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异法方宜论.ppt_第1页
素问·异法方宜论.ppt_第2页
素问·异法方宜论.ppt_第3页
素问·异法方宜论.ppt_第4页
素问·异法方宜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素问异法方宜论,题 解,异法,指不同的治疗方法;方宜,谓地方环境各有所宜。本篇讨论了由于居住地区不同,人们受自然环境及生活条件的影响,形成了体质上的差异,因而产生的疾病有一定的区别,在治疗时必须采取不同的方法因地治宜的道理,故名。,目的要求,1.掌握“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的道理和“杂合以治,各得所宜”的原则. 2.了解不同地域的人群的体质、发病特点和治法差异.,内容分析,1.地理环境对气候、民俗、体质、疾病、治法的影响 五方异治 2.“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的道理,3.“杂合以治,各得所宜”,各种治疗方法适应于(因时令气候、地理环境、体质、民俗风宜引起的)不同病情,故医生治病必须:得病之情(综合时、地、人因素,掌握病情),知治之大体(懂得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杂合以治(掌握各种治疗方法,适当选用),各得所宜.,思考练习题,1.为什么“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 2.为什么治病必须“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 3.谈谈您对“五方异治”的见解和体会.,素问汤液醪醴论篇 目的要求 1.掌握“神不使”则病不可愈的道理. 2.理解医患之间的“标本”关系. 3.掌握水肿的病机、病候及治则治法. 内容分析 (一) 本段论汤液醪醴制作方法和“神不使则病不愈”的道理. 1.汤液醪醴的制作方法 汤液醪醴:古代(上古)滋补和治病的重要制剂. 制作方法:用稻草(薪)为燃料炊煎稻米. 原因:稻米者完(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得四时之完气),稻薪者坚(长于水中,中空而刚坚不烂),2. 神不使则病不愈 古今发病情况和治疗方法差异:社会进步,人的体质及精神状态的变化(文明病);致病因素(邪气)的变化.正确认识文中厚古薄今的思想 神不使: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神不进,志意不治精气弛坏,荣泣卫除. 神不使则病不愈的道理:攻邪 在乎针药,行药在乎神气(药物 通过调动人体的抗邪康复功能 而发挥治病作用),神不使则不 能对针药发生反应,针药徒伤正 气(形弊血尽)而不能祛除邪气 中医药治病的机理“治人以 除病”,(二) 本段承“神不使则病不愈”的观点,讨论医患关系,提出 “病为本,工为标”的观点. 病(人)为本:治疗措施和针药都必须通过病人的神机才能发挥作用. (医)工为标:医生治病必须调动病人的神机:了解病人的精神思想状况;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做好病人思想工作,调动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变神不使为神可使). (三) 本段讨论水肿病的病机、病候及治则治法. 水肿病(慢性)的病机:五脏阳以竭(精孤于 内,阳耗于外)气(水气)拒于内,形弛于外 津液充郭(躯壳),其魄(躯体)独居.“竭” 有二解:一作“衰竭”,一作“遏阻”,机理虽有 不同,均通.,病候:形(肿大)不可与衣相保,四极(四肢)急(绷急)而动中(气喘促). 治则:平(辨)治于权衡(通过辨证论治以恢复阴阳平衡).布达五阳,疏涤五脏 治法:去宛(郁)陈莝(清除体内郁积的水湿废物)开鬼门(汗孔),洁净府(膀胱);微动四极(肢),温衣,缪刺其处温养、舒通四肢阳气. 水肿的治疗大法:温阳行气(“转大气”);祛除水邪发汗,利小便,(峻下逐水) 思考练习题 1.为什么“神不使”则病不可愈? 2.说明水肿病的病机、病候和治疗法则. 3.结合“神不使则病不可愈”的观点,谈谈 您对“病为本,工为标”这一理论的认识.,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下) 目的要求 1.理解五味阴阳属性及治疗作用,了解五味入五脏的理论。 2.了解方制大小的组方制度. 3.理解各种不同性质疾病的治疗方法. 4.掌握正治、反治和“治求其属”的治疗机理及运用.,内容分析 (一) 本段讨论五味阴阳属性与治疗作用的关系、方制大小、正治反治及各种具体的治疗方法. 1.五味的阴阳属性及治疗作用 五味 辛甘 酸苦 淡 咸 阴阳属性 阳 阴 阳 阴 治疗作用 发散 涌泄 渗泄 涌泄 举例 桂枝、防风、 瓜蒂、淡豆豉、茯苓、泽泻、芒硝、食盐 薄荷 胆矾 通草 五(六)味的治疗作用概括:收(收敛;酸);散(发散解表;辛);缓(缓急;甘);急(收敛、燥湿;酸、苦);燥(燥湿;苦);润(滋润;咸、甘);耎(软坚;咸);坚(除湿;苦). 运用原则:以(病之)所利而行(运用)之,调其(病人之)气,使其平也.,2方制大小 方制:组方的制度.(与后世所言“方剂”不同) 君臣佐使: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佐药:辅助臣药或监制君臣药的毒烈性) 制之小:君一臣二. 制之中:君一臣三佐五. 制之大:君一臣三佐九 注意:与“大方、小方”不同大(方)则味少,小(方)则味多 3.治疗法则(见参考资料)运用原则:适事(病情)为故 4.正治与反治 (1)正治法:正常、一般的治疗方法,因逆疾病的本质和证候而治,又称“逆治”(逆者正治).用于病情比较简单者(微者逆之). 正治法运用举例:见上治疗方法.,(2)反治法:反常、特殊的治法.因其顺从疾病假象(实际亦逆疾病本质)而治,又称“从治法”(从者反治).常用于病情危重复杂,出现假象者(甚者从之). 反治法运用举例: 热因热用:伤寒少阴病格阳证用通脉四逆汤.(真寒假热证) 寒因寒用:热厥证用白虎汤或承气汤(真热假寒) 塞因塞用:气虚便秘用补中 益气汤.(真虚假实) 通因通用:热痢、热结旁流 用小承气汤;积滞腹泻用枳实 导滞丸.(真实假虚),*反治法与正治法比较: 正治 反治 同:均逆疾病本质而治(治病求本无本质差别) 异:逆证象(亦逆本质)而治 从假象(实亦逆本质)而治 用于病情较单纯者 用于危重复杂出现假象者 *应用反治法必须注意: 出现假象才可用(必须透过假象认清病机本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不是假象不可浪用.(不当用而用,祸不旋踵) 疾病出现假象,病情多危重复杂,故又须当机立断,果敢使用(运用得当,可获显效“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当用而不用,将贻误病情,坐失时机而致不可救药.,5.治病先后原则 从内之外者(内伤脏腑气血而影响及体表)调其内 从外之内者(外邪伤表,影响及脏腑气血)治其外(祛除表邪) 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 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 中外不相及治主病(抓住主要矛盾) 基本精神:治病求本.(应灵活看待,与“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互相参照) (二) 本段讨论“治求其属”及五味与五脏精气的关系. 1.治求其属 治病必须辨清本质属性,针对本质属性进行治疗(治病求本.正治或反治、取之阳或取之阴均是治求其属.),虚寒、虚热证的治求其属: *虚寒证:取之阳温阳益气(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虚热证:取之阴滋阴潜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具体治疗机理: 实热(阳热过盛) 治热以寒(苦寒清热) 病已 热证 治热以寒 苦寒伤阴 阴更虚阳更亢 寒之而热(不除) 虚热(阴虚阳亢) 寒凉伤阳 阴阳两虚 新病复起 取之阴 阴得复而不虚 阴阳平衡协调(病已) (滋阴潜阳) 阳得阴敛而不亢 寒实(寒邪盛实) 治寒以热(解表或温里) 寒除病已 寒证 治寒以(辛)热 耗气 伤阳 阳更虚 热之而寒 虚寒(阳虚阴盛) 伤阴 阴阳两虚 新病复起 取之阳(温阳益气) 阳得复,阴得消 阴阳平衡协调(病已) 意义:(1)治病求本(治求其属)原则的具体运用.(2)提示虚寒虚热证辨证论治法则.(3)开后世补肾派先河取之阳补肾阳(右归饮、附桂八味丸);取之阴补肾(阴左归饮,六味地黄丸),2.五味与五脏精气的关系 五味入五脏,补益五脏精气: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久而增气,物化之常(长期偏嗜,则某脏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