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彝与西方近代文明——以八部《航海述奇》为考察中心.doc_第1页
张德彝与西方近代文明——以八部《航海述奇》为考察中心.doc_第2页
张德彝与西方近代文明——以八部《航海述奇》为考察中心.doc_第3页
张德彝与西方近代文明——以八部《航海述奇》为考察中心.doc_第4页
张德彝与西方近代文明——以八部《航海述奇》为考察中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张德彝与西方近代文明以八部航海述奇为考察中心姓名:王春燕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专门史指导教师:赵慧峰20090611交文明,而且也见证了中国外交融入世界的最初过程。最后一部分是对张德彝文明观的综合评价。在日薄西山和如日中天的中西对比中,张氏以积极的心态接纳、融入西方近代文明,但是他却始终未跳出儒家传统的苑囿,始终坚守晚清士人“忠君爱国的思想。张德彝旅居海外几十载,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中西文明传递的媒介,并给予后人以思想的启迪。关键词:张德彝;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外交文明;评价,:,、析,;,;吡,埘,”,:;鲁东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形日期:嵋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鲁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不保密彰(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作者签名:导师签名:王黍蕊豸万穆函李日期:卅年月日日期:卅年石月邝日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一、研究目的与意义张德彝生活在多事之秋的晚清。他曾先后八次出洋,对西方世界的接触和认识广泛而深刻。但是就这样一个人物,自民国以后竞寂寂无闻,史学界很少有人青睐他,关于他的研究微乎其微,所以解读此人是我选择此题的最初动因。其次,张德彝八次出洋写下八部日记体裁的闻见录,记录了作者当时对西方的观察和思考,所以无论是从历史研究还是中华民族的自我认识等角度,都不应该是封存于库的资料,而是有待于开发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那这八部“述奇”到底记载了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又给后人留下了多少关于晚清国人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观察和思考?这种观察和思考有无偏差和盲点?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如何对其进行定位和评价?这些问题是激发我选此题的动因之二。研究晚清国人走向世界的心态和历程,对处于全球化状态的中国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我们摆正心态,趋利避害,借鉴西方先进文明为我所用,加快现代化进程。而归纳总结张德彝眼中的西方近代文明,有利于比较处于同一时空下的晚清和西方的差距,更有利于激发我们的民族情感,走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发展之路。二、张德彝研究概况对某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我们更多的是在忘却,而不是挖掘。在我看来对张德彝的研究就属此种情况。如此一个张德彝,民国以后被历史深深地掩埋了,无人问津。直到世纪年代,著名出版家钟叔河先生独具匠心,策划出版一套“走向世界丛书”,发现了稿本航海述奇的研究价值并对其进行点校整理研究,张德彝才受到史学界的瞩目,可谓是开研究张德彝之先河。钟叔河认为张德彝是世纪多产的旅游作家,但在外交上没什么建树,只能算是一个庸才。钱钟书也从文学的角度认为张德彝不具备西洋文学才能。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华侨史资料选辑组编的晚清海外笔记选中,选取了张德彝航海述奇、随使日记中的有关东南亚华侨和欧洲华侨的有关资料。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史料挖掘方面,像张德彝七述奇手稿的发现和对巴黎公社目击记稿本的整理,如赵金敏的关于张德彝七述奇手稿、钟叔河巴黎公社目击记稿本的发现一介绍张德彝的随使法国记(三述奇)。还有从张德彝的记录中挖掘史料做具体引申研究的,但都停留在表面未作深入研究。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代,对张德彝及其述奇的研究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并没有多大起色,其中李霞的张德彝和德国(杭州大学学报)年期。)这篇文章分析了张德彝在年代前后思想的变化,认为到了年代末,张德彝的认识论突破了洋务派的樊笼,以谈时事政务为主,要求维新自强,但对这一思想转变的原因未作深入分析。进入世纪以后,张德彝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中山大学博士生王熙对张德彝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其博士论文一个走向世界的八旗子弟一张德彝(稿本航海述奇汇编)研究,从国别(英、法、德、俄)和层次(物质、精神和政治文明)分析了张德彝的时代特征。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韩盼的硕士论文试述张德彝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探究了张德彝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及其思想轨迹。另外,多角度进行研究是此期间的一个特色,如楼秀丽的张德彝近代外交制度的考察(井冈山学院学报,年期),李扬帆的张德彝:在“自卑”中发现西方(世界知识,年期),张生张德彝巧辩中西文化(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年期),王熙张德彝赴欧所见的西洋器物(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年期)。还有从述奇中研究西方的医学、保险、图书馆、体育、音乐、戏剧等的文章,作为聚宝盆的航海述奇得到了一定的关注和挖掘。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张德彝眼中的西方近代文明为角度进行研究,希望能填补这方面的空白。三、文章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文章的重点是在掌握张德彝及其八部航海述奇的基础上,爬梳整理他眼中的西方世界,分析他对西方文明的认识及评判的个体特征和时代特色,了解我们的前人在最初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所持有的心态。文章的重点同时也是文章的难点,张德彝的八部“述奇内容较繁杂。同时由于在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所以在理论和内容层面很少有直接的前期成果可以借鉴。再加上本人认识水准的局限,在分析整理其文明观和进行定位时感觉颇有难度。由于目前史学界对张德彝及其八部“述奇关注较少,更无人从文明观的角度去做系统的研究。作为晚清最初走向世界的外交家,张德彝眼中的西方形象既有浓厚的时代特征也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故本文的创新点就在于在选取此人物作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上立足于他的著作八部航海述奇,从文明观的角度进行全面研究,希求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达到一个新的水平。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张德彝其人其书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张德彝的声音。张德彝毕业于中国第一所外语学校同文馆。作为该馆培养的外交和翻译人才先后被清政府八次外派出国,其阅历在晚清士人中极其罕见。在日薄西山的晚清时期走出去的张德彝,面对发展情形如日中天的欧洲诸国,其心灵产生了很大的震撼,他将这种震撼和在域外的见闻详细记载了下来,装订成册,取名为航海述奇。本文就立足于张德彝的八部航海述奇,分析整理张德彝眼中的西方近代文明,并力图归纳这种文明观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生平履历(一)卑微的出身张德彝(年月日一年月日),本名张德明,字峻峰后改为在初,出生在北京柏林寺旁的龙王庙胡同里。祖籍福建,后来祖上迁移到辽宁铁岭。清初归降于满州王室,隶属汉军镶黄旗,入关后世居北京。虽然是旗藉,可以领取一份定额钱粮,但因为不事生产家中又无人做官,所以就渐渐沦落为城市的贫民。张德彝出生时只有“彼时屋二间耳。据说张德彝的祖父还经常帮庙里的和尚做佛事以补贴家用。由于家道破落,生活贫困,张德彝幼年在其舅公的帮助下始进私塾读书,“学费每给于舅氏。但自幼“性聪颖年末弱冠,慷慨有四方之志。也许正是因为家贫,张德彝才进入同文馆学习。因为刚成立的同文馆为了奖励学生入学,规定所有学生都有银两津贴,并根据学生造就的不同,每月酌给膏火银三两至十五两不等。三年期满后,按考试成绩分别授予七、八、九品官职。当时正处于传统与现代的过渡阶段,近代化的人才凤毛麟角,寥若晨星。当时有身家地位的官僚士绅又都不想当这方面的人才,清政府只好以利诱之,从“满洲、蒙古、汉军八旗中家贫无身世背景的人中招收,专习英、法、美三国文字。岁的张德彝就是在这种情境下进入同文馆,依靠同文馆发给的银两养家度日,直到同治四年在馆内完成学业。这种社会环境下的变相歧视,再加上他的汉人身份,都是影响。张德彝:光禄大夫建威将军张公集,北京图书馆分馆编订年版。张德彝:光禄大夫建威将军张公集,北京图书馆分馆编订年版。张德彝:光禄大夫建威将军张公集,北京图书馆分馆编订年版。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他对西方近代文明观察和评价的因素。虽说同文馆是张德彝登上仕途的源点,但他对自己是同文馆学生的出身颇觉矛盾。他将自己一生的经历都归功于清政府及同文馆,对清政府感恩戴德,“仰赖皇上洪福得履其地。在英文话规序中说“俟学者豁然贯通,了如指掌,庶不负余之在馆三十四年也。同时,又视自己是同文馆出身而非正途颇觉遗憾。如他教导子孙说“国家以读书能文为正途。余不学无术,未入正途,愧与正途为伍;而正途亦间藐与为伍。人之子孙,或聪明,或愚鲁,必以读书为要务”。认为正途与非正途之间有一层无法逾越的障碍。潘士魁为他做的墓志铭还写道:“君虽习海外文字,或有咨询,每笑而不答,亦非所专好也。”也可以从侧面看出一个内心抑郁,对自身身份极度焦虑的士人形象。可以说张德彝虽游历海外几十载,置身于西方文化的沃土,但骨子里始终未脱离中国传统的掣肘,具有鲜明的个人和时代特征。(二)一生履历张德彝逝世时,有人送一幅挽联:“环游东亚西欧,作宇宙大关,如此壮行能有几;著述连篇累牍,阐古今奥秘,斯真名士不虚生。这是对其一生真实的写照。同文馆毕业后,张德彝环游东亚西欧多数国家,可谓是开阔了眼界。同时张德彝在国内国际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在四十四岁时充总署英文正翻译官。四十五岁时,侍德宗学英文,赐免拜跪,先后授予其荣烨室和荣骥室,可谓是得到了极大的尊敬和恩宠。另外张德彝还得佩日本国和英国宾星。他会议的招工条约,即中英保工章程,没有给英国人任何在华特权,维护了国家权益。不同于早期大多数出洋人员普遍的悲惨命运,张德彝得以善始善终,固然有时代变迁的因素,但和他本人的谨小慎微,不敢不愿触及封建专制制度的基础有很大关系。现将他一生的主要经历即每次出洋的时间、原因、所到主要国家及身份列表如下:。张德彝:稿本航海述奇汇编三,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年版,第页。张德彝:光禄大夫建威将军张公集,北京图书馆分馆编订,年版,第页。张德彝:光禄大夫建威将军张公集,北京图书馆分馆编订,年版。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出洋时间使团首领出洋原因所到主要国家身份英法荷酣丹瑞布同治五年斌椿、赫德游历查访风俗学生比和俄同治七年至八蒲安臣办理中外交涉日、美、英、法通事(翻译)年事务同治九年至十崇厚为天津教案道法国翻译一年歉致国书光绪二年至六处理马嘉里事年郭嵩焘、刘锡鸿英、俄、法、德翻译件兼常驻光绪十三年至洪钧派驻外大臣俄、德、奥、和随员十六年光绪二十二至罗丰禄派驻外大臣英、义、比参赞二十六年处理杉山彬遇光绪二十七年那桐害一事致歉递日本参赞国书光绪二十八至张德彝常驻英、义、比驻外大臣三十二年上表大体囊括了张德彝一生的海外经历。从同治五年到光绪三十二年,大半人生在周游世界中度过,可以说他是晚清外交近代化和域外风情的直接见证人。首先从出洋的原因来看,由最初的查访风俗,碍于礼节问题跟随外国人出国到中国独自派遣驻外大臣融入到世界近代化外交,可以说张德彝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外交的成长进程。其次从其所到国家来看,足迹虽遍及世界多数国家,而常驻国则主要是欧洲几大强国即英法德俄,记载的内容也多是关于这几个国家的。再次从他的身份可以看出他地位的升迁。从最初作为“有裨学业的学生身份,到翻译、随员、参赞,最后做到了常驻公使,说明了张德彝本身具备的素质符合当时统治阶级选取人才的标准,这也是他能屡次出洋并且地位不断上升的一个因素。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八部述奇张德彝每次出洋都会不厌其烦的把他的日常生活和所见所闻详细的记载下来,然后装订成册,加上序文。自己取名为航海述奇,再述奇、三述奇一直到八述奇,共多卷多万字。(第七部未整理成稿不包括在内)。第一、二、三、四部的全部及第八部的部分在晚清刊布,其余均系年首次刊布,所以具有很大的挖掘价值。现将八部述奇的原名、卷数、记述内容和钟叔河整理的走向世界丛书所用的书名列表如下:走向世界丛书稿本题名卷数主要记述内容所用书名航海述奇四卷同治五年游历欧洲航海述奇同治七年至八年随蒲安臣使团访问英、美、再述奇六卷欧美环游记法等国三述奇八卷同治九年至十一年随崇厚使法随使法国记光绪二年起随郭嵩焘使英,期间曾奉调使俄四述奇十六卷随使英俄记至六年归国五述奇十二卷光绪十三年至十六年随洪钧使德随使德国记六述奇十二卷光绪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随罗俸禄使英英轺参赞记七述奇(稿佚)光绪二十七年随那桐出使日本八述奇二十卷光绪二十八年至三十二年任出使英国大臣使英日记(一)内容流变善于观察且勤于记录的张德彝,秉持着“虽辱承译事,而一切密勿阙而不书的原则,怀揣着“愿海内士君子共闻此奇,得知天下时务之屡变,风景之日新,不诚愈出愈奇哉”的愿望,把所到之处“见所闻见,山川风土,语言文字,下及草木鸟兽鱼之细,。张德彝:随使英俄记,岳麓书社,年版,第页。张德彝:随使英俄记,岳麓书社,年版,第页。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悉笔诸书而详记之,汇集成了近万字的八部航海述奇,广泛记录了国人难得一见的西方先进科技、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文化教育等情况。正如述奇凡例中所云:“是书本纪泰西风土人情,故所叙琐事,不嫌累牍连篇:至于各国政事得失,自有西士译书可考。但是关于政治军事也并非一字不提,他对西方近代政治、外交、军事的观察和记载散见于各述奇中,有些甚至占据了很大的篇幅。多年的西方游历,使他在接触、了解西方世界的广度、深度和及时性等方面,都超过了前辈和同时代的中国人。首先从所记载的事务来看,一开始惊奇于“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和机器生产,沉浸于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的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方面,到逐渐将观察的重点转移到政治、经济和外交层面,并且在五述奇中还全面系统的介绍了德国的政治教化,国家各个组成部门的职责和分类,深入到了更深层次的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并且还总结了德国富强的原因。再次从认识的深度看,面对西方的工业文明,刚开始时有“西学中源”的比附,像“汉武流侯”,“饶有唐虞三代之风的言论时常流露于他的前几部述奇中。随着认识的深入,这种比附随之减少,逐渐肯定了西方文明的巨大发展,这无疑都是他认识上的巨大进步。但不可否认,他始终有不可跨越的认识障碍,像西方的男女见面接吻礼,不满的口气始终贯穿于他的八部述奇中。(二)从七述奇未成稿之因看张德彝八部航海述奇为何唯独七述奇未成稿?其中原因,张德彝在七述奇手稿的扉页有题记云:“七述奇未成稿。此次出使日本,因当战后,所负使命,深感有辱国体,故辍而不述。”原因很明显,因为甲午海战晚清败于日本,再加上赴日本是呈递国书致歉,所以感觉有辱国体,故辍而不述。笔者认为这是张德彝狭隘的民族主义在作祟。中国是被列强用炮火轰进近代大门的,在国际话语权中一直处于劣势。在被轰炸的遍体鳞伤后,中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进程,而这个进程是充满屈辱和曲折的。纵观张德彝历次出洋的原因和时代背景可以看出,张德彝首次出洋是迫于时势发展,第二次出洋是为了逃避礼仪问题跟随外国人蒲安臣亦说不上光荣,第三次随崇厚赴法是为了了结天津教案道歉的,但他不仅记载了在法国的所见所闻,而且还详细记载了呈递国书的具体细节,包括国书的内容和觐见礼仪及接受国书者的傲慢态度。第四次跟随郭嵩焘赴英虽有常驻之意但也是为了对“滇案表示惋惜之意的。同样是道歉致国书,为何偏偏对赴日本感觉有辱国体,甚至对其在日本的活动情形辍而不记呢?很显然是狭隘的民族张德彝:随使法国记,岳麓书社,年版,第页。圆张德彝:随使英俄记,岳麓书社,年版,第页。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主义在作怪。因为甲午海战后整个中国人的心理天平失衡了,张德彝也不例外。鸦片战争后,中国前期近代化进程中根本没把日本列入视野范围,学习的主要对象是欧洲国家。张德彝对欧洲国家的强大有亲身体验,历经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正处于世界财富和科学技术的前沿,法国虽然历经和德国的战争但是张德彝也亲眼看到了法国都市的繁盛和城市的重建。所以对向英法呈递国书并没提及“有辱国体”。相反对于一直诉之于中国权威,乞灵于中国人智慧,对中国顶礼膜拜的虾夷小国日本,有种从内心看不起的感觉。但是甲午海战一役彻底打碎了中国人的迷梦。昔日的虾夷小国之学生竟然打败了泱泱的中华帝国这个老师,这造成了中国人心理上的不平衡,张德彝也不例外,感觉到不服气和不理解,其外在表现就是“阙而不书”。但是我却不认可张德彝的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甲午海战对整个中国人心灵的震撼确实是无可名状的,但是震撼之余,对于有机会亲身赴日的张德彝来说,他应该做的是继续他的观察和记述,总结日本能够取胜的原因,以使中国可以借鉴前事之师,认清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但是令人惋惜的是张德彝选择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这使得他的人生和著述有些不圆满。(三)史料价值张德彝的八部航海述奇像是会说话的文字,给我们讲述着西方世界的人情世故,也给我们留下了研究西方近代文明的最初文本,有助于我们探析两种不同文明的冲突和融合。弗罗萨姆评价张德彝的航海述奇:说其中“充斥着关于西方的各种信息,虽然中间不乏断章取义和一知半解之处,但是这些信息确乎具有重大意义,其关于文明报道的原始与真实性可与中国在这方面的成就相比。”卢汉超认为,张的航海述奇是晚清“不多见的世界见闻录”,“忠实的记录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种种事物,和他作为最早有机会亲历欧洲的中国人之一,初见西方文明时的印象与感想”,“在当时具有促进东西文化了解和交流的现实意义,同时又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书。圆刘善龄认为张德彝在接触和记载西方文明方面,开创了许多第一的先例,如抽水马桶、自行车、电梯、电话等等。另外述奇对其他学科的研究也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对社会文化史、社会风俗史、中外交流史、留学生史、各专门史如戏剧、体育、卫生、图书馆等都有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其中三述奇中关于德法战争和巴黎公社的记载,是迄今为止所知的中国人留下的最详细最可信的记录,在世界史上具有重要价值。转引,。转引卢汉超:赫德传,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第、页。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张德彝眼中的西方近代政治文明在整个文明系统中,政治文明起着规范和保证作用。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就开始了对西方近代政治文明的探索。一些先进人士开始著书立说并向国人宣传西方近代政治文明,虽开风气之先并具有极大意义,但都隔着一层薄纱,有种“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感觉。直到清廷派遣大臣出国游历,作为官方代表的中国人才有机会亲身体察西方近代政治文明,中国人对西方政治文明的认识也随之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一、议会选举制(一)议会制议会制是中国人把握西方近代民主的门径,也是出洋人士积极关注的问题之一。张德彝多次出入议院,对议院的会场布局、议事程序、组织形式和机构、议员的选举及任职资格、议员的辩论和民众的舆论监督等都有亲身的观察和体会。其中对英国君主立宪制下议会制的权力制衡和运作程序的记载尤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议会的权利制衡关系。关于议会的权利制衡关系,薛福成曾清楚地表达:“议院者,所以通君民之情也。凡议政事,以协民心为本,大约下议院之权,与上议院相维制;上下议院之权,与君权、相权相维制。也就是上议院与下议院相互制约,上下议院与君权、相权相互制约,彼此平衡。对此,张德彝的观察和薛福成的如出一辙,“凡军国大事以及庶政细务,皆由议事厅会议。君主不允,入堂再议,多者三次;虽与主意不合,亦必俯如所请”。所谓的“议事厅”就是议会,道出了议会与君主之间的权利制衡关系和君主权利的象征意义。“下院绅士为英国最要之选,号令政事,每由此出,再上院核定。亦有倡议自上院,而交议于下院者。然必下情胥协,然后奏闻君主,以见施行。否则饬下再议。若仍以前言为是,君主亦俯允所请。如君主辩驳得当,间亦听从。总之,凡事绅主之,官成之,国君统之而已。”张德彝用极其简洁的语言概括了绅(议会)、官(行政部门)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位置以及与君主的权利关系。凡事议会有决定权,是枢纽,官是执行机构,君主对国家大政方针虽无决定权,却有咨询权、鼓励权和警示权。国家一切重大的决策。薛福成: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张德彝:欧美环游记,岳麓书社,年版,第页。张德彝:随使英俄记,岳麓书社,年版,第页。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都以君主的名义发布出来,君主只是象征性的统领。第二,议会的运作程序。张德彝详细考察了议会的运作程序,记载了从议案的提出、讨论到颁布的过程,认为议会的运作始终体现自由民主的精神。关于议案的提出,张德彝认为民意是基础,民意通过下议院上达到上议院讨论,然后奏闻君主,可反复自由讨论,议会有最终的决定权。张德彝观察到下议院的权利运作似乎为议会政治的基础,“各城乡镇埠,按地分立绅士一二人。利病之当兴除者,曲直之当伸辩者,随时布闻下院而上陈之”。一项政令能否出台议员可自由讨论,主要依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凡有国政会议,其可否悉以众论而决,道出了政令出台的民主性,力求议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故公事不能以数人之见遽定,盖官主其谋,必绅允其义,然后施行。圆另外张德彝还观察到英国的责任内阁制要对议会负责,议会有弹颏罢免首相的权力,“凡有国政会议,其可否悉以众论而决。其极坐之三大臣,有议论不服众者,许公举以罢其职。可以说张德彝对议会制的观察和见解触及到了议会制的要领,他和多数出洋人士一样,对议会制表示了认同和赞赏。“官政乖错,则舍之以从绅民,因其处事力据上游,不使稍有偏曲,故举办一切,上下同心。盖合众论以择其长,斯美无不备,顺众志以行其令,斯力无不殚也。他认为议会制可以“举办一切,上下同心”,制定的政策法令因顺从民意而更好实施。同时期出洋的郭嵩焘,概括了英国从君权到民权的历史,并且认识到西方议会政治优越于中国的专制制度,并力倡仿效。而张德彝却没有以西方议会制为参照反思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也没有从历史文化角度去探讨议会制的问题,这是张德彝认识的局限所在。(二)民主选举制选举制是议会制的衍生品,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重要标志。也是公共权力获得合法性的重要依据。张德彝对选举制中选民和候选人的资格限制及在选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做了详细记载。首先,关于选举的普遍性和主体的资格问题。张德彝认识到政治选举的普遍性,下至议员、市长上至总统皆由民选举产生,“统领,上下会堂及乡民所公举,在位三年。如能勤能公正,可以加举三年,多者九年而已。这里的统领即美国的总统,由民选举张德彝:航海述奇,岳麓书社,年版,第页。国张德彝:随使英俄记,岳麓书社,年版,第页。张德彝:航海述奇,岳麓书社,年版,第页。回张德彝:随使英俄记,岳麓书社,年版,第页。张德彝:随使英俄记,岳麓书社,年版,第页。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产生,一届三年,如能勤廉可以连任,但连续任职不超过三届。另外议员和市长也由公民选举产生。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选举资格,选民和候选人都有财产、身份和居住时间的资格限制。“伦敦设美尔一员,敖得满二十六员,宽司额二百零六员,皆由绅商士民公举。非富民久居其地者,不得与选,皆不食俸薪,“各城美尔、敖得满、宽色额等官,皆贤能殷富之民始被公举。夫所举者既称富民,而举之者亦系富民,官不复参预其事。因所举者系富民,故无贪渎之忧;因举之者亦富民,故无贿嘱之患。因官不预其事,故无仰承俯注之难。张德彝没有认识到选举其实是受政党控制的富民政治。相反他认为富民选举可以避免贪污和奉承之嫌。其次,选举制利弊共存。张德彝认为选举制在巩固国家政治民主化程度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也滋生腐败问题。如被选举人要接受民众的监督,“将公举会堂官绅之名数公布于众是循例。将被选举人的名字公布于众,看似一切都透明公正,但还是存在以金钱为筹码假公济私,愚弄乡民笼络人心的不文明现象。早在第二次出洋时张德彝就注意到了选举制的某些流弊,“竟有具帖挽人保荐,约定奉银若干,以酬其劳。是大公无我之权,变为假公济私之举矣。更有于公举之数月前,设法愚弄其民,入济贫扶困诸仁政一一举行,以便牢笼人心,俟举时自然口碑载道。是乡举里选之政,适资沽名钓誉之私矣。这和他对富民选举的看法似乎存在冲突。但是对于二十多岁刚触及西方政治制度的张德彝来说,能认识到选举制的弊端,这是难能可贵的。二、职官吏治职官吏治是政治文明的人格代表,它不同于僵化的制度和法律,直接代表着国家政治文明的程度,也直接影响到晚清出洋人士对西方近代政治文明的评价。张德彝对西方的职官吏治大着笔墨,并给予了高度肯定。第一,选取标准保证了官员的职业素质。张德彝初次出洋时就注意到了官员的选取途径有考试、选拔和荐举。“泰西取士,亦有秀才、举人、进士之名。应试者专攻一艺,或文章,或算学,或天文、地理,或术学、医道,或化学,或格物,其他或由吏部选拔,或由廷臣荐举。张德彝认为“专攻一艺,保证了“某署官员,无不深悉某署之律例。张德彝:随使英俄记,岳麓书社,年版,第页。张德彝:随使英俄记,岳麓书社,年版,第页。张德彝:欧美环游记,岳麓书社,年版,第页。园张德彝:欧美环游记,岳麓书社,年版,第页。张德彝:航海述奇,岳麓书社,年版,第页。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也”,所以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和职业素质。对此张德彝还有其他看法“大概西俗好兵喜功,贵武未免贱文,此其所短者也。虽日富强,不足多焉。认为西方贵武贱文,这具有明显的“中体西用”思想。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张德彝一直未摆脱“正途和“异途之分的魔掌,但是对西方是否存在“正途”和“异途之分他却显得有些迷惑,言语也前后矛盾。“英国之文武各官,皆由敖克斯佛及堪十立址二处学院考取,无劳绩,无捐纳,故无正途,异途之分”。后来又认为“英国各公署之司员,皆按本署所办何事考其所学,考列前名者,即为正途,随时传入。”可见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他本身的知识素养妨碍了他对西方的洞察和认识。第二,官场廉洁,待遇足够养廉。正所谓“衣食足而后知荣辱”,西方官员的薪俸足以养廉。“英制:禄虽不厚,然皆足给。人皆量才授官,既入一途,终身不改,鲜有一人兼摄别署者。其因病或年老予告者,皆按年酌给俸禄,赡其终身。以贪墨败者,则夺俸,不耻于人。既为废员,永不叙用。仕宦志在于名,故频年以贪去官者少,其砥砺廉隅,亦可以想见矣。用简洁概括的语言描述了英国官吏的待遇情况。薪俸足够保障生活及娱乐,病老后也给予保障以去除后顾之忧。对违法乱纪者严厉惩处,永不叙用。而且官吏在乎的是名而非利,这一切都保证了官场的廉洁。“是地方官好名不好利,不以威吓愚民,故民不畏官而敬官,不畏例而尊例;例虽有而不繁,故官治之较易。一个“敬,一个“尊可见官、民、例关系的融洽和谐。在张德彝看来,官员的廉洁固然有“名利和“荣辱的原因,但是律例的惩处也是导致官员“不敢贪,的主要因素。“在上无所沾润,官有侵吞不公者民可申报,察明斥革,是官不能贪,尤不敢贪。且俸粮足额,以官为荣,以贪为耻,故亦不愿贪也。”而且公民有监督申报的权利。另外官绅有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官绅则治事半年,休沐半年但并没有因此而耽误了治事。张德彝认为“官不尸位而国治,这是对西方近代职官吏治最好的评价。第三,职官的文明修养。张德彝对西方职官的文明修养给予了极大的认可和高度的评价。“通国官绅,以行善为念,而意在息兵安民者,十居六七焉。其俗以理之是非为事之行止,非专恃强仗势者”。“仕宦鲜有骄傲者,故虽太子世爵,历官与庶僚同。张德彝:随使英俄记,岳麓书社,年版,第页。罾张德彝:航海述奇,岳麓书社,年版,第页。四张德彝:随使英俄记,岳麓书社,年版,第页。枷张德彝:稿本航海述奇汇编九,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年版,第页。四张德彝:随使英俄记,岳麓书社,年版,第页。张德彝:随使英俄记,岳麓书社,年版,第页。田张德彝:随使英俄记,岳麓书社,年版,第页。张德彝:随使英俄记,岳麓书社,年版,第页。张德彝:随使英俄记,岳麓书社,年版,第页。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有职役则终其事而不惰,有约令则守其法而不渝,圆正因为中西吏治的较大差异,张德彝才会有感而发。虽然张德彝没有直接写出当时中国官员的实际情况,但是他却记载了同时期外国人眼中中国官员的情况。“中国官员皆喜揽权争利,国家永远迁延不改,为官治民之权太重,一切不受国法,夫既不遵国法,惟官自由,则其致富为极易,断案如同买卖,从中并无律师宣传国法,省司州县多不以国法为然,而以己法为法,赋税亦无准凭,往往浮收舞弊,各官仆役成荤皆无工资。姑且不论个人认识等原因,但是当时中西吏治差别之大是不能否认的。张德彝对西方官员的某些习惯性做法也偶有微词“外国各大官,苟他人有要务相商,须前期一二日咨请,是日使得面晤,即小事亦必于一二时前告之方可,否则推以戚友,坚邀固请如是,不免私重于公也。可见张德彝还没有完全了解西方文化,没有认识到这只是中西治事原则的不同,并不是官员本身的修养问题。在四述奇中似乎已经接受了西方人“有事须先知照的做法。三、政治文明的特征(一)民主化民主化是西方近代政治文明的基础和最本质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的运作上,即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其一,民主参与。参与是最直接的民主,反映了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公民传递其利益要求的渠道。在张德彝眼中,西方民众可以广泛的参与政治,主要表现在民主选举上。另外“男女老幼皆得上书于其君主。其中英国议会关于妇女是否有被选举权的讨论可以从侧面看出民众参与政治的发展历程。“闻英国会堂内,欲将妇女厮入。有云可者,言其心细见高,胜于男子;有云不可者,言其病产子女,诸多烦扰,不能入厅,反为误事。又有云,女子未嫁而有田产者,皆应有荐举之权,彼此争论未决。这些记载反映出西方妇女地位的提升和政治民主的广泛性。其二,民主监督。所谓监督,包括国家权力之间的相互监督,就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之间的监督;再就是非国家权力对国家权力的监督,主要是政党、公民、社会团体、新闻舆论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张德彝重点记载了非国家权利的监督,以民众监督为窗口审视了西方的民主监督机制。他认识到不管是民主选举还是官员平时的行为,都必张德彝:随使英俄记,岳麓书社,年版,第页。四张德彝:随使英俄记,岳麓书社,年版,第页。谚张德彝:稿本航海述奇汇编七,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年版,第页。蛐张德彝:稿本航海述奇汇编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年版,第页。张德彝:稿本航海述奇汇编八,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年版,第页。够张德彝:欧美环游记,岳麓书社,年版,第页。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须接受民众的监督,民有知情权和监督权。“将公举会堂官绅之名数公布于众是循例”,“记英国每年度支出入,刊发细数,遍示绅民。稍有虚滥,则人共诘驳之。众人皆知以通国之财治通国之事。在上无所沾润,官有侵吞不公者民可申报,察明斥革。在张德彝看来,民众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贪污腐败现象。其三,民主决策。西方政令的出台非常审慎,张德彝认识到一项政令能否出台,首先注重民众的意见,然后就是议员之间相互讨论辩解,“其各抒己见以议时政,常至通宵达旦,务期适与理当于事而后己。”“上议政院之会议,畅所欲言,无所畏惧,罔有滥竽充数,唯唯诺诺,听高位一人之言者;下议政院之论事,据理是以互证,毫无避忌回护,我理既足,众心相喻,则左袒者必多。这样既充分发挥了议员的智慧,保证了政令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也保证了政治制度的正常运转。(二)法制化法制化是西方政治文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