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转让股权不得处分公司财产.doc_第1页
股东转让股权不得处分公司财产.doc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股东转让股权不得处分公司财产 第一,股权是一种财产权。第二,股权是以一定数量的份额来度量的权利。第一,股权转让的客体是股权而非法人财产,作为股东,无权约定将公司某项财产进行任何涉及权利变动的处置,包括在权利转让之中或排除在股权转让合同之外,其实质均属于财产处置形式。 股东转让股权不得处分公司财产吗?根据我过相关法律规定:在一般的股权转让交易中,为了维护公司内部的稳定,和公司股东转让人与股权受让人的合法权益,如果公司对于股权转让这一部分有特别说明和规定的,应该优先执行!接下来小编就跟大家聊聊股东转让股权不得处分公司财产具体是怎么回事一、股权转让合同转让的标的物是股权而非法人财产(1)股权。要弄清股权转让合同的条款效力,最好从转让标的物股权人手。而对股权的概念和法律性质的探讨,必须从确立公司这种现代企业制度中股东财产与公司财产相互分离、股东人格与公司人格彼此独立的根本原则出发,才具有现实意义。从这一原则出发,我们可以明确:第一,股权是一种财产权。虽然有学者主张股权的内容既包括财产权的内容,如股息红利分配权、剩余财产分配权及股份转让权等,也包括人身权的内容,如表决权、知情权及监督管理权等,胆股东的表决权、知情权及监督管理权均是公司法律制度为股东实现其财产权益而设置的权利。一般情况下,股东表决权大小源自投资额的大小,表决权代表着财产权益,从来就是一种个人财产。因此,才会产生相应的信托投票和搜集表决权制度。第二,股权是以一定数量的份额来度量的权利。我国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出资额记载在公司章程及股东名册上,公司还应当向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故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以股东出资在公司注册资本上所占的百分比来度量。在股份有限公司中,股权的物质形式为有价证券股票,股权的大小通常以股票的数量来度量。无论其表现为百分比还是股票,股权都是可以量化的权利,这种量化带来了股权的可交易性,使其最终可以成为金融产品。第三,股权是独立于公司财产的一种财产权。从成立之日起,公司即成为有独立权力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民事主体,公司对法人财产拥有占有、使用、收益、支配和处分的权利。股东则对自己的股权拥有使用、收益、支配、处分的权利(当然股东也可以占有股权的物质形式股票)。股东与公司之间对于对方所拥有的财产均不能染指。第四,股权来源于出资,但与股东出资有着本质区别。首先,股东的原始出资是指在公司成立时,股东向公司缴纳的资本数额,它量化为一定的货币资金。股东向公司缴纳出资获得股权的实质是,股东将其出资的所有权让渡给公司,并由出资所有权的让渡获得相应的对价,即股权。出资一旦缴纳给公司,其所有权便归属公司,从而奠定了股东不得退回、抽逃出资的法理基础。股东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还应当办理非货币财产的权利转移手续。其次,股权与公司的财产及股东的出资彼此独立,使股权从公司财产及股东出资中脱离出来单独转让成为可能。股权的流通,尤其是股份有限公司中股份的上市流通,带来了金融市场的繁荣,亦使得公司可以大量地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从而公司规模不断壮大。同时,由于股权是一种份额而非具体的资金形态,在公司运营状态良好、资产增值及公司拥有借贷资本的情况下,股权所代表的资金量便会超过股东的原始出资。这正是现代公司的魅力所在,即股东通过投资成立公司,可以以较少的自有资金(或非货币资产)控制大量的社会资产,进行高效率高收益的大规模经营,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投资的杠杆效应。(2)法人财产权。公司法中所称的法人财产,也即公司财产,从静态上说,指公司所拥有的各类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占有一定空间而有形存在的物体,如公司所拥有的厂房、机器等,还包括公司的专利、商标、作品、专有技术、商誉等知识产品。另外,在会计上,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会计上的资产并不以物权为要件,而是指为企业所拥有或者控制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利益的资源,会计上普遍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来作为企业总资产。因此法人财产还应该包括公司的债权债务。从动态上说,法人财产初始由全体股东出资形成,在公司成立后的经营中增值的财产及向外举债也构成法人财产。公司的法人财产是公司法人的全部财产,而不只是一部分财产。公司对股东投资所形成的法人财产享有何种权利?笔者认为,如果我们回到公司独立人格建立的起点,也就是s公omon案所确立的原则,就应当明白:第一,公司拥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是公司股东承担有限责任的前提。在公司合法设立和经营的情形下,公司的债权人永远无法逾越公司这道面纱直索到股东,从而限制了出资者的经济风险,使得大规模地吸收社会资金成为可能,有效地实现了资本的联合与集中。公司法在赋予股东有限责任的同时,也就势必委赋予公司对其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支配、收益和处分的绝对权利,以防止债权人及公司投资者本身的利益落空。第二,公司对法人财产享有所有权,是公司成为市场交易主体的前提。公司自身因为具有对外承担责任的财产,既能以这些财产作为对外交往的担保,又能使第三人据此预测与公司交易的风险系数,从而有效地维护交易安全。第三,公司对法人财产享有所有权,是公司维持统一意志,从事经营活动的前提。在全体出资者出资形成公司财产后,不再区分各个出资者的财产部分,即使作为非货币出资的实物在具体物质形态上仍然不变也是如此。公司根据公司的经营目标和性质,将出资财产集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依公司的统一意志在生产经营中加以运用。助口果公司中的各项财产的所有权分别属于其投资者而不让渡给公司,公司就无法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主体从事正常的经营运作。第四,股东在公司破产清算中拥有剩余财产分配权是公司对法人财产享有所有权的明证。股东在将其财产投人公司之前,对其出资享有权利。公司成立之后,拥有了生命,成为独立于股东的拟制人,在其整个存续期间,均享有股东让渡出来的出资所有权。而在公司破产清算之后,公司的法人人格归于消亡,公司剩余财产的所有权复归股东,成为股东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的法律基础。 (3)股权转让合同转让的标的物是股东股权而非法人财产。股权转让是指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根据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将其持有的全部或者部分股权有偿转让给其他股东或第三者的法律行为。而股权转让合同是股权转让人将股权让渡给受让人,受让人支付价款的协议。1993年公司法并未承认股权的概念,而是相应地以出资来代替,因此,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规定:“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出资或者部分出资”、“股东依法转让其出资后,由公司将受让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以及受让的出资额记载于股东名册”等等。这种以出资转让代替股权转让的规定,造成了长期以来司法实践中的混乱和错误认识。第一,股东转让股权合同的标的物是股权,而非原始出资。原始出资仅仅是一个财产概念,如果说股东转让的是原始出资,那么这种转让只涉及财产属性,不能涵盖股东针对公司的其他权利转让的内涵。第二,将股权转让界定为出资转让,势必导致股东将原始出资的所有权转移给公司,结果仍然享有对自己原始出资处分权的矛盾逻辑,容易使股东产生自己对公司财产具有处分权的错误认识。2005年公司法第七十二条将出资转让修改为股权转让,明确了股权转让合同的标的物是股权而非股东出资或出资汇集而成的公司财产。第三, 2005年公司法第三条第一款将1993年公司法第四条、第五条合并修改为:“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这一修改,明确了法人财产权的权利主体是公司而非股东,因而股东作为股权转让合同的主体,只能让渡股权,而不能转移公司财产的所有权。二、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合同中对公司资金、实物、无形资产及债权债务约定处分的效力(1)约定处分公司资金、实物及无形资产违反强制性规定。根据法律规范的原理及公司法的内容,公司法中存在任意性规范、倡导性规范及强制性规范等等类型的法律规范。其中强制性规范是义务规定得十分明确,不论公司相关主体个人意愿如何都必须执行,不允许以任何方式排除、变更或违反的规范。公司法中的强制性规范如果被违反,损害的不仅是行为人之间的利益,而且公司及与公司相关的一切社会公众的利益也将受到损害。像禁止股东在公司成立后抽逃出资、公司原则上禁止回购自己的股份、公司的对外担保及赠与行为须依照严格的法律规定进行等,以及禁止董事、控股股东侵害公司、债权人及其他股东的利益等的规定,都是强制性规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股权转让合同中关于公司的某项资产归属一方当事人的约定,正是属于股东非法转移公司财产,侵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如果允许这一行为存在,就会侵害公司的法人财产,影响公司的对外偿债能力,动摇公司的独立法人地位,造成债权人及其他股东的损失。同时这种行为也属于违反社会基本的商业道德、破坏市场公平秩序的行为。因此,这样的约定违反了公司法中的强制性规范,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之规定,应属无效。另外,如果像前述案件中罗绍远所主张的,双方在股权转让合同中约定无形资产不属转让范围,但也未明确约定归属任何人,该约定是否有效呢?这种约定的直接法律后果是该项财产的所有权暂时归属公司。由于转让资产总和中减除了该项财产,则每股股权的评估价下降,转让方所获得的转让款势必少于其应该获得的款项,结果似乎是转让方自愿将自己的利益输送给公司一样。因此,有人认为,这样的约定只损害一方当事人的利益而无损于公司利益,根据合同自由的原则,不应认定无效,而应该交由当事人自行去行使撤销权。但笔者认为,这样的约定仍然应该被认定无效。理由是:第一,股权转让的客体是股权而非法人财产,罗绍远与陈德炽作为股东,无权约定将公司某项财产进行任何涉及权利变动的处置,包括在权利转让之中或排除在股权转让合同之外,其实质均属于财产处置形式。如果我们承认这种涉及公司资产权利处分的合同约定的效力,就等于认可股东可以随意处置公司财产这样一种行为模式,这无疑是违背基本的商业伦理及市场秩序的。第二,由于该项被排除的财产所有权暂时归属公司,那么罗绍远作为转让方只能对公司提起诉讼,主张其对该项财产仍然享有权利,而不可能像原审判决所认定的那样,向合同的相对方即陈德炽主张。这样一来,公司的财产便随时处于被诉讼的不稳定、不安全状态,公司的利益最终还是会受到影响。第三,如果我们承认该约定的效力,则意味着罗绍远随后向公司主张就该项财产享有其股权份额内的所有权,具有一定的正当性。因为既然股东有权在股权转让合同中将某项财产排除在外,暂时不作处理,其当然亦有权随后对该项财产再重新主张权利。这样,至少从逻辑上罗绍远作为股权合同的转让人还可以再重新获得该项被排除财产的一定份额,而受让方则减少支付了一部分转让对价。最终,双方就通过在股权转让合同中的这种安排,共同瓜分了原属于公司的财产。因而,这种约定已超出双方当事人利益冲突的范围而涉及公司的利益,完全应当被认定无效。第四,我们还应注意区分这种约定与当事人之间关于转让价格的约定的实质区别。由于这种约定的法律后果是转让人没有获得应得的价款,所以表面上看来如同股权转让的当事人之间关于转让价格的利益冲突。这是造成很多人忽略这种约定的效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事实上这样的约定与当事人对股权转让价格显失公平而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撤销的约定是完全不同的。同样是股权转让合同纠纷,前者是非法处分公司财产,违反了公司法的强制性规范,是无效合同。而后者只涉及当事人自身利益的损失,是可撤销合同。(2)对公司债权债务进行处分的辨析。如前所述,债权通常可变现,也是公司财产的组成部分。如果股权转让合同的双方当事人直接约定公司的债权归属一方所有的,其性质如同约定公司的实物或知识产权归属一方当事人相同,在此不再赘述。而像罗绍远和陈德炽这样,双方约定对富华公司的股权转让“不包括富华公司现有的应收款,待应收款收到后,扣除收款过程中支出的费用及税金,罗绍远按其原来所占股权比例对应收款进行分配”的,则应当如何认定其效力呢?该约定产生的法律后果是:其一,由于公司的现有债权留在公司,未包含在股权转让合同中,转让资产减少导致每股股权的评估价减少,陈德炽作为受让方支付的对价势必会低于其应支付对价。其二,双方约定待应收款变现后,罗绍远仍然有权参与分配该笔资金,则陈德炽减少支付了转让款,罗绍远也并未失去就该部分债权应享有的利益,只是双方对该部分债权的实现风险作了由退股股东承担的安排。但在这种安排后面,实际上双方分配了原属公司所有的债权。因此,该约定应认定无效。那么股权转让合同约定公司债务由转让方或受让方承担是否有效呢?如前所述,公司财产包括资产和负债(负资产)。股权转让合同的标的物是股东对于公司的股权,只有公司才有权对自己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处分。另外,如果双方股东在股权转让合同中约定将公司债务转移给一方,而该主体又不具备偿债能力的,则会导致债权人的利益受损,所以这样的约定显然是无效的。有人主张,该约定虽然对第三人(公司债权人)没有效力,但在合同双方之间却具有效力,因为此约定是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转让方(或者受让方)承担公司的债务,其实就是转让方(或者受让方)承诺向对方支付与公司债务数额一样多的金钱,只不过是以向公司债权人支付的形式进行,具有替代公司履行的意味。因此,该约定虽然不产生债务变动的效果,但是对交易双方却具有约束力。至于该内部约定的履行问题,如果承诺承担债务的一方主动向公司债权人履行债务,当然是有效的履行;如果承诺承担债务的一方不履行,则公司应该自己向债权人履行债务,但是另一方有权就公司所支付的债务请求承诺承担债务的一方向自己履行。惬在司法实践中也有相当数量的判决承认这种债务转移在股权转让方和受让方之间具有内部约束力。笔者认为,上述主张实际上是将公司债务作为一种“准物”,借用了物权合同的生效与物权变动的效力分开的原则。在我国目前的民事立法中,原则上动产以交付、不动产以登记为生效的要件,如果该要件未经满足,虽然不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但不会影响转让合同的效力。借用该原则,就可以认定债务转移的结果无效并不影响债务转移合同的效力,即该约定在合同当事人之间产生内部约束力。然而,如果将物权合同的当事人交付动产、办理登记这些不具有价值判断尤其是合法性判断的行为与股东转移公司债务的行为相等同,实质上是承认了股东擅自处分公司财产行为的社会价值。既然股东擅自转移公司债务会损害债权人利益,这种行为本身具有非法性,又怎能在合同当事人之间产生有约束力并可强制执行的效力呢?所以,笔者认为,这种主张值得商榷。(3)是无权处分还是非法处分?当事人在股权转让合同中对公司财产作出的相关处分,是否应定性为无权处分呢?无权处分,是指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并与相对人订立转让财产的合同。它的特点是:行为人没有处分权,却以自己的名义实施了处分行为;行为人实施处分行为时与他人订立合同;经过权利人声人追认或无权处分人事后取得处分权的,无权处分行为即可生效。正是针对无权处分的上述特点,合同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在合同法理论研究中,也有人主张将这种合同定性为效力待定合同。笔者认为,转让股权的当事人对公司中的财产确实不享有权利,但当事人在股权转让合同中处分公司财产的约定仍然不应被认定为合同法第五十一条所规定的无权处分行为。第一,股权转让合同中约定处分公司财产的主体与无权处分合同的主体不相类似。无权处分合同的受让人有可能是善意的,有学者还主张应当改变合同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给善意受让人以更多的保护,从而保护交易安全;江而股权转让合同无论是在公司内部股东之间互相转让股份,还是股东向公司外部人转让股份,如果双方约定公司中某项财产归属双方中任何一方的,均属违反公司法中强制性规范的行为,因此在这样的合同中是没有善意受让人的。第二,无权处分合同有可能因为得到权利人的追认或者无权处分人事后取得处分权而有效,而股权转让合同中处分公司财产行为的转让人永远不可能得到公司的追认。因为公司不能同意其某个股东将公司财产作为该股东个人财产进行转让,而转让的对价归该股东个人所有。这里要特别谈到的是,如果公司股东会作出决议批准股权转让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在股权转让合同中约定转让公司资产的,该约定是否有效?由于股东会是公司的权力机关,其决议即为公司的意志,这样一来,股权转让合同表面上看来就仿佛得到了权利人的追认一样。但笔者认为,事实上,如果股东会作出这样的决议,其内容等同于股东会决议将公司资产转移给股东个人。如果是控股股东利用其控制权通过这样的决议的,该决议因控股股东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及其他股东利益,违反了2005年公司法第二十条的规定,因而无效。而如果全体股东一致同意通过这样的决议的,根据2005年公司法第二十二条关于股东会的决议违反法律、法规则无效的规定,该决议也会被认定无效。因为股东会的决议相当于股东间的协议,股东间的协议不能对抗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