilitya focal Concept in Knowledge Creation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Netwo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神奇干冰秀活动方案
- 电信新店活动方案
- 祖师巡游活动方案
- 研讨式教研活动方案
- 社群卖货活动方案
- 组织男女联谊活动方案
- 第四届爱心捐赠活动方案
- 碧桂园国庆活动方案
- 食品行业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在2025年食品安全溯源信息平台建设报告
- 组织教研活动方案
- (青岛2024版)科学二年级上册2.6 春夏秋冬 课件(新教材)
- 彩虹 第一课时 课件
- DB63-T 1921-2021 交通运输专业空间数据分类与编码规范
- (完整版)铝合金门窗施工方案
- 宽带基础培训知识课件
- 2025年国家电投黄河公司毕业生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茶叶与咖啡混合饮品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节点评审管理办法
-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1-8单元课文思维导图
- 耳部解剖及急慢性中耳炎课件
- 【成都】麓湖生态城地产视角分析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