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一取一”:农村教育的辛酸泪_第1页
“舍一取一”:农村教育的辛酸泪_第2页
“舍一取一”:农村教育的辛酸泪_第3页
“舍一取一”:农村教育的辛酸泪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4 “舍一取一”:农村教育的辛酸泪 “舍一取一”:农村教育的辛酸泪 本刊记者 李俊义 王文化 曹国厂 让子女通过上学改变身份和命运,是千千万万个农民家庭最大的心愿。许多农民告诉记者,目前,教育已成为他们最沉重的负担。如果家中有两个孩子,那么,昂贵的教育支出,就会迫使他们不得不做出人生最为艰难的抉择:保一个孩子上学,强迫另一个辍学。这种辛酸,被农民们形容为“对手心手背的痛苦取舍”。 父亲心中永远的痛:两个儿子,两种命运 对于农民王洪印来说,最让他自豪的是儿子, 最令他心酸的还是儿子。当说起刚刚考上大学的大儿子时,他眉飞色舞,满面笑容;当说起已经辍学的小儿子时,他又一脸的悲戚和怅然。 王洪印是河北省故城县青罕村的一名普通农民。他告诉记者,他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能考上大学,2 / 4 跳出农门。去年月,他的心愿实现了 大儿子考上了省内的一所大学。可是,与此相关联的,却是小儿子在上初中时就被迫辍学。 王洪印家有 7 亩地,种庄稼一年大概能收入五六千元。他每年农闲时外出打工,可以挣 3000 元左右。在大儿子上高中时,家里供两个孩子上学就已经紧巴巴的。这时,刚 上初三的二儿子对父母说:以咱家这条件,即使我考上了高中也供不起,不如我出去打工,供哥哥好好读书吧。面对懂事的孩子,经济拮据的父亲没有坚持,答应了他辍学的请求。 如今,王洪印对二儿子满怀愧疚。他对记者说,二儿子的学习成绩一直比大儿子好,如果给他机会,应该能考上个更好的大学。但这个机会可能这辈子都没有了。 离王洪印家不远,是付更生家。付家的情况是王家的“复印版”:一个孩子上了大学,一个孩子离开了中学。付更生每次和王洪印聊天,总爱说:“谁家有孩子上学,谁家知道困难”,王洪印沉默地点头。王洪印说 ,在他们这一带农村,供一个孩子勉强,供两个孩子肯定供不起。 王洪印家住着 20 年前盖的房子,到现在还没有顶棚。他无奈地说,先不说盖新房子,即使是裱一个顶棚,也得等孩子毕业以后才能缓过手来。 3 / 4 “手心手背”割舍哪个 王洪印家的故事并不特殊。记者采访发现,由于教育费用高昂,在农村尤其是较为贫困的农村,许多农民像王洪印一样,在割“手心肉”还是“手背肉”中做出了痛苦的选择,而孩子们的命运也因此有了天壤之别。 望都县固店镇十五 里铺村,是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村子。村民付盼福全家四口人,人均只有亩多耕地,基本靠他打工为生。付盼福说,由于供两个孩子上学太吃力,大儿子 16 岁初中没毕业就退学去呼和浩特打工了。二儿子今年刚上初一,住在学校,为了省饭费,每天中午都跑回家吃饭。 说到动情处, 40 多岁的付盼福竟像孩子一样哭了。他对记者说,他知道这样对老大不公平,也并不是偏向老二,手心手背都是肉,做出这种选择实属无奈,他一直觉得对不起老大。孩子从呼和浩特写回的信中说,在餐厅打工的同事都叫他“小不点”,因为他在那儿年龄最小,还是个孩子。付盼 福哭着说:“让这么小的孩子出去打工,这不是父母造孽吗?” 作为教师的袁希军对当地农民的这种选择非常理解。他是故城县饶阳店镇东曾小学的教导主任,女儿今年刚刚考上研究生,儿子初三毕业后就退学了。他说,尽管当初4 / 4 儿子是因为没考上高中才退学的,但现在想来,儿子当初若考上的话,那么现在辍学的就会是女儿,两人同时上学是不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