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转变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基于重庆市的实证研究.pdf_第1页
产业结构转变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基于重庆市的实证研究.pdf_第2页
产业结构转变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基于重庆市的实证研究.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产业结构转变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基于重庆市的实证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业结构转变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基于重庆市的实证研究 口程莉刘志文 (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 儿1 3 0 ) 【摘要】文章以重庆市为例,刻画了1 9 9 7 2 0 1 0 年重庆市内部经济发展差距的演变,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产业结构变迁 与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呈现出全市先下降后上升、地带 内部逐步扩大、地带问在波动中下降的发展趋势。各地区二、三产业发展程度的差异较好地解释了重庆市区域经济发 展的差距问题。 关键词 产业结构变迁;区域经济差距;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 _ 狮1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3 1 1 5 4 ( 加1 3 ) 0 姗蛐3 一、引言 以钱纳里( C h e n e r y ) 和库兹涅茨( K u z n e t s ) 为代 表的结构主义者认为,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结构转 换,结构转换越快,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我国而言, 申茹、赵春艳( 2 0 0 9 ) 认为,各地产业结构演变的速 度、轨迹的不同,会带来经济增长效率的差异,经济 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速度越快。东 部地区制造业和服务业发达,导致了资源向东部地 区集聚( 范剑勇,2 0 0 8 ) 。因此,工业化水平的差异和 产业结构的变动导致了中国地区经济差距( 范剑勇、 朱国林,2 0 0 2 ;刘伟、李绍荣,2 0 0 2 ;沈坤荣、马俊, 2 0 0 5 ) 。从第二、三产业的特点来看,相对于第一产 业,空间集聚性更强,分工化程度更高,劳动生产率 也更高。对于给定的资本、劳动力和技术,不同的产 业结构会导致不同的生产,使得规模经济、报酬递 增、报酬递减、劳动分工和协作程度也相应不同,从 而经济绩效也就不同,不平衡或差距问题也就凸显 出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 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之 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是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 中之重。因此,本文以重庆市为例,通过实证分析以 解释产业结构变迁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 二、重庆市直辖以来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 整体演变轨迹 为了考察重庆市地带内及地带间,“一小时经济 圈”( 简称“一圈”) 、“渝东北翼”、“渝东南翼”,发展差异 对重庆市内部区域之间人均G D P 差异的影响程度,利用 泰尔指数来衡量不平等程度,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强扣。g 鲁 ( 1 ) 式( 1 ) 中,y ;为个区域G D P 占整个区域G D P 的份 额,P 为i 个区域人口占整个区域的份额,为地区数。 n e i l 系数抛大,表示各区域问经济发展的差异 越大。n e i l 系数衡量区域经济总体差异变化,还可被 进一步分解为区域内各子区域内和各子区域间的差 异。分解方法是若将区域按照一定方法或目的分为G 组,则可利用n e i l 系数分析区域组内和区域组间的 经济差异变化对区域总体差异的影响。在本研究中, 以重庆4 0 个区县之间的总差距为例,利用泰尔指数 可以将它分解成为“一圈”、“渝东北翼”和“渝东南 翼”三大地带内各区县之间的差距以及三大地带间 的差距,T h e i l 系数阿做如下分解,如式( 2 ) 所示。 3ny3,y 、 扛+ = 乏( y ;) 善苦+ 善( y ;) l 。g ( 詈) ( 2 ) 8 # 。1 、f 式( 2 ) 中,乙矗表示组内差距;表示组间差距,i 表示地带( i = 1 ,2 ,3 分别与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翼和 渝东南翼相对应) ,l ,i 表示i 地带的G D P 占全市G D P 的 比重,P 表示i 地带的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重。n 为i 地 带所含区县数( 如f = 1 J = 1 ,2 2 3 ;江2 = 1 ,2 1 1 ;扛 3 J = l ,2 9 ) ,y 。表示第J 个区或县的G D P 在第i 地带 G D P 的比重,只,为射个区或县的人口在第i 地带人口 中所占的比重。 为了便于分析,泰尔指数值都扩大1 0 0 倍,结果 如表l 所示。从表1 可以观察出,“一圈”地带内部区县 +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项目编号:1 1 & z D l 6 1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项目编号: J B K l 2 0 7 0 S 8 ) 。 2 0 1 3 年第3 期_ 囵 万方数据 雕嘲躺瓣雕嘲鬻囊曦雕嘲粥瓣l 嘲粥搦躺冁躐燃隅强雕雕粥戮聪雕粼粥黼戮明糍蹋粥鳓 差距以及三大地带间差距构成了重庆区域经济差距 的主要部分,基本上主导了全市区域经济差距,“两 翼”地区近年来贡献率不到1 5 。全市的泰尔指数总 体上经历了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过程。地带间 差距近年来呈现小幅缩小趋势,绝对值仍然较大。地 带内部差距逐步扩大。“一圈”和“渝东北翼”内部差 距扩大趋势尤为显著。 表1重庆市人均G D P 泰尔指数及其构成 泰尔指数T泰尔指数的构成T ( ) 渝东渝东地带渝东渝东地带 年份 一圈 全市 一圈 全市 北翼南翼间北翼南翼间 1 9 9 835 40 鸲0 0 75 8 59 5 43 7 1 30 8 3O7 56 1 2 91 0 0 1 9 9 93 5 10 1 80 0 75 2 99 0 53 8 7 71 9 90 7 95 8 4 5l 2 0 0 03 6 10 2 lO 0 74 3 08 1 9“0 82 5 60 跖5 2 1 2 0 0 l3 8 70 2 2O 1 053 29 5 2柏7 12 3 01 5 5 9 01 2 0 0 23 7 9O 2 40 1 258 599 93 7 9 62 3 61 1 65 8 5 31 0 0 2 0 0 31 8 3O1 6O 鹏2 6 94 7 73 8 3 534 51 7 55 6 4 5l 2 0 0 41 7 10 】700 73 0 650 】3 4 0 43 4 91 4 26 1 0 5l 2 0 0 62 8 30 2 l00 91 3 84 5 16 2 7 74 6 31 9 13 0 7 0l 2 0 0 62 7 40 2 l0 0 83 4 06 4 44 2 5 53 2 51 3 15 2 8 91 2 0 昕3 4 6O 5 0O1 73 2 77 4 04 6 8 16 7 22 2 64 4 2 11 0 0 2 0 0 83 8 20 5 70 1 63 0 37 5 85 0 3 67 4 82 1 44 0 0 31 2 肿94 0 20 7 50 1 l2 9 87 8 65 1 2 09 5 51 3 93 7 艏l 2 0 1 04 4 70 8 30 1 22 4 67 8 85 6 6 81 0 5 71 5 63 1 1 91 赉料来源:根据1 9 9 9 2 0 1 1 年 重庆统计年鉴) 计算可得。 三、产业结构变迁对重庆区域经济发展 差距的实证分析 ( 一)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以二、三产业占G D P 的比重X 来表示产业结构变 迁度,采用P a n e lD a t a 模型进行分析,模型设定为: l n y 血= a + ai + 卢。Xd + 占“,i = 1 ,2 , 4 0 ;= 1 9 9 7 ,1 9 9 8 ,2 0 1 0( 3 ) 其中,下标i 代表省份,f 为时间,模型中的因变量 l ,。表示第i 个地区第年的人均G D P ,自变量X 。为产业 结构变迁度。d 是常数项,表示平均自发人均增长率; a :为不可观察的地区效应,表示i 地区自发人均增长 率对平均自发人均增长率的偏离;展为表示待估系数 向量,表示i 地区的边际人均增长率系数;q 和B 一起刻 画了区县间的人均增长率的差距。s 。为随机误差项,假 设服从标准正态分布。样本选择期间为1 9 9 8 _ 2 0 1 0 年, 原始数据来源于1 9 9 9 _ 2 0 1 1 年重庆统计年鉴。 ( 二) 模型检验 首先采用冗余固定效应似然比检验对常截距模 型和变截距模型的设定进行检验,通过构建F 统计量 进行判定,若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d 下,F F 。,则选择 常截距模型,反之,则选择变截距模型。若选择变截 距模型,则接着用H a u s m a n 检验对固定效应模型和随 机效应模型的设定进行检验,如果是小概率事件,则 拒绝原假设,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反之,则建立随机 效应模型,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 可知,在l 的显著 性水平下,似然比检验和H a u s m a n 检验均强烈的拒绝 了原假设,因此,我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 表2 面板数据模型设定检验结果 L i k e l i l m dR 撕。检验 I a m 检验 F 统计量1 3 6 8 0 H a m 统计量 7 3 5 0 0 P 值 0 0 0 0P 值0 0 ( ) 0 结论变截距模型 结论 固定效应模型 注:L i k e h h o o dR 且d o 检验的原假设为混合模型;H s m 检验的原假设为随 机效应模型;“+ ”,“+ ”,“ ”分* q 表示统计量值在1 0 、5 、以及1 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然后对模型进行变系数检验。构建F 统计量进行 判定,若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理下,F F 。,则选择不变 系数模型,反之,则选择变系数模型。原假设为不变 系数模型,备择假设为变系数模型,计算结果如下: ( 尺s 品兄s S U )( 4 3 8 9 5 5 8 一1 0 0 3 4 5 7 巾2 0 肚1 盖F 一= 而蒿万一甜9 9 R S S , l o o 3 4 5 7 ( 蹦:) ( 4 0 1 4 ) 其中,尺船。为有约束模型,即不变系数模型,R S s ,表无约束模型,即变系数模型,g 为受约束回归的约 束个数,朦示时间长度,K 表示解释变量个数。查盼 布表,在给定5 的显著性水平下,得到相应的临界值 为:F ( 3 9 ,5 2 0 ) 一1 4 9 4 4 9 9 ,所以,结果拒绝原假设, 应该采用变系数模型。综上,我们采用固定效应变系 数模型进行估计。 ( 三) 实证结果与分析 使用D S 对模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下: Z n y d = 一6 9 8 l + 1 徊0 ( 4 ) = ( 一2 5 1 ) 其中,反映各区县人均G D 蹭长率差异的a ;和晟 的估计值以的T 统计量及屈的排名艿由表3 给出。 从表3 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重庆市4 0 个区县从 1 9 9 8 2 0 1 0 年的平均状况来看,不仅各个区县本身的 自发人均增长率存在显著不同,而且各区县的平均 边际人均增长率系数也存在显著差距。其中,排名前 1 0 位的都属于“一圈”,其中渝中区的结构变迁每变 化1 ,其人均增长率平均变化高达2 6 9 7 6 ,远远高 于其他区县,产业结构变迁度极高。而屡值排名最后 1 0 位的除了巴南区和綦江县,其他地区都位于渝东 北和渝东南地区,最低的是彭水县,晟值仅为0 0 5 7 。可 见,经济发达区县的产业结构变迁度较大,发达区县 的产业结构变迁更能导致经济快速增长。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以上研究表明:重庆市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呈现 出全市先下降后上升、地带内部逐步扩大、地带间在 波动中下降的发展趋势。考虑到产业结构转化在经 固管理现代化 万方数据 表3 重庆市各区县平均边际人均增长率系数的 估计结果及其排名 风的T风的T 地区a ,鹿 统计 P 值占地区口,晟 统计 P 值6 量量 渝中区一2 6 1 8 6 9 72 6 9 7 64 9 1 60 Dl 壁山县 加6 l l0 嗍B 3 9 7O 0 1 8 大渡口区 2 9 3 酯0 5 1 96 2 蛇0 O 3 涪睦区 6 6 枷0 1 “8 ,5 矾0 彻1 0 江北区 2 4 1 2 205 岱6 6 6 50 0 2 长寿区 鹋6 2 301 2 5 8 3 8 l0 咖 1 2 眇坪坝区 5 2 ,4 9 10 2 8 162 3 40 咖6 万州区 6 7 4 5 80 1 3 2 93 5 10 0 0 D 1 1 九龙坡区 5 8 2 0 4 0 2 2 5 7 田7 O 0 7 粱平县7 0 2 3 70 1 1 08 7 0 40 0 1 4 南岸区5 0 2 鹋03 0 36 5 0 70 0 4 城口县 7 4 0 5 2O 0 6 09 7 7 50 0 0 03 9 北碚区6 l1 5 7O1 9 55 5 2 40 0 8 丰都县 7 1 1 0 嘲7 ,0 2 60 0 0 01 7 瀹北区 7 I 9 0 40 嘴61 1 6 1 5O 0 船 垫江县 7 l1 1 20 嘶8 3 6 50 0 0 01 9 巴南区 7 3 9 9 l0 0 酯8 9 昕0 O3 4 忠县 7 1 6 1 50 0 9 4 5 lO 0 2 l 万盛区 6 5 7 3 80 1 5 46 2 2 60 咖9 开县7 1 5 2 30 嘲B 1 1 20 咖 2 2 双桥区5 0 6 1 20 3 0 17 瑚0 咖5云用县7 3 2 2 40 0 7 37 瞄0 0 0 03 l 江津区7 0 7 3 40 1 嘶7 0 3 7O 咖1 5 奉节县 7 3 6 3 4O 嘟8 5 6 30 0 3 3 合川区 7 1 6 4 6O 0 9 37 2 3 90 咖2 5巫山县7 21 3 70 0 8 77 3 7 2O O2 7 永川区 7 1 1 酯0O 8 7 3 90 0 巫凄县 7 4 傩20 0 6 2 8 5 9 20 0 3 8 南川区7 1 7 4 70 0 9 46 9 4 20 咖 2 4黔江区 7 2 1 2 50 0 8 28 6 4 20 咖2 9 綦扛县7 4 1 5 50 吮8 姒0 咖” 武鏖县 7 3 拼0 0 6 593 2 00 0 3 5 潼南县 7 3 3 6 20a 7 68 2 1 00 0 加 石柱县 田9 舛0 1 1 88 啪0 咖1 3 铜梁县 7 1 柏30 0 9 57 6 1 6O 咖2 3秀山县7 3 7 2 30 啷9 5 8 8O 0 0 03 6 大足县 7 1 瑚0 0 9 274 9 0O 咖拍 酉m 县 7 3 6 9 20 0 国 8 1 0 0 3 2 荣昌县 7 0 9 7 40 1 晒9 1 7 70 咖1 6 彭水县 7 4 5 1 5 O 0 5 79 7 2 30 咖 柏 济增长中的支撑性作用,我们认为,导致上述变化的 正是地区间产业结构转化程度相异。经济发达区县 ( 主要集中在“一圈”) 的有效结构变迁度较大,发达 区县的结构变迁更能导致经济快速增长。地区间二、 三产业发展程度的差异较好地解释了重庆市区域经 济发展的差距问题。因此,要加大财政投人力度,加 大“两翼”地区基础设施投资,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 建立健全“两翼”地区维持技术和经济进步的连续机 制,努力提高“两翼”地区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增 强经济的再生能力以及自我积累和可持续发展的能 力,通过强化“一圈”地区对“两翼”地区的带动作用, 扩大“一圈”和“两翼”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有利于 不断提升“两翼”产业结构变迁程度,缩小内部经济 发展差距。 参考文献 1 申茹,赵春艳我国省际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速 度、水平及随机趋势U 经济问题,2 0 0 9 ,1 1 2 范剑勇产业结构失衡、空间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 变化U 上海经济研究,2 0 0 8 ,2 3 范剑勇,朱国林中国地区差距演变及其结构分解 【J 管理世界,2 0 0 2 ,7 4 刘伟,李绍荣中国的地区经济结构与平衡发展 U 中国工业经济,2 0 0 5 ,4 5 沈坤荣,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 及其成因研究U 经济研究,2 0 0 2 ,1 ( 上接第9 页) 础,计算企业绩效综合调整系数;运用企业绩效综合 调整系数对企业总体绩效基本评分值进行调整。 企业绩效综合调整系数( T ) = 静态调整系数( J ) 1 , 动态调整系数( D ) 企业绩效多维综合评分值( Z ) = 修正后企业绩效 基本评分( P ) 企业绩效综合调整系数( T ) 对企业综合绩效水平进行比较和评价,可以依 据多维综合评分值的大小。企业绩效多维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