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大三道沟及其外围金银找矿远景预测区.pdf_第1页
白云大三道沟及其外围金银找矿远景预测区.pdf_第2页
白云大三道沟及其外围金银找矿远景预测区.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3 2卷第 5期 2 0 1 6年 lO月 有 色 矿 冶 N0N FERRoUS M lNlNG AND M ETAI I URGY V01 3 2N o 5 ( ) ct o be r 2 01 6 文 章 编 号 : 1 0 0 7 9 6 7 X( 2 0 1 6 ) 0 5 0 6 0 3 白云大 三道沟及 其外 围金银 找矿远 景预测 区 张 维 ( 辽宁省有色地质局 勘察研 究院 辽宁 沈阳 1 1 O 0 1 3 ) 摘要 : 详细分析 r门云大 道沟金 ( 银 ) 矿的成矿地质条件 、 地球 化学条件 和地球物理 条件 许以 此为基础评价 J , 外 刚颅 测区 的找矿 远景 。认 为 区 内银 、 金 、 铅、 锌矿 化范 旧较 人 , 浓度较 高 , 成矿地质条件 j 高家堡 _f区十分 相似 。区内应具备 找高家 子矿 Ix 破碎 蚀变岩 银 矿床的资源潜力 , 预计可以探 获金( 银 ) 资源 。 关键词 : 白云大j道沟金 ( 银 ) 矿 - 夕 围预测区 ; 找矿 ; 远景评 价 中图分类号 : P 6 1 8 5 1 文献标识码 : A 1成 矿 地 质 条 件 粪 蓑 莒 篝 羹 预测区处于中河一大磨岭金矽 带两延部位 。 出 ( P r ig ) 以矽线 云母片岩 为主, 央有黑 云片岩 、 黑云 露辽河群大石桥组三段 和盖县组。大石桥组三段 变粒岩、 浅粒岩及薄层大理岩 。岩层走 广 u J 东两或近 ( Pt ld , ) 分布广泛 , 由大理 岩、 斜长角闪片岩和硅质 东两。 条带大 理 岩 组 成 , 赋 存 有 I 号银 矿 脉。盖 县 组 区内褶皱构造 主要有白云大 i 道沟背斜 其轴 ( P t lg ) 分布于区内北部 , 出露面积有限 岩石 中发育 部呈舒缓波状 , 走 向北 两 轴面近于 直 核部为大 轻微混合岩化, 可见黑云片岩中发育眼球状 、 团块状 石桥组大理岩 , 两翼 为盖县组黑 云变粒岩及大理岩 及 不规 则状 花 岗质 伟 晶 岩 。盖 县 组 下 段 ( P t lg 。 ) 由 和矽线 云母片 岩 , 银 矿脉 多分 布于 大理 岩 L f 1 。 、 【一 瞰 一 L一 一 一 、 , , , 醚 一 h 矿 、 冈 , 一 i , 0 卜m M 1 1 4 固1函 2匝国 3 4 陵 5 蜀6 3 7 l 8 二 9 圄1 0 = 】 1 1 田1 2 图 l 白云 大 三 道 沟 及 其 外 围金 银 找矿 远 景 区 综 合 信 息 图 1 辽河群盖县组上段矽线石云母片岩;2 辽河群盖县组下段大理岩 与黑 云变粒 岩互层 ;3 - 一 辽河大石桥组 三段大理岩 4 辽河群大石桥组三段斜长角闪岩 ;5 一辉长 岩脉 ;6石英斑岩脉 ; 7 矿体及其编号 ; 8 一 土壤地球化学金异常 9 土壤地球化学银异常 ;1 0 一土壤地球化学铅异常 ;1 1 土壤地球化学锌异常 ; 1 2 土壤地球 化学综 合异常编 号。 区内断裂构造以北西、 北东和东西 向为主 , 其次 为南北向。北西向 F 1断裂走 向 3 3 0 。 , 倾向 2 4 0 。 , 倾 角 6 5 。 , 长 1 k m, 宽 1 2 r n , 属 于成矿 前 继 承性 断 裂。断裂内发育煌斑岩 , 局部具轻微蚀变破碎现象。 水平错距 3 0 i n 。断裂上盘赋存有 Ag 、 P b 、 Z n矿脉 , 与近东西向层间断裂交汇部位产出银( 金) 矿体。北 东 向断裂 多分 布于 大 石 桥组 大理 岩 中 , 断 裂 内可 见 有 断裂 泥 及大理 岩破 碎 物 控 矿 作 用 小 明 姓 。近东 * 收稿 日期 : 2 o 1 6 0 7 1 2 作者简介: 张维 ( 1 9 6 9) 男 , 本科 , 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地 质找矿 及工程勘察 作 。 第 5 期 张 维 : 白云大三道沟及其外 围金银找矿远景预测 区 7 西向断裂沿背斜轴分布 , 呈张性特征, 地表多表现为 裂 隙 , 规 模较 小 , 断 裂 内发 育 有 铁 帽 并 充 填 有 银 矿 脉 。近南北向断裂分布于区内西部 , 发育程度较低 , 走 向 3 5 0 。 , 倾 向 2 6 0 。 , 倾 角 5 5 。 。 区内发育基性和酸性岩脉 。辉长岩 ( u ) 属 于成 矿前期岩脉, 走向北西, 倾向北东 , 长约 5 0 0 m, 宽 1 O 3 O m。矿物成 分 为斜长石 ( 含量 约 占 5 O ) 、 辉 石 ( 含量约占 4 5 ) 、 石英( 含量约 占 2 ) 、 细粒黄铁矿 ( 约占 3 ) 。花 岗斑岩( 7 7 c ) 走 向近东西, 长约 1 0 0 m, 宽约 5 m。石英斑岩 ( 7 兀 ) 分布于区 内东部 , 走 向近东西, 延长1 0 0 m, 与含金硅钾蚀变岩关系密 切。钾氩法同位 素年龄 2 4 1 1 4 Ma 。区内蚀 变类 型 为绢 云 母 化 、 硅 化 、 褐 铁 矿 化 、 方 铅 矿 化 、 闪锌 矿 化、 黄铜矿化、 绿泥石化、 碳 酸盐化等, 其中硅化 、 褐 铁矿化 、 方铅矿化、 闪锌矿化、 黄铜矿化 与金 ( 银 ) 成 矿关 系密切 。 2 地球化学条件 通 过土壤 地球 化学 测量 , 区 内共 圈出 Au异 常 4 处 , Ag异 常 3处 , P b异 常 2处 , Z n异常 2处 。根 据 元素异常分布区地质条件及元素异常形态特征 , 可 以划分为 2 条组合异常带 。 工号异常带分布于大三道沟南坡辽河群大石桥 组三段大理岩中, 走向北西, 长 1 0 5 0 m, 宽 8 O 2 0 0 m。元素组合为 Au 、 Ag 、 P b 、 Z n 。Au含量一般为( 5 2 O ) 1 0 _ 。 , 最高 4 2 0 X 1 0 , Ag含量一般为( 3 0 0 2 0 0 0 X1 0 , 最高 1 3 4 1 8 X 1 0 , P b含量一般为 ( 4 0 2 0 0 ) 1 0 , 最高 1 3 1 9 1 0 一, Z n含量一般 为( 8 0 2 0 0 ) X 1 0 , 最 高 5 1 9 1 0 一。经地表槽探 揭露发现了 工一1 、 I一2 、 工一3 、 I一4号银矿脉 , 银矿脉赋存于与 F 1断裂相交的层 间张性裂 隙中。 号异常带位于 工号异常带南部山岗上 , 分布 于辽河群大石桥组三段大理岩与斜长角闪片岩接触 带附近 , 走向北西 , 长 5 0 0 m, 宽 5 O 1 5 0 m, 受北西 向断裂控制。元素组合为 Au 、 Ag 、 P b 、 Z n 。Au含 量 ( 1 4 1 6 ) 1 0 一 , Ag含 量 ( 3 0 0 1 5 0 0 ) X 1 0 一 , 最高值1 0 0 0 0 X 1 0 一 ; P b含量 ( 4 0 1 0 0 ) X 1 0 , 最高 1 6 9 X 1 0 , Z n含量 ( 1 2 O 1 6 6 ) 1 0 。 3 地球物理条件 通过物探激电剖面测量 , 区内共发现 5处激电 异常。 、 、 、 号异常分布于大理岩 中, 号异 常分布于斜长角闪 片岩 中。与地质剖 面对 比, 、 、 、 号异常与银矿体( 脉) 相吻合 , 号异常没 有发现银矿化。号异常位于 1 0 4 5 、 9 4 6点之间, 是本 区强度最弱的一个低缓异常 , 控制延长 2 0 0 m, 宽约 1 0 m, 与 已知银矿体吻合。 号异常位于 lO 2 4 、 9 2 9 6 5 、 8 6 6点之间, 控制延长 4 0 0 m, 宽约 2 0 m, 西侧未封 闭, 与 已知银 矿化体基本吻合。 号异常位于 8 O 一1 0 2 8 、 7 8 9点之间, 异常中 心集中在 8线上 , 呈近圆形分布 , 与已知银矿化基本 吻合 。 号异常位 于 7 2 8 、 6 2 9 、 4 4 4 6 lO点之 间, 控制延长 5 0 0 m, 宽约 1 0 m, 东侧未封闭, s 极大值 为 6 1 9 6 , 是本区视极化率最大值 。异 常与 已知银 矿化体基本吻合 。 号 异 常 位 于 7 8 5 、 7 2 6 、 6 0 6 6 7 、 5 6 8 、 4 2 4 6 9 、 3 8 1 0点之间 , 控 制延长 1 0 0 0 m, 宽约 1 0 m, 是本区最大 的激 电异常 。该异常带 未发现银矿 化 。 根据激 电测 深测量结果 , 在 6线 1 0 8 、 l1 2 、 1 1 6 点和 8线 7 5 、 8 0点之间 , s曲线呈平稳上升趋势 , 各测深点 T 】 s曲线极大值显示极化体向北倾斜, 测深 点 p s 曲线 呈 G 型 , 显 示 在预测 深 度范 围 内地质 体基 本 由同一种 岩性 岩石 组 成 。 根据激电中梯测量结果 , 当银矿体氧化较浅时 , s 值达 6 1 , 氧化较深 时约为 4 0 , 即当极化体 延深较浅时 , 在激 电中梯剖面控制深度 内金属硫化 物含量较低且矿化不 均匀。尽 管岩石标本 电参数 T 】 s 值高 1 6 3 , 而据已知银矿体赋存规模及影 响程 度推断 , 本区金属硫化物很难引起高极化率异常 。 4 地质预查成果 区内共发现 4条银矿脉和 1条金银矿脉 。4条 银矿脉均赋存于白云大三道沟背斜褶皱北翼大石桥 组 与 盖县组 片 岩过 渡带 中 , 地 表 出露 规模 较小 , 受北 西向层间断裂带控制 , 其 中 3条银矿脉达到银矿工 业 品 位 。 I一1号银矿脉 : 赋存 于大石桥组与盖县组过 渡带构造破碎带中, 长 1 0 0 m, 宽 0 5 0 0 9 0 m, 平 均宽 0 7 0 m, 走向近东西 , 倾 向北 , 倾角 6 5 。 , 由 TC 1 和 T C 3号探 槽 控 制。Au品位 ( 0 3 1 0 9 0 ) X 1 O 一, 平均品位 0 6 9 1 0 一; Ag品位 ( 2 5 2 1 1 4 ) 1 O , 平均品位 8 2 2 9 1 0 ; P b品位 0 9 7 1 8 7 , 平 均 品 位 1 5 5 ; Z n品 位 3 1 3 3 6 2 , 平均品位 3 4 5 。矿石类 型为破碎蚀变岩 型 。 8 有 色矿 冶 第 3 2卷 I一2号银矿脉: 赋存于大石桥组与盖县组互 层 过渡 带 中 , 长 1 0 0 m, 宽 1 0 0 m, 走 向近 东 西 , 北 倾 , 倾角 6 0 。 , 由 TC 7 、 T C 6和 TC 1 3号 探槽 控制 。 Au品位 0 7 1 1 0 一 , A g品位 8 5 0 1 0 , P b品位 1 3 1 , Z n品 位 1 2 1 。矿 石 类 型 为 破 碎 蚀 变 岩 型 。 I一3号银矿脉 : 赋存 于大石桥组 与盖县组互 层带中, 长 8 0 m, 宽 0 6 0 m, 倾向 3 3 0 。 , 倾角 2 5 。 , 由 T C 8 、 T C 1 0 、 T C 1 4号探槽控制。Au平均品位 0 7 1 1 0 , Ag平 均 品 位 3 4 8 1 0 一 。 , P b平 均 品 位 0 9 3 , Z n平均 品位 2 3 8 。矿石类 型为破碎蚀 变岩 型 。 I一4号银矿脉 : 赋存 于大石桥组 与盖县组互 层带中, 长 1 3 0 m, 宽 0 5 0 1 2 0 m, 平 均宽 0 8 5 m, 倾 向北 , 倾 角 3 5 。 4 5 。 , 由 C K2 、 C K3控制 。Au 平均品位 3 O 6 1 0 一, Ag平均 品位 9 8 0 1 0 , P b 平均品位 2 6 7 , Z n平均品位 1 7 1 。矿石类 型 为破碎 蚀变 岩 型 。 5 地质认识 区 内 4条 银 ( 铅 、 锌 ) 矿 脉 均 表 现 为多 金 属 矿 化 特征 , 主要与构造一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相关 , 而与特 定含矿层位成因联系次之 。 区内 1 1 处 Au 、 Ag 、 P b 、 Z n单元 素土壤地球化 学异常、 2 处组合异常及 5处物探激电异常 , 与已知 银 ( 铅 、 锌) 矿脉吻合程度较高, 对开展银( 金) 找矿具 有直 接 的指示 意义 。 结合物探激 电异常和土壤地球化学组合异常形 态特点分析, 构成本 区背斜褶皱的辽河群大石桥组 上部层位 , 以及沿大石桥组与盖县组过渡带分布的 北西 向层间断裂带 , 是寻找青城子式大一中型富银 、 铅 、 锌矿 床 的重 要地 段 。 6 资源潜力分析 区内已初步查明了 4条银矿脉的规模 、 产状及 品位变化情况 。地表银矿脉规模较小 , 矿石类型属 于破碎蚀变岩型 , 具破碎结构, 蜂窝状 、 胶状结构 , 块 状构造 。银矿脉与围岩接触界线清楚 , 受层 间断裂 带控 制 , 普遍 发育 褐 铁 矿化 、 方 铅矿 化 , 闪锌 矿 化 及 轻微 黄 铜矿 化 。其赋矿 层位 、 控矿 构造 形式 、 矿 化蚀 变类型 、 矿石结构构造等与高家堡子银矿床可以进 行类 比。 区内银 、 金、 铅、 锌矿化范 围较大, 浓度较高 , 成 矿地质环境类似于青城子矿 区及其近周边地 区, 具 备产出富银( 金、 铅 、 锌) 矿床 的成矿地质条件 , 而且 前期找矿预查程度明显偏低 , 对于银金成矿地质规 律及相关控制因素的研究 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如 对已知银( 金) 矿脉及银金多金属土壤组合异常系统 开展地表揭露及深部工程验证 , 将会取得 比较理想 的找矿效果 , 有望探获 3 3 4 1级别银资源量 5 0 0 t 。 参考文献 : 1 田豫才 , 杨德江 , 等 辽宁凤城青城子铅矿外 围金银矿评价成果 报告 R , 2 0 0 4 2 刘福兴 , 刘 伟 辽宁 省凤城 市 白云 三道 沟 区金矿 普查 报告 r R, 2 0 1 2 Ev a lu a t io n o f Go ld( S ilv e r )P r o s p e ct in Ba iy u n d a s a n d a 0 g 0 u Go ld De p o s it a n d it s Pe r ip he r a l Pr e d ict io n Ar e a ZH ANG W e i ( Lia o n in g N0 F r r 0 Oe o lo g ica l Ex plo r a t io n I n s t it u t eSh e n g y a n g 1 1 0 0 1 3 Ch in a) Ab s t r a ct : Or e f o r min g g e o lo g ica l co n d it i o n s , g e o ch e mica l a n d g e o p h y s ica l co n d it io n s o f Ba iy u n d a s a n d a o g o u g o ld( s ilv e r )d e p o s it we r e a n a l y z e d j n d e t a il, Ba s e d o n t h a t , t h e o r e p r o s p e ct o f t h e p e r ip h e r a l p r e d ict io n a r e a is e v a lu a t e d Th e a n a ly s is s h o ws t h a t g o ld ( s ilv e r le a d z in c)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