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死刑制度的演变和发展(一).doc_第1页
浅谈中国死刑制度的演变和发展(一).doc_第2页
浅谈中国死刑制度的演变和发展(一).doc_第3页
浅谈中国死刑制度的演变和发展(一).doc_第4页
浅谈中国死刑制度的演变和发展(一).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中国死刑制度的演变与发展摘要1关键词1引言1一、死刑制度的演变2(一)、死刑制度的历史2(二)、死刑的演变2二、死刑制度的发展3三、我国死刑制度的未来发展5总结5参考文献5摘要 自从意大利著名的刑法学家系统的论证了死刑的不人道性、残酷性和不必要性之后,又提出废除死刑的观念,人们开始对死刑的功能和价值进行重新评估,并将死刑和人权结合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人权运动也对死刑的态度由最初的放任发展到如今的限制和废除,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参与到死刑制度的限制和废除之中去了。在这一趋势的影响下,许多国家都废除了死刑制度,在2009年就有九十五个国家在法律上废止了死刑制度,在这一趋势的影响之下,我国将不可避免的加入这一浪潮之中。我国的死刑立法沿着“保留并限制死刑扩张死刑态势明显死刑扩张趋势弱化”的方向发展,虽然我国现在无法废除死刑制度,但是结合我国的国民态度和我国的具体国情分析,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国民素质的逐渐提高,我国逐渐走向死刑废除方向。关键词 死刑制度;演变;发展引言 根据我国古代社会类型的不同,本文浅析从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最后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古代死刑制度的演变,总结该阶段的死刑发展趋势,进而结合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的内容分析我国当下死刑发展趋势.现如今,逐步取消死刑的罪名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我国立法机关一直通过刑法修正案的方式废除一些罪名的死刑,并且限制死刑的适用.尽管如此,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全面消灭我国的死刑设置并不符合我国当下的国情,要明确将死刑趋于最小化并不等同于将死刑消灭为零,生杀予夺需要慎之又慎.一、死刑制度的演变(一)、死刑制度的历史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地域宽广,疆土辽阔的大国,尽管古代的法律还处于蒙昧的状态,但古代的皇帝常常亲鞫狱案,实 行言词审理,而后才定生杀。最早的时候,死刑在我国古代就已经被运用。它来源于原始社会的血亲复仇,历史和国家的历史一样久远,从其产生到现在已有几千年了。在北魏的时候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死刑复核制度,即只要判处死刑不论是立即执行,抑或缓期执行,都必须报请中央司法机关复核,然后交由最高统治者进行核准。这套完整的死刑复核制度确立于 北魏,定型于隋唐,完善于明清,一度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在滚滚历史长河中,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最古老、最严厉的刑罚,死刑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曾发挥积极的作用,捍卫了国家政权的根基,维护了社会的持续稳定。但随着世界人权观念的普及和各国对于死刑制度的持续声讨,废除死刑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国际潮流。国内主张限制和废除死刑的呼声日益高涨,我国死刑制度亟待进一步发展完善,所以从古今中外死刑的历史演变中分析死刑制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完善,死刑不断的演变发展到如今的形式。死刑是最古老的刑种之一,是人类社会应用最久的刑罚。死刑早在自由刑和罚金应用很久以前就存在了,最初死刑的产生与原始的活人祭祀和血亲复仇等有关,用来处罚那些触犯传统禁忌的罪人,以平息神灵的愤怒,或被用作治国手段以安定社会秩序。着眼于中国的历史,在夏朝的时候刑罚的制度已经基本确立。晋书刑罚志中记载夏代有五刑共三千条,分为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夏朝的死刑统称为大辟,主要有诛、杀、戮、孥戮四种。商朝在继承夏朝五刑的同时又进行了发展,尤其是在商纣王的时期又更新了很多残酷的刑罚手段。主要有炮烙、醢、脯、剖心、剔刳。到了西周又出现了许多新的死刑方式,磬、磔、脯、踣、车裂、腰斩等。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由奴隶制社会转变为封建制社会的同时,秦朝的刑罚更加严重,秦简中就记载了十一种死刑:戮、弃市、磔、定杀、腰斩、车裂、枭首、凿颠、囊扑、阬、绞。到了汉代的时候死刑方式大大减少就剩下弃市、枭首、腰斩三种。到了唐亡宋兴的时候,凌迟这个残酷的刑罚开始兴起,凌迟这项刑罚起于五代兴许宋代,宋仁宗喜欢使用凌迟刑,到了神宗的时候凌迟已经成了长刑。到了清末修律的时候,废除了一些残酷的刑罚手段,由此可见,中国的死刑由来之久。(二)、死刑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毛主席少杀、慎杀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党提出了保留死刑,但严格限制死刑的政策,这一政策长期指导我国的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这一时间,中国没有刑法典,大部分受到政策的影响,刑法立法很薄弱,只有屈指可数的单行刑法。在这段时间里审判刑事案件时主要是依靠政策进行定罪量刑的,而不是依靠法律。如1951年的惩治反革命条例、妨害国家货币治罪暂行条例,1952年的惩治贪污条例等。这些单行刑法涉及的死刑罪名主要是反革命罪,包括背叛祖国罪、策动叛变罪、持械聚众叛乱罪、间谍罪、资敌罪、利用封建会道门进行反革命活动罪、反革命破坏罪、反革命杀害罪,以及贪污罪、伪造国家货币罪等。1956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对审判实践中适用的罪名、刑种和量刑幅度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从这个总结中可以看出,审判实践中曾经适用过的死刑罪名,除了上述单行刑法所列举的以外,还有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致死)罪,强奸妇女罪,惯窃、惯骗罪,虐待致死罪,毁损通讯设备罪,制造假药罪,盗卖、盗运珍贵文物罪等。这些普通刑事犯罪被判处死刑,并非依据法律上的明文规定,而是依据“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精神。直到1979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一切可判处死刑的罪行,才统一由刑法典加以规定。“79刑法”规定可判处死刑的罪名有27种,其中属于反革命罪的有14种,包括背叛祖国阴谋罪、颠覆政府罪、阴谋分裂国家罪、策动叛乱罪、间谍罪、资敌罪、组织越狱罪等,属于普通刑事犯罪的有13种,包括放火罪、决水罪、投毒罪、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交通设备罪、强奸罪、抢劫罪等。“79刑法”分则没有包括军人违反职责罪,该类罪由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军人违反职责罪暂行条例单独规定,涉及的死刑罪名共有11种。该条例实际上是刑法典的续篇,而依照刑法典连同该条例的规定,可判处死刑的罪名共计38种。需要指出的是,“79刑法”对死刑的设置持非常谨慎的态度,除了在分则中极力控制死刑的罪种数外,还在总则中对死刑的适用作了严格的限制。比如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犯罪的时候不满18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实行劳动改造,以观后效”,“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这些限制深刻体现了“严肃与谨慎相结合”的方针。“79刑法”实施不久,国内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鉴于经济领域和社会治安领域犯罪活动十分猖獗,国家先后开展了严厉打击严重经济犯罪和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犯罪的斗争。与“严打”斗争相适应,国家立法机关也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单行刑法,对“79刑法”进行了修改补充,其中在死刑的罪种上有了较大增长。比如,1982年3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将走私、投机倒把、盗窃、贩毒、盗运珍贵文物出口、受贿罪的法定最高刑确定于死刑;1983年9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将流氓罪、拐卖人口罪、引诱、容留妇女卖淫罪等罪的法定最高刑修改确定为死刑,当时的“严打”环境下,许多人就是以流氓罪而被枪毙的。经过1982年至1995年多个单行刑法的修改补充,总共增加了33种死刑罪名,因此在1997年修订刑法典之前,我国刑法立法中涉及可判处死刑的罪名,总共有71种。1997年刑法典在总则中对死刑的适用对象作了更精确的表述,删除原刑法典中对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犯可以判处死缓的不妥规定,对死刑的执行方法增设“注射”方法,并对死缓制度作进一步完善,在分则编对可判处死刑的罪种数基本上没有大的动作,只是略作调整,略有减少,使得“97刑法”分则仍然保持着68种罪挂有死刑。此后至今的死刑刑事立法则一直处于平稳状态。二、死刑制度的发展 死刑又被称为生命刑,是一种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严重刑罚。死刑具有两大功能:剥夺生命和心理威慑,作为剥夺犯罪人生命的、最严厉的刑罚手段,死刑制度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持续牵绕着无数思想家的智慧,并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在当下的中国,死刑制度改革是备受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它的成败与我国刑事法治的进步以及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休戚相关。在人权日益昭彰的国际大趋势下,死刑作为曾经在人类刑罚史上留下浓重印记的刑罚制度已经日益失去生存的社会根基,受到现实和伦理的双重拷问,限制、减少乃至废止死刑已成为世界各国保障人权的必要手段。截至2009年4月30日,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废止死刑的国家已多达138个,而在法律上保留死刑并在实践中适用死刑的国家现在仅为59个。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2009年11月19日,俄罗斯联邦宪法法院宣布在2010年后不再适用死刑,在法律上彻底废止了死刑。在我国,学者们的一致意见是,对待死刑问题必须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模式,有步骤、有计划地逐步限制、减少死刑的适用,为全面废止死刑开辟道路,以2007年1月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全面收回死刑案件的核准权为标志,司法实务界也开启了死刑制度改革的新探索。2010年8月23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草案)(以下简称刑法修正案(八)(草案),提出拟取消13种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和免除已满75周岁老年人的死刑。我们欣喜地看到,限制和逐步减少死刑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实务界和理论界的共识,死刑改革即将在我国取得重大进展。 今年8月,刑法修正案(八)(草案)的出台无疑是我国死刑立法改革富有实效的大举动。该草案的说明指出,此次刑法修改的重点是落实中央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要求,完善死刑法律规定,适当减少死刑罪名,调整死刑与无期徒刑、有期徒刑之间的结构关系。拟建议取消几年来较少适用或者基本未适用过的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具体包括:走私文物罪,走私贵重金属罪,走私珍贵动物、珍贵动物制品罪,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票据诈骗罪,金融凭证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伪造、出售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盗窃罪,传授犯罪方法罪,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盗掘古人类化石、古脊椎动物化石罪。以上拟取消的13个死刑罪名,占死刑罪名总数的19.1%。除此之外,该草案还拟免除已满75周岁老年人的死刑。刑法修正案(八)(草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死刑立法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里程碑。法治与人权息息相关、互为因果,在人权观念衍生及深入发展的当今,法治是实现人权的必要保障,而刑法作为后盾性质的惩罚法,承载着国家予夺自由甚至生命的专属权力,因此,倡导刑法的人权保障功能尤显重要。而死刑作为剥夺人的生命的最严厉的刑罚,其改革无疑将会是国家人权事业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第二,是对我国死刑政策的贯彻与实现。在整个刑罚体系中,死刑是应对最严重犯罪的不得已的最后手段,我国根据不同时期的任务和对犯罪作斗争的需要,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死刑政策。现阶段,“保留死刑,严格控制死刑”是我国的死刑政策,贯彻这一政策首先需要在刑事立法上严格限制死刑罪名以及细化死刑的适用标准。在人权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国家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的今天,如果仍然固守传统报应观念,以我国国情的特殊性为借口,继续对严重刑事犯罪大量适用死刑,不仅与我国的死刑政策相悖,不利于我国整体法制环境的改善与提高,而且阻碍民众的法制观念在更高层次的发展。第三,为我国死刑立法改革首开先河。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坚定地走出了我国死刑立法改革的第一步,虽然有学者提出,应当取消的非暴力死刑罪名远不止13个,但是应当看到,立法应始终持谨慎的态度,将已经论证成熟的东西写下来,因此这一步是极为稳健的。首先,对这些犯罪取消死刑符合罪刑均衡原则的要求,不会触及民众的价值情感。罪刑均衡原则要求刑罚所剥夺的犯罪人的权益与犯罪行为所侵害的权益大致相当,而非暴力犯罪并不以他人生命为侵害对象,其社会危害性明显有别于故意杀人等暴力犯罪,尚不能视为罪行极其严重,但两者之法定最高刑同为死刑,这无疑有悖于罪刑均衡原则的要求。因此,死刑立法改革应以废止那些不触及人类根本伦理、民众报应情感不是很强烈的犯罪的死刑为起点,由浅入深、由轻到重地依次展开,而这类犯罪危害性最小的当属非暴力犯罪中的经济犯罪(不包括贪污罪、受贿罪)。对经济犯罪不设置死刑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对这些犯罪适用死刑无疑是对人性过于苛刻地期待,也意味着对生命价值的贬低。其次,对这些犯罪取消死刑符合我国司法的实际情况,不会引起适用上的强烈反差。由于这些拟废除的死刑罪名都是司法中极少适用死刑的罪名,将这些实际上搁置不用的死刑予以废除,既不会在司法实践中引起什么不适,而且还能清理我国刑法中与司法实践严重脱节的条文,为死刑进一步的立法改革开辟道路。三、我国死刑制度的未来发展 死刑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刑法问题,更是一种观念、文化等诸多社会因素,错综复杂,这就决定了我国死刑立法改革势必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会遭遇各种各样的现实困难。首先,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项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在刑事法治领域表现为经济犯罪、贪腐型职务犯罪以及恶性侵犯人身权利等的犯罪频发,民众对惩治这些犯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