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利玛窦在华传教的策略摘要:明清之际,基督教历史上第三次进入中国。大批耶稣会士来到中国。他们在刚来中国时,由于文化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最初的传教并不成功。后来他们改变了传教的策略,将天主教教义用中国文化解释,使中国普通民众能够接受他们的传教。利玛窦作为最早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之一,其实行“文化适应”的传教策略,是他在中国的传教取得很大的成功,而他的这一策略也被后来的传教士所沿用。耶稣会士的传教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将中国文化带到了西方,对中西文化间的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关键词:基督教;耶稣会士;利玛窦;传教士On the strategies of missionary Matteo Ricci in ChinaAbstract: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into China for the third time. A large number of Jesuits arrived in China. When they first arrived to China, due to the impac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many other factors, their initial mission was unsuccessful. Later, they changed the policy of missionary work,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Roman Catholic teaching in Chinese, and enable ordinary people to accept their missionary work in China. Matteo Ricci as one of the first missionaries to China, their acculturation missionary strategy is a great success in his missionary work in China, and his policy was later followed by the missionaries. Jesuit missionaries brought Western culture to China, but also brings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est, to exchang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has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Christianity Matteo Ricci Missionary Jesuits 目 录绪论(1)一、 耶稣会入华的最初尝试(1)二、 利玛窦在中国的传教策略(2)(一) 间接传教的策略(3)1 输入西方科学知识(3)2 著书立说及带来西方书籍(3)(二) 顺应本土文化传教策略(5)1. 学习汉语(5)2. 穿儒服、扮儒士(6)3. 学习儒家经典,了解儒家文化(6)(三) 上层传教策略(7)(四) 向中国价值观开放的策略(9)三、 利玛窦传教策略的影响(9)四、 参考文献(10) 绪论利玛窦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天主教传教士之一,他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影响十分巨大。近年来关于利玛窦传教策略研究的专著非常多。郭微熹的论利玛窦的传教方式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利玛窦传教方式的影响上,论述利玛窦在中国传教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原因。朱维铮的晚明王学与利玛窦入华则将利玛窦的传教路线和王阳明心学结合起来研究,来论述这两个学说对中国产生的影响。陈义海的利玛窦传播西学的文化适应策略以为中心则是论述了利玛窦在传教过程中采用的文化适应策略对利玛窦在中国传教取得成功的影响。庞乃明的利玛窦与明人欧洲观的初步形成则是从两个方面论述利玛窦的作用,一是认为利玛窦想中国介绍欧洲,使当时的中国人对欧洲有了初步的认识;另一方面,利玛窦向中国人介绍的欧洲,有虚幻的成分在内,因此对中国人对欧洲的认识产生一定的误导。本文主要论述了利玛窦入华之后采用输入西方文化、本土化以及走上层路线传教策略。并分析利玛窦之所以采用这些传教策略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一、 耶稣会入华的最初尝试十五世纪末到十六世纪初,地理大发现时代到来,通往美洲和印度的新航路被开辟出来,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黄金,二是为了将基督的福音带给全世界。宗教传播在欧洲人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有过很重要的作用。作为远东最的国家的中国,也就成为了天主教传教士们想要征服的土地。在利玛窦入华之前,沙勿略、范礼安和罗明坚等耶稣会士意图进入中国进行传教,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传教都成果有限。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罗马教皇派遣传教士到印度传教。耶稣会士沙勿略奉命前往。沙勿略在到达印度后不久有前往了日本,在日本,他感受到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巨大影响,认识到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根源。因此他产生了前往中国传教的想法。在他看来,“中国在日本的对面,拥有多数杰出的人才与高深的学士,他们极重视学术,并且以为研究学术是一种项光荣不过的事情。在那里有大学问的人都有重要的位置,都是有权柄的。同依赖中国作学术文化策源地的日本,完全不一样。” 裴化行著,萧叡华译,天主教十六世纪在华传教志,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70页因此他认为,到中国去的传教士应该学术上也应该拥有极高的造诣。这是最初的“学术传教”思想体现。沙勿略原本是计划要前往中国,但是受阻。后来他来到广东的上川岛,以求能有进入中国的机会。但是直到1552年底他病逝于此,都未能成行。1578年,范礼安来到澳门,他总结沙勿略入华失败的教训之后,认为基督教如果要在中国的传教取得成功,就必须改变以前的传教方法。他主张如果要在中国传教,传教士就应该学习中国文化和语言文字,要在了解中国的具体情况下采取一些适合于中国国情的传教方式,这就是“文化适应”策略。范礼安所倡导的这一策略,为后来的耶稣会士来华传教能够成功奠定了基础。1579年,另一位耶稣会士罗明坚来到澳门。他来到澳门之后,根据范礼安所倡导的“文化适应”策略,他开始学习中国文化和汉语。1580年,罗明坚跟随一支到中国贸易的葡萄牙商队到达了广州,并且取得了三个月的居住权。后来,罗明坚又先后两次到达广州,并且都取得了非常好的礼遇。他三次进入中国,使他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他也积极结交明朝官员。通过对中国的了解,他认为如果传教士想在中国传教,就必须面见皇帝,并且取得皇帝的许可。在罗明坚看来:归化中华帝国的最大困难,不在于那些存在者思想意识方面的反抗,因为他们对于理解上帝的事不会存在这意识方面的反抗,他们懂得我们的教法是神圣的和纯正的。最大的困难在于,他们根据级别而遵守互相听命和非常严格的依附关系,甚至直到皇帝都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全部事项都取决于皇帝是否有意和渴望把神父们召到其身旁,因为我不怀疑他很快就会恩准他们向所有那些愿意接受这种教理的人布教和传授教理。二、 利玛窦在中国的传教策略中国人历来对宗教的态度都比较淡漠,在中国,儒学占据着主流,传统文化中对宗教都是采取“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这与当时西方社会圣经家家必备之书、礼拜是人人必做之事的宗教传统相去甚远。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和国情之间的差异,使得利玛窦最初在中国的传教波折不断。利玛窦曾这样写道:“中国十分广大,大多读书识字,但对所有外国人敏感传教事业十分不利。我们不能聚集很多人给他们布道,也不能声明我们来这里是为传扬天主教。” 意利玛窦著,罗渔译:利玛窦书信集(下册),台北:光启出版社,1985年版,第219页在经过了将传教事业进行下去,利玛窦想了很多方法,在经过不断的实践验证,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几套行之有效的传教策略,这使得他在中国的传教能够取得成果。利玛窦的传教策略总结出来主要有三条:一、间接传教策略,以西方科学技术为工具,间接向中国人传播天主教;二、中国化传教策略,尊重中国传统,将天主教义和儒学相结合;三、上层路线的策略,广泛结交上层人物,由上到下打开局面。(一) 间接传教的策略在利玛窦初来中国时,他发现最能引起中国人关注并不是基督教的教义而是当时西方的科学技术。如果要想在中国的传教取得成功,就应该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学术素养。当时的中国和西方拥有两套不同的文化体系,利玛窦将西方的科学带入中国,可以使中国人能关注这些外来事物,从而可以更好地在中国立足并展开传教事业。第一、输入西方科学知识利玛窦向中国介绍当时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通过“实学”来传播“天学”。当时的中国士大夫,对基督先产生好感的,并不是基督教宣扬的福音,而是西方人的“实学”。在明李之藻清译西洋历法等书疏中说道:“今诸臣真修实学,所传书籍,又非回回历等书可比。其书非特历术,又有水法之书又有算法之书又有测望之书又有仪象之书又有万国图志之书有几何原本之书以上诸书,多非中国书传所有,想在别过亦有圣作明述,别自成家,总皆有资实学,有裨世用。” 明李之藻著:清译西洋历法等书疏,转引自徐宗泽著: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195页。利玛窦也曾承认,他在中国文人中的声望,主要归功于他所传授的科学知识。,以西方的科技知识及产品为媒介,吸引中国民众的好奇心,增加其好感,从而达到传教的目的。利玛窦将西方带来的钟表、三棱镜、地图及其他物品公开展出,竭力显视他精于数学、物理学、雕刻学以及钟表器械方面的能力。他认为基督教的文化教育应该和传播科学知识结合起来,因为他们是“上帝特别赋予教会打开异教大门的工具和争取人们信仰福音的手段”。利玛窦在各地展出三棱镜和钟表等西方世界的产物,并且向中国人讲授西洋知识,如天文学、地圆说等。利玛窦将这些西方的科学知识当作在中国传播基督教的辅助手段,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文人敬其人,学其技,对来华传教士的态度有了很大改观。第二、著书立说和传入西方书籍利玛窦曾请求教会负责人派遣有学问的传教士来华。“我有一件事向您请求,那就是派遣一位精通天文学的神父或修士前来中国服务。我建议,如果能派一位天文学者来北京,可以把我们的历法有我翻译成中文,这事并不难,这样我们会获得中国人的尊敬。希望你把这件事向总会长美言几句,因为这件事对中国非常重要,这是举国上下一致的希望,派遣一、两位精通天文历法者前来中国,常驻北京。请务必提醒他们,携带必要的书籍。” 意利玛窦著,罗渔译:利玛窦书信集(下册),台北:光启出版社,1985年版,第301页后来传教士金尼阁第二次来华时带来了七千多册图书。当时的传教士所译著的中文书籍有二百多种,所涉及的学科非常之广,包括宗教、政治、哲学、历史、天文学、医学,几乎包含当时所有的学科。在这些中文译著中,天文学著作最多,有80部左右。 利玛窦在来华之前,学识就已经遍及神学、哲学、数学、历史、天文学以及机械等领域。在入华后,他又遍阅中国古籍,学习中国文化,结交文人士子,译著了许多的著述,主要的有:辩学遗牍、几何原本、勾股义、天主实义、万国舆图等。他的这些著述有一部分是在中国的文人帮助下完成的,比如说他在徐光启的帮助下翻译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利玛窦入北京后,不四五年,信徒至二百余。观李之藻、杨廷筠、徐光启的名士皈依,则加特力教之成功,可概见矣。然彼等名士入教,要皆利玛窦引诱法与中国固有思想不甚背驰,又当时士人对于西洋科学需要颇急,致使然也。利玛窦既译几何学,及与南北两都人士相接,益知籍书为布教,便于进行,遂著多种科学书,公布于世。” 日稻叶君山著,但涛译:清朝全史,台北: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160页在利玛窦的中文著作中,他隐藏来华的真实意图,他在传播基督教的时候,不谈“启示神学”。这使他能更容易的接触当时的士大夫,因为世俗理性精神较浓厚的士大夫难以接受“启示神学”。利玛窦的这种传教的策略为后来入华传教士所效仿,后来入华的传教士将西方各类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图书门类,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到作用。(二)顺应本土文化的传教策略利玛窦在中国的传教过程中,采用了一种“顺应本土文化”的传教策略,这是范礼安“文化适应”策略的一中发展。利玛窦之所以能在中国传教取得成功,“正是他谦虚谨慎地接受中国文化,适应中国文化,然后用中国人能接受的语言和方式来传播他的教义。学汉语、穿儒服、结交中国朋友,既是为了传播基督教采取的必要途径,也是他逐渐中国化的过程” 程义海:从利玛窦易僧袍为儒服看跨文化的非语言传播,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版),2004年第一期。在传教过程中,他努力将基督教的传播和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以达到借儒传教的目的。在当时的中国,儒学和佛教占据这社会思想的主流,基督教的进入受到了一定的抵触和反抗。为打消这种抵触,利玛窦研究中国当时的儒家文化,找出当中的与基督教有共通之处的思想,然后利用这些共通之处,表明基督教和儒家文化是类似的,以求的中国人的认同。利玛窦以“万物本乎天,天惟一主,主惟一尊,此理至正至明,与吾经典一一吻合” 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6页来传播基督教义。利玛窦认为,一种外来文化或者宗教,要想在中国扎根,除了认同之外,还需要将天主教义和中国传统相结合。为了将能更好的传教,利玛窦采取了一些措施。第一, 学习汉语。利玛窦在到达澳门之后,开始刻苦地学习汉语,在他初学汉语时,就被博大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字所折服,他在一封书信中这样写道:“中国之庞大真是天下无敌,而且土地也非常肥沃他们的印刷技术较我们的还早,但是不用字母,而是雕刻在很佳的木板上。因此书有几页,便雕几块木板,刻书之人技术熟练,他们雕一块板不比我们排一页书差,而犹过之。中国人的智慧,由他们聪明的发明可以得知,论他们的文字,每样东西都有代表的字,而且结构得巧妙。所以,只要世界上有多少语句,就有多少各个不相同的文字来代表,而他们都能将它们学会并认识得清清楚楚,他们也用它们学会并认识得清清楚楚,他们也用它作各种学问,例如医药、一般物理学、数学与天文学等,真是聪明博学” 意利玛窦著,罗渔译:利玛窦书信集(上册),台北:光启出版社,1985年版,第33页;第52页。在他看来,中国的语言文字不仅是交流的工具,还是中国人世界观和宇宙观的载体,他认为只有掌握中国的语言文字之后,才能领会到中国经典的微言大义。在学习了一年之后,他进入了中国内地。在中国南方传教的过程中,利玛窦的汉语水平突飞猛进,后来能够熟练的运用汉语和别人交流以及写作。他在交友论的序中写道:“窦自最西航海入中华,仰大明天子之文德,古先王之遗教,卜室岭表,星霜亦屡易矣,今年春时,度岭浮江,抵于金陵,观上国之光,沾沾自喜,以为庶几不负此游也。”从这可以看出利玛窦当时的汉语水平之高。第二, 穿儒服,扮儒士 罗明坚最初进入广东时,当地官员认为他是“番僧”,并且赐予他和尚服装。而罗明坚也穿上袈裟,以“西僧”自称。利玛窦进入中国之后也曾运用此法。但是后来他发现,在中国社会,僧道的社会地位并不高,而那些通过科举考试进入统治阶层的士大夫才会收到社会的尊敬;那些饱读“四书”、“五经”的乡绅在社会上也会收到尊重。在中国,儒家文化才是当时的文化核心,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是以儒家文化作为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标准。而僧人在社会地位上是远远比不上儒生的。 于是,利玛窦向范礼安建议:传教士废除僧名,留须虚发,谒见官员时要穿丝绸服装等。他在给耶稣会会长的信中解释了易服的原因:“所谓儒者,目前在中国到处都有,我们以此名义出入文人学士的场合。显贵或官吏多喜欢和我们往来而不太容易与僧人交往” 意利玛窦著,罗渔译:利玛窦书信集(上册),台北:光启出版社,1985年版,第202页。此后,他开始效仿上层儒士的生活方式,成为儒服汉话的传教士。这样,他被认作是有学识的阶层,那些原先害怕和穿着袈裟的传教士交往会有失礼仪的士大夫们开始把这些传教士当作同一类人来看待。第三, 学习儒家经典,了解儒家文化 利玛窦认为,传教士的传教要结合实际情况,结合中国文化的底蕴,了解当地文化的背景。在学习汉语过程中,他还学习翻译了儒家“四书”“五经”等经典,这为他减少了传教士所遇到的阻碍。为了赢得皇帝的支持和知识分子的同情,利玛窦采取了调和儒教和基督教的传教策略,这是“适应”传教策略的特点。他以极其友好的态度称赞中华文明而自称来自遥远的小邦。他于1602年为坤舆万国全图所写的跋中称:“窦也蜷伏海邦,窃慕中华大统万里,声教之盛,浮槎西来” 意利玛窦著:坤舆万国全图跋,见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26页。“向自西来,涉海八万里,修途所经,无虑数百国,若行枳棘中。比至中华,获瞻仁义礼乐声明文物之盛,如复拨云雾见青天焉。” 明徐光启著:跋二十五言,见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74页 利玛窦在学习古代经典的过程中,努力寻找能够将天主教义和传统经典相结合的地方。他提出,天主就是中国古籍上所载的上帝,他在中国古籍中摘取有关“天”和“帝”的词条,将之比作天主教义中的“天主”,以证明西方的天主和中国的上帝是同一个人。他的这一从古代典籍中寻找同基督教义相同之处,将天主概念介绍给中国人,使中国人能够接受的方法,法国学者谢和耐这样评价:“使第一批传教士感到特别高兴的是,在最受儒士尊崇的典籍中竟然有上帝名词,且有向天祈求和诸如事天、敬天、或畏天的说法。这对深信他们自己的宗教具有普世性质的教士来说,很容易误认中国人曾一度知道有上帝,或至少像利玛窦所说的曾被自然理性之光所照耀,所不幸的是,后来逐渐沦为无神论者。这些词语上的相似处,正是造成中国人与传教士双方思想混乱的症结所在,同时也是日后众说纷纭和发展为礼仪之争的原因。” 在利玛窦之前,不少传教士使用的是他们在西方的那种传教方式,并且要求中国的信徒完全接受,这样引起了中国信徒的不满。当时的士大夫尤其反感“中国所守孔孟之道,往往为所诋毁。听其宣讲者,必至强者怒于言,弱者怒于色” 清王韬著:传教士,弢园文录外编卷三,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为了与士大夫的特点和心理相适应,利玛窦对传教方式做了一些改变。他以儒家的经典和符合中国人情的方式来阐释基督教教义。博学的知识和卓越的人品使他缩小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距。这使利玛窦可以比较容易地融入中国社会,有利于他的传教。 利玛窦实行的中国化策略在对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包括在北京、江南地区以及中国南方的广东福建地区也取得了相当的发展,后来的传教士在入华传教的策略上多采取了利玛窦最初实行的中国化策略。(三)上层路线策略在最初的传教过程中,传教士们希望通过走街串巷,传播基督教福音,以吸引中国百姓入教。在他们看来,下层百姓皈依基督教之后,上层任务也会入教。但是这种方法最后以失败告终。利玛窦入华之后,积极地学习中国文化和社会习俗,在了解了中国的社会情况之后,他认为应该将中国的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作为传教对象,并且广交官员和社会各界名流,以增加和上层人物甚至皇帝接触的机会,以争取他们的同情和支持。利玛窦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是与中国社会的传统有相当大的关联度的。中国历史上,士大夫阶层在社会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他们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和发言人,又被视为社会道德的载体,知书达理,温文尔雅,为人师表,在地方上担负维持秩序和教化的要角。至于官僚,在专制集权的国度,本是上可致君、下能泽民、八面威风、令人羡慕的一群。能否进入士绅、官绅活动范围,是天主教,也是西方文化能否进入中国社会的关键。” 熊月之著: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为取得上层人物的关注,利玛窦通过赠送或者展示西方独有的物品,以打动喜欢猎奇的官吏和皇帝的心。望远镜、自鸣钟等都是他常用的赠品,通过这写赠品,他在中国取得了长期的居住权,并且获准建教堂传教。在定居北京之后,他又博得了公卿士大夫的好感,后来还进入了宫廷,是天主教的影响扩散到全国各地。在利玛窦结识的知识分子和士大夫中,有被称为中国基督教的“三大柱石”的徐光启、李之藻和杨廷筠等等,也有许多朝廷的达官显贵也接受了洗礼,假如了基督教。这些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对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们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关系为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条件。正式在这些士大夫的支持下,利玛窦才能受到朝廷的重视,被允许自由传教,天主教在中国也最终能够在中国迅速传播。(四)遵循中国传统习俗的策略利玛窦入华之后,遇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地方与天主教宗教传统相冲突的问题。比如,中国人传统的敬孔、祭天就与天主教教义不符。还有就是神名的翻译问题,之前的传教士也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利玛窦调整传统的传教策略,允许中国信徒按照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敬孔祭祖。中国文化向来以儒家文化为正宗,而儒家创始人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敬孔也是沿袭上千年的传统习俗。在利玛窦看来,敬孔仅仅是对孔子表示崇敬,并没有宗教迷信色彩,不会和天主教传统发生冲突。因此,利玛窦认为,祭孔是可以接受的。祭祖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在此问题上,利玛窦认为中国人是多信仰的民族,而祭祖也是传统孝道的体现。孝道乃是中国立国之本,中国传统强调“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祭祖是中国人对祖先表示感恩。因此如果禁止信徒祭祖,则违反了中国的孝道传统。因此,利玛窦在传教过程中,允许信徒按照中国习俗敬孔祭祖。在神名的问题上,利玛窦认为先秦古籍中的“天”和“上帝”等同于天主教中的“天主”(拉丁语Deus,英文God),他提倡传教时按照儒家经典中“最高莫若天,最尊莫若主”的说法把神名定为“天主”。三、利玛窦传教策略的影响利玛窦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之一,他在进入中国之后,为了更好地将他的传教事业进行下去,利玛窦深知,天主教要想在中国传播,改变之前天主教的传统的传教方式,他总结前人失败的经验,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制定了一套全新的传教模式。利玛窦所采用的间接传教、顺应本土文化传教以及走上层路线的传教路线,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他在中国传教的阻力,利用这这传教方法,利玛窦在中国的传教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后来入华的耶稣会士在华传教时,一般也遵循着这些策略。在利玛窦之后,各国传教士纷纷来华,著名的有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等,他们按照利玛窦的传教方式传教,并且带来西方早期的人文思想和科学技术,掀起的西学东渐的高潮,同时这些传教士也将中国的思想文化带入欧洲,在西方引发了汉学热。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到1701年,全国13个行省中,有传教士117人,教堂250所,教徒30万人。在康熙年间中国的天主教徒就达到15万人之多 顾长声著,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页。17世纪末,随着天主教信徒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天主教各修会在传教策略上的不同,使后来的入华传教士在关于如何对待中国传统礼仪的问题上发生了争论,这就是“中国礼仪之争”。教皇克莱芒十一世于1715年下令禁止中国天主教徒敬孔、祭祖。而康熙皇帝针对罗马教皇的禁约,于1720年宣布禁教,驱逐传教士。“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兽医防疫员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英语中考试卷及答案
- 含铝废渣综合利用项目技术方案
- xx市供热管网改造工程节能评估报告
- 学生思想工作总结4篇
- 智算中心硬件选型与部署方案
- 2025年人教版七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 高新技术园区物业让与担保与孵化服务合同
- 长江沿线城市污水管网整治工程建设工程方案
- 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技术与环境监控系统
- GB/T 2820.5-2025往复式内燃机驱动的交流发电机组第5部分:发电机组
- 中医康复理疗管理制度
- 《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班会
- 吉兰巴雷综合症康复治疗
- 失眠中医养生课件
- 医用设备购置可行性论证报告(10万元以上设备需填写此表)
- T/CHES 98-2023取水口设施标准化建设与管理技术规程
- 医院机电系统设计汇报
- 消防员心理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至2030中国肉豆蔻酸行业需求潜力及前景动态研究报告
- 贷后管理协议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