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T 19557.2-2004是一项中国国家标准,全称为《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第2部分:普通小麦》。这项标准旨在为普通小麦新品种的特异性(指一个新品种与其已知品种在至少一个可辨认特征上的不同)、一致性和稳定性(指该品种在不同环境条件和世代间保持其特征的能力)提供统一的测试方法和评估准则。

标准内容概览:

  1. 范围:明确了该标准适用于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新品种在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品种登记或进行其他相关评价时,对其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的测试与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列出了执行该标准时需要参考的其他相关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文件。

  3. 术语和定义:对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等关键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确保测试过程中的术语使用统一且准确。

  4. 测试机构与人员要求:规定了承担测试任务的机构应具备的资质和条件,以及测试人员所需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背景。

  5. 测试材料与方法

    • 测试材料:包括测试样品的采集、处理及保存要求。
    • 测试方法: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形态学、生物学特性、分子标记等方法来评估小麦新品种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例如,通过比较新品种与对照品种的穗形、粒色、成熟期等特征来判断特异性;通过多地点、多年度种植观察其性状的一致性;通过连续几代种植验证其遗传稳定性。
  6. 数据记录与分析:指导如何系统地记录测试过程中观察到的数据,并提供了数据分析的方法,以科学、客观地评估测试结果。

  7. 测试报告:规定了测试报告应包含的内容格式,如测试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及必要的附件资料,确保测试结果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8. 附录:可能包含具体的测试表格、评价指标示例或其他辅助性信息,以帮助实施标准的具体操作。

该标准通过上述内容,为普通小麦新品种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框架和操作指南,旨在保障新品种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准确性,促进小麦种业的健康发展。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被代替
  •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现行标准GB/T 19557.2-2017
  • 2004-06-11 颁布
  • 2004-12-01 实施
©正版授权
GB-T 19557.2-2004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普通小麦.pdf_第1页
GB-T 19557.2-2004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普通小麦.pdf_第2页
GB-T 19557.2-2004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普通小麦.pdf_第3页
GB-T 19557.2-2004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普通小麦.pdf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GB-T 19557.2-2004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普通小麦.pdf-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I C S 6 5 . 0 2 0 . 2 0一一B 05肠日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GB / T 1 9 5 5 7 . 2 -2 0 0 4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 一致性和 稳定性测试指南普通小麦 G u i d e l i n e s f o r t h e c o n d u c t o f t e s t s f o r d i s t i n c t n e s s , u n i f o r mi t y a n d s t a b i l i t y -Wh e a t ( T r i t i c u m a e s t i v u m L . )2 0 0 4 - 0 6 - 1 1 发布2 0 0 4 - 1 2 - 0 1 实施 木 替窗 瞥 臀 裂 嗜 臀箍 臀臀暴 发 “G B / T 1 9 5 5 7 . 2 - 2 0 0 4 山 目 曰 o li胃 本标准的附录 A、 附录 B和附录 C ; 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 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 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 王汝锋 、 李立会、 郑殿升、 吕波、 王晓鸣、 翁跃进 、 杨金华 。标准下载网() G B / T 1 9 5 5 7 . 2 -2 0 0 4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 一致性和 稳定性测试指南普通小麦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新品种特异性、 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的技术要求、 测试结果的判定原则及技术报告的内容和格式。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小麦( T r i t i c u m a e s t i v u m L . ) 新品种的特异性、 一致性和稳定性的测试和评价。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 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 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 日 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 B / T 3 5 4 3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G B 4 4 0 4 . 1 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 G B / T 5 4 9 8 粮食、 油料检验容重测定法 G B / T 5 5 1 1 粮食、 油料检验粗蛋白质测定法 G B / T 1 4 6 1 4 小麦粉吸水量和面团揉和性能测定法粉质仪法 G B / T 1 9 5 5 7 . 1 -2 0 0 4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 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总则 I S O 5 5 2 9 小麦沉降值的测定Z E L E N Y方法 T G / 3 / 1 1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 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小麦 ( G u i d e l i n e s f o r t h e C o n d u c t o fT e s t s f o r D i s t i n c t n e s s , H o m o g e n e it y a n d S t a b i l it y -Wh e a t )3 术语和定义 G B / T 1 9 5 5 7 . 1 -2 0 0 4 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4 供试品种种子的要求4 . 1 供试品种种子的质,和数,4 . 1 . 1 递交申请小麦品种的种子质量至少达到 G B 4 4 0 4 . 1 中对小麦原种或一级种子的要求 ; 数量至少为1 k g o4 . 1 . 2 申请的小麦新品种如有特殊用途, 则可根据其特点及应用范围, 视具体情况确定递交种子的质量和数量, 以满足测试的要求。 对选择性测试项 目, 递交种子的质量和数量要求如表 1 0 表 1 选择性测试项 目 递交种子的数f和质,井 妇 一草一护标准下载网()G B / T 1 9 5 5 7 . 2 -2 0 0 44 . 2 供试品种种子的处理要求 未经审批机关同意, 递交的种子不得进行任何影响小麦植株生长发育的处理。如果经处理, 应提供处理的详细说明。4 . 3 供试品种的保存 测试单位接到测试种子后, 应立即分出留存种子, 并妥善保存 , 以备复查。4 . 4 其他 申请测试者除递交种子外, 还应按附录 C填写“ 技术问卷” 。5 测试5 . 1 测试时间 测试时间至少为连续两个相同季节的生长周期 。5 . 2 测试地点 通常情况下 , 测试应在一个测试点进行, 除非 申请品种的某重要性状不能在该测试点进行观察, 才可安排另一测试点进行测试。5 . 3 田间设置 田间测试应保证植株能正常生长。每个测试品种与近似品种相邻种植, 至少设两个区组, 区组间的环境条件应一致, 并设保护行。每个小区面积 1 5 m l , 每个小 区至少种植 2 0 0 0 株。当申请品种有特殊要求时, 可进行附加测试, 如抗病性、 抗逆性等。5 . 4 田间管理 测试地管理与小麦大田管理措施基本相 同, 对 申请品种、 近似品种和标准品种的田间管理应严格一致 。5 . 5 其他 第二次相同生长季节的测试所使用 的种子是第一次生长季节收获的种子。6 性状的观测与判别6 . 1 观测和判别的基本要求6 . 1 . 1 审批机关根据 申请者提供的资料 , 确定该品种 的测试性状。性状观测分别按照附录 A和附录B的要求。观测样本应来 自小区的中间行, 或无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的区域, 重复取样时, 样本应来 自不同的区组。因不可抗拒因素或人为因素, 导致标准品种的测试性状无法表现或判别 , 则视本次测试无效 , 应重新进行测试。6 . 1 . 2 观测的记录按 G B / T 1 9 5 5 7 . 1 -2 0 0 4 的要求进行, 并将最终计算结果转换为代码报出, 记录人签字。原始记录应复核和审核后 , 由复核人和审核人签字。6 . 1 . 3 特异性、 一致性和稳定性的判别参照G B / T 1 9 5 5 7 . 1 -2 0 0 4 的要求进行。6 . 2 特异性的判别 观察植株至少为 5 0 株。测试品种质量性状有一个性状或数量性状有两个及两个 以上性状与近似品种达到差异, 或数量性状有一个性状与近似品种相差两个及两个以上代码, 即可判定测试品种与近似品种具有特异性。6 . 3 一致性的判别 观察整个小区的植株, 以代码为分析单元 , 计算变异率。整个小区的变异植株数低于 2 . 5 时, 该申请品种将被视为具有一致性。不能进行个体测试的性状, 不进行一致性鉴定。6 . 4 稳定性的判别 观察植株至少为 5 0 株。测试品种同一性状在两个相同生长季节的表现在同一代码内, 或第二次测试的变异度与第一次测试的变异度无显著变化, 则表示该品种在此性状上是稳定的, 否则为不稳定。标准下载网() GB / T 1 9 5 5 7 . 2 -2 0 0 47 性状7 . 1 概 述 在确定特异性 、 一致性和稳定性时 , 应使用本标准性状表中的性状和性状表达。与每一性状表达相对应的代码(( 1 -9 ) , 是为了进行电子数据处理而设置的。 普通小麦测试性状包括必测性状和补充性状, 共 5 6 个。必测性状为每个申请品种必须进行测试、考察的基本性状; 补充性状是在必测性状不能区别 申请品种和近似品种时, 仍需进一步测试而选用 的性状 。7 . 2 必测性状(( 2 5 个) 必测性状 : 芽鞘色、 幼苗习性、 叶耳色、 抽穗期 、 茎叶蜡质、 旗叶角度、 株高、 秆色、 穗长度 、 全穗小穗数、 小穗着生密度、 穗形状、 芒有无、 芒类型、 芒颜色、 护颖颜色、 护颖茸毛、 护颖形状 、 护颖嘴形状、 穗粒数、 籽粒形状、 籽粒颜色、 籽粒质地、 千粒重、 春冬性。7 . 3 补充性状(( 3 1 个) 补充性状: 幼苗颜色、 花药颜色、 旗叶长度 、 旗叶宽度、 叶片茸 毛、 穗蜡质、 护颖肩形状 、 护颖脊、 穗轴毛、 籽粒冠毛、 抗倒伏性、 不育小穗数 、 容重、 粗蛋 白含量、 面团稳定时间、 沉降值、 抗条锈病 ( 成株期) 、 抗叶锈病( 成株期) 、 抗秆锈病( 成株期) 、 抗白粉病( 成株期) 、 抗赤霉病、 抗根腐病、 抗黄矮病 、 抗蚜虫、 耐盐性( 苗期) 、 耐旱性( 全生育期) 、 抗寒性 、 抗穗发芽、 谷蛋 白亚基 G l u - A 1 、 谷蛋白亚基 G l u - B I 、 谷蛋白亚基Gl u - D1 。7 . 4 品种分组性状 为了便于观测申请品种的特异性, 可将 申请品种分组种植 。适合分组 的性状应是受环境影响变化极小 , 乃至无变化的那些性状 , 并且性状的不同级别均匀地分布于申请品种中。 小麦申请品种的分组性状如下: a ) 冬春性( 表 A . 1 中性状 3 6 ) ; b ) 护颖颜色( 表 A . 1 中性状 2 2 ) ; c ) 芒有无和类型( 表 A . 1 中性状 1 9 和性状 2 0 ) ; d ) 籽粒颜色( 表 A . i 中性状 3 2 ) 0标准下载网()G B / T 1 9 5 5 7 . 2 -2 0 0 4 附录A ( 规范性附录) 小麦品种测试性状 表 A . 1 性状表育 G B / T 1 9 5 5 7 . 2 -2 0 0 4 表 A . 1 ( 续)几一 长大红麦、 新冬 5 号7 特长白壳酱、 克旱 6 号9 少极早黑壳3 1 6 全穗小穗数8 3. 8 7中丽恢 4 号、 大红麦5 多云麦 2 9 7 稀白壳酱、 济南 1 3 、 克早 6 号1 中早穗 1 7 、 召麦 2号3 1 7 小穗着生密度8 3 8 7 密豫麦 4 号、 京 4 1 1 、 蟆螂子5 特密张飞胡、 细子麦7 纺锤形北京 8 号、 极早黑壳1 椭圆形白扁穗2 1 8 .穗形状 8 3 -8 7长方形毛阿夫、 百泉 4 1 3 棍棒形灿子麦、 张飞胡4责分枝形小佛手5 全无芒丽恢 4 号、 白扁1 1 9 芒有无 7 1 一7 7 有芒早穗 1 7 、 张飞胡9 短芒( 含顶芒)石特 1 4 、 蚂炸腿( Z M1 4 1 9 ; 以下同)1 长芒京 4 1 1 、 北京 8 号、 白芒糙( Z M1 0 5 9 ; 以下同)2 2 0 芒类型8 3 - 8 7勾曲芒百泉4 1 3 短曲芒张飞胡4 长曲芒云麦 2 9 , 豫麦 4 号5G B / T 1 9 5 5 7 . 2 - 2 0 0 4 表 A . 1 ( 续)1 G B / T 1 9 5 5 7 . 2 -2 0 0 4 表 A . 1 ( 续)俘G B / T 1 9 5 5 7 . 2 -2 0 0 4 表 A . 1 ( 续)1340. WffVZR1fa7/min 95-97 57K 9 ( 15i 411 341. Nab/ml. 95-97 4 57+f t 16 91AYL(HR)brL (R) 342. s, (jy c ) 71-77 IPrt(MR) 5S (S) 7, ( HS) 169 9AYL(HR) 1YL(R) 343. 1r60%r(j M) 71.77 rPYL(MR) 5(S) 7,A!-(HS) 5389 91-A IYL(HR)V(R) 豻t. 麭Bm 痦黻#1s 专青寿倭令罴純冸枟棥l勲 豰( I G B / T 1 9 5 5 7 . 2 -2 0 0 4 表 A . 1 ( 续)万G B / T 1 9 5 5 7 . 2 -2 0 0 4 表 A . 1 ( 续)二 表 A . 2 小麦生育观测时期十进制代码表日 it pi ta it15 mHufnAff16 *it5t-#wcff17 M -fu at 1; a ff1s l It A f20 UlfIm21 ail 1 t22 I-Mfil 2 323 1jWfQ 3 I 24 t9fO 4 525 1- M J11 5 /f, ft 26 tMfU 6 tf习 G B / T 1 9 5 5 7 . 2 -2 0 0 4 表 A . 2 ( 续)114 m L*几G B / T 1 9 5 5 7 . 2 -2 0 0 4 附录B ( 规范性附录) 性状的解释B . 1 芽鞘色B . 1 . 1 栽培方法: 按照第5 章的要求。B . 1 . 2 观测时间: 芽鞘出 土约1 c m -2 c m .B . 1 . 3 观测部位: 芽鞘。B . 1 . 4 观测方法: 目测, 观测芽鞘颜色, 按表 B . 1 标准分级。B . 1 . 5 观测量: 观测整个小区, 如果颜色不一致, 计算变异率。 表 B . 1 芽鞘色分级 标准卜 万m o. 十 一升卜一长件牛州B . 2 幼苗习性B . 2 . 1 栽培方法: 按照第 5 章的要求。B . 2 . 2 观测时间: 冬麦越冬前; 春麦5 -6 片叶 期。B . 2 . 3 观测部位: 幼苗叶片。B . 2 . 4 观测方法: 目测, 观测幼苗的姿态, 按表 B . 2 标准分级。B . 2 . 5 观测量: 观测整个小区, 如果不一致, 计算变异率。 表 B . 2 幼苗习性的分级标准目 me Nil 广 1 1. ) 11 )ft AJ 1 3侣 mm%y1#xf5B . 3 幼苗颇色B . 3 . 1 栽培方法: 按照第 5 章的要求。B . 3 . 2 观测时间: 分孽盛期。B . 3 . 3 观测部位: 叶片。B . 3 . 4 观测方法: 目测, 观测幼苗的颜色, 按表 B . 3 标准分级。B . 3 . 5 观测量: 整个小区, 如果不一致, 计算变异率。 表 B . 3 幼苗颜色的分级标准日 1dt卡 Amit3 升 . 一 .5 一 介 哗 7B . 4 叶耳色B . 4 . 1 栽培方法: 按照第 5 章的要求。B . 4 . 2 观测时间: 抽穗期。B . 4 . 3 观测部位: 旗叶叶 耳。 G B / T 1 9 5 5 7 .2 -2 0 0 4B . 4 . 4 观测方法: 目测 , 观测叶耳颜色, 按表 B . 4 标准分级。B . 4 . 5 观测量 : 整个小区, 如果颜色不一致, 计算变异率。 表 B . 4 叶耳色的分级标准卜一架一一一粤一一几 2下门B . 5 抽穗期B . 5 . 1 栽培方法 : 按照第 5 章的要求。另选一个当前生产上推广的品种作为对照品种。B . 5 . 2 观测时间: 抽穗期。B . 5 . 3 观测部位 : 穗。B . 5 . 4 观测方法 : 目测, 全小区植株约 5 0 抽穗 ( 拟密穗类型的穗从叶鞘缝 隙挤出) , 按表 B . 5 标准分级。B . 5 . 5 观测量: 全小区。 表 B . 5 抽穗期的分级标准份担叮里一到B . 6 花药颜色B . 6 . 1 栽培方法: 按照第 5 章的要求。B . 6 . 2 观测时间: 开花期。B . 6 . 3 观测部位: 花药。B . 6 . 4 观测方法: 目 测 , 观测花药的颜色, 按表 B . 6 标准分级 。B . 6 . 5 观测量: 观测 1 0 0 个花药 , 如果颜色不一致, 计算变异率 。 表 B . 6 花药颜色的分级标准卜 一 墨 一一 1 上井扁2 一B . 7 茎叶蜡质B . 7 . 1 栽培方法: 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B . 7 . 2 观测时间: 开花至灌浆期。B . 7 . 3 观测部位: 茎和叶。B . 7 . 4 观测方法: 目测 , 观测茎叶上的蜡质 , 按表 B . 7 标准分级 。B . 7 . 5 观测量 : 整个小区, 如果不一致, 计算变异率。 表 B . 7 茎叶蜡质的分级标准蜡 质无一少一多代 码一“二烹5B . 8 穗蜡质B . 8 . 1 栽培方法 : 按照第 5 章的要求。GB / T 1 9 5 5 7 . 2 - 2 0 0 4B . 8 . 2 观测时问: 开花至灌浆期 。B . 8 . 3 观测部位: 穗。B . 8 . 4 观测方法: 目测, 观测穗上的蜡质, 按表 B . 8 标准分级。B . 8 . 5 观测量: 整个小区, 如果不一致 , 计算变异率。 表 B . 8 穗蜡质的分级标准1 V ., )J无一少一多代 码,一“一一二一一一日Bg 旗叶长度B . 9 . 1 栽培方法 : 按照第 5 章的要求。B . 9 . 2 观测时I,小 灌浆期。B . 9 . 3 观测部位: 旗叶。B . 9 . 4 观测方法 : 测量旗叶叶片的全长, 按表 B . 9 标准分级。B . 9 . 5 观测量: 随机测量 2 0 片旗叶, 两次重复, 计算平均值。如果有超平均值 4 c m的叶片, 再随机测量6 0个旗日 , 宝 十 算变异率。 表 B . 9 旗叶长度的分级标准一 K Jx T11tk Y11l 11 下 一 扮 二 一 阵 州B . 1 0 旗叶宽度B . 1 0 . 1 栽培方法: 按照第 5 帝的要求 B . 1 0 . 2 观测时间: 灌浆期。B . 1 0 . 3 观测部位: 旗叶。B . 1 0 . 4 观测力 一 法: 测量旗叶叶片最宽处的宽度 , 精确至 0 . 1 c m, 按表 B . 1 0 标准分级。B . 1 0 . 5 观测量: 随机测量 2 0 片旗叶, 两次重复, 计算平均值。如果有超平均值 0 . 2 c n : 的叶片 , 再随机测Ml k- 6 0 个旗叶, 计算变异率。 表 B . 1 0 旗叶宽度的分级标准、F ; ! (rnl1 _ :一1 . 6 - 2 。一二 。1!级别I罕甲冤!代 “ 马3一5一7B . 1 1 旗叶角度B . 1 1 . 1 栽培方法 : 按照第 5章的要求。B . 1 1 . 2 观测时H l : 齐穗后 1 () 天一1 5天。B . 1 1 . 3 观测部位: 旗叶和穗下茎。B . 1 1 . 4 观测力 一法: 用量角板测量旗叶叶片靠近穗下茎处旗叶一与 穗下茎之间的角度, 按表 B . 1 1 标准分级。B . 1 1 . 5 观测量 : 随机测量 2 0 个旗叶角度 , 两次重复, 计算平均值 。如有超平均值士2 0 0 的旗叶, 随机再测员 1 0 0 个旗0 1 . 角度 , 计算变异率。 G B / T 1 9 5 5 7 . 2 - 2 0 0 4 表 B . 1 1 旗叶角度的分级标准巨 I/(0PI4t李一 20. 1-3仁牛川B . 1 2 叶片茸毛B . 1 2 . 1 栽培方法 : 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B . 1 2 . 2 观测时间: 抽穗期前后。B . 1 2 . 3 观测部位 : 旗叶和倒二、 三叶片。B . 1 2 . 4 观测方法 : 目测, 观测叶片有无茸毛, 按表 B . 1 2 标准分级。B . 1 2 . 5 观测量 : 随机观测 2 0 个叶片, 如果不一致 , 再随机观测 6 0 个叶片, 计算变异率 。 表 B . 1 2 叶片茸毛的分级标准一水 兰 一一牛 一 一 二9一B . 1 3 株高B . 1 3 . 1 栽培方法: 按照第5 章的要求。B . 1 3 . 2 观测时间: 开花后至成熟期 。B . 1 3 . 3 观测部位: 茎秆 。B . 1 3 . 4 观测方法: 测量从基部地面到穗顶( 不包括芒) 的长度 , 按表 B . 1 3 标准分级。B . 1 3 . 5 观测量: 随机测量高度一致的 2 0 个主茎 , 两次重复 , 计算平均值。如有茎长超平均值 1 0 c m的, 再随机测量 1 0 0 个主茎长度, 计算变异率。 表 B . 1 3 株高的分级标准c r /cm4t f 卜 61.8(3 幸斗01-120A7 川B . 1 4 秆色B . 1 4 . 1 栽培方法 : 按照第 5 章的要求。B . 1 4 . 2 观测时间: 成熟期。B . 1 4 . 3 观测部位: 茎秆节间。B . 1 4 . 4 观测方法 : 目测, 观测茎秆颜色 , 按表 B . 1 4 标准分级。B . 1 4 . 5 观测量 : 整个小区, 如果颜色不一致, 计算变异率。 表 B . 1 4 秆色的分级标准颜 色黄 色一紫 色于弋 码2!B . 1 5 穗长度B . 1 5 . 1 栽培方法: 按照第 5 章的要求。B . 1 5 . 2 观测时间: 成熟期。G B / T 1 9 5 5 7 . 2 - 2 0 0 4B . 1 5 . 3 观测部位: 穗 。B . 1 5 . 4 观测方法: 测量穗最基部小穗( 含不育小穗) 至穗顶 ( 不包括芒) 长度 , 精确至 0 . 1 c m, 按表B . 1 5 标准分级。B . 1 5 . 5 观测量 : 随机测量 2 0 个主茎穗 , 两次重复, 计算平均值。如有的穗长超过平均值士1 c m, 再随机测量 6 0 个穗, 计算变异率。 表 B . 巧穗长度的分级标准盯 于弃万 一弃8. 1 10rp5一月B . 1 6 全穗小穗数B . 1 6 . 1 栽培方法: 按照第5 章的要求。B . 1 6 . 2 观测时间: 成熟期。B . 1 6 . 3 观测部位 : 穗。B . 1 6 . 4 观测方法 : 目测 , 计数每穗的小穗数( 含不育小穗) , 按表 B . 1 6 标准分级。B . 1 6 . 5 观测量: 随机测量高度一致的2 0 个穗的小穗数, 计算平均值。如有的穗超过平均值士3 个,再随机测量 6 0 个穗, 计算变异率。 表 B . 1 6 全穗小穗数的分级标准一俏科 牛 共二考寸布州B . 1 7 小穗着生密度B . 1 7 . 1 栽培方法: 按照第5 章的要求。B . 1 7 . 2 观测时间: 成熟期 。B . 1 7 . 3 观测部位: 穗和小穗 。B . 1 7 . 4 观测方法: 计数每穗的小穗数( 含不育小穗) , 并测量穗轴长度, 按式( B . 1 ) 计算密度 , 按表B . 1 7标准分级。 。小穗数 一1 、 , , 八 “了 。 :、 密度 D 飞 翼 鲁竿不 石 生 X1 0 , ( B . 1) 4L) 一 穗 轴 长 度 一 一B . 1 7 . 5 观测量: 随机测量 2 0 个穗, 两次重复, 计算平均值。如有的穗超过平均值 士3 , 再随机测量 6 0个穗 , 计算变异率。 表 B . 1 7 小穗着生密度的分级标准卜 下蔺 计 一 寸 一一六牛川B . 1 8 穗形状B . 1 8 . 1 栽培方法: 按照第5 章的要求。B . 1 8 . 2 观测时间 : 成熟期。B . 1 8 . 3 观测部位 : 穗 。 G B / i 1 9 5 5 7 . 2 -2 0 0 4B . 1 8 . 4 观测方法 : 目测, 观测穗子的形状 , 按表 B . 1 8 标准分级。B . 1 8 . 5 观测量: 随机观测高度一致的 2 0 个穗, 如有不一致 , 再随机观测 6 0 个穗 , 计算变异率。 表 B . 1 8 穗形状的分级标准 穗 形 状! 纺 锤 形一 椭 圆 形一 一长 方 形一 棍 棒 形一 芬 鞍 形11代 码】一2一34一5B . 1 9 芒有无B . 1 9 . 1 栽培方法: 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B . 1 9 . 2 观测时间: 成熟期。B . 1 9 . 3 观测部位: 芒。B . 1 9 . 4 观测方法: 目 测 , 观测芒的有无, 按表 B . 1 9 标准分级。B . 1 9 . 5 观测量 : 随机观测高度一致的 2 。 个穗, 两次重复。如果不一致 , 再随机观测 6 0 个穗 , 计算变异率。 表 B . 1 9 芒有无的分级标准芒 有 芜秤 尖 完 全 不 延 长一小 穗 秤 有 直 芒 或 涵 芒卜 一 一 牛P11t 14一十一牛一 一 十 亨 9二一州B . 2 0 芒类型B . 2 0 . 1 栽培方法: 按照第5 章的要求。B . 2 0 . 2 观测时间: 成熟期 。B . 2 0 . 3 观测部位: 芒。B . 2 0 . 4 观测方法: 目 测 , 观测芒的形状并测量芒的长度 , 精确至 。 . 1 c m。按表 B . 2 0 标准分级。B . 2 0 . 5 观测量 : 随机测量高度一致的 2 0 个穗的芒, 两次重复, 计算平均值 。如果不一致 , 再随机测 6 0个穗的芒, 计算变异率。 表 B . 2 0 芒类型的分级标准 芒 类 ,芒 “ 一 芒 置芒 勾 曲 芒 拳 曲 芒 拳 曲一 一 一长度4 c m长度)4 c m呈蟹爪状长度3 c m长度妻3 c m 级 别短芒长芒勾曲芒短曲芒长曲芒 代 码1 2 3 4 5 !B . 2 1 芒颜色B . 2 1 . 1 栽培方法: 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B . 2 1 . 2 观测时间: 成熟期。B . 2 1 . 3 观测部位: 芒。B . 2 1 . 4 观测方法: 目 测 , 观测芒的颜色, 按表 H . 2 1 标准分级。B . 2 1 . 5 观测量 : 整个小区, 如果颜色不一致 , 计算变异率。 表 B . 2 1 芒颜色的分级标准。拭白 色一巡色一黑色代 码一2一“G B / T 1 9 5 5 7 . 2 -2 0 0 4B . 2 2 护颖颜色B . 2 2 . 1 栽培方法: 按照第5 章的要求。B . 2 2 . 2 观测时间: 成熟期。B . 2 2 . 3 观测部位: 护颖。B . 2 2 . 4 观测方法 : 目测, 观测护颖颜色 , 按表 B . 2 2 标准分级。B . 2 2 . 5 观测量: 整个小区, 如果颜色不一致, 计算变异率。 表 B . 2 2 护颖颜色的分级标准卜0, 洲卜件一粤州 砰3 十 4 州B . 2 3 护颖茸毛B . 2 3 . 1 栽培方法 : 按照第 5 章的要求。B . 2 3 . 2 观测时间: 开花至成熟期。B . .2 3 . 3 观测部位 : 护颖。B . 2 3 . 4 观测方法 : 目测, 观测护颖有无茸毛, 按表 B . 2 3 标准分级。B . 2 3 . 5 观测量: 整个小区, 如果不一致 , 计算变异率。 表 B . 2 3护颖茸毛的分级标准置毛芜有作 码一sB . 2 4 护颖形状( 穗中部护颖的侧面形状)B . 2 4 . 1 栽培方法: 按照第 5 章的要求。B . 2 4 . 2 观测时间: 成熟期。B . 2 4 . 3 观测部位 : 穗中部护颖 。B . 2 4 . 4 观测方法: 目测, 观测护颖的形状 , 按表 B . 2 4 标准分级。B . 2 4 . 5 观测量: 整个小区, 如果不一致 , 计算变异率。 表 B . 2 4 护颖形状的分级标准形 状 披 针 形 怅 圆 形 ) ! 卵 形 椭 圆 形 1 获 方 形 1 圆 形1代 码I一2一3一一于B . 2 5 护颖肩形状B . 2 5 . 1 栽培方法: 按照第 5 章的要求。B . 2 5 . 2 观测时问: 成熟期。B . 2 5 . 3 观测部位: 护颖肩。B . 2 5 . 4 观测方法 : 目 测 , 观测护颖肩的形状 , 按表 B . 2 5 标准分级。B . 2 5 . 5 观测量: 整个小区, 如有不一致, 计算变异率。 表 B . 2 5 护颖肩形状的分级标准卜 带件,一t 一 冲卜份粤一 fin4 G B / T 1 9 5 5 7 . 2 -2 0 0 4B . 2 6 护领嘴形状B . 2 6 . 1 栽培方法: 按照第 5 章的要求。B . 2 6 . 2 观测时间: 成熟期。B . 2 6 . 3 观测部位: 护颖嘴。B . 2 6 . 4 观测方法: 目测, 观测护颖嘴的形状, 按表B . 2 6 标准分级。B . 2 6 . 5 观测量: 整个小区, 如有不一致, 计算变异率。 表B . 2 6 护颖嘴形状的分级标准日一3 51 # 十 1 州 9 jr-I2一 3卜 4B . 2 7 护颖脊B . 2 7 . 1 栽培方法: 按照第5 章的要求。B . 2 7 . 2 观测时间: 成熟期。B . 2 7 . 3 观测部位: 护颖脊。B . 2 7 . 4 观测方法: 目测, 观测护颖脊是否明显, 按表 B . 2 7 标准分级 。B . 2 7 . 5 观测量: 整个小区, 如果不一致 , 计算变异率。 表B . 2 7 护颖脊的分级标准一 P *it A州一 一1 牙 一 a)I R2州B . 2 8 穗粒数B . 2 8 . 1 栽培方法: 按照第5 章的要求。B . 2 8 . 2 观测时间: 收获后。B . 2 8 . 3 观测部位: 穗和籽粒。B . 2 8 . 4 观测方法 : 计数每穗粒数, 按表 B . 2 8 标准分级。B . 2 8 . 5 观测量: 随机计数2 0 个主茎穗的粒数, 计算平均值。如果有超过平均值士5 粒的, 再随机计数1 0 0 穗的粒数, 计算变异率。 表 B . 2 8 穗粒数的分级标准1 C共 一一 寸华斗月B . 2 9 不育小穗数B . 2 9 . 1 栽培方法: 按照第5 章的要求。B . 2 9 . 2 观测时间: 成熟期。B . 2 9 . 3 观测部位: 小穗。B . 2 9 . 4 观测方法: 计算每穗的不育小穗数, 按表 B . 2 9 标准分级。B . 2 9 . 5 观测量: 随机计数2 0 穗的不育小穗数, 计算平均值。G B / T 1 9 5 5 7 . 2 - 2 0 0 4 表 B . 2 9 不育小穗数的分级标准Nil一!一牛州B . 3 0 穗轴毛B . 3 0 . 1 栽培方法 : 按照第 5 章的要求。B . 3 0 . 2 观测时间 : 收获后。B . 3 0 . 3 观测部位 : 穗轴。B . 3 0 . 4 观测方法 : 目测, 观测穗轴毛有无, 按表 B . 3 0 标准分级 。B . 3 0 . 5 观测量: 随机观测1 0 穗。如果不一致, 再随机观测4 0 穗, 计算变异率。 表 B . 3 0 穗轴毛的分级标准卜 不n t仁 了 万 川一一日B . 3 1 籽粒形状B引 1 栽培方法 : 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B . 3 1 . 2 观测时间 : 收获后。B . 3 1 . 3 观测部位 : 籽粒。B . 3 1 . 4 观测方法 : 目测, 观测籽粒的形状, 按表 B . 3 1 标准分级。B . 3 1 . 5 观测量: 随机观测 2 0 粒。如果形状不一致 , 再随机观测 1 0 0 粒 , 计算变异率。 表 B . 3 1 籽粒形状的分级标准卜 侣州 op:1宁一 op fl1E%2 七 3 州B . 3 2 籽粒颜色B . 3 2 . 1 栽培方法 : 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B . 3 2 . 2 观测时间 : 收获后。B . 3 2 . 3 观测部位 : 籽粒。B . 3 2 . 4 观测方法 : 目 测 , 观测籽粒的颜色, 按表 B . 3 2 标准分级。B . 3 2 . 5 观测量: 随机观测 2 0 粒。如果颜色不 一 致 , 再随机观测 1 0 0 粒 , 计算变异率。 表 B . 3 2 籽粒颜色的分级标准卜 一卡华 一 一 一介 一 一 件份州B . 3 3 籽粒质地B . 3 3 . 1 栽培方法 : 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B . 3 3 . 2 观测时间 : 收获后。 G B / T 1 9 5 5 7 . 2 -2 0 0 4B . 3 3 . 3 观测部位: 籽粒。B . 3 3 . 4 观测方法 : 目测 , 用小刀将籽粒横切断, 观测横断面胚乳的软硬 , 按表 B . 3 3 标准分级。B . 3 3 . 5 观测量 : 随机观测 1 0 粒。如果不一致, 再随机观测 4 0 粒 , 计算变异率。 表 B . 3 3 籽粒质地的分级标准甘L0mfiiFt- n NA L TCS1l 53 5牢qm I* wait it-MR-1ARS1ff ,A7B . 3 4 籽粒冠毛B . 3 4 . 1 栽培方法: 按照第5 章的要求。B . 3 4 . 2 观测时间: 收获后。B . 3 4 . 3 观测部位 : 籽粒。B . 3 4 . 4 观测方法 : 目测 , 观测籽粒冠毛的多少, 按表 B . 3 4 标准分级。B . 3 4 . 5 观测量 : 随机观测 2 0 粒。如果不一致, 再随机观测 6 0 粒 , 计算变异率。 表 B . 3 4 籽粒冠毛的分级标准卜59EEAlpTt 卜 s 点丫 7B . 3 5 千粒重B . 3 5 . 1 栽培方法: 按照第 5 章的要求。B . 3 5 . 2 观测时间: 收获后。B . 3 5 . 3 观测部位: 籽粒。B . 3 5 . 4 观测方法: 用天平称, 测量两个于燥而健全的籽粒 5 0 0 粒的重量, 精确至 0 . 0 1 g 。两者差不超过。 . 5 g , 计算平均值。如果两者差超过 0 . 5 g , 再测量一个5 0 0 粒重量, 从三者中选两个之差不超过0 . 5 g 的, 计算平均值。按表B . 3 5 标准分级。B . 3 5 . 5 观测量: 测量 1 0 0 0 粒。 表 B . 3 5 千粒重的分级标准TvAl14t f十件一月一州B . 3 6 春冬性B . 3 6 . 1 栽培方法 : 按照第 5 章的要求。B . 3 6 . 2 观测时间: 抽穗期 。B . 3 6 . 3 观测部位 : 植株。B . 3 6 . 4 观测方法 : 观测在北方春、 秋播和南方冬播的抽穗情况, 按表 B . 3 6 标准分级。B . 3 6 . 5 观测量 : 整个小区。G B / T 1 9 5 5 7 . 2 - 2 0 0 4 表 B . 3 6 春冬性的分级标准一川卜草件国B . 3 7 抗倒伏性B . 3 7 . 1 栽培方法: 按照第5 章的要求; 肥水条件中等。B . 3 7 . 2 观测时间: 抽穗至成熟期。B . 3 7 . 3 观测部位 : 植株。B . 3 7 . 4 观测方法 : 目测 , 整个小区植株的倾斜度, 按表 B . 3 7 标准分级。B . 3 7 . 5 观测量: 整个小区。 表 B . 3 7 抗倒伏性的分级标准 植 裸 倾 9 11 1 / 0) 4 5 I级别I强I甲弱I代 码3一5一7B . 3 8 容重B . 3 8 . 1 栽培方法: 按照第 5 章的要求。B . 3 8 . 2 观测时间: 收获后 。B . 3 8 . 3 观测部位 : 籽粒 。B . 3 8 . 4 观测方法 : 按 G B / T 5 4 9 8 操作 , 按表 B . 3 8 标准分级。B . 3 8 . 5 观测量 : 11, 籽粒( 1 0 0 0 g ) . 表 B . 3 8 容重的分级标准 1/(g一 730一 讨750. 1-770. .5 卜半洲B . 3 9 粗蛋白含且B . 3 9 . 1 栽培方法: 按照第 5 章的要求。B . 3 9 . 2 观测时间: 收获后。B . 3 9 . 3 观测部位 : 籽粒。B . 3 9 . 4 观测方法 : 按 G B / T 5 5 1 1 操作, 按表 B . 3 9 标准分级。B . 3 9 . 5 观测量 : 5 0 g 籽粒。 表 B . 3 9 粗蛋白含f的分级标准It料幸价牛考 共 18qA9 G B / T 1 9 5 5 7 . 2 -2 0 0 4B . 4 0 面团稳定时间B . 4 0 . 1 栽培方法: 按照第5 章的要求。B . 4 0 . 2 观测时间: 收获后。B . 4 0 . 3 观测部位: 籽粒。B . 4 0 . 4 观测方法: 按 G B / T 1 4 6 1 4 的粉质仪法执行, 并按表 B . 4 0 标准分级。B . 4 0 . 5 观测量 ; 7 0 0 9 籽粒。 表 B . 4 0 面团稳定时间的分级标准卜州 .&t I7 jmin . . 1. 5 . 1.5.7. 0 I 7. 1 12. 5Vi1 t rp 4It s 1 I 3 ( 5 牛一洲B . 4 1 沉降值B . 4 1 . 1 栽培方法: 按照第5 章的要求。B . 4 1 . 2 观测时间: 收获后 。B . 4 1 . 3 观测部位 : 籽粒。B . 4 1 . 4 观测方法 : 按 I S O 5 5 2 9的 Z E L E N Y方法操作, 并按表 B . 4 1 标准分级。B . 4 1 . 5 观测量 : 1 5 0 g 籽粒。 表B引沉降值的分级标准rAT,dt 片幸片价牛一月B . 4 2 抗条锈病( 成株期)B . 4 2 . 1 栽培方法: 申请品种每份5g 田间播种, 行长1 m, 行距0 . 3 m。同时与鉴定行垂直播感病对照品种。出苗后正常田间管理 , 返青后酌施氮肥 , 以增加感病性 。接种前进行田间灌水。B . 4 2 . 2 观测时期: 乳熟期。B . 4 2 . 3 观测部位: 叶片。B . 4 2 . 4 观测方法: 在小麦拔节期前( 华北地区为 3月中下旬) 接种叶片。接种采用当前流行生理小种混合群体或单一小种。将病菌夏抱子菌粉以吐温 2 0配成糊状 , 进一步用水稀释成抱子悬浮液, 以喷雾法接种感病对照品种及鉴定材料。接种宜在下午或傍晚, 田间温度夜晚C C - l 0 0C, 白天 1 5 0C-1 8 0C o接种后可覆盖塑料薄膜保湿 1 2 h -1 4 h 。待发病充分时 目 测叶片的发病情况, 按表 B . 4 2 标准分级。B . 4 2 . 5 观测量 : 群体。 表 B . 4 2 抗条锈病( 成株期) 的分级标准 抗性类别病 情 描 述代码旧级别代码 高抗 ( H R )无可见侵染1 0 抗 ( R)仅产生枯死斑点或失绿反应 , 无夏抱子堆3。 ; 中抗 ( M R )夏饱子堆较小, 周围有枯死或失绿反应5 1 , 2 感 ( S )夏抱子堆中等, 周围无枯死或失绿反应7 3 高感 ( H S ?夏抱子堆大, 周围无枯死或失绿反应9 4G B / T 1 9 5 5 7 . 2 -2 0 0 4B . 4 3 抗叶锈病( 成株期)B . 4 3 . 1 栽培方法 : 申请品种每份 5 g田间播种, 行长 l m, 行距 0 . 3 m。同时与鉴定行垂直播感病对照品种 。出苗后正常田间管理 , 返青后酌施氮肥, 以增加感病性 。接种前进行田间灌水。B . 4 3 . 2 观测时期: 乳熟期。B . 4 3 . 3 观测部位 : 叶片。B . 4 3 . 4 观测方法 : 在小麦拔节期后(( 4 月下旬) 接种叶片。接种采用当前流行生理小种混合群体或单一小种。将病菌夏抱子菌粉配制成悬浮液, 并适量加人吐温 2 0 数滴 , 以喷雾法接种感病对照品种及鉴定材料。接种宜在下午或傍晚。待充分发病时, 目 测叶片的发病情况 , 按表 B . 4 3 标准分级。B . 4 3 . 5 观测量 : 群体。 表 B . 4 3 抗叶锈病( 成株期) 的分级标准4A1tJ NilAR (HR)Vt (R)rPVL (MR)! (S)A*- (H ,1S. . 城冬付 门B . 4 4抗秆锈病( 成株期)B . 4 4 . 1 栽培方法 : 申请品种每份 5 g田间播种, 行长 1 m, 行距 0 . 3 m。同时与鉴定行垂直播感病对照品种。出苗后正常田间管理 , 返青后酌施氮肥, 以增加感病性 。接种前进行田间灌水。B . 4 4 . 2 观测时期: 乳熟期。B . 4 4 . 3 观测部位 : 叶子。B . 4 4 . 4 观测方法: 在小麦拔节期抽穗期(( 4 月下旬) 接种叶片。接种采用当前流行生理小种混合群体或单一小种 。将病菌夏抱子菌粉配制成悬浮液, 并适量加人吐温 2 0 数滴, 以喷雾法接种感病对照品种及鉴定材料 。接种宜在下午或傍晚。待充分发病时观测叶子的发病情况, 按表 B . 4 4 标准分级 。B . 4 4 . 5 观测量 : 群体。 表 B . 4 4 抗秆锈病( 成株期) 的分级标准A1nn (HR) 3cgMEAA1x (R) (X $E f, c99 5 ,-V,XAfft TitrPrt (MR)-AJS (HS) A C . $: ,hI.G 3ElXlJ-仁洲B . 4 5 抗白粉病( 成株期)B . 4 5 . 1 栽培方法 : 申请品种每份 5 g田间播种 , 行长 1 m, 行距 0 . 3 m。同时播感病对照品种。出苗后正常 田间管理, 返青后酌施氮肥, 以增加感病性 。接种前进行 田间灌水。B . 4 5 . 2 观测时期: 乳熟期。B . 4 5 . 3 观测部位 : 叶片。 G B / T 1 9 5 5 7 . 2 -2 0 0 4B . 4 5 . 4 观测方法: 在室内花盆麦苗上繁殖病菌。在小麦拔节期 (( 4 月上旬) 将病苗移栽到 田间鉴定行间, 使其不断产生分生抱子并通过风雨 自然接种到鉴定品种上。接种采用当前流行生理小种混合群体或单一小种。待充分发病时观测叶片的发病情况, 按表B . 4 5 标准分级。B . 4 5 . 5 观侧量 : 群体。 表 B . 4 5 抗白粉病( 成株期) 的分级标准誉 一 公一钾B . 4 6 抗赤霉病B . 4 6 . 1 栽培方法: 申请品种每份5 g田间播种, 行长1 m, 行距0 . 3 m。同时播感病对照品种。出苗后正常田间管理。接种前进行田间灌水。B . 4 6 . 2 观测时期 : 蜡熟期。B . 4 6 . 3 观测部位 : 穗。B . 4 6 . 4 观测方法: 病菌以麦粒培养基扩繁 , 2 8 下培养 7 天1 0 天 , 然后铺开并保湿 4 8 h 促其产抱。接种悬浮液分生袍子浓度调至 1 X1 0 / m l . 。在小麦扬花期以喷雾法接种麦穗 。接种采用当前流行 的主要株系。接种后采取每 2 天一3 天喷灌一次, 以确保 田间发病所需湿度条件。待充分发病时观测穗子发病程度 , 按表 B . 4 6 标准分级。B . 4 6 . 5 观测量: 群体 。 表 B . 4 6 抗赤霉病的分级标准于 A 149 if1x X111 R #7 11 ,TgTr1 yz #tlK91vIR/1AlA #t 1MId,1 ,4il1 BAAN,#11%H一月B . 4 7 抗根腐病B . 4 7 . 1 栽培方法: 申请品种每份 5 g田间播种 , 行长 1 m, 行距 0 . 3 m。同时播感病对照品种。出苗后正常田间管理。接种前进行田间灌水。B . 4 7 . 2 观测时期: 乳熟期 。B . 4 7 . 3 观测部位: 叶片和叶鞘。B . 4 7 . 4 观测方法: 病菌以高粱粒培养基扩繁, 2 6 下培养 7 天一1 0 天, 然后铺开并保湿 4 8 h促其产袍。接种悬浮液分生抱子浓度调至 1 X 1 0 / ml . 。在小麦扬花期以喷雾法接种叶片。接种采用当前流行的主要株系。接种后田间通过喷灌保持较高湿度 , 以利于发病 。待充分发病时观测叶片和叶鞘发病程度, 按表 B . 4 7 标准分级。B . 4 7 . 5 观测量: 群体。G B / T 1 9 5 5 7 . 2 -2 0 0 4 表 B . 4 7 抗根腐病的分级标准一介 I A It豪门B . 4 8 抗黄矮病B . 4 8 . 1 栽培方法 : 申请品种每份 2 0 粒田间穴播( 堆测法) , 穴距 0 . 2 5 m, 行距 0 . 3 m。同时播感病对照品种。出苗后正常田间管理。B . 4 8 . 2 观测时期 : 灌浆期。B . 4 8 . 3 观测部位 : 叶片。B . 4 8 . 4 观测方法 : 接种采用中国小麦黄矮病主流株系 G P V为毒源。在室内繁殖无毒麦二叉蚜 。将室内繁殖的具典型症状的病叶剪成 1 c m-2 c m小段 , 放入保湿培养皿 内并投放经饥饿的无毒麦二叉蚜 , 1 5 0C 黑暗饲毒 2 4 h 。麦苗拔节期 以每穴 4 0 头一5 0 头蚜量接种。接种后 3 0 天喷药灭蚜。待充分发病时观测n -十 片发病程度, 按表 B . 4 8 标准分级 。B . 4 8 . 5 观测量 : 群体。 表 B . 4 8 抗黄矮病的分级标准阵 万M itlf Yx t1 km-2 cm,fMt-i,1*.3 JL,JA*M JjkIt ,1: 1 sAa 11;, 1,1; rTnl 仁01,23.45,67,8,9B . 4 9 抗蚜虫B . 4 9 . 1 栽培方法 : 申请品种每份 5 g田间播种 , 行长 1 m, 行距 0 . 3 m。同时播感虫对照品种。出苗后正常田间管理 , 返青后酌施氮肥, 以增加感虫性 。B . 4 9 . 2 观测时期 : 乳熟期。B . 4 9 . 3 观测部位 : 叶片, 茎秆, 穗。B . 4 9 . 4 观测方法 : 小麦抽穗后将室 内繁殖蚜虫以每行 1 0 0 头的密度接虫 。接虫后田间土壤保持较高湿度 , 以利蚜虫繁殖。待蚜虫充分繁殖时观测麦株的蚜虫数量和分布, 按表 B . 4 9 标准分级 。B . 4 9 . 5 观测量 : 群体。 表 B . 4 9 抗蚜虫的分级标准一介 -qk If t4A 6 31-, -1011 J,-30 1/5 l%.1-F*f-rRpt1, -l tr,#ff A, j 1/2;!kl一位 G B J T 1 9 5 5 7 . 2 -2 0 0 4B . 5 0 耐盐性( 苗期)B . 5 0 . 1 栽培方法 : 将种子播于清洗后无盐的石英砂中, 待生长至 3叶期后 , 加灌 2 2 m f l 士1 m o的氯化钠溶液。B . 5 0 . 2 观测时期 : 处理后 7 天。B . 5 0 . 3 观测部位: 苗。B . 5 0 . 4 观测方法 : 按式( B . 2 ) 统计盐害指数 , 按表 B . 5 0 标准分级 。 、化, 。 、各类苗与株数乘积之和 、, 二。 盐害指数( ) 互一叁粤异r w 寥誓裂. ; .c _. H X 1 0 0 , ( B . 2) 一 1 1 . r . . 、 一5 X最高苗 1 类苗: 生长基本正常 , 叶尖青枯 。 2 类苗: 生长基本正常 , 有 3 片绿叶。 3 类苗: 整株仅2 片绿叶。 4 类苗: 整株仅 1 片绿叶或仅心叶存活。 5 类苗: 全株死亡。B . 5 0 . 5 观测量: 1 0 0 株以上。 表 B . 5 0 耐盐性( 苗期) 的分级标准布咭一寸书B . 5 1 耐旱性( 全生育期)B . 5 1 . 1 栽培方法: 按照第5 章的要求, 分水、 旱两区, 水区正常浇水, 旱区控制水分。B . 5 1 . 2 观测时期: 收获后。B . 5 1 . 3 观测部位: 全株( 株高、 千粒重、 穗粒数、 单株穗数“ 。B . 5 1 . 4 观测方法: 统计各性状抗旱系数 式( B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