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质量水平影响因素研究综述与展望.pdf_第1页
我国制造业质量水平影响因素研究综述与展望.pdf_第2页
我国制造业质量水平影响因素研究综述与展望.pdf_第3页
我国制造业质量水平影响因素研究综述与展望.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heoretical commentary 理论评述 201 6年第5期 1 13 DOI:10 .3969/j. issn. 1003-1154 .2016 .05 .035 我国制造业质量水平影响因素研究综述与展望 曱 周立军 张力伟 ( 中国计量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制造业质量水平影响因素的探索作为区域质量评价的基础研究, 在质量时代推进过程中日益得到关注。运用文 献计量法, 收集1996年以来制造业质量水平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152篇, 从文献数量及时间分布、 发表期刊及级别分 布、 相关研究学者分布、 基金支持情况、 引用情况进行了分析, 并从企业、 顾客、 政府及多方综合评价等视角做出文献述 评。系统梳理了近20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质量水平影响因素框架模型。 关键词制造业;产品质量;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406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 1154(2016)05 - 0113 - 04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项目(2013GH012) ; 杭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30834M41) ; 杭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30834M08) ; 浙江省人 文社科基地“ 管理科学与工程” 资助。 一、 引 言 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区域的 生产力水平, 制造业产品的质量水平更是产业竞争力 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对质量发展日益重视, 质量 发展纲要 的颁布和中国质量奖的设立以及首届中国 质量大会的召开、 中国制造2025 的发布等, 一系列举 措的推出旨在持续促进中国质量发展。在这一现实背 景下, 对制造业质量水平影响因素的分析具有重要的 理论及现实意义, 同时也是设计质量提升路径的重要 基础。鉴于现有研究视角较为分散, 本文通过对1996 年以来的相关文献的深入研究, 从宏观、 中观、 微观不 同视角梳理了制造业产品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 并探索建立制造业质量水平影响因素分析框架。 二、 文献分布特征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19962015年期间公开 发表的论文为研究对象, 以“ 制造业” 、 “ 产品质量” 、 “ 竞 争力” 、 “ 影响因素” 、 “ 顾客满意度” 、 “ 政府管制” 等关键 词搜索确定与研究主题相关的主要文献; 在此基础上 从参考文献及主要研究学者进行延伸搜索, 最终筛选 得到相关文献152篇; 将所检索论文分别按照作者及所 在单位、 发表期刊名称、 年份、 期刊级别、 基金项目类型、 下载数及被引数量等角度进行整理和分析。本文所检 索文献的作者来自83个单位, 其中高等院校70所、 科 研机构9所、 质检系统事业单位4所。 ( 一) 研究阶段划分 对上述152篇文献按年度统计如图1所示, 制造 业质量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呈现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3年之前, 文献数量较少, 处于萌 芽状态; 第二阶段为20032012年, 文献数量急剧上 升, 增长趋势明显; 第三阶段为20122015年, 文献 数量进一步快速增长, 关注度极大提高, 相关研究进 入蓬勃发展时期。其中2003与2012年呈现显著变 化, 成为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主要原因为2002年国 家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研究的开展及2012年 质 量发展纲要 的发布, 引起了学界对该问题的广泛关 注。另外, 中国制造2025 的发布及“ 三个转变” 的提 出, 也进一步推进该领域研究的发展。 图1 19962015年相关文献累计发表数量 ( 二) 研究成果影响力 1.发表期刊分布 本文所检索文献发表期刊共计90种, 按照南京 理论评述Theoretical commentary 1 14 管理现代化 大学CSSCI(20142015) 来源期刊和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委员会认证的30种A类B类期刊进行归类, 核 心期刊占65 .8%, 其中国家基金委认定期刊占35% ( 见表1) , 发表5篇以上相关文章的期刊有 管理世 界 、 中国软科学 、 中国工业经济 、 科技管理研 究 、 宏观质量研究 等。总体文献分布较广, 但权威 期刊较少。 表1 期刊级别数量分布 期刊级别期刊级别文献数量及占比 核心期刊 普通核心期刊 6542 .76% 国基金委A类 2919 .08% 国基金委B类 63 .95% 一般期刊 5234 .21% 合计 152100% 2.文献基金支撑 本文所 检 索 文 献 中 无 基 金 支 撑 的 有51篇, 占 33 .6%, 有基金项目支撑的有101篇, 占66 .4%, 其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43篇, 国家社会科学基 金项目资助27篇, 省部级及其他基金项目资助71篇 ( 见表2) , 总体基金资助比例较大。 表2 相关文献基金支持统计 基金支持情况基金类型文献数量 有基金支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24 省部级及其他基金 59 75 .7% 无基金支持 2624 .3% 3.文献引用 152篇文献累计引用4 400次, 其中最多247次; 引用50次以上的有25篇,30次以上的有41篇, 平均 引用29次。受文献发表时间、 权威性等影响, 高频引 用的文献仅集中在个别文献上, 总体数量不多。 ( 三) 研究热点分布 本文搜索文献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 基于微观视角, 即从企业的角度探究产品质量的 影响因素, 这类文献约20篇;(2) 基于顾客视角, 即从 顾客满意的角度探究提升产品质量途径, 这类文献约 35篇;(3) 基于监管视角, 即从政府监管的角度探究 质量提升的制度设计, 这类文献约19篇;(4) 基于宏 观视角, 即从多元共治的角度探究质量竞争力的影响 因素, 这类文献约34篇。 三、 产品质量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 一) 基于微观视角的研究 企业是产品的提供方, 其创新能力、 技术水平、 管 理水平等均直接影响产品质量。以企业为对象探索 质量影响因素, 大多从过程及结果的关系出发进行 研究。 蒋家东 1、 李卫红2从二元视角, 即过程和结果两 个角度分析了产品质量影响因素, 这些研究主要聚焦 于企业内部的要素分析, 认为主要包括管理、 资源、 文 化以及技术。温德成 3、何桢和路璐4构建了由根 源、 支持、 结果三层次构成的质量竞争力要素结构模 型。根源层是质量竞争力的土壤和源泉, 包括高层领 导、 质量方针和质量战略、 质量意识、 质量体系和质量 文化等“ 柔性要素” 。刘书庆 5通过实证分析得到质 量领导、 质量文化、 职工参与和人员管理在内的“ 软因 素” 对于产品质量影响显著; 结果层层是企业的外在 表现, 直接反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水平, 包括实物产 品质量、 顾客满意度 4、 适应市场性等“ 显性要素” 支 持层是根源层与结果层的连接层, 包括过程控制、 营 销、 技术研发、 质量管理、 供应商质量控制、 顾客服务 等“ 能力要素” 。也有学者 6将根源层和支持层概括 为隐形竞争力, 结果层为显性竞争力, 这一研究思路 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 ( 二) 基于顾客视角的研究 根据适用性质量的观点, 顾客视角下的产品质量 影响因素是学者关注的重要焦点。多数学者以美国 顾客满意度指数ACSI为依据,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具 体研究对象进行优化, 认为顾客满意度影响要素主要 包括 7: 质量感知、 顾客期望、 价值感知、 顾客满意、 顾 客抱怨和顾客忠诚, 其中质量感知、 价值感知、 顾客满 意是学者研究的重点, 如结合工程价值理论将顾客满 意度影响因素分解为商品质量与服务、 企业及品牌形 象等 8。顾客满意调查通常采用问卷的方式进行影 响因素研究。 鉴于制造业与服务业特征的差异性, 吴俊杰 9结 合ACSI模型剔除难以测量部分, 将制造业的顾客满 意度提炼出顾客满意、 顾客抱怨和顾客忠诚三个因 素; 张新安等 10对其进行改进研究, 增加“ 信息一致 性” 因素并实证研究对顾客满意度存在的影响。朱俊 和陈荣秋 11针对制造业产品顾客满意度, 提出“ 顾客 参与” 也是提升产品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 三) 基于政府管制视角的研究 多数学者认同政府的有效监管是影响产品质量 的重要外部因素。政府管制有两种类型: 第一是从外 部约束力的角度对市场进行规制, 目的在于优化资源 配置及降低信息不对称, 管制内容包括: 投资、 价格、 产品监督、 市场准入制度、 法律规章、 权威监管机构的 设立, 将这种产品质量管制概括为经济性管制; 第二 种管制类型更加关注生产者安全、 消费者权益以及环 境保护等, 涵盖管制要素有产品监督、 环境、 安全生 产、 消费者权益保护、 专业第三方机构设置等, 这类管 制一般被称为社会性管制。 Theoretical commentary 理论评述 201 6年第5期 1 1 5 监管机制建设涉及监管体系建设和政策体制完 善, 以加强自身工作能力 12、 更新管制思路和营造社 会质量氛围为主要手段, 促进企业由被动监管向主动 防治转变 13, 主要包括奖惩机制引导、 长效问责溯源 机制、 多方联合管制、 质量教育宣传、 质量安全预警 12 和质量诚信体制建设等。 ( 四) 基于宏观视角 宏观视角下的研究聚焦在产业层面的综合评价 和竞争力研究两个方向, 主要通过成熟模型构建评价 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主要通过构建评价体系来进行研究, 借 助成熟的宏观分析模型, 如运用PEST 14、 PESTAL、 六力互动模型 15对宏观环境进行分析, 认为影响制造 业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 社会建设、 技 术创新、 环境保护、 政府法律等。针对各项宏观要素 与产品质量的关系, 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和政府 管制两个方向, 如刘伟丽和陈勇 16研究了不同行业的 质量阶梯长度差异与经济发展指标 全要素生产 率之间影响关系。 随着研究的发展, 程虹和陈川 17、 杨红焦等18开 始聚焦到制造业行业的质量竞争力, 同样根据成熟分 析模型分析影响因素, 如波特钻石竞争力模型; 赵丽 等 19依据可持续发展模型针对制造业进行了研究, 涵 盖的内容主要包括: 质量要素、 科技创新、 相关产业支 持、 竞争环境、 政府监管、 可持续性发展等要素; 林博 亮和林爵权 20涉及到了基础创新这个要素, 如技改投 入、 技术水平等, 印证了科学就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 姚芳等 21从制造业各部门经济总量和结构分析区域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分布。 四、 研究理论依据及方法 ( 一) 研究理论依据 产品质量领域的研究早期以定性研究为主, 近年 来更多的学者尝试通过构建模型, 并进行实证分析。 上述4个角度的相关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和所建立的 模型情况, 如表3所示。 ( 二) 研究方法 制造业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是一个综合性较强 的问题, 各项因素的重要程度往往也存在较大差异 性, 因此明确各种因素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以及对 于产品质量的影响机理是一个重要问题。已有研究 主要运用了以下方法: 1.主成分分析法 14,15, 采用降维的思想提取少数 公共因子来表示原始变量中的绝大多数信息, 不需要 有假设且应用范围广, 但主成分解释存在主观性; 2.结构方程模型SEM 22, 一方面可以在分析变 量间关系的同时解释变量与被解释项的关系, 即路径 分析, 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于测量模型的拟合情况, 验 证所提出假设的合理性, 但所提假设存在主观性; 3.回归分析法 23, 可以验证不同自变量对于因 变量影响的显著性, 但是因子间关系无法明晰呈现; 4.因子分析法 4, 可以降维处理原始数据并客观 地确定指标权重, 但通过提取和旋转后的因子涵义解 释存在主观性。 表3 相关文献研究理论支撑及模型 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相关理论模型结构 企业 质量管理 影响因素 质量管理理论 企业质量 竞争力 质量管理理论 ISO9000系列标准 质量竞争力层次模型 顾客顾客满意度 质量管理理论 价值工程理论 ACSI、Kano QFD ACSI ECSI+ACSI+CCSI 价值成本模型 政府管制 政府监管与 产品质量 生产安全视角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4M1E 博弈论博弈模型 信息不对称理论收益成本模型 质量竞争力 制造业 竞争力 竞争力理论 质量管理理论 PEST 钻石竞争力模型 六力互动+PEST PESTEL 卓越绩效模式+ 竞争力理论 资料来源: 根据文献整理。 另外, 郑 立 伟 等 24、 程 虹 和 李 清 泉25、 李 廉 水 等 26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来进行研究, 可以直观地通过 评价结果估计研究对象质量水平, 但评价体系本身存 在局限性: (1) 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不足; ( 2) 指标的 选择带有主观性; (3) 指标权重的确定较多采用德尔 菲法或者层次分析法(AHP或FAHP) 以及熵权法。 五、 产品质量影响因素框架及研究展望 ( 一) 制造业产品质量影响因素层次分析 综合上述分析, 将各研究中描述相近的概念进行 了范畴归类, 主要包括如下处理过程。 1.将影响因素与评价指标建立“ 因素池” ; 2.将表述相近的因素或指标贴上同样的标签, 形 成“ 概念集” ; 3.提炼“ 概念集” 中的细分因素, 并归类至与之对 应的范畴中, 形成“ 范畴” ; 4.将意义接近的“ 范畴” , 汇总形成“ 范畴集” ; 5.按照基础层、 支持层、 表现层将各个“ 范畴集” 归类。 处理结果如表4所示。 理论评述Theoretical commentary 1 1 6 管理现代化 表4 制造业产品质量影响因素概念提炼过程 结构范畴集范畴概念集 表现层 顾客 企业 社会 顾客满意 售后服务、 信息透明度 需求调查、 投诉收集 竞争能力企业绩效、 品牌产品竞争优势 适应能力应变处理能力、 质量管理能力 社会效果绿色环保( 正) 、 质量伤害( 反) 支持层 环境支持 技术支持 经营环境行业内竞争、 供应链位置 外部环境 政策环境、 监管环境 经济环境、 法律环境 直接因素 技术及设备支持与创新、 高素质 人才引进、 过程控制、 质量保证 间接因素 技术标准化、 专利成果 研发与技术改造能力、 风险预警 基础层 柔性因素 刚性因素 管理因素 持续改进、 质量方针与战略、 质量组织建设 文化因素质量文化建设、 质量意识培养 其他资源因素资金、 设备、 原材料、 供应商 人力因素人员资格认证、 人员教育水平 资料来源: 根据文献整理。 结合上述多个相关方对制造业产品质量的直接 及间接涉及的影响因素范畴分析, 基于质量竞争力的 三层次模型, 形成框架图如图2所示, 该框架涵盖了 关于影响制造业产品质量水平的由微观到宏观、 由产 品源头到消费市场、 由根源基础到外在表现的各类因 素。其中, 基础层对应企业的内部要素, 表现层对应 市场结果要素, 支持层桥接市场和企业, 因该层次涉 及的因素多、 因素之间关系复杂, 也是学者最应该关 注的部分, 因此本文将支持层要素细分为环境支持和 技术支持两部分, 其中环境支持分为外部环境和经营 环境, 技术支持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 图2 制造业产品质量影响因素层次模型 ( 二) 研究展望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发现, 基于区域视角的制造业 产品质量影响因素的认知存在局限性, 量化指标体系 的确定缺乏理论支持, 因此该领域的后续研究可以采 用质化研究的思路, 运用民族志或深度访谈的方法构 建理论分析模型, 在此基础上, 就各个利益相关方及 相关要素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明确不同因素的影响机 理; 针对固定区域展开质量水平评价, 为政策制定提 供相关建议。曱 参考文献 1蒋家东.企业质量竞争力研究J.航空标准化与 质量,2005(4). 2李卫红.基于制造业的产品质量竞争力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1(24). 3温德成.产品质量竞争力及其构成要素研究J. 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5(6). 4何桢, 路璐.制造企业质量管理要素及竞争力分 析J.天津大学学报, 2008(1). 5刘书庆, 王玲芳.产品质量影响因素探讨J西安 理工大学学报,1998(1). 6张忠, 李卫红, 丁兆国.基于制造型构建与评价 J.科技管理研究,2010(24). 7任坤秀.我国民营制造业企业质量影响因素的研 究 基于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调查数据J.质量 与标准化,2011(5). 8周运国.浅析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对 策J.决策管理, 2009(17). 9吴俊杰.制造业顾客满意度测量三因素的分析 J.中国质量,2002(3). 10张新安, 田澎, 张列平.顾客满意度测评模型J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2002(3). 11朱俊, 陈荣秋.制造业中顾客参与下的顾客满意 度及其评价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7(6). 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