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农业科研机构技术转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pdf_第1页
省级农业科研机构技术转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pdf_第2页
省级农业科研机构技术转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pdf_第3页
省级农业科研机构技术转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章编号: 1001-8611(2014)06-0060-04 省级农业科研机构技术转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吕迎春樊廷录张正英杨封科李国锋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处兰州730070) 摘要: 文章基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技术转移工作的实践, 总结了其在农业技术转移方面取得的成效以及形成的六种技术转移 模式, 并就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转移与转化工作, 从健全运行机制、 提高源头创新和有效供给、 改革评价体系、 构建托管平台、 建 立信息传递网络、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省级农业科研机构; 技术转移; 实践; 模式 Practices and Thinking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ransfer in Provincial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Lv Yingchun Fan Tinglu Zhang Zhengying Yang Fengke Li Guofeng (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73007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practices of agriculture technology transfer (ATT) in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chievements at ATT were summarized and six ATT models were formed in the paper. As for enhanc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transformation,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rom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movement mechanism, increasing original innovations and available supplies, reforming appraisal system, constructing hosting platform, establishing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network, and improving farmers cultural qualities. Key Words: Provincial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ransfer; Practices; Models 中图分类号: S-3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4-06-21 基金项目: 科技部国家农业技术转移服务及平台建设项目 (2012GH561855) 作者简介: 吕迎春 (1968-) , 女, 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 农业科研管理。 第 33 卷 第 6 期 2014 年12 月 农业科技管理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33, No.6 Dec, 2014 技术转移 (Technology Transfer) 又叫科技成果转 化, 是指技术从一个地方以某种形式转移到另一个 地方。农业技术转移是指农业科教机构、 涉农企业 及其他农业技术持有者向农业生产者转移农业技术 成果的过程, 包括技术转让、 技术转化和技术扩散等 环节1。2008 年 8 月以来, 科技部先后启动建设了 5 批 371 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通过探索和完善国 家技术转移体系和有效运行机制, 加快了知识流动和 技术转移, 推动了全国技术转移工作的深入开展2。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为第三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 构之一, 针对甘肃省省情, 探索了农业技术转移的模 式与路径,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农业技术转移取得的主要成效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技术转移工作以 14 个专业研 究所和 3 个试验农场, 以及 12 个农业部现代农业产 业技术体系试验站、 18 个农村综合试验站、 10 个工 程技术研发中心及重点实验室和 11 个中小型科技 企业为主体, 每年有 400 多人从事技术研发与转移 工作。“十一五” 以来, 全院把推进农业技术转移应用作 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每年投入技术研发经费 5 000 多万元、 技术转移及转化经费 1 500 多万元, 转 移示范面积达到 1 170 万 hm2, 新增粮食 53 亿 kg、 油 料 1.7 亿 kg, 成果应用率达到 85%以上。 1.1强化品种源头创新与应用, 支撑全省粮食和主 要农产品生产 “十一五” 以来,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先后选育出马铃薯、 啤酒大麦、 胡麻、 小麦、 玉米、 小 杂粮和蔬菜等农作物新品种 96 个, 促进了农作物品 种更新换代, 为全省粮食总产由 “十五” 末的 836.9 万 t 上升到 1 100 万 t 作出了贡献。选育推广的陇薯系 列马铃薯新品种占甘肃马铃薯种植面积的 1/2 以上, 占西北地区年种植面积的 1/4 以上; 选育的甘啤系列 啤酒大麦品种占甘肃产区 95%以上, 占全国啤酒大 麦播种面积的 1/3 以上; 选育的陇亚系列胡麻新品种 占全国胡麻播种面积的 40%, 选育出了世界首例胡 麻杂交种陇亚杂 1 号和 2 号; 抗锈抗旱小麦新品种 选育及推广工程入选甘肃 60 年成就地标。 1.2集成创新应用节本增效技术, 提高农业产量和 资源利用率一是完善了以全膜双垄沟集雨和秋覆 膜保墒为主的旱作玉米节水技术, 配套耐密品种、 一 增四改和机械化覆膜等技术, 创造了旱地玉米高产 吨粮田; 提出了全膜覆土穴播小麦、 苹果高光效树形 修剪及垄膜集水、 垄作沟灌等重大节水高效技术, 创 新了绿肥生产与应用技术模式。二是集成示范了河 西沙石荒漠地日光温室蔬菜有机生态种植及设施食 用菌高效栽培、 苹果和高原夏菜标准化生产等高效 技术, 研究提出了马铃薯试管薯生产环境控制及大 田直播关键技术。三是实施以调整种植结构和抗病 品种基因优化布局为主的小麦条锈病防控策略, 推 广了一批抗锈耐锈新品种, 为确保国家小麦安全生 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3研制中试农业新产品和新材料, 提高农产品附 加值研制开发出了纳米 SiOx 专用保鲜果蜡、 果蔬 保鲜剂、 护色剂和马铃薯抑芽剂, 以及植物源农药、 新型植物源农药表面活性剂、 啤酒大麦和马铃薯专 用肥等, 建立了中试车间。设计研制了小麦玉米带 田小型收割机械, 改造完善了垄作沟灌播种机械, 设 计建造了 “日光温室+集热器+水循环式换热器” 果蔬 太阳能脱水干燥车间。 1.4注重技术转移服务及培训, 提高了技术转移效 果一是启动实施了 “三百” 增产增收科技行动, 即 在全院选派 100 名科技人员, 进驻 100 个村 (企业) , 推广 100 项技术, 建立了 “科技人员直接到户, 良种 良法直接到田, 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的技术转化机 制。2013 年, 在全省 58 个贫困县建立 10 个重点示 范村、 86 个示范点, 推广新品种、 新技术和新产品近 200 个, 建立示范区域 2 666.7 hm2。通过承担科技示 范推广项目, 举办各类培训 280 场次, 培训农民 2.2 万人次。二是提炼优选 6 大类 100 项农业新技术和 120 个优势转化品种, 编印了 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 技术 、 科技挂历等宣传培训资料。发布了 甘肃省 不同生态区园艺设施建造技术规范 和 甘肃省适度 规模养殖户及养殖小区单列式牛羊圈舍通用建造技 术规范 , 有效地提高了农业技术转移服务的效率和 效益。 1.5构建技术转移信息服务平台一是设计运行了 技术转移示范平台。系统梳理可促进农业技术转移 服务的项目、 成果、 人才和科技企业等资料, 在院局 域网上设计开发出农业技术转移平台, 并已正式投 入使用。初步建立信息数据库基本框架 4 个, 收录 可在全省转移转化的新品种、 新技术 200 多项, 具有 高级职称的转移服务骨干 160 余人及 11 家科技型企 业档案。二是采取政研企结合的方式, 在兰州、 武 威、 张掖新建农作物良种加工基地 3 个, 建成了果蜡 生产中试车间、 水果打蜡车间、 种衣剂和烟剂农药生 产线、 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等。依托天水、 平 凉、 临夏、 张掖、 白银、 武威等地方农业科研院所, 建 立了 6 个区域创新与技术转移基地, 使技术转移服 务更加快捷高效。 2农业技术转移的主要模式 2.1项目引导模式以承担实施科技推广项目, 如 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国家或省级成果转 化项目、 星火计划项目、 丰收计划、 农业综合开发项 目和院列成果推广项目等,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 新品 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促进技术的完善和提高, 是 目前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推广的重要模式3。甘肃省农 业科学院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提高了具有自主知 识产权的农作物新品种、 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和农 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技术应用率达到 80%以上, 成果转化率达到 60%以上, 发挥了科技促进 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如自 2007 年以来承 担实施的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先后投入财政资金 2 490 万元, 累计示范推广各类农作物新品种 485 个, 新技术 383 项, 示范推广面积达到 1.49 万 hm2。 2.2示范园区带动模式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是指由 政府、 企业、 外商、 农户等社会各界共同投资兴建的 农业高新技术开发、 中试和生产基地, 园区以科、 教、 研及推广部门为技术支持, 对农业新产品及新技术 进行集中试验开发, 凭借其示范效应促进农业科技 成果转化的一种方式4。在全省不同生态区建立了 新品种和新技术展示区, 通过观摩与培训、 科技下乡 等活动, 让政府和农民现场看到技术效果, 极大地促 进了农业技术的转移与转化。如在永昌开展的沙漠 废弃耕地食用菌高效生产模式示范、 静宁和平凉建 立的苹果标准化示范园、 会川马铃薯繁种基地及新 品种展示示范园、 镇原旱作农业技术示范和皋兰高 原夏菜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等, 对推动当地区域特色 产业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2.3科研单位主导模式即农业科研院所积极与地 方政府对接, 采取向地方派遣科技副职领导、 科技特 派员、 共建科研教学推广基地等方式, 加强科研活动 61 吕迎春等: 省级农业科研机构技术转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第6期 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 试验、 示范和推广科技成 果 5。一是实施 “开放办院” 战略, 先后与省内 10 多 个市州签订了院地合作协议, 为促进科技与地方经 济结合,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改造提升传统农业, 加 快现代农业发展搭建了平台。二是通过省委组织部 干部挂职锻炼活动, 每年选派一批县处级干部和高 级研究人员到市县挂职, 建立政产学研结合机制, 加 快科技成果服务地方农业的步伐。同时, 通过干部 挂职, 协调地方科技和行政等资源, 有效解决了全院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不足、 科技与生产脱节和成果转 化线短等重大难题。 2.4产业经营模式该模式是以市场为主导, 企业 作为技术转移主体, 完成客体的传播与实施, 使农业 科技成果通过市场作用到达农户, 实现企业、 农户双 赢的一种模式4。甘肃绿星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积极开拓市场, 销售网络已覆盖全国 30 多个省、 市 和自治区, 年销售额超过 450 万元, 西瓜、 辣椒等瓜 菜类作物新品种的转化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啤 酒大麦研究开发中心通过 “公司+基地+农户 (场) ” 的 经营模式, 实行 “科、 工、 贸” 全方位一体化经营服务, 主营的甘啤系列啤酒大麦新品种在全省的应用率达 到 90%以上, 其销售量占全国销售份额的 30%以上。 2.5技术市场交易模式即利用技术市场的平台, 促进成果供求双方交流, 开展科技成果交易5, 通过 技术有偿转让, 加速技术的转移转化。如甘肃省润 源农产品开发公司, 将微波-压差膨化生产苹果脆片 的工艺技术, 转让给甘肃长河、 庆阳宝源和正宁金牛三 家公司, 每年生产苹果脆片 69 万 kg, 企业产值 6 210 万元, 利税 1 570 万元。 2.6技术入股模式即通过技术入股形式参与公司 运作, 加速技术转移转化。如甘肃民圣农业科技有限 责任公司、 甘肃一航薯业有限责任公司等, 采取职工入 股、 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等办法, 加快了自主培育蔬 菜、 马铃薯良种的开发速度, 加快了技术转移进程。 3农业技术转移的制约因素 农业技术转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工作环节 多, 受制因素多, 具有系统性、 综合性、 多样性和时效 性等特点6。目前, 我国每年约有 6 0007 000 项农 业科研成果问世, 但其转化率仅为 40左右, 远低于 发达国家 70%80的水平7, 在体制机制、 政策扶 持和环境建设上, 都存在不少问题, 制约了科技在现 代农业发展中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发挥8。 3.1转化机制不健全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仍 然是利用行政手段的推广体系, 在运行中存在不少 弊端, 主要表现为农业科研、 技术推广部门与农民彼 此分离, 缺乏统筹协调。一方面, 农业科研和推广分 属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 二者之间没有建立起经常 连接的机制, 致使农业科技系统内部技术转移的效 率低下; 另一方面, 农技推广工作与农民之间缺乏有 效联系, 农民获得新技术信息的机会较少, 致使技术 创新成果扩散、 转化的速度降低, 范围也相应缩小9。 3.2技术源头创新与产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由于 科研立项机制与农业产业发展需求错位, 科研项目 选题与生产脱节, 导致部分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连 接不够紧密, 创新性差、 成熟度低, 转化价值不高, 甚 至不具有转化的价值10。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是轻 简化、 集约化和机械化程度较高的配套集成技术, 但 在具体立项中, 项目过于零散、 杂乱, 单项技术多, 难 以实现技术的有机衔接和配套集成。还有部分农业 科技成果、 品种和专利虽有技术上的先进性, 但缺乏 后续的中试示范及技术熟化过程, 很难推广应用3。 3.3缺少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科技评价体制改革 滞后, 目前, 科研人员在注重成果和论文的评价机制 导向下,“重研究, 轻转化” 的倾向依然存在, 对创新 成果的评价 “重专家评价, 轻生产检验” , 不是以解决 生产实际问题和满足市场需求为标准, 同时, 多数农 业科研单位在职称评定、 职务晋升和工资分配等方 面, 对农业科研推广人员不够重视, 影响了其工作积 极性, 降低了科技成果转化率11。 3.4投资渠道有限农业生产周期较长, 农业科技 成果转化难度大、 风险高, 因而经济效益不稳定。农 业科技转化风险与利益共担的机制不健全, 农户、 农 业企业及科研机构缺乏投入的信心, 农业科技成果 转化的投资渠道受到制约。目前, 农业科技投资的 主体仍然是各级政府, 科研机构特别是农业龙头企 业的科技投入不足, 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速 度和规模。 3.5技术应用主体能力不足目前, 农民知识水平 普遍偏低, 农村劳动力大部分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传统习惯在其头脑中根深蒂固, 接受新技术、 新产品 和新信息比较慢。同时,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 大量 青壮年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 农村人口老龄化、 女性 化现象突出, 已成为农业新技术普及应用的障碍。 4加强农业技术转移工作的建议 4.1健全运行机制有效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 机制, 是在政府、 农业科技系统、 农业科技中介系统 第33卷农业科技管理 62 与农业产业系统之间建立的协调互动的联系, 使农 业科研与市场需求趋势相一致, 形成和完善 “政策导 向-科学研究-科技成果-技术产品-示范基地” 的运 行机制, 实现社会效益与自身经济效益相统一。必 须对现有运行机制进行改革与完善, 充分发挥科技 对农业、 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提高科技成果转 化率。 4.2增强源头创新和有效供给农业科技成果必须 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 经济上的合理性和生产上的 可行性等优势, 才能进行有效转化。科研人员要以 社会需求和市场导向为目标, 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 生产, 跟踪服务, 了解农业生产中的现实需求和主要 问题, 因地制宜地选准研究项目。同时, 在研究过程 中, 还要根据生产变化特点、 科技发展的新动向, 不 断完善、 修改课题, 使研究成果不但价值高, 而且易 转化。科研管理部门也应以市场为导向, 对那些技 术先进、 应用性强、 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和有明显经 济效益的选题优先批准立项12。 4.3改革评价体系科技成果转化是由科技成果、 成果转化、 成果需求和科技环境系统等构成的大系 统, 其运行要求有完善的收益分配机制、 约束机制、 激励机制和调控机制等13。改革现有评价体系, 参照 科研创新工作考评体系, 制定出台农业技术转移工 作考核、 奖励的具体措施, 量化对工资奖金分配、 成 果评定、 职称晋升的关联系数, 逐步建立定性定量相 结合的科学、 客观和公正的考核机制, 把参加社会生 产实践、 开展技术转移工作的数量与质量、 对生产的 贡献以及在农民中的影响力等作为评价标准, 调动 科研工作者服务 “三农” 的积极性。 4.4构建托管平台科技成果托管平台是指将由享 受政府资金资助的研发主体和公益性研究机构研发 的新品种、 新材料和新技术等科研成果, 经由法定机 关牵头, 组织农业、 科技和经济等方面的专家进行鉴 定评价, 或通过专利审查、 专家鉴定、 检测、 评估或者 市场以及其他形式的社会确认, 在一定范围内经实 践证明其先进、 成熟和适用, 能取得良好的经济、 社 会和生态效益的科学技术成果, 在保护好科技成果 所有者知识产权的条件下, 由成果所有者交给托管 平台进行托管, 通过平台进行成果汇聚、 成果鉴定与 确认、 成果公示、 成果展示、 成果价值评估和成果交 易等业务, 提高转移效率和效益14。 4.5建立健全信息传递网络加强科研机构和企 业、 农户之间的信息沟通, 建立农业技术信息网络, 搭建科技供求双方的联系桥梁, 使农民迅速获取现 代农业知识和最新科技成果, 科研机构也能从中快 速了解生产中的需求, 更好地促进技术研发和成果 转化。 4.6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要通过加大对农村教 育的投入力度, 推行农业基础教育、 职业教育、 远程 教育和终身教育等, 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 劳动技能 和技术水平, 改变落后观念, 增强科技意识 15, 使科 技能更好地服务于生产, 促进农民增收。 5参考文献 1黄洁容, 刘建峰, 陈栋, 等.省级农科院农业技术转移工 作浅析以广东省农科院为例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