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研究论文-中国农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doc_第1页
农村研究论文-中国农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doc_第2页
农村研究论文-中国农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doc_第3页
农村研究论文-中国农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doc_第4页
农村研究论文-中国农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研究论文-中国农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二、农史学科的全面发展(1978-)文革以后农史研究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其特点是在前一阶段整理农书的基础上,以农业科技史为中心,对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政策、农业文化等各个方面开展全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专业农史机构的研究和专业农史机构以外的各学科的有关研究也获得初步的整合。由于内容较多,本节分为两部分,首先概述新阶段的一些主要特点,然后简要介绍重要研究领域及其重要成果。(一)农史研究新阶段出现的原因及其主要特点1、新形势出现的主客观原因客观上,文革结束后我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实现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需要从农史研究中获取借鉴,这给农史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量。主观上,建国后十七年以资料整理为中心的工作已经为农史研究打下很好的基础,循此继进,开展全面的史的研究是学科自身发展的趋势。这种发展在文革中被人为地中断了。文革结束后,人们被压抑的研究农史的热情迅即迸发出来。这在1977年安徽合肥召开的中国生物学史(包括农、医史)学术讨论会上已有所表现。1978年,农业部和农科院不失时机地提出了编写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的任务。1979年,在郑州召开的第一次编写会议,被农史界学者喻为农史研究春天的到来。继之,80年代初又有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的上马,该书特设农业历史卷,在草拟框架时,确定其内容包括农业起源与原始农业、农业生产史、农业经济史、农业思想史、农业科技史、地区农业史、少数民族农业史、世界农业史等学科分支或项目,实际上是大致明确了农史学科的四至。从1995年开始,在郑重会长的倡导下,中国农史学会组织编写全面反映中国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历史发展中国农业通史,全书分原始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近代卷和边疆民族卷,另有附录一卷,共10卷,规模宏大,目前仍在编写之中。这些动员整个农史界力量编写的大工程的启动,对农史学科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同时,在不同学科加速交叉融合的形势下,友邻学科理论方法以至资料的引入,也为农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生长点。这些既促进了农史研究新阶段的到来,也成为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下面简单介绍这一新阶段的一些主要表现和特点。2、研究队伍空前壮大文革中被解散的研究单位恢复了编制和活动:西北农学院古农学研究室的恢复在文革后期,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的恢复在1978年。同年,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成立了农业历史研究室,不久浙江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也成立了农史研究机构。据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称:到1990年,广义范围农业各业务部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的农史研究机构已近20个。这些单位的农史研究者,都在新时期做出了重要贡献。从80年代初期起,这些研究单位大都着手招收培养农史学科的研究生,这样,在老一辈学者焕发学术青春的同时,新一代农史研究骨干也迅速成长起来。除了农史专业研究队伍自身的壮大以外,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史学界、科技史界、经济史界、民族学界、考古学界、历史地理学界的学者纷纷加盟农史研究,有些甚至已经进入农史界的圈子。最明显的是考古文物界。江西省在70年代末成立了陈文华主持的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该中心开始设在江西省博物馆内,后来设在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内),编辑农业考古,打出农业考古学的旗帜,成为农史研究领域中一支活跃的力量。农业部下属的农业博物馆,1983年开始筹备,1986年正式开馆,馆内有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的常年陈列,她下设的研究所亦以农业历史为重要研究方向,出版了一批图谱和专著,积极参与国内外有关学术活动,该馆是农业历史学会的挂靠单位。科技史与农史联姻是有传统的,胡道静先生就称自己是科技史界和农史界的两栖动物。在农史学会正式成立以前,农史工作者主要是通过科技史学会的农史专门委员会进行学术交流活动的;这种联系现在还有继续。李根蟠由于曾在中国农科院工作的关系,成为出入经济史界和农史界的两栖动物。从1981年开始,经过长时期的酝酿,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于1987年9月正式成立,由刘瑞龙任名誉会长,王发武任会长,会员包括了农史专业研究机构的学者,其他相关学科的学者以及业余农史爱好者共283人。1993年换届,由郑重任第二届理会长,会员增至382人。1998年再度换届,郑重继续任会长,会员增至570人。90年代,农业部成立当代农史研究室,1994年在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下设立当代农业历史专业委员会。中国农史学会成立以来,已经举行了8次学术年会,对团结各方面力量推进农史研究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地方,河南省和广东省也先后成立了农史学会,广东省农史学会的活动尤为正常和活跃。3、农史刊物的创办1981年,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当时还是筹委会)和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联合创办的中国农史季刊和中国农业考古中心主办(后与中国农业博物馆合办)的农业考古半年刊几乎同时创刊。前者是我国农史学科第一份专业性学术期刊,内容包括农业史、农业经济史、农业科技史、地区农业史、少数民族农业史、外国农业史和古农书研究等,大大超越原来该室集刊的范围。后者把考古文物与农史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注意反映传统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少数民族农业史、中外比较农业史、农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融学术性、资料性、知识性为一体。从1991年起,每年增加两期茶文化的专号。在此稍前,华南农学院农业历史研究室受农业出版社的委托主编了不定期农史研究丛刊,从1980年到1990年共出了10辑;该刊一度计划改为季刊,但只出版了1983年第1期。1987年,中国农业博物馆创办了古今农业半年刊,1991年改为季刊;刊登有关农业历史、农业考古、农业资源、农业经济、农业博物馆的建设等方面的论文和调查报告。1994年,农业部当代农业史室也编辑出版了中国当代农业史研究。作为一种专史拥有几种学术刊物,这在中国史学界是罕见的。这些刊物不但为农史研究成果的发表提供了园地,而且促进了专业农史研究圈与圈外各种信息和成果的交流,促进农史研究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从而大有利于农史学科的发展。4、研究领域的拓宽,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这是新时期农史研究发展的重要特点。在这个题目下实际上包括了三方面的问题,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难以分割的,所以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叙述。上面谈到,建国后十七年的的农史研究是以整理农书为中心的,本时期,这一工作仍在继续,但重点已经转到史的研究。大体说来,在九十年代后期以前,研究是以农业科学技术史为中心展开的;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以中国农业通史的编纂为契机,转入更全面的农业史研究的阶段。与研究领域拓宽紧密相联系的,一是新资料来源的开辟,二是与友邻学科的交叉融合。文革前农史研究收集和运用的主要是农书的材料、历史文献的材料,方志的材料;文革后,除继续发掘和利用这些材料以外,又加入了新的材料,最突出的是考古学的材料、民族学的材料和以满铁调查资料为中心的近现代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材料1。农史学科的资料基础更加雄厚和广阔。这一时期农史研究的方法,除继承前一阶段的传统外,还引入不少学科的理论方法,又有其他学科的学者加盟农史研究,于是出现了农史研究与友邻学科交叉融合的态势,以至形成农史研究的新领域或新的生长点。上面说到的考古学、民族学材料加入农史研究,同时就是农史学与考古学和民族学的交叉融合。它如历史语言学、历史地理学、经济学、文化学、民俗学、生态学、气候史、比较农史法、自然辩证法等的引入或加盟,都给农史研究增添新活力,使之出现多样化的绚丽局面。这一时期农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浮燥的风气的漫延,在有关论著大量涌现的同时出现了忽视质量的倾向,对材料和论据缺乏严谨的考据和论证、不符合学术规范的文章已不是个别的现象,急功近利的求多、求快、求大的行为有相当大的普遍性;而又缺乏严肃认真的学术批评。在20世纪末,商品经济的大潮对农史研究的队伍的冲击越来越大,农史研究面临新的困难。(二)重要领域及重要成果举隅1、农书和农业文献的整理、校释和研究这方面的工作在文革前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前进,成绩最显著的是中国农业遺遗产研究室的缪启愉,缪氏在50、60年代已积极参与万国鼎领导的农书整理校注工作,万氏1963年去世后,农业遗产研究室的农书整理工作遂由繆氏牵头。西北农学院古农学研究室文革后期即已开始在辛树帜的领导下整理出版石声汉的遗著;此外马宗申也独立做了不少工作。现按时代的先后对综合性农书的整理作一简单介绍:先秦:夏纬瑛五十年代在西北农学院工作时已致力于先秦农书和农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60年代调至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后改为研究所),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继管子地员篇校释和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校释后,完成了周礼中有关农业条文的解释、诗经中有关农事章句的解释和夏小正经文校释,分别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由农业出版社出版。他的工作为先秦农业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王毓瑚的先秦农家言四篇别释(农业出版社,1981年)是在研读夏著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校释的基础上写成的,对夏著作了不少有益的补充和校勘。两汉魏晋南北朝:缪启愉继四民月令辑释(农业出版社,1981)后推出的齐民要术校释(农业出版社,1982年初版,1998年再版),是在广泛吸收前人成果基础上的集大成之作,而考订之翔实、校释之精审,超越前人,是迄今最完善的一本齐民要术校释本。缪氏还有齐民要术导读(巴蜀书社,1988年)一书,对齐民要术的科学内容作了分析。游修龄的疑义考释(收入游氏农史研究论文集)运用现代化科学知识考释齐民要术中难读难解问题,是继及其作者贾思勰之后研究齐民要术的又一力作。隋唐宋元:这方面的成果有缪启愉的四时纂要校释(农业出版社,1981年);石声汉的农桑辑要校注(农业出版社1983),缪启愉的元刻农桑辑要校释(农业出版社,1988年),马宗申的元刻大字本农桑辑要译注也将要出版;王毓瑚校点的王桢农书(农业出版社,1981年),缪启愉的东鲁王氏农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其中,缪氏的校释后出转精,并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明清:石声汉在身患沉疴情况下奋力完成的农政全书校注遗稿,经过整理压缩后,197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明清农书整理的最重要成果。研究农政全书及其作者徐光启的论著,在农书及其作者的研究中居于首位;据中国农业博物馆资料室编中国农史论文目录索引所载,截至1991年,有关论文达167篇。就本时期的研究而言,梁家勉的徐光启年谱是研究徐氏生平的力作;中国农史1983年第3期纪念徐氏逝世三百五十周年专集和席泽宗、吴德铎主编的徐光启研究论文集(学林出版社1986年)也收集了部分成果。明清不少地方性农书,如农桑经、马首农言、三农纪都有了校注本2。王达对王恒力补农书校释作了增补3。宋湛庆对明代马一龙的农说进行了整理和研究4。我国最后一部大型综合性农书授时通考,亦由马宗申作了校注,由农业出版社从1991年到1995年分4册出齐;至此,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农书已全部整理出版。专业性农书的整理研究也有不少成果。作物、植物专书有傅树勤、欧阳勋的陆羽茶经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伊钦恒的群芳谱铨释(农业出版社,1985年)等。两汉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不少记录岭南植物的志录类著作,最著名的是南方草木状,旧题西晋稽含著,对该书作者和撰期历来有争议,1983年华南农学院召开关于南方草木状的国际讨论会,将该问题的研究推进了一步。会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竞生撰写了南方草木状考补,堪称有关研究成果的总汇。缪启愉、邱泽奇的汉魏六朝岭南植物志录辑释(农业出版社,1990年),则开创了整理古代农业典籍的新体例。畜牧兽医书和水利书的整理也很有成绩。前者如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的元亨疗马集选释、杨学聪点校的新刻马书(均为农业出版社1984年出版)、许长乐校正的新刻注释马牛羊驼经大全集(农业出版社,1988年),后者如马宗申的营田辑要校释(农业出版社,1984年)、汪家伦的筑圩图说及筑圩法(农业出版社,1980年)和浙西水利书校注(农业出版社,1984年)。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辑的中国农学遗产选集转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又有茶、古兽医方集锦、常绿果树(上编)、稻(下编)等分册问世。另外又出版了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陈祖椝、朱自振编,农业出版社,1981年)、中国茶叶历史资料续辑(方志茶叶资料汇编)(朱自振编,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中国古代栽桑技术史料研究(章楷著,农业出版社,1982年)、中国科技史资料选编-农业机械(清华大学图书馆科技史研究组编,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森林史资料汇编(董智勇主编,中国林学会林业史学会1993年)等资料集。为了摸清明清农书的家底,经过王达的长期努力,已知明清农书(包括佚书)已逾千种;有关成果在2001年的中国农史中连载。作为传统农学资料精华的整理,彭世奖编著的中国农业传统要术集萃(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是别开生面的一种。对农书各别研究或综合研究(包括中外农书比较研究)的论文相当多,中国自然科学史农学卷各编的有关部分,综合了有关研究成果,对历代农书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