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1讲生物进化理论课程内容核心素养提考能1.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2.概述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3.搜集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资料,探讨生物进化的观点对人类进化观念的影响。4.用数学方法讨论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生命观念通过分析讨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等知识,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科学思维通过物种形成、种群的基因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培养归纳与概括、逻辑分析和计算能力。科学探究通过活动“用数学方法讨论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培养科学探究的方法。社会责任通过列举实例:人类大量服用抗生素导致抗药性病菌增多的现象,引导人们高度关注不正确使用抗生素带来的危害,关注人体健康。考点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1)现代生物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基因频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生物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环境。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是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变异是不定向的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逐渐积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物种形成的三大环节3.共同进化(1)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2)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3)实例:共同进化类型包含类型实例不同物种之间种间互助一种蛾与兰花种间斗争捕食猎豹和斑马寄生黏液瘤病毒和兔子竞争作物与杂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地球早期无氧环境厌氧生物光合生物出现空气中有氧气出现好氧生物(4)学说:“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否则自己无法生存。“收割理论”:由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提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4.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内容: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形成原因:生物的共同进化。(3)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化石。1.“图解法”把握物种形成的三大模式2.“列表法”比较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不同项目物种形成生物进化标志生殖隔离出现基因频率改变变化后生物与原生物的关系新物种形成,出现生殖隔离,质变生物进化,基因频率改变,量变二者联系只有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产生了明显差异,出现生殖隔离才形成新物种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3.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基本环节模型的思考(1)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什么?图中分别是什么?提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突变和基因重组,是自然选择,是地理隔离,是生殖隔离。(2)为什么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提示因为在生物繁衍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却代代相传,因此,研究生物的进化时仅仅研究个体是否与环境相适应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3)共同进化概念中的“相互影响”的内涵指什么?提示不同物种之间的影响既包括种间互助,也包括种间斗争。无机环境的选择作用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生物的进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无机环境。教材高考1.判断正误(1)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2012高考海南卷)()(2)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2017江苏,7B)()(3)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协同进化(或共同进化)。(2018全国,T29,节选改编)()(4)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2018全国,T29,节选改编)()提示(1)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2)(3)(4)2.深挖教材(1)教材P116“知识链接”:染色体数目变异和结构的变异都能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吗?为什么?提示都能。染色体数目变异必然引起染色体上基因数目的变化,进而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也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2)结合教材P118回答:自然选择的实质和结果分别是什么?提示自然选择的实质是对控制某特定性状的基因的选择。自然选择的结果:从生物个体角度看,导致生物个体生存或死亡;从基因角度看,导致控制某特定性状的基因的频率上升或下降。围绕生物进化理论考查生命观念与科学思维1.(20184月浙江选考)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A.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B.自然选择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C.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D.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以及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和机制,A正确;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当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得使生物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说明产生了生殖隔离,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B正确;个体并不是直接把性状传递给后代,传递给后代的是基因,考虑到基因在遗传过程中的传递和分配,并不是所有的性状都能得以遗传,C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表现型,对影响个体存活和繁殖的性状差异进行了选择,D正确。答案C2.(2019北京四中模拟)如图所示的是施用某种杀虫剂以后,昆虫种群所发生的改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并不是该杀虫剂未能诱发其产生抗性基因B.抗性基因的根本来源是可遗传变异,类个体的抗性基因一定来源于遗传C.若连续使用该杀虫剂,抗该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趋近1D.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现型解析观察题图可知,类个体是在施用杀虫剂之前,已经发生基因突变产生抗性基因的个体,类个体的抗性基因可能来源于原种群中含抗性基因的个体,也可能来源于基因突变,杀虫剂在此只起选择作用,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是其本身不含抗性基因;若连续使用该杀虫剂,不含抗性基因的个体被淘汰,而含抗性基因的个体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故抗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趋近1;施用杀虫剂后,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被淘汰,故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现型。答案B围绕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考查科学思维3.(2018海南卷,18)为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了解这两个种群所在地区之间的距离后作出判断B.观察这两个种群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现象C.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死亡率D.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出生率解析判断这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要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答案B4.(原创)某山地的蜗牛被突然隆起的山丘分隔成两个种群,若干年后,两个种群发生了明显的进化,而后山丘障碍消失,进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b1和c1间出现了地理隔离,二者之间也一定出现了生殖隔离B.c1和c2的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C.d1和d2形态差别较大,所以二者之间一定出现了生殖隔离D.生物圈中物种的形成都必须经历这种长期的地理隔离解析山丘的形成将蜗牛分成了两个种群,b1和c1之间出现了地理隔离,但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A错误;c1到c2的过程中种群发生了进化,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正确;生殖隔离出现的标准是两种生物之间无法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而形态差别大的生物之间不一定出现了生殖隔离,C错误;不经过地理隔离也可以形成新物种,如四倍体西瓜,D错误。答案B围绕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考查生命观念5.(2018海南卷,24)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B.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C.若甲是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D.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解析生物的进化同环境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遗传物质的变异是进化的内因,环境对遗传物质的变异起到诱发与筛选的作用,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而进化后的生物对环境又有反作用,A正确;甲与乙存在捕食关系,二者长期共存,不断发展,共同进化,B错误;若甲是动物,其捕食的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C正确;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捕食压力发生变化,造成乙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进而乙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正确。答案B6.(2019山东K12联盟)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错误的说法是()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B.消费者的出现不影响生产者的进化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解析长期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消费者的出现,一方面使生态系统具有更复杂的结构,另一方面对植物的进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消费者对具有某些性状的某种生产者的捕食可改变该种群的基因频率,进而使该种群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答案B考点二基因频率相关计算的重点题型突破一、计算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的基因频率用NAA、NXAY分别表示该基因型的个体数,用PAA、PXAY表示该基因型的频率,用p、q表示A、a的基因频率。(1)常染色体遗传方式pPAAPAaqPaaPAa(2)伴X染色体遗传方式pq【方法体验】1.(201811月浙江选考)研究小组对某公园的金鱼草种群进行调查及基因鉴定,得知红花(CC)金鱼草35株、粉红花(Cc)40株、白花(cc)25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金鱼草种群中全部C和c的总和构成其基因库B.不同花色数量的差异是由适应环境的变异造成的C.基因重组产生的粉红花为自然选择提供选择材料D.种群中C的基因频率为55%,Cc的基因型频率为40%解析基因库是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C和c基因不是全部的等位基因,A错误;不同花色数量的差异是选择的结果,B错误;基因重组需要涉及多对等位基因,而题干中仅有一对等位基因,因此粉红花的产生不是基因重组的结果,C错误;种群中C的基因频率为55%,Cc的基因型频率为40%,D正确。答案D2.(2019山东淄博模拟)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个体占15%,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1,则F1中A基因的频率和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A.30%,21% B.30%,42%C.70%,21% D.70%,42%解析根据题意可知,Aa个体占30%,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时,产生A配子的基因频率55%30%1/270%,a配子的基因频率15%30%1/230%,自由交配得到F1各基因型的频率比例为AAAaaa49%42%9%,统计得到A基因的频率为49%42%1/270%。答案D3.(2016全国卷,6)理论上,下列关于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C.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解析根据哈代温伯格定律,满足一定条件的种群中,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基因A的频率为p,基因a的频率为q,则基因频率pq1,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p2、2pq、q2。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关系满足(pq)2p22pqq2。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发病率与性别无关,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应为基因频率的平方(即q2),A错误;常染色体上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应为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之和,即p22pq,B错误;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发病率与性别有关,女性的发病率计算方法与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的情况相同,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为p22pq,C错误;因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故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即为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正确。答案D二、利用遗传平衡定律进行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1)已知A的基因频率是A%,a的基因频率是a%,则该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A%A%,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a%a%,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A%a%2。(2)已知某种群中基因型是AA的个体占X%,则A的基因频率是,a的基因频率是1;或已知基因型是aa的个体占Y%,则a的基因频率是,A的基因频率是1。【方法体验】4.(2019北京海淀模拟)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A.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是0.32B.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C.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就一定会形成新物种D.若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0.4,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40%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隐性个体aa的基因型频率为0.64,则a的基因频率为0.8,A的基因频率为0.2,B错误;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是20.20.80.32,A正确;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C错误;若A的基因频率变为0.4,则a的基因频率为0.6,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AA、Aa)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为0.4220.40.60.64,即64%,D错误。答案A5.(2019山东青岛模拟)囊性纤维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在欧洲人群中,每2 50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患此病。若一对健康的夫妇有一患有此病的孩子;此后,该妇女与一健康的男子再婚。再婚后该夫妇生一孩子患该病的概率是()A.1/25 B.1/100C.1/102 D.1/625解析由题意知,2 500个人中有一个患者,且一对健康的夫妇生了一个患病孩子,则该病应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用A和a表示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则a的基因频率为1/50,A的基因频率为49/50,群体中Aa个体的基因型频率为2(49/50)(1/50)98/2 500,正常个体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为(98/2 500)/(11/2 500)98/2 499。由于这对健康夫妇生有一患病孩子,说明该妇女的基因型为Aa,这名妇女与正常男性再婚后,生一患病孩子的概率为(98/2 499)(1/4)1/102。答案C三、自交和自由交配对种群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影响(1)自交: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纯合子比例逐渐增大,杂合子比例逐渐减小,但基因频率不变。(2)自由交配: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都不变。注:男性人群中XbY的基因型频率整个人群中Xb的基因频率。【方法体验】6.(2019山东泰安模拟)某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若该种群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出现的频率及A、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A.55%、45%、45%、55%B.42.5%、32.5%、45%、55%C.55%、45%、55%、45%D.42.5%、32.5%、55%、45%解析亲代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Aa基因型个体占50%,亲代、子代的基因频率不变,则A的基因频率30%(1/2)50%55%,a的基因频率为45%;若该种群植物自交,后代中AA基因型个体出现的频率为30%(1/4)50%42.5%,aa基因型个体出现的频率为20%(1/4)50%32.5%。答案D7.(2019山师附中模拟)在一个随机交配的中等大小的种群中,经调查发现控制某性状的基因型只有两种:AA基因型的频率为20%,Aa基因型的频率为80%,aa基因型(致死型)的频率为0,那么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AA基因型的个体占()A.1/5 B.1/4C.3/7 D.11/21解析由题意可得出,A的基因频率60%,a的基因频率40%,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AA60%60%36%,Aa240%60%48%,aa个体致死,因此AA基因型的个体占36%/(36%48%)3/7。答案C澄清易错易混强化科学思维易错易混易错点1对变异与选择的特点及之间的关系区分不清(1)变异先于环境选择“突变”不是基因突变的简称,而是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能定向诱发基因突变。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从而使种群发生定向进化。(2)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间接对象根本对象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变异性状(表现型)。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根本对象是与变异性状相对应的基因。即自然选择的实质是环境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因而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易错点2对进化与物种的判断不准确(1)“新物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与原物种之间已形成生殖隔离和物种必须是可育的。如三倍体无子西瓜、骡子均不可称为“物种”,因为它们均是“不育”的,而四倍体西瓜相对于二倍体西瓜则是“新物种”,因为它与二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子代(三倍体西瓜)不育,意味着二者间已产生生殖隔离,故已成为新物种。(2)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都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但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才是物种形成的标志。(3)能产生后代同一物种。两个个体能够交配产生后代,子代有可能高度不育,如马和驴,即虽然能够产生子代,但子代不育,因此马和驴是两个物种。易错点3不能准确运用男性基因型频率计算该地区X染色体基因频率点拨(以红绿色盲为例)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色盲基因b位于X染色体上,对男性(XY)而言,每个男性体细胞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含有致病基因就为患者,不含则为正常个体,无携带者。若某地区男性中色盲占x%,则此地区Xb的基因频率也为x%,此地区女性色盲率则为(x%)2。深度纠错1.(针对易错点1)抗青霉素葡萄球菌是一种突变型菌种。将未接触过青霉素的葡萄球菌接种到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结果有极少数存活下来。存活下来的葡萄球菌在相同培养基中经多代培养后,对青霉素的抗性明显增强。原因是()A.青霉素使用量的增加提高了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抗性B.青霉素的选择作用提高了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C.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抗性的增强是定向突变的结果D.葡萄球菌的抗青霉素基因是在使用青霉素后产生的解析青霉素只起到选择作用;青霉素的选择作用提高了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淘汰掉了不抗青霉素的个体;突变是不定向的;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是在使用青霉素前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答案B2.(针对易错点2)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解析图示是物种形成的常见模式,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a通过地理隔离形成两个种群a1和a2,又分别演化出b、c、d三个种群,b、d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形成了生殖隔离,故A项错误;由于d是由a1演变而来,c是由a2演变而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故B项正确;即使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由于b和d两个种群之间有地理隔离,有可能形成了生殖隔离,故二者可能属于不同的物种,故C项错误;同理,即使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只要c和d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它们仍是同一物种,故D项错误。答案B3.(针对易错点3)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在一个数量较大的群体中,男女比例相等,XB的基因频率为80%,Xb的基因频率为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群体男性中的Xb的基因频率高于20%B.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不可能生出患色盲的孩子C.在这一人群中,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2%、10%D.如果不采取遗传咨询、基因诊断等措施,该群体中色盲的发病率会越来越高解析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基因频率与性别无关,因此该群体男性中的Xb的基因频率等于20%,A错误;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女性可能是携带者,仍然可以生出患色盲的孩子,B错误;按照遗传平衡定律计算,雌性果蝇XbXb的基因型频率为Xb的基因频率的平方,即20%20%4%,但雌雄性比例为11,则XbXb的频率为4%1/22%。由于雄性果蝇只有一条X性染色体,则雄果蝇的X基因频率就是基因型频率,为20%,但雌雄性比例为11,则XbY的频率为20%1/210%;C正确;采取遗传咨询、基因诊断等措施可以降低色盲的发病率,但是如果不采取遗传咨询、基因诊断等措施,该群体中色盲的发病率不会越来越高,D错误。答案C随堂真题&预测1.(2018江苏卷,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解析群体中近亲个体基因相似度高,近亲繁殖会提高纯合体的比例,A正确;基因突变中的有害和有利突变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C错误;基因频率保持不变的一个前提是群体足够大,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不一定保持不变,D错误。答案A2.(2016江苏卷,12)下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B.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解析pen基因突变后形成了抗药靶位点,A错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B错误;基因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属于同一物种,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答案C3.(2020选考预测)关于生物的进化,存在一种“红皇后假说”,该假说认为,自然选择只导致生物当前的适应,进化功能则是潜在的适应或对未来的适应能力,某物种如果想要在生存竞争中存活,则必须比与之存在竞争的物种进化得更快,一个物种的任何进化改进可能构成对其他相关物种的竞争压力,所以,即使地理环境不变,种间关系也可能推动进化。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根据该假说,在基因突变发生概率相同的条件下,存在竞争关系的两种群中繁殖快的占优势B.该假说强调了进化中的生物学因素,但忽略了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C.猎豹和斑马的共同进化,是符合该假说的一个具体事例D.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中包含了与该假说相似的种间关系推动物种进化的理论解析举例来说,兔子繁殖比羚羊快,在基因突变发生概率相同的情况下,兔子种群产生新基因的速度应快于羚羊,更容易产生优良的性状组合,因而更容易在与羚羊的生存竞争中获胜,A正确;若环境因素发生急剧改变,如由于洪水,草原变成了浅滩,羚羊可以涉水取食,而兔子由于身体较小,可能全部被淹死,进化也就无从谈起,B正确;猎豹和斑马的共同进化符合题干信息中描述的“种间关系也可能推动进化”,C正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强调种内斗争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包括种间关系可推动物种进化的理论,D错误。答案D4.(2015全国卷)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A的基因频率为。(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解析(1)由题干可知种群中只有Aa一种基因型个体,因此种群中Aa比例是11,产生的配子中A配子a配子11,随机交配后,后代中基因型AA为、Aa为2、aa基因型为。A的基因频率为AA基因型频率的Aa基因型频率。(2)该种群随机交配后,由于后代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说明AA基因型个体死亡。且Aa和aa两种基因型比例为21,这时种群中产生的配子比例为1/3A、2/3a,依据遗传平衡定律,求得后代AA为1/9、Aa为4/9、aa为4/9,其中AA个体死亡,Aa和aa的比例为11。答案(1)111210.5(2)A基因纯合致死11(时间:35分钟)1.下列关于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浅色桦尺蠖与黑色桦尺蠖同时存在体现了基因多样性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选择的对象C.严格自花传粉的植物种群内个体之间存在生殖隔离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解析浅色桦尺蠖与黑色桦尺蠖是同一种昆虫,同一种昆虫其表现型不同,说明在环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其基因型不同,体现了基因多样性,A正确;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但自然选择的对象是个体而不是种群,B错误;严格自花传粉的植物种群内个体属于同种生物,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的多样性,D错误。答案A2.(2019山东威海模拟)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达尔文的进化论能解释生物的多样性,无法解释生物的统一性B.人工选择能使微小变异累积成显著变异,但不能培育出新物种C.在种群中普遍存在的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前提D.生物通过长期进化能使一个物种演变成另一个物种解析达尔文的进化论科学地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即能解释生物的统一性,A错误;人工选择能使微小变异累积成显著变异,可培育出新品种,但不能培育出新物种,B正确;在种群中普遍存在的可遗传的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是生物进化的前提,C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生物通过长期进化,随着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可使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显著差异,最终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进而使一个物种演变成另一个物种,D正确。答案A3.(2019山东枣庄模拟)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B.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改变说明物种在进化C.基因型Aa的个体逐代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D.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了进化的方向解析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和物种与环境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A错误;基因型频率改变,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生物不一定进化,B错误;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等于a基因的频率,C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了进化的方向,D正确。答案D4.(2019北京四中模拟)下列有关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某单基因遗传病患者的双亲表现正常,正常情况下母亲是致病基因携带者B.诱变育种的目的是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物种C.有利变异可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地理隔离不会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解析某单基因遗传病患者的双亲表现正常,说明该病一定是隐性遗传病,则母亲肯定是携带者,A正确;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会产生新的基因或新的性状,但是不会产生新物种,B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地理隔离会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D错误。答案A5.(2019北京义顺模拟)达尔文环球考察过程中,发现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许多无翅和残翅昆虫。这样的昆虫不容易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机会多。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大风导致昆虫产生适应环境的无翅、残翅变异B.岛上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不同海岛的昆虫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标志着新物种形成D.突变和自然选择均能定向改变无翅和残翅昆虫种群的基因频率解析昆虫一开始就存在无翅或残翅的变异,并不是大风环境使昆虫产生了无翅或残翅的变化,而是大风对其进行了选择,A错误;岛上不同物种的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称为共同进化,B正确;不同海岛的昆虫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是因为地理隔离,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C错误;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无翅和残翅昆虫种群的基因频率,而突变是不定向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错误。答案B6.(2019山东青岛模拟)科学家比较了人类与黑猩猩等近缘灵长类动物染色体的差异,确认人类第2号染色体是由古猿的两条染色体融合而来,其余染色体数相同。人与这些灵长类动物在第4、5、12和17染色体上的倒位变异也存在一些差异。据此作出的推测,不合理的是()A.人类可能比黑猩猩等近缘灵长类少了一对染色体B.人类与近缘灵长类染色体上存在不同排序的基因C.古猿进化为人的过程与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密切相关D.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异是导致各种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解析人类第2号染色体是由古猿的两条染色体融合而来,其余染色体数相同,说明人类可能少了一对染色体,A正确;人与这些灵长类动物在第4、5、12和17染色体上的倒位变异也存在一些差异,说明人类与近缘灵长类染色体上存在不同排序的基因,B正确;因为人类的第2号染色体是由古猿的两条染色体融合而来,其余染色体条数相同,可以说明猿进化为人的过程与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密切相关,C正确;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异是否是导致各种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从题目中不能得出,D错误。答案D7.(2019北京海淀模拟)2013年3月,澳大利亚詹姆士库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麦维尔角地区发现一种独特的壁虎(壁虎甲)。它们有一条像叶片一样宽大的尾巴,修长的身形和四肢,还有一双巨大的眼睛,而这些特征利于该壁虎很好地适应丛林环境。请回答下列问题:(1)麦维尔角地区还有一种普通壁虎,若普通壁虎与壁虎甲能交配且也能产后代,则普通壁虎与壁虎甲(填“一定”或“不一定”)属于同一物种,理由是_。(2)与普通壁虎相比,壁虎甲的形态发生较大变化,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如何解释?_。(3)壁虎甲的某一相对性状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和a控制,抽样调查得知当年雌雄个体的比例为11,雌性个体中XAXA、XAXa、XaXa 三种基因型个体所占比例依次为60%、30%和10%,雄性个体中XAY、XaY、两种基因型各占50%。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约为(用分数表示)。由于不含A基因的个体易被天敌捕食,致使该种群中这对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是,由此说明该壁虎种群在不断地发生进化。(4)若壁虎甲的某一条染色体发生了倒位。如图仅绘出相应区段的碱基序列,请在空白虚线框内写出原虚线框内倒位后的碱基序列。解析(1)根据题意分析,普通壁虎与壁虎甲能交配且也能产后代,但是不清楚该后代是否可育,因此不能判断两者是否属于同一个物种,若后代可育,则普通壁虎与壁虎甲属于同一物种,否则,属于不同物种。(2)与普通壁虎相比,壁虎甲的形态发生较大变化,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3)假设该种群中雌雄性个体各有100个,则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6023050)(200100)2/3。由于不含A基因的个体易被天敌捕食,则A的基因频率在种群中逐渐变大,a基因频率逐渐变小,说明该壁虎种群在不断地发生进化。(4)倒位片段的碱基序列发生了180度的旋转,倒位后的碱基序列见答案。答案(1)不一定若后代可育,则普通壁虎与壁虎甲属于同一物种,否则,属于不同物种(2)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3)2/3A基因频率逐渐变大,a基因频率逐渐变小 (4)8.(2019山东省实验中学一诊)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寄生物种。在实验室里对两种数量相同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图一所示,请回答:(1)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图一中杀虫剂处理后群体中的个体数逐渐增加的原因:螺旋蛆蝇中存在,杀虫剂起到了选择作用,通过选择使增大,逐渐形成了抗药的新类型。(2)在电离辐射后,会产生图二所示的基因突变。请阐述你从图二获得的基因突变的有关信息:_。(3)用电离辐射促使螺旋蛆蝇雄性不育的方法最终能消灭螺旋蛆蝇,但所需时间较长,原因是_,所以需要诱变处理较长时间后才能达到目的。(4)在对螺旋蛆蝇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理由是。解析(1)螺旋蛆蝇中存在抗药性基因突变,图一中杀虫剂处理后,具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增大,抗药性基因频率升高,逐渐形成抗药性新类型,因此群体中的个体数逐渐上升。(2)由图二可知,A可突变成a1、a2、a3,说明突变具有不定向性;A与a1、a2、a3互为等位基因,它们为复等位基因;A突变成a1,a1也可突变成A,说明突变具有可逆性。(3)由于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突变个体(即雄性不育个体)的数量逐渐增多,所以采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消灭螺旋蛆蝇,所需时间较长。(4)根据题意分析,第一年,AA、Aa、aa分别占10%、20%、70%,则A的基因频率10%1/220%20%,a的基因频率为80%;第二年,AA、Aa、aa分别占4%、32%、64%,则A的基因频率4%1/232%20%,a的基因频率为80%。可见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说明生物没有进化。答案(1)抗药性基因突变抗药性基因频率(2)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基因突变是可逆的、基因突变可产生复等位基因(3)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4)没有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9.桦尺蠖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黑色)和s(浅色)控制。某地区原植物的树干多呈浅色,桦尺蠖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如下:SS为10%,Ss为20%,ss为70%。后来煤烟将树干熏成了黑色,假如树干变黑不利于浅色桦尺蠖的生存,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以下关于该种群在今后的210年间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树干变黑既影响种群中浅色个体的出生率,也影响其死亡率B.树干变黑前后该地区桦尺蠖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变C.第2年S基因频率为35%,SS基因型频率为20%D.该种群的浅色个体数量将会下降,说明桦尺蠖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解析树干变黑,浅色个体生存并繁殖后代的机会降低,因此浅色个体的出生率降低,所以既影响种群中浅色个体的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A正确;树干变黑,环境条件改变,环境容纳量可能会发生改变,B错误;第二年S的基因频率是(2222)(112263)2100%23%,SS的基因型频率是11(112263)100%11.5%,C错误;该种群的浅色个体数量下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与年龄组成无关,D错误。答案A10.(2019北京四中模拟)某与外界隔离的岛屿上,经调查该地区居民中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a,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频率为b,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c,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正常个体中白化病携带者所占的概率为2a/(1a)B.男性个体中患红绿色盲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bC.不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女性个体占全部个体的(1c)2/2D.女性个体中同时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占bc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a,正常基因的频率为1a,则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为(1a)2,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为2a(1a),则正常个体中白化病携带者所占的概率为,A正确;男性的基因型有XBY、XbY,而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频率为b,因此男性个体中患红绿色盲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b,B正确;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c,则正常基因频率为(1c),因此不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女性个体占全部个体的,C正确;女性个体中同时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占b2(2cc2),D错误。答案D11.(2019北京通州模拟)美国白蛾是外来入侵物种,对果树等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科学家利用某病毒防治该害虫,防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ab年间,美国白蛾能适应入侵地的环境B.c年时,美国白蛾种群的基因库与b年时的相同C.该病毒对美国白蛾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D.美国白蛾与该病毒和当地物种相互适应、共同进化解析ab年间,美国白蛾的种群数量增长较快,说明其能适应入侵地的环境,A正确;c 年时,由于种群数量减少,因此美国白蛾种群的基因库与 b 年时不同,B错误;该病毒作用后,白蛾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病毒对美国白蛾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C正确;引入病毒后,美国白蛾在病毒的影响下,数量减少,两者之间存在共同选择,因此美国白蛾与该病毒和当地物种发生了共同进化,D正确。答案B12.(原创)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医院内流行的主要病原菌,这种细菌在全球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东2025年山东农业大学公开招聘3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安全类综合技能训练》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武汉科技大学《大学美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政府审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新媒体运营与分析》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数字音频视频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北京舞蹈学院《系统工程原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空间解析几何》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打印电子器件与材料》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国际结算》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5 年版)解读课件
- 2025年公务员考试时事政治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湖南湘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 第二十九节 商业模式创新及案例分析
- 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2025
- 2024年度医疗设备报废回收与资源化利用合同3篇
- 医疗器械的维护和保养方法
- 石材养护报价单
- 世界各地的建筑·小学生课件
- 试题-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