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耳山地区红庄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pdf_第1页
熊耳山地区红庄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pdf_第2页
熊耳山地区红庄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pdf_第3页
熊耳山地区红庄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pdf_第4页
熊耳山地区红庄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1 4年 4月 Ap r i l,2 0 1 4 矿床地质 MI NERAL DE POS I TS 第 3 3卷第 2期 3 3( 2) :3 5 03 6 0 文章编 号:0 2 5 8 7 1 0 6( 2 0 1 4 )0 2 0 3 5 0 1 1 熊耳 山地 区红庄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 因 侯 红星1 , 2 , 张德会1 一 ( 1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 北京1 0 0 0 8 3 ;2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 队黄金第 二总 队, 河北 廊坊0 6 5 0 0 0 ) 摘要红庄金矿是黄金部 队在熊耳 山地区开展金矿勘查发现 的一个 大型金矿床 。矿床 产于近 E W 向马超营 断裂带与 N E向红庄一 青岗坪断裂交汇部位, 中元古代熊耳群 中酸性火山岩地层中。稳定同位素资料显示红庄金矿 成矿 元素和成矿热液 具多源性 , 主要为幔源 或下地壳源 , 部分来 自于熊耳群火 山岩。红庄金矿金矿化分 2 个 阶段: 第 一 阶段为石英一 黄铁 矿 阶 段 , 矿 化 形成 深 度 约 1 72 7 1 k m, 流 体 主 要来 源 于 岩 浆 水, 均 一 温度 为 3 0 2 , 盐 度 w( Na C l ) 为4 6 5 7 ; 第二阶段为石英一 多金属硫化物阶段, 矿化形成深度约 0 9 1 1 6 k m, 有部分大气降水 混合, 均一温度为 1 1 2 -1 5 0 , 盐度 叫( N a C ) 为 1 7 -2 0 。矿床受控于近 E W 向马超营断裂 , 形成于华北东部 南北主应力场向东西主应力场构造体制大转折晚期, 岩石圈大规模减薄作用开始之初, 成矿时代为燕山中晚期, 属 与燕山期花 岗岩浆活 动有 关的中一 低温热液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 。对红庄金矿床的地质特 征、 控矿 因素 、 矿 床成因 的 综 合研 究及 地质勘查 工作成果表 明, 近 E W 向断裂 不仅控制 了区域构 造格局 , 同时也 可作 为储 矿构造 ; 本 区区域构 造一 岩浆一 流体活动强烈, 成矿物质来源丰富, 成矿空间范围广, 成矿地质条件优越, 深部及外围仍有 巨大的找矿潜力。 红庄金矿 的发现对指 导本 区外 围金及多金属勘查工作具有一定地质意义 。 关键词地质学; 金矿床; 地质特征; 矿床成因; 红庄; 熊耳山 中图分类号 :P 6 1 8 5 1 文献标 志码 : A Ge o lo g ica l cha r a ct e r is t ics a n d g e ne s is o f Ho ng z hu a ng g o ld d e p o s it in Xio ng e r s h a n a r e a HOU Ho n g Xin g 、 a n d Z HANG De Hu i ( 1 S ch o o l o f G e o s ci e n ce s a n d Re s o u r ce s ,C h i n a Un i v e r s it y o f G e o s ci e n ce s , B e i j i n g 1 0 0 0 8 3 , C h in a 2 No 2 G o l d G e o lo g i ca l G e n e r a l P a r t y o f C A P F , L a n g a n g 0 6 5 0 0 0 , He b e i, C h in a ) Ab s t r a ct L o ca t e d i n t h e mid d l e p a r t o f EW t r e n d i n g M a ch a o y in g f a u lt z o n e ,t h e Ho n g z h u a n g Au d e p o s it h a s r e s o u r ce s o f a b o u t 2 5 t o n Au ,ma k i n g it o n e o f t h e l a r g e s t o r o g e n ic me sot h e r ma l e p it h e r ma l Au d e po s it s h o s t e d in v o lca n ic r o ck s o f t h e 1 8 Ga M e sop r o t e r o zoi c Xi o n g e r Gr o u p in t h e Xi o n g e r s h a n t e r r a n e S t a b le isot o p e d a t a s h o w t h a t t h e me t a l lo g e n ic e l e me n t s a n d o r e f o r min g f lu id s o f t h e Ho n g z h u a n g Au d e po s it we r e d e r iv e d f r o m a v a r ie t y o f sou r ce s ,ma in ly f r o m t h e ma n t l e o r lo we r cr u s t a n d p a r t ly f r o m t h e v o lca n i c r o ck s o f Xi o n g e r Gr o u p Th e f i r s t s t a g e( q u a r t z p y r it e )mi n e r a li z a t i o n wit h t h e d e p t h o f a b o u t 1 7 2 7 1 k m wa s ma in ly d e r iv e d f r o m ma g ma t i c f lu id( 3 0 2 ,w( Na C 1 ) 4 6 -5 7 ) ,wh e r e a s t h e s e co n d s t a g e wi t h t h e d e p t h o f a bou t 0 9 * 本文得到国家财政部黄金专项业务费红庄项 目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侯红星 ,男,1 9 7 5年生,在读博士研究生 ,地质工程师 ,主要从事区域地质 调查及矿产地质勘查工作。E ma i l :w j Nh h x 1 6 3 co rn *通讯作 者张德会 , 男 ,1 9 5 5年生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金属成矿 学、 成矿作用地球化学 、 成矿作用动力学、 流体包裹体地球 化学、 成矿规律 与成矿预测 以及矿产勘查学的教学和研 究工 作。E ma i l: z h d e h u i cu g b e d u C r l 收稿 日期2 0 1 3 0 3 1 3 ;改回 日期2 0 1 4 0 1 1 7 。许德焕编辑 。 第 3 3卷第 2期 侯 红星等 :熊耳 山地 区红庄金矿床地质特 征及矿床 成因 3 5 1 1 1 6 k m ( q u a r t z p o ly me t a l lic s u l f i d e )wa s p a r t ly mix e d wi t h s o me me t e o r ic wa t e r( 1 1 21 5 0 ,砌( Na C 1 。 。 ) 1 7 2 0 1B a s e d o n d a t a o b t a in e d f r o m r e ce n t r e s e a r ch a n d e x p l cl r a t i o n in s u ch a s p e ct s a s g eol o g i ca l ch a r a ct e r is t i cs ,o r e co n t r o lli n g f a ct o r s a n d t h e g e n e s is o f t h e d e p o s it ,t h e a u t h o r s h o l d t h a t t h e Ho n g z h u a n g Au d e p o s it is a t y p ica l o r o g e n ic t y p e h y d r o t h e r ma l g o ld d e po s i t s t r u ct u r a lly co n t r o lle d b y E W t r e n d i n g M a ch a o y i n g f a u lt ,t h u s b e l o n g in g t o o r o g e n i c me s o t h e r ma l e p it h e r ma l t e ct o n ic a lt e r e d r o ck d e po s it f o r me d in me d i u m la t e Ya n s h a n i a n e po ch a n d g e o d y n a mi ca l ly co r r e s po n d in g t o t h e t r a n s f o r ma t i o n p e r i o d o f t h e t e ct o n i c s y s t e m f r o m NS d ir e ct i o n t o n e a r ly EW d ir e ct i o n in E a s t Ch in a Ne a r ly EW t r e n d in g f a u lt s n o t o n ly co n t r o ll e d t h e t e ct o n ic p a t t e r n b u t a l s o s e r v e d a s t h e s t o r a g e s t r u ct u r e o f la r g e o r e d e po s i t s B e ca u s e o f t h e s t r o n g ma g ma f lu i d t e ct o n ic a c t iv it ie s ,t h e Ho n g z h u a n g Au d e p o s it h a d a b u n d a n t Sou r ce s a t v a r io u s o r e f o r min g s t a g e s ,v a r i e d me t a ll o g e n ic t y p e s a n d wi d e o r e f o r min g s p a ce As a r e s u l t ,t h e r e i s h u g e po t e n t ia l f o r p r o s p e ct i n g in t h e d e p t h a n d t h e o u t s k i r t s o f t h e Ho n g z h u a n g Au d e p o s it Th e d is co v e r y o f t h e Ho n g z h u a n g Au d e po s it in t h is a r e a h a s ce r t a in g u id in g s i g n if ica n ce f o r g o ld a n d po ly me t a llic p r o s p e ct i n g Ke y wo r d s :g e o l o g y ,Au d e p o s i t ,g eo l o g ica l ch a r a ct e r is t i cs ,g e n e t i c me ch a n is m ,Ho n g z h u a n g ,Xi o n g e r s h a n a r e a 豫西熊耳 山地区东西 长约 8 0 k m, 南北宽 1 5 4 0 k m, 面积约 2 0 0 0 k m2 , 北以洛宁断裂为界, 南以马 超营断裂为界( 郭保健等, 2 0 0 5 ) , 是中国重要 的金矿 矿集区( 陈衍景等, 1 9 9 2 ; 黎世美等, 1 9 9 3 ; 卢欣祥等, 1 9 9 9 ; 丁士应 等, 1 9 9 9 ; 朱嘉伟等 , 2 0 0 8 ) 。该地区 内 的金矿床( 点) 与燕 山期花 山、 合峪复式花 岗岩体在 空间上关 系密切, 主要产于花 岗岩体 内部或接触带 ( 王卫星等, 2 0 0 7 ) , 同时受近 E W 向马超营断裂带及 其 N E向次级断裂 的控制( 黎世美, 1 9 9 0 ; 范宏瑞等, 1 9 9 4 a ; 刘红樱等 , 1 9 9 6 ; 王长明等, 2 0 0 5 ) 。上世纪 8 0 年代 末以来 , 黄金 部队一直在熊耳 山地 区马超营断 裂带的中段从事金矿勘查, 发现了元岭、 南坪等小型 金矿床 ( 刘红樱等, 1 9 9 6 ; 2 0 0 0 ; 席书锋等, 2 0 0 4 ) , 红 庄金矿床是近年在该地 区发现 的大型金矿床。红庄 金矿床产于中元古界熊耳群中一 酸性火 山岩地层 中, 受构造控制明显, 属于典型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 笔者在参 与 该矿床 勘 查工 作过 程 中发 现, 金矿 床 ( 化 ) 不仅 受控 于 N E 向 断裂 , 而 且 , 与近 E W 向 断裂 也关系密切, 其 内也存在 明显的矿化蚀变 ; 近 E W 断 裂不仅控制着 区域构造格局, 同时也是 良好 的储矿 构造 。通过对近 E W 向断裂的勘查 , 红庄金矿床 目 前 已达到大型规模。本文主要对近年来红庄金矿床 深部勘查取得 的新成果 , 包括矿床地质特征、 矿床成 因和 成矿作用等进行 了总结, 旨在为进一步研究 区 域成矿规律、 指导该区的金矿勘查 、 扩大矿区远景等 提供新的借鉴。 1 区域地质背景 红庄金矿床 位于华北 古板块 南缘 的熊耳地 体 ( 图 1 ) 。该地区具有与华 北克拉通基本相同的基底 和盖层 , 基底为太古界太华群 , 主要分布在熊耳山等 山岭的核部, 是一 套 以片麻 岩 为主 的 中一 深变质 岩 系 , 形成年龄为 2 9 0 0 2 2 0 0 Ma ( C h e n e t a 1 , 2 0 0 8 ) ; 盖层为中元古界熊耳群钙碱性一 碱性火 山岩 系 以及 中一 新元古界官道 口群、 栾川群碳酸盐岩 。熊耳群厚 达 7 6 0 0 m, 由玄武岩、 玄武安 山岩、 安山岩、 英安岩和 流纹岩等组成, 以安 山岩类为主, 形成年龄为 1 8 5 0 - 1 4 0 0 Ma ( 陈衍景等 , 2 0 0 4 ) , 岩石变质程度低( 局部达 绿片岩相 ) 或未变质, 是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化的主要 赋矿地层, 形成于中元古代早期的陆缘火 山弧, 是宽 坪洋沿黑沟 栾川断裂向北俯冲的产物 。 该地区内, 区域 构造 主要是近 E W 向马超营断 裂带和 NE E向洛 宁山前 隐伏断裂, 长期活动 , 在这 两条断裂之间, 形成 了次一级的康 山一 七里坪、 红庄一 青 岗坪等 NE向压扭性断裂。 该地区燕山期花岗岩浆活动强烈, 形成了花 山、 合峪等岩体 ( 1 2 7 21 3 1 8 Ma ; 李永峰 , 2 0 0 5 ; 唐克 非等, 2 0 0 9 ) 。花 山岩体位 于马超 营断裂 带 以北、 熊 耳 山的核部 , 是 由多期岩浆活动形成的复式岩体( 范 宏瑞等, 1 9 9 4 b ) , 时间上从早到晚、 空间上 自南向北依 次为: 五丈山岩体 ( 1 5 0 l6 0 Ma , 王卫星等, 2 0 0 7 ) 、 花山 3 5 2 矿 床 地 质 2 0 1 4笠 图 1 豫 西熊耳山地区地质构造简图( 据 C h e n e t a 1 , 2 0 0 8 ) s B F _ - 三宝断裂;L S 卜洛宁 山前断裂;S , r 卜一 三 门一 铁炉坪断裂;KQF _ _ 康 山一 七里坪断裂;HQ 红庄一 青岗坪断裂: T F M一陶村 马元断裂 H卜蒿坪岩体 ; wz s _ _ 五丈山岩体;J s M一金 山庙岩体 矿床: 蒿坪沟银铅矿; 铁炉坪银铅矿;C 一小池沟金矿;I ) 一康山金银铅矿;E 一虎沟金矿 ;F _ - 上宫金矿:G一青 岗坪金矿: H一谭头金矿;I 一瑶沟金矿;T 一 前河 金矿;K 一 雷门沟钼金矿 ;L _ 祁雨沟金矿 Fi g 1 S ch e ma t ic g e o l o g i ca l a n d t e ct o n i c ma p o f t h e Xi o n g e r s h a n a r e a ,we s t e r n He n a n( a f t e r Ch e n e t a 1 ,2 0 0 8 ) S B b S h a n b a o f a u t u L S F -L u o n i n g p i e d mo n t f a u t ;S TF -S h a n me n - T i d u p i n g f a u l t :KQPKa n g s h a n - Oi i p i n g f a u l t :HQ FHo n g z h u a n g - Qin g g a n g p in g f a u lt : F F M- T a o cu n Ma y u a n f a u lt ;H P Ha o p i n g r o ck b o d y ;WZ S - W u z h a n g s h a n r o ck b () d y ; J S M J in s h a n mia o r o ck tx , d y ; De tx s it s :A- Ha o p in g g o u Ag P b d e p o s it ;B- Tie lu p in g Ag Pb d e p o s it :C- Xi a o ch i g o u Au d e p o s it ;D- -Ka n g s h a n AI 卜 Ag P b d e pos it ;E- Hu g o u A u d e p o s i t ;F - S h a n g g e n g A u d e p o s it ;( 一 Oixg a n g p in g Au d e p o s it ;H一 F a n t o u Au d e p o s it :I - Ya o g o u Au d e p o s it ; j - Qi a n h e A u d e p o s it ; K L e i me n g o u Mo - Au d e p o s it ;I _ Qiy u g o u A u d e p o s it 岩体 ( 1 3 01 3 2 Ma , C h e n e t a 1 , 2 0 0 8 ) 、 嵩坪岩 体 ( 1 2 3 1 Ma , 范宏瑞等 , 1 9 8 8 ) 和金山庙岩体( 1 0 5 Ma , 范宏瑞等, 1 9 8 8 ) ( 图 1 ) 。 区域内金矿床( 点) 按产 出形式可分为构造蚀变 岩型( 占8 0 以上) 、 爆破角砾岩型和石英脉型, 主要 分布在燕 山期花岗岩基 的外围、 与太华群和熊耳群 接触带附近及熊耳群火 山岩中, 受近 E W 向的洛 宁 山前隐伏 断裂、 马超营断裂带 以及其 间的 NE向断 裂带的联合控 制, 定位于近 E W 向断裂与 NE向断 裂的交汇部位( 丁士应等 , 1 9 9 9 ) , 空间上大致呈等问 距排列( 王长明等, 2 0 0 5 ) 。 2 矿区地质特征 2 1 地层 红庄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长城系 熊耳群中一 酸性火 山岩, 局部出露新元 古界蓟县系栾 川群龙家园组 白云石大理岩 以及上 白垩统一第三系 红色 砂砾 岩( 图 2 ) 。 熊耳群火 山岩从下往上分别为: 坡前街 组安山 岩、 杏仁状安 山岩、 玄武安 山岩、 粗面岩; 眼窑寨组紫 红色 、 浅棕色流纹岩和球粒状流纹岩、 流纹斑岩; 焦 园组紫红色、 浅棕色流纹岩和球粒状流纹岩 、 流纹斑 岩和英 安岩; 张合 庙组灰紫色 安 山岩、 杏仁状 安 山 岩 、 玄武安 山岩、 安山玢岩及大斑 安山岩 。其中, 坡 前街组安 山岩类在矿 区内大面积 出露, 是主要的赋 矿 地 层 。 2 2 构造 马超营断裂带是重要的控岩、 控矿构造( 刘红樱 等, 1 9 9 8 ; 张元厚等, 2 0 0 6 ) , 总体走 向 2 7 0 3 0 0 。 , 倾 向北, 倾 角 4 58 5 。 , 具左行 走滑 特征 ( 张元 厚等; 2 0 0 6 ) , 呈舒缓波状延伸, 切割矿 区内太华群及熊耳 群 的所 有地层, 先后 经历 了韧性 变形和脆性变 形。 脆 性变形主要发育于其北侧 , 形成 了次一级NE向断 第 3 3卷第 2期 侯红星等:熊耳 山地 区红庄金矿床地质特 征及 矿床 成因 3 5 3 图 2 红庄矿区地质简 图 l一第i系一 白 系砂砾岩;2 一 栾川群 高山河组 ;3 一 熊耳群焦园组;4 一熊耳群眼窑察组;5 一熊耳群坡前街组 ; 6 一 地层 界线 ; 7 一 角度不整 合界线 ;8 一 构造蚀变带( 金矿化 带) 及编 号;9 一矿脉产状;1 O 一勘探线 F i g2 Ge o l o g i ca l s k e t ch ma p o f t h e Ho n g z h u a n g o r e d i s t r i ct 1 一 I a la e o g e n e Cr e t a ce o u sn d s t o n e a n d co n g lo me r a t e ;2 - Ga o s h a n h e Fo r ma t i o n o f Lu a n ch u a n Gr o u p:3 一 J ia o y u a n F or ma t io n o f Xio n g e r Gr o u p 4 - Y a n y )z h a i F o r ma t i o n o f Xi o n g e r Gr o u p ;5 - P o q i a n j i e F o r ma t i o n o f Xi o n g e r Gr o u p : 6 -S t r a t i g r a p h i c b o u n d a r y ;7 一A n g u 1 a r u n co n f o r mi t y 8 - St r u ct u r e a lt e r a t i o n z o n e( g o ld min e r a liz a t io n z o n e )a n d it s s e r ia l n u mb e r ;9 - At t it u d e o f o r e v e in;1 0 - Ex p l o r a t io n lin e 裂, 经J 力了印支期压剪、 燕山期张剪和喜马拉雅期压 剪fl - I I ( 陈衍景等, 2 0 0 4 ) 。该断裂带在矿 区 内 自北 向南 由 3条断裂构成 : 康 山一 南坪断裂、 铁岭一 红庄断 裂 、 马 超 营一 红 庄 断 裂 , 分 别 表 现 为 9 8 2 0 2号 、 9 8 2 0 3 号和 9 6 2 3 4号构造蚀变带, 控 制着矿 区 内几乎所有 矿脉( 体 ) 的分布。金矿脉( 体) 全部产于 E W 向构造 蚀变带内, 或者 2条构造蚀变带之 间的 NE向次级 构造 中。 9 8 2 0 2号构造蚀变 带位于矿 区北部, 近 E W 向 展布 , 走 向2 6 0 -2 8 0 。 , 倾 向 3 5 0 1 0 。 , 倾角 6 0 -8 0 。 , 宽逾 4 0 m, 断面清晰, 呈舒缓波状, 带 内岩石 具褐铁 矿化、 硅 化, 局 部挤 压 片 理 发 育, 断 层 具 压 扭 性。 9 8 2 0 3号构造蚀变带位于矿区中部 , 切割了上 白垩统 一 古新统红层, 控制着红层 的分布 。该带在矿区 内 长约 7 0 0 m, 朝 N W 向及 S E向延伸出矿区。该带沿 S E向最终与 9 6 2 3 4号构造蚀变带相交, 属成矿后断 裂 。9 6 2 3 4号构造蚀变带规模大、 延伸远, 具长期活 动 的特点, 在其南侧形成 了一系列与之平行或斜交 的次级断裂 , 是该矿区的主要控矿构造。 马超营断裂带横贯全区, 长 1 2 0 0 m, 其东部延入 红庄矿 区 , 西部 延入 元岭矿 区 , 是 该地 区 的主要 控 矿 构造。该断裂带厚 3 O 1 0 0 m, 带 内发育有断层角砾 岩 、 糜棱岩及碎裂岩; 岩石主要 的蚀变矿化类型有赤 铁矿化 、 褐 铁矿化、 碳酸盐化 、 绢 云母化 及硅化 等。 带内断面清晰, 沿走 向和倾 向均呈舒缓波状 , 沿断层 面多发育 0 1 2 m厚的紫红色、 砖红色断层泥 。 从力学性质分析 , 马超营断裂带具有压性一 张性一 压扭性多期活动 的特 点。早期: 强烈的挤压作用形 成 了较宽的片理化带和挤压破碎带, 在挤压破碎带 中发育有断层角砾岩及构造透镜体; 此期间有石英 脉沿小断层和 片理面充填, 石英脉多呈乳 白色 团块 状 , 脉中偶见黄铁矿化 , 黄铁矿颗粒粗大, 自形程度 3 5 4 矿 床 地 质 2 4年 高。中期( 燕 【 I l期) : 先在张性应力下形成 了较宽的 破碎带和人量的张性 角砾岩 ( 在 白云岩 中形成层间 破碎 ) ; 角砾岩有赤铁矿化和硅化蚀变 ; 在 9 6 2 3 4号 构造蚀变带 的下盘形成了 以褐铁矿化、 碳酸盐化和 弱硅化为: 卜的蚀变岩, 并伴随有 Au矿化: 随着应力 场的改变, 在张应力作用之后又出现 了挤压 , 形成 了 以 NN E N E向、 NN W Nw 向为主 的压性和扭 性节 理裂隙( 靠近 9 6 2 3 4号构造蚀变带的下盘最发育 ) , 岩石蚀变增强, 并伴随有 Au和多金属矿化, 而且 Au 含最较富。晚期:9 6 2 3 4号构造蚀 变带及旁侧小断 层均有活动, 形成了清晰的断层面和糜棱岩, 并有碳 酸盐化 、 绢 云母化 , 断层性 质表 现 为压扭 性 ; 在该 构造 蚀变带的下盘发育有与主断面呈“ 入 ” 字型相交的次 级 断裂 构造 , 此 期间的断裂切割 了早期形成 的矿脉 。 2 3 岩浆岩 红庄矿区内大面积 出露熊耳群 中一 酸性火 山岩, 地表未见侵入岩 出露。五丈 山、 花 山花 岗岩体位于 该矿【 x = 的北东侧, NE向红庄一 青 岗坪 断裂将 该矿 区 与花 I I J 花 岗岩 摹相 连( 图 1 ) 。 根据区域物化探资料, 推测该矿 区 内存在与花 【 【 J 花 岗岩 基 源 的 隐伏 岩 体 ( 罗铭 玖 等, 1 9 9 1 ) 。 2 0 0 7年 , 在矿 区内石瑶沟一带的多个 钻孔深部见到 花 岗斑岩 , 证 实该 区深 部确 实存 在 隐伏岩 体 。 石瑶沟隐伏岩体 的岩性 为黑云母 二长 花岗岩 、 花 岗斑岩, 岩石略显破碎, 为后期构造活动所致。根 据钻 孔 岩 芯观 察 , 隐 伏岩 体 的标 高 约 为 一7 2 2 一 7 4 9 m, 地表 投影面 积约为 0 2 4 k m2 。岩石 具有 高 S i 的 特 点, 碱 含 量 较 高, 硼( Na 2 O+K, ( ) ) 为 6 6 1 1 3 0 9 , 属于钾玄岩系列。该隐伏花 岗斑 岩与钼矿化关系密切, 近年通过系统勘查 已成为一 大型斑岩钼矿床 。运用激光等离子体质谱法对采 自 钻孔岩芯的 1 件花岗斑岩样品中的岩浆锆石进行 了 测年, 获得2 o 6 p b 2 3 8 U加权平均年龄为( 1 3 1 1 ) Ma , 代表 了该斑岩体 的侵位年龄 , 与花 山复式岩体第二 期的侵入年龄一致。根据该隐伏岩体的岩性及岩相 学特 征, 说 明其 具有 I 型花 岗岩 的特征。红庄、 元 岭、 南坪等金矿床在空间上位于石瑶沟 隐伏岩体 四 周 2 0 0 0 3 0 0 0 m范围内, 围绕该隐伏岩体分布 。 2 4 矿( 化 ) 体特征 红庄矿区的金矿( 化 ) 体全部赋存在近 E w 向构 造带内, 带内蚀变强烈( 图 3 ) 。矿区内目前 己发现含 金构造蚀变带 2 0余条 , 以近 E W 向为主, 其次为 N E 向、 NN E向, 少量为 Nw 向。其 中, 规模较 大、 具工 业意义的 3条含矿构造蚀变 带均 为近 E W 向, 向北 陡倾 , 自北 向南 依 次 近 平 行 分 布 。 主 矿 带 为 9 6 2 3 4 号矿 带 , 位 于 最南 部 , 占红庄 金矿 床 金储 量 的8 5 以 安 山岩 大 理 岩 金矿体 钻 孔 图 3 红庄庄矿 区 4 7 、 4 9号勘探线剖 而示 意图 Fi g 3 S ch e ma t i c g e o l o g i ca l s e ct i o n a l o n g No 4 7 a n d No 4 9 e x p l o r a t i o n l in e s i n t h e Ho n g z h u a n g o r e d i s t r i ct 第 3 3 卷第 2期 侯红星等 :熊耳 山地区红庄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 因 3 5 5 上 。矿体主要呈似层状、 脉状, 次为透镜状, 具有上 贫下富、 上薄下厚的特点, 但相对较厚的矿体 向深部 又有重新变薄变贫的趋势 。矿体沿走向和倾 向均变 化较大 , 分枝复合、 膨大缩小特点明显, 其形态、 产状 与构造带密切相关。 2 5 矿石特征 红庄金矿床 的矿 石类型 以金一 多金属硫化物 型 为主 ( 8 0 ) , 其次为金一 黄铁矿 型。前者 呈浸染状、 脉状构造, 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 方铅矿、 闪锌矿 、 黄铜矿等, 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 、 绢云母、 绿泥石; 后 者呈浸染状构造, 矿石矿物 以黄铁矿为主 , 脉石矿物 以石英、 绢云母为主。矿石 中的金矿物主要 为 自然 金, 镜下呈不规则粒状 、 枝叉状、 细脉状、 角砾状、 近 圆粒状 、 板状、 片状、 丝状等, 以中、 细粒金为主, 存在 形式以粒间金为主, 其次 为裂 隙金和包体金 。黄铁 矿主要呈 自形一 半 白形晶粒状或他形 晶粒状集 合体 分散在石英及其他脉石矿物 间, 立方体 自形 晶黄铁 矿常见。方铅矿 以半 自形一 他形 晶粒状分布在 黄铁 矿 与脉石矿物粒问、 闪锌矿与脉石矿物粒间或脉石 矿物粒间。 经野外观察和室 内研 究, 结合矿石结构构造及 矿物共 生组合特征, 将红庄金矿床 的成矿过程划分 为 3个成矿阶段( 表 1 ) 。 ( 1 ) 早 期含黄铁矿一 石 英 阶段 是成矿 早期阶 段, 主要形成细脉状石英和结晶较粗的 白形黄铁矿, 呈团块状 、 脉状充填于岩石的破碎裂隙中, 矿物共生 组合为黄铁矿一 自然金一 石英组 合, 围岩产 生绿泥石 化、 绢云母化等蚀变 。 ( 2 ) 金一 多金属硫 化物一 石英 阶段 是成矿 的主 要阶段, 有多种硫化物与金共生, 主要为黄铁矿、 方 铅矿 、 闪锌矿及少量黄铜矿 、 磁黄铁矿 。石英为灰 白 色, 中一 细粒 状, 透 明度 较好, 多 分布 在岩 石 的裂 隙 中, 有时形成密集细脉带。黄铁矿特别发育, 呈细粒 一微细粒集合体或 团块状、 细脉状产 出; 方铅矿 呈 自 形一 半 自形与闪锌矿共生或单独产 出; 偶见黄铜矿 、 磁黄铁矿等 。 矿物共 生组合有 : 多金属硫化物一 自然 表 1 各成矿期、 成矿阶段及主要矿物生成顺序 Ta ble 1 M ine r a l- f o r min g s e qu e nce in o r e - for ming p e r io d s a nd me t al lo g e nic s t a g e s 成 矿 阶 段 早期含黄铁矿一 石英阶段 金一 多金属硫化物一 石英阶段 晚期石英阶段 矿 石 英 - 一 黄 铁 矿 方 铅 矿 闪 锌 矿 黄 铜 矿 一 - 一 - 一 一 磁 黄铁矿 一 - 一 自 然 金 银 金 矿 - - 一一 铅 金 矿 钾 长 石 绿 泥 石 绢 云 母 _ 自 云 石 方 解 石 3 5 6 矿 床 地 质 2 0 1 4住 金一 石英组合, 多金属硫化物一 自然金一 石英、 钾长石组 合 。围岩产生硅化、 绢云母化 、 钾化等蚀变。 ( 3) 晚期石英 阶段属成矿 晚期阶段, 石英多 为烟灰色一 暗灰色 , 呈细脉状分布在前两个阶段的岩 石和矿物的裂隙及 围岩 中, 分布不广 , 有时伴有方解 石 、 白云石。黄铁矿含量相对减少, 呈细粒状或细脉 状分布。矿物共生组合为黄铁矿一 自然金一 石英组合。 围岩产生硅化、 绢云母化、 绿泥石化等蚀变。 2 6 矿化蚀变特征 矿区内矿化蚀变的特 点主要与动力变质和热液 矿化作用 的影响密切相关。矿区的围岩蚀变主要沿 构造断裂带分布 , 形成了一套含金蚀变碎裂岩。蚀 变带宽度不等, 与矿体规模、 矿化程度密切相关, 矿 体厚度大、 矿化强烈 的部位, 蚀变带的宽度大, 反之 则窄小。主 要矿化蚀变 为硅化、 钾化、 黄铁 绢英岩 化、 青磐岩化 , 次为绢云母化、 黄铁矿 化、 方铅矿化、 高岭石化。地表及 浅部蚀变强烈, 往深部或远离矿 体 , 蚀变渐趋变弱 。金矿化与钾化、 硅化、 黄铁绢英 岩化蚀变关系密切 , 蚀变越强, 金品位越高。围岩蚀 变主要分布于矿体两侧, 且近矿体部位蚀变增强, 远 离矿体蚀变减弱。从矿脉 向两侧, 根据蚀变强度可 划分为团块状、 面状钾化和硅化一细脉一 网脉状硅化 和碳酸盐化叠加一 黄铁绢英岩化一 青磐岩化 ; 从上 到下大致为青磐岩化、 碳酸盐化一 绢云母化一黄铁 绢英岩化、 碳酸盐化一钾化。 3 矿床成因分析 3 1 成矿地质背景 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在晚三叠世完成碰撞拼合 后( 张国伟等, 2 0 0 1 ) , 作为秦岭造 山带一部分的熊耳 山地区进入 了陆一 陆碰撞演化阶段 , 形成 了 白北至南 的逆冲推覆构造系。马超营断裂带和洛宁 山前断裂 即是该构造系的部分。毛景文等( 2 0 0 2 ) 经研究认 为, 华北克拉通及其邻区的中生代金属矿床大规模 成矿作用 可划分 为 3个 重要时期:2 0 01 6 0 Ma 、 1 4 0 Ma 左右和 1 3 0 1 1 0 Ma , 分别对应着华北与扬 子两大板块碰撞后陆 内造 山和伸展、 南北主应力场 向东西主应力场构造体制大转折以及东西 向岩石圈 大规模减薄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目前多数研究者认 为, 东西长约 2 0 0 k m、 深度 3 4 3 8 k m 的马超营 断 裂带作为扬子 陆块与华北陆块碰撞的形迹 , 大约形 成于 1 4 0 0 Ma ( 胡受奚等 , 1 9 9 8 ) , 在中生代扬子陆块 与华北陆块碰撞期 间是一个 向北倾 的 A型俯冲带 ( 陆一 陆俯冲) , 且在燕 山期 有多次强烈活动( 胡受奚 等 , 1 9 9 7 : 陈衍 景等, 1 9 9 2 ; 2 0 0 4 ; 范宏瑞 等, 1 9 9 4 b ; 1 9 9 8 : C h e n e t a 1 , 2 0 0 8 ) 。C h e n等( 2 0 0 8 ) 通过研究 熊耳山地区上宫大型金矿床 3期金的热液成矿作用 ( 2 4 2 Ma 、 1 6 5 Ma 和 1 1 3 Ma ) , 认 为 其 形成 的 动力 学 背景分别对应于早期碰撞挤压、 中期挤压一 伸展转换 以及后期伸展 3种环境( 图 4 ) , 期间发生了强烈的岩 浆活动, 形成 了花 山花 岗岩体 ( 1 6 0 1 1 0 Ma ) 。同 时, 根据熊耳 山地 区燕 山期花 岗岩和主要金矿床的 形成时代( 李永峰, 2 0 0 5 ; 邱庆伦等 , 2 0 0 8 ; 唐 克非等, 2 0 0 9 ; 王卫星等, 2 0 0 7 ) 可 知, 五丈 山、 花 山和合峪花 岗岩体的成岩 时代为燕山早期和 中期, 金矿床 的成 矿年代则集中在燕 山中期和晚期。燕 山期的大规模 花 岗岩浆活动和金成矿作用 , 与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的演化 相对 应 。 3 2控矿因素 熊耳 山地 区金矿成矿系列属于构造蚀变岩型, 赋矿地层 主要为熊耳群和 太华群, E W 向深人断裂 ( 马超营) 和区域性不整合面( 洛宁 山前推覆构造 ) 控 制 了熊耳山金成矿带的分布 , NE向断裂与 E W 向断 裂的交汇部位控制 了金矿床 的定位 , 如康 山、 上 宫、 红庄、 北岭、 前河等大型金矿床均产于深大断裂或不 整合面与 N E 向断裂 的交叉处, 围绕燕 山期花 岗岩 体周边分布 。花 岗岩的活动为成矿物质活化和迁移 提供 了热源和动力 , 同期 的断裂构造创造 了构造蚀 变岩型金矿 的“ 源、 运、 储 ” 条件( 王长明等 , 2 0 0 5 ; 朱 嘉伟等, 2 0 0 8 ) 。 红庄矿区的金矿体主要受控 于矿化构造蚀变带 的规 模 和 形 态 , 矿 体 的产 状 与 蚀 变 带 的产 状 基 本 一 致( 图 3 , 图 5 ) , 金矿 体 本 身就 是矿 化蚀 变 带 ( 图 5 A) , 形成 了蚀变碎裂岩( 图 5 13) , 局部形成 断层 泥 ( 图 5 C) , 在平面和剖面上均 具分枝复合、 膨大缩小 等厚度变化较大的特点, 在破碎带的强蚀变地段、 多 次构造复合部位易形成金的工业矿体。马超营 断裂 带的多期活动 以及 由此引起的多次热液作用是金成 矿 的主 要 因素 。 3 3流体包裹体测试 本文对红庄矿 区主要矿 脉不 同标高、 不 同部位 矿石中白云石 内的流体包裹体进行 了测试。测试结 果( 表 2 ) 显示, 其流体包裹体可分为 2期: 第 1期为 中温期 , 冰 点温 度为 一2 8 3 5 , 均 一温度 为 1 9 2 -3 0 2 , 盐度 叫( Na C l ) 为4 6 5 。 7 , 密度 第 3 3卷 第 2期 侯红星等:熊耳 山地 区红庄金矿床 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3 5 7 图 4 红庄 金矿床 形成的构造 地质背景示意 图( 底 图据 C h e n e t a 1 , 2 0 0 8 ) Fi g4h e ma t i c g e o l o g i ca l t e ct o n i c t t i n g ma p s h o wi n g f o ma a t i o n o f t h e Ho n g z h u a n g g o l d d e F ) ( t ( b a s e ma p a f t e r C h e n e t a 1 ,2 0 0 8) 为 0 7 7 I 0 9 1 0 g cm3 , 形成压力为( 5 1 28 1 5 ) l0 P a , 估算形成深度为 1 7 2 7 1 k m; 第 2期为低 温期, 冰 点温度 为 一1 0 一1 2 , 均一温度为 1 1 2 1 5 0 , 盐度 乞 c, ( N a C I )为 1 7 2 0 , 密度为 0 9 3 2 0 9 6 1 g C l ll 3 , 形 成 力为 ( 2 7 0 3 7 0 ) 1 0 5 P a , 估 算形 成深 度 为 0 9 1 2 3 k m。这 表 明红 庄 金 矿区 少存在 2期含矿热液活动, 一次为中温热液, 一 次为低 温热液 。后 一 期热 液 的温度及 盐度 的 降 低 , 町能是 受到 人气 水加 入 的影响 。 3 4热液 及矿 质来 源 根据前人大量 的同位素研 究成果 , 熊耳 【 L 地区 金成矿作用的热液 和物质来源, 可概括为 4种 认识 ( 朱嘉伟 , 2 0 0 8 ) : 来源 丁人华群变质杂岩和熊耳 群火I l J 岩 : 来源 区内的花 岗岩体; 来源于上 地幔; 多来源 ( 陈衍 景等, 1 9 9 2 : 2 0 0 3 ; 2 0 0 4 ; 范宏 瑞等, 1 9 9 4 a ) 。近年来, 多数研究者趋 向于金成矿热 液和成矿物质具有 多种来源。根据该地区元岭、 红 庄等矿区金矿石 内多金属硫 化物的稳定同位 素( S 、 O、 H) 研究资料( 胡受奚等 , 1 9 9 4 ; 罗铭玖等 , l9 9 l; 卢 欣祥 等, 2 0 0 3 ) , 金 矿 石 的 S值 为 一3 3 l 8 0 。 , 平均为 3 2 , O值 为 4 1 4 一6 2 3 , 6 博 D值为 一8 4 1 1 0 。 一9 9 5 3 5 。研究资料表明, 多数 金矿 石 样 品 的 S值 为低 的 值 , 塔 式效 应 比 较 明显 , 推测为下地壳深源或幔源 。早期( 黄铁矿 ) 硫 同位素为小的正值 , 随着矿化作用的进行、 热液f S的消耗、 方铅 等 多金属硫化物的沉淀, 热液的 f ( o 2 ) 升高, 导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