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导论.ppt_第1页
微观经济学导论.ppt_第2页
微观经济学导论.ppt_第3页
微观经济学导论.ppt_第4页
微观经济学导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讲人 汪红梅 whmeco 2010.92011.1,微观经济学,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 马歇尔,经济学的理论并未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结论。它不是一种教条,而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器官、一种思维的技巧。它帮助拥有经济学知识的人作出正确的结论。 凯恩斯,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的学问)。 萨缪尔森,经济学研究的是: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经济组织是如何进行选择的,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的使用方式。 斯蒂格利茨,你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Some people study economics because they hope to make money.,Others worry that they will be illiterate if they cannot understand the laws of supply and demand.,Many people are interested in learning about how we can improve our environment or why inequality i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in China has risen so sharply in recent years.,萨缪尔森:Choosing your lifes occup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economic decision you will make. Your future depends not only on your own abilities but also on how economic forces beyond your control affect your wages. Also, economics may help you invest the nest egg you save from your earnings.(Samuelson , Economics, Seventeenth Edition, P3),大师给出的理由(2),曼昆:Its value lies in its ability to provide you a new and useful way of thinking about the world in which you live. (N. Gregory Mankiw,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third edition, p19.),经济学的价值在于它能为你提供一种全新的、有用的思考你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方式。,亚当斯密简介,亚当斯密(17231790)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 1776年3月国富论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亚当斯密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开拓者,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许多也并非新颖独特,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完全可以说国富论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起点。,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马歇尔简介,马歇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及至世界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是新古典学派的奠基人. 他于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被看作是与斯密国富论齐名的划时代的著作. 经济学原理一书的主要成就就在于建立了静态经济学。作为最有才华的数学家之一,马歇尔在他的著作里力求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思想,把数学的定量材料仅仅作为附录和脚注。 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核心是均衡价格论,而经济学原理正是对均衡价格论的论证和引申。他认为,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的两翼,是同时起作用的。,凯恩斯简介,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 1936年,凯恩斯的代表著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简称通论)的出版,立即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西方学者对此评论道:“凯恩斯是在致命危机威胁资本主义世界时挽救和巩固了这个社会。” 凯恩斯三大基本理论: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3流动性偏好陷阱,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 ),萨缪尔森简介,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1915年出生。1935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随后获得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萨缪尔森的巨著经济学流传颇广,一共出了16版。现在,许多国家的高等学校将经济学作为专业教科书。他于1947年成为约翰贝茨克拉克奖的首位获得者,并于197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2009年12月13日逝世。 美联社总结萨缪尔森一生主要成就时说:他将数学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学,帮助经济困境中上台的肯尼迪政府制定了著名的“肯尼迪减税方案”,并且写出了一部被数百万大学生奉为经典的教科书。,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1943.2-),斯蒂格利茨简介,约瑟夫尤金斯蒂格利茨(Joseph Eugene “Joe” Stiglitz,),美国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员。他于1979年获得约翰贝茨克拉克奖(John Bates Clark Medal),200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斯蒂格利茨曾担任世界银行资深副总裁与首席经济师,提出经济全球化的观点。他还曾经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任职。 斯蒂格利茨博士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信息经济学的创立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所倡导的一些前沿理论,如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已成为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标准工具。他是世界上公共部门经济学领域最著名的专家。 他所著的教材是世界上最通行的教材之一,被翻译成多种语言。,Economics trains you to A. Think in terms of alternatives.(考虑选择) B. Evaluate the cost of individual and social choices.(评估个人及社会选择的成本) C. Examine and understand how certain events and issues are related.(探究、理解特定事件是怎样相互联系的),西方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在有限资源的各种可供利用组合中,进行选择的科学。 一般来说,通常所说的西方经济学指1930年代以来,特别是二战后在西方经济理论界有重要影响的(主流的)经济学说或基本理论。,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Microeconomics :研究企业、家庭和单个市场等微观供求行为与价格之间关系的经济科学.,研究对象是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居民户、厂商),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Resource allocation,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看不见的手 Invisible hand ),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1)重商主义 代表人物:英国托马斯孟、法国柯尔贝尔 观点:把金银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认为对外贸易是获得货币财富的真正源泉 只有在贸易中多卖少买,才能给国家带来货币财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2),(2)古典经济学 法国重农学派F.魁奈 ,1758年经济表 1776年英国亚当斯密国富论 1817年英国D.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3),(3)新古典经济学 边际革命、边际三杰。1870年代,英国杰文斯、法国瓦尔拉斯、奥地利门格尔几乎同时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 剑桥学派。 20世纪初由马歇尔创建。lfred Marshll ( 18421924) 马歇尔的门生A.C.庇古、D.H.罗伯逊(18901963)等长期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年第一版 马歇尔综合了边际三杰的成果,提出系统的微观经济理论,广泛流行于西方 运用数学方法,从供求角度分析市场价格,以解决资源配置、资源报酬等问题,主张市场自发调节,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与演变(4),马歇尔微观经济学的多次补充 20世纪初垄断的形成,使原来以完全竞争为条件的微观理论受到挑战 在1933年,英国的罗宾逊、美国的张伯伦提出了不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理论 1930年代以后希克斯、瓦尔拉斯、帕累托等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论、序数效用论、福利经济学等 之后关于市场失灵与微观政策调节的研究可以说是对微观经济学的总结 博弈论以及与企业产权分析相联系的制度经济学是微观经济研究的最新发展,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与演变(5),(4)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 1930年代大危机使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受到挑战 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国家干预经济思想,标志着宏观经济学产生 弗里德曼货币主义和芝加哥学派 拉弗供给学派 罗宾逊夫人新剑桥学派 卢卡斯的理性预期学派 F.von哈耶克新奥地利学派等,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与演变(6),现代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 美国萨缪尔森,把微观和宏观理论综合在一起,构成新古典综合派现代流行的西方经济学主流体系,1.资源配置问题 2.资源利用问题,举例: 计算机与汽车生产 在资源既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两种产品的最大组合,资源:用来生产那些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劳务)的手段或者物品 自由资源 经济资源 除了时间与信息两种资源外,经济学讨论的资源基本上有三种: 人力资源 human resources 自然资源 natural resources 资本资源 capital resources 当资源被投入生产过程用以生产满足人们欲望的最终产品与劳务时,被称为生产要素,简称要素,生产四要素,生产四要素 人力- 劳动 L 财力- 资本 K 物力-土地 N (自然资源):一切自然资源 智力- 企业家才能 E (管理),稀缺与选择 稀缺(scarcity):社会资源的有限性,是指社会提供的东西少于人们想拥有的。 选择(Choice):因为稀缺,人们不能得到所有想要的东西,不得不在有限的资源下作出选择。这是稀缺的结果。,Scarcity(稀缺性):since that society has limited resources and therefore cannot produce all the goods and services people wish to have. People face tradeoff(选择) Opportunity cost(机会成本),马斯洛需求层次,选择(Choices),稀缺的资源如何进行合理配置 包括以下五个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A生产什么?(产品) what B如何生产?(生产要素组合) how C为谁生产?(分配) for whom D、生产多少?(数量) how many? E、何时生产?(时间) when?,机会成本: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其他用途的最大利益。,生产可能性曲线(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也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计算机,汽车,B,A,C,生产可能线以内的任何一点表示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上图中的A点。而线外的任何一点都是现有资源不可能达到的生产能力,如C点。 生产可能性曲线移动的原因: 要素的增加,技术进步等(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 战争、自然灾害等(生产可能性曲线内移),PPF1,PPF2,汽车,计算机,PPF3,经济制度(Economic Institutions)的变革 当前世界上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两种基本经济制度: 1、市场经济制度 2、计划经济制度 有学者认为我国经济在过去30年高速增长(所谓“中国奇迹”)源于两个因素:一是有利的人口结构(人口红利);另一个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制度变革。,边际分析法:运用微分方法研究经济中的增量变化,以分析各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过程。 (1)是一种数量分析、变量分析 研究微增量的变化及变量之间的关系,可精细分析各种经济变量间关系及其变化过程,更严密 (2)是最优分析。边际分析实质上是研究函数在边际点上的极值 (3)是现状分析。对新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即属于现状分析。这显然不同于总量分析和平均分析,总量分析和平均分析实际上是过去分析。,1.实证分析: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揭示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和因果关系。用实证方法分析经济问题称为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conomics)。 规范分析: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解决的”,根据一定的价值判断提出评价体系运行的标准并研究怎样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用规范方法分析经济问题称为规范经济学(normative economics)。 规范经济学以价值判断为基础,回答“应该是什么” (what ought to be)的问题。(要作好坏的评价) 实证经济学不讲价值判断,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只描述不评价)(the way things are),均衡即平衡,指合力(或矢量和)为零时的状况。 经济中的均衡:指当经济决策单位意识到若重新调整资源配置方式或购买方式已不能获得更多利益,从而不再改变其经济行为时的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