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0 9年第 1 2期 科技 管理研究 Sc i e n c e a n d Te c hn o l o g y Ma n a g e me nt Re s e a r c h 20 0 9 No 1 2 文章编号 :1 0 0 0 7 6 9 5 ( 2 0 0 9 )1 2 0 0 9 1 0 4 创新环境 、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的系统性研究 基于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张媛媛 ,张宗益 (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 0 0 0 4 4) 摘要:运用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 2 0 0 2 -2 0 0 6年) 中的区域创新能力体系指标数据,使用计量模型从区 域层 面系统分别研 究了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创新能 力体 系中知识创造 、知识获取 对知识应 用的影响 以 及创新环境 、创新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这三个密切相关的 问题。研 究发 现 :创新环境 的五 个分量对创新能 力 均有显著的正面促进作用;知识创造和知识获取对知识应用也有显著的正面影响;知识创造、知识获取、创新 环境 对创新绩效均有正 面促进作 用,且都通过 了显著性检验 ,而知识应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为负,但从统计上 来看 并不显著 。 关键词 :知识创造 ;知识获取 ;知识应用 ;创新环境 ;创新 绩效 中图分类号 :G 3 0 2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当代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世界经济发展也呈 现出明显 的区域化 特征 ,区域创 新能力 正 日益成 为区域经 济 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和区域经济参与竞争优势的 重要标志。不断增 强区域创 新能力 ,从根 本上提 高区域经 济 竞争力,已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关键。 而从系统学的角度来看,区域创新能力又是一个复杂的 大系统 ,系统各部 分必须协 调 、均衡发展 ,否则就会 影 响到 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课题 组推出的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将区域创新能力定义为 一 个地区将知识转 化为新 产 品、新工 艺 、新服务 的能力 ,并 从行为主体的角度将其划分为五个要素:知识创造能力 、知 识流动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这 五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区域 创新能力系统。因此,研究 区域创新能力体系的内在作用机 制 ,对 于协调 发展 区域 创新 能力 ,促进 经 济 发展 具 有 重 大 意 义。 I 文 献综述 目前国外对区域创新的研究文献已涉及到区域创新系统 概念 、基本要 素、结构模 式 、区域创 新活 动与区域 生产力 关 系 、区 域 创 新 能 力 的 影 响 因 素 等 多 方 面。 如 D o l o r e u x ( 2 0 0 2 ) 从理论视角探讨 了区域 仓 4 新系统 的起 源 ,并分析 了 其深层 意义 。 而国内学 者在 区域 创新 系统 发展研 究 、区域创 新体 系的 构建、评价 、比较,尤其是有关创新能力或竞争力的评价研 究成果甚多,有基于技术创新能力层面的评价,也有基于区 域创新能力以及城市创新能力层面的评价,还有基于具体行 业的创新能力评价等。如任胜钢、关涛 ( 2 0 0 6 ) 1 3 j 深入探讨 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内涵并提出了其研究框架。李柏洲 、 徐涵蕾 ( 2 0 0 7 ) 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新钻石结构,并具 体分析了老工业基地实现技术跨越的应对方法。郭国峰,温 军伟,孙保营 ( 2 0 0 7 )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科研机构 、企 业对中部地区科技进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大学对区域进步 收稿 日期 :2 0 0 9 0 5 0 7 修 回日期 :2 0 0 90 70 9 反作用明显。章立军 ( 2 0 0 6 ) ” 基于省际数据研究发现,基 础设施水平、市场需求、劳动力素质、金融环境对创新能力 有正面促进作用,创新水平对创新能力则没有显著影响。而 周立、吴玉鸣 ( 2 0 0 6 ) 认为,国内部分研究主要基于构建 的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分和排序,这种将评价对象的排序作 为最终结果 的研究客观性 和实用性不够 强 ,评 价和排 序的结 果只有相对意义,对隐藏在数据或排序背后的潜在信息和深 层机理没有进行深层次挖 掘 ,设 计的对策 和提 出的政 策建议 缺乏科 学 、客观 的指导 意 义 ,因此 还需 要 做更 多 的改进 与 完善 。 在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方面,近年来中国学者从不同角度 提出了不少可供参考的评价体系,而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小组从 2 0 0 1年开始发布的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是目 前有关创新能力定量评估研究的重要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学 者、政府和媒体的认可。该报告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一个 地 区将知识转化 为新 产品 、新工艺 、新服 务的能力 ,是 基于 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五个 方面指标的综合评价。在该评价指标体系中,涉及的指标非 常全面,有衡量区域创新能力的 1 0 0余项指标。本文以2 0 0 2 2 0 0 6年我国3 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重 新考察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创新能力内部关系,并 进一步拓展研究创新 环境 、创 新能力对 创新绩效 的影响 ,以 期对区域创新能力体系的内在关系做一个系统全面的研究。 综上分析,本文认为创新环境影响当地创新能力,而创 新能力体系中知识创造和知识获取同时影响知识应用,而创 新环境和创新能力又同时影响创新绩效 ,这种复杂的关系如 图 1所示。 2 理论模型及研究方法 2 1 模型设定 本 文共涉及三个模型 问题 。分别如 下 : ( 1 )创新 环境与 创新能力的实证模型 C o m c r e = +13 l I i t +p 2 Mi t +B 3 L i t +B 4 F i t +p 5 C i t + e i t 9 2 张媛媛等:创新环境、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的系统性研究 其中,C o m c r e 表示 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 ,I( i n f r a )表 示基础设施水平 ,M ( m a r k e t )表示市场需求 ,L ( 1 a b o r )表 示劳动力素质,F( fi n a n c e )表示金融环境,C( c u l t u r e )表 示创业水平 ,e是随机扰 动项 ,i 代 表观测 单元 ,即全 国 3 1 个区域 ,t 是时间序列 ( 2 0 0 2 2 0 O 6 ) 。 ( 2 )知识创造、知识获取对知识应用影响的实证模型 创 新 r绩 效 创 新 环境 图 1 创新环境、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图 A p p l y :0 c +13 l C i t+13 2 A i t+ e i t 其 中,A p p l y表示知识应用能力 ,C ( c r e a t )表示知识创 造能力,A ( a c q u i r e )表示知识获取能力,e 是随机扰动项, i 代表观测单元,即全国3 1个区域,t 是时间序列 ( 2 o 0 2 2 0 0 6 ) 。 ( 3 )创新环境、创新能力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模型 P e rf o r m a n c e= + B l C i t + B 2 A C i t 4 - B 3 A P i t 4 - B 4 E N + e 其中,P e rf o r ma n c e表示创新绩效,C ( c r e a t )表示知识 创造能力,A C( a c q u i r e )表示知识获取能力,A P( A p p l y ) 表示知识应用能力,E N ( e n v i r o n me n t )表示创新环境。e是 随机扰动项,i 代表观测单元,即全国3 1 个区域,t 是时间序 列 ( 2 0 0 2 -2 0 0 6 ) 。 2 2 研 究方法及数据 来源 面板数据,简言之是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的混合,是由 对若干横截面单元做连续观测所得到的多维时问序列数据组 成的,具有纯时间序列数据和纯截面数据所不可比拟的诸多 优点:可以扩大样本容量,能够控制个体异质性,有效减少 解释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 ,增加 自由度从而提高参数估计的 有效性 ,因而它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在运用 面板数 据分 析时,主要考虑两种模型,即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 分别指被忽略的变量在各个时间段上对被解释的变量的影响 是固定的和随机的,为了避免由于模型设定不当造成的参数 估计的偏差 ,有必要对模型的设定形式进行检验。在计量分 析 中常用 H a u s m a n检验来判定 固定效应模型 和随机效应 模型 谁更有效。 为了进行实证检验,对创新环境、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 进行了量化,本文从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 中国区域创新 能力报告 ( 2 0 0 2 -2 0 0 6 )中,选取了一系列的指标。区域 创新能力指标 ( c o mc r e )及其三个分 项指标:知识创造 ( c r e a t ) 、知识获取 ( a c q u i r e ) 和知识应用 ( a p p l y ) ,创 新环 境 ( e n v i r o n m e n t )及其五要素:基础设施水平 ( i n f r a ) 、劳动 力素质 ( 1 a b o r ) 、市场需求 ( m a r k t ) 、金融环境 ( f i n a n c e ) 和创业水平 ( c u l t u r e ) ,创新绩效 ( p e r f o rma n c e ) 。所有的数 据均直接来 自该研究报告 。 3实证研 究 3 1 研 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对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如表 l 所示,我国有2 7 个省及 4个 表 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值 直辖市,研究涉及2 0 0 2 -2 0 0 6五年,共有 1 5 5个观测值。从 区域创新能力 的综合 指标看 ,最小值 1 0 5是 2 0 0 3年西藏的 创新能力综合得分,最高值5 9 7 9是 2 0 0 2年北京创新能力综 合得分;从知识创造能力指标看,最小值为5 9 7 ,是 2 0 0 2年 西藏的得分,最高值8 5 0 6是 2 0 0 2年北京得分;从知识流动 能力指标 看 ,最 小 值 4 2 9是 2 0 0 6年 西 藏 的得 分 ,最高 值 5 9 5 1是2 0 0 5年上海的得分;从知识应用 ( 企业创新能力) 指标看,最小值 为 2 9 ,是 2 0 0 3年西藏 的得分,最高值 6 8 6 5是 2 0 0 4年上海的得分;从创新环境指标看,最小值为 1 3 0 4 ,是2 0 0 3年海南的得分,最高值 5 9 7 1是2 0 0 5年北京 的得分;从基础设施水平看,最小值7 9是 2 0 0 4年宁夏的得 分,最高值6 4 9 6 是 2 0 0 2年浙江的得分;从市场需求看,最 小值为 1 6 1 ,是 2 0 0 4年贵州的得分,最高值 6 7 5 6是 2 0 0 6 年上海的得分;从劳动力素质看,最小值为1 8 5 ,是2 0 0 3年 西藏的得分,最高值9 7 6 5是 2 0 0 4年北京的得分;从金融环 境看,最小值为 1 ,是 2 0 0 5年海南的得分,最高值 8 3 7 2是 2 0 0 4年江苏的得分;从创业水平看 ,最小值为6 7 8 ,是2 0 0 3 年海南的得分,最高值 7 5 4 8是 2 0 0 6年北京的得分;从创新 绩效指标看,最小值为9 8 4 ,是2 0 0 2年贵州的得分,最高值 7 2 0 6是 2 0 0 6年上海 的得分。可见区域创新能力无论是从 总 指标还是从各分指标看,区域之间的差距都很大。 3 2回归结果及解释 表 2 创新环境与创新能力实证模型回归结果 变量 系数 标准差 T统计量 P 值 j n t r a 0 0 7 9 0 03 7 2 l 62 0 03 3 ma r k e t 0 40l 0 0 42 9 4 67 0 0 oo La b o r 0 32l 0 03 8 8 4 0 9 O O 0 0 $ Fi n a n c e O 1 4 8 0 01 9 7 6 o7 0 O 0 o + c u l tu r e 0 O 9 8 0 0 4 l 2 3 8 4 O 0 l 9+ C 4 3 9l 1 1 O5 3 9 74 0 0o 0 调整 R 20 9 2 1 5 7 9 5 7( 0 0 0 0 ) 样本数 1 5 5 注: , , nit 分别表示估计系数在 1 0 ,5 ,1 置信度水平 显著。 回归结果如表 2所示 ,判 定系数 为 0 9 4 5 ,调整后 的判 定系数 R 2为0 9 2 9 ,而 D W值近似于2说明模型的设定是正 确的,能够很好的反映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从回归系数来 看 ,创新环境中所有分量对创新能力均有正面促进作用,且 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按影响重要程度来排序,依次为市场 需求 ( 0 4 0 1 ) 、劳动者素质 ( 0 3 2 1 ) 、金融环境 ( 0 1 4 8 ) 、 创业水平 ( 0 0 9 8 ) 、基础设施 ( 0 0 7 9 ) ,即市场需求、劳动 者素质、金融环境、创业水平、基础设施每增长 1个百分点, 对创新能 力的 贡献依 次 为 0 4 0 1 、0 3 2 1 、0 1 4 8 、0 0 9 8 、 O p 量 w 统 R D F 张媛媛等:创新环境 、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的系统性研究 9 3 0 0 7 9个百分点 。 表 3 知识创造、知识获取对知识应用 影响的实证模 型回归结果 变量 系数 标准差 T统计量 P值 0 o 9 3 0 0 5 5 t 6 9 9 O () 9 2 a c q u t r e 0 8 0 7 0 0 6 7 l I 9 6 4 0 O o o C 4 3 9 l J 1 O 5 3 9 7 4 0 o o O R 2 0 8 1 3 调 整 R 2 0 7 6 4 DW 2 48 F统计量 ( P值) 1 6 5 7 6 ( 0 0 0 0 ) 样本数 1 5 5 注 : , , 分 别表示 估计 系数在 l O Ck,5 ,1 置信度 水平 显著。 回归结果发现 ( 表 3 ) ,知识 创造 和知识获取对 知识 应用 均有正的影响,且都通过 了显著性检验。但二者 比较而言, 知识获取对知识应用的贡献远远高于知识创造对知识应用的 贡献,贡献度分别为o 8 0 7 、0 0 9 3 。表明我国企业主要依靠 科技合作、技术转移及外商直接投资等方式引进技术 ,以此 作为运用知识的主要途径 ,而用 自主研 发方式进 行知识 应用 显得 比较脆弱。这也与 A r c h i b u g i 和 C o c o( 2 0 0 5 ) 的观点相 符 ,他们认为知识创造对 发达 国家 来说很重 要 ,对不发 达 国 家而言 ,知识的扩散很重要 。 技术创新有两种实现方式,基于研究与发展的 自主创新 模式 ,或者基于引进 、消化 吸收 的二次创新模 式。 自主研发 新产品新技术的投入大,风险也大,需要很强的研究发展能 力和大量的资金支持。由于中国同发达国家在技术上存在着 很大的差距,所以在技术创新的实现方式上更多地采用后一 种模式。 表 4 创新环境 、创新能力对创新绩效影响 的实证模型 回归结果 变量 系数 标 准差 T统计量 p值 c r e a t 0 1 7 7 0 0 8 2 2 1 7 l 0 0 3 2$ a c q u ir e 0 5 7 5 0 1 2 4 4 6 2 9 0 O 0 o $ a p p l y 一O l 6 6 O 1 2 1 3 7 9 0 l 71 e n v i r o n me n t 0 5 1 0 、 1 7 l 2 9 7 4 0 0 0 4$ C 2 3 9 6 2 3 3 4 1 0 2 6 0 3 0 7 R 20 7 7 1 调整 R 20 7 0 6 DW 2 51 F 统计量 ( P 值 )1 1 9 0 2 ( 0 0 0 0 ) 样本数 1 5 5 注: , , 分别表示估计系数在 1 0 ,5 ,1 置信度水平 显著。 由表 4可以看出,知识创造、知识获取 、创新环境对创 新绩效均有正面促进作用 ,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在这三 个因素中,知识获取的影响系数最大,其次是创新环境 ,再 次是知识创造。知识创造、知识获取和创新环境每增长 1 , 会分别引 起创 新绩 效增 长 0 1 7 7 、 0 5 7 5 、0 5 1 。从知 识创造角度 分析 ,由于该 指标 由研 究开 发投 入 、发 明专 利 、 科研论文和科技投入产出比四项内容组成,所以知识创造领 域具有投入大、风险高、创新成果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特 征,其对创新绩效的正面提高作用不能立刻体现出来 ,所以 其影响相对较小。而知识应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为负,但从 统计上来看并不显著。这显示出知识应用不但没有促进创新 绩效的增长,还阻碍其增长,但这种阻碍作用在统计上并不 显著。从知识应用角度分析,其指标由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投 入 、设计 能力 、制 造和生产能 力和新产 品产值 四个分项 指标 组成 ,这说明企业与市场的结合不紧密,使得知识应用对创 新绩效的影响未显现出来。 4研究结论及启示 本文通过对 2 0 0 2 -2 0 0 6年我 国3 1个省 、市、自治区的 区域创新能力相关数据的分析,对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 响、创新能力体系中,知识创造 、知识流动对知识应用的影 响 以及创新环境 、创新 能力对创 新绩效 的影 响三个 问题进 行 了研究。创新 环境 影响创新 能力 ,而创 新环 境 、创新 能力 最 终会影响创新的经济绩效,因此这三个问题是相互关联的系 统 。研究结果发现 : 首先 ,从创新环境对创新 能力 的影 响看 ,创 新环境 中基 础设施 、劳动者素质 、市场需 求 、金融环境 、创 业水平 都显 著 的影响创新能力。从 目前 的情况看 ,市 场需求和劳动 者素 质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最 为重要 ,金融 环境次之 ,基础设施 和 创业水平影响最低。说明市场需求和劳动者素质不仅可以很 好 的解释创新能力的变化 ,而且 也是各个地 区创新能力 不平 衡的主要影响因素,政府部门应加大这两方面的投入,出台 相关政策来促进创新能力高效提升。同时也要加大金融环境、 基础设施和创业水平对创新 能力的 贡献度 ,以此推动地 区经 济的发展 。 其次,从创新能力的内部结构分析,相比知识创造而言, 知识获取对知识应用的作用更为显著。知识获取对知识应用 具有很高 的贡献度 ,结合现状 可以分析 出 目前我 国主要靠 科 技合作 、技术转移和外国直接投 资等方式对 知识应用起 重要 作用;而原创性的知识创造对知识应用的贡献需进一步提高, 也说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依然十分薄弱 ,总体上仍以引进创 新和集成创新为主,原始创新不多,这也是我国提出要提高 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性国家的现实依据。因此,要使各 个创新行为主体与市场结合的更紧密一些,尤其是科研机构、 大学通过市场化的资金配置方式与企业联合进行科技合作研 发 ,提高原始 性的知识创新 对知识应 用的贡献度 ,加 强 “ 产 学研”之 间的紧密联 系与合 作 ,这才能有效 提高我 国的 自主 创新能力,从而提高知识创造对知识应用的贡献度。 最后 ,从创新环境、创新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 响来看, 知识创造、知识流动、创新环境对创新绩效的贡献都为正且 统计显著,相对知识流动和创新环境对创新绩效的较高贡献 而言,知识创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相对较小。而知识应用对 创新绩效不仅没有正的影响,相反还有一定的负作用。这说 明企业和市场接轨不好 ,知识应用还未对创新绩效起到正的 贡献 ,应加大企业与市场的联合力度。 参考文献 : 1 D O L O R E U X D Wh a t W e s h o u l d k n o w a b o u t r e g i o n a l s y s t e m s o f i n n o v a t i o n J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S o c i e t y ,2 0 0 2 ,( 2 4 ) :2 4 32 6 3 2 林迎星中国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综述 J 科技管理研究, 2 0 0 2 ( 5 ) :1 4 3 J任胜钢,关涛区域创新系统内涵、研究框架探讨 J 软科 学 ,2 0 0 6 2 O ( 4) :9 09 4 4李柏洲 ,徐涵蕾区域创新 系统 构建 中的政 策选择以老工 业基地为例 J 中国软科学, 2 0 0 7( 4 ) :1 4 0 1 4 4 5 涂成林关于国内区域创新体系不同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J 中国科技论坛 ,2 0 0 7 ( 1 ):4 7 5 1 6 陈艳艳基于因子分析模型 的区域技 术创新能 力体系评价 及地 域差异化研究一兼议中西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J 软 科学 ,2 0 0 6 ,2 0 ( 3 ) :9 2 9 6 7 孙锐,石金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的区域创新能力再评价 J 科学研究 ,2 0 0 6,2 4 ( 6 ) :9 8 59 9 9 ( 下转 第9 6页) 吴建勇等 :基于综合 目标评价需要的城市生态系统再认 识 不可分的关系,它们既不能独立成两个体系,也不是从属或 附属的关系 :一 、两个系统的 出现及维 持都 基于同一个特殊 的构成要素 “ 人” ,人的二属性直接对应着城市两个系 统;二、两个系统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体现城市生态系统 完整的动态关联,“ 任何一个部分都会通过迭代和反馈彼此 不断相互包容而成为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 4 :三,两个 系统问存在多重客观 的因量关 系,任何 一个因量变化 ,都必 然会引起两个系统发生应 激反映 ,两个系统 间存 在多态位的 客观联系。 如果以分离结构来看 城市 系统 ,系统问未达到整体层 面 的因量关系就很容易被忽视 ,局部 因量变化对总体 因量变 化 的影响就难于深入研究,此外分离结构的认知理论很容易将 城市问题变成片面物质或单纯社会考量。 如果 以从属结构来看待城市 的双系统 ,实际上又 回到 了 以一种系统为主体的宏观单系统理论层面。这样的理论很容 易使城市问题陷入 “ 混沌”的认识状态,进而形成扩散的 “ 城市完全 自组织”的认识。由此,人类的城市行为就陷入 了作为和不作为 的悖论逻辑中。 分离结构和从属结构的城市系统认识实际上都是单系统 认识 ,只不过宏观度有 所差异。今 天 ,许 多用能够用单一视 角的生态理论给予解答 的城 市问题 ,之所以换 了一个视角就 存在许多矛盾,正是因于此。 文章引言部分所提的 “ 协调性”问题,归根结底是城市 生态系统中物质因量与非物质因量如何认知 ( 主要体现在作 用关系上)和如何协调评价 ( 主要体现在不同性质因量的等 值转换上 )的问题 。如何认 知是如何协调评价 的基础 ,而如 何协调评价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从经济至上、到经济 与环境协同发展 、再到建设 和谐社 会 ,城市 发展 理念上的进 步要想真正变成认知行为的进步,还需要一个过程。本文只 是浅显的探讨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及系统因量的关系,借 此提供一种对其进行综合量性分析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对它 的认知还有待进一步的展开 。仅以此 文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 1 宋 俊 岭 城 市 的 定 义 与 本 质 J 北 京 社 会 科 学,1 9 9 4 , ( 4 ) :1 1 0 2 姜苋美国城市史学中的人文生态学理论 J 史学理论研究 , 2 0 0 1( 2 ) :1 0 5 3 AU L A Y M AC KE N Z I E等生态学 ( 精要速 览系列 ) M 孙 儒泳 ,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婚前著作权侵权纠纷解决及赔偿协议
- 顶级国际论坛同声传译人才选拔与培养协议
- 工业级3D打印设备研发成果转化与技术支持服务合同
- 创业指导与职业规划师合作合同
- 智能硬件集成社交电商项目合伙人合作协议
- 子女教育项目投资与融资合作协议
- 文化遗产保护公益合作框架协议
- 三维动画制作流程与分工体系
- QC检验仪器管理维护培训
- 现场维修管理制度
- 股权终止合作协议书
- 入团考试试题及答案大学
- 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之微写作
- 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和处置
- 贵港离婚协议书模板
- 2025年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基本级执法资格备考题库
- 2025保密在线教育培训题库(含答案)
- 2.1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 2024年河南郑州航空港投资集团招聘真题
- 2024年宝应县公安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真题
- 2025至2030中国数据标注行业创新现状及投融资风险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