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 绩 南 京 农 业 大 学硕 士研究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 农业经济学研讨班 学号姓名 2010106093 熊皛白 所在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任课教师 胡浩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印制我国粮食供求预测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对策摘 要:本文通过研究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及其变化趋势,对我国未来粮食供求情况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保持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面临着较大压力。本文进而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入手,剖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构成要素,并针对不同要素提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对策。关键词:粮食供求情况;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引言近年来,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及价格波动日趋剧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权威组织纷纷表示,未来世界粮食供求形势不容乐观。国际粮价变动通过贸易等途径影响我国,对我国保障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和提高粮食宏观调控水平提出新的挑战。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研究如何在全球粮食供求情况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保障中国自身的粮食安全,显得非常重要。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给日益丰富,供需基本平衡。但我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大,粮食安全的基础比较脆弱。从今后发展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发展和供需形势呈现出较好局面,为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奠定了重要基础。2010年12月,中国向世界宣布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在世界粮食生产史上书写了崭新的一页。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粮食生产逐步恢复,但继续稳定增产的难度加大;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出现逆差,大豆和棉花进口量逐年扩大;主要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受人口、耕地、水资源、气候、能源、国际市场等因素变化影响,上述趋势难以逆转,我国粮食和食物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我国粮食供需区域性和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南方销区、西部及西南部分地区存在缺口。粮食主要品种中,稻米在居衡,但优质品种不足,存在一定缺口;随着饲养业发展,玉米消费较快增长,产需关系趋紧;大豆、食用植物油国内生产潜力有限,目前食用油自给率仅为40%左右,稳定和提高自己水平难度很大。同时,目前农户存粮数量逐年减少。从国际市场看,粮食供求总体也是偏紧的,我国利用国际市场来弥补国内个别品种供给不足的难度加大。上述这些因素,都将加大我国粮食供需总量平衡和市场调控的难度。因此,对我国未来的粮食供求情况进行合理地预测,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未来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提前做好准备,同时也将对提出有效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对策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二、我国粮食供求现状1.供给情况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均有所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迈上了新台阶,粮食进入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食物供给水平不断提高。1996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6.9亿亩,产量突破5000亿公斤,其中谷物超过4500亿公斤。“九五”期间,粮食产量基本保持在5000亿公斤水平。1998年以后,由于连年丰收,库存逐年增加,市场粮价下跌,加之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降至14.9亿亩,比1998年减少2.16亿亩;粮食产量由1998年5123亿公斤降至4307亿公斤,减产816亿公斤,主要是稻谷、小麦和玉米等谷物减产。200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保护耕地、按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粮食、减免税收、建立直接补贴制度、加大投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2007年,粮食播种面积恢复到15.86亿亩,比2003年增加0.96亿亩;产量达到5016亿公斤,比2003年增产709亿公斤。其中,谷物面积12.9亿亩,增加1.36亿亩;产量4563亿公斤,增产820亿公斤。2010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09872千公顷(16.48亿亩),比上年扩大886千公顷(1329万亩),增长0.8%;201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4641万吨(10928亿斤),比上年增加1559万吨(312亿斤),增产2.9%。其中,夏粮播种面积27421千公顷(4.11亿亩),扩大38.4千公顷(58万亩),夏粮总产量为12310万吨(2462亿斤),比上年减少39万吨(7.7亿斤);早稻播种面积5794千公顷(8691万亩),比上年减少76.1千公顷(114.1万亩),早稻总产量为3132万吨(626亿斤),比上年减少204万吨(40.7亿斤);秋粮播种面积76657千公顷(11.5亿亩),比上年增加924千公顷(1386万亩),秋粮总产量初步统计为39199万吨(7840亿斤),比上年增加1801万吨(360.3亿斤)。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1996-2006年,全国新增有效灌溉面积近1亿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近1.5亿亩,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4.6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13个百分点,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粮食单产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全国粮食平均亩产331公斤。粮食品质结构不断优化,优质小麦、水稻种植比重分别达到55%和69%。2.需求情况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目前我国尚未全面建立粮食消费调查制度,居民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和种子用粮是当前我国粮食消费的主要方式。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消费呈刚性增长态势,其中,间接粮食消费成为拉动粮食消费增长的主动力,直接粮食消费动力不足。根据国家粮食局等部门统计,2010年我国粮食消费量在51250万吨左右,当年产需缺口约1100万吨左右。据预测,到2020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95公斤,需求总量5725亿公斤。粮食消费结构升级。口粮消费减少,据预测,到2020年口粮消费总量2474亿公斤,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的43%。饲料用粮需求增加,据预测,到2020年将达到2355亿公斤,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41%。工业用粮需求趋于平缓。食用植物油消费继续增加。据预测,2020年人均消费量20公斤,消费需求总量将达到2900万吨。三、我国未来粮食供求情况预测1.短期供求情况预测由于近年来粮价飞涨,世界及我国粮食产量均有所增长,加之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以及我国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力度,近期我国粮食供求情况有望得到改观,粮价在逐步趋稳中存在一定下行压力。2.中长期供求情况预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着一些挑战。供给面上,粮食增产难度越来越大。一是耕地减少。受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和非农建设占用等影响,耕地资源逐年减少。据调查,2010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比1996年减少1.25亿亩,年均减少83.3万亩。目前,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8亩,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受干旱、陡坡、瘠薄、洪涝、盐碱等多种因素影响,质量相对较差的中低产田约占2/3。土地沙化、土壤退化、“三废”污染等问题严重。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耕地仍将继续减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日趋匮乏,今后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空间极为有限。二是种粮比较效益下滑。近年来,由于化肥、农药、农用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人工成本上升,农民种粮成本大幅增加,农业比较效益下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一半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业劳动力呈现结构性紧缺,一些地区粮食生产出现“副业化”的趋势。与进城务工和种植经济作物相比,种粮效益明显偏低,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难度加大。三是水资源短缺。目前,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2200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8%,每年农业生产缺水200多亿立方米,且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水土资源很不匹配。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矛盾更加突出。东北和黄淮海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53%,商品粮占全国的66%,但黑龙江三江平原和华北平原很多地区超采地下水灌溉,三江平原近十年来地下水位平均下降2米-3米,部分区域下降3米-5米,华北平原已形成9万多平方公里的世界最大地下水开采漏斗区(包括浅层地下水和深层承压水)。此外,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严重,不利气象因素较多,北方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干旱化趋势严重。今后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旱涝灾害特别是干旱缺水状况呈加重趋势,可能会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将对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构成极大威胁。需求面上,粮食消费需求增长仍然较快。随着人口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将继续呈刚性增长。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20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95公斤,需求总量57250万吨。尤其是随着粮食消费结构升级,肉蛋奶等消费增加较多,间接消费成为粮食消费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据估算,到2020年口粮消费总量24750万吨,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的43%。饲料用粮需求增加,据预测,到2020年将达到23550万吨,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41%。工业用粮需求趋于平缓。因此,从总体上看,保持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面临着较大压力,粮食安全的警钟必须长鸣。面对日益严峻的粮食安全问题,我国应该未雨绸缪,进行全面防范。当务之急是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准确把握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构成要素对于正确估计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所面临制约因素,进而采取相应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构成要素1、资源要素直接作用用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资源要素包括可耕地面积、水资源、农业生态环境等要素。资源要素是形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基本的决定性条件。耕地的效用不仅仅在于生产了多少粮食,更重要的是所有耕地作为一个整体所能提供给一个国家的食物安全保障。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用水供给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条件。水资源要素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保障体现在确保必要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断治理并提高水资源质量和水资源利用率。农业生态环境要素则主要是指维护现有农业自然资源的生态能力,以及对丧失和部分丧失生态功能的农业资源如何重新恢复其生态能力,保持甚至增加农业自然资源的生态容量,保证农业自然资源能够永续利用的能力。2、科技要素科技要素是稳定和扩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支撑力量。这主要包括农业科技研究要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要素、农业科技推广要素三个方面。其中,农业科技研究能力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要素主要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率。农业科技推广要素则是指农业科学技术能否在粮食生产中有效推广及其被粮食生产者迅速掌握。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领域十分广阔。生物、化学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产量。有的生物化学技术能直接提高单产,有的能增强抗旱、抗涝、抗虫害、抗倒伏、从而间接提高单产。机械、物理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助于提高粮食生产单位时间的效率,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3、资本要素资本要素是形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物质基础。资本要素包括劳动力要素、可移动物质要素和不可移动物质要素等。农业劳动力是实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重要的能动因素。农业劳动力素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上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可移动物质要素包括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种子等的使用。不可移动物质要素主要指各种农业基础设施水平,直接决定了粮食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如果资金欠缺、投入不足,就会直接制约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等可移动物质要素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进而制约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资本要素供给充足,则其他要素的数量就多、质量就好;反之,则相反。4、制度要素制度要素是形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保障条件,制度对其他要素起着制约和导向作用。制度要素包括财政制度、金融制度、农业社会化服务制度和组织管理制度等。财政制度的作用表现为政府通过具体的制度安排,使资本更多、更快地进入粮食生产领域,保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持续投入和粮食生产正常运行。金融制度是各类金融机构为粮食生产者提供贷款保证粮食生产的制度。财政制度和金融制度直接决定着粮食产能建设的投入水平。农业社会化服务制度是指各类农业社会服务机构有效提供粮食市场需求信息、农业生产资料信息、生产技术信息以及气象信息等方面的制度,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三个方面。组织管理制度是指政府各部门有效配合、相互协调,为粮食生产服务的工作制度。综上所述,以上四个要素综合投入形成的潜在生产力和形成现实产出的转化能力共同构成了粮食的潜在产出能力。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本质就是农业各生产要素相对稳定的综合产出所实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自然生产力系统和社会生产力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五、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1、持续强化资源保障能力从耕地资源来看,我国人均耕地数量少,目前仅有耕地18.26亿亩,人均只有1.38亩,全国已有600多个县(区)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耕地质量总体偏低,高产田只占耕地总量的28%,有62%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旱、陡坡、瘠薄、洪涝、盐域等制约。从水资源来看,中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目前,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2200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8%,每年农业生产缺水200多亿立方米,且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水土资源很不匹配。因此,必须提高资源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保障水平。首先,建立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的有效机制,严格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加大征占土地的成本,用法律遏制多征多占土地多收益的趋势。继续实施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改进耕作方式,发展保护性耕作。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水资源,加大水资源工程建设力度,提高农业供水保证率,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快灌区水管体制改革,对农业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严格控制面源污染,引导农户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料、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可降解农膜,减少对耕地和水资源的污染,切实扭转耕地质量和水环境恶化趋势,保护和改善粮食产地环境。2、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水平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校低,特别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现有水利设施大部分是在20世纪50-60年代修建的,大多老化失修,主灌区骨干建筑物的完好率不足40%,配套率不足70%。目前我国有效灌溉面积只有8.38亿亩.粮食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要加快实施全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及其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完善灌排体系建设;适量开发建设后备灌区,扩大水源丰富和土地条件较好地区的灌溉面积;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农业,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05年的0.45提升到2010年的0.50,2020年达到0.55以上。实施重点涝区治理,加快完成中部粮食主产区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提高粮食主产区排涝抗灾能力。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抓紧编制和完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整体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加强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水利设施建设,稳步提高东北地区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强化耕地质量建设,稳步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和持续产出能力。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基本农田整治,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规范化农田。力争到2020年中低产田所占比重降到50%左右。3、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滞后,科研投入和推广经费不足。据测算,目前科技进步对粮食单产的贡献率为48%,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成果转化速度慢,全国平均每年审定的品种在100个以上,其中90%的品种推广面积不足100万亩。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因此靠科技增产的潜力还很大。因此,应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强化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科研攻关,实施新品种选育、粮食丰产等科技工程,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提高生物育种的研发能力和扩繁能力,力争在粮食高产优质品种选育、高效栽培模式、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抗性强的粮油品种。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纺织品设计师相关政策解读试题及答案
- 乐山助教面试题及答案
- 广东成考大学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国巴士车铝合金型材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客车专用原子灰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大群翅罐头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复方珍珠口疮颗粒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吉他脚凳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双玻璃丝亚膜绕包铜扁线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单/双头电极喷嘴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课件
- 汽机专工必备
- 劳动法PPt-课件资料
- 基于语篇的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策略课件
- 结构化思维与表达课件
- 设备基础检查验收记录表
- 夜班巡查记录表
- 潜山油气藏勘探与开发
- 水利水电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 医药物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DBT29-295-2021 600MPa级高强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