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练习题.doc_第1页
荷塘月色练习题.doc_第2页
荷塘月色练习题.doc_第3页
荷塘月色练习题.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荷塘月色练习题同步训练一、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1第一段描绘了一幅美不胜收的月下荷塘图,请从虚与实的角度分析其妙处。答:_ _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散文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这段描写月下荷塘的文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实”主要是写荷叶、荷花,而“虚”则主要是写荷香、荷波。答案:这段描写,作者从荷叶写到荷花这是静态实写,再由荷香写到荷波这是动态虚写,最后写到脉脉的流水这是虚写映衬。作者的描写既有静,又有动;既有虚,又有实,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写出了荷塘恬静和谐的美,形成一种优美的意境,使地上的荷塘和空中的明月相映成趣,同现实以及自己的心境形成对照。2文中第一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请结合句意分析。答:_ _ 解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鉴赏能力。画线的语句主要是运用了比喻,三个比喻连在一起又是博喻。结合句意分析时,要找出相似点。答案: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博喻即用一连串的喻体,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对本体极力铺排渲染。如“明珠”写荷花晶莹、洁净,“一粒粒”说明荷花少,与前面的“点缀”相呼应;“星星”有明亮、闪烁的特点,比喻荷花在月光映照下的明亮及在众多绿叶衬托下忽明忽暗的特点;而“刚出浴的美人”则比喻荷花出淤泥而纤尘不染的美,将之比做“刚出浴的美人”还与荷花从水中冒出的情境相吻合。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若把句中的“泻”字改用“照”或“铺”好不好?为什么?答:_ _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中的“炼字”能力。“泻”主要体现出动态美,生动形象。答案:不好。“泻”是承上面比喻句“如流水一般”而来的,“泻”字有向下倾的势态。“照”或“铺”字则没有这样的效果。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答:_ _ 解析:通感是比喻的一种,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题目中的这句话就是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注意分析时要结合具体相似点。答案:此处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光与影是视觉形象,作者却用听觉形象来比喻,这就是通感的一种,其相似点就是和谐,所以作者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二、语言运用5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答:_ _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仿用句式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仿写要求有显性和隐性两个层次,显性要求就是题干要求的基本句式和修辞要求,而隐性要求是“意谐”,即所描写的对象中心突出,语意通畅。答案:(示例)悠悠白云中,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6下面是一段评论荷塘月色的文字,请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在横线处填上一句话,使上下文连贯。荷塘月色描写的细,_。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以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他(朱自清)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有两回亲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选自关于“月下蝉声”)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所填的一句话是原因,前一句是结果。后文是对作者这一结论的解说。答案: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能力提升一、基础考查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幽避诅咒 没精打彩 历尽沧桑B弥望 斑驳 专心至志 小心翼翼C寂莫 缥缈 蓊蓊郁郁 游目骋怀D嬉游 坐落 豁然开朗 迥然不同解析:选D。A项,“幽避”应写为“幽僻”,“没精打彩”应写为“没精打采”;B项,“专心至志”应写为“专心致志”;C项,“寂莫”应写为“寂寞”。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似乎”是不确定的意思,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蓊蓊郁郁的”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了荷塘的幽僻。)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解析:选C。C项中“总”表明作者揣测的语气。3下列对通感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是将嗅觉的气味转化为听觉的声音。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是将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C突然有钟声缓缓飘上来,很重,很古老,很悠久,很轻柔这是将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的形象。D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这是将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解析:选C。C项的分析应是“将听觉的感觉转化为触觉的感受”。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已立项的连淮扬镇铁路一旦建成,不仅将徐州、南京、苏锡常等三大都市圈联系起来,而且将为连淮扬镇城市组团构建联系纽带。B携带出境的奶粉不得超过1.8公斤的限制令自2013年3 月1日起在香港实施,违令者最高将被罚款50万港元及监禁两年的处罚。C在第8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了三项大奖,其导演李安继断背山获得“最佳导演奖”后再获此殊荣。D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里大都是身边的凡人琐事,但是在这些事情中传达着他对生活的思索和感悟。解析:选D。A项,递进关系颠倒,应将“不仅”和“而且”后边的内容对调;B项,结构混乱,应删去“的处罚”;C项,成分残缺,“断背山”前缺少介词。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冬荷 李木生冰掐灭了一湖的波浪,又冰上加雪。荷的尸骨就这样狼藉在冰雪的湖面上,肢折头断,东倒西歪,稀稀落落。苍凉。落寞。好像这里从来就没有过挤挤挨挨、涨潮似的荷叶,没有过大火一样燃了一湖的荷花,也没来过那只在尖角小荷上立了近千年的蜻蜓。湖,真的死去了吗?00但是,有一丝荷的清香,悄然潜入心肺,连强大呛人的寒气也无法将其阻断。在这冰雪的湖上,我与冬荷相识。红红的朝阳,在远处怯怯地开着。薄薄的雾气正在散去,远远近近的残荷便从朦胧里渐渐清晰起来。直的,弯的,拱的,垂的,是荷柄的舞蹈;灰的,黄的,黑的,褐的,是荷叶、莲蓬的存在。风寒榨尽了水分算得了什么?失去了丰腴,那就裸露出庄严的筋脉迎接风雪。曾经硕大舒展的碧叶,有时会干缩成一排排瓦垄状,甚至在垄沿处散布起或大或小、有着黑色边缘的窟窿。这是被风霜雨雪反复肆虐后留下的创伤吧?乍看这带着黑色边缘的窟窿,好像这荷已经脆得很,一碰就会碎的。其实不,在这褶皱间的灰色质地里,往往还残留着浅浅的绿,抚摸它,抓它,你会立刻感到一种柔韧劲道的生命的力量。天要起风雪,水要结成冰,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躲避肯定是不行的。逆来顺受恐怕也不行,最好的办法也许就是迎上前去。有一枚荷叶曾是那样深深地吸引了我。寒风里,它反扣在一杆斜立于冰雪之中的荷柄旁,仿佛一位持枪披甲的英雄。它那依然硕大的叶片起伏着,犹如奔腾向前的波涛。而隆起的筋脉,在太阳下骨骼一样地凸显着,更让这波涛有了山峦连绵的质感。这如波涛山峦般起伏不息的,不就是勇士容纳山川、吞吐日月的胸膛吗?还有给我以强烈震撼的那枝冰中的莲蓬。莲柄早已没入冰雪中,莲头却执拗地伸出在冰面上,面朝着空旷的天空,十七个空了的莲房犹如十七个森然的弹洞。真是触目惊心。望着这十七个无言的黑洞,我依稀听到了呐喊与控诉。它一定有过孕子的艰难与幸福。那十七粒饱满圆润的莲子,肯定蕴含着新鲜而又芬芳的思想。不然,枯燥狰狞的严冬不会向它施以能够致以死命的寒冷。但是寒冷又能怎样?饱满的莲子早已植入湖底的泥中。太阳升起来了。冬日的湖上,荷的故事没有尽头。冬的湖上,最热的当是荷了。冰压不住它,雪也盖不住它。它总是融化了冰雪,让热的生命在这冰雪的湖面上醒目着。放眼望去,白茫茫的世界里,总有那曾经外直中空的荷柄,或挺着,或曲着,或拧着,或举着,从冰下牵紧了纹理毕现的荷叶和莲子散尽的莲蓬。融去了身上冰雪的荷,黑着或灰着,却崭新着。夏日的荷是从水中生的,“出淤泥而不染”;冬日的荷是从冰雪中生的,历垢世而弥新弥净。更有爱的宣言写在冰雪之上干枯了也要拥抱着,共同迎受着寒风,等待冰消雪融的日子;既然灾难不可避免,那就相挨相慰着一起冻结于冰雪之上,携手承受苦难。谁能说与所爱者携手承受苦难,不是一种巨大的享受与幸福呢?热的荷,当是伟大的洁净与爱的楷模了。午时的太阳下,荷的凛然与愤怒却历历在目着。铜铸铁打般的荷柄有的举着叶或蓬,那是荷的解放的旗帜;有的头已半冻在冰中,却还将身子拱作劲弓,要将一统的冰盖掀翻,那满布的细钉头样的刺疙瘩,似乎正隐隐漏出咯咯吱吱的响声。冬荷知道,冰下还有藕,正布满在湖底。每一节藕上,都栖着自己生生不息的梦。梦在,来年的夏天,还能不让荷在每一朵浪花上自由地飞翔吗?那是月华做成的荷瓣,水晶做成的荷叶,渔歌做成的蜻蜓呀!整个夏天的热烈,都在这里轰轰烈烈地演绎着。一种水样的感觉正在冬荷的筋脉里汩汩地流动。饱满、自在、清新、高洁,它甚至看见了花瓣纷披的粉荷,嫩黄泛绿的花托周围,是黄黄的蕊毛,花托上微突着幼小的莲子,泪泡一样地娇嫩着。美好,就是这样的吧?还有夏荷的清香,夏荷的明朗,夏荷风中快乐的呻吟和夏荷染红了白云的欢笑,都在抚弄着冬荷梦的琴弦。风刮着。冰封着。雪覆着。夕阳正泛着荷蕊般的嫩黄。夕阳里,醒着的冬荷,梦正酣。(选自2011中国年度散文,有删改)5文章多次写到太阳,请简要分析其作用。答:_ _ 解析:本题考查散文中的意象的作用。从内容上看,太阳对冬荷起到了烘托作用;从结构上来看,太阳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答案:线索作用,按时间顺序描写了朝阳里、太阳升起后、午时和夕阳里的冬荷的不同特点,使文章层次分明。提供了明丽的背景,为荷注入了热力与生机,烘托了冬荷的精神。6赏析文中第段画线的句子。好像这里从来就没有过挤挤挨挨、涨潮似的荷叶,没有过大火一样燃了一湖的荷花,也没来过那只在尖角小荷上立了近千年的蜻蜓。答:_ _ 解析:此题考查对散文中重要语句的鉴赏能力。答这类题,先要考虑表现手法,然后再从内容上来分析。答案:运用比喻、排比的手法,化用名句,极力渲染了过去荷叶生长的繁密、荷花开放的热烈、荷湖生命的灵动。与当前的冷落形成对比,突出下文冬荷给人的震撼。7第段作者已经着力描写了荷叶,第段为什么还特别刻画“一枚荷叶”?这两段表现了荷叶怎样的特点?答:_ _ 解析:第一问考查对散文的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作者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第二问考查学生对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答题时,要扣住荷叶的特点。答案:(1)第段总写荷叶,第段是具体刻画,点面结合,使荷叶的形象更加丰满突出。(2)荷叶虽干缩破败但柔韧劲道,不惧严寒,勇敢抗争。8请结合文章谈谈冬荷给你的启示。答:_ _ 解析:此题是探究性题目。作者笔下的冬荷有着鲜明的特点,它勇于面对灾难,在逆境中充满理想,荷叶与荷叶相连,共同承受苦难。所有这些品质都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答题时要注意分条。答案:在灾难面前,不要回避现实,不要逆来顺受,最好的办法是迎上前去,勇敢面对。与他人相拥、携手,共同承受苦难,也是一种巨大的享受与幸福。在人生顺境时,要留下未来希望的种子,在挫折、灾难面前要保有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梦想。三、语言表达9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想象合理;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40字。采莲子唐皇甫松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场景】湖边。采莲船上。【人物】采莲女,小伙子,女伴。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右顾盼。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怦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儿飘荡。镜头三: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