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摘摘 要要 传播美学是近几年以来在中国兴起的一门新型学科,是新媒体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 与美学密不可分的产物。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步入到后工业时期,新媒体的 出现让“机械复制时代”进一步延伸至“数位复制” ,美学元素成为区分创新与非创新 的重要标准;另一方面,这里所指的美学与传播、传播学的融合不仅仅是其中光、色彩、 声音等美学元素的渗透, 也包含传统美学所涉及到的美学批判、 美学逻辑以及美学本质。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美学的正常发展并没有失去联系,只有以这种深层的美学底蕴做基 础,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至于在资讯、媒体过剩的时代缺失了思考的方向和途径 而仅仅停留在技术复制层面。 论文从论证传播美学学科存在可能性入手,通过对传播美学基础理论研究、传播美 学史、 传播美学方法论研究和传播美学实践四方面来逐一列举相关文献及出现的不足之 处,以此提出学科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学科体系建构中应借鉴的方向,并对学科定位 做了相应的归纳和推理。本文在论述上主要采用对比的方法,在参考已有文献基础上, 通过传播学、美学的相关理论提炼出传播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即研究传播审美活动 基本形态及意义价值的学科。 结合美学理论基础讨论即本质论问题的分析和传播学传播过程的研究,提出并论证 了“传播美”是传播美学的逻辑起点,又尝试性地将内容体系划分为“本质论” 、 “过程 论” 、 “价值论”等三个部分。其中,本质论揭示出了传播美学的本质,传播的审美特征 和审美功能,为过程论和价值论做论证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价值论是对过程论的进 一步深化和补充,从人类内心活动揭示传播美学的实质价值。论文学科理论的探索和建 设是由一定方法论做基础,文章的最后总结了学科构建所适用的方法论基础以及传播美 学建设所涉及的方法,即从总体到具体,从逻辑与历史结合的方法到文本案例分析等方 法。 关键词:传播美学 学科定位 学位构建 abstract as a new discipline, communication aesthetics has been on the rise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which is the product of aesthetics and new media technology with the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stage. on the one h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mankind entered the post-industrial period, the emergence of new media makes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extended to “age of digital copy“, that is the reason why aesthetic elements becomes an important distinction criterion of innovation and non-innov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tegration of aesthetics and communication not only referring to light, color, sound, but also including traditional aesthetics that are involved in aesthetic criticism, aesthetics logic and nature. daily life and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s dont lose relationship. only under the foundation of deep aesthetic heritage could we see through the essence of the phenomenon, what we see dont stay on the level of technology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excessive.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existing possibility of communication aesthetics. for more details, it works through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basic theory of aesthetics, the history of aesthetic communication, dissemination of method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order to find some shortage from the cited literature. in that cases, we can provide some problems that needs to be paid attention and cite, which also do some induction and reasoning to the subject positioning. this article mainly used comparative method, in reference to the basis of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extracted the defini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study , that is the basic pattern of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aesthetic value of the subject. combining with aesthetic theory and dissemination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the paper proposed and demonstrated that the “spreading aesthetics“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for communication aesthetics, but also attempted to divide the content system into three parts:“ essence “, “processing “,“ value theory “. among them, the essence of aesthetics reveals the nature of communication, dissemination of aesthetic characters and features , which provided va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processing“,“ value theory“. “value theory“ is a narration of further deepening for “processing“, and revealed the real value of aesthetic communication. all the exploring and constructing is on the basis of certain method. so in the last,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methodology applied by subjects, that is from general to specific, from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logic and history case analysis to text analysis. key words: communication aesthetics /academic position /academic foundation 目录 摘摘 要要 . i abstract ii 第一章第一章 绪绪 论论 1 1.1 传播美学学科可能存在的条件 2 1.1.1 传播美学基础理论研究 .2 1.1.2 传播美学史研究 . 12 1.1.3 传播美学方法论研究 . 14 1.1.4 传播美学实践 . 15 1.2 本课题研究对象和内容 . 17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 17 1.3.1 学术理论价值 . 18 1.3.2 实践指导价值 . 19 第二章第二章 传播美学学科定位传播美学学科定位 21 2.1 传播美学是一门人文性学科 . 21 2.2 传播美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 . 24 2.3 传播美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 26 第三章第三章 传播美学研究对象及体系的基本内容传播美学研究对象及体系的基本内容 29 3.1 定义考察及研究对象 . 29 3.2 传播美学研究范畴 . 37 3.3 传播美学逻辑起点 . 39 3.4 传播美学体系的基本内容 . 44 第四章第四章 传播美学学科研究方法传播美学学科研究方法 . 49 4.1 传播美学总体研究方法 . 50 4.1.1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 50 4.1.2 马克思实践研究方法 . 51 4.2 传播美学具体研究方法 . 52 4.2.1 比较分析法. 53 4.2.2 调查法 53 4.2.3 文献资料法. 53 4.2.4 符号学方法. 54 结结 论论 . 55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5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1 致致 谢谢 . 62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第一章 绪绪 论论 美学,作为一门有着 300 年左右历史的学科,它的产生与发展经历着时代与历史的 冲刷与洗涤,并逐步成长成为一项为人类所熟知、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元素。在美学 发展中,其与艺术的有机融合将这种建立在纯粹思辨哲学的学科有了现实依托,随着科 技的发展,这种依托已越来越明显;具体的艺术门类也因为有了哲学的理论基础而更加 富有内涵。正是这样一种发展模式,也让应用美学成为了可能。在新媒体进入人们视野 的今天, “审美” 、 “传播” (交流、沟通)等词汇往往成为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必要添加 剂,并逐步发展成为众多行业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在这个层面上来说,美学与传播学这 两类学科的融合不仅是历史的必然,更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此外,在物质生活冲击人们 视野造成人类精神缺乏的年代, 基于哲学基础的美学, 对传播学而言可算是一种强化剂。 黑格尔将哲学比为“庙里的神” ,可以体味出哲学是通向人类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的灵 光,是使人类崇高起来的光芒。传播的长驱直入、实践需求的日益高涨和日常生活审美 化提法的渐为平常凸显出二者结合的重要性。 传播美,作为人类原初在传播中渗透的一项审美活动,它的历史与传播活动同样古 老。比如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戏剧,从孕育它的先秦歌舞到兴盛蓬勃的宋元明清戏曲及 至现在,它演变的进程也是人类传播审美心理及需求不断变化的过程,它的呈现形式凝 缩了人生与心灵的世界,正如孟称舜所言: “曲之为妙,极古今好丑、贵贱、离合、死 生,因事以造形,随物而赋像,时而庄言,时而谐诨,孤末靓犭旦,合傀儡于一场,而 征事类于千载” 。 1再如人类依据传播媒介变化的演进状态,由结绳记事口语传播报 纸广播电视传播新媒体传播等,无不包含着人类的传播审美精神。所有这一切,都 可说是广义的传播美学。 今天,当我们谈及传播美学时,大都与媒介传播中的审美因素联系在一起,这是传 播美学涉及的一部分内容。关于概念描述,下文中将要论述,这里不做详解。 传播美学是国内兴起的新型研讨方向,一些人对它能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而感到质 疑。很多人疑问的是:传播学可以与美学结合,但传播美学是否能够真正作为一门学科 而存在呢?在国内的一个传播学论坛中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传播与美 学是有关系的,但传播美学是不成立的。传播的一部分是为了美,如艺术品的制作、传 播和接受,但更多的传播不是为了审美,如新闻传播,它属于认识论(新闻传媒能否准 1 (明)孟称舜 明辑.古今名剧合选【普通古籍】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1958。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确地记录和传播现实)和伦理学(什么是应该传播的、什么是不应该传播的、应该传播 的内容应该如何传播等)的问题。关于这一疑问,国内叙述传播美学的较为代表性的著 作之一传播美学导论中叙述学科研究对象的部分可回答这个疑问,传播活动包括纯 审美信息传播和审美与认知合成的信息传播。认知与审美,在一般的传播活动中,是两 种既相独立又相联系的活动方式。认知性的传播活动中常常有着审美的因素,审美性的 传播活动中又常常有着认知的因素。 1另一种代表性的观点是: 传播学经典模式告诉我们, 传播学涉及的是信息传播过程,传播参与者和传播效果。传播学没有精力和能力研究信 息是否美丽、养眼。这种观点首先并未明确传播美学的归属,传播美学的研究时以美学 为点,传播学为面来展开,所以,传播美学的归结点属于应用美学研究;其次,郭庆光 在传播学概论中指出: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它可以包 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五种类型,将美学这一学科 与传播学相结合,并非机械地将二者的研究对象拼贴,而是选择其中的共性点来促使传 播更好地发展,传播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与他们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的关系 3,审 美信息的运用与创造也是人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最后,信息的养眼与否并 非仅仅表现在形式上的华丽,更多的是传播时能否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对于传播美学 的研究,不仅有利于现代传播业(尤其是在当代新媒体出现时)更有效、更充裕地发展, 也使人们在巨大的媒介覆盖浪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思考、 判断能力, 不至于 “毁 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4 ,也促进了现代美学的进一步发展,正如吉亚那拉斯 ( a.giannaras ) 所 说 : “ 今 日 美 学 的 目 标 应 当 是 为 改 善 人 类 的 生 存 质 量 (lebensqualitt) 。 ” 5 1.1 传播美学学科可能存在的条件 一门学科的发展需要有范式,范式是学科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范式包括理论 与实践两部分,传播美学能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看它是否具备了以下几个存在 的基本条件:一,传播美学基础理论研究;二,传播美学史研究;三,传播美学方法论 研究; 四, 传播美学实践。 本文将从这四方面入手初步探讨传播美学学科存在的可能性。 1.1.1 传播美学基础理论研究 1 姚鹤鸣.传播美学导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8:第 22 页。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 14 页。 3 (美)w.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第 2 版) (影印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第 4 页。 4 (美)波兹曼(postman,n)著.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m.章艳,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 5 a. 吉亚那拉斯(a.giannaras)主编.今日美学(aesthetik heute)m.慕尼黑 francke 出版社,1974。 第一章 绪论 3 1.1.1.1 国内传播美学基础理论研究 传播美学是以美学为主导、传播学为依托的新兴交叉学科,在国内最先发展起来。 国内对于传播美学的形成已略有雏形,有关学科建立的论著已有一些。纵观相关论著, 对这一学科的成立与否尚还没有明确界定,大多数停留在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的考察 上, 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较为代表性的著作及论文有姚鹤鸣 传播美学导论 、 曾耀农现代传播美学和张涵当代传播美学纲要 。 一、姚鹤鸣传播美学导论 传播美学导论是国内首篇关注传播美学学科建设的著作,可以说,这本教材似 的专著为我们传播美学的研究开启了先河,提供了指引方向。姚鹤鸣先生将这部著作总 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论述了传播性审美活动本质、传播类型的审美研究、传播主体和 审美创造、传播受众的审美接受及传播活动中审美关系的历史性。为了对这五个部分进 行明确地阐述,作者在绪论部分做了一些学科理论基础铺垫,并十分明确地指出: “传 播美学是介于传播学与美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但它的立足点是美学,它着重研究的是传 播活动中的审美现象。 ” 1作者在论述中强调的学科立足点为美学,后面部分“它着重研 究的是传播活动中的审美现象”这一提法是否能与传播美学的逻辑起点相吻合呢?当学 科的认知及逻辑起点尚不明确时,可先参考别的相似学科的一种起点建构。比如:建筑 审美活动是建筑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只有通过建筑审美活动,才能形成现实具体的建 筑审美关系,从而使建筑的审美属性和主体的审美需要走向契合而促成建筑美的生成。 2,鉴于此,对于这一提法,思考角度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播活动中的审美现象是否包括艺术传播学中的审美现象。根据专著可以发 现,作者在“绪论”部分关于研究对象的阐述将审美传播学(如艺术传播学)和传播美 学做了明确的区分:我们认为传播美学和审美传播学是两门性质不同、研究对象有所侧 重的学科。从学科性质上讲,审美传播学属于传播学的分支领域,本质上是传播学;传 播美学属于美学的分支领域,本质上是美学。由学科性质决定了它们的研究对象就有所 不同,审美传播学研究的是审美现象的传播问题,而传播美学研究的是传播活动中的审 美问题。 3而在第一章节第一部分囊括了这种说法: “审美性传播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 , 并对认知性传播活动和审美性传播活动做了区分: “与此相对的艺术作品的创作和问世, 作为审美性的传播活动的代表,主要传播的是美,是情感,但绝大多数艺术作品却有着 1 姚鹤鸣.传播美学导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第 1 页。 2 唐孝祥.论建筑审美的文化机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 3 姚鹤鸣.传播美学导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第 12 页。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极大的认知价值。 ” 1前后两部分的理论与实践表述有些反差,对于学科体系建构中也要 提出的疑问是:艺术传播活动中的审美是否属于传播美学? 第二, “传播活动中的审美现象”与“传播审美活动中的现象”说法是否相同。作 者使用的是前一提法,合理性的界定主要包含两个部分:形式与内容。从形式上来说, 前者的主体是审美想象,后者的主体是现象,是审美活动中的现象。立足于美学,谈到 审美活动,蒋培坤在审美活动论纲中认为: “人类正是通过审美的实践活动才使自 然“处在”具体的审美关系中,而非先处在这种关系中然后才有审美活动。审美关系是 有审美需要的人通过实践活动,在对客体的那些能满足需要的属性的把握或“占有”过 程中建立起来的,因此它必然表现为一种价值关系。人类的审美关系就是人们对待满足 他们审美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 2这段文字提供的是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的先后顺序阐 述,显然, “活动中的审美”与“审美活动”是大相径庭,它对于审美关系的表述不清 晰,更重要的是,对于先前所表述的“立足点为美学”有些出入,从实质上讲割裂了传 播学与美学的关系,仅仅是关系的简单挪用,二者作为相互独立的个体进行研究。 因此,在这一专著中相关研究对象值得进一步斟酌。从整本著作来看,作者的论述 始终围绕美学角度思考,比如“审美信息的特点的阐述” 、 “审美创造的一般规律”等, 但他未论述传播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而主要从审美信息传播接受的影响因素如政治、 文化等来说明,这些方面不仅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借鉴思路,也为学科本身的探索提 供了启示与思考。 二、曾耀农现代传播美学 与传播美学导论略有不同, 现代传播美学未指出这一学科的立足点。但从 它的谋篇布局便可知一二。曾耀农先生将这本著作分为十五章节:传播过程美学规律、 传播模式美的概况、传播媒体美的设计、传播谋略美的运筹、艺术传播与地域文化、艺 术传播与农村文化、 艺术传播与商业文化、 艺术传播与印刷媒介、 人际传播的审美特征、 组织传播的审美特征、 大众传播的审美特征、 网络传播的审美特征、 传播方式美的选择、 传播人员美学修养、传播受众美学评价。从这些章节细分及内容参考来看,这篇著作更 多偏向于传播学,它所提到的美学理论仅仅是借以修饰的词汇,并未从实质介绍传播审 美活动,而侧重于反映传播的审美效果,可成为一本传播学的参考书目。从理论框架来 说,它虽然指出了学科的研究方法,但却没有反映出学科本身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1 姚鹤鸣.传播美学导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第 23 页。 2 蒋培坤.审美活动论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年。 第一章 绪论 5 三、张涵当代传播美学纲要 张涵先生对传播美学的思考立足于较为宏大的背景基础,他在论文当代传播美学 纲要 中认为: 当代传媒是人类发展史上迄今为止最宏大而潜力无限的一种传播大系统。 1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考,他提出了“研究当代传播美学,必须以整个人类文明发展里程 为历史大视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的大生命审美观为主视角,对当代传播活 动的审美特征、审美生成、审美运作、审美功能等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当 代传播美学整体上是由回归生命、审美生成、审美综合思维三组范畴互补互动共同构成 的一个开放的和富于动态生成性的学科体系。 “情为民所系” 、 “权为民所用”在本体论 与方法论 、目的论与战略论上的有机结合,组成了中国当代传播美学的建构方略。 ”作 者从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与建构方略上分别了做出了深刻且较为全面的阐述,为传播美 学的建构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纲要从一定程度上把握了传播美学在当代的历史使命 及所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即采用“大生命审美观引领下的跨学科研 究方法” ,其理论的考量具有时代印记,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 首先,学科历史因素问题。作为一门学科,它的成立不仅要有相应的理论基础,还 应具备相应从事理论建设的人及学科所包含的历史、实践。从融合层面讲,作者在论文 中的思考反映出传播大背景下所应有的审美走向,对于学科的思考更多停留在传播学层 面,而不是与美学因素的良好联姻。传播美学的成立绝不是传播学与美学的简单叠加, 一方面对传播学的发展状况要清晰可见,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如何加美学与传播学更好地 融合;从学术史层面讲,论文提到的是当代传播的一些矛盾冲突如信息的海量性与信息 的漂浮型并存、时空的拓展性与时空的离散性并存等,这些因素都可以作为思考传播美 学成立的意义及条件的基础, 但却未提到相应的学术史状况。 正如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 “我们必须相互熟识,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逐步熟悉彼此的历史,因为人类并非仅仅生存 于直接的现在。 ”学科的建构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中进行,具有历史具体 性的特点,渗透着众多文化因素。 其次,学科立足点问题。在科技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作者将当代传媒技术系统工 程升华为传媒审美文化系统工程,包括以下几点: (一) 以大生命审美观为统领,在哲学与美学的层面,建构当代传播活动整体上 的审美思维模式; (二) 以大生命审美观为统领,在传播系统工程学与艺术设计学的层面,塑造当 1 张涵.当代传播美学纲要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1) 。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代传播活动整体上的审美品牌形象; (三) 以大生命审美观为统领,在经济学与社会学层面,建立当代传播活动的审 美长效机制; (四) 以大生命审美观为统领,在生态学与战略学的层面,制定当代传播活动的 审美运作方略; (五) 以大生命审美观为统领,在文化人类学与当代心理学的层面,树立当代传 播活动的审美人格主体。 这种系统,从价值链层面思考了审美思维模式、审美品牌形象、审美长效机制、审 美运作方略、审美人格主体等问题,但这一层面却链接了较多的经济因素。美学作为一 门人文学科, 它掺杂着许多哲学因素, 着重解决的是现实活动中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课题, 如果较多出现如市场美学、商品美学等,并在研究上仅仅套用美学的名号,那么,美学 具有的普遍哲学品格就降低乃至消失了,美学实际上被消解。 综上所述,上述关于传播美学的研究成果其优点在于能够以传播活动为中心进行阐 述,并通过对传播活动中的相关审美形态分析,来解释已有传播活动的发展模式,以此 来进一步延伸,希望帮助传播活动更好地实现。主要包括两种形态:一为以传播活动为 基点而注重传播形态的阐释;二为以传播活动和美学理论为基点而注重从宏观层面阐释 传播美学基本框架。前者注重实用性,后者注重价值性,这与传播学在研究时所包含的 两大学派批判学派与经验主义学派的分离如出一辙。有的文献较为清晰地阐明了学 科构建在当代的背景,如当代传播美学纲要 ,有的文献形象生动地阐明了审美与信 息传播的关系如传播美学导论 ,这些都有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同时,也应看到 的是三本文献未能较好地将传播学与美学融合,进而提出一个真正适合学科建设的定义 和逻辑起点,并由此建构出属于这一学科本身的内容体系和研究方法,深入挖掘出传播 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传播审美活动的本质等问题,这些应在继续的研究中有所涉及。 除上述文献外, 还有一些涉及到传播美学字眼的相关论文, 在此略作统计。(见图 1) 第一章 绪论 7 论文篇数 0 1 2 3 4 5 6 7 8 1999年 2002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论文篇数 图图 1 1:19991999- -20092009 年传播美学相关论文篇数年传播美学相关论文篇数 从图 1 可以看出,从 1999-2009 年 10 年间,涉及传播美学字眼的论文在逐步增多 (除 2008 年外) ,总共 21 篇,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国内越来越多的人将视线转移至 此。另外,还有一些论文或著作不涉及到相关体系建设,较侧重于背景介绍和一些美学 内涵揭示。如吴志翔在肆虐的狂欢:传媒美学论中试图指出大众文化产业的生产与 消费逻辑下,人们的生活和文化形态正以惊人的速度膨胀并且成功广揽人心,其内在的 美学元素和当今日常生活泛审美化的本质是什么?作者认为:审美价值评判的一个主题 就是要找出消费社会流行时尚文化背后潜隐的权力结构, 即认识到美学被借用、 被挪用、 被置换以至走向自身反面的事实。日常生活的泛美学化并非只是一种唯美的装饰设计意 识的强化,它甚至不仅仅是一种享乐主义和“物性” 、 “感觉”至上的价值体现,更多的 时候是利益主导下以欲望为内核的强大消费逻辑的隐蔽表达,是借助于优雅格调、感性 解放等名义建立起来的趣味霸权,是构建生存形态和生活方式等级秩序并且美化此种秩 序的权力游戏。 1张法的论文电子文化影响下的在世方式、思维方式和世界模式中第 一部分即阐述了电影、电视、电脑的产生对哲学和美学观念的影响。台湾静宜大学大众 传播学系的学者邱志勇在其论文中也从“转变中的媒体”的概念引导出科技时代中新媒 体美学的体现观。另一种学科即与传播美学十分贴近的新闻美学今年来著作稍微丰富, 对新闻美学研究较为影响力的文献符建湘的新闻美学论纲 、宣奉华的在改革中创 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美学等表现出新闻美学发展的理论展望和内涵延伸,相关著作 如季水河新闻美学等都为这门学科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我们尝试创建传 1 吴志翔.肆虐的狂欢:传媒美学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第 65 页。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播美学做了较好的指引与规范。 1.1.1.2 国外传播美学基础理论研究 纵观相关文献资料,国外关于传播美学学科的建立尚没有具体、系统的论著,但在 一些论文和相关著作中已涉及到传播与美的相互融合以及实用媒体美学的运用,这为此 门学科的成立提供了一些理论事实依据和基本雏形。根据时间考察的先后,概况起来国 外关于这门学科的研究主要包含马克思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中的美学、前复制时代本雅 明大众传播美学以及后复制时代的实用媒体美学。 一、马克思、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中的美学 为什么要考察“精神交往”理论中的美学?它与“传播”概念有什么样的关系?郭 庆光在传播学概论中指出:在他们(即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 的 “传播” 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精神交往指的是以“语 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在现代传播学当中,传播指的是以“信息” (广义 上的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两者涉及的对象和范畴并没有多大的差异。 1我 国学者陈力丹在考察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著后也指出:事实上,他们在论述精神交往 之际,同时也大量使用了现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communication,这个词在德文原文中 写作 kommunikation。 2 概念的阐述表明二者之间的无差异化,学者陈力丹进一步从马克思关于人和动物的 区别中引出了关于审美与精神交往理论的关系:为此有必要再次研究一下马克思下面的 一段话: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 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 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42 卷 97 页)在这里,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他能够 按照自己的内在尺度和对美的认识自由创造, 这种创造是人的主观想象和客观环境结合 的产物。于是,出现了一种以审美为基本内容的精神交往形态。 3在此,马克思已意识到 审美对于传播的基本作用,指出了精神交往中的审美倾向,这里的精神交往形态主要指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由此隐射出传播与美学的大致研究基础。 二、本雅明的大众传媒美学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参见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1 版).北京:开明出版社,1993:第 2-4 页。 3 参见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1 版).北京:开明出版社,1993:第 133 页。 第一章 绪论 9 作为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瓦尔特本雅明早在 20 世纪初期就预构出大众 传媒(摄影与电影)思想的理论框架,预见了技术进步对视听文化的美学影响,他的论 文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常常被作为讨论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切入点,他以艺术 生产理论为基础,为后世初步构建了大众传媒理论,也阐明了他的基本的大众传媒美学 思想。虽然当时他并未建立起完整的体系,但以大众传媒中的载体、大众传媒的传播者 和大众传媒的接受者作为大众传媒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独创性的阐释,在某种 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大众传媒理论的“鼻祖” 。 1 正如电影先驱者意大利人乔托卡努杜所认为的: “视觉戏剧的奥妙和伟大就在于 它运用光的无限变化来表现整个生活,人的各种思想感情、意愿冲突和胜利,它只把人 和物体当作光的具体形态来理解并且根据剧情的主导思想来和谐地安排它们。因此,视 觉的戏剧既非舞台剧 ,也非哑剧 ,而是我们当代美学运动中一种最高级的、最精 神化的作品” 。 2本雅明在论文中指出大众传媒的载体之一电影的诞生是 “光与影的神话” , 它带来了新的审美变化: “艺术作品的可机械复制性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把艺术品从它 对礼仪的寄生中解放了出来。 ” 3而它的传播,本雅明认为完全可以将其力量转变成一种 革命的力量,因为电影是“通过其最强烈的机械手段,实现了现实中非机械的方面,现 代人就要求艺术展现现实中的这种非机械方面” 。 4 本雅明还认为,影像生产技术的发明,使得人们进入了一个“后审美时代” :审美 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接受和参与,即审美状态实现了由少量文化精英独享向大众的视听 审美转变,这归功于技术进步和消费文化。 在大众传媒美学中,本雅明认为大众传媒的传播者是“艺术政治化”的传播者、大 众传媒的接受者是“有主见”的接受者、大众传媒的代表性载体摄影与电影是“革命性” 的先锋艺术代表。列宁曾提出“文艺为革命服务”的指示,这对苏联电影乃至整个文艺 的创作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改变,本雅明对此深表认同,并结合自身关于机械复制技 术的独特认识将这种创作思想总结为“艺术政治化” ,并将电影称为“艺术政治化”中 最强有力的代表。 1 本雅明的“艺术政治化”的观念对中国至今的电影仍然产生深远的 影响。虽然他的大众传媒由于时代的局限停留在摄影与电影,但其对于现代的传统媒体 和新媒体的发展同样有着深刻的关照。他的关于艺术生产出发的视角成为加拿大学者麦 1 黄杨.本雅明大众传媒美学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 2 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第 47 页。 3 (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 胡不适译.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第 17 页。 4 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第 738 页。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克卢汉解释媒体的概念与本质的源泉,最后得出“媒介即讯息” ,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等富有启发性的结论。 本雅明的这种技术对艺术的大众传播的积极思想遭到很多学者质疑,无独有偶,著 名的俄国构成主义艺术家瓦娃拉斯特潘诺瓦(varvara stepanova)认为工程被当作 过渡时期艺术的一种新形式。 1她 1921 年写道:通过工业手段对艺术进行的大众传播是 对艺术作品唯一性的毁灭。艺术作品的意义被当作了一种科学法则。斯特潘诺瓦有关艺 术的批量性工业复制及分销毁灭了艺术作品唯一性的论文,早在 1921 年就发表了,比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早了 15 年。与本雅明一样,斯特潘诺瓦并没有 为(艺术的唯一性的)丧失而感到悲哀;作为一名艺术家,她却要求工程成为苏维埃社 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事实上,她还要求进一步加强这一点。这或许 就是艺术本身(而不仅仅只在艺术的主题方面)在其制作过程中与“政治”的最早联接 (如“伦理”那样) ,即如本雅明所言之“艺术的政治化” 。2 三、媒体美学(applied media aesthetics)和新媒介美学(new media aesthetics) 时代和科技的发展使美学越来越向应用阶段靠拢,但这并非是对审美规律和美学本 身的颠覆,而只是扩大审美范围、增加审美方式的作用。媒体美学在这种情境下应运而 生,这属于传播美学中传播过程的囊括部分。 赫伯特 泽特尔 (herbert zettl) 编著的 图像 声音 运动: 实用媒体美学 (sighe sound motion:applied media aesthetics) (third edition)一书,以影视艺术为本 体,边缘涉及美术、音乐、文学艺术以及视觉、色彩、心理等内容,将媒体美学应用于 影视和其他视觉传播形式之中,是实用媒体美学的代表之作。作者认为,与以往将美学 视为艺术的理论和艺术对真实的寻求不同,“实用媒体美学 (applied media aesthetics) 认为艺术与生活是相互依赖和紧密相联的。其主要功能建立在希腊语中动词 aisthanomai( “我感到” )和名词 aisthetike( “感觉感知” )的原始意义上。美学不是 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审视一些列媒体元素,如布光、 构图等,以及我们对它们的反应。 ” 3媒体美学并不受限于对已存在的艺术作品的分析, 还具有综合性, “即对电视节目、电影和计算机屏幕显示的创造” 。作者在建构媒体美学 1 rodchenko, alexandre. and stepanova, varvara.(1991). the future is our only goalm,ed. peter noever. munich:prestel-verlag,1991:第 148 页。 2 引自艾丽娜阿莉丝塔克娃文.新媒体与美学j.胡菊兰译.江西社会科学,2008(5) 。 3 (美)泽特尔著.图像 声音 运动:实用媒体美学m(第三版).赵淼淼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第 4 页。 第一章 绪论 11 时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规律,其使用媒体美学的方法是建立在俄罗斯画家和教师瓦西 里康定斯基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的归纳性的方法。对康定斯基来说,抽象并不意味着 将一个实实在在的景象缩减到只剩其基本的形成元素。它意味着一个将“图形元素”组 合起来从而建立起一个场景的归纳过程。这里的图形元素指绘画中基本的建筑模块,如 点、线、面、色彩、质感等等。遵循这种想法,他没有局限于他身边的世界中,相反地, 他能够将视野延伸到他感觉事物理应存在的地方一个新世界由此而建立。 1以此方 法,作者找出并分离出五个电视和电影中基本情境的画面元素(image elements) : (1) 光和色彩; (2)二维空间; (3)三维空间; (4)时间/运动; (5)声音,以运用美学规 律来探寻媒体的传播技巧。 此外, 从事妇女与视觉艺术研究的艾丽娜 阿莉丝塔克娃文 (irina aristarkhhova) 在论文新媒介与美学中也谈到了新媒介与美学的相关问题,主要是对当代艺术面对 新媒介环境下的技术转换提出了一些思考。美国大学传播学院视觉传播系主任兼教授约 翰 s 道格拉斯(john s ,douglass)在技术的艺术:影视制作的美学途径 (the art of technique an aesthetic approach to film and video production) 2中就电影与 电视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有机)相容运用,使艺术与技术并重,艺术观念与技术应用融会 贯通。 影视导演技术与美学 (directing:film techniques and aesthetics) 3的作 者迈克尔拉毕格也从传媒之一电影来阐释美学在电影技术中的运用,具有超强的实践 性特征 。媒体变化的在思考:变迁中的美学(david thorburn and henry jenkins (eds.) rethinking media change: the aesthetics of transition) 4从人类传播媒介 的发展变化包括印刷媒介、留声机、电影及电视等对媒体形式的变量和转型加以思考, 也对当前新媒介进行了特性分析和前瞻性思考。作者认为当今世界是一个转型的年代, 典型的特征正如斯图加特密尔(john stuart mil)所说:“自由精神的年代” “the spirit of the age” (1831),这种转型主要体现在巨大的主宰体媒介,并提出了 “媒介转型的过程是传统与创新相融合的过程,是进化而不是改革”(the process of media transition is always a mix of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always declaring for evolution, not revolution.)这一启示性的说法。值得指出的是,作者在此所指 1 (美)泽特尔著.图像 声音 运动:实用媒体美学m(第三版).赵淼淼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第 11 页。 2 (美)约翰 s 道格拉斯,格林 p 哈登著.技术的艺术:影视制作的美学途径m.蒲剑等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4。 3 (美)迈克尔拉毕格.影视导演技术与美学m.译者:卢蓉等.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4 david thorburn and henry jenkins (eds.) rethinking media change:the aesthetics of transition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4。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的美学的转变(the aesthetics of transition)与前面所列举的美学与传播相融合的 文献不同,前者仅仅是美学因素在媒介中的技术运用,后者在此基础上还指出了媒介与 美学相互融合的一点,即道出了美学的本质追求自由精神。 与这门学科相关的文献还有the future of criticism - a critical inquiry symposium - why media aesthetics? 1、 media aesthetics in europe2等等,都 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媒体美学或新媒介美学的相关内容。 1.1.2 传播美学史研究 在传播美学学科建构中,传播美学史研究是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历史的研究,可从 中吸收到更多值得借鉴的因素,是一门学科逐渐走向成熟的基础条件和重要标志。纵观 已有文献, 可以发现, 对传播美学史的研究是学科建构中的薄弱之处。 但从已有的书籍, 可以总结出一些学科发展史的借鉴资料。 文心雕龙是南朝刘勰所编写的一篇古代文学理论著作,它借鉴了魏晋时期及南 北朝时期的一些丰富经验,成为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著作。他 提出的“时运交移、质文代变”的深刻思想体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 的美学规律。如文心雕龙通变篇中: 是以九代咏歌,志合文则。黄歌断竹 ,质之至也。唐歌在昔 ,则广于黄世;虞歌卿云 , 则文于唐时;夏歌雕墙 ,缛于虞代;商周篇什,丽于夏年。至于序志述时,其揆一也。暨楚之骚 文,矩式周人;汉之赋颂,影写楚世;魏之策制,顾慕汉风;晋之辞章,瞻望魏采。榷而论之,则 黄唐淳而质,虞夏质而辨,商周丽而雅,楚汉侈而艳,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从质及讹,弥近 弥澹。何则?竞今疏古,风味气衰也。今才颖之士,刻意学文,多略汉篇,师范宋集;虽古今备阅, 然近附而远疏矣。夫青生于蓝,绛生于茜,虽逾本色,不能复化。桓君山云:“予见新进丽文,美 而无采;及见刘、扬言辞,常辄有得。”此其验也。故练青濯绛,必归蓝茜;矫讹翻浅,还宗经诰。 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檃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 这段文字表达刘勰对于过去几个朝代诗歌情志表达的赞赏,如黄帝和唐尧时候的作 品是淳厚而质朴的, 虞夏两代的作品是质朴而善辩的, 商周时期的作品是华丽而雅正的, 楚国和汉代的作品是铺张而尚辞采的,但魏晋两代的作品不免浅薄而靡丽,刘宋初年的 1 hansen, miriam.the future of criticism - a critical inquiry symposium - why media aesthetics?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浙江湖州经开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引专业人才3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云南曲靖市马龙区鸡头村街道招聘城镇公益性岗位人员1人考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浙江杭州市拱墅区拱宸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拱墅区大运河中医院)招聘编外聘用人员9人考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专业实习生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学校现招聘中学语文临聘教师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广西柳州市铁五中学秋季学期合同制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浙江丽水市青田县“政聘企用”引进高层次人才4人考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广西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凯路幼儿园教师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北京市国防动员办公室直属事业单位第二次招聘工作人员1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4-2025学年河北省河间市中考数学真题分类(位置与坐标)汇编定向测评试题(含答案解析)
- 2025四川成都农商银行招聘综合柜员岗4人模拟试卷带答案详解
- 2025年辅警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库(含答案)
- 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测试卷(完整版含答案)
- 2025行政执法人员考试题库含答案
- 联通校招测评题库及答案
- 儿科护理进修
- 2025年安防生产行业技能考试-安全防范系统安装维护员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共100道单选合辑)
- 2024年西藏米林县人民医院公开招聘护理工作人员试题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新版保安员考试试题附(答案+解析)
- 2025年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道路运输安全实务》考试真题及答案
- 监察法专题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