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超支化聚硅碳烷物理吸附涂层毛细管柱的分离性能研究.pdf_第1页
改性超支化聚硅碳烷物理吸附涂层毛细管柱的分离性能研究.pdf_第2页
改性超支化聚硅碳烷物理吸附涂层毛细管柱的分离性能研究.pdf_第3页
改性超支化聚硅碳烷物理吸附涂层毛细管柱的分离性能研究.pdf_第4页
改性超支化聚硅碳烷物理吸附涂层毛细管柱的分离性能研究.pdf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3 8卷 2 0 1 0年 8月 分析化学 ( F E N X I H U A X U E) 研究报告 C h i n e s e J o u m o f An y t i e M C h e mi s t r y 第 8期 1 1 6 711 71 DOI :1 O 3 7 2 , 4 SP J 1 0 9 6 2 0 1 0 0 1 1 6 7 改性超支化聚硅碳烷物理 吸附涂层 毛细管柱 的分离性能研究 徐文超 初永杰 林 栋 杨 文 刘 冰 寿崇琦 ( 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济南 2 5 0 0 2 2 ) 摘要利用羟丙基 一 环糊精对合成的超支化聚硅碳烷进行表面接枝改性, 通过物理吸附的方法将改性后 的超 支化聚硅碳烷涂覆于毛细管柱 内壁表 面 , 制备 出一 种新型 的毛细管 电泳涂层 柱 。选用 l 6 k V的分 离 电 压、 2 1 4 n m紫外检测波长、 1 0 c m位差进样 7 S 和 4 0 m mo l L磷酸盐缓冲体系为分离条件 , 考察氧氟沙星和扑 尔敏两种手性异构体在涂层柱上的分离性能以及涂层柱的稳定性能。在 p H 3 0时, 对氧氟沙星的分离度为 1 8 1 , 理论塔板数为4 6 81 0 p l a t e s m; 在连续进样 1 0 0次后, 分离度变化不大, 理论塔板数下降率在 1 5 以 内, 涂层 柱运行稳定 , 各项性 能均取得 满意 的效果 。 关键词超支化聚硅碳烷 ; 改性 ;物理 吸附 ; 毛细管电泳柱 ; 手性分离 1 引 言 高效毛细管电泳 ( H P C E) 技术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 、 快速的微柱分离分析技术 , 被 认为是当代分析科学最具活力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其中毛细管电泳涂层柱的制备技术一直是毛细管 电泳( C E ) 分离技术 的重要环节 。物理吸附涂层法作为一种制柱快速简便且成功率高 的方法 , 越来 越受到分析工作者的青睐 。以往 的物理 吸附涂层多采用传统线性 聚合物 , 其 中线性 聚合物溶液的 粘度往往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 浓度过大 , 涂层过程容易堵塞毛细管柱 J 。伴随着分析科学 的 发展, 表面活性剂和生物大分子的涂层分离性能研究也取得很大进展。L u c y等 对单、 双链表面活性 剂涂层和物理吸附聚合物涂层的分离性能研究成绩颇丰 ; Y i n等 。 。 利用人体低密度脂蛋 白( L D L ) 通过 磷脂的物理吸附涂层于毛细管内壁 , 成功实现对细胞色素和核糖核酸酶等生物分子的分离 ; 靳慧等 用天然谷氨酸改性 一 环糊精对扑尔敏、 氧氟沙星和异丙嗪等药物对 映体进行 了分离研究 ; 但是一些 问 题也随之而来 , 例如分辨率偏低和分离效率不高等, 制约 了手性药物分析技术的发展。 超支化聚合物作为一种新型的官能化聚合物 , 拥有较低的溶液粘度 , 阻止了涂覆过程中链缠绕的形 成 , 使其更容易涂覆于毛细管 内表面 , 形成稳定的涂层 ; 此外 , 超支化聚合物外端含有大量 的官能 团, 易 于改性 , 与同摩尔质量的线性分子相 比, 可以键合更多的手性选择试剂 , 以此提高分离效率 1 2 , 1 3 1 。 本研究采用物理吸附涂覆的方法 , 将接枝羟丙基 环糊精 ( H P 一 C D) 后的超支化聚硅碳烷涂覆到毛 细管内壁表面, 得到一种新型手性涂层毛细管电泳柱 , 用于分离氧氟沙星和扑尔敏的手性对映异构体。 2 实验部分 2 1 仪 器与试 剂 Q L 一 1 0 0 0型高效毛细管电泳仪 ( 山东师范大学) ; N 2 0 0 0型数据采集 和处理工作站 ( 浙江大学 ) ; K Q 1 0 0 0 D B数控超声波清洗器 ( 江苏 昆山市超声仪器 有限公 司) ; p H S 3 C型酸度计 ( 上海第二分析仪器 厂 ) ; 弹性石英毛细管 ( 内径 7 5 m, 河北永年锐沣色谱器件有限公司) 。 2 , 4, 6 , 8 一 四甲基_ 2 , 4 , 6 , 8 一 四乙烯基一 环四硅氧烷 ( , 化学纯 , 上海建橙工贸有 限公 司) ; 甲基氢 二氯硅烷( M e H S i C 1 : , 工业纯, 蓝星化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星火有机硅厂) ; 甲基氢二烯丙基硅烷 和 K a r s t e d t 催化剂均为 自制 ; 氧氟沙星( 化学对照品 , 分析纯 , 纯度 9 8 6 , 中国药 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 ; 扑尔敏( 分析纯 ,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 ; 羟丙基 环糊精 ( H P - 一 c D, 分析纯 , 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 2 0 1 0 1 8收稿 ; 2 0 1 0 3 1 6接受 E- ma i l :s c q 21 1 1 6 3 G o m 1 1 6 8 分 析 化 学 第 3 8 卷 第二代超 支化聚硅碳烷 S i - - G2 Hy p e r b r a n c h e d DOl VCa r nOS 1 l ane I O- s i - - - - S i 一 V V v v co r 。 i 烷 I s 图解 2 以 D ; 为中心 核 , 甲基氢二烯丙基硅烷为增长单体 , 合成不同代数的超支 化聚硅碳烷 S c h e me 2 S y n t h e s i s o f hy pe r br a nc h e d p o l y c a r b o s i l a n e wi t h D4 。 a s t h e c o r e mo l e c u l e a n d me t h y l h y d r o g e n d i a ll y l s i l a n e a s t h e g r o w t h mo n o me r G 2 I R: cH c H2的特征吸收峰 (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a b s o r p t i o n p e a k ) : 1 6 4 1 c m ; 最 大热失 重出现在 ( T h e m a x i mu m t h e r m o g r a v i me t r y ) :3 0 03 5 0 o CG 3 I R: -C H = C H 2 的特征 吸收峰 (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a b s o r p t i o n p e a k ) :1 6 3 2 c m;最大热失重出现在 ( T h e m a x i mu m t h e m o g r a v i me t r y ) : 3 5 0 4 0 0 C。 在四口瓶中加人 5 6 1 g 第二代超支化聚硅碳烷 , 0 1 g K a r s t e d t 一 四氢呋喃溶液 ; 缓慢滴加 甲基氢二 氯硅烷和四氢呋喃混合溶液 , 室温反应 1 2 h ; 再将适量 H P 1 B - c D溶解于 1 5 0 mL四氢呋喃, 用恒压滴液 漏斗在 3 h内加入 , 室温反应 3 h , 减压蒸馏除去溶剂 , 得 白色沉淀物, 制得 H P - - C D改性第二代超支化 聚硅碳烷( G 2 H P - 3 C D) 。 同理的方法 , 制得 H P - 一 C D改性第三代超支化聚硅碳烷( G 3 - H P - 3 - C D) 。 第 8期 徐文超等 : 改性超支化聚硅碳烷物理吸附涂层毛细管柱的分离性能 研究 Me HSi CL Ka r s t e d t CH l S i C l Cl 图解 3 超支化聚硅碳烷 的端基改性 S c h e me 3 Mo d i f i c a t i o n o f e n d g r o u p o f h y p e r b r a n c h e d p o l y c a r b o s i l a n e I R:- O H 的特征吸收峰 ( C h a r a c t e ri s t i c a b s o r p t i o n p e a k )3 4 6 5 c m- 。 ; s i C 的特征 吸收峰 ( C h a r a c t e ri s t i c a h s o rpt io “p e a k )8 1 2 c m。 。 ; -C H C H 2的特征吸收峰(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c a b s o r p t i o n p e a k )1 6 3 2 c m 处的峰 已经基本 消失 ( C h a r a c t e ri s t i c a b s o r p t i o n p e a k h a s b a s i c a l l y d i s a p p e a r e d ) 。 2 5 物理吸附涂层柱的制备 称取 4 1 3 g G 2 一 H P J 5 一 c D, 加入 2 0 0 g D M F溶解 。使用涂柱装置将该溶液加入到预处理后的毛细管 中, 使用水玻璃封 口, 于 1 6 0 o C 下反应 2 h 。取出柱子 , 分别使用甲醇与二次水 冲洗各 1 5 mi n 。 将制备的涂层柱置于气相色谱炉内, 在 0 1 MP a的氮气流下 , 先于5 O恒温 3 0 ra i n , 然后程序升温 ( 1 C m i n ) 到 1 5 0 c lC, 在该温度下保持 3 h 。 同样方法 , 制备 G 3 一 H P 4 3 一 C D物理吸附涂层柱 。 2 6电泳条 件 工作 电压 1 6 k V, 4 0 m mo l L磷酸盐缓 冲液 ( p H=3 0 ) , u V检测波长 为 2 1 4 n m, 1 0 c m 7 s位差进 样 , 0 1 g L的分离样品溶液 , 毛细管为长 5 5 c m、内径 7 5 Ix m, 所有溶剂和溶液均以 0 4 5 Ix m纤维滤膜 过滤 , 于超声波清洗器中脱气 1 0 m i n 。 3 结果与讨 论 3 1 物理吸附涂覆毛细管柱 S E M 图片 为了考察物理吸附涂覆毛细管柱涂层情况 , 采用扫描 电镜 ( S E M) 拍照观察。由于分离用毛细管直 径狭小 , 无法对毛细管内壁涂层进行直观有效的表征 , 因此采用外壁涂敷。选择与分离用毛细管内壁材 料完全相同的石英玻璃管 , 使用与毛细管内壁涂敷完全相同的方法 , 对石英玻璃管进行外壁涂敷。用此 方法模拟毛细管 内壁的涂敷 , 并且对所涂敷的石英玻璃管外壁进行 1 0 0 0倍扫描电镜拍照, 通过模拟不 同分离条件, 间接表征毛细管内壁涂层的情况。由图 1 a和图 1 b可以明显看到, 与未涂覆 的裸管相 比, 涂覆了超支化聚硅碳烷的玻璃管表面有 了一层明显 的致密的膜状物质 , 达到理想涂敷效果。 为了模拟连续进样后毛细管柱的分离效果, 进行了浸泡实验 , 将物理吸附涂覆后 的玻璃管柱放在与 分离条件相同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浸泡 8 h , 模拟连续进样的冲刷浸泡 , 对实验后的玻璃管进行电镜扫 描 , 如图 1 c 。由图 1 c 可见 , 玻璃管被聚合物覆盖 的表面积对 比浸泡前的基本 没有变化 , 玻璃管表面 9 5 以上的部分被聚合物涂层所覆盖。 图 1 b和图 I c 可以证明, 通过物理吸附涂覆方式制备的毛细管涂层可以对毛细管内壁起 到非常好 的涂覆效果 , 并且该涂层在 4 0 m m o L L磷酸盐缓冲溶液 ( p H=3 0 ) 中非常稳定 , 浸泡 8 h后 , 涂层损失 很小。从直观上证明了物理吸附涂层柱具有优越 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长的特点。 3 2 物理吸附涂层毛细管柱分离氧氟沙星和扑尔敏对映体 为了考察物理吸附涂层柱的分离柱效 , 实验对氧氟沙星和扑尔敏对映异构体进行了分离探讨 , 其中 分 析 化 学 第 3 8卷 在对氧氟沙星的手性分离中 , 通过左旋氧氟沙星标准试剂的添加实现了左右消旋体 的辨别 , 结果见图 2 和图 3 。H P - fl 。 C D改性超支化聚硅碳烷物理吸附涂层柱对氧氟沙星对映体 的分离效果很理想, 基本上 达到了基线分离, 最高分离度达到了 1 8 1 , 理论塔板数均超过 4 5 01 0 p l a t e s m; 对扑尔敏的分离效果 也 比较理想 , 分离度为 0 9 1 。 图 1 未涂覆 ( a ) 、 物理 吸附法涂覆 G 2 - fl C D( b ) 和物理吸附涂层 浸泡 8 h ( c ) 的玻璃管壁 S E M 照片 F i g 1 S E M i m a g e s o f s u r f a c e o f u n c o a t e d c a p i l l a r y( a ) , c o a t e d b y p h y s i c a l a d s o r p t i o n w i t h G 2 -fl C D( b ) a n d c o a t e d b y i m m e r s e d f o r 8 h( C ) 1 1 nl 1 6 1 7 1 8 2 ra i n 图 2 H P - f1 C D改性超 支化 聚硅碳烷 物理 吸附涂 层毛 细管柱分离氧氟沙星 F i g 2 S e p a r a t i o n o f o flo x a c i n b y c a p i l l a r y mo d i fi e d b y p h y s i c a l a d s o r p t i o n o f h y p e r b r a n c h e d p o l y c a r b o s i l a n e wi t h 2 - o 一 ( 2 - h y d r o x y p r o p y 1 ) - 3 一 c y c l o d e x t r i n ( H P - 3 一 C D) a G 2 一 H P -fl - C D涂层 柱( C o a t e d c o l u m n ) ;b G 3 - H P -fl C D涂层 柱( C o a t e d c o l u m n ) 。1 S O fl o x a c i n , 2 : R O fl o x a c i n 。 1 0 1 1 1 2 t m i n 图 3 H P - fl C D改性超 支化 聚硅碳烷 物理 吸附涂 层毛 细管柱分离扑尔敏 Fi g 3 S e pa r a t i o n o f c h l o r phe ni r a mi n e b y c a p i l l a ry mo d i fl e d b y p h y s i c a l a d s o rpt i o n o f h y p e r b r a n c h e d p o l y c a r b o s i l a n e w i t h HP - 3 CD a G 2 一 HP - 3 一 C D涂层柱( C o a t e d c o l u m n ) ;b G 3 一 H P - f1 C D涂层 柱 ( C o a t e d c o l u m n ) 。 3 3 进样次数对涂层性能的影响研究 为了考察所制备的 H P - fl C D改性超支化聚硅碳烷物理吸附涂层 的稳定性 , 采用 G 2 一 H P - fl C D物理 吸附涂层毛细管柱 , 在 p H= 3 0条件下分离氧氟沙星与扑尔敏手性对映体 , 测试连续进样 1 0 0次后 , 柱 效能变化如表 1 。 表 1 氧氟沙星与扑尔敏进样次数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Ta bl e 1 I n flue n c e o f r u nn i ng n u mb e r o f o flo x a c i n a n d c h l o r p he n i r a mi n e 量 理 论 塔N 板 数 。分 事 譬 馨 N R镧csolu度tio m p l。 num ber (P1atesm ) 量t。 。 u 0n rate ( ) 1 4 6 81 0 4 1 8 1 一 1 3 8 21 0 0 9 1 一 羔5 0 4 2 1 1 0 1 1 5 l 0 l 0 4 c r p h 尔 敏c n ira m in e 5 0 3 5 1 1 0 o 7 1 6 7 0 1 0 0 4 0 9 Xl 0 1 0 9 1 2 6 0 1 0 0 3 2 51 0 0 8 2 1 4 9 从表 1 可以看出, 毛细管柱连续运行 1 0 0次后的柱效能下降不到 1 5 , 分离度变化也不大 , 这主要 是因为超支化聚硅碳烷大分子的硅碳主链耐热和耐酸碱性能优异, 与环糊精键合形成的硅氧键在酸碱 条件下 比较稳定 , 保证了涂层毛细管柱的长时间运行, 从而说明制备的毛细管涂层柱具有较好的重现性 和较长的使用寿命。 第 8期 徐文超等: 改性超支化聚硅碳烷物理吸附涂层毛细管柱的分离性能研究 1 1 7 l Re f e r e nc e s 1 L i u Z, Wu R A, Z o u H F E l e c t r o p h o r e s i s , 2 0 0 2 , 2 3 ( 2 2 ) : 3 9 5 4 3 9 7 2 2 WE I We i ( 魏 伟 ) , WA N G Y i M i n g ( 王义 明) , L U O G u o A n ( 罗国安 ) , Y A N C h a o ( 闫 超 ) C h i n e s e I, A n a 1 C h e m ( 分 析化学 ) , 1 9 9 7 , 2 5 ( 3 ) : 3 6 1 3 6 5 3 S H O U C h o n g Q i ( 寿崇琦) , Z H A N G Z h i L i a n g ( 张志良) , X I N G X i X u e ( 邢希学) , K A N G J i e F e n ( 康杰分) J o u r n a l o f C h e m i s t r y ( 化 学通报 ) , 2 0 0 6 ,1 : 4 1 4 5 4 S HI We i ( 施 维 ) , Z O U H a n F a ( 邹汉法 ) , Z H A N G J i n ( 张 津) , Z H A N G Y u K u i ( 张玉奎 ) C h i n e s e C h r o m a t o g r ( 色 谱 ) , 1 9 9 7 , 1 5 ( 5 ) : 3 8 8 3 9 1 5 P e s e k J J ,Ma t y s k a M T Ch r o ma t o g r A,1 9 9 6,7 3 6( 1 2) :3 1 33 2 0 6 H o f s t e t t e r H,H o f s t e t t e r O ,S c h u fi g V C h r o ma t o g r A, 1 9 9 7 , 7 6 4 ( 1 ) : 3 5 4 l 7 L u Y u ( 陆 玉 ) , L I N D e ( 林 德 ) , WE I H u a n Y u ( 魏焕郁 ) , S H I We n F a n g ( 施文芳 ) A c t a P o l y m e r i c a S i n i c a ( 高分子 学报) , 2 0 0 0 , 4: 4 1 l 8 C H E N Z h u o L i n g ( 陈卓铃 ) , L I U Y a X i o n g ( 刘 亚雄 ) , D I N G G u o S h e n g ( 丁国生 ) , B A O J i a n Mi n ( 包建 民) C h i n e s e J A n a 1 C h e m ( 分析化 学) , 2 0 0 6 , 3 4 ( 2 ) : 2 1 4 2 1 6 9 L u c y C A, Ma c d o n M d A M, G u l c e v M D C h r o m a t o g r A , 2 0 0 8 ,1 1 8 4 ( 1 - 2 ) : 8 11 0 5 1 0 Y i n J F , S o n g Y L , Wa n g Z X, Wa n g H L E l e c t r o p h o r e s i s , 2 0 0 9 , 3 0 ( 8 ) :1 3 6 21 3 7 1 1 1 J I N H u i ( 靳 慧 ) , L I F a n g ( 李 芳) , D A I R o n g J i ( 戴荣继 ) , G U J u n L i n g ( 顾峻岭 ) , F U R u o N o n g ( 傅若农 ) C h i n e s e A n a 1 C h e m ( 分析化 学) , 1 9 9 7 , 2 5 ( 8 ) : 8 3 2 8 3 4 1 2 S h o u C Q, Z h a n g Z L J o u r n a l ofA p p l i e d P o l y m e r S c i e n c e , 2 0 0 9 ,1 1 1 ( 4 ) : 2 1 4 1 2 1 4 7 1 3 S H O U C h o n g - Q i ( 寿崇琦) , K A N G J i e F e n ( 康杰分) , S O N G N a n J i n g ( 宋南京) C h i n e s e A n a 1 C h e m ( 分析化学) , 2 0 0 8 , 3 6 ( 3 ) : 2 9 7 3 0 0 1 4 Br u c e D K,Sc o t i a N Y USPa t e n t,3 77 5 45 2,1 97 3 1 5 K i m C, A n K O r g a n o m e t a l l i c C h e m , 1 9 9 7 , 5 4 7 ( 1 ) : 5 5 6 3 S t ud y o n Se p a r a t i o n Pe r f o r ma n c e o f Ca pi l l a r y Co l u m n Co a t e d Ph y s i c a l l y wi t h M o d i fie d Hy p e r br a n c he d P0 l y c a r b 0 s i l a ne x u We n C h a o , C H U Y o n g J i e , L I N D o n g , Y A N G We n , L I U B i n g , S H O U C h o n g Q i ( S c h o o l o f C h e mi s t r y a n d C h e m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J i n a n , J i n a n 2 5 0 0 2 2 ) Ab s t r a c t A s e r i e s o f h y p e r b r a n c h e d p o l y c a r b o s i l a n e s we r e s y n t h e s i z e d a n d c o a t e d o n t h e i n n e r s u r f a c e o f f u s e d s i l i c a c a pi l l a r i e s b y p h y s i c a l a d s o r pt i o nTh e t e r mi n a t i o n a l g r o u p s o f t h e hy p e r b r a n c h e d p o l y c a r b o s i l a n e s w e r e m o d i f i e d w i t h 2 - O - ( 2 - h y d r o x y p r o p y 1 ) - C DT h e o p t i ma l s e p a r a t i o n c o n d i t i o n s w e r e t h e r u n n i n g v o l t a g e o f l 6 k V, t h e U V d e t e c t o r w a v e l e n g t h o f 2 1 4 n m,t h e s a m p l e i n j e c t e d t i me o f 7 s a n d t h e p h o s p h a t e b u f f e r s o l ut i o n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o f 4 0 mmo l fLUn 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