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ppt_第1页
唐宋八大家.ppt_第2页
唐宋八大家.ppt_第3页
唐宋八大家.ppt_第4页
唐宋八大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你准备好了吗?一起来欣赏吧!,唐宋八大家,制作人:孟旭,Tang Song Ba Da Jia,唐宋八大家简介,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位散文家的合称。明初朱右选韩柳等八家古文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明中叶唐顺之所纂文编中,唐宋文也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 ,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此书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 。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 ,有明万历刻本及清代书坊刻本 。清代魏 源有 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 (8卷)。,结束,同组人员:梁坤、周楠,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韩愈(768824) 中国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背景:广东潮州韩文公祠,韩愈的一生-,生平 他3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然后三试博学鸿词科不入选,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师任四门博士。3649岁 ,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获赦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韩愈的一生-,5057岁,先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显职,政治上较有作为。,韩愈的思想-,韩愈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也有一些离经叛道的言论。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 ,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贱霸;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韩愈的文化主张与创作-,1 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2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3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篇和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 、师说等,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一些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 ,体裁多样。如书信体答李翊书、与冯宿论文书,赠序体送孟东野序、送高闲上人序等,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 。其中学习儒家经书的 ,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许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序,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学习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 。,The end,柳宗元( 773819),中国唐代文学家 ,哲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The end,庐陵欧阳修,中国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1007-1072),背景:醉翁亭,生平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 。次年任西京( 今洛阳 )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祐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景祐三年,范仲淹 上章批评时政 ,被 贬饶州 。欧阳修为他辩护 ,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欧阳修的一生-,欧阳修的一生-,康定元年 ( 1040 ),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后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太守 。以后 ,又知扬州 、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嘉祐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分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这对北宋文风的转变很有影响。,欧阳修的一生-,嘉祐五年,欧阳修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英宗治平二年(1065),上表请求外任 ,不准 。此后两三年间 , 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曾表异议,且未执行。三年,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 , 坚持不受 。改知蔡州( 今河南汝南县)。这一年,他改号六一居士。四年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分辞职。居颍州。卒谥文忠。,欧阳修的一生-,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他所讲的道,主要不在于伦理纲常,而在于关心百事。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欧阳修的文学创作-,The end,苏洵 (西元1009 1066年),字明允,又号老泉,北宋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他二十七岁才发憤为学,后來应进士试不中,于是闭门苦读,精研经史百家的书,留心时务,擅长于议论,成为著名的古文家。,苏洵苏轼、苏辙之父,The end,苏东坡(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背景:湖北黄冈苏轼纪念馆,苏轼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祐元(1056) ,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其父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苏轼的一生-,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 ,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 、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苏轼的一生-,元祐元年(1086) 。旧党执政 。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 。,苏轼的一生-,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 ,新党得势 ,贬斥元祐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属海南)。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卒于常州 。,(苏轼书洞庭春色赋墨迹),苏轼的一生-,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力。他早年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佛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又有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苏轼的思想-,这种人生思想和生活态度,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明显的反映。苏轼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所琲牾。再加上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这就使他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祐,更受摧折于绍圣。然而这正好有利于他加深阅历,扩大视野,使他在文学上获得很大的成功。,苏轼的思想-,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 。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他认为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要敢于革新独创。,文学成就-,苏轼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已经触及了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苏轼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他的文艺观。他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苏轼的文学成就-,诗:游金山寺、望海楼晚景、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 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百步洪、登州海市题西林壁、琴诗、泗州僧伽塔、 读孟郊诗、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石苍舒醉墨堂。,词:进策、思治论、留侯论 潮州韩文公庙碑、喜雨亭记。 石钟山记 、前后赤壁赋 南行前集叙、书吴道子画后、文与可篔鱓谷偃竹记,部分文学著作-,The end,苏辙(1039-1112),中国北宋散文家。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执掌朝政。晚年隐居著述。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辙在古文写作上有自已的主张。他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提出了“文气”说,所谓“文者,气之所形”,并论及“养气”之法。他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思想和才力均显逊色。,The end,背景:曾巩读书岩,(南丰曾巩纪念塔),曾巩(1019-1083),中国北宋散文家 ,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任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欧阳修古文运动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主张先道而后文。其文自然淳朴,不甚讲究文采。在八大家中,他是情致较少的一个。他的文章绝少抒情作品,多为议论文和记叙文。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立论精策。,The end,背景:王安石变法失败后,退居于南京半山园,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 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 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为变法而努力的一生-,中国宋代改革家,思想家 ,文学家。字介甫 ,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庆历二年(1042)进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王安石认为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因此,在嘉祐三年(1058)上宋仁宗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由于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并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在改革中,他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为变法而努力的一生-,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为变法的 一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