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民经济统计分析,第二讲:“整体经济过热的识别与度量”,国民经济统计分析第二讲: 中国经济过热的识别与度量,内容提要:本文界定了经济过热的内涵与外延,区分了经济过热的类型,构建了测度整体经济过热的理论与方法,并对2007-2008年我国经济运行状态进行了实证度量。 关键词:整体经济过热 资源约束 瓶颈制约 潜在GDP增长率 2007-2008年,理论界在我国经济运行态势定性问题上出现了严重意见分歧。 有学者认为,中国没有出现经济过热;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出现了“轻微”通胀; 有的专家认为,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已经开始; 而某些专家(梁红、谢国忠等)则断定,中国通货膨胀已经失控。 为什么面对同一经济运行状态,专家们会得出完全不同的判断,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们对于什么是经济过热、用什么指标衡量经济过热、以及如何度量经济过热等问题存在严重认识差异。,一、何为经济过热,所谓“经济过热”,是指经济扩张超过合理限度的经济运行状态。 顾名思义,经济过热中的“经济”,包括投资、消费与出口; “热”,是指投资、消费与出口的增速; 而“过”,则是指超过合理限度。 因此,也可以把“经济过热”表述为,一国投资、消费或出口超过合理限度的经济现象。 所谓经济扩张的合理限度,是指投资、消费与出口增长的特定约束条件。 这些约束条件包括:资源约束、需求约束和效率约束。,一、何为经济过热,所谓资源约束,是指经济扩张会受人、财、物的限制。 经济扩张之所以会受人财物限制,主要原因在于,任何经济扩张都必须以一定的资源供给为支撑,而在特定时间与空间内资源供给是有限的,因此,一旦经济扩张超过资源供给限度就会造成“瓶颈制约”。例如, 投资扩张会受原材料、能源、劳动力与资金投入等要素供给的限制; 居民消费会受支付能力和消费品供给等因素限制; 而出口则会受国内货源供给限制等等。 所谓需求约束,是指供给扩张会受市场需求的限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与生产活动通常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唯利是图或尽可能获利是供给扩张的出发点。,一、何为经济过热,但是,只有在投资品或消费品供给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以合理价格销售出去后,经营者才有可能获利或实现利润最大化。 由于在特定时间内,受货币供给和支付能力等因素限制,社会对投资品与消费品有效需求的数量与结构是既定的,所以供给扩张不可能是无限的。 一旦供给扩张超过既定的市场需求规模与结构,就会导致供过于求和价格下降,造成企业利润损失。而在严重亏损情况下,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就会难以为继。,一、何为经济过热,所谓效率约束,是指经济扩张会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 由于边际递减规律的作用,当经济扩张超过合理限度(临界点)后,就会产生规模不经济(即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边际收益不断下降现象)。 规模不经济意味着资源的低效使用与浪费。而当规模不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供给或需求扩张就会失去经济合理性。 由于经济过度扩张既有可能是投资过度造成的,也有可能是由消费膨胀和出口过度所致,甚至有可能是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大致可以把经济过热区分为四种类型,即投资型经济过热、消费型经济过热、出口型经济过热与整体经济过热。,一、何为经济过热,所谓投资型经济过热,是指投资扩张超过合理限度所造成的经济过热现象。 这种经济过热大致包括两种情况: 一是投资扩张超过资源供给能力,从而形成严重的经济瓶颈; 二是投资虽然没有超过资源供给限度,但其所形成的供给能力超过社会需求,从而形成严重的产能过剩或企业开工不足。 前一种情况的出现,容易导致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与企业利润剧烈下降; 如果出现后一种情况,则有可能导致生产能力闲置和严重通货紧缩。 引致投资性经济过热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内生性拉动与外生性刺激。,一、何为经济过热,其中,内生性拉动是指由于经济发展内部自然生成的投资扩张要求。 例如,目前我国消费结构升级会拉动汽车与房地产业投资扩张, 城市化进程加快会拉动市政与基础设施建设, 产业结构由轻工业向重工业升级、以及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投资规模的扩张。等等。 外生性刺激,是指某些人为因素对投资扩张的引致作用。例如, 当前我国政府的政绩与形象工程会引发大规模政府主导型投资扩张; 人民币汇价偏低会引发出口产品的生产投资扩张; 低利率政策会人为降低资金使用成本从而刺激投资盲目扩张; 各地政府实施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会刺激民间或外商投资等等。,一、何为经济过热,所谓消费型经济过热,是指消费需求扩张超过消费品供给的经济现象。 在计划经济中,消费需求超过消费品供给是一种持续普遍现象。并且这种现象主要是由消费品供应短缺造成的。 但在市场经济中,消费性经济过热一般具有局部性与暂时性。 其局部性主要表现为,这种现象通常只是存在于某些消费领域或表现为某些消费品的供不应求。 在市场经济中,消费性经济过热之所以具有暂时性,这是因为,消费的过度扩张通常是攀比效应或套利投机(如为了避免通货膨胀损失居民抢购商品行为等)的结果。 由于攀比消费要受个人可支配收入限制,而套利机会则稍纵即逝,所以消费的过度扩张不可能长期持续。,一、何为经济过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发消费性经济过热的主要原因包括,高收入或高通货膨胀预期、消费的攀比与示范效应、以及政策性刺激(如消费信贷优惠政策等)。 其中,高收入预期会诱发居民进行寅吃卯粮式消费; 高通货膨胀预期容易产生抢购囤积商品; 消费攀比与示范效应往往会导致居民减少储蓄与增加消费; 而政策刺激则会造成居民消费超过即期可支配收入。 所有这些都会导致消费需求过度扩张,引发消费型经济过热。,一、何为经济过热,所谓出口型经济过热,是指由于出口过度扩张所引起的国内商品供不应求现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口的过度扩张主要是由国内外市场差价、以及本币贬值等因素造成的。 如果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突然上涨且高于国内市场,就有可能导致国内商品大量出口; 倘若人民币对外汇价偏低,同一商品出口会比在国内销售获利更多,就会刺激出口大幅增长; 一旦出口增长造成国内生产资料或消费资料严重供不应求,就会导致国内商品价格上涨。 这种由出口过度扩张所引发的国内商品供不应求,就是出口型经济过热。 出口型经济过热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出口型投资过热与出口型消费过热, 它们的市场表征与前文所述的投资型经济过热和消费型经济过热没有什么两样,差别只是成因有所不同。,一、何为经济过热,投资型经济过热、消费型经济过热与出口型经济过热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首先,投资型经济过热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会引致社会消费需求的过度扩张。也就是说,投资过度扩张有可能会派生消费过热。投资过度扩张派生消费过热的路径大致如下:投资规模扩大就业人数与居民收入增加(经验表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大约有40%会转化为居民收入或消费资金) 社会消费规模扩大(超过消费品供给) 导致消费型经济过热。 其次,消费过热在特定情况下也有可能引发投资过度扩张。例如,居民住房消费过热容易引发房地产投资的过度扩张,居民汽车消费过热会导致汽车产业投资规模过大等等。而房地产与汽车产业投资一旦超过土地、原材料、以及能源供给就会在形成瓶颈约束,导致整体经济过热。,一、何为经济过热,其三,出口型经济过热的派生效应主要是引发投资扩张。 一旦出口过度扩张造成国内商品严重供不应求和物价大幅上涨,就会诱发产品供应短缺行业的投资扩张。 如果这种扩张引致资源供给瓶颈,就会形成投资型经济过热。 出口型经济过热可以理解为国外市场对国内商品需求的过度扩张,这种过度扩张虽然有可能造成消费品供给短缺和消费物价上涨,但不会直接引致国内消费需求膨胀,从而不会触发国内消费型经济过热(但在造成消费品供应短缺和消费品物价大幅上涨后有可能引发居民抢购与囤积消费品)。,一、何为经济过热,经济过热虽然有三种具体形态,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投资、消费与出口既有可能同时扩张,也有可能单独冒进,甚至有可能逆向发展。 例如,1992-1993年的经济过热就表现为投资、消费与出口的全方位过度扩张。 2007-2008年经济扩张的重要特征则是出口增速过快,外贸顺差过多。 为了分析研究方便,我们可以把投资、消费与出口的同时扩张称之为“整体经济过热”, 而把投资、消费与出口的单独过度扩张称之为“局部经济过热”。 根据这一标准,1992-1993年我国经济过热大体上可以界定为“整体经济过热”。,一、何为经济过热,应当指出,不能把经济过热等同于物价上涨。这是因为,经过热的本质是经济扩张过度,或者说是投资、消费与出口超过特定限度。 而物价上涨则既有可能是由投资、消费与出口过度扩张引发的,也有可能是供给急剧下降、外部冲击(如国际油价或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等)、政府调控政策(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以及成本推动(如工资成本增加与电、水、气等公共产品的人为提价)的产物。 很明显,前一种情况会造成主动性物价上涨,后一种情况所引致的物价上涨具有被动性。 由于被动性物价上涨与经济过度扩张无关,并有可能在经济没有扩张或经济衰退情况下发生(如上世纪美国经济滞胀和我国2007-2008年PPI与CPI 大幅度上涨等),所以不能把这种物价上涨视为经济过热。,二、如何度量整体性经济过热,因此,经济过热虽然会引起物价大幅度上涨,但并不是任何一种物价上涨都是经济过热,只有那些由经济过度扩张所引起的物价大幅度上涨才是真正的经济过热。(2008年我国PPI和CPI同时大幅上涨是否具有经济过热性质值得深入研究) 综合上述,经济过热的本质是超过资源供给、需求或效率限度的投资、消费或出口扩张。 由于经济过热会导致资源配置错位或降低资源配置效率,所以必须进行预防与控制。,二、如何度量整体性经济过热,度量经济过热,既可以分别从投资、消费以及出口入手,也可以直接测度整体经济运行状态。限于篇幅,本文主要阐释整体经济过热的测度。 目前我国不少学者将CPI作为度量整体经济过热的指标。按照这种做法,当CPI上涨超过特定限度(如3%或5%)后,就意味着出现了整体经济过热。反之,则亦然。 应当指出,这种做法有失偏颇。 首先,CPI只是度量消费过热的指标之一,但不是度量消费过热的唯一指标。这是因为,CPI上涨既有可能是消费需求过度扩张的结果,也有可能是消费品供给减少或成本推动的产物(2007-2008年我国CPI大幅上涨就是一种输入性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二、如何度量整体性经济过热,只有当消费需求过度扩张成为CPI上涨主要原因时,CPI才是消费过热的市场反映,才具有度量消费过热的功能。反之,CPI上涨则与消费过热无关,从而用CPI度量消费过热,存在张冠李戴之嫌; 其次,CPI并不具有度量整体经济过热的功能。这是因为,CPI涨幅虽然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度量消费过热,但消费过热并不等于整体经济过热。消费过热的本质是消费需求扩张超过合理限度,而整体经济过热的基本特征则是投资、消费与出口的同时过度扩张。由于CPI只能在特定条件下测度消费过热,无法反映与度量投资和出口的过度扩张,所以不具有度量整体经济过热的功能。 用CPI度量整体经济过热,实际上是把CPI作为测度消费过热的唯一指标,并把消费过热等同于整体经济过热。这样做,无疑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二、如何度量整体性经济过热,度量整体经济过热可以从两个物价和产出层面入手。 从物价层面识别整体经济过热的具体做法是,用实际PPI和CPI与其临界点相比较,如果两者同时超过其临界点,则表明整体经济出现了过热。反之,则亦然。 需要注意的是,从物价层面判别整体经济过热必须首先确定PPI和CPI上涨的性质。 因为并不是所有PPI与CPI上涨都是投资与消费过度扩张的结果。 只有具有需求拉上性质的PPI和CPI上涨,才是投资过热与消费过热的真实反映。 换句话说,只有当PPI和CPI同时上涨并具有需求拉上性质时,它们才具有度量整体经济过热的功能。,二、如何度量整体性经济过热,从产出层面判别整体经济过热通常采取三种方法: 一是看实际产出是否大于潜在产出, 二是看总供求关系是否严重失衡, 三是看是否出现严重的经济瓶颈。 一方面,由于潜在GDP增速代表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的合理限度,实际GDP增速超过潜在G DP增速意味着经济增长超过了合理限度。所以,我们可以将实际GDP增速大于潜在GDP增速的经济运行状态视为整体经济过热。反之,则可断定,没有出现整体性经济过热。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过热通常表现为投资、消费或出口的需求大于供给,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社会总供求状态识别整体经济过热。 一般来说,如果投资、消费或出口需求单独大于供给,意味着局部经济过热;倘若出现由于总需求过度扩张所导致的总供求关系失衡,那么我们则可以断定存在整体经济过热。,二、如何度量整体性经济过热,此外,经济瓶颈制约本来是度量投资过热的重要尺度,但考虑到无论是消费过热还是出口过热,都会引发供给扩张,而一国供给过度扩张容易引致国民经济瓶颈制约。所以,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将经济瓶颈制约作为判别整体经济过热的辅助标准。 一般来说,如果一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的瓶颈制约,那么该国经济就有可能过热。反之,经济运行状态则有可能处于适度或通货紧缩区间。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尽管出口过度扩张是整体经济过热的重要原因,但在选择整体经济过热测度指标时无需引入反映出口变化的指标。这是因为,出口过度扩张只有在引致PPI和CPI超过临界点(关于PPI和CPI的临界点问题我们在以后的章节中会有比较胸详细的论述)后,才有可能对整体经济过热产生影响。 因此,只要PPI和CPI上涨具有需求拉上性质并同时超过临界点,就可以基本断定存在整体经济过热。,二、如何度量整体性经济过热,运用上述指标度量整体经济过热的难点在于,如何准确测算与确定PPI与CPI上涨的临界点以及潜在GDP增速。 从PPI和CPI上涨临界点的确定来看,发达国家通常将CPI上涨的临界点确定为3%,而我国部分学者则认为CPI上涨临界点应该为5%。 对于PPI上涨临界点究竟是多少人们似乎关注不够。 至于为什么把CPI上涨临界点确定为3%或5%,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够说清缘由1。 1 尽管有很多学者都分析研究过一国可容忍通货膨胀率问题,但能够得出有说服力结论的似乎不多(我们在通货膨胀一章会专门讨论可容忍通货膨胀率的测算问题)。,二、如何度量整体性经济过热,我们认为,合理确定PPI和CPI上涨临界值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根据合理波幅来确定PPI和CPI上涨临界值。从长期或动态角度看,社会经济不可能按照固定速度增长,从而无论是PPI还是CPI都会出现波动性,并且在一定时期内这种波动可以相互抵消。因此可以根据若干年内(如10年或20年)PPI和CPI平均波动方差来确定两个指标上涨的临界值。 二是根据社会可接受程度来确定PPI和CPI上涨临界值2。衡量社会可承受程度的指标可采用需求满足率(关于这一点,我们在通货膨胀一讲 中将有详细论述)。 一般认为,生产资料与消费品的需求满足率不得低于80%。因此,可以大致把生产资料与消费品的满足率达到80%时的PPI和CPI上涨率作 为临界点。 2 关于PPI和CPI上涨可容忍区间笔者将另行撰文分析。,二、如何度量整体性经济过热,目前我国不少学者习惯运用产出比较法来度量整体经济过热。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种方法又可以区分为两种具体形式,即绝对法与相对法。 所谓绝对法,是指通过比较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的绝对额来判别整体经济过热的方法。 所谓相对法,是指通过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增速的比较来判别整体经济过热的方法。 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法,关键都要准确测算潜在产出。其中,测算潜在产出绝对额需要借助于特定经济计量模型,其实质是测算在既定条件下的产出最大化(最好是最优化产出);,二、如何度量整体性经济过热,测算潜在产出增速通常采用生产函数模型,其实质是通过测算资本和劳动投入增加、以及技术进步的最大可能性来推断GDP的最大化增速。 由于绝对法只是根据历史经验推测未来最大化产出,难以反映环境与条件变化,从而其准确性较差。所以国内外学者使用不多。 与国外学者一样,目前我国大多数专家都使用相对法来度量整体经济过热。但不同学者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及其测算结果有所不同。 从测算方法来看,我国专家使用产出比较法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经验法、生产函数法与经济计量法。 其中经验法,是指通过测算改革开放以来年均GDP增长率、并将这种年均GDP增长率作为潜在增长率的方法; 所谓生产函数法,是指运用生产函数模型测算潜在GDP增速的方法; 而经济计量法,则是指运用特定经济计量模型(如B-J模型、VAR模型等)测算潜在GDP增速的方法。,二、如何度量整体性经济过热,就测算结果而言, 经验法和生产函数法所得出的结论是:当前我国GDP潜在增速为9%; 而计量法测定的结果则认为,目前我国潜在GDP增速大约为11%。 那么上述两种测算结果究竟哪一种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呢? 我们认为,判断一种测算结果的准确性,既不能看其所依据的理论如何完美,也不能看其所使用的方法是否先进,关键要看其所得出的结论是否经得起实践检验。 从2003年以前我国实际经济运行情况来看,GDP增速一旦超过9%,就会出现严重经济(电、煤、油、运)瓶颈,并引发PPI与CPI大幅上涨。 但近年来的经验表明,即使我国GDP增速攀升至10%左右,也没有出现经济瓶颈和PPI大幅上涨。这说明,目前我国的GDP潜在产出水平有了一定程度提高。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将当前我国潜在GDP增速确定为10%是基本符合实际和比较恰当的。,三、2007-2008年中国经济是否过热,1、2007-2008年我国PPI和CPI上涨分析 如前所述,判断我国是否出现经济过热需要从物价和产出两个方面考察。 从物价层面考察,2007-2008年我国的确出现了PPI和CPI同时上涨现象。详见下列图表:,三、2007-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是否过热 2007-2008年我国PPI上涨表,三、 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是否过热 2007年以来我国PPI上涨曲线图,三、 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是否过热 2007年以来我国PPI上涨,从PPI上涨图表中我们不难看出,2007-2008年我国PPI上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为低位稳定上涨阶段,时间跨度为2007年1月9月,这一阶段我国的PPI上涨幅度基本稳定在2.6% 左右; 第二是快速上涨阶段。时间跨度为2007年10月2008年3月。这一阶段,我国PPI从3.2% 直线上升。从2007年10月开始PPI增速突破3%的临界值,此后直线上升为8%; 第三是高位上涨阶段。时间跨度为2008年3月7月。这一阶段,我国的PPI上涨高位盘旋在8%10% 左右。,三、 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是否过热 2007年以来我国CPI上涨表,三、 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是否过热 2007年以来我国CPI上涨曲线图,三、 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是否过热 2007年以来我国CPI上涨,从以上图表中我们不难看出,2007-2008年我国CPI 上涨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是稳定阶段。时间跨度为:2007年3月以前。这一阶段CPI上涨幅度维持在3%以下; 第二是快速上涨阶段 。时间跨度为2007年4月8月。这一阶段CPI上涨幅度突破3%的警戒线,并迅速上涨至6.5%; 第三是高位上涨阶段。时间跨度为2007年9月12月,这一阶段CPI上涨幅度一直盘旋在6.5%左右; 第四是进一步冲高阶段。时间跨度为2008年1月4月。这一阶段CPI继续攀升至8.5%8.7%左右; 第五是回落阶段。时间跨度为2008年5月至七月。这一阶段CPI从8.7%逐渐回落至6.3%。 2007年以来我国PPI和CPI上涨综合状况见下图:,三、 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是否过热 2007年以来我国PPI和CPI上涨曲线图表,三、 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是否过热 2007年以来我国PPI和CPI上涨,如果将2007-2008年我国PPI和CPI上涨情况综合起来分析,我们发现以下几点非常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从2007年3月开始,我国PPI和CPI均开始迅速攀升。其中,PPI从2.6% 直线上升至8.2%,CPI从3.3% 攀升至2008年2月的最高峰8.7%。虽然此后CPI缓慢回落,但PPI依然继续冲高; 第二、 PPI和CPI上涨出现了严重背离。这种背离大致可以区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是2007以前,CPI涨幅低于PPI。其二是从2007年3月开始,CPI涨幅开始大于PPI,一直延续到2008年5月(15个月之久)。其中两者的差距在2007年8月达到了最大(6.5%-2.6%=3.9%)此后两者差距逐渐缩小;其三是2008年5月后,PPI涨幅再次高于CPI; 第三、PPI和CPI同时超过通货膨胀临界值的时间为2007年10月。也就是说,从一刻开始我国开始进入整体性通货膨胀阶段,此前充其量只能叫做局部通货膨胀。,三、 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是否过热 2007年以来我国PPI和CPI上涨,第四、CPI上涨突破临界值的时间为2007年3月,而PPI上涨突破临界值的时间为2007年10月,两者相差7个月。 第五、为什么PPI和CPI上涨幅度和时间会发生背离,这种背离的决定因素有哪些,两者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传导机制和路径,所有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三、 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是否过热,2、物价上涨与经济过热 如前所述,物价上涨并不一定就是经济过热。 判断2007-2008年,我国物价上涨是否是经济过热的市场反映,关键要看在物价上涨的同时是否出现了投资和消费膨胀。 或者说,关键要看2007-2008年我国PPI和CPI 上涨是否是由投资或消费膨胀引起的。 如果当前我国物价上涨与投资消费膨胀同时出现,并能够证明投资和消费膨胀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那么我们就可以大致断定目前我国存在经济过热性物价上涨,反之,当前的物价上涨就与经济过热没有必然联系,或者说另有他因。,三、 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是否过热,三、 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是否过热 2007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图表2,三、 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是否过热,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 2004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2005年落入低谷后,2006年达到了高峰(30%)。此后逐步下降,从2007年开始基本上稳定在25% 26% 左右(我国PPI和 CPI 则从2007年开始大幅度上涨,恰好与固定资产投资相反); 也就是说,至少从2007年我国并未出现投资膨胀。2007年后我国PPI和CPI大幅度上涨,与同期内的投资增速明显不同步。 至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PPI和CPI上涨之间到底是否具有因果关系,他们之间到底存在是么样的关系,如果存在因果联系,那么从投资增速加快到PPI和CPI大幅度上涨之间的时滞到底有多长值得深入研究。 但初步看来,我们还无法断定投资是导致2007年-2008年我国PPI和CPI大幅度上涨的主要原因。,三、 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是否过热,三、 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是否过热,与投资不同 。2007年后我国消费需求增速开始逐步加快。 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2007年1月为16.9% ,此后开始逐步攀升至2008年7月的23.3% 。 表面上看,我国消费需求的增幅较大,但若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幅并不大,并且增速上升幅度比较平缓。 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以来我国消费需求增长可能会对PPI和CPI上涨产生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显著和剧烈。 据此,我们 可以大致肯定,2007-2008年我国消费需求扩张同样不是PPI和CPI大幅上涨主要原因。 那么,当前我国PPI和CPI大幅上涨是否与出口有关呢。,三、 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是否过热,三、 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是否过热,三、 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是否过热,三、 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是否过热,三、 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是否过热,三、 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是否过热,上图显示: 第一、2002年以来我国出口总额在2007年达到了高峰,2008年1-8月下降到了2006年的水平。从表面来看, 2007年的出口绝对额与PPI和CPI上涨具有同步性; 第二、从出口增速来看,2002年以来 我国出口增速的高峰期为2003年和2004年,分别达到34.6 % 和35.2% ;此后逐步回落到2008年 1-8月份的22.4%。由于 出口增速与PPI和CPI上涨,出现了背道而驰的局面,从而我们仍然看不出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第三、 贸易顺差绝对额与出口总额同步于2007年达到了峰,但贸易顺差是否就是导致PPI和CPI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还要根据货币供应量等因素的增速加以判断;,三、 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第四、2002年以来我国贸易顺差同比增速,在2005年达到最高峰 (217.4%),但好景不长一年后就大幅度回落至74%,此后继续下降至208年1-8月的-6.2%。统计资料同样显示,贸易顺差与PPI和CPI大幅上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同步现象。 那么,出口和贸易顺差是否借助于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增长,引发PPI和CPI的大幅度上涨呢? 先看下图:,三、 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是否过热,三、 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是否过热,货币供应增速统计资料显示:与其它宏观经济变量不同,2002年以来除了M1在2007年增速较快外,M2和M0的增速一直未出现大起大落。即使是M1在其它年份的增速也是比较平稳的。 这不仅说明,货币供应量并不不是导致2007-2008年我国PPI和CPI大幅上涨的直接原因,同是也间接显示出口和贸易顺差可能也不是2007-2008年我国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三、 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是否过热,三、 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是否过热,2007年我国CPI和PPI上涨虽然突破国内外公认的临界点,但这种上涨不具有需求拉上性质。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CPI上升,90%以上是由食品价格上涨造成的。并且这种食品价格上涨具有国际传导与成本推动性质。 由于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急剧攀升1,不少发达国家开始用粮食(主要是玉米和大豆)生产乙醇和生物柴油(以替代石油),结果导致了国际市场大豆玉米价格飞涨2。 由于目前我国玉米、大豆严重依赖进口,从而国际粮价飞涨必然引发我国农产品被动性涨价。 因为当前我国食品价格上涨主要是由粮食涨价引发的,而粮食是食品的主要原材料,所以由食品涨价主导的CPI上涨具有成本推动性。,三、 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是否过热,正是由于当前我国CPI上涨不具有需求拉动性,所以,它既不是消费过热的市场反映,更不是整体经济过热的价格表现。 1国际市场原油价格2007年初为每桶50美元左右,而到2008年5月则 上涨到147美元,即上涨了 2.94倍,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平均价格的7.5倍。 2 2007年上半年,国际市场上的玉米价格大幅度上涨,我国每吨大豆进口价格从年初的2800元上升至3400元。 同时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也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其中,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对中国出口的铁矿石价格仅2007年 就上涨了198%。,三、 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是否过热,如果从产出层面测度,那么,我们同样也可以得出2007年我国实体经济未出现过热的结论。 从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的比较来看,当前我国潜在GDP增速大约为10%左右,2006年和2007 我国实际GDP增速均在11%以上,只是到了2008年 1-2季度才降至11%以下。 但就 社会总供求关系而言,商务部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末我国大约有超过70%的工业品和超过80%的消费品处于供过于求状态。 同时国家跟踪监测的800多种商品基本都处于供大于求或者供求平衡状态,消费品中基本没有短缺产品。1 : 1 参见:访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2007年07月21日华夏时报。,四、2007- 2008年上半年中国物价上涨成因,社会总供求关系基本平衡,说明当前我国并不具备产生整体经济过热的总量条件。而无消费品短缺,则表明当前我国并未出现消费过热。 输入型通胀成我国物价高涨推手 席卷全球的通胀成因复杂,既有货币发行过度的因素,也有成本推动的因素,印钞机现象和输入型通货膨胀并行。 其中,美元持续贬值、部分农产品主产国减产和国际投机资金炒作、以及世界生物燃料产业迅速发展增加粮食需求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国际市场石油、粮食、食用植物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加速度攀升是全球通胀主因。 发展中国家均面临着输入型通胀的威胁,尤其被誉为“金砖四国”的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开学第一课适应开学主题心理健康课
- 心型班组文化建设
- 情感的抒发与理念的表达
- 体验营销在广告中的创新应用试题及答案
- 棉织物的舒适性研究与检验试题及答案
- 2024年设计理念的多样性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人性模拟测试题及答案
- 2024年设计师的个人品牌建立试题及答案
- 助理广告师考试重难点的分级攻略试题及答案
- 创意广告设计的评估标准分析试题及答案
- 2025衡水市武强县辅警考试试卷真题
-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件各章节内容-第一章 行政法概述
- 山西省太原市2025年高三年级模拟考试(二)语文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广东广州中物储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湖北省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考试数学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高三语作文模拟题分析+材料+范文:关心人本身应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
- 2025中考二轮专题复习:古诗文主题默写汇编(2)(含答案)
- 长城汽车2025人才测评答案
- QC080000基础知识课件
- 河道的管理和防护课件
- 绿化作业安全教育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