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上市公司领导权分离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pdf_第1页
民营上市公司领导权分离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pdf_第2页
民营上市公司领导权分离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民营上市公司领导权分离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Organization and Strategy 组织与战略 201 6年第6期 49 DOI:10 .3969/j. issn. 1003-1154 .2016 .06 .015 民营上市公司领导权分离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 丁振松 杨 帅 ( 南开大学 商学院; 南开大学 公司治理研究院, 天津 300071) 摘要领导权分离的已有研究仅适用于股权分散的上市公司, 不适用于中国民营上市公司。根据高管的控制人身份和 实际控制人控制权的大小, 对民营上市公司的领导权分离进行分类, 回归结果表明家族传承型分离与绝对控股型分离不 影响公司绩效, 而相对控股型分离与公司绩效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领导权分离; 民营上市公司; 控制权; 相对控股 中图分类号F276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 1154(2016)06 - 0049 - 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572081)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4M561179) 。 1数据来源: 作者根据 CSMAR数据库的数据统计得出, 需要者可向作者索取。由于数据筛选、 合并等问题, 统计结果可能略有偏差。 上市公司领导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一直为 学界所重视, 主要理论是代理理论和管家理论。代理 理论认为, 总经理与董事长两职合一加剧了股东与高 管之间的代理冲突, 两职分离可以降低代理成本 1; 管 家理论认为, 两职分离延长了代理链条, 增加了监督成 本和信息沟通成本, 而两职合一有助于形成“ 一致指挥 权” , 有利于提升公司绩效 2。领导权结构的相关研究 大多基于静态视角, 考察两职状态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据统计,2007年到2014年间, 共有271家公司发生了 领导权结构从两职合一到两职分离的转变1( 下文称“ 领 导权分离” ) , 这种转变会如何影响公司绩效? 根据代理理论和管家理论, 领导权结构的两种状 态各有利弊, 因此领导权分离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是不 确定的。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普遍较为集 中, 领导权结构的配置与变化往往是大股东控制权的 体现, 因此在分析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领导权分离 时, 应当充分考虑高管的实际控制人身份, 以及控制 权结构的影响。为此, 本文基于中国特殊的制度背 景, 将控制权视角引入到领导权分离的研究框架中, 分析中国民营上市公司中领导权分离对绩效的影响。 一、 研究现状 ( 一) 代理理论与管家理论 代理理论认为, 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的背景下, 经理层作为“ 经济人” 具有以损害股东利益为代价追 求自身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3。为了降低经理 层机会主义行为对公司价值的损害, 董事会负有监督 职能, 以使经理层的行为目标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 相一致。 代理理论的理论前提是, 人的有限理性和自利性 使其具有天然的机会主义动机, 即经理层是理性自私 的“ 经济人” 。公司治理的主要目的正是通过内外部 监督机制防止经理层侵害股东财富的自利行为。在 股权分散和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 股东大会和资本市 场的外部监督机制很难发挥作用; 以董事会为主体的 内部监督机制备受瞩目, 其中董事会的独立性被视为 董事会监督职能的关键。总经理兼任董事长会降低 董事会的独立性, 影响董事会客观评价并及时解雇能 力差的高管, 进而降低公司绩效 4。因此, 基于代理 理论, 上市公司的领导权结构由两职合一向两职分离 转变时, 有助于增强董事会的监督有效性, 缓解代理 成本, 提高公司价值。 管家理论认为, 公司高管不只是“ 经济人” , 还是 “ 社会人” , 会追求成就感、 责任、 权威、 被尊重等非经 济需求的满足。这些因素会抑制高管的机会主义行 为动机。两职合一有助于公司内部形成统一的指挥 权, 提高决策效率, 进而提升公司价值 2。两职分设 延长了上市公司中“ 委托 代理” 的链条, 增加了新 的监督成本和信息沟通成本。这些成本可能会抵消 两职分设降低原有代理成本带来的价值提升 5。综 合来看, 领导权结构的两种选择都有成本, 上市公司 董事会选择领导权结构时会权衡两种结构的成本和 利益, 进而选择成本相对较小的一种。 ( 二) 权变视角的分析 已有文献大多从静态角度分析上市公司的领导 万方数据 组织与战略Organization and Strategy 50 管理现代化 权结构, 直 接 考 察 领 导 权 结 构 转 变 的 研 究 却 不 多。 Krause和Semadeni 6首次区分了领导权结构由两职 合一 到 两 职 分 离 的 三 种 转 变 形 式:学 徒 式 (Apprentice) 、降 职 式 (Demotion)和 离 职 式 (Departure) , 并基于权变视角考察了三种分离形式对 公司绩效的影响。他们发现, 公司绩效较差时实施领 导权分离能够改善公司绩效, 且降职式分离的改善效 应最为明显, 因此认为董事会决定对领导权结构进行 分离时, 不仅何时分离重要, 如何分离也很重要。 李建标等 7在 Krause和Semadeni的基础上, 进 一步考察了自愿分离和非自愿分离, 发现自愿分离和 见习式分离对公司绩效没有显著影响, 非自愿分离和 离职式分离在分离后一年对公司绩效没有影响, 但两 年后公司绩效显著提高。周建等8基于代理理论, 从 董事会开启分离决议视角探讨董事会分离两职合一 决策的内在机理, 发现分离前的企业价值与分离形式 存在一定关联, 董事会对分离形式的选择取决于要实 现战略继任还是缓和代理成本。上述研究均沿用了代 理框架。 Krause和Semadeni为领导权分离的研究提供了 新思路, 其隐含前提是董事会作为分散股东的代表, 权 衡战略变革和代理冲突的成本选择领导权结构分离的 时机和形式。该思路更适用于股权分散的上市公司, 因此本文称之为领导权分离的“ 代理框架” 。在股权集 中的上市公司中, 领导权结构的配置与变化往往是大 股东控制权的体现, 因此在分析民营上市公司的领导 权分离时, 应当充分考虑实际控制人控制权的影响。 2数据来源: 作者根据 CSMAR数据库的数据自行统计得出, 需要者可向作者索取。由于数据筛选、 合并等问题, 统计结果可能略有偏差。 二、 基于控制权的分析 上市公司的领导权结构发生变化, 往往意味着公 司权力配置的改变。在股权分散的公司中, 这种变化 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 (1) 两职分 离降低了代理成本, 同时也损失了一致指挥等利益; (2) 新高管实施新战略对公司原战略产生冲击。当公 司绩效较差时, 领导权分离不仅会缓解代理冲突, 还 会促进“ 差” 战略的变更, 从而有利于改善公司绩效; 当公司绩效较好时, 领导权分离可能改变“ 好” 战略, 而新战略表现如何是未知的, 因此领导权分离对公司 绩效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上述分析的关键在于新高 管能 在 多 大 程 度 上 改 变 公 司 战 略,Krause和 Semadeni正是根据新高管受原高管影响力制约的程 度提出了领导权分离的三种形式。 与股权分散的公司不同, 在股权集中的公司中, 公司战略更可能由大股东们决定。据统计,2008年至 2014年有34 .6%的民营上市公司存在两职合一情 况, 其中又有78 .8%的公司由实际控制人担任董事长 兼总经理2。这说明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热衷于直接参与公司经营。在股权集中背景下, 两职 兼任高管即便不是实际控制人, 也会代表实际控制人 的意愿。中国民营上市公司往往不止一个大股东, 还 存在多个非控股性大股东。为了维护自身利益, 非控 股性大股东有动机监督控股股东行为。因此, 股权集 中的上市公司中决定公司战略的更可能是控股股东 及其他非控股性大股东, 研究民营上市公司领导权分 离时必须考虑高管的控制人身份和公司股权结构。 如果公司原高管和新任高管都是实际控制人家 族成员, 此时领导权分离自然处于实际控制人掌控之 下, 其意义更多地在于家族传承, 对公司战略和代理 成本( 尤其是第二类代理成本) 的影响都不大, 因此家 族传承型分离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有限。如果新任高 管不是实际控制人家族成员, 本文称之为非家族传承 型分离。由于民营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最终控制 权普遍较高, 因此研究非家族传承型分离时必须考虑 公司股权结构的影响。 据统计,2008年至2014年间, 有 27 .3%的民营 上市公司最终控制权超过50%1。如果实际控制人最 终控制权达到50%, 本文称之为“ 绝对控股型公司” ; 如果实际控制人最终控制权不足50%, 本文称之为 “ 相对控股型公司” 。绝对控股型公司中, 即使控股股 东的决策损害了其他股东的利益, 也很难受到其他股 东的监督。此时发生的领导权分离很可能是在控股 股东的掌控之下, 从而新任高管实施新战略的可能性 不大, 且公司的代理冲突变化不大, 因此领导权分离 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有限。相对控股型公司中, 非控股 性大股东有可能单独或者联合对控股股东进行监督, 领导权分离更可能体现非控股性大股东的意愿, 从而 对公司经营产生影响。股权制衡可以降低控股股东 侵害小股东的代理成本, 但是大股东之间的权力争夺 不利于公司的稳定经营, 对公司绩效的负面影响较 大。综合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1: 家族传承型领导权分离不影响公司绩效。 假设2: 绝对控股型公司中, 非家族传承型领导权 分离不影响公司绩效。 假设3: 相对控股型公司中, 非家族传承型领导权 分离对公司绩效有负向影响。 三、 研究设计与实证结果 ( 一) 研究设计 1.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借鉴现有文献 6,7, 本 文采用如下模型对假设进行检验: 万方数据 Organization and Strategy 组织与战略 201 6年第6期 51 Roai,t+1=0+1 Sep it+2Shrhit+3Vconit+ 4Indrit+5Boardsizeit+6Sizeit+7Levelit+ 8Growthit+9Roait+jYearit (1) 其中, 被解释变量Roai,t+1是上市公司t+1年的 总资产收益率; Sep it是主要解释变量领导权分离, 如 果公司i在t年发生了两职合一到两职分离的转变, 那么该变量取值为1, 否则取值为0。本文选取的控 制变量有: 股权集中度(Shrhit) : 上市公司前五大股东 持股比例的平方和; 实际控制人拥有上市公司控制权 比例(Vconit) , 独 立 董 事 比 例 ( Indrit) , 董 事 会 人 数 (Boardsizeit) , 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Sizeit) , 资产 负债率(Levelit) , 营业收入增长率( Growthit) , 上一年 的公司绩效(Roait) 。为了减少极端值的影响, 本文对 所有连续变量进行了1%的Winsorize处理。 2.数据来源。本文以20082014年间的上市公 司作为研究对象, 相关数据均来源于CSMAR数据库 和WIND数据库。本文剔除了最终控制人发生变更 的领导权分离事件。本文按照以下步骤剔除样本: (1) 金融行业的样本;(2) 财务数据缺失的样本;(3) 2012年12月31日以后上市的样本。本文最终得到 1 443家公司6 921个样本, 其中领导权分离事件共有 273个。 ( 二) 实证结果 根据Huasman检验的结果(p=0 .000) , 本文采 用固定效应对模型(1) 进行估计, 回归结果列于表1。 由表1第1、2列可知, 在控制影响公司绩效的其他因 素后, 家族传承型领导权分离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不显 著, 而非家族传承型领导权分离与公司绩效显著负相 关。这说明由于家族传承型领导权分离处于实际控 制人的掌控之下, 公司战略和经营都未受到影响, 从 而公司绩效变化不大, 假设1得到验证。 为了检验控制权结构的影响, 本文将非家族传承 的领导权分离事件分为两类: 实际控制人控制权大于 等于50%的( 绝对控股型) , 实际控制人控制权小于 50%的( 相对控制型) 。由表1第3、4列可知, 绝对控 股型分离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对控股型分 离与公司绩效显著负相关, 假设2、3得到验证。 表1 领导权分离与公司绩效 变量符号家族传承非家族传承 非家族传承 绝对控股相对控股 Sep it 0 .011 8-0 .008 3* *-0 .009 0-0 .008 1* (1 .235 1)(-2 .209 1) (-1 .104 2)(-1 .912 3) Constant 0 .480 7* * *0 .481 2* * *0 .480 0* * *0 .481 5* * * (10 .521 9)(10 .536 5)(10 .506 6)(10 .541 8) N6 9216 9216 9216 921 注: 括号内的数值 为t检验值,*、* *、* * *分别表示10%、5%、1%的显 著性水平。 四、 结 语 在股权分散的公司中, 董事会具有监督经理层的 职能, 领导权结构的选择更多地是战略变化与代理成 本之间的权衡。中国民营上市公司大多是由国企转制 或者家族企业发展而来, 股权结构高度集中, 实际控制 人及其家族成员直接担任高管的现象较为普遍。遗憾 的是, 已有研究只是沿袭Krause和Semadeni的代理框 架, 并未考虑控制权视角。本文从高管和实际控制人 的控制权入手, 考察了中国民营上市公司领导权分离 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 家族传承型分离与绝 对控股型分离不影响公司绩效, 而相对控股型分离与 公司绩效显著负相关。该结论表明, 在分析中国民营 上市公司领导权分离时, 必须考虑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的影响。另外, 相对控股型股权结构通常被认为是好的 公司治理, 原因是非控股性大股东能够制衡控股股东, 缓 解控股股东剥夺小股东的代理冲突。本文认为, 相对控 股型股权结构并非完美, 大股东之间的权力争夺会影响 公司经营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从而影响公司绩效。 参考文献 1Fama E F,Jensen M C.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J. The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1983,26(02) :301 - 325. 2Donaldson L,Davis J H.Stewardship Theory or Agency Theory:CEO Governance and Shareholder ReturnsJ.Austral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16(01) :49 - 64. 3Jensen M C,Meckling W H.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