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尚美 简朴 超越.doc_第1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尚美 简朴 超越.doc_第2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尚美 简朴 超越.doc_第3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尚美 简朴 超越.doc_第4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尚美 简朴 超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论文-尚美简朴超越摘要:中国道家以一种超功利的尚美体验方式来认识和把握自然万物,通过“道法自然”的尚美观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主张人通过自身的心性修养使人的生存适应于自然。道家的这种生态思想在梭罗瓦尔登湖两年的生活中得到了实践,解读梭罗与中国道家“尚美、简朴”思想,深入发掘他们思想中的智Abstract:ChineseDaoismperceivesnaturewithasuperutilitarianapproach,realizestheharmoniousrelationshipbetweenhumanandnaturethroughbeautyappreciationandholdsthathumanbeingsadapttonatureviaselfcultivation.DaoismsecologicalideacanbeseeninThoreausovertwoyearpracticeinWalden.Interpretationandexplorationofthewisdomintheirideasandpracticesmaybringabreadthroughondeeplevelinecologicalstudy.Keywords:Daoism;Thoreau;beautyappreciation;simplicity;surpassing很少有人会把中国道家与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文化巨人梭罗联系起来。可梭罗(HenryDavidThoreau,18171862),作家,思想家。他于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唐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1838年回到家乡,执教两年;1841年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爱默生的家,当他的助手,并开始了写作的尝试。1845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这天,28岁的梭罗独自一人来到距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建了一个小木屋住了下来。梭罗是浪漫主义时代最伟大的生态作家。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追求简朴,不仅是生活上,经济上的,而且是整个物质生活的简单化”;另一方面是“全身心投入地体验田园风光美”,“认识自然学,发掘大自然的奇妙神秘的美”1。其中,揭示自然存在独立的价值以及它对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命的重大意义,是梭罗最有价值的贡献。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人对梭罗的评价越来越高。1985年美国遗产评选“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梭罗的瓦尔登湖名列第一。梭罗几乎成为美国文化的偶像,因为美国人认为,梭罗一生所体现的“追求简朴”和“认识自然美学,发掘大自然的奇妙神秘的美”这两方面的思想和中国道家的生态思想有着极其相似之处。道家以一种超功利的尚美体验方式来认识和把握自然万物,通过“道法自然”的尚美观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主张人通过自身的心性修养来使人的生存适应于自然。道家的这种生态思想在梭罗瓦尔登湖的两年多生活中得到了实践。把梭罗与中国道家的“尚美、简朴”思想进一步解读,并深入发掘他们思想中的智慧,我们会发现梭罗的自然观与道家思想的契合,这个契合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的和谐。一、瓦尔登湖的隐居者瓦尔登湖这本散文集里充分体现了梭罗的生态思想。笔者仔细阅读,不禁惊讶,梭罗的生态思想与中国道家的生态思想多么相似。我们无法考证梭罗是否受到了道家生态及自然观的影响,但是梭罗推崇中国古代自然观是确定无疑的,因为梭罗在他的瓦尔登湖中说过:“谈到奢侈与舒适这两方面,最明智者往往过得比贫困者更为单纯和朴实。古代的哲学家们,中国的,印度的,波斯的和希腊的,都是同一种格调的人物,他们的外在生活贫困得无人可比,而内心生活的富有谁也难敌。”2早在1822年,当梭罗仅5岁时,就被家人带去住在瓦尔登湖附近的外祖母家,那时他首次游览了瓦尔登湖。“那林地的景色在很久一段时间内成了我许多美梦的帷幕。”这是梭罗第一次与瓦尔登湖结缘。1845年,恰好是美国独立那天,梭罗跑进了这片与世隔绝的林子。他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屋,并在小屋里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在小屋周围种点萝卜和马铃薯,然后用这些去换大米。他完全靠自己的双手度过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而这种生活是他认为找到的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1847年他回到唐科德城。后来他患了肺病,于1862年逝世于唐科德城,年仅44瓦尔登湖是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孕育出的一颗闪亮的珍珠。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对和平的崇尚,对道德的完善,瓦尔登湖向我们展示了自然与心灵相交融的和谐。梭罗的思想和行为对美国社会影响很大。梭罗的进步意义到底是什么呢?梭罗所处的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物质文明给人带来的“先进”,为机械化生产带来的高速发展而倾倒,对物质的需求日益增长。商品化时代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而任何精神信念在这强大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大潮中都显得苍白无力,不堪一击。这也是欧美世界文化氛围里所遭遇的问题:欧美文明和文化日益陷入到没落和衰退的困境。新大陆殖民地和欧洲文化中心都面临着一个现代性转型的社会。这个以科学技术为特征的现代性,完全否定传统社会,并以启蒙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的肯定,建构起新社会的文明和文化。但是这种现代性的后果所带来的灾难却让梭罗深感不安。他对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人类、侵蚀人心,心怀忧虑。他意识到西方社会文明和文化从整体上没落和衰退,他深刻地感受到了物质对精神的挤压。内在驱动使他不甘心于精神的被挤压,被剥削,于是他选择了抵抗。他意识到人类只有过“简单、淳朴”的生活,才能享受到内心的轻松和和愉悦。他需要有一块“简朴生活”的实验地来实践他的意识。梭罗选中了瓦尔登湖。在瓦尔登湖的写作中,梭罗也对自己去瓦尔登湖畔生活的动机很清楚地表明:“我到瓦尔登湖的目的,既不是为了生活节俭,也不是去挥霍,只是去做一些自己的事情”事实上梭罗选择了瓦尔登湖,就是选择了简朴。他在这种简朴的生活中,放逐自己的心灵,提现在,我们可以认识到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具有独特的进步意义。从生态角度上说,他在两个方面与道家的自然观和生态观是契合的:一是用尚美的眼光来理解自然的价值;二是通过自身的修养来使人的生存适应自然。二、尚美欣赏自然中国道家对自然的理解既非西方思维方式中严格的推理和分解,亦非来自功利主义的现实诉求。相反,它以一种超功利的尚美体验方式来认识和把握自然万物,将自然界看作是尚美愉悦的最终来源,通过“道法自然”的尚美观来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至上的精神境界。以这样一种尚美意识直接与自然接触,便会产生出对自然的深刻体悟和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不可能是纯粹的逻辑构造,而是需要一种审美、赏美、尚美的情趣。在道家看来,“道”的淳朴本性要求人类只要抱朴守道、遵从自然,人类便可发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获得审美的愉悦并产生尚美的情趣。庄子曾经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3庄子还有“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之说。从庄子的话语中,我们认识到道家正是以尚美的方式对待大自然,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瓦尔登湖不仅是梭罗生活的栖息场所,也是他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故乡,使他在喧嚣的世界中获得一个幽雅僻静的去处。他在这里是观察,倾听,感受,沉思。走进瓦尔登湖的怀抱,如同走进一个安详静谧的世界,任其落叶满地的黄色堆积起自然的本色,纯净的湖水映照着蓝天、白云和长满红叶的远山。这圣洁的大自然景色使梭罗就像欣赏人的美貌一样来欣赏着瓦尔登湖。“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葱郁的群山和山崖是他的浓密突起的眉毛”2这样赞美瓦尔登湖的美妙语句不是梭罗偶发的感叹。在瓦尔登湖的日子里,他尽情地享受大自然带给人类的美,抛弃了19世纪机械化生产带来的对大自然只有利用的观点。在梭罗的眼里,瓦尔登湖湖水,“忽蓝忽绿。俯仰于天地之间,它同时兼备了两种颜色。从山顶看下去,它呈现蓝天的色彩;走进湖边,看到岸边细沙浅水处,水泛着黄澄澄的水波;再远一点,呈现浅绿,越远越色泽加深,最后水波荡漾呈现一色的黛绿。但有时在阳光的映俯下,近岸的湖水呈现一片鲜嫩的碧绿”2。这是多么美的一幅自然画面。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美学价值在梭罗的眼里充分体现。梭罗还用心灵之窗扫描着瓦尔登湖两岸的岬角。“两岸是纵横交错的深水弯,北岸更为陡峭雄伟,两岸犹如精美的扇贝,玲珑剔透,一个岬角连着一个岬角,让人感到中间会有一些人类从未涉足的小湖弯。”梭罗就是用这样的审美、赏美和尚美的眼光而不是以掠夺剥夺的态度对待自然。道家以尚美眼光来理解自然的价值在梭罗瓦尔登湖的生活中得到了实践。这种尚美意识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对天地进行深入的观察,感受大自然伟大朴素美,以尚美的方式对待自然,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万物的本性,并通过这种认识达到了尚美和伦理的统一。三、简朴回归自然另一方面,道家并未把认识停留在人与自然交往的美的享受上,而是把认识转向到了伦理善恶的层面上。道家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方式上,反对以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来迫使自然适应人的生存,而是主张人通过自身的修养来使人的生存适应自然。在道家看来,洞悉生命意义的人不会去追求生命所不必要的东西,也不追求自然无法改变之事。道家推崇“圣人境界”,超越个人的小宇宙而达到与天地大宇宙的融合。在这种境界中,人变得更渺小且谦卑,因为人只是自然整体中的一部分,他的所作所为不再是个人的角度,而是整体的自然。在老子看来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4144这就意味着理想的人生就是要回归到自然无为、少和寡欲的本然状态中去。而梭罗也是以这种方式完成了他的自然观的形成。他的认识没有只停留在对瓦尔登湖之美的欣赏上,这位“田野里的浪漫主义者”即便在瓦尔登湖畔筑屋而居,亦不过是和自然亲和关系的试验方式,是以获得感性体验为出发点的。梭罗从来就未放弃过对自然道法的自觉思考和追求。他在瓦尔登湖中表示:“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坐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树、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这种沉思默想的过程,使大自然在梭罗的眼里已非完全生态学的意义,对瓦尔登湖热爱与尊重已成了伦理学的延伸。梭罗呼吁人们“以自然观察自然”。他认为,只要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就能感觉到自然的生命力与活力,就能发现自然的内在“神性”,而恰恰是这种“神性”会引导人们产生对大自然极其存对自然的观察,对自然之美的享受,对自然敬畏的思考,这一切对梭罗来说,并不是他生命的派生物,而是他的生命本身。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梭罗可以说是开创西方深层生态学思想之先河的人物。因此,我们可以认定梭罗的境界不仅仅是用尚美的眼光理解自然的价值,他的更高境界是通过自身的心性修养使人的生存适应自然。梭罗是个反现代性和尊敬传统的哲人,他正是从西方文明衰退的境地中看到文明和文化的没落,才开始思索整个文明轴心的转变和新的开端。他对当时经济生产方式所进行的对自然资源无度掠夺充满了抵抗情绪。瓦尔登湖的生活就是他对当时资本主义整个生产方式的拒绝。而梭罗对瓦尔登湖的亲和是以精神为旨归的,在梭罗的瓦尔登湖里,人与湖达成的是一种最和谐的关系,是一份最美好的感情。梭罗真朴而不功利,质朴而不迷乱,他在这本散文集里,向世人揭示他在回归自然的生活实验中发现的人生真谛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基本的生活需要,其实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在梭罗看来,简单生活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是以物质生活的尽量简单换来精神生活的最大丰富。因此,他提倡人们将更多的时间从事自己所喜欢的事业,他也用自己在瓦尔登湖的实践向世人证明这样一个现实,即人们的确将生命的意义搞颠倒了。这是一种人格的提升,是在与自然越来越和谐的同时,人与人之间也越来越和谐的境界。四、超越与自然和谐进入21世纪后,人类对于自己生存的探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紧迫。人类面对危机的种种担忧,面临生存的种种挑战都在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之间各种关系的失谐。显然,我们必须以“和谐”的理念来透过梭罗的自然观和道家的生态思想,我们能够体会到梭罗自然观与道家思想的契合。这种契合可以把我们带入一种和谐的境地,这种和谐包含人与自然的和谐及精神与物质的和谐。道家主张天人一体,和谐共生。道家所信仰并追求的既是生化宇宙万物的根本又是宇宙的总规律。道以自然为法规,认为天地万物皆来自于道,“一切有形皆含道性”,所有物类都包含有道的因子,因此都有向上在道家看来,人与自然本应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自然界的和谐与安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前提。而自然界本身有一个自然运行的规律,人类必须尊重这个规律而不妄为,万物也有按照道赋予它的本性自然发展的权利。道家就是以这样的认识来把握自然万物,通过“道法自然”的尚美、崇美观来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道家的自然观里,一有崇尚天道(自然界的法则)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