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认知的研究综述.doc_第1页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认知的研究综述.doc_第2页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认知的研究综述.doc_第3页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认知的研究综述.doc_第4页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认知的研究综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 目: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认知的研究综述 姓 名: 董 静 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 业: 社会学 班 级: 社会51 学 号: 2215128 指导教师: 朱考金 职称: 讲师 2008 年 6月 20 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认知的研究综述社会学专业学生 董 静指导教师 朱考金摘要:流动人口子女是一个相对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出身和经历决定了他们在城市接受的教育,对于对自身教育状况的判断。本文从四个方面,即流动儿童对学校学习生活环境的满意度、对城市公立学校及农民工子弟学校的选择趋向度、将来教育意向选择以及学习生活交往群体的广度来入手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做出简要评析,以期能对此问题能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另外还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流动儿童的教育需求,以及产生这种需求的深层次原因。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认知a survey on education cognition of floating children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dong jingtutor zhu kaojinabstract: the childre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s a relatively special group .their origins and their experience in the city had decided their education in the city and their own judgement . this article obtains from four aspects to combs and summarizes .they are the satisfaction of mobile child-to-school learning environment , the choice trend of public school and peasant laborer dependents school ,the exchanges between the groups ,and the intention of future of education . well make a brief assessment , we also expect we can have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this matter. in addition ,it will help the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ir education demand and the deep level reason for it.key words :children of floating people;education;education cognition前言流动儿童随父母在一个不同于其所原本熟识的乡村生活环境的全新城市环境中生活,环境的转换,迫使他们进行自我调节。而学校的学习生活对流动子女来说是其城市生活中的主要部分,因此学校也就成为他们形成社会认知并调整自己行为的主要场所。流动子女在学习生活环境中所产生的某种认知,也成为人们了解该群体,为找寻合理解决面临的问题提供一定依据的途径。流动儿童的这种教育认知因为所就读学校类型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但正是这种差异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流动儿童的教育需求,以及产生这种需求的深层次原因。流动人口子女特指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过程中,随父母(或其他人)来到城镇或在城镇里出生的,人户分离、没有改变户籍登记地的7至15周岁,在流入地居住半年以上的第二代移民,他们是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生活于城市与农村的夹缝之中,生活状态既不同于城市也不同于农村,是一种流动的状态。主要参考了1998年3月2日国家教委、公安部发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张铁道、梁威主编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等文献中关于“流动人口子女”的界定。本文的教育认知,指流动儿童对于自身教育状况的判断,主要包括对学校学习生活环境的满意度、就读学校的选择趋向度、交往群体的广度以及对将来教育意向选择等方面,注重主观心理判断。一、流动儿童就读学校的选择趋向度政府与社会普遍关注流动儿童入学教育问题,并为解决这一问题而积极努力着。制定的许多文件不仅为流动人口子女进入公办学校提供了政策上的规定,也表明了政府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上的立场和解决的主要途径。目前,流动儿童主要有以下几种就学方式。(一)借读于流入地公立学校九城市调查发现,在就学的流动儿童中, 81.5%在公立学校(包括正规市重点和正规市普通)上学。就目前来看,公立学校是接纳流动儿童就学的主渠道。1流入地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以及教育设施、教育环境都相对较好,对流动人口家庭有较强的吸引力。流入地学校参照当地政府生均拨款作为收费标准,吸收流动人口子女自发借读。学校安排儿童插班学习或单独编班。这种学校受到流动人口身份和经济力量的制约较小。(二)就读于流入地简易学校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许多城市规范简易学校的办学标准,制定最基本的办学条件。达到办学条件的学校,经政府批准可称为简易学校,接受教育部门的管理和监督。简易学校虽然只具备最基本的办学条件,但是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满足低收入流动人口家庭子女在暂住期间的受教育需求,在大多数流动人员眼里,专门招收流动人口子女的简易学校“价廉物美”,对收入不高且对子女期望值也不高的流动人员来说,很受青睐,具有一定的市场需求,有积极意义。2 但是这种学校受到流入地政府意志的制约,目前也不普遍。(三)就读于流动人口子弟学校这类学校本质上是一种私立学校,在办学体制、师资力量等方面不能和民办、私立学校相提并论。但是他们也接纳了不少流动儿童少年。打工子弟学校是在城市和城镇现有教育资源不足以完全吸收流动儿童少年条件下的一种合理而必然的选择。由于其有收费低廉、管理灵活、基本上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等优点,受到了流动人口家长的欢迎。(四)在少数地区存在着特殊就学方式1、就读于流入地民办、私立学校。在南方一些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流动人口多以经商为职业,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所以这些地区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少年的私立学校发展较快。这种学校采取“就读费”的制度。这种学校办学条件比较正规。2、就读于流出地政府在流入地举办的学校。某些流出地的人口在流入地居住相对比较集中。针对这一情况,流出地政府经流入地政府同意,自投资金、人力,在流入地办学,吸收本地区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称之为“跟踪学校”。3流动人口在学校的选择趋向还存在一种现象:让儿子念公立学校,而让女儿读学费较低的流动儿童学校。这么做的原因是除了性别差异外,主要的原因还在于经济因素,由于这些家长实在无法负担双倍高额的借读费与赞助费,他们只能选择培养对家庭发展更有用更有利的男孩。4二、流动儿童对学校学习生活环境的满意度流动儿童离开自己熟悉的农村来到城市,客观条件的改变使他们的交往、学习、心理等方面发生了很多变化。在对学校整体满意程度的分析中,大多数研究表明不管是公办学校、打工子弟学校,还是简易学校的学生,均给予现在就读的学校以较高的评价。相比较而言,就读于公办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给予就读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水平的评价明显优于简易学校组。在现居地学习的流动人口子女自身普遍认为在现居地读书比在家乡读书好。流动人口子女及其家长普遍对学校的校园环境、教学条件、学风状况、学校管理等方面基本满意。他们大多来自农村,相比较于家乡的学校确实不错,但是也有部分家长表示,由于受到城市教育政策限制,他们都为孩子上好一点的学校争取过,但未能实现。如果对流动人口子女就学进一步开放、收费也比较合理的情况下,他们希望子女在此基础上能享受更好的教育。流动人口子女认为现在所学的教材的许多内容比较贴近他们生活,他们对教材内容感兴趣,认为能让自己开阔眼界的。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教材偏难和单调枯燥、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等等。对于老师的上课方式,他们认为,老师经常用课堂讨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老师经常鼓励学生提问。在课堂教学方面,大多数人表示喜欢老师讲课方式,这说明流动人口子女对老师的教学和课程还是比较认同的,基本能适应他们发展的需要,教学关注了他们的兴趣和需要。5三、流动儿童学习生活交往群体的广度农民工子女是一个相对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出身和经历决定了他们人际交往的范围和特点。农民工子女的人际交往空间较小,主要停留在家庭成员和相邻的同学之间;他们的这种交往状况,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有其区别于城市孩子的显著特点。通过对农民工子女的人际交往进行分析,他们的交往范围十分有限、交往对象也比较固定,按照其交往的对象和范围将其分为三个层次:与家庭成员的交往,与同学、朋友及老师的交往,与其他社会人员的交往。(一)与家庭成员的交往农民工子女的交往范围主要局限于家里,而在与家庭成员的交往中也仅仅局限于其中的个别成员,尤以母亲居多。由此可见,他们与母亲的交往多的原因一方面出于母女、母子之间的这种亲近性和天然的亲情感;而另一方面则在于农民工子女的母亲有许多赋闲在家,具有较多的时间。虽然农民工子女与其母亲的相处相对较多,但他们的交流并不充分,缺乏必要的张力和活力。而他们与父亲、兄弟姐妹的交流和沟通则相对更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之间的时间错位。 (二)与同学、朋友及老师的交往1、农民工子女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其关系并不牢固,而且仅仅停留在在学校的时间,即主要是在日常上学上课时的“仪式”性交往上。而且,他们也渐渐习以为常。在流动人口子女与当地学生的相处上,流动人口子女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和同学一起探讨时,探讨对象的选择,过半数的同学选择和自己身份一样的外地学生,只有极少一部分的同学选择也和本地同学探讨。6 当然,流动人口子女的交往也会受到他们所在学校性质的影响。打工子弟学校和简易学校的流动人口子女更多的是和外地、民工小孩一起玩,而公办学校的流动人口子女与本地城市孩子的融合无疑更为融洽。同学之间关系大多比较好,基本上能融洽相处。7流动儿童的居住环境也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因素。一般来说,流动儿童都是与父母住在一起,从区域上看,他们大多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进而“由于与城市社会相隔离,只生活在自己的群体当中,农村流动儿口的交往圈局限于自己的内群体,缺少与外群体的交往。”8而对流动儿童来说,“由于农民工的居住范围相对狭窄和固定,其与城市居民之间在居住区域上的距离和差别,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工子弟的活动范围。”9 2、与教师的交流是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农民工子女与教师的交流却显示出了自身的特质。农民工子女之中,他们与教师的交流并不太多,而且交流的主要内容不是学习方面的,而是让老师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他们与老师的交往也越来越少。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有了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思路;另一方面,有些老师反感学生们频繁的走动。除此之外,由于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教师自身素质的原因使得许多学生对他们并不认可,而且,有些教师的极端做法更加深了师生之间的矛盾和距离。而另一方面,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师资流动十分严重,在这样的情势下,师生之间很难形成稳固而又亲密的师生关系,而这也是影响师生间交流的一个重要原因。104-5 (三)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除了以上所列的几个层次,农民工子女很少有其他方面的交往和接触。至于与城市居民的交往更为少见。这一方面源于他们的父母农民工自身的交往范围比较狭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子女的交往范围;另一方面,农民工自身工作繁忙,很少有机会或有意识地带他们的子女到外面,而出于对子女人身安全考虑又不希望他们子女到外面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民工子女与外界人员进行交往和接触的机会和可能性。家庭的生活圈子决定了子女日常的交往对象,农民工家庭的生活与交往范围也影响着其子女。最后,由于受农民工自身条件的限制,其子女很少有参加特长班或兴趣班学习的机会,这样就使得农民工子女的人际交往范围相对狭窄和单一。105四、流动儿童将来教育意向选择根据已有的相关调查,总的来说,流动人口对其子女的教育期望不断提升,他们相当支持孩子的学习。流动儿童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读完大学,希望孩子读完硕士或者博士。另一方面,流动儿童自身也相当愿意接受教育甚至高层次的教育。11 绝大多数进城农民工子女对自己的未来有着美好的期盼,这主要是由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经历所决定。而且,农民工子女独特的人生体验,使进城农民工子女形成了这个群体独有的社会认知,长期的城市生活使流动人口感受到了文化的差异并越来越体会到弥补或消除这种差异的重要性,其中主要的途径就是通过教育重新选择自己的身份。12与此同时,农民工子女承受着现实与愿望矛盾形成的心理压力。大部分农民工家庭对子女都有着很好的企盼和愿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进城农民工子女却无法拥有实现这些愿望的社会条件和家庭基础。大多数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城里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受到很大的阻碍,于是很多人选择民办简易学校入学,或者干脆放任子女失学。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给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他们背负着父母的期望,但又挣扎在城市生活的边缘;他们渴望自己能够拥有理想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以图将来有好的前途,但是现实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又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13结语总体来看,近年来探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论著,认识日益深入,视角不断拓展,理论不断新颖,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但是,笔者认为,目前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第一、研究在总体上仍有不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由来已久,但多数的学者研究不规范,比较正规的研究报告并不多见。研究者大多数着眼笼统,且结构模式千篇一律,问题、成因、对策,看似结构清晰,其实单薄表象不够深入。第二、研究中存在偏颇。大量的研究者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常识认识不清,主次逻辑错误比比皆是,在基本认识的问题上含混不清,研究水平和研究质量大打折扣。第三、研究的国际视野,经验借鉴有待重视。我国改革的发展与赶超战略要求有充分合理借鉴他国经验教训的意识,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上亦应如此。参考文献:1 邹泓,屈智勇,张秋凌.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发展与需求调查j.青年研究,2005(2):1-7.2 常燕.我国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6:1-62.3 潘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1-71.4 韩嘉玲.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j.青年研究,2001(8):1-18.5 李荣华.兰州城区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状况调查j.青年研究,2005(11):43-49.6 马良.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育的调查和分析j.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