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防火瞭望台瞭望观测技术规程.pdf_第1页
森林防火瞭望台瞭望观测技术规程.pdf_第2页
森林防火瞭望台瞭望观测技术规程.pdf_第3页
森林防火瞭望台瞭望观测技术规程.pdf_第4页
森林防火瞭望台瞭望观测技术规程.pdf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c s6 5 0 2 0 b6 5 l y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 y t17 6 5 - - 2 0 0 8 森林防火嘹望台嘹望观测技术规程 t e c h n i c a lr e g u l a t i o nf o rf o r e s tf i r el o o k o u t so b s e r v a t i o n 2 0 0 8 - 0 9 - 0 3 发布2 0 0 8 - 1 2 - 01 实施 国家林业局发布 前言 l y t1 7 6 5 - - 2 0 0 8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黑龙江省森林保护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耀华、白雪峰、王贤祥、许怡玲、蔡志勇、李辉、于文男、李会东、孙平岩、于占 宇、刘福堂、皇甫哲、刘师雄、曾庆峰、毕永才。 1 范围 森林防火嘹望台嘹望观测技术规程 l y t1 7 6 5 - - 2 0 0 8 本标准规定了森林防火地面晾望台林火观测范围、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嘹望、火情报告等。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林区森林防火瞻望台( 塔) 的晾望观测。 2 舰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l y t 6 7 9 - - 2 0 0 6 森林火灾扑救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l y t1 6 7 9 - - 2 0 0 6 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防火瞳蔓台( 塔) f i r el o o k o u t s 在林区内设置的专门用于观测林火的地面建筑物。 3 2 复燃火r e s t a r tf i r e 投有完全熄灭的隐暗火受风的影响而重新燃烧起的明火,也称死灰复燃火。 3 3 雷击火l i g h t n i n gf i r e 由雷击直接或间接所引起的林火,多为干雷暴所致。 3 4 烟柱s m o k ep l u m e 林区可燃物燃烧产生的烟雾沿垂直或有一定倾斜角度上升的柱形烟体。 3 5 烟点s m o k ep o i n t 林区可燃物初始燃烧、蔓延的火源起点或清理火场中具有余火隐患重新燃烧的地方。 4 基本要求 4 1 瞳望任务 4 1 1 发现火情,判定烟火方位,及时上报主管部门。 4 1 2 火灾中,连续观测,并向上级主管部门随时提供火情信息。并记录火场情况。 4 1 3 火灾后报告和记录。 4 2 瞳望设备 4 2 1 观测仪器:罗盘仪、望远镜、林火测定仪、视频监测仪、红外摄影仪等。 4 2 2 通讯器材:电话机、对讲机、短波电台等。 4 2 3 其他及附属设施:数码照相机、遮阳镜、计时器、各类图表及供电设备、简易气象要素观测仪、防 风、防雨、取暖设施等。 1 l y t1 7 6 5 - - 2 0 0 8 4 3 瞳望人员 4 3 1 嘹望人员应政治可靠,遵纪守法,尽职尽责,经专业培训后持证上岗。 4 3 2 晾望人员身体健康,视力应在1 2 以上,无色盲,听力正常,能适应登高作业。 4 3 3 嘹望人员应熟悉观测区内的如下情况: 膝望台地理坐标、高程、嘹望区范围与毗邻的界线,四周县、乡、镇或林业局、林场、林班的名称 与位置; 陈望区内的村屯、居民点、工厂、道路、河流、湖泊、山脉的位置、数量、走向; 嘹望区内植被构成与分布; 掌握嘹望区内重点火情区、火险区; 嘹望区内气温、湿度、降水、风向、风速等情况; 膝望员经实地踏查绘出嘹望区内自然地形、可燃物分布位置、范围、类型,历史森林火灾分布等 有关图表; 在现有地形图上与实况地标对照,多选择参照物,并预先测出方位、距离,标注在图上。 4 3 4 嘹望人员应熟记相应林班位置及具有典型特征的地理标记、小地名和各种参照物;能熟练操作 嘹望台的各种观测仪器、通讯设备、发电机和一般的维修技术;会使用地形图,能及时记录各类嘹望报 表,掌握有关防火知识。 4 3 5 嘹望人员应按期检查嘹望台结构的安全性能,发现隐患及时维修,做好防护。 4 3 6 嘹望人员应经常检查避雷装置,接地电阻不大于1 0q 。在防火期开始时要测试散电能力,遇有 雷电天气及时向上级报告,切断台上电源,关闭通讯设施,严防雷击。 4 3 7 嘹望人员外出时要携带防身器具,防止蛇兽犬等动物侵害,确保自身安全。 4 4 嘹望档案 将陈望工作的各类文件、值勤记录及有关图表等,经收集、整理分类,编号人档。 林火嘹望观测记录簿; 通讯记录簿。 4 5 瞳望人员监管 4 5 1 建立岗位培训考核制度,持证上岗。 4 5 2 建立技术或行政管理办法,对晾望人员进行监督管理。 4 5 3 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对不按时上岗,不按时上台,火情迟报、漏报和瞒报者进行处罚。 4 5 4 有条件的部门建立承包机制,将嘹望台、看护房及设备管理承包给嘹望人员,承包人应保证设施 完好无损。 5 准备与瞳望 5 1 准备 5 1 1 检查所有设备,应运转正常,安全可靠。 5 1 2 结合地形图确定嘹望区边界及参照物。 5 2瞳望 5 2 1 观测嘹望区内正常用火单位的烟和“计划烧除”用火情况的出现地点和规律。发现异常,应及时 报告。 5 2 2 观测在不同时间、不同方位、不同强度的阳光照射下的不同植被,不同背景与林火的关系。 5 2 3 观测积状云和其他云在晴、阴天背景下出现的雾、霾、浮尘、沙尘暴等天气现象与林火燃烧时形 成烟雾的区别。 几种真、假烟的判别: 蒸汽:以雾状形式出现。在低温区以圆柱状升起,在山腰或山脚多成团状或横条状,看似像烟。 2 l y t1 7 6 5 - - 2 0 0 8 主要区别点是蒸汽升起后消散快,烟则较长时间保持雾状形态;蒸汽的颜色一般不变,通常为 白色,烟的颜色变化较大。 灰尘:由行驶的车辆、奔跑的动物群或尘卷风引起的一种暂时现象,会短时消散。颜色多为黄 褐色,与当地的地表土颜色有关。移动速度快,尾部消失快,不像上升的烟有波浪和较高的 烟柱。 雾:水汽形成白色,没有烟的气味和飘落的草木灰。晨雾受e l 照会很快下降或消散;晚上的雾, 日落后观测也没有红色的光彩。烟是随着燃烧面积的扩大,而不断增强。 霾:它与烟的区别点在于是否有燃烧的灰尘和烟的味道。 机车烟:蒸汽机车烟为灰白、白色,升起快,烟浓,移动速度快f 内燃机车烟为黑色或棕色,有时 会断续出现。烟的浓度、烟柱状态一般变化不大。 湖泊:林间空地上的湖泊,有时在光线和背景的反射下,也具有烟的假象,但缺乏动感。 低云:低云存在的时间短,形态变化缓慢,无论接近地面有多低都没有“根”。云底近水平状态, 消失后不会再现,移动时没有倾斜,晴天多为白色底部较暗,云无味。 雨幡:雨幡是从云底自上而下漂移,而烟是自下而上扩展。 5 2 4 火灾后应密切观注复燃火。 5 2 5 观测到飞火、对流柱、火旋风、火暴等情况,应及时报告。 5 2 6 每天的观测内容应填写在观测记录中。 5 2 7 嘹望员值班期间,嘹望区内若出现较大降水,经上级森林防火主管部门批准后,嘹望人员可以下 台,暂停晾望。 5 2 8 嘹望间隔:以当地当时的火险程度而定。若出现2 级3 级火险天气,应3 0m i n 巡视一遍;4 级 5 级火险天气,要1 0m i n 2 0m i n 巡视一遍,发生火情时,应不间断观测。 5 3 瞻望技术 5 3 1 嘹望观察:嘹望员以肉眼先将整个嘹望区全面扫视一遍,然后按6 0 。扇形区域,由近及远用仪器 逐一进行仔细巡视。稍停后,再用相同方法按反方向由远及近巡视嘹望一遍。 5 3 2 疑点复察:发现可疑区域,再用望远镜缓慢仔细观察,以确定是否发生林火。 5 3 3 重点观测:根据嘹望区历年发生林火的自然和社会状况,应将嘹望区划分为重点观测区和一般 观测区,重点观测时段和一般观测时段。加强对重点地段、重点时段的监控。 5 3 4 连续观测:若当地连日干旱时间较长,可燃物含水率很低并出现4 级以上大风天气时,属于高火 险天气,嘹望员都要昼夜值班,连续观测并进行详细记录。 5 3 。5 烟的位置确定:发现有烟,及时用望远镜观测烟的起源地点和周围地物标的相对位置。将定向 定位仪瞄准烟火的目标,记下俯( 仰) 角和方位角,测出烟的位置距嘹望台的水平距离;利用交叉定位法 与远近两个或三个嘹望台共同确定准确位置。 5 3 6 火情判断: 地表火烟:由地表细小可燃物引起,燃烧速度快,烟雾中水气含量大,颜色较浅,多为较大的灰 白烟柱。烧猛烈时,形成草本和木本植物的混合燃烧,烟的颜色黑白混合,有时交错不稳定。 树冠火烟:由猛烈地表火扩展引起,燃烧强度大,多发生在含油脂较多的针叶林。烟的颜色较 暗,多为黄褐色并混有黑色。远距离观测,呈黑色冠状烟柱并缓慢移动。 地下火烟:燃烧迟缓、彻底、范围小、不见明火、烟量较少、难以形成烟柱。烟的颜色多为深蓝色 或与地表植被类型有关。如不发展成地表火,远距离观测较难发现。 6 火情报告 6 1 火情初报 发现火情,应立即向所属上级防火主管部门报告: l y t1 7 6 5 - - 2 0 0 8 林火发生的时闻、地点、种类、状态、移动方向 火场的方位角、垂直角,与嘹望台的直线距离,与林火有关的界标、参照物; 火场烟雾特征、颜色、形状、浓度、位置、烟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