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论文-本文中的异延“地图”论异延发生机制和意义【摘要】论文在把文学本文划分出三个层次之后,以“公开性”和“奥秘性”概括描述其意义层,力图在其中描画出异延的“地图”,并结合文学创作和接受阐述文学作品的异延何以发生,最后对异延作出价值判断。【关键词】异延;公开性;奥秘性;磁场效应一、文学话语作为异延的技术文学作品隐喻性语言是无处不在的,可以说没有隐喻性的语言便不能称之为文学的语言。隐喻性语言的运用一方面是为了说明问题,彰显语义,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另一方面,隐喻性语言的运用又不可避免地延宕了意义。刘勰在隐秀篇中说“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文学艺术必具有诗意,诗意的妙处就在于从“目前”的“秀”超越到“词外”的“隐”。问题恰恰在于文学本文的意思是什么?如何保证读者阅读由“秀”所领会到的“隐”与作者写作在“秀”中所寄予的“隐”不南辕北辙,大相径庭呢?索绪尔、结构主义、新批评学派等从不同角度和立场为解决这一问题作出了努力,而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雅克德里达则认为,文本的意义根本就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是作品意义发生不断的迁延。由此,德里达别出心裁地杜撰了“异延”(differance)一词。他认为,语言不是所指与能指对应统一、规定明确的结构,符号不能在字面上代表其所意指的东西,产生出作为在场的所指。异延即是差异的本源或者生产,包括空间上的差异和时间上的绵延,语言的意义由符号之间的差异所决定,同时,意义又永无止境的“延宕”,这导致了意义的“播撒”,因而,本文的意义不可能得到确证,本文只能是“永不停止的能指”。如果说语言文字在日常生活中就具有异延的特点,那么,语言文字用之于文学可能就是对意义的进一步延宕,因为,文学的语言总是带有阻拒性、隐喻性的,为避免“自动化”话语的陈旧乏味,文学话语往往故意无视语法,践踏常规,甚至不为人所理解,此外,文学语言中布满了空白与不定点,各类修辞更是随处可见,从此角度来说,文学话语的技巧便是语言异延的技术。二、本文的三个层次及特点那么,这被延宕的意义是否真如德里达所言消弥于无限的“播撒”中,无迹可循了呢?新批评学派IA瑞恰兹与奥格登合著的意义的意义一书似乎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一方面,“瑞恰兹认为文学作品的语词、句子所唤起的意义是相对稳定的,因为语法规则和逻辑是比较稳定的”,另一方面“对文学作品的联想所唤起的意义则不稳定,由于不同的人的主体条件、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因此,这种联想意义也就因人而异”1。同时,他又指出“语言的功能、意义可分为四种:意思、情感、语气和意向。如果批评家和普通读者能够从因含在作品中的作家的意思、感情、语气和意向着手,准确而不是歪曲地加以把握,那么就完全可能了解作品的意义。”2我们不妨把瑞恰兹所说的由文本词语、句子等直接生成的意义,称为“物理意义”,它们由于约定俗成的规则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把由对文本的联想而生成的意义称作“心理意义”,并由接受语境的不同而具有可变性。这样,实际上是粗略地把本文划分为呈现出纵深感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由语词、句子组成的可视可听的“物理符号”,是纯粹的能指;第二个层次是由物理符号所直接反映的“物理意义”,是第一层的所指,同时,又因为与第三个层次的关涉而成为能指;第三个层次是由物理意义而延伸、生发出来的“心理意义”,是最终的所指,也许称之为“最终”并非确切,因为第三层次的心理意义总会因为接受语境的复杂多变呈现出混沌性、广延性等特点,是开放的,无限的,但同时又不是任性的,随意的。对本文这三个层次特点的理解,我们可以从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所讲的“奥秘性”与“公开性”受到启发。奥秘性总是和常识相对,奥秘之所以成为奥秘就在于它是不可以把常识垫在认知的脚下去触及的,但同时,奥秘有不能处于不可澄明的黑暗之中,它需要陈述和表达自身,这就是所谓的“公开性”。就文学作品而言,它必然具有文学自身的“奥秘性”和“公开性”,其“奥秘性”就在于混沌、广延、可望而不可及的第三个层次,文学的“奥秘性”为文学打制出一副门槛,尽管大多数人都可以用书写和言语来表达自己,但并非每个人都可以涉足“奥秘”成为文学家和批评家。同时,尽管对“奥秘”的陈述并非等于“奥秘”本身,奥秘又并非是无迹可循的,如前所述,由于本文的第二个层次受到语法、规则等的约束,呈现出相当的稳定性,这恰如“奥秘”的魅影,也许我们无法触摸奥秘本身,更不能穷尽所有的奥秘,但我们可以通过想象而赋予混沌、广延的奥秘以轮廓,诚如黑格尔所说:“只有完全规定了的东西才是公开的,可理解的,能够学习而成为一切人的所有物”3由此我们可以说不具有“奥秘性”的东西是乏味的,而没有公开性的东西则是不可理解的,文学也不例外。三、从创作与接受看本文异延之发生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奥秘性”如何在“公开”之后成为“奥秘”的呢?也就是说,创作过程是由“奥秘”到“公开”的过程,接受过程是由“公开”到“奥秘”的过程,按图索骥为什么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往往无法圆满完成呢?下面我们将着眼于本文的意义层从创作和接受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个问题。创作过程所留的“空白”使对意义的“涂改”成为可能。文学话语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空白、断裂和潜隐,瑞恰兹和茵伽登对此皆有相关论述。瑞恰兹在意义的意义中认为,所谓的本文意义乃是由作者领会在心,想写却未写出的东西,因而形成空白。似乎可以这么说,空白并非无意义,空白是意义的意义,前一个意义是我们前文所说的“物理意义”,是本文显在的“秀”,具有“公开性”;后一个是前文所说的“心理意义”,是本文潜在的“隐”,“心理意义”只可意会而无法用言语完全传达而具有“奥秘性”。而茵伽登又把空白称之为“不定点”,他说:“我把再现客体没有被文本特别确定的方面或成分叫做不定点”4,我认为“不定”一词更好地概括了文本意义的游离、扩散、广延和开放的特点,正是在“不定点”与空白之处,异延才大行其道。此外,创作过程中修辞的运用本身就是对意义的一种推延或遮蔽。修辞产生于语言的困境,尽管修辞学常常以“准确、鲜明、生动”为表达效果的评判标准,但这一标准恰恰也是语言“无能”的一种明证。“言不尽意”不只是文学的手段,同时也是文学的无奈。当话语文字无法直抵那一美妙却晦暗的世界,就只好走一条“曲线”,以修辞来间接传达所感所想。而所谓“准确、鲜明、生动”不过是对晦暗世界的最大限度的眺望的企图而已,眺望只是眺望,并不等于接触,企图只是企图,并不等于实现。正如范继淹所说:“说话人往往很难完全地、百分之百地传输自己想要传输的信息,听话人也很难完全地、百分之百地把语言形式还原为它所代表的信息,编码和译码只能求其最大限度的近似值。换言之,由于语言系统内部矛盾和使用语言的差别,编码和译码过程中往往产生信息损耗。”5本文“异延”的可能性不仅埋伏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更显现于文学接受的过程中。德国文学理论家伊塞尔提出了“自我分解”的审美经验论,说明了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新经验的纳入是以先前经验为背景的,这样的阅读经验在空间上构成一种差异的关系,在时间上则呈现出延伸的特点,本文意义处于不断推陈出新的演革漂移中。尽管伊塞尔主张文本必须本文以某种方式控制读者,但其理论已经深刻地揭示出意义无定的、流动的特点,意义像捉迷藏一样时刻处于彼此的追逐当中。此外,异延的发生还受到主体所处的时代、民族、社会,所受的教育等的影响,对本文的理解和接受会随着语境的不同而迁延,对此,笔者在此不再赘述。四、播撒意义与磁场效应综上,文学语言的空白、修辞,文学接受中不断自我分解的审美经验等,使得异延在文学的天空下大行其道。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文学当中的异延呢?首先,异延绝对化必然导致文本解读中向主体回溯过程中的“迷途”。处于异延中的主体并不具有一种传统的意识优先权,而是处于与意识流动的同步共进中,并且充满了矛盾性和易变性,让人在肯定中否定,在否定之后又肯定,无法使对象得到确证。异延之下整个本文仿佛是博尔赫斯的“交叉小径的花园”,在枝枝杈杈里布满着无限的可能,读者在探寻文学“奥秘”的过程中最终陷入“意义的迷宫”。其次,从另一个角度看,异延的存在也开拓了本文的审美空间。以空间的差异和时间的绵延为体征的异延,从有限的文学话语中,透视出一个无限深广的意义空间,它以无尽的播撒,达到了本文的多义、浑沌的深层效应和意义,构成了文学“奥秘”的层面。尽管异延使确信无疑的“一”成为不可能,是所谓的终极意义永远“在别处”,但它同时也让欣赏者体验到了一路上风云变幻的美妙。最后,须明确异延虽使意义成为四处播撒的种子,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在追寻意义时可以无拘无束,随意任性。如果说,异延把意义从逻格斯中心主义的束缚下释放了出来,使之在可能性和相对性的天空下自由飞翔,那么,本文之中和之外也必然存在着一个意义的“磁场”制约着它不飞出其赖以生存的星球。其一,本文的意义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无论解构主义对结构如何发难,人类总不能在解构的七零八落之后,走向“虚无”的泥淖。结构始终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与解构并生并存,而形成一种“张力形式”,在异延把意义四处播撒的同时,结构以“磁场效应”使意义不至于“离谱”。其二,读者对本文的接受具有相通性。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不可能相同但可以相通。相通的关键在于不同者所反映的全宇宙的唯一性,而本文便是面向读者所敞开的精神世界,这一精神世界又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会所专业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铸造工艺工程师职业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市场营销与消费者行为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消费者行为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广告学理论与实操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重要试题及答案
- 教师岗位聘任协议书
- 望江土地承包协议书
- 有关财产分割协议书
- 2025年上海市农作物种子购买合同样本
- 餐饮店运营方案完整篇
- 知识产权保护对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研究
- 海水分析化学 考试大纲
- 电子产品生产的质量控制与工艺管理PPT课件
- QJZ系列说明书
- 压铸模具毕业设计论文
- 专用汽车购销合同
- 解聘证明范本
- C620床头箱设计说明书解析
- 模糊控制――文献综述(共13页)
- 整车重量管理在汽车开发过程中的应用和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