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论文-从“意合”与“形合”的角度看汉英两种语言的异质性特征.doc_第1页
语言文化论文-从“意合”与“形合”的角度看汉英两种语言的异质性特征.doc_第2页
语言文化论文-从“意合”与“形合”的角度看汉英两种语言的异质性特征.doc_第3页
语言文化论文-从“意合”与“形合”的角度看汉英两种语言的异质性特征.doc_第4页
语言文化论文-从“意合”与“形合”的角度看汉英两种语言的异质性特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言文化论文-从“意合”与“形合”的角度看汉英两种语言的异质性特征【摘要】全文共分上下两篇,本文为下篇。上下两篇文章力求从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的不同特征入手,通过语言表现法思维三个层次的分析,从而揭示汉英两种语言鲜明的异质性特征。其中上篇主要是对汉英两种语言各自语言系统本身的差异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比较;下篇则是重点放在对两种语言文化思维形态方面的对比分析上。无论是上篇或是下篇,都基于汉英两种语言意合与形合分别不同的特征,对汉英两种语言进行一系列的对比分析,从而反映汉英两种语言各自不同的语言现象及其差异。【关键词】形合;意合;异质性;语言文化;文化因素;思维形态【Abstract】Thepaperisclassifiedintotwopartssharingthesametitle,andthisisthesecondpartofthepaper.AsforChineseandEnglish,inmanyaspects,thereexistseveraldifferentordistinguishablecharacteristicsbetweenthesetwolanguages.Inshort,ChineseisconsideredasaparataxislanguagewhileEnglishahypotaxislanguage.Ouranalysisinthispaperintendstoreveal,throughthreeaspects,including:surfaceofthelanguageorthelanguagesystemitself,waysofexpressioninonelanguage,andlanguagecultureormodeofthinking,theheterologyofChineseandEnglish.【Keywords】hypotaxis;parataxis;heterology;languageculture;culturefactor;modeofthinking语言虽然都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在这个基本功能上,所有的语言是一致的,但具体到某一种语言而言,它与另一种语言之间却必然存在着某种异质性(heterology),如果没有这种“异质性”,那么人类的语言就不会存在各自不同的差别。语言的异质性,存在于三个层次中:语言表层,表现为语音系统、文字系统和句法系统的结构形式和分布形式;语言中层,表现为特定语言的表现法;语言深层,表现为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我们应该在这三个层次中进行深入的探索,试图把对比研究分成语言表现法思维三个层次,意在摆脱从形式到形式的对比分析,走出类比方法论的老路,究其底蕴,才能在对比语言学中贯彻辨证的、科学的方法论,为翻译提供双语转换的科学依据。汉英两种语言文化(思维形态)现象对比分析: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要靠语言保存、传播和继承。另外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这一理论问题跟文化的关系密切而重要。文化的进步要靠人类的智慧,这显然离不开思维,而思维的成果要用语言表达,要靠语言交流,因此文化的进步一刻也离不开语言。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所以各种文化因素都应在语言中找到根据。研究文化离不开语言,研究语言也离不开文化。语言的异质性必然充分体现了该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母体(culturalmatrix)的民族性。在语言分析中需注入文化学的血液,而不是单纯描写分析语言结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是语言生成的哲学机制,这种哲学机制支配表现法,使之形成定式而模式化。思维支配语言,这是人类语言行为的主要特征。在思维形态对比研究中,我们应该集中于对比中的两种语言思维发展的人文领域,把握住语言的人文性。注重操某一特定语言的民族的哲学思想史、文化史、文学史和宗教史。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说过:“一个民族的词汇和文法本身就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显而易见,汉民族思想史中的儒家天道观和道家“生生不已”的循回论对汉民族的思维方式、特征和风格影响极深。儒家天道观认为万物交织在阴阳感应之中,天地交成,阴阳合德,即王充所谓:“天地合气,物偶自生矣”(论语)。物偶式思维方式极深刻地影响了汉语的表现法,如对仗、排比、对偶等等。“和谐”是人们的愿望,汉人在处世哲学上一般是“求中”,“不偏不倚”,只有这样才能使对立走向和谐。中国古代认为统一体内部各种对立因素的均衡与和谐是保持统一体稳定生存的根本条件。在这种辨证思维特征影响下的汉语语法结构产生不重形式,重意合分析。英语自莎士比亚时代(或后期中古英语)以来有很大的发展,其中包括句法上的发展。但无论如何,英语主动与被动两个范畴的分野始终是泾渭分明,其中包括谓语动词的被动式、不定式和分词的被动式,始终是施、受分明,决不含糊。EricPartridge在评论英语的素质时说当语法规范与逻辑规范发生冲突时,“英语的倾向总是让语法让位于逻辑”。Partridge就此引述叶斯帕逊的话说英语是一种具有“阳刚之气”的理性语言。英语的理性特征与欧美哲学较早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特别是培根和洛克等一代启蒙哲学家倡导的客观形式化方法(即逻辑论证)很有关系。培根思维精深周密,文才博雅遒劲;洛克的哲理明通达,对英语影响极深。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培根、霍姆斯和洛克等一代理性主义哲学家无疑为英语作了科学规范的工作。2中西方的宇宙观差异西方的机械论综合论宇宙观是建立在物质与精神对立和抽象逻辑思维的基础之上的。与西方相反,中国为有机整体论的传统宇宙观。中国人自古代起就习惯于从总体方面认识事物,把世界看成本质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并用这种观点去解释一切事物的现象,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论宇宙观。语言与思维关系十分密切,思维活动要借助语言来进行,之所以“言为心声”就是这个道理。汉语语法是汉民族的思维长期抽象化的结果,汉语语法必然带上中国传统文化中汉民族朴素的辨证思维特点和崇尚简约的整体性思维特点。我们可以充分说明汉英两种语言不同的表现法与思维相联,接受思维的投射以定其式的事实是不难列举的。汉语思维上重意、不重形,衍生出了许多汉语独特的表现法。比如重意合、不重形合的表现法使汉语尽可能地甩掉了句法结构词甚至实义词,形成一种形散神聚的结构。汉语语法不像西方语言那样重形态变化,在分析、理解句子的意思时,会牵涉到句子的深层意义,汉语的文化特征,有时还要从句子语义、语境、语用等方面协调联系来融会贯通句意。就像著名的语法学家黎锦熙先生所说的“国语底用词造句,偏重心理,略于形式”。张立文先生在传统学引论一书里指出:“八卦思维、混沌思维、太极思维都是一种整体性思维。汉民族在这种整体性思维影响下,而具有直觉体验、内向省悟的思维特征和重经济、尚简约、人详我略的语言心理和表达习惯而形成了汉语重语义,轻形态的特点”。如我们往往把下面的句子译为a而不译为b:Theysaidtheywerecomingtohelpuswithourhouserepairtoday.a.他们说,今天来帮助我们修房子。b.他们说,他们打算今天帮助我们修我们的房子。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英语在表达上比较精密,语法关系较为严谨,而汉语在表达上富有弹性,许多逻辑关系是靠意义来表达的,而语法关系则被处于次要地位。3英汉句子的不同组合方式英语强调SV基本结构,而且SV必须一致,汉语无主句多,没有SV一致的标定;英语句首封闭,句尾开放,后置修饰功能很强,汉语句首开放句尾封闭,前置修饰功能很强;英语句子组合靠关系词,结构方式严格而明显,汉语靠语义结构对接,结构方式灵活而呈隐性;英语主从句连接靠形合,汉语偏正句联接重意合,也用形合;英语句子成分有形态标志,不易产生语法歧义,汉语句子成分要靠语序和句意确定,容易产生语法歧义。这些差异可以从英汉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上找到根源:英国人重思维的个体性,其方式是分析性的,重理性,强调形式论证,不强调主体意识和对立平衡;汉民族重思维的整体性,其方式是综合性的,重直觉,强调意念流、主体意识和对立并举。4以达意为主和重语境的汉语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因此在分析句子意义时,要重视语义在语言组织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如动宾式词义的超常组合就是一个具体表现。汉语动宾结构中各动作之间的主次轻重、逻辑关系之所以不会产生误解,是因为“语境”和“意念”在起作用。如:吃父母、养病、救火、恢复疲劳等动宾词组。这也是汉语重“意合”重“整体思维”在语言上的表现。另外,以意合法为主的汉语句子也常把语境作为传递信息的重要条件。如:“我是两个儿子,他是一个女儿。”等。而英语是形态性语言,句子表达的各种关系如主次轻重因果条件结论等都必须以显性的不同的语言形式加以表示。总的说来,汉语比较经济,尤其是在表示动作和事物的关系上,几乎全靠“意会”,不靠“言传”,这与中国人崇尚简约的思维方式有关。因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大千世界的思维空间也是无限的,语言形式却是有限的。5汉语的异形同义和同形异义两种矛盾或对立的语言形式,表示同一个语义内容。如:“甲队大胜乙队。”与“甲队大败乙队”。这种对立同一性的表达方式,读者决不会因语言的矛盾而产生误解,因交际的双方都从意会特点出发,交际的双方因心理认同而产生同步思维。这种语言现象是受汉民族思维特点和表达习惯的影响。两种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对立的语义内容。如:我借他一本书,过两天还(他)。(借:指借进)我借他一本书,过两天还(我)。(借:指借出)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世界由阴和阳两大对立面组成,并在阴阳不断运动的推移下发展的。矛盾着的双方互相对立,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对立的双方统一在一个共同体中,同一性包含着差异性。没有同(即共同的语义前提)就没有所谓“反”,“反”是同中的对立关系。这种现象反映在古代汉语的词义更明显。如“息”有“停止、繁殖”之义,请看下面古证: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息:指停止)周礼.地官.司徒:“以保息六养万民。”(息:指繁殖)6汉语重思维形态上的主体性以汉语作为母语的人注重思维形态上的主体性,认为世上任何行为都只能是人这个行为主体完成的,因此行为主体“尽在不言之中”。这种思维风格(方式)使汉语句子的语态(主动式或被动式)呈隐含式,形成受事的施事化。如“饭做好了”与“饭被做好了”,因为“饭”是人“做”的,不可能由“饭”这个客体自己“做”,一切皆属“尽在不言之中”。而英语则必须表达为:“Themealhasbeencooked”,语态、时态各显其形。7汉英省略现象汉语的文字结构没有形态变化的条件,没有关系词、连接词、介词数量也很少,这样它只能靠实词的本身意义和语序,因而语言直接与意义挂钩。正如刘宓庆先生所说的,汉语在表达思想时采取的是思维向语言直接外化的方式,而不是像曲折语那样,采取间接的方式。后者中间必须有一个形式/形态程式装置,接受思维的投射,才能转化为语言的表层结构。由于汉语采取的是一种直接反映思想的方式,因而在组句中“抛弃了一切无用的附属装置”(洪堡特),包括并不影响意义的连词、虚词等。如:汗流浃背(先“汗流”后“浃背”),玩物丧志(“玩物”是因,“丧志”是果),物极必反(“物极”是条件,“必反”是结果)。句子同样也是如此:(如果)有饭(那就)大家吃。一张桌子(有)四条腿。(因为)他不老实,我不能相信他。说是说了,(但是)没有结果。就省略而言,由于英语是以形合为主的语言,因而英语中的省略多数伴有形态或形式上的标记,可以从形式上看得出来。而汉语是以意合为主的语言,省略在很大程度上与所表达的意义有直接的联系。因此,汉语的省略只求达意。只要能达意,省略的时候不但不考虑语法,甚至也不考虑逻辑。汉语中大半的情形,省略的是主语的部分,不是谓语的部分。申小龙把汉语中主语的省略看作是“汉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语言中的表现”,因而汉语中的主语往往可以蕴涵在行为事件的主观表现中。再如:“我们每天要刷牙”比“我们每天要刷我们的牙”更符合汉语忌赘用所属代词的表现法。8西学注重具体化与汉学注重一统化西学更注重具体化,如从原子入手,从小到大对事物进行分析;汉学更注重一统化,常由心出发从大至小看万物。反映在语言中,汉语在词法和句法的结构上重意合不重形合,重领悟不重形式的特点,造成汉语的简洁性、灵活性。如“恢复疲劳”、“打扫卫生”、“救火”等搭配在语法上虽不合理,可语义上却很清楚。汉语句法上虽有词序和虚词为主要手段,但有时仍不很固定。同一句话,有时可以改变词序,意义不变。如我吃过饭了-饭我吃过了-我饭吃过了。汉语“偏重心理、略于形式”的独特性是汉民族思维方式和中国文化的反映。在中国对社会影响较大的儒教、道教和佛教,它们的哲学观都是讲究“悟性”和“言外之意”;而西方思维方式受古希腊哲学家Socrates,Plato,Aristotle的影响,提倡的是逻辑、理性和推理。9篇章系统英语是以形合为主的语言,而汉语则是以意合为主的语言。申小龙把这一点归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他认为西方民族注重形式逻辑,强调主客体的分离,因此在语言上注重形合,而汉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主客体的融合统一,因而在语言上重意合而不重形合。这一点在句子或语篇衔接手段的应用上表现得比较明显。英语作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